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旷撞晋*公》阅读答案及翻译参考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晋*公与群臣饮,饮酣,()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避,琴坏于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师旷撞晋*公》阅读答案及翻译参考3篇,供大家参考。
《师旷撞晋*公》阅读答案及翻译参考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晋*公与群臣饮,饮酣,( )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 )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 )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1)文中括号内应填的虚词是( )
A.遂 而 则 B.乃 而 故
C.乃 以 则 D.遂 以 故
解析:选B。乃:竟然;而:连词,表承接关系;故:所以。
(2)下列四句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①惟其言而莫之违 ②援琴撞之
③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④左右请除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D。①②④都是代词,其中莫之违是宾语前置句,莫违之。句③是助词的。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两个莫字意义不相同。
B.师旷侍坐于前琴坏于壁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中三个于字意思相同。
C.寡人也是非君人者之言也中两个也字作用相同。
D.释之以为寡人戒的以为与《出师表》中愚以为宫中之事的以为意思相同。
解析:选D。A.前莫是没有什么事之意;后莫是没有谁之意。B.三个于均为介词在之意。C.两个也均为句末语气助词,可不译。D.释之以为寡人戒中的以为是以(之)为,两个词,把它作为;愚以为是我认为。
参考译文:
晋*公与大臣们饮酒,喝得酣畅时,竟然叹息道:没有什么事比做人君更快乐,因为他的话没有谁敢违抗。师旷在面前陪坐着,拿起琴就撞了过去,晋*公收起衣襟避开了,琴在墙上撞坏了。晋*公问:太师撞谁呢?师旷答道:刚才有小人在大王身旁说话,所以撞他。晋*公说:是我说的。师旷说:啊!这不是统治者应说的话。周围的人请求杀了他,晋*公说:放了他,把这件事作为我的警告。
《师旷撞晋*公》阅读答案及翻译参考3篇扩展阅读
《师旷撞晋*公》阅读答案及翻译参考3篇
5.A
6.D(“不循章法,将广为收集的救灾琐碎诸事,不作裁减”分析不当。)
7.①估计到办理发粮的官吏不够用,便选取没有任职并住在越州境内的官吏,供给他们粮食并把事情委任给他们。
②将使后来有心为民做事的官吏在不幸遇到灾年的时候,能推行赵公已经试行过的办法,那救灾的章程条例可以不须顷刻就制定好。
译文:
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这年九月,资政殿大学士赵公出为越州长官。在百姓未被饥荒所苦之前,就下文书询问所属各县遭受了灾害的有多少乡,百姓能够养活自己的有多少户,应当由官府供给救济粮的有多少人,可以雇用民工修筑沟渠堤防的有多少处,仓库里的钱粮可供发放的有多少,可以征募出粮的富户有多少,僧人道士以及读书人吃剩的余粮记录于簿籍的有多少实存,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慎地作好准备。
州县官吏登记报告,全州孤儿、老人、疾病、体弱不能养活自己的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人。向来规矩,官府每年发给穷人救济,应当发到三千石粮米就停止。赵公征收富户人家上缴的,以及僧人道士吃余下的粮米,共得谷物四万八千多石,就用它来补助那救济的费用。让规定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孩童每天领半升。赵公担心领米的人太多会相互践踏,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领米,并且每人一次领两天的口粮。他又担心乡民将流离失所,就在城镇郊外设置了发粮点共五十七处,让各人就便领粮,并通告大家,离开自家的不发给粮食。估计到办理发粮的官吏不够用,便选取没有任职并住在越州境内的.官吏,供给他们粮食并把事情委任给他们。不能养活自己的人,有了这样的供应。能够买得起粮食的人,就替他们告诫富人不能囤积米粮不卖给他们。又替他们调出官粮,共五万二千余石,用*抑那价格价格卖给百姓。设置卖粮点共十八处,让买粮的人自行就便像领粮的一样。又雇用民工修补城墙四千一百丈,费工三万八千个,计算他们的佣工发给工钱。有愿意出利息借钱的老百姓,官府劝告富裕人家放手借钱给他们,等田中谷熟,官府为债主出面责令他们偿还。被抛弃的男女孩童,都让人收养他们。
