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朋友们,“铿锵三人谈”又如期和大家见面了。
2011元旦的钟声尚未敲响,各地的艺术报名、考试将陆续展开。你会发现,校园里到处张贴着花花绿绿的广告:招生简章、培训须知、高考报名……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势。十二年寒窗苦读接近尾声,百万艺术大军却枕戈待旦,即将出征。
本期专门邀请到了三位高校招办自责老师,他们将结合自己历年来参与本校艺术招生的经历和切身感受,给广大艺术考生们带来权威、独到的报考资讯和指导,并对艺考生就业情况等方面进行解疑。好的,一起来聆听他们的解答吧!
《高校招生》:非常感谢三位招办老师做客本期“铿锵三人谈”栏目。一年一次的艺术招生考试马上就要开始了,纵观往年的艺考现场,我们会发现,考生忙着“赶考”,许多学生游走于多所艺术高校之间.坐飞机去参考的学生并不少见,三位老师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张 鹏:我觉得这种情况很正常。学生这样去做也是为了增加一份被录取的机会。但是我需要提醒广大考生的是,考生一定要评估自身的情况,比如自己的文化成绩、专业考试将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然后科学地选定需要报考的学校,以减少报考的盲目性。
徐大安:我觉得这是考生自己的选择,学生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稳妥起见,多一点被录取的机会。我们不会去干涉他们的行为。
夏 丹:如果我们站在家长和学生的角度来考虑的话,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你只有去参加了这些学校的考试,你才能拿到合格证,才有被某所大学录取的可能。但是并非每个考生的家庭条件都允许,我建议大家客观评估自己的经济实力。值得庆幸的是,近几年考生在报考学校的过程中,变得逐渐理性,考生能预估自己的专业实力,有针对性地选择学校,考试时不再盲目奔波。
《高校招生》:据了解,许多艺考生一心只想着考上大学,没顾得上考虑就业问题。选择什么样的艺术专业,他们自己都还有些模棱两可,对于这种现象,老师们有何建议?
张 鹏:从这点上来看,学生的想法确实比较肤浅。如果只考虑上大学,没有兴趣和较为厚实的专业底子,进入大学后,是不能很好地进行学习的。四年后,当面临就业的时候,就会存在一个尴尬的处境,用职业规划界的说法,叫。专业与职业”不匹配,那么就业就会存在问题。
徐大安:在中国现行体制下,一般而言,大学是不包分配的。大学的专业冷热也是波动不定的,没有长期的冷门也没有长期的热门专业,况且从入学到毕业这期间的四年时间,人才的供需形势会发生很大变化,因此,考生面对变幻的就业环境,惟一可以掌控的就是:在大学期间认真、踏实地把专业知识掌握好,锻炼自身能力,不断提升与专业相关的素质,把握好机会。那么面对就业,就从容自信得多。
夏 丹:对于专业选择,我建议大家一定要尊重自己的兴趣,只有从考生自己的爱好和长处出发,才能乐意去学专业知识,并乐在其中。我们知道,当我们去做了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那么很容易获得幸福感。对于就业,我想说的是.其实每个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都不难。只要你在自己学的这个领域里掌握了真本事,就一定能就业。
《高校招生》:有些中学为了提高升学率,学校在高=的时候就会将文化成绩不拔尖的学生组织起来进行艺术培训。作为高校招生负责人,你们对此做法持怎样的看法?
张 鹏:对于主持人讲到的这种情况,我觉得是一种社会现象,不便于发表评论。我想说的是,如果学校有致力于通过这种方式,发掘和培养有相关爱好和特长的艺术生,然后向高校输送,作为我们学校本身,是比较欢迎的。
徐大安:这是一种社会现象,只要学生和家长认可,我们是没有意见的。很多学生选择艺考之路,是出于自身文化成绩相对较弱的原因。通过艺考这个途径,他们去实现自己的大学梦想,这本身是可以理解的。
《高校招生》:我们知道,考生若要在艺术领域作出一番成绩来,天赋和兴趣是越需的。但是很多家长和考生认为有些专业考试是可以通过“突击”的方式通过的,那么,三位老师觉得这种“突击”是否与天赋和兴趣相违背?你们怎么看?
