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2006年1~10月,8所医院儿童应用抗生素处方9600张,进行统计,统计处方中药品种类、配伍方式、单用联用使用率,进行分析研究。
9600张抗生素处方中共应用8类47种抗生素,使用频率最高为头孢类,其次为青霉素和大环内酯类,使用前几位的是:头孢呋新、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头孢曲松、青霉素、阿齐霉素等。
9600张处方中单用抗生素3993张,占41.6%;两联使用抗生素4214张,占43.9%; 三联使用抗生素1228张,占12.8% 四联使用抗生素165张,占1.7%。
结果
分析:不合理应用情况:不合理处方921张,占9.59%。不合理用药主要包括药物间相互拮抗,毒性相加,用法用量不当等。
抗生素只能杀灭敏感细菌引起的感染,而对病毒感染及其他疾病无效。有些医务人员在治疗疾病时往往忽略这一点 ,如过敏性紫癜、药物中毒等不属感染性疾病也要使用1~2种抗生素。
对已确定的细菌感染性疾病不重视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对症下药,而是凭经验用药、联合用药,甚至出现杀球菌、杆菌、厌氧菌药物共同使用的现象。这也与乡镇卫生院条件差,大部分不能进行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有关。
药物拮抗:微生态制剂+抗生素。微生态制剂与抗生素合用时微生态制剂及活菌会被灭活或抑制, 影响疗效。必须合用时应间隔 2~ 3小时为宜, 因此在医生处方和药师调剂时应向患者或患者家属交待清楚。快速杀菌剂+快速抑菌剂,如阿奇霉素+青霉素类抗生素。阿奇霉素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阻碍细菌转肽酶过程而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为快速抑菌剂。
青霉素类抗生素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为快速杀菌剂, 两药合用会产生拮抗作用而降低疗效。若是临床需要,应先用杀菌剂, 再用抑菌剂, 或换成大环内酯类与头孢菌素类联用, 产生拮抗作用的可能性会减少。
又如红霉素肠溶片+克林霉素, 两者作用机制相同, 都是作用于细菌的50s亚基,竞争核糖体上的结合位置,呈拮抗作用, 两药合用影响疗效, 且增加胃肠道不良反应, 因此亦不宜合用。
毒性增加:如头孢唑啉与丁胺卡那霉素都具有较重的肾毒作用,应尽量避免联合使用。如奈替米星+罗红霉素。奈替米星为氨基糖苷类药物, 罗红霉素为大环内酯类药物, 两者皆有耳毒性,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 较之成人更易发生不良反应, 两药合用易造成患儿听力受损。
用法不当、剂量不当:主要是不能有效维持血药浓度,患者体内的药物浓度在24小时内相差太大, 不利于控制感染,也易导致耐药性产生。对于儿童的抗生素用量计算不精确或者通过盲目加大药物用量以增加疗效,容易产生不良反应。
讨论
当前抗菌药物的滥用现象较为突出,对非感染性疾病如肠痉挛、单纯性腹泻以及一般感冒发热患儿,不究其因即先用抗生素。而且随着新药的日益增多,一些广谱、高效、低毒的抗菌药物不断用于临床。抗生素的滥用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儿科抗生素滥用尤为严重,位居首位。
通过本次调查,了解到本地儿科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情况。大部分的应用是合理的,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比如家长对孩子的重视程度增加,要求用高档药物来尽快达到好的疗效;医院管理不规范,缺乏有效的监督与指导;医生经验不足,对药物的快速更新缺少适应,受到言过其实的药品宣传影响;同时乡镇医院生存困难,技术含量不高,大部分还是以药养医,以药养院,致使高档抗生素以及抗生素联用现象普遍。
随着我国加入WTO,医药行业也面临着挑战,这就要求医生在选用药物上逐步和国际接轨,降低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率,对症给药,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要做到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关键在于提高对临床合理用药的认识,严格掌握适应证,降低抗菌药物的应用率,严格控制三代头孢菌素用于预防用药,提高乡镇医院检验水平,严格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致病菌送检和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改变某些不良用药习惯。
同时强化管理力度,可以有计划地推行药物分类使用制度,把合理用药纳入医学继续教育的范畴,同时加强乡镇医院技术水平,彻底摆脱以药养医,以药养院的生存困境,医院加强管理,医生自觉做到因病施治。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