第二年春上,瘟疫很严重。官府设立病院,安置无家可归的病人。招募两位僧人,委托他们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
按规定,遇灾年给穷人发放救济满三个月就停止,这年发放到五月才停结束。有不便行公文处理的事情,赵公一概自己担当责任,不因此连累下属官员。有请示上级的事,有些对救灾有较多的好处,就立即施行。赵公在这段时间,早晚劳心力从未稍微懈怠,事无论巨细必定亲自处理。给病人吃药吃饭的开销花的多是自己的钱。百姓不幸遭遇旱灾瘟疫,能避免辗转死去;即使死了也不会无人收敛埋葬,都是靠赵公的力量。
这时旱灾瘟疫遍及吴越一带,百姓遭受饥荒瘟病,死去的将近一半,灾情没有比这更大的了。赵公抚慰百姓,百姓尤其认为有了依靠和归宿。用来筹划安顿民众的事,哪个先哪个后以及如何开始如何结束,在这方方面面之间,曲折周到细致详尽,没有不考虑到家的。他的施政虽然只在越州,他的仁爱却足够昭示天下;他的措施虽然只是在短时间内实行,他的方法却足够传给后人。大约灾害发生,太*时代也不能让它避免,却能够预先作防备。百姓遭受灾难后才去思考对策,与事先有所考虑相比,就有很大差距了;不熟习而还要去做,与那些*时就留心的人,两者也有很大差距。我特意到越地采访,收集到赵公推行的一套办法,很乐意把它详细地记载下来,不仅用来宽慰越州人对赵公的思念感激之情,将使后来有心为民做事的官吏在不幸遇到灾年的时候,能推行赵公已经试行过的办法,那救灾的章程条例可以不须顷刻就制定好,那么赵公的恩泽怎么能说是很小并且只影响眼前吗?
《师旷撞晋*公》阅读答案及翻译参考3篇(扩展2)
——师旷论学阅读答案 (菁选3篇)
师旷论学阅读答案1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2-23题。(5分)
晋*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③乎?”*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孰与昧行④乎?”*公曰:“善哉!”
注释:①晋*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②字子野,春秋时代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③炳烛:点烛,一说当时的烛是火把,不是后来的蜡烛。④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黑暗。
22,填空。(2分)
(1)晋*公思学习,却又“恐已暮矣”。这里的“暮”是的意思,他觉得“吾年七十”,怕来不及学,学了也没用了。
(2)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了,因此晋*公才会觉得他在观戏弄自己:师旷这样理解是借题发挥,意在引出秉烛之喻。
23.对这篇短文所蕴含的.道理,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学无止境,一个人应该活到者,学到老。
B.在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学习都是有益的。
C.应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做到从善知流。
D.要让人信服自己,必须要用打比方的方法。
答案:
22.(2分)(1)晚(晚了),迟(迟了)(1分)(2)天黑(天色晚)(1分)
写作评分时应注意:①在符合题意的前提下,下列四项有一项突出者应评为一类卷:A.立意新颖:B.构思巧妙:C.感情真挚动人:D.语言富有个性②切忌打保险分(及格分)、印象分,要敢于拉开档次,敢于打高分。③书写分3分。其中,文字规范1分,端正1分,整洁1分。
23.D
师旷论学阅读答案2
师旷论学
【原文】
晋*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公曰:“善哉!”
【译文】
晋*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主,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
*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公说:“讲得好啊!”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晋*公问于师旷曰 ②臣安敢戏其君
③孰与昧行乎 ④何不炳烛乎
2. 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
答案:1.C 2.①因此别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②等到他高兴了,(我)就又向他请教问题。3.①他好学,家贫,买不起书,但他借书不失信于人;抄书不畏艰苦,从而得以遍观群书。②为求得先达的指导,常常远行百里之外,登门请教,不耻下问,因此他能“卒获有所闻”。4.学习勤奋刻苦,尊师,求学诚心。
师旷论学阅读答案3
晋*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公曰:“善哉!”