张 鹏:我想,即便通过突击考试,考生上了某所大学,如果他本身并不爱好这个专业,那么大学期间,他必须得艰难地面对这个专业。另外,高校在招录艺术生的过程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完整的学生考核体系。那些投机取巧,想进入大学的学生,即便专业考试通过了,在面试这一关,也会被我们的专家甄别,让后淘汰出去。我相信我们的面试老师有这样判断力!
徐大安:我觉得这两者之间不冲突,我们知道现在的高三学生学习压力是很大的,对于艺考生而言,文化课学起来本身比较累,他们还要专门抽出时间进行专业考试的准备,就更累了。突击性考试的确存在,如果学生的悟性比较好,通过突击还是可以达到一个比较好的效果。至于开办培训班的问题,我们是无法控制的。但我希望相关部门对培训市场进行规范,对培训老师的专业素质进行考核,确保培训老师给予学生以全面的知识和正确的引导。需指出的是,为了招录的公正公平,我校所有艺术考试命题老师,都不得开设培训班,这是硬性规定,所以请大家放心。
夏 丹;我觉得考生通过“突击”的方法参加考试是不可取的。我坚决反对考生在短期内去参加一些培训班,这不仅浪费了考生宝贵的文化课复习时间,同时也给家庭带来了较大的经济负担。
我觉得突击考试与天赋和兴趣是相违背的。正如前面我讲到的,只有考生对某个艺术专业有爱好和兴趣,才会去付出,在大学期间才能很好地丰富和锻炼自己。而且我们学校的一些专业,是按照考生的文化成绩排序来录取的,比如广播电视编导和摄影专业。对于这类专业来说,我们更看重考生文化素质的积累,更侧重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些专业并不是“突击”就可以通过的。另外,我校对考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没有考生想的那么高,进入大学后,学校自然会在专业培养上下功夫,考生只需把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文化成绩提起来就好。
对于美术和播音主持专业,这些专业考试不是“突击”就行得通的。比如对考播音主持专业的考生来说,嗓音是天生的,短期内是无法突击的。对于美术专业,就以画画测试为例,通过突击培训参考的学生,其作品是很容易被专家考官一眼看出来的,短期突击的效果是很能难和有过几年画画功底考生作品相比的。
最后,需要补充一点,我校是不举办艺考培训班的,老师也不允许办。因此社会上打着我校“幌子”的培训机构,都不是我校举办的,希望考生注意。
《高校招生》:学校对通过省级招办统一组织的专业考试(省统考)的学生,
还要求其参加学校组织的专业考试(校考)吗?学校是怎样组织校考的?举行校考的目的和初衷是什么?
张 鹏:我校对江苏省以外的省份需要另外组织艺术类专业校考,针对江苏省考生将分专业分别对待,美术类不另外组织校考,音乐类需要单独组织校考。
我校音乐表演(歌舞)专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我校需要对音乐表演(歌舞)专业进行单独的校考。另外,为了便于全国的考生能较方便的就近报考,我们选择了五个城市作为考点,详情登陆我校本科招生网:/o
美术类有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和艺术设计专业,专业测试内容统一为素描和色彩,各考点统一命题,命题主要突出考查考生的创新思维和思考能力。我校通过统一组织校考,统一命题、统一评分人、统一阅卷评分,能做到考分评判的公平公正及标准统一性。
夏 丹:我校有关省级统考的政策是:凡参加我校艺术类专业考试的考生,生源所在地省级统考有要求且涉及到的专业,考生必须参加省级统考。省级统考不合格的考生,省招生办在录取时不予投档。省统考未涉及的专业.考生必须按照省招办要求参加考生所在省艺术类高考报名。鉴于我校在组织艺术类专业考试时,有些省的艺术类省级统考工作尚未开始或成绩尚未公布,考生可以先参加校考。对于校考,我们的具体政策是:(1)参加相应专业省级统考的考生,仍需要参加校考;(2)省级统考不要求或未涉及的专业,考生只参加校考。学校一般在春节后寒假期间组织专业校考,但考生必须提前参加省招办组织的艺术类报名,并且在12月份登录我校的本科招生网进行艺术类专业校考的网上报名。
徐大安:四川籍考生报考我院只需参加四川省的该类专业统考,不需参加我院举行的校考;非四川籍的考生必须参加我院的校考。举行校考的目的是统一考试科目、评分标准,有的放矢,选拔到合格的艺术人才。
《高校招生》:从你们学校去年招录情况看,学生在专业考试和面试上,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注意那些细节?
