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但不是历史学的大杂烩,也不是事无巨细地,一个民族不少、一个国家不缺的档案式历史记录,而是从总体上综合性地展示全人类的生活轨迹,讲述全世界居民为追求生存、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彼此交往范围与效益的扩大,而不断奋斗创新的历程。它要进行两方面有关联的解读:一是纵向解读人类的社会与物质生活如何从低级向高级演变;二是横向解读各地区各群体如何由分散到整体的过程。其共同宗旨是揭示世界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总结有现实意义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以有助于当代人去创建美好的世界。该学科与地区史、国别史密切相关,共同构成广义的世界历史学,但它们之间还是有学科区别的。在历史学这个大家族中,综述性的世界史是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
世界史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取决于三个条件:一是世界客观形势与人们交往状况不断变化的要求;二是世界的哲学理念与学科理论的更新,从而能对世界史有新的解读;三是教育与学术环境的优化,能造就出大批专业人才,将世界的新变化和新材料落实于史籍。特别需要有能通古今之变,学贯中西且有跨学科本领的一批学科带头人,这样方能团结众多史学工作者,将学科发展到新的境界。
在国外,主要是西方国家的世界史学科,其诞生与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大时期:
第一时期:只能记述局部世界的历史
古代居民认识世界有一个过程,最初他们的已知世界是周边的局部世界,因而最初的世界史也只是局部世界史。在西方这一时期约有2000年,其间分为上古与中世纪两阶段。上古阶段的史学以希腊、罗马史学为代表。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公元前484—前425年)被誉为西方史学之父。他的9卷本《历史》,记述希波战争,用了一半篇幅记述希腊人的已知世界,范围包括东地中海地区,小亚细亚、波斯、巴比伦、埃及和多瑙河流域。这部书也被看成是西方首部世界史著作。希罗多德也是西方首位世界史学者。罗马史学继承希腊史学传统,在记述罗马发展史时也记述已知的外部世界。例如著名的史学家波里比乌斯(约公元前200—前118年)的40卷《通史》,就将罗马史与相关外部世界史联系起来并从整体上给予记述。此后恺撒(公元前100—前44年)的《高卢战记》、塔西陀(约56—120年)的《日耳曼尼亚志》,都记述了罗马的外部世界,记述领域比希腊人要广,包括地中海西部、北非和西欧地区,但仍然只是局部世界,比如更远的东方世界对罗马人来说还是模糊的概念。
从5至14世纪,西方中世纪史学是由神学理念支配着一切的。基督教会十分重视世界史并构造了基督教神学型世界史编纂体系。它从“上帝创世纪”开始,讲述上帝安排的历史进程,历史的终极将是“上帝之国”在人间的实现。许多著作虽以“世界史”命名,实际讲述范围是基督传播的世界,异教控制区排除在外。这仍然是以欧洲为中心的局部世界史。德意志弗赖辛主教鄂图(约1114—1158)所著8卷本《编年史》,在众多基督教史书中被誉为第一次有着世界历史联系概念的著作,他贯彻了基督教的“普遍主义”,故被誉为中世纪最伟大的史学家。
与基督教史学差不多同时并立的是阿拉伯—伊斯兰史学。据统计流传下来的史籍竟达余部,声望最高的有三位学者:塔伯里(838—923年)著有《历代先知与帝王史》40卷,被誉为伊斯兰史学创始者;马苏迪(?—956年),著有《黄金草原和珍贵宝藏》30卷,记载了他考查过的印度和东南亚地区;伊本·卡尔敦(1332—1406年),著有《阿拉伯人、波斯人及柏柏尔人》7卷,该书不仅讲历史,还提出新的历史哲学。这些学者记述的已知世界范围比基督教史学宽广,但仍限于伊斯兰教的传播世界,“化外地区”不受重视。它们和前者一样皆属神学理念支配下的局部世界史。
中世纪后期在西欧和阿拉伯世界都出现了一些旅行家写的游记,如1299年开始传诵的《马可·波罗行记》,1355年的《伊本·白图泰游记》等。它们介绍了中国和东方世界,扩展了西方人的世界视野,但均未在西方史籍中反映出来,也没有改变第一时期的基本状态。
第二时期:全面写实的世界史学的形成
15、16世纪是西方世界史学发展的转折点。从此开始突破神学史观对世界史学的束缚,并开始改变只书写局部世界史的局面。造成这一大转折有诸多原因,其一,是“地理大发现”开拓了西方人已知世界的视野;其二,“日心说”等项科学成果,冲击神学史观,使人们开始面对真实的世界;其三,文艺复兴运动使人文主义理念成为历史学家们的创新动力。所有这些因素的背后,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的诞生。
转折需要时间,并非一蹴而就。从转折点到真正的世界史学科形成经历了数百年,包括三个阶段:
1.从局部到全球的地理观和从“神学”到“人学”的史学观的转变(15、16世纪至18世纪中期)。
“地理大发现”就经历有百余年。至于它影响人们世界地理观转变的时间就更长了。文艺复兴有数百年,影响人们人文主义世界史理念的形成也非一朝之事。新史观首先是从人们熟悉的本地区史开始,然后才影响到世界史编写理念的转变。如意大利政治学家马基雅维里(1469—1527年)是通过编写《佛罗伦萨史》宣扬人文主义。他在其名著《君主论》中引用了诸多意大利以外的世界史论据,这对促进真正世界史学的萌生有积极作用。又如英国的托马斯·莫尔(1418—1535年)所著《乌托邦》、历史哲学家培根(1561—1626年)所著《国王亨利统治时期的英国史》都拨开了宗教史观的迷雾,为理智的世界史诞生开辟了道路。
2.理性主义的世界史学的诞生(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前半期)。
工业革命在西欧的兴起,工业制品开始销往世界,殖民主义“火与剑”行动遍及全球。这一切都使西方社会对世界史知识的需求迅猛增长起来。与此同时启蒙运动在西方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之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理性主义的盛行是对史学中的神学体系的有力冲击。在此条件下,真正的世界史著作纷纷问世了。1756年阿鲁埃·伏尔泰(1694—1778年)推出《论世界各国的风俗与精神》(中译本简称《风俗论》)一书,被誉为第一部具有近代意义的世界史。该书不再从上帝创世纪为开篇,而是从古代中国讲起,它的横向叙述范围不再限于基督教世界,而是扩大到亚非美各大洲,并且开始把人类历史作为整体来观察,不过这仅仅是一种开始,它所讲述的主题和宣扬的模式仍然是西欧。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