1、解释划线的词。
①恐已暮矣( )
②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
③臣闻之( )
④善哉( )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臣闻之
B、如日出之光
C、驱之别院
D、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晚 ②怎么 ③听说 ④好
2、B
3、
(1)少年好学,就像初升太阳的光芒。
(2)哪有做臣子的反过来戏弄君王的道理?
4、学无止境,什么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意对即可)
《师旷撞晋*公》阅读答案及翻译参考3篇(扩展3)
——爱莲说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爱莲说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1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师旷撞晋*公》阅读答案及翻译参考3篇。在社会上,古今都一样,哪里有不*的呢?照这样说来,勇敢或怯懦,乃是势位所造成;强或弱,也是形势所决定。确实是这样,有什么奇怪的呢?况且人不能早早地自杀以逃脱于法网之外,而到了被摧残和被杖打受刑的时候,才想到保全节操,这种愿望和现实不是相距太远了吗?古人之所以慎重地对大夫用刑,大概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人之常情,没有谁不贪生怕死的",都挂念父母,顾虑妻室儿女。至于那些激愤于正义公理的人当然不是这样,这里有迫不得已的情况。如今我很不幸,早早地失去双亲,又没有兄弟互相爱护,独身一人,孤立于世,少卿你看我对妻室儿女又怎样呢?况且一个勇敢的人不一定要为名节去死,怯懦的人仰慕大义,又何处不勉励自己呢?我虽然怯懦软弱,想苟活在人世,但也颇能区分弃生就死的界限,哪会自甘沉溺于牢狱生活而忍受屈辱呢?再说奴隶婢妾尚且懂得自杀,何况像我到了这样不得已的地步!我之所以忍受着屈辱苟且活下来,陷在污浊的监狱之中却不肯死的原因,是遗憾我内心的志愿有未达到的,**庸庸地死了,文章就不能在后世显露。
古时候虽富贵但名字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数不清,只有那些卓异而不*常的人才在世上著称。(那就是:)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扩写《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一些圣贤们抒发愤懑而写作的。这些都是人们感情有压抑郁结不解的地方,不能实现其理想,所以记述过去的事迹,让将来的人了解他的志向。就像左丘明没有了视力,孙膑断了双脚,终生不能被人重用,便退隐著书立说来抒发他们的怨愤,想到活下来从事著作来表现自己的思想。
《师旷撞晋*公》阅读答案及翻译参考3篇(扩展6)
——《资治通鉴》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3篇
《资治通鉴》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1
杨震年已五十余,累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说:“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密愧而出。
(《资治通鉴》)
注:累迁:多次升官。昌邑:地名。茂才:秀才。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王密为( )昌邑令 ②夜怀金十斤以遗( )震
2、翻译句子。
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3、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杨震怎样的品质?
参考答案
1.(1)做,当 (2)送给;
2.我(老朋友)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老朋友),为什么?
3.表现清正廉洁(不徇私情的品质。)
二:
9.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当之(.到、往 )郡
②夜怀( 怀揣 )金十斤以遗震
③夜怀金十斤以遗(赠与 )震
④故(原来、从前 )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
10. 下列句中加点的“而”与“密愧而出”中的“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D )(2 分)。
A.道渴而死
B.后狼止而后前狼又至
C.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D.拔山倒树而来
11.翻译句子。
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翻译:我了解你的为人,你怎么不了解我的为人?
12.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杨震怎样的品质?
答案:可看出杨震清正廉明的高尚品质。
译文:
杨震已经五十多岁了,多次升职做到荆州 刺史、东莱太守。该去赴任时,路过昌邑(地名) ,他曾经推荐过的荆州茂才(秀才)王密正是昌邑县令, 夜里揣着十斤黄金来送给杨震。杨震说:"老朋友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为什么?"王密说:"夜里没有 人知道。"杨震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有知道的!"王密惭愧的走了。
《师旷撞晋*公》阅读答案及翻译参考3篇(扩展7)
——《迂公修屋》阅读答案3篇
《迂公修屋》阅读答案1
迂公修屋
有迂氏①者,世称迂公,性吝啬。篱败不修,瓦裂不葺。一日,夜半暴雨,屋漏如注,妻子东*匿,仍半身淋漓。妻且号且诟,诘曰:“吾适②尔,因汝家富,不意乃受此累。汝何以为父?何以为夫?”迂公无奈。旦日,延人治屋。然自后二月,天晴月朗,不见雨兆③.迂公叹曰:“适葺治,即不雨,岂不徒耗资财!”
