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一切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自中央组织部开展基层组织部长活动以来,我先后走访了17个乡(镇)和街道的31个村,就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三项任务(党委书记队伍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和大学生村干部工作)和“4+2”农村工作法的推广应用,采访了150多名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我深切感受到农村党建工作中的一些薄弱环节亟待重视和解决。
村级组织民主管理水平不高,应积极构建群众有序参与、民主监督的村务管理新机制。调查中发现,农民普遍支持党和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惠民支农政策,但反映出一些主管部门在具体实施中存在推诿、扯皮、拖延等问题,使得好事没有做好,实事没有落实,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比如,有人举报,镇村故意拖欠沼气池建设财政补贴,甚至一村两委干部未经村民大会讨论、群众代表签字,将300多亩荒山荒地卖给企业,暂扣征地补偿费5.1万元。这些现象表明,农村基层组织还存在运行不规范、制度不完善、监管不力等深层次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持党组织的领导,积极构建群众有序参与、民主监督的村务管理新机制,畅通群众参与村务决策、管理和监督的渠道。要开展“村民管理村务”,坚持“一案一议”原则,建立健全党员评议会、村民评议会和重大村务公开制度,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程序处理重大农村事务,严格落实“三资代理”制度,真正落实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农村党员结构不合理,来源萎缩,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党员发展的基础工程。在走访的31个村中,16个村的党员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不到三分之一的人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同时,生源萎缩现象突出,难以找到好的“苗”,发展党员。富阳镇北寨村党支部书记郭韶锋感慨万千地说:“近年来,村民们的致富意识很强。因为村里没有企业,年轻人要么考上大学留在城里,要么常年出去打工。留在家里的,要么是老人要么是孩子,要么就是没文化。自觉申请入党的人数很少,支部在发展和培养党员方面也无能为力。”有的村民甚至说:“入党有什么好处?不在秘书大杂烩网上交党费,不组织活动,还不如教人有多忙。”“某某当了几十年支书,家里还穷。”。针对这种情况,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广大村民特别是青年的思想政治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组织,真心实意地拥护党;第二,要积极教育和引导基层党员干部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增强党对农村青年的吸引力;三是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激励机制,抓紧建立党内互助基金,对老党员给予生活补助,对因病致贫、因灾致贫的困难党员给予生活补助,对有脱贫致富愿望但缺乏启动资金的党员给予生产扶持;第四,要进一步拓宽党建工作领域,为青年农民工提供就业信息、权益维护等服务,以“一帮一带一带”的形式结对培养优秀农村青年,实现思想引导、利益关怀和情感融合,激发他们的入党欲望;第五,适当提高农村党员在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评选中的比例,增强农村党员的政治荣誉,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村党组织书记年龄大,能力差,工资少,要采取更多措施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目前全市村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44.5岁,50岁以上的较为常见。高中以下文化占40.4%,部分干部规划和促进发展能力较弱;在没有集体企业的村,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每月只能从市财政领取550元补贴,两委其他干部每人每月450元;一些“有能力”的干部忙于个人事业,很长时间不过问村务。留守干部抱怨工作懈怠,整体工作积极性堪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拓宽选人用人的视野,坚持村外选人和村内选人相结合,采取“公开直选”和选岗的方式,从乡镇干部、农村党员专业户、“大学生村干部”等群体中选拔村支书和村干部。同时,要加强村级后备干部建设,每个村培养2-3名后备干部,努力优化队伍结构;第二,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干部分层教育培训机制。组织部牵头每年至少为两个村委会的负责人组织一次集中轮训班,为期五天以上,每个乡镇每半年负责培训一次其他村团干部;三是要完善保障机制,逐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强对村级转移支付资金的监管,确保村干部补贴及时到位,加快城镇养老保险覆盖,妥善解决村干部离任后的生活保障问题;第四,积极推荐优秀村干部担任党代表、人大代表和CPPCC委员,特别是要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力度,让村干部在工作中充满活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在事业上有所成就。
乡镇机关的拦截、村干部的抵制和村民的漠视,导致了“大学生村干部”进村的尴尬地位。要加快完善跟踪管理机制,确保“大学生村干部”的作用。在走访过程中,发现一些乡镇党委对大学生进村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够。他们以为自己在村里就业只是“走过场”、“摆姿势”,把“大学生村干部”分配到各个站、办事处,甚至让他们参加乡镇执勤;个别村干部认为,选择大学生到村里工作是上级对村干部工作的不信任。他们害怕这些受过教育的年轻人取得成绩后接手村里的工作,在工作中故意把“大学生村干部”当成“外人”,“唱反调”。甚至人为设置工作障碍;有人认为“大学生村干部”不懂农村,不会留在村里,对“大学生村干部”漠不关心;有的大学生只把在基层服务当做“跳板”、“烫金”的手段,忙于各种考试,无法投身到村级工作中去。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一是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深入宣传选拔高校毕业生到村服务的意义和服务“大学生村干部”的先进典型,让基层党员干部接受和认可“大学生村干部”,进而积极支持和配合他们的工作;二是要严格控制选聘入学,在保证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加入专业定向考试,确保选拔出有志向、有热情、有潜力、有培养前途的大学生;三是要加强培训引导,坚持农村实际,突出业务技能和当地群众感受,组织系统培训,加强工作导向引导,让他们淡化“官本位”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愿意在新农村建设中做服务员、导游;第四,要完善管理和使用机制,严格限制乡镇“截留”,保证他们不是“走读”干部和“两栖”干部,没有后顾之忧,扎根基层,多承担村级事务;第五,要明确政策激励措施,规定乡镇和街道公务员编制出现空缺时,原则上要从任职一定年限的“大学生村干部”中选拔,拿出部分乡镇级领导岗位给“大学生村干部”公开选举,引导优秀“大学生村干部”自愿扎根基层,为基层做贡献,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