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结构调整为重点,加快建材工业转型升级
建材工业是我市传统支柱产业,是我市实施“3331”100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XX年主业收入100亿元、利税12亿元、产值过亿元的35家企业目标,要加快以水泥、玻璃、电瓷、化工炻器为重点的建材工业结构调整,推进建材工业转型升级。
首先,客观评价我市建材工业的发展
近年来,全市建材工业发展迅速,形成了以水泥、工业陶瓷、电瓷、玻璃为主的建材工业体系。建材企业500多家,其中水泥企业38家,工业陶瓷企业176家,电瓷企业80家,玻璃生产企业2家,化工建材企业6家,化工管道企业1家,新型墙体材料企业120家。主要产品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浮法玻璃产品占全省90%以上,工业陶瓷占全国70%以上,电瓷占全国30%以上。建材产量持续增长,仅去年一年水泥增长15%,工业陶瓷增长17%,混凝土外加剂增长20%,新型墙体材料增长12%。采用了大量新工艺、新技术,水泥行业开发了新型干法水泥;工业陶瓷采用了隧道窑、梭式窑等新技术。电瓷企业开展了煤改气工程,推广清洁能源。“十五”期间,55家浪费资源、影响环境的小型水泥、玻璃、陶瓷企业被取缔。
二、正确认识我市建材工业发展中的不足
虽然近年来我市建材行业发展迅速,但总体上还是“大而不强”。就是产量大,企业多,员工多,能耗大。但与国内先进水平相比,在规模、技术、产品结构等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数量多,龙头企业少。全市建材企业500多家,但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很少。38家水泥企业中,日江、郑达等两家年产100万吨以上,兰丰、九九等两家年产60万吨以上。在建企业只有银山台水泥达到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的每年200万吨以上的规模,其余为年产10万吨左右的小企业。239家工业陶瓷企业中,年主营业务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只有42家,没有一家龙头企业年产值过亿甚至5亿、10亿元。规模达不到,成本降不了,利润增加不了,抗市场风险能力弱,被淘汰的可能性大。
2.产品销量大,销售利润小。由于国家基本建设的加快和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产品的供需旺盛,价格稳步上涨,但企业的利润并没有随着销量的增加而增加。一是因为煤电等生产要素价格上涨,挤压了利润率;二是我市建材行业内部恶性竞争,竞相压低价格,导致建材产品市场份额大,利润少。
3.低档产品过剩,高档产品短缺。一方面是中低档产品大量积压,供过于求;另一方面,高端产品严重短缺。目前,全市38家水泥企业中,有35家采用立窑生产。随着国家对建筑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低档产品的需求会越来越少,这类企业的市场会萎缩。同时,根据国家相关政策,XX年将换发水泥行业生产许可证,这35家立窑生产企业很可能得不到新的生产许可证。在工业陶瓷行业,80%的企业在生产化学填料,20%的企业在生产研磨陶瓷球。产品相似度在90%以上,属于低水平重复生产。“我没有人”的个性化产品几乎空白,200多家企业只有4个商标。
4.节能减排压力大,可持续发展空间小。建材行业是一个主要的环境污染者,每年排放的大量废气、废渣和废水对环境有很大的影响。建材行业也是资源消耗大户。我市水泥消耗石灰石600万吨,工业陶瓷每年消耗瓷土45万吨。此外,资金、能源、交通也制约着萍乡建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建材企业贷款问题突出,很多企业“缺技术、缺市场、缺资金”。工业陶瓷需要从山西、内蒙古等省份采购,因为当地煤炭达不到技术要求,大大增加了成本,削弱了市场竞争力。运输成本高。据估计,年产100万吨的水泥厂每天需要700辆车。在XX,全市水泥行业的发展目标是1000万吨,仅这一项就需要7000辆/天。工业陶瓷、电瓷、玻璃都是交通需求高的产品。目前的铁路运力无法满足需求,大部分产品还是靠高成本的公路运输。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