[注释]①迂氏:姓迂的人。这是作者虚构的人物。迂,迂腐。②适:嫁。③雨兆:下雨的征兆。
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2分)
(1)妻子东*匿:______
(2)不意乃.受此累:______
10.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汝何以为父?何以为夫?
(2)旦日,延人治屋。
11.文中直接表现迂公“性吝啬”的言行的句子是:(1)______(2)______(1分)
12.“迂公修屋”故事的寓意是什么?(1分)
答
9.(1)妻子和子女;(2)却,竟然。
说明:本题2分
10.(1)你凭什么当父亲?凭什么当丈夫?(2)第二天,请来工匠将屋子修好。
说明:本题2分
11.(1)篱败不修,瓦裂不葺(2)适葺治,即不雨,岂不徒耗资财。
说明:本题1分
12.文章强烈讽刺了缺乏远见的人,批评了一种目光短浅,见识短浅,不求上进,吝啬,不思进取的人。
【翻译】
有一个姓迂的人,世人叫他迂公,他的性格吝啬。篱笆破了也不修理,屋顶上的瓦片破了也不修理。一天,半夜下起了暴雨,屋子漏雨漏得像水柱,他的妻子和儿女们东躲*,还是被雨水打湿了大半身,妻子一边大叫一边辱骂,妻子责问他说:“我嫁给你,是因为你家中富贵,却没想到要受这种苦累,你凭什么当我丈夫?凭什么当父亲?”迂公无可奈何。第二天,请来工匠将屋子修好。然而在后来的两个月中,天气晴朗无比,看不见将要下雨的征兆。迂公叹息道:“刚刚将屋子修好,就不下雨了,这不是白白浪费许多钱吗?”
《迂公修屋》阅读答案2
迂公修屋
有迂公者,世称迂公,性吝啬。篱败不修,瓦裂不葺。一日,夜半雨,屋漏如注。妻子东*匿,仍半身淋漓。妻且号且诟①,诘曰:“吾适②尔,因汝家富,不意乃受此累。汝何以为父?何以为夫?”迂公无奈。旦日,延人治屋。然自后二月,天晴月朗,不见雨兆③。迂公叹日:“适葺治,即不雨,岂不会徒耗资财?” (选自《迂仙别记》)
[注释]①诟:责骂。②适:指女子出嫁。③雨兆:下雨的征兆。
8、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项是()(2分)
A、妻/且号且诟B。不意/乃受此累
C、延/人治屋D。岂不/徒耗资财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1)葺( ) (2)延( ) (3)适( )
10、翻译文中画线语句。(4分)
(1)妻子东*匿,仍半身淋漓。
(2)汝何以为父?何以为夫?
11、(1)迂公性吝啬在文中有那些表现?引用文中语句说明。(1分)
(2)这篇文章讽刺了什么人?请说说你的理解。(2分)
答案:
8、C
9、葺:修理,治延:请适:才,刚
10、(1)(他的)妻子和儿女们东躲*,还是被雨水打湿了大半身。
(2)你凭什么当(孩子的)父亲?凭什么当(我的)丈夫?
11、①篱败不修,瓦裂不葺②迂公叹曰:“适葺治,即不雨,岂不徒耗财?”
②讽剌那些为为人吝啬,缺乏远见的人或批评那些目光短浅,看不见长远得利益的人。
《迂公修屋》阅读答案3
有迂氏①者,世称迂公,性吝啬。篱败不修,瓦裂不葺。一日,夜半暴雨,屋漏如注,妻子东*匿,仍半身淋漓。妻且号且诟,诘曰:“吾适②尔,因汝家富,不意乃受此累。汝何以为父?何以为夫?”迂公无奈。旦日,延人治屋。然自后二月,天晴月朗,不见雨兆③。迂公叹曰:“适葺治,即不雨,岂不徒耗资财!”
