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学习实践活动的安排进行部署,到达学习实践活动的联络点分局进行了工作调研,重点是如何用科学发展观评价新时期警民关系,构建新时期和谐警民关系。该研究项目的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在治安管理中,公安部门积极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充分发挥群众在治安工作中的作用,对于预防、发现和控制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维护公共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期和谐警民关系的特征
警民关系是在打击犯罪、提供社会服务等各种警务活动中,公众与公众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和人际关系。警民关系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受特定时期政治法律制度的影响,带有鲜明的政治印记。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变化和发展,警民关系的内涵和外延始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从公安部门职能的发展变化来看,公安部门既要保证安全稳定,又要发挥社会矛盾减压阀Buffer 角色,还要保护发展,保护人权,促进和谐,发挥社会经济发展助推器作用,切实肩负起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政治和社会责任。特别是在政府职能部门从社会管理向公共服务转变的过程中,对公安部门进一步转变职能、提高服务效率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二,从人民群众对公安部门的期望和要求来看,人民群众越来越关注关系自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对安全感和治安管理满意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来说,人民群众不仅要求公安部门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而且期望保护社会和政治权利;既要求公安部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又期望激发社会创造力,促进社会和谐;不仅要求公安部门严格公正执法,还要求热情服务、优质高效。
第三,从执法实践的具体过程来看,新时期和谐的警民关系不仅需要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优秀的警察,还需要将警民关系的和谐从职业道德层面升华到法律层面,体现人民群众对执法工作各方面的安全感和满意度的根本要求。
二、影响新时期和谐警民关系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通过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警民关系日益和谐,人民群众对公安部门的满意度不断提高。但是,仍然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层派出所工作的缺失影响了警民关系的和谐
第一,警力不足和陌生人社区现象交织,导致警民沟通不足。由于警力不足的客观问题,陌生人社区已经成为常态,而传统串起一百扇门,知道一百种感觉。警务模式遇到了很大的障碍,传统的邻里守望治安防范模式的不落实制约了社区警务的深度、细节和彻底性。另一方面,人们习惯于将现代警察与传统警察相比较。人民警察;相比较而言,很容易得出警民关系疏远的结论。比如在派出所开展社区伟大的访问在中国,辖区内的群众集中在在一些派出所,社区警察的下级部门很少,警民沟通也较少,引起人们对警察工作精力的误解和质疑。
第二,人们的安全感降低,因为他们不确定战斗和防御的关系。突出表现就是投入、重心、朝向的不平衡。有的派出所更注重打击,忽视预防,大案要案,忽视小案,更注重案件侦破,忽视预防案件回访,更注重对象调查,忽视案后追悼会,等等。
(二)执法理念的偏差损害了警民关系
第一,差别执法危害警民关系。在工作中,一些派出所和少数民警片面定位警察与当地居民的关系,忽视外来者和弱势群体,有意无意地区别对待执法对象。比如在调解治安纠纷时,个别民警更加关注油田居民,规范执法。但是,来这里的人在思想上是被鄙视的,本地人和外地人都是两种态度两张脸,恶化了警民关系。
第二,不规范的执法损害了警民关系。有的警察群众观念淡薄,群众意识淡薄,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态度傲慢。比如有的执法民警对群众问询态度不好,回答过于简单,缺乏语言艺术;在接待群众办事、举报案件过程中,态度冷淡、居高临下,引起群众不满;接到110报警情况时,只报警不报警,引起群众投诉或不满,严重影响执法形象。
第三是执法。机械化刺激社会不和谐的因素。主要表现在执法标准的把握与社会效果的处理之间的偏差。有些单位片面追求简单的表现,更注重办案数量,忽视办案质量,强调执法结果,忽视执法过程,强调法律效果,忽视社会效果。
(三)执法环境因素对新时期警民关系建设的不利影响
一、公安管理职能泛化的影响。在人民内部矛盾突出、对敌斗争复杂、刑事犯罪高发的背景下,流动人口管理、群体不稳定因素处置等社会现实问题,以及其他社会丑恶现象,大多始于诸多社会矛盾的交织、前端管理的缺失或综合管理的缺陷,最终出现在治安问题上。公安部门作为维护公共安全的职能部门,很容易演变成一个全面负责执法管理的人。虽然近年来,政府非常重视从源头上采取综合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但在短期内很难完全改变这些问题。
