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 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访谈法,在分析了小康体育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当前重庆体育发展现状,分析了重庆小康体育发展的目标以及重庆小康体育发展的宏观战略,以期为重庆小康体育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重庆 小康体育 发展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构想,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重庆抓住中央“314”总体部署和“国务院3号”文件,以及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设立两江新区等重大历史性机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统筹一体化建设,为率先在西部和长江上游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不懈努力着。而作为重庆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子系统,体育民生、小康体育作为一种新事物,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在重庆市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被提出。在这样一个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和机遇期,重庆体育事业的发展如何适应当前重庆的整体发展形势,体育事业在当前小康社会建设格局中如何去更好的发挥其作用,这不仅是当前重庆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更是重庆小康社会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小康体育概述
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它特殊的社会背景,小康体育同样如此。“小康体育”这一词语的产生,是在小康社会建设这一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所以单从词组上可以理解为“小康社会建设背景下的体育”。正由于当前处于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因此体育的发展也是处于一个动态的、向前发展的状态之中,而并不是一个已经实现了的既定目标。从业内的研究现状来看,有关“小康体育”这一主题的研究颇多,然而,无论是解毅飞的广义和狭义小康体育定义[1],还是孔庆鹏过程化、阶段化的小康体育概念[2],仰或是其他学者对小康体育内涵的阐述和分析,关于小康体育的认识各学者都有其独到的见解,虽然大多数人对“小康体育”的定义及内涵并未达成统一的认识,但从他们所表达和阐述的观点和认识,结合当前体育发展的现状,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小康体育的内在发展机制及其外在的特征。
二、重庆小康体育发展目标及战略分析
(一)重庆小康体育发展目标分析
在对小康体育内涵认识清楚下,重庆小康体育发展的目标即刻便明了。重庆小康体育发展的最终目标应是:为重庆和谐社会构建服务;而发展过程中的具体践行目标应是:加快体育产业发展,促进重庆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公共体育服务建设。而小康体育发展要为和谐社会构建服务需要多种具体目标的实现来完成,就当前重庆市的体育发展现状来看,还存在有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体育产业发展水平还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人才匮乏等问题亟待解决。重庆市体育产业当前仍处于初级阶段,总体规模较小,全市体育营业收入仅为3.75亿元,体育产业产值仅占全市GDP的0.1%,从表面上看,重庆体育产业增长速度很快,实际上增长速度很缓慢,单从这一角度再结合当前重庆体育产业发展的现况来看,重庆体育产业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而在人才方面,突出问题是从业人员文化水平偏低,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缺乏,特别是有产业开发经验的人才极度匮乏。据2002年末调查数据显示,重庆市体育产业从业人员为9367人,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化的人仅为674人,占全市体育产业从业人员的7.2%;大专学历的为1563人,占总人数的16.7%;高中及以下的7130人,占总人数的76.1%,并且往往出现“懂体育的不懂经营,懂经营的却不懂体育”的现象,显然这些都不利于体育产业特别是体育新兴行业的市场化发展[5]。
其次,竞技体育整体实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发展。从近四届全运会奖牌数及积分排名情况来看(表1),重庆仍然处在所有代表团的下游水平,这也极具客观的说明重庆市竞技体育水平还有赶超提高的极大空间。
第三,体育基础设施薄弱、经费供给不足、专业体育指导人员缺乏等是重庆群众体育发展的几大瓶颈。在对重庆市部分社区内群众体育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的相关调查显示,在我市主城区社区体育活动点存在的前三大困难是:经费匮乏(50%)、场地拥挤且得不到保证(42.3%)、缺乏技术指导者(40.1%)。
重庆市小康体育发展实践中的具体目标,即是当前重庆市体育产业、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三方面发展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各个问题,这也是实现重庆小康体育所必经的过程。这些目标的不断实现和达成,将不断促进小康体育的发展,并且将最终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功效。
(二)重庆小康体育整体发展战略
1.以体育产业为依托构建“一小时经济圈”的小康体育发展模式
重庆1小时经济圈是以主城为核心,以1小时车程为半径的一个具有明显聚集效应的城市群,包括主城9区、合川、永川、江津、万盛、璧山、綦江、荣昌、南川、大足、双桥、潼南、铜梁、长寿、涪陵等23个区县。该区域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目前常住人口1600多万人,占全市的近60%,其中城镇人口约1000万人,城镇化率接近60%。在这个区域内,体育场馆资源丰富,体育彩票业方兴未艾,集休闲、健身、娱乐为一体的体育健身娱乐业正悄然兴起,体育竞赛表演业初步形成,体育培训业活跃,体育商品经营业看好,重庆市体育发展十二五规划也明确提出了优先发展体育产业,据此可优先构建“一小时经济圈”的小康体育发展模式。依托当前主城区发达的经济条件,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充分利用此地区的资源优势,以竞技体育赛事为龙头,以职团体育、社区体育为组织体,将主城打造成时尚、潮流的体育文化核心区。进一步完善公共体育服务建设,完善社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本地高校资源优势,培养专业的社会体育工作人员,逐步解决公共体育服务资金需求,大力促进社区体育发展,并逐步探索出一个可持续推广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在以主城为发展中心,逐步将资源及模式向外辐射到周边区县,根据各区县的本土资源优势,以特色项目发展为首,促进各区县体育产业的发展。