[注释]①迂氏:姓迂的人。这是作者虚构的人物。迂,迂腐。②适:嫁。③雨兆:下雨的征兆。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妻子东*匿 ( )
(2)妻且号且诟 (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旦日,延人治屋。
3、迂公家为什么会“屋漏如注”?(用原文回答)
4、这则笑话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参考答案】
1、(1)妻子和儿女(2)喊叫
2、第二天,请人修屋
3、瓦裂不葺
4、讽刺了目光短浅、没有远见的人。(如回答“讽刺了吝啬的人”,酌情给分)
《师旷撞晋*公》阅读答案及翻译参考3篇(扩展8)
——节选文言文《左传·宣公二年》阅读附答案及参考译文 (菁选2篇)
节选文言文《左传·宣公二年》阅读附答案及参考译文1
阅读下面文言文。(19分)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肜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腼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褒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衰不废矣。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钮麂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麂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予尝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
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太史董狐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盾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选自《左传·宣公二年》)
注:①胹(ér)熊蹯(fán):煮熊掌。②赵盾,史称赵宣子;士季,名会。③提弥明:赵盾的车右。④嗾(sǒu)夫獒:唤出猛犬。⑤赵穿:赵盾的堂兄弟。
16.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寘:同置,放
B.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 赖:依靠
c.晋侯饮赵盾酒 饮:使饮酒
D.宣子尝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舍:放弃
17.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失其所与,不知
B.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C.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D.尚早,坐而假寐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及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开篇就以厚敛彤墙、弹射行人、杀害厨子三件事写出了晋灵公的贪婪、荒唐而又残暴,表明他的被杀完全是咎由自取。
B.在叙述士季和赵盾的进谏时,作者运用了繁简对比的手法,先用繁笔写士季对晋灵公进行和缓的进谏,再用简笔写赵盾的骤谏。
c.钮麂奉晋灵公之命来刺杀赵盾,当他看到赵盾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时,产生了强烈的心理矛盾,最终他选择了自杀。
D.孔子认为,董狐是个好史官,赵盾是个好大夫。因此,董狐不应该因为史官记事的原则而使赵盾承受弑君的恶名。
19.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盾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20.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4分)
(2)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3分)
参考答案:
16、D(舍:住宿)
17、A(A都是所字用法。B连词,那么//连词,却。C代词,指灾难//助词,用在时间名词之后,无意。D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递进。)
18、D(董狐不应该因为史官记事的原则而使赵盾承受弑君的恶名错。)
19、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盾/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全对得3分,错断漏断1处扣0.5分)
20、(7分)参考译文:
⑴您进谏,如果国君不接受,那就没有谁能接着进谏了。请让我先去吧,没有采纳,您再继续劝说。
(4分,句意正确1分,而莫之继请各1分。)
⑵您是正卿,逃亡没有越过国境,回来后又不声讨叛贼,弑君的不是您又是谁
(3分,句意正确1分,亡1分,非子而谁句式1分)
附:参考译文
晋灵公不行国君正道。加重赋税用来彩饰墙壁。他还从台上用*射人,观看人们躲避弹丸来取乐。有一次厨子燉熊掌没有燉熟,灵公就杀死他,把尸体装在草筐里,命妇女用车装着尸体经过朝廷。赵盾和士季发现了厨子的手,追问厨子被杀的原因,并为这件事忧虑。赵盾准备进谏,土季说:您进谏,如果国君不接受,那就没有谁能接着进谏了。请让我先去吧,没有采纳,您再继续劝说。士季往前走了三次,伏地行礼三次,灵公假装没看见。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看了看他,说道:我知道所犯的错误了,准备改正它。士季叩头答道:哪个人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却能改正,没有什么善事能比这个更大的了。《诗经》上说:没有谁没有个好的开头,但很少能坚持到底。照这样说来,能够纠正错误的人是很少的。您能有始有终,那么国家就巩固了,哪里仅仅是臣子有所依靠呢。《诗经》又说:天子有没尽职的地方,只有仲山甫来弥补。意思是说过失是能够弥补的,您能弥补自己的过失,君位就丢不了啦。
