xx省自xx年开始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其目的是培养具有初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人文素质和环境意识的学生。在过去的教学中,从初中化学到高中化学在教学能力和教学难度上是一个巨大的飞跃,所以很多学生在初中时对学习化学非常放松和感兴趣,但进入高中后,他们逐渐对化学失去兴趣,因为容量太大,难度太大。但是新课改降低了高一化学的难度。教材的目的是内容广泛,这将有助于学生保持对高中化学学习的热情。那么这种效果在实际教学中达到了吗?为此,我对高中生的化学学习情况和科学素养的培养进行了调查。
1份问卷调查
1.1问卷内容设计本次调查主要以问卷的形式进行。为了使调查结果更客观、真实、有代表性,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主要精神设计了问卷,问卷有选择题和判断题两种形式。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调查学生对学习化学的目的和意义的理解;二是调查学生学习化学的具体情况,包括学习方法和手段。
1.2受访者
本次调查在海口一中高一、高二年级进行,每班随机抽取30~40名学生,包括文科班和理科班。2调查结果和分析
因为我专注于高一学生的学习,所以只分析了高一学生的统计数据(数据的问卷和统计表见附件一和附件二)。共发出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82份,占被调查学生的94%。通过统计分析可以发现,高一学生的化学学习存在一些问题,但与以往的旧课程学习相比也有许多明显的改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学习化学的兴趣差异很大
学习新课程一年后,文理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差异较大(见表1)。大多数理科生对化学感兴趣,主要是因为化学很神奇,有很多有趣的规律和现象,可以和很多生命现象密切相关。很有用,学起来也不是太难。也有一些学生对化学学习普遍感兴趣,原因是我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所以学习有困难。。至于文科生,大多对学化学感兴趣。调查显示,很多文科生因为高一上学期理科成绩不理想,很早就放弃了理科学习,导致大规模文科生化学成绩偏低。他们已经觉得化学在上学期很难学了。因此,高一学生的化学基础参差不齐,难以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握教学的深度尤为重要。表1化学研究
非常感兴趣
对…感兴趣
普遍利益
对...不感兴趣
科学
20%
53.6%
21.7%
4.7%
人文科学
4.3%
31.9%
51%
12.8%
2.2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不科学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的关键。众所周知,课前准备可以对要学的知识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掌握重点,解决课堂上的难点,可以事半功倍,而课后复习可以系统地复习巩固新学的内容,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然而,调查显示,只有8.5%的理科生和4.3%的文科生经常这样课前预习,11.1%的理科生和6.4%的文科生经常做课后复习(见表2);只有51.5%的理科生和23.4%的文科生能够完成老师批改的作业认真纠正错误,及时找出原因;只有16.2%的理科生和6.4%的文科生及时整理和复习讲稿,而51.1%的理科生和72.3%的文科生仅在临近期中或期末考试时整理和复习讲稿。
表2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时常
偶尔
从不
上课前
试映
科学
8.5%
60.9%
25.1%
人文科学
4.3%
44.7%
51%
下课后
校订
科学
11.1%
67.7%
10.6%
人文科学
6.4%
66%
27.7%
2.3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21世纪的理想人格应该是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统一,是科学理性和价值关怀的统一。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备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人文素质和环境意识。调查显示,经过今年的新课程学习,学生做实验的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84.7%的理科生非常喜欢或喜欢做实验,文科生比例高达61.7%;70.6%的理科生和63.8%的文科生想在课后进入实验室做自己的实验。但65.5%的理科生和55.3%的文科生习惯于思考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4在学习过程中,过度依赖教师,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不够。
学生在学习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直接影响着知识和学习的深化。调查显示,70.2%的理科生和85.1%的文科生认为,在学生理解之前,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优先考虑教学,只有少数学生认为教师不必讲得太仔细,而是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多讨论(见表3)。在课堂上讨论问题时,大多数学生没有主动提问的习惯(见表4),只有少数学生在讨论问题时能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
表3学生期望的课堂教学形式
老师应该优先讲,直到听懂为止
老师不必讲得太仔细,应该让学生多讨论。
科学
70.2%
19.8%
人文科学
85.1%
14.9%
表4学生课堂主动性的发挥
时常
偶尔
没有
上课主动提问的习惯
科学
6.8%
54%
34.9%
人文科学
4.3%
27.7%
68.0%
3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现状3.1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高中化学新课程理念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习方法、课程评价和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础。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