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每个角落都有很多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出去工作是为了更好地在社会上生存。他们需要更多的关注。以下是2023年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欢迎阅读!
一.概况
这项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形成了积极的价值观,对未来有希望,向往城市生活,家庭关系良好。92.1%的留守儿童以身为中国人为荣,91.9%的留守儿童对自己在中国的生活感到满意。82.4%的留守儿童对未来有希望,77.7%的留守儿童希望未来生活在城市;90.2%的留守儿童与母亲关系良好,89.4%的留守儿童与父亲关系良好。大多数留守儿童将母亲视为最重要的支持来源。
二、增长中的九大突出问题
1.留守儿童意外伤害突出
过去一年,49.2%的留守儿童遭受意外伤害,比非留守儿童高出7.9个百分点。留守儿童遭受割伤、烧伤、被猫狗咬伤、跌倒、被蛇咬伤、车祸、溺水、触电、中毒、火灾、自然灾害等各种意外伤害的比例高于非留守儿童,其中前四项分别高出5.3、1.6和3
2.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缺乏学习兴趣
20.4%的留守儿童自测成绩较低,82.1%的留守儿童自测成绩较低。留守儿童的不良学习行为较多:未完成作业(49.4%)、迟到(39.6%)和逃学(5.5%)的比例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8.6、4和1.3个百分点;不想学习(39.1%)和对学习不感兴趣(43.8%)的比非留守儿童高5.6和3.2个百分点。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学习指导:68.7%的留守儿童从未听懂过老师的讲课,58.1%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没有任何帮助,比非留守儿童高出5.8个百分点。
3.留守儿童社会支持薄弱,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留守儿童的家庭支持被弱化,前三位的支持来源是母亲、同学朋友、父亲,而在非留守儿童中,父亲是第二位,同学朋友是第三位。母亲仍然是留守儿童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最亲密的人,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的主要来源,价值肯定者。同学朋友是第一个和留守儿童说话的人,也是遇到困难第一个求助的人,但要警惕不良群体的影响。30.5%的留守儿童认为校园内或周边存在不良帮派,25.7%的留守儿童认为学生加入了不良帮派,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4.3%和1.4%。教师对留守儿童的支持更多体现在学习指导上,情感支持相对缺乏。22.6%的留守儿童觉得在需要的时候没有人能帮助自己。
社会支持是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预测指标。社会支持的弱化使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有更多的负面情绪,经常感到烦躁(46.0%)、孤独(39.8%)、不开心(37.7%)、经常无缘无故发脾气(19.7%)。
4.留守女孩的负面情绪比较明显
留守女生自我接纳程度较低。对自己满意(76.5%)、经常觉得自己有用(64.4%)的女生比例比男生低5.9和8.6个百分点,经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的女生比例(40.7%)比男生高6.6个百分点。经常感到烦躁(47.6%)、不开心(38%)、无缘无故发脾气(21.5%)的女生比例比男生高3.7、1、3.5个百分点。女生自测父母外出后比男生更抑郁、焦虑、愤怒、胆小。此外,42.7%的留守女生经常感到孤独,比留守男生高6.2个百分点,比非留守女生高6.7个百分点。
5.留守男生的问题行为令人担忧
留守男生在学习和校园生活中有很多问题行为和很多障碍。迟到(41.8%)、旷课(7.4%)、被老师处罚(73.5%)的留守男生比例比非留守男生高5.3、1.9、5.4个百分点。不想学习(40.4%)、对学习不感兴趣(44.8%)、学习有困难(64.4%)、没有完成作业(54.8%)、成绩较低(83.2%)的男生比例为3 10.7个百分点,都高于留守女生。51.6%曾被同学、高年级学生、社会人士或帮派欺负,比非留守男生和留守女生分别高出11个和7.6个百分点。
6.父母外出对中小学生的影响更大
四年级留守儿童中,感觉父母更容易被欺负(23.7%)、被歧视(19.8%)、内向(41.7%)、胆小(18.9%)的比例在六个年级中最高。经常想念父母(76.7%),担心见不到父母(59.2%),担心父母不爱自己(34.6%),分别比初三学生高出21.3、25、11.1个百分点。四五年级留守儿童表示目前最需要和父母在一起,其他年级的学生最需要学习和辅导。