晋灵公仍旧不改。赵盾多次进谏。晋灵公很厌恶他,派鉏麑暗杀他。鉏麑清早赶去,看到卧室的门已打开了。赵盾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由于时间还早,端坐在那里打瞌睡。鉏麑退出来,感叹地说:不忘记恭敬,真是百姓的主啊。杀害百姓的主,就是不忠;不履行国君的使命,就是不守信用。在这两者之间只要有一种,都不如死了。便撞死在槐树上。
秋九月,晋灵公赐给赵盾酒喝,预先埋伏好身穿铠甲的武士,准备攻杀赵盾。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现了情况,快步走上堂去,说:臣子侍奉国君饮酒,超过了三杯,不合乎礼仪。接着扶赵盾下堂。晋灵公唤出那条猛犬向赵盾扑去。提弥明徒手搏击猛犬,把它打死了。赵盾说:不用人而使唤狗,即使凶猛,又顶得了什么?一面搏斗,一面退出宫门。提弥明为赵盾殉难。
当初,赵盾在首阳山打猎,在翳桑住了一晚。看见灵辄饿倒在地,问他得了什么病,灵辄回答说:已经多日没有吃东西了。赵盾给他东西吃。灵辄留下一半食物不吃。问其原因,答道:我在外当奴仆已经多年了,不知道母亲还在不在。现在离家近了,请让我把这些东西送给她。赵盾要他吃光,并给他预备一筐饭和肉,放在袋子里送给他。不久灵辄做了晋灵公的甲士,却把戟掉过头来抵御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得免于难。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回答说:我就是您在翳桑救的饿汉呀。问名字和住处,他没有告诉就走了。接着赵盾也逃亡了。
九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桃园杀死了晋灵公。赵盾还没有逃出国境的山界就回来了。太史(董狐)记载说:赵盾弑其君。并且把这条记载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说:不是这样。太史回答说:您是正卿,逃亡没有越过国境,回来后又不声讨叛贼,弑君的不是您又是谁?赵盾说:唉!《诗经》说:由于我怀念祖国,反而自己找来了忧患。大概是说我吧!
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据法直书不隐讳。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为了记事的原则而承受恶名。可惜呀!要是逃出了国境就可以免掉罪名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节选文言文《左传·宣公二年》阅读附答案及参考译文2
(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寘:同“置”,放
B.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赖:依靠
C.晋侯饮赵盾酒饮:使……饮酒
D.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舍:放弃
17.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4..吾知所过矣,将改之失其所与,不知
5.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夜则以兵围所寓所
6.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2)尚早,坐而假寐则知明而行无过已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及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4.选文开篇就以厚敛彤墙、弹射行人、杀害厨子三件事写出了晋灵公的贪婪、荒唐而又残暴,表明他的被杀完全是咎由自取。
15.在叙述士季与赵盾的进谏时,作者运用了简繁对比的手法,先用繁笔写士季对晋灵公进行和缓的进谏,再用简笔写赵盾的骤谏。
16.钮麑奉晋灵公之命来刺杀赵盾,当他看到赵盾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时,产生了强烈的心理矛盾,最终他选择了自杀。
17.孔子认为,董狐是个好史官,赵盾是个好大夫。因此,董狐不应该因为史官记事的原则而使赵盾承受弑君的恶名。
19.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董孤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20.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4分)
(2)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3分)
答案:
14.“我”是一个生活在残酷的战争阴影中,苦苦追寻人性和良知的军人形象。“我”没能在战争中阻拦队友滥杀无辜,陷入深深的`自责、忏悔。但“我”把食物分给黑人小孩,“我”用无言的愤怒表达对战友扫射孩子的*,“我”收养了战争幸存的孤儿,我在对良知和人性的苦苦追寻中减轻自己的负罪感,找寻生活的希望。
15.好处:
(1)以问设题,产生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1分)
(2)高度概括小说情节。小说以“我的影子”为线索,叙写了“我的影子”消失、寻找、找到的过程。(2分)
(3)引人思考,揭示主旨。是残酷的战争偷走了人性、良知,小说在批判战争的同时,以影子的消失、回归揭示了只有爱才能使人性良知回归的深刻主题。(2分)
16.D(舍:住宿)
17.A(A都是“所”字用法。B连词,那么//连词,却。C代词,指灾难//助词,用在时间名词之后,无意。D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递进。)
18.D(“董狐不应该因为史官记事的原则而使赵盾承受弑君的恶名”错)
19.董孤/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全对得2分,错断漏断1处扣0.5分)
(3)(7分)参考译文:
3.您进谏,如果国君不接受,那就没有谁能接着进谏了。请让我去吧,没有采纳,您再继续劝说。
(4分,句意正确1分,“而”“莫之继”“请”各1分。)
4.您是正卿,逃亡没有越过国境,回来后又不声讨叛贼,弑君的不是您又是谁?
