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对话的读后感受
读完一本书,每个人对生活或事物一定都有很多感受。记录下来很重要。让我们一起写一篇读后感。也许你现在一点头绪都没有。以下是小编编著的《幼儿教师对话的阅读体验》。欢迎你从中学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幼儿教师对对话1的思考最近看了一本《与幼师对话》的书。其中,“学习气质”一章为读者提出了两个问题,即“孩子应该学习什么”和“气质的定义是什么?”为了理解这两个问题,我把这一章反复读了好几遍才明白其中的道理。笔者认为,学前教育课程至少应包括四个学习目标:知识、技能、气质和情感。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不仅可以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发生在学校,也可以发生在其他地方。气质往往需要通过学校来培养,最重要的气质就是继续学习的气质。关于“气质”的概念,笔者认为气质是一种经常在没有强迫的情况下出现的行为模式,形成一种可以被个体意志和意志所控制的心理习惯。它的出现是有意的,目标也相对宽泛。反思今天的幼儿教育,学校更注重知识、技能和情感的培养,往往忽视了对孩子良好气质的培养。老师追求的是孩子对活动是否感兴趣,孩子在活动中收获了什么,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顺畅等等。其实孩子学习的气质也在悄悄变化。如果在科学活动中给予孩子足够的探索机会,会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长此以往,孩子会有探索的气质。
相反,幼儿早期的识字和写作教学,在各个方面都没有达到写作的要求。长此以往,会挫伤孩子的写作和阅读热情,甚至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有些气质,比如好奇心和探索欲,是孩子天生的,所以我们的任务就是保持这种好奇心。有时候,光学习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保证孩子会使用它们,但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过程可能会伤害使用它们的气质。因此,教师在选择课程和教学策略时,需要考虑如何提升想要的气质,如何弱化不想要的气质。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部分,知识是学不到的。要借助课堂培养幼儿探索、阅读、动手、主动与他人交流、友善、自学的气质,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幼儿教师对对话二的思考最近在看莉莲·卡茨博士的《与幼儿教师的对话》这本书。她是国际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毕竟她从事儿童教育和教师成长研究多年,对儿童发展教育、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乃至学前教育都有着丰富、深刻、独特的理解。
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儿童与儿童教育”,第二部分为“儿童教育问题”,共十六章。无论在讨论儿童发展、学前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学前教育的专业化、学前教育机构的评价、教师的角色、教师与儿童的关系、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教师的专业成长等问题时,卡茨博士总是向我们展示她对这些问题的反思、审视和理性把握。例如,培养孩子的自尊是老师和家长都关心的问题。但目前培养自尊的做法,实际上是训练孩子关注自己,关注他人如何看待自己,不利于培养孩子恰当、积极的自尊。她多次指出,“自尊不是直接教孩子或建议孩子感觉良好就能获得的”,教师要“帮助孩子处理负面反馈、挫折和失败”,只有恰当、清晰、充分的正面反馈,才有助于提升孩子的自尊。这些观点既体现了卡茨博士客观审慎的态度、批判反思的合理性、对问题的辩证把握,又体现了她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学风,彰显了她独特的学术品格和精神风貌。它让人们领略到一种作为研究者的社会和境界,以及在学前教育领域的一种勤奋态度,滋养和凸显了研究的内在价值和魅力。
读完卡茨博士的书,我感受到了她丰富的教育经验和理论成果,同时也深深感受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和无知。在幼儿教育的海洋中,我认为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培养自己的内涵,才能成为真正优秀的幼儿教师,才能肩负起幼儿教育的重任。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