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对危机的一年里,
——看上海如何大力调整结构促进转型
在多风暴的一年里。当国际金融海啸逐渐渐行渐远,“后危机”成为热门话题,当全球经济复苏开始消退,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一再写出大手笔:10月30日,总规划面积86平方公里的虹桥商务区管委会揭牌;次日,世界上最大的隧桥工程,全长25.5公里的上海长江隧桥竣工通车;4天后,投资规模250亿元的上海迪士尼一期工程宣布获批,将成为与世博会一起推动上海和长三角经济转型的“双引擎”;几乎与此同时,中国商用飞机公司在上海宣布,中国自主研发的ARJ 21新型支线飞机有望于明年上市。目前已获得240份订单和意向订单...
在岁月的长河中,一年就像恒河。然而,作为中国外向度最高的国际大都市,今年的上海,却深深地留在了这座城市的发展史上,印在了无数人的记忆里。调整中发展,创新中转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下,xxx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早看事情,快行动,全市生动地表演了应对金融危机的“战斗地图”。
“上海正处于经济转型期,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重化工业建设。要发展高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xxx委书记俞郑声指出,要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方向,坚定不移地走发展转型之路。
文字记录:“这似乎是最不寻常的,但很容易,但很难。”
“发展和效率指标的排名,在全国56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我们今年可以排在第一位。”谈到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今年的发展,作为开发区开发公司副总经理的陈清洲充满了喜悦和信心:“这比预期的要好,这要归功于正确的反应和积极的转变。”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今年前九个月销售、地区GDP、第三产业增加值、税收四项指标均达到两位数增长;甚至受危机影响最大的出口也增长了3.9%。全区企业利润平均增速也达到8.7%。
漕河泾是上海应对危机的一个例子。一年后的今天,近距离接触正在一个季度一个季度升温,积极改善上海经济,就像春风一样:实现年初设定的9%的经济增长目标没有悬念,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经济正在回升。九大战略产业落地生根;服务业在高平台上保持快速增长,前三季度增速为14.1%,占经济总量的比重预计达到58%;剔除受金融危机影响的行业下滑导致的“权衡”因素,服务业比重净增至少2个百分点。
“这表明,在经济回升的同时,上海的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上海发改委首席经济学家翁华健博士表示,此次危机并没有阻止上海向以服务经济为基础的产业结构转变。
现在上海经济运行的另一个亮色是,效益恢复快于速度恢复,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超过gdp增速。一季度,工业总产值和地方财政收入以两位数的速度大幅下降;到上半年,工业总产值下降5%以上,财政收入下降幅度缩小到-2.5%;到第三季度末,财政收入转增4.8%,增速比上半年提高7.3个百分点,经济增速比上半年提高不到2个百分点;同期,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也持续增长,增速为8%,高于前三季度GDP 7.1%的增速。
"最新鲜、信息量最大的数据发出了一个信号,表明上海发展得非常好."日本东芝公司高级顾问冈村正先生说:“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有很多人和冈村想法一样。截至9月底,上海共有728家跨国公司、投资公司和外资R&D中心的地区总部。
“看起来很普通,也很奇怪,但很容易却很难”。无论纵向还是横向比例,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这一年,无疑是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以来最艰难的一年,面临着危机冲击和自身结构转型的双重考验。去年这个时候,山雨欲来,但上海的决策者们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充分发挥了知其所知、早做规划的智慧,沉着冷静,运筹帷幄。余郑声同志经常用三句话来激励大家:第一,“不出所料”,不要慌;二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的情况,实事求是的态度,比较实际的措施;第三,“分秒必争”,应对措施要快速、准确、稳定、实用。
早在去年8月,上海就提出了17个重大问题,及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重点放在结构调整和发展转型上:从政府自身改革入手,清理收费,简化行政,下放权力,提高效率,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环境。加强人才转化支持,改革户籍管理,畅通居住证和户籍渠道;从税收等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到国家一揽子计划提出后的上海八大配套项目...今年,上海出台了一系列保发展、调结构、惠民生、保稳定的政策措施,全面推进市政府22项重点工作。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