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观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电影起跑线观后感1000篇一影片讲了印度德里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拼尽全力送孩子上名校的故事。主人公拉吉是一个时装店老板,在妻子的怂恿下,为了让年幼的女儿上一所名校,不惜举家搬迁到名校旁的富人区,尽力融入富人圈子未果。拉吉高价报了帮助上名校的咨询机构,按照咨询顾问的要求进行了各种努力仍未被名校录取。听说名校对贫困家庭孩子有录取名额,又咬牙假扮穷人,搬到穷人区生活,接受名校派来的调查员的审核。拉吉一家因为语言、生活习惯等原因无法融入富人社会,又因为难以适应艰苦条件等原因难以融入底层社会,闹出了不少笑话。
影片既展现了富裕群体的攀比、虚荣和虚伪,还生动展现了穷苦人民的勤劳朴实、聪明善良。拉吉一家假扮穷人,认识了善良、勤劳的希亚姆一家,受到他们无私的帮助。电影观众是知道拉吉家不缺钱,施助者希亚姆家世代穷苦,却教拉吉挤公交,带着他在工厂干活,把自己的工资分给他,甚至不顾自己生命安全去碰瓷,将得到的赔偿送给拉吉交孩子学费,结果阴差阳错,穷人希亚姆的孩子却没上名校,拉吉的孩子入选了,希亚姆还掏钱为他们庆祝,看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想起美国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的书《我在底层的生活》,写的就是作者扮演成穷人体验底层劳动者的辛苦奔波和生活的无助,对照着这部电影看,对穷苦阶层的辛酸就有了更深的理解。
影片后面也展现了拉吉为纠正自己的欺骗而努力,包括匿名捐助公立学校,到名校提出放弃孩子学籍,并当众讲述自己的故事,让孩子从名校退学,去上普通的公立学校等。
家长们,如果要给孩子选择名校时,一定要考虑下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要盲目攀比,为虚荣心所累。
看了电影,一直对教育孩子充满自信的我开始反思自己教育孩子的问题。最近读尹建莉的《最美的`教育最简单》,卢梭的《爱弥儿》,体会到不过多干预、放手让孩子自己成长的重要性。以前总觉得要多给孩子讲人生道理,帮助他分析事情的长短利弊,让他少走弯路,早明事理,其实几岁的孩子哪里懂得那些,往往会误解或者很快忘了。家长教育起来挺起劲,觉得把自己几十年的人生经验都传给孩子了,孩子应该比自己强,这只是一厢情愿。卢梭在《爱弥儿》里说的,他在爱弥儿12岁前什么都不想教,更不会灌输什么大道理。也许有些家长一味的施压培养了当前看来学习优异,习惯好、有特长的孩子,但这个孩子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几乎都被扼杀了,长大能否成才难说,能否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身心健康的人就更难说了。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就是这个道理。
教育孩子应该学学无为而治,要适当地放手。我在以前的博文里也写到过,教育孩子有点像炒股和投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家长们如果没有技巧不妨练练耐性,练练忍功,让孩子慢慢地成长,不能乱折腾。电影《起跑线》中也传达了这一观点。拉吉的女儿被特别精细化地管理着,但成长受到很大限制,也难以和同龄小孩交往,但到了穷人区,和一群野孩子奔来跑去,反而学会了什么是分享和关爱,什么是善良和友情。
正如卢梭和尹建莉强调的,家庭教育宁可过宽,也不要过严,孩子的未来是广阔世界,不是父母温暖的手掌,早晚孩子要自己去历练,去成长。
电影起跑线观后感1000篇二在存在贫富差别的社会里,当一种东西(资源)供不应求时,就会有人使出浑身解数,甚至不择手段地想方设法去得到它。而且那种东西(资源)也会异化,失去原本普世的功能,成为少数人获取利益,得到好处的筹码,于是便会出现公正缺失、道德失衡,所谓正义与公平也就无从谈起。印度电影《起跑线》描写的正是这样一种社会情形。在印度,当教育资源有优劣之分后,那些所谓的教学一流、条件优渥、声名在外的私人学校,便成为富人家庭竞相追逐的目标,他们甚至不惜采用非正常手段,占用属于穷人有限的入学名额,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去《起跑线》虽然是一部带有喜剧风格的电影,但是它触及了印度社会教育界现实存在的问题,也借影片中主人公之口,道出了问题发生的症结所在,寓意深刻,观后让人有一种笑中带泪的感受。
出身低微的拉吉依靠设计服装的技艺,成为一名事业有成、收入颇丰,开上宝马的中产阶层人士,并且娶到了年轻貌美的妻子米塔,之后两人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很快,女儿到了入学年龄,如何能让她进到一所好学校,成了达吉妻子的一块心病。她不仅把女儿送进学前班进行综合素质的强化训练,而且还听从所谓入学咨询师的指导,拉着不会说英语的丈夫参加父母培训活动,以适应子女入学的面试需求。她先是怂恿丈夫搬出原来的居所,住进富人街区结识所谓的上流阶层人士,以此想消除丈夫身上的土气。而当面试失败,女儿进入好学校成为泡影后,她又另辟蹊径,随丈夫住进贫民窟,通过装穷,以便让女儿以穷人家的孩子的`身份进入到心仪的学校,结果竟如愿以偿。
拉吉虽然并不赞同妻子的种种做法,但也无可奈何,毕竟她也是为了女儿好,于是只得掺和其中,走一步看一步。然而,在贫民窟生活时接触了心地善良,肯帮助人的邻居希亚姆之后,拉吉被感动到了,尤其是为了帮助拉吉得到2万卢比的入学费(他真的认为拉吉是一位穷人了),希亚姆不惜冒险碰瓷去撞汽车,用自己身体受伤去换得金钱,更是让拉吉看到了他铁哥们的热血心肠。公布入学结果的那一天,经过抽签,同样领到入学申请表的希亚姆的儿子却意外出局,这更是增添了拉吉的内疚感。良心让拉吉觉得自己做错了事,不应该采用欺骗手段,让女儿占用了本该属于穷人家孩子的入学名额。在向校方提出用希亚姆的儿子替换女儿入学无果后(女校长竟然称,此类学校就是要照顾所谓的社会精英的子女),拉吉采取大闹入学典礼的方式,面对众人宣示了自己的主张。那段告白可谓是影片的最精彩桥段,因为它切中问题的要害:盲目最求所谓的英语能力,让印度自身的民族性削弱;教育成为一种生意经,社会便失去了公平;富人一旦为所欲为,穷人便更加悲惨最终,拉吉以女儿转学公立学校的方式实现了自己良心的救赎,妻子米塔最后也站在了他这一边。
此片观后,不禁对该片的编剧和导演心成敬意,因为它的故事情节太贴近现实了,而且主旨鲜明,是那么的直抒胸臆。同时,也要给演员们真实、自然的表演点赞。《起跑线》带来的不仅是娱乐,而且还有思考。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