(3分,句意正确1分,“亡”1分,“非子而谁”句式1分。)
《师旷撞晋*公》阅读答案及翻译参考3篇(扩展9)
——林清玄散文作品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林清玄散文作品阅读题及参考答案1
阅读林清玄《布袋莲》一文,完成13-16题。(共10分)
(1)七年前我租住在木栅一间仓库改成的小木屋,木屋虽矮虽破,却因风景无比优美而觉得饶有情趣。
(2)每日清晨我开窗向远望去,首先看到的是种植在窗边的累累木瓜树,再往前是一棵高大的榕树,榕树下有一片田园栽植了蔬菜和花圃,菜园与花圃围绕起来的是一个大约有半亩地的小湖,湖中不论春夏秋冬,总有房东喂养的鸭鹅在其中游嬉。
(3)我每日在好风好景的窗口写作,疲倦了只要抬头望一望窗外,总觉得胸中顿时一片清朗。
(4)我最喜欢的是小湖一角长满了青翠的布袋莲。布袋莲据说是一种生殖力强的低贱水生植物,有水的地方随便一丢,它就长出来了。而且长得繁茂强健。布袋莲的造型真是美,它的根部是一个圆形的球茎,绿的颜色中有许多层次,它的叶子也奇特,圆弧形的卷起,好象小孩仰着头望天空吹着小喇叭。
(5)有时候,我会捞上几朵布袋莲放在我的书桌上,它没有土地,失去了水,往往还能绿很长一段时间,而且它的枯萎也不象一般植物,它是由绿转黄,然后慢慢干去,格外惹人怜爱。
6)后来,我住处附近搬来一位邻居,他养了几只羊,他的羊不知为什么喜欢吃榕树的叶子,每天他都要折下一大把榕树叶去养羊。到最后,他干脆把养绑在榕树下,爬在树上摘叶子,才短短的几个星期,榕树叶全部被摘光了,剩下光秃秃的树枝,在野风中摇摆褪色的秃枝。
(7)我憎恨那个放羊的中年汉子。
(8)榕树叶吃完了,他说他的羊也爱吃布袋莲。
(9)他特别做了一枝长竹竿来捞取小湖中的布袋莲,一捞就是一大把,一大片的布袋莲没有多久就全被一群羊儿吃得一叶不剩。我虽几次制止他而发生争执,但是由于榕树和布袋莲都是野生,没有人种它们,它们长久以来就生长在那里,汉子一句话便把我问得哑口无言: 是你种的吗?
