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观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兵临城下观后感100字 兵临城下观后感400字篇一因为每周四要加班到晚上11点的缘故,所以总爱找些电影来看,以此打发在空荡荡的办公室里一个人的难熬时光。可是常常要为看什么电影类型而发愁,喜剧片吧?又不想一个人在办公室傻乐;恐怖片吧?等下还要摸黑回家,算了吧。
问问各位兄弟,回答严重一致:要不来个日式爱情动作片?这个真不用,哥表示很蛋定,谢谢(主要是很早就开始接受熏陶,到现在有点审美疲劳)。忽然想起之前看过的《谍影重重》系列,渐渐回味起那股神经紧绷,最后忍不住大呼过瘾的感觉。于是百度了一下特工片,又发现大家的回答无非是《碟中谍》之类经典,都看过。最后又想到那部《生死狙击》照样也非常紧张刺激,于是又百度关于狙击手的电影。先是看有人推荐《双狙人》系列,耐着性子看了半小时之后,恍然发现,cao,又是以前看过的,我还说嘛,怎么这么眼熟。翻来覆去,发现一个名字出现的频率很高,就是《兵临城下》,于是就决定看这部。
这是一部讲述二战时期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俄国狙击手瓦西里和德国顶尖狙击手尼格上校的相互较量的故事,我个人觉得可以看成是狙击手里的《王牌对王牌》。影片一开场的战争就不禁令我想起了《拯救大兵瑞恩》开头的诺曼底登陆战。源源不断的年轻生命被送上前线,还没来得及真正踏上战场,去经历一番炮火硝烟,就莫名其妙的死在了去战场的路途上。
战争的残酷毋须多言,电影中对社会主义的偏见或者说诋毁也轮不到我去评论,整部电影所透露出来的关于人性、人生的探讨我也不会去深究。回想起来,最打动我的,还是当中正反两位主要人物的较量,以及男女两位主角那真挚细腻、感人至深的爱情。
回想起来,整部电影令我印象最深的场景,就是男女主角的激情戏。有朋友也许会笑我,好嘛,你小子前面还在装斯文,原来还是对这些片段印象深刻啊。大哥,你是了解我,这么“精彩”的剧情,我是不会错过的。呵呵,开个玩笑。
这场激情戏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是因为它不随便,对,很不随便。不像其他好莱坞片子里的老美,刚认识说了不到几句话,下一个镜头一切,就到了两人的旖旎时刻。在《兵临城下》里,两位角色是从很早就开始相互欣赏,真心相爱的。在电影里有几个镜头,我个人觉得非常好。男主角瓦西里打伤了尼格上校的手,回来后大家一起喝酒跳舞那一段,瓦西里和女主角塔尼亚坐下交谈,说在战争里,还能活着,回来就值得庆祝,因为说不定明天就再也回不来了。之后二人深情对视,我当时想,下一步肯定是接吻了。事实证明,我错了,中到了其他太多好莱坞片子的毒。他们只是对视,之后缓缓的移开视线。
什么叫做永恒?我相信在他们对视的那一瞬间,就是永恒。彼此心照不宣,又不肯说破,却又难以抑制这满腔真爱,在内心深处喷薄而出,那一瞬间的爱情才是真正的震撼人心。
因为有了之前二人感情线索的的铺垫,接下来的镜头就是激情戏了(这点倒是比较符合我传统的爱情观,呵呵)。男主角睡在士兵堆里,女主角悄悄地走来,轻轻地躺在男主角身边。接着就是那样非常自然的,亲吻,相拥,抚摸,脱衣……全然不顾周遭一大帮睡着的士兵。屋外轰隆隆的的炮火、周围士兵的翻身咳嗽、女主角雪白的身体、男主角通红发烫的脸颊,全然享受着这沉浸在爱里的愉悦。在飞到云端的那一刻,男主角轻轻捂住女主角的嘴,让她不要发出声音。那一个镜头,女主角那双水汪汪的大眼睛,摄人心魄。这一幕,诠释了什么叫做水到渠成,诠释了什么叫爱到忘我,也诠释了男主角之前的那句,活着就得庆祝,因为说不定明天就再也回不来了。
激情戏这种片段,我看过很多了。可是从来没有任何一部电影的激情戏,能令我为之揪着心,摒息静气,甚至脸颊微微发烫,继而由衷为他们感动,这期间,甚至还没有来得及去想一想其他杂念。
爱情的力量虽然强大,但是在战争面前,又显得如此不堪一击。可正是如此,方能显得其珍贵感人。他们的爱情,就像炮火废墟之间的嫩芽,看起来虽然脆弱,但假以时日,谁能保证说不可以长成树木参天?就像泰戈尔说的,人是一个初生的孩子,他的力量,就是生长的力量。我想,爱情也当是如此。