夏 丹:总结起来,我建议考生在面试时,不能怯场,更不能紧张,不要把自己知道的东西都搞忘了。面试时,考生一定要落落大方,在面对考官时,要把他们当成自己师长、大朋友一样,保持平常心.充分展示自己。对于考官的提问,应该坦诚地回答,知道什么就回答什么,对于自己答不上的地方,应该表态,说明自己对有些方面的知识还未了解到,一定要客观。
另外,我们不允许报考播音主持的考生化妆,这里的“化妆”具体要求是考生不能对面部过于修饰,比如涂眼影、打粉底等!至于在对专业考试的准备上,我以厂播电视编导为例,学生应注意平时的积累,在文化课之余,考生可以多关注一些电视栏目,但在观看中要注意用心发现,比如这档栏目中,为何要选取这样的画面.为何要配这样的背景音乐,考生都应该仔细去琢磨琢磨。
张 鹏:我校艺术类本科专业中音乐类专业需要面试,需要注意的是着装方面,最好不要穿过于宽松的衣服,能够显示出自身的身体条件。化妆应清爽,不宜化浓妆;面试时考生不要紧张,应该充分自信,才能发挥正常水平。对考试内容要求要充分准备,尽量充分把自己的特长发挥出来。
《高校招生》:谢谢两位老师温馨的提示。近年来,责校的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领域和流向都是怎样的?
夏 丹:作为中国广播影视传播人才的摇篮,50多年来,我校为厂播影视系统及信息传播业培养大量人才。这其中,很多人成为著名的记者、编辑、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导演、编剧、制片人、翻译和高级工程技术专家。
社会对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给予了较高评价。近几年来,我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整体需求旺盛,大部分专业供需比较稳定,在l:4以上。近年新增专业也有较好的就业前景,每年就业的毕业生中有80%的比例进入全国各地的省、市地区的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电影等传媒机构及相关行业,其中很多毕业生已成长为单位的业务骨干力量。当然,考研、出国的学生也占了较大的比重。
张 鹏:近年来,我校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人才需求信息,及时向学生发布,积极推荐学生到专业对口单位实习就业,同时鼓励学生积极拓展就业渠道。与此同时,还对毕业班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培训,提高学生求职能力。具体来说,去年我校艺术学院的毕业生签约的单位有如:上海飞行设计研究所、中航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中国航空工业第602所、航天科工六院、中国航空工业标准件制造有限责任公司等国防单位,学生在这些单位从事文艺、宣传等工作。也有诸如浙江军区文工团、深圳J航空公司、福州大学、江苏电视台、江苏省文化厅舞美中心、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厦门电视台等高校、媒体和文化事业单位。
徐大安:近年来,我院注重拓宽专业方向,突出办学特色,重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坚持以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艺术人才为目标,为我国艺术教育、文艺团体、传媒等各行各业输送了大批艺术人才。我院毕业生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中央、上海、广州、深圳、厦门、云南、贵州、重庆、西藏等各省市交响乐团都有我院的不少毕业生。另有很大一部分毕业生进入全国各省、币、地区的广播、电视台和传媒集团,从事播音、主持、编辑、记者、导演和设计类工作,他们都已成为各自工作单位的业务骨干。2006---2010届毕业生有650余名进入到各高等院校工作,并向其他教学单位输送了800多名教师,为西南地区音乐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向部队输送了300多名艺术人才,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国防建设。美术学院每年有几十名毕业生获全国各地用人单位“免检”。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保持了较高的就业率。2006—2010年我院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88%以上。
《高校招生》:再次感谢三位老师为我们广大艺术考生带来的独到观点和解答。好吧,这期的“铿锵三人谈”到此结束.再次感谢三位嘉宾老师。在高考升学路上,《高校招生》与您并肩同行!让我们相约在下一期“铿锵三人谈”!
(编校 裴富强)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