第二,群众的消极因素的影响。比如期望高。相当一部分人希望警察是万能的,他们不仅是侦察、破案、维护社会和平的专家,也是解决问题的公务员。一旦希望不能及时实现,负面观点就会产生,甚至可能转化为负面影响。
三、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方法和途径
(a)clear ;两个方向深刻认识公安部门的本质属性和出发点、落脚点,坚持服务社会,树立执法权威
一种是把构建和谐社会,提高人们的安全感和满足感始终作为治安管理的出发点。总的来说,要努力提高驾驭社会治安形势的能力,不断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关注民生,把群众满意作为公安管理的最大表现。微观上,要着重研究群众的新期待,积极响应群众的新要求,从群众最期待的事情出发,从群众最不满意的事情转变,更能体现出促进和谐、造福人民的工作效果,作为一种长效机制继续深入落实。
第二,要维护法律的尊严,树立公安部门的执法权威,作为治安管理的立足点。牢固树立治安管理是法律的责任观念,明确对法律和对党、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切实增强依法办事、严格执法、公正执法的责任感。坚持依法办事,严格执法,违法必究。要明确执法范围,努力减少和消除行政干预和非警务活动,用完善的监督机制、制度化的法律法规代替行政命令,引导和约束警察行为,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规范的人为因素,营造有利于公共安全管理的执法环境。针对地方保护主义、人为干预、利益诱惑等影响严格公正执法的突出问题。,应从思想教育、制度建设、内外监督等方面采取措施。,坚决纠正执法的随意性,坚决抵制各种压力和诱惑,坚持严格依法办事。
(2)把握三把钥匙,基于提高人们安全感和满足感的根本要求,并解决好做什么如何做干得好问题
首先,确定群众的需求,并妥善解决;做什么问题近年来,公安部门积极推进舆情评估机制建设,有很多好的做法,如万京达参观社区执法零失误大参观大研究等等,从服务群众的角度去了解公安部门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接受群众对治安管理的监督。但总的来说,这些活动的重点在于公安部门的自我作风建设,而不是以群众为主体进行需求调查。即使有一些类似政风建设的调查,但仍然存在社会方面不全面、不能客观反映情况、对业务工作指导不力等弱点。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要更加注重通过社会舆论、媒体网络、公安信访等渠道进行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并以此作为公安部门执法管理的好坏镜像。
二是调整评价方向,解决好如何做问题工作取向决定评价取向,评价取向决定单位的工作方向。因此,应建立与工作导向相适应的工作绩效评估机制,发挥杠杆调节作用。
三是提高安全团队素质,解决好干得好问题通过开展岗位培训、岗位培训、案例评审、法律知识竞赛、执法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活动,努力培养执法基本功,提高公安队伍的法律素质和执法水平,建设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队伍。
(3)围绕社区警务、执法管理、行政审批、警务公开、治安宣传等重点环节,突出六个关键点。,落实具体措施
第一,推进社区警务,促进警务回归社区。巩固和深化山治以工程建设为契机,有效推进社区警务和社区警察队伍建设。要统一标准,加强社区警务。进一步精简机关和非执法岗位警力,以基层社区为主。对于派出所警力配置,应探索科学、量化的配置标准,最大限度地减少主观性。要突出社区警务工作的重点。以实际人口信息登记、犯罪嫌疑人发现、社区治安防范、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为主要工作内容,防止其增加过多责任,使其能够集中精力做好社区工作。做一个活的社区服务模式。以社区警务为载体,实行接待日制度,积极推行巡逻工作制、弹性工作制、伙伴错时制等值班模式,提高与群众的见面率。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的支持,逐步强化社区警察在组织、协调、建议和监督社区综合管理中的作用,做到责权利一致。
二是增强严打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方面,在严厉打击严重暴力犯罪的同时,不遗余力地打击影响人民安全感的多起侵犯财产犯罪,无论案件大小。另一方面,破案后要努力追,既要对案件调查的结束感到满意,也要通过为受害者追回损失,努力消除案件带来的不和谐。
三是推进人性化执法管理。要善于用和谐的思维指导执法,用和谐的理念处理社会矛盾,以和谐的方式执法,融法、理、情于一体,最大限度地教育当事人守法。
第四,深化行政审批服务改革。在权限范围内,持续推进行政审批加速。同时,从方便群众做事的角度出发,努力做到一口接受内部循环反馈,尽可能缩短和减少当事人申请办理时间和往返时间,提高一次性完成率。要积极探索实施网络管理,丰富服务手段。
第五,切实推进警务公开。我们应该建立警察提示栏、社区在线论坛等。电子警察联络箱等形式,提供规范公开的内容、流程、要素和统一的收费标准,公开举报、投诉、监督电话等。,不断提高执法服务的透明度。
第六,加强宣传。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加强治安管理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做到警民合一;法律必须遵守,执法必须严格,违法者必须被起诉。达成共识,提高群众自律和法律意识,营造有利于严格执法的良好环境。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