电影的结局,是温暖美好的,瓦西里击毙了德国的狙击手军官,苏联赢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最后一个镜头是瓦西里在医院里和爱人塔尼亚见面。有人说,这个结局是败笔,因为这样不能体现出战争的残酷以及对人民造成的伤害。也许他说得有道理,但是我觉得,一个温暖的结局,更能抚慰人民的心灵,更能让人们向往和平,远离战争。
据说,这部电影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现实里的瓦西里和塔尼亚,因为阴错阳差,都以为对方死了,没能在一起。塔尼亚终生未嫁,瓦西里有了自己的家庭,后来成为了一个工厂的主人,实现了他的愿望。由此看来,现实,比电影残酷得多。
电影里,赫鲁晓夫说,伏特加这种奢侈的东西,我们有;鱼子酱这种奢侈的东西,我们有;时间,我们没有。这,也许就是人生吧,生命短暂,好好珍惜拥有的`一切,珍惜所爱的人。
兵临城下观后感100字 兵临城下观后感400字篇二《兵临城下》的故事围绕二战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德双方两个顶尖狙击手间的较量展开,苏军一方是牧马人出身的神射手瓦西里,德方则是容克贵族、狙击手学校校长——科宁斯少校。因为是商业片,为迎合大众的收视嗜好,影片着重渲染两人之间的种种恩怨对决,并且加入了一段爱情故事。战争场景也很宏大,富有视觉冲击力。影片的教育意义在结尾通过苏军政委临死前的对白传达给观众:“人与人之间的绝对平等是自欺欺人的理想主义迷梦,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实现。”
看完整部影片,最吸引我的却是那位纳粹枪手——科宁斯少校。作为影片中的反派角色,他的出场并不多,但有着莫名的迷人气质,举手投足间散发着猫科动物般的自媚、优雅和从容。细腻、温文尔雅的贵族风度下,则是内敛的坚强斗志。当上级误认为瓦西里已死,要送他安全回国时,他主动留下来,要亲手击毙瓦西里。冒生命风险继续置身于地狱般的环境中。是责任感、荣誉感使然?还是为已战死的儿子复仇?我想这是德意志军官团发自内心的自尊与骄傲;这也是德国容克贵族特有的集体人格。容克的形成可追溯到600年前古老的条顿骑士团。在影片中,容克军官面对上级时的坦诚、尊严、不卑不亢和苏军政委对上级的恐惧、谄媚、战战兢兢、唯唯诺诺形成鲜明的对比。
印象比较深的镜头——科宁斯少校的出场。他作为德国王牌被专门派来猎杀苏军王牌瓦西里。时间:夜晚。场景:前往斯大林格勒前线的德军某临时火车站。一列满载伤员的红十字客运卧铺车正靠站进行维护,车内拥挤不堪,塞满了士气低落、缠着绷带的伤兵,准备回国。这时,伴随着一阵狼啸般深远幽长的汽笛声,另一列方向相反前往斯大林格勒的火车徐徐进站,两车正好相交错,伴随着车轮撞击铁轨的有节奏的咔咔声,车尾挂接的一节灯火通明的办公车厢在黑夜中异常引人注目。卧铺车上拥挤狼狈的伤兵们纷纷好奇地望向它。列车缓缓地停下,透过办公车厢明亮的车窗,可以发现餐车改装的诺大的雅致舒适的办公车厢内只有一个人。(镜头转到办公车内)军容笔挺的科宁斯少校正在窗边端坐,安静地看着书。厚厚的书摆在桌上,已翻去了一半,书旁晶莹的高脚玻璃杯里有他最爱的清酒,还有大半杯。他的手放在书面上慢慢触动,手尖大体指着读到的字行,显然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吸引,陷入思索。手旁不远处放着香烟和玻璃烟灰缸,另一边摆有精致的书灯,这确是个阅读的好环境。列车靠站的轻微晃动打断了他阅读的乐趣,不经意向窗外一瞥,恰对到对面伤兵们的集体注视礼,倏地他的心紧了一下,从这满车拥挤的伤员中隐约意识到了前方战事的惨烈和形势的严峻。低调的少校对这许多似有深意的目光感到不自在,有些厌恶这突如其来的打搅,便抬手轻轻拉下了遮窗帘。静静想了一下,摸起精致的钢制烟盒,慢慢打开,取出一根烟缓缓放在嘴边,小心扣上烟盒,优雅地掏出火机点燃,吸了一口,然后习惯性傲慢地昂起头,目光凝视着远方,若有所思般地吸了起来。前方等待他的,会是怎样的对手和凶险?他从容谈定的神情看起来好似是在蔑视命运的挑衅。
有时,男人的气质和魅力不一定要年轻俊俏的脸庞、健美的肌肉;更重要的是在举手投足、言谈举止中散发出的气质,给人的感觉。每一个细微的动作和表情都传递着只有潜意识才能理解的心理活动和性格讯息。内省、自信、傲慢又有一点矜持和害羞。这就是科宁斯少校出场短短10秒钟给我的印象。这短短10秒钟就使我迷上了他,不用一句台词,就触发了我一直蛰伏在心底的极右贵族情节。故做此文纪念。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