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辽宁省作为我国最北的临海省份,滨海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迅猛。但是,由于在资源开发与建设过程中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导致各地景区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景区规模较小、旅游形象不够鲜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差。本文拟从全域旅游的视角下对辽宁滨海旅游资源进行梳理,提出转变观念、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发展滨海旅游的思路,并对辽宁滨海旅游进行形象策划与推广,以提升旅游竞争力,实现辽宁滨海旅游的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化发展。
关键词:全域旅游辽宁滨海旅游旅游形象
一、辽宁滨海旅游资源概况
辽宁省作为我国最北的临海省份,海岸线长2920公里,有各类岛礁506个,岛屿总面积187.7平方公里,滨海旅游景区近百处,天然海水浴场众多。目前,辽宁已经形成以大连金州区海滨喀斯特地貌景观、大连市南部的海蚀柱、海蚀洞,锦州的笔架山等为主“海蚀景观游”;以盘锦红海滩、丹东鸭绿江入海口为主的“滨海湿地自然景观游”;以大连大黑石海滨浴场、金沙滩海滨浴场,葫芦岛兴城海滨,营口鲅鱼圈海滨等为主的“天然海水浴场游”;以长山列岛、石城列岛和大、小鹿岛、长兴岛、菊花岛、凤鸣岛、西中岛等为主的“海岛游”。
2009年开通的西起葫芦岛绥中县,东至丹东境内的虎山长城,全长1443公里的辽宁滨海大道,连接了葫芦岛、锦州、盘锦、营口、大连、丹东六个沿海城市,旅游景点130多个。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辽宁省修建的最长的公路,同时也是全国最长的一条沿海公路。
二、辽宁滨海旅游现状
全域旅游的内涵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全域旅游要求,景区建设要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要从景点景区拓展到全域,优化整体环境;转变过去过度依靠门票收入的经营方式,推进旅游产业的全面发展;以旅游为导向,推动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优化环境,实现城乡一体化,调动各部门、多方位、全民参与旅游景区的建设与管理中来,使景区建设既能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又能满足当地群众的文化、经济需求;以区域为单位,协调各县市、各景区,实行区域旅游发展的一体化,以旅游资源丰富、基础条件优越、知名度较高的景区为龙头,带动区域旅游业分发展,打破地方壁垒,优化配置旅游要素,形成共建共享的旅游发展大格局,探索区域旅游整体发展新途径;以区域为单位,塑造整体旅游形象,打造区域旅游品牌,以提高游客满意度、提升旅游者旅游体验质量为目标,实现旅游过程的全民参与,优化旅游服务的全过程。
:127—128.
[2]李小芳.海南旅游形象策划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72—73.
[3]靳慧霞,魏宝祥.谈临夏市的旅游形象定位与推广[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39—42.
[5]李紅.全域旅游视阈下县域旅游发展探究——以安徽省霍山县为例[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0—53.
[6]张振兴.山西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0(5):17—20.
(吕海龙,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