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课改以来,“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为了使教学情境更生动、更吸引学生,我和其他教师一样,辛苦地做了很多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因为我一直认为多媒体动态演示比操作演示好,操作演示比看图好。后来,一次失败的演示改变了我的这一想法。
1年级上册“摘果子”这节课的例题只有一组插图。(第一幅图画的是:一棵树上有5个果子,一个小女孩要去摘果子。第二幅图画的是:小女孩用篮子摘走了2个果子,树上还剩下3个果子。)图下有一个算式:5-2 =3。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减法的含义,我认为应把摘果子的过程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因此,我没有使用教材中的插图,而是用绿卡纸做了一棵大树,树上挂了5个果子。上课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树上有几个果子。红艳艳的果子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了,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我摘掉2个果子后,再让学生观察摘掉了几个果子,树上还有几个果子,怎样列式?“5-2=3”表示什么意思?使学生在具体生动的体验活动中,初步体会了减法的含义。
将静止的插图变为动态的演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的愿望,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教学效果特别好。正当我为自己的做法感到满意时,没想到在练习环节出现了小意外。练习环节,有5道看图列算式的题。(其中第一组图的第一幅图画的是:桌子上放了3本书。第二幅图画的是:一个人拿走了两本书。)由于题目并不难,所以我让学生独立列式,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在桌间巡视时,我发现有一个小男孩看这幅图列出的算式竟然是6-2=4。反馈出了问题,我及时进行引导,“桌子上有几本书?”大多数学生回答:“有3本书。”可有一个学生喊到:“桌子上有6本书。”我一看正是那个把算式写成6-2=4的学生。怎么会是6本书呢?我猜想一定是他数得不认真,于是提醒他再认真数一遍。可是,他数完后更加肯定地说:“有6本书。”看到他一脸认真的样子,我有些不解。这时候有一个女同学站起来给他纠正:“桌子上有3本书,拿走2本,还剩1本,列式3-2=1。”大家都同意这个女同学的想法,我以为问题在同意声中解决了。可没想到那个男孩还是摇了一下头,一脸茫然。“看来他还是没有明白为什么列式是3-2=1,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还是下课再单独给他讲一讲吧。”
下课后,来听课的市教研员尹主任笑着问我:“你知道那个小男孩为什么说桌子上有6本书吗?其实这个问题在‘摘果子’时就没有得到解决。因为你用直观演示代替了连环画。”听到这儿,我连忙拿起书来认真地看。这才发现每幅图的下面都有小黑点,标记每幅图的序号。我恍然大悟,原来那个小男孩误把一组图中的两幅图当做一幅图了,怪不得呢……
一个小小的插图都这么不容忽视,看来教学无小事,处处是学问呀!课改以后的教科书增加了大量的富有情趣的情境图。可是以前我对这些图重视得不够,这才会出现这次失败的演示。其实“摘果子”的情境图是一组由两幅图组成的连环画,两幅图展示了摘果子的过程。就直观程度而言,演示确实比看图更直观、更形象。但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连环画,所以这组情境图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让学生认识连环画,掌握分步观察连环画的方法,提高观察能力。在教学中,我忽视了这组图的这一作用,而用操作演示代替了看图,以致在练习环节出现有的学生把连环画中的两幅图当做一幅图的问题。发现这一问题后,我及时调整了教学,又重新给学生讲了“连环画情境图”的知识,并且告诉同学年组的其他教师别用演示代替看图,而把书中的图制成挂图或画在小黑板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果然,其他班再没有出现这样的问题。
之后,我又进一步反思,自从多媒体进入课堂后,它集图形、文字、动画、声音为一体,打破了时空限制的优势,赢得了广大教师的喜爱,以致于挂图、小黑板备受冷落。通过这次失败的演示,我们不难看出,演示和看图的作用是不同的。不同之一,演示是动态的,看图是静态的;不同之二,无论是多媒体演示,还是操作演示,都有瞬间即逝的特点,都不如图画稳定,有利于学生观察、思考、表达。演示和看图一动一静、效果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此,每一名数学教师,在选择采用什么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时必须要清醒地考虑到:我采用这一教学手段有什么目的,想达到什么效果,对后面的学习会产生什么影响等等。切不可滥用。
课改犹如春风吹动一潭死水,确实给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但是,盲目的跟风之后,我们不妨多一些理性的思考。作为一名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在课改的实践中,我们一定要处理好发展和继承的关系,多一些踏踏实实的教学作风,少一些形式主义的花架子。让我们的课堂教学远离哗众取宠的“新潮”,远离“时髦”的误区,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扎实、朴实、真实。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