2.充分利用渝东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优势,构建渝东南少数民族特色化小康体育发展模式
渝东南地区是少数名族聚居区,当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丰富,并且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当地的民族节日、民族风情紧紧相连,具有民族文化的多种特质,构成了极为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渝东南少数民族体育作为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现代竞技体育相比,不仅具有突出的娱乐性、健身性和可观赏性,而且对于参与者来说,极强的参与性、休闲性、探索性、民族性、多元性和自由性以及与其他资源的良好配套性等优势,使之成为一种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极富有潜力的体育资源。加之,渝东南民族山寨所处的区域天然的自然之美,山高谷深,湖光水色,奇花异草,珍禽异兽,无所不有,对异地异族爱好体育者有很大的吸引力。可以旅游业为突破口,依托本地区传统体育资源,结合当地民族节日、民族风情,大力发展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业、民族传统体育竞赛表演业、民族传统体育服装与纪念品业、民族传统体育健身娱乐业、民族传统体育器材制造业等产业,建立以民族传统体育主体产业为主,辐射产业为辅的发展模式,为重庆小康体育的左侧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3.以渝东北的三峡库区特色体育项目为依托,构建渝东北三峡库区特色化小康体育发展模式
以万州为中心,可建成渝东北及三峡库区体育中心。前不久,市体育局与万州市政府签署了《共建重庆第二大城市体育战略合作协议》,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了市委市政府《决定》精神,支持加快建成渝东北及三峡库区体育中心,加大了对万州片区加强城乡社区体育基础设施和乡镇体育健身广场建设支持力度,努力实现60%以上镇乡建设“乡镇体育健身广场”,加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支持力度,每年建成2条以上全民健身登山步道,支持打造全市体育比赛、训练“副中心”,并给予技术指导和政策支持,吸引国家、市优秀运动队到万州开展训练。在这一契机下,可充分利用长江良好的水上资源,大力开展游泳、龙舟、垂钓、摩托艇、滑水等特色水上项目,并依托资源优势举办各种省市级或国家级比赛,打造一到两个运动项目国家训练基地。同样可依托自然资源优势,以旅游业为突破口,打造以水上休闲运动项目为特色,户外运动同步发展的休闲体育产业模式。为重庆小康体育的右侧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4.大城市带动大农村,以小城镇体育发展为基点,促进城乡体育协调发展
重庆是一个农业大市,在建设小康体育的过程中,重庆小康体育的重点在农村,没有农村小康体育的全面发展就没有重庆小康体育的整体发展。在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圈两翼”发展模式中,其实际上指出的就是以大城市带动大农村,城市要帮助带动农村小康体育的发展,从而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这一举措符合“以工带农,以城促乡”的小康体育发展机制。但在微观发展来看,重庆要实现体育的协调发展,在大城市带动的基础上,应以各区县的小城镇化体育发展作为着手点和连接口,先促进小城镇体育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逐一的向下一级行政单位发展,逐级递进,促进城乡之间的联系和融合,从而达到缩小城乡之间的差异,实现城市和乡村体育共同、协调发展。这也是重庆小康体育在发展中的关键落脚点。
三、小结与建议
重庆小康体育发展战略的践行及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和规划,其重点应以当前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人们需求为导向,有目标、有重点、有主次的在发展过程中扎实践行。而其实践的保障,一方面除了相关的政策外,应当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使重庆小康体育在法律的保障下,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以体育产业发展为主导是小康体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应当进一步的增强人们体育健康意识,为体育产业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消费体,并顺应人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休闲体育,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需求。
重庆小康社会建设正在不断推进,体育的发展能否跟上当前的发展形势,体育与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能否协调的发展,不仅考验的是政府的智慧,也是我们体育工作者当前的职责所在。
基金项目:2013年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项目名称:小康社会与重庆小康体育一圈两翼发展模式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3SKDO5。
参考文献:
[1] 解毅飞,王桂欣.中国小康体育初探[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3(4):523.
[2] 孔庆鹏.关于小康体育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2.16(1).
[3] 刘有吉,闫怀科.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小康体育发展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5(7).
[4] 代玉梅.重庆市体育产业现状调查统计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1(4):177-179.
[5] 赖小玉,李黎.重庆市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26(5):161-162.
[6] 谭赟,石文韬.重庆市竞技体育发展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7(5):152-153.
[7] 姚磊.重庆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调查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5(10):42-43.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