(10)汉子的养羊技术并不好,他的羊不久就患病了;不久,他啊也搬离了那里,可是我却过了一个光秃秃的秋天,每次开窗就是一次心酸。
(11)冬天到了,我常独自一个人在小湖边散步,看不见一朵布袋莲,也常抚摸那些被无情断丧的榕树枝,连在湖中的鸭鹅也没有往日玩得那么起劲。我常在夜里寒风的窗声中,远望在清冷月色下已经死去的布袋莲,辛酸得想落眼泪,我想,布袋莲和榕树都在这个小湖永远地消失了。
(12)熬过冬天,我开始在春天忙碌起来,很怕开窗,自己躲在小屋里整理未完成的稿件。
(13)有一日,旧友来访,提议到湖边散散步。A我惊讶地发现榕树不知道什么时候萌发了细小的新芽,那新芽不是一叶两叶,而是千株万株,凡是曾经被折断的伤口边都冒出四五朵小小的芽,使那棵几乎枯去的榕树好象披上一件缀满绿色珍珠的外套。布袋莲更奇妙了,那原有的一角都已经扑满,还向两边延伸出去,虽然每一朵都只有一寸长,更因为低矮,使他们看起来更加缠绵,深绿还没有长成,是一片翠得透明的绿色。
(14)我对朋友说起那群羊的故事,我们竟为了布袋莲和榕树的更生,快乐得在湖边拥抱起来,为了庆祝生的胜利,当夜我们就着窗外的春光,痛饮得醉了。
(15)那时节,我只知道为榕树和布袋莲的新生而高兴,因为那一段日子活得太幸福了,完全不知道它有什么意义。
(16)经过几年的沧桑创痛,我觉得情感和岁月都是磨人的,B常把自己想成是一棵榕树,或是一片布袋莲,情感和岁月正牧着一群恶羊,一口一口地啃吃着我们原本翠绿活泼的心灵,有的人在这些啃吃中枯死了,有的人失败了,枯死和失败远是必有的事,问题是,东风是不是再来,是不是能自破裂的伤口边长出更多的新芽?
(17)当然,伤口的旧痕是不可能完全复合的,被吃掉的布袋莲也不可能更生,不能复合不表示不能痊愈,不能更生不表示不能新生,任何情感和岁月的挫败,总有可以排解的办法吧!
(18)我翻开七年前的日记,那一天酒醉后,我歪歪斜斜地写了两句话: 要为重活的高兴,不要为死去的忧伤。
13、围绕布袋莲的繁茂、消失和新生,作者的情感不断变化,请仔细阅读全文,仿照示例,进行概括。(3分)
14、文章题目是《布袋莲》,却在对布袋莲的描写中多次写到榕树,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3分)
15、 冬天到了,我常独自一个人在小湖边散步,看不见一朵布袋莲,也常抚摸那些被无情断丧的榕树枝。 这句话中的 抚摸 一词有何含义?(2分)
16、本文语言很有表现力,或生动细腻,或意味隽永,请从两处划线句中选择一句进行赏析。(2分)
参考答案:
13、慢慢枯萎,惹人怜爱;啃吃殆尽,气恼心痛;奇妙新生,惊喜雀跃(一点1分,意对即可,共3分)
14、共3分, 榕树与布袋莲一个高大美丽,一个矮小可爱。共同构筑了作者窗外的好风景。(1分)它们同样焕发生机美丽,同遭被摧残的厄运,又同样在劫难后重生,是作者心中美好不可分割的整体。(1分)相对于布袋莲来说,榕树高大的"形象正可以衬托出小小布袋莲生命力的顽强可敬。(1分)
15、抚摸是指用手轻轻按着并来回移动,这里表现了作者对被折断的榕树的怜惜,对榕树枝遭受无情摧残的痛心。(2分, 意对即可)
16、赏析:A句,运用比喻,将千万叶嫩芽比做 缀满绿色珍珠的外套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榕树重新发芽生长的勃勃生机与美丽,抒发了作者因榕树萌发新芽产生的惊喜赞叹之情。
B 句,借物喻人,由榕树和布袋莲一度消亡,继而重生得到启示:人生难免有沧桑创痛,坎坷的情感和岁月会啃去心灵的活泼,磨去曾经的美好。有的人因此颓废消沉,一蹶不振。但意志坚强,积极面对的人,他的创痛可以愈合,忧伤可以排除,磨去的岁月可以重来,生命中的美丽会重新绽放。(2分,方法1分,具体分析1分。 A句重在分析语言描写的生动细致,B句重在分析句子中蕴含的哲理。)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