7.青春期的重叠逗留使得第二天现象更加显著
高二的留守学生在学习和校园生活中存在较多障碍,如上学迟到(49.8%)、逃学(8.7%)、不想学习(62.8%)、对学习不感兴趣(67%)、听不懂老师讲课内容(86.3%)、遇到问题没有帮助(68.4)、没完成老师留下的作业(。
留守学生和家长的关系更差。经常与妈妈(64.3%)和爸爸(57.9%)交流的比例比非留守学生低4.1和8.7个百分点,而被父母训斥和惊吓的留守学生比例(22.8%)最高。只有高二的留守学生将同学朋友视为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43.38%),其重要性甚至超过母亲。一些负面影响值得关注。
8.寄宿留守儿童对生活的满意度相对较低
寄宿学生的日常习惯很差。用零食代替正餐的寄宿学生(49.6%)比非寄宿学生高10.5个百分点,平均每天睡眠超过9小时的寄宿学生(15.2%)比非寄宿学生低5.9个百分点。学习和校园生活条件较差,如上学迟到(49.2%)、没有完成作业(54.6%)、不想上学(45.6%)、对学习不感兴趣(48.9%)、听不懂老师讲课(62.9%)、学习集中困难(56.7%)、成绩下降(78.5%) 12.6个百分点。
寄宿制留守儿童未满足的需求高:一是缺乏学习指导,无法满足寄宿制留守儿童的学业需求。寄宿学生表示,只有40% (40.4%)的学生在晚自习时经常有老师答疑。二是生活单调,不能满足寄宿制留守儿童的精神需求。寄宿学生经常在宿舍和同学聊天(50.1%),然后在户外锻炼和玩耍(38.5%)和看电视(24.5%)。第三,情感支持不足以满足寄宿制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超过70% (76%)的留守儿童表示在校期间想家,只有20% (23.9%)的留守儿童表示生活老师会经常找他们聊天。四是管理不到位,不能满足寄宿制留守儿童的成长需求。寄宿制学校软硬件设施差,生活卫生设施设备及维护不乐观,就餐满意度仅60%以上;治安情况堪忧,87.5%的寄宿生说宿舍丢了财物,57%说宿舍有同学欺负别人。
年轻人寄宿的趋势很明显。35.2%的留守儿童从小学开始寄宿,其中15%从四年级及以下开始寄宿,留守儿童从小学高年级开始继续向下延伸。少数学校也是从一年级甚至幼儿园开始寄宿。
9.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整体情况并不好
父母不在家的留守儿童数量最高,占51.7%,其次是父亲外出,占40.2%,母亲外出最少,占8.1%。他们的生活习惯更差,在网络上的不良行为更多,意外伤害更多,留守的负面体验更高;学校表现较差,欺负比例较高;在自我接纳和人际交往方面,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是矛盾的。他们觉得自己更有用,觉得别人比自己幸运。他们觉得自己更受欢迎,但不愿意和别人说话聊天;他们以为自己有了更多的好朋友,却有了最强烈的无奈感。
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虽然在学习和生活上面临很多困难,但对现在的生活满意度最低,但并没有放弃对自己和生活的信心,仍然表现出积极的进步。其中94.4%的人希望自己成为更好的人,比父亲外出高出2个百分点;87.8%对未来有希望,比外出父母高6.3个百分点。
三、对策和建议
1.完善照顾留守儿童的法律政策体系,立法保障亲子团聚、早期教育和家庭教育指导。
2.完善监护制度和国家救助制度,强化父母法定监护责任,探索有偿代理监护制度,加快完善国家监护救助制度。
3.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建立领导协调机制,搭建工作平台,协调资金保障机制,制定并提供学校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流程和规范。
4.构建留守儿童综合教育保障网络,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对民办学校的支持和监管,在留守儿童集中的社区建立关爱服务阵地,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保障预警和应急机制。
5.充分发挥群众组织和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作用,积极探索共青团整体工作体制、团组织联动和青年社会组织合作,建立帮扶活动长效机制,努力发挥专业社会工作者在留守儿童服务中的作用。
6.注意满足不同类型留守儿童的多样化需求,考虑不同性别、年龄、监护类型留守儿童的特点。
7.通过吸引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鼓励、支持、帮助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带孩子进城,可以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数量。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