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两节中学英语读说课,反思英语课的有效教学。两位教师在“以读促说”的过程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环节,可供探讨中学英语读说课的教学设计,推动英语教学研究的深入开展,更好地在读说结合的英语课堂上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有益于探索教学实践的有效性。
关键词:同课异构;读说课;有效性;核心素养
1 引言
《英语课程标准》研制与修订专家组的代表王蔷认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由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构成。基于核心素养前提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须转变传统的师生角色和教学方式,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和习惯,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以读促说,或以读促写,让学生在英语阅读课堂上,通过“读”获得语言知识的输入,掌握阅读策略,促进“说”“写”的表达技能,让学生感受到人文关怀,提高自身的思维品质,构建情智结合教学相长的高效英语课堂。
此次的同课异构的市级公开课活动开展得有序而有效,其中张老师和侯老师根据对同一篇教材的不同理解,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开发,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呈现了两堂优秀的“读说”课。两位老师的课堂有同有异,凸显了各自的教学特色和教学个性,课堂氛围热烈,学生的学习效果可观。这很好的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素养及教学策略,让在场的听课老师获得很好的交流,真正体现了市级公开课活动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值得老师们反思英语“读说”教学的有效性。
2 两节同课异构读说课的教学案例分析
本文案例的两位授课教师为泉州五中国际部的两名英语老师,学生为国际部高二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具备一定的语言素养和词汇基础。本节课的教学材料出自北师大版的英语教材unit 24中lessen 3的A Changing World,讲述的内容是关于北京胡同的历史、演变和现状。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目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即提升学生对阅读语篇结构的总体把握能力,引导学生汲取文章相关词汇和句型作知识迁移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尤其英语表达能力。教学方式皆运用到自主学习、生生互助和小组讨论等方式,但具体的教学设计和学生的习得效果不甚相同,各有千秋和不足,具体对比分析如下:
2.1 读前的导入设计
张老师的导入活动为让一名学生做课前演讲让其余学生猜测本课话题以引起兴趣,演讲后对学生抛出小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最后通过展示胡同今昔对比的图片延续之前的设置的小问题并引入话题。侯老师的导入活动为播放一个关于故宫边车夫飙英语的小视频,并启发学生评价当中的信息,思考自身用英语介绍街巷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的起点首先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张老师的导入具有趣味性和新颖性,能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英语能力介绍关于“改变”的主题,能用一些小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体验,引起学生共鸣。而侯老师的视频导入在针对性和整体关联性上体现不足,视频像素和内容清晰度不够,较难达到启发学生联想和呈现教学内容意境的目的。
在导入活动中需兼顾针对性、趣味性和新颖性,尤其须谨慎视频导入的关联性,以免耽误课堂时间和效果。相关的导入策略还有,以旧知识的复习或背景介绍进行导入,以教师和学生的生活体验作为导入。这些在读前创设生活情境,提高词汇学习的感知力,在导入环节输入或输出语言为后续教学活动做好铺垫,是阅读教学有效性的要求,也是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策略。
2.2 阅读的输入设计
张老师的阅读环节中,让学生速读文章并匹配每个段落的主旨,让学生把握文章框架,进而细读文本,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实用句型,为之后的活动做语言的输入和积累。张老师有设置文本理解活动来促进语言知识建构,但阅读理解任务偏易,对学生缺乏挑战性和思考的深度,阅读时长略显不足,挖掘出的课文语料学生在过后的输出环节中运用不够,可见输入环节的设置和操练有待提高。
相比之下,侯老师阅读环节的设置更为丰富,尽管阅读策略的提醒上有所忽略。以抢答形式检测学生对重点词组在文段中的用法是本课亮点,能勾起学生兴趣且对重点词句的复习和掌握效果更佳。阅读任务由易入难,先是让学生总结文段标题,而后在概括文段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细读,提炼文章信息,以要点的形式通过画和描述思维导图(教师提供一个要点作为学生模仿的范例),学生活动参与度比张老师的设计更高,整个阅读过程的自主性比张老师课堂体现得更明显有效。
综上,阅读环节教师需要给学生呈现可用的阅读策略,施以清晰的教学指令,给予他们充分的阅读和思考时间,做到既让学生能利用文本基本信息完成填空、提取等任务掌握语言基本信息,又能设置层层深入的问题或信息多样化的活动如运用语言进行概括、比较、推断等思维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获取、转换和表达信息,在语境中运用语言,真正将语料“输入”头脑中。与此同时,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辩证看待文本,在阅读过程中使用评价表对文章或对学生自身任务完成进行评价,有益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3 阅读的输出设计(读后口语输出)
张老师的输出部分包含两个活动,口语输出部分相比侯老师的课堂比重更大。第一部分为技能运用,即展示学生配音和剪辑的视频来介绍本地闻名的西街的历史,并提供相关的补充材料让学生做自主性拓展阅读,以阅读输入环节得到的句型结合延展材料提供的框架和语料,让学生上台介绍西街。侯老师的输出部分和张老师的第一部分有异曲同工之妙,同为通过视频(介绍本地老街中山路)和延展资料让学生自主拓展学习,以海报形式上台介绍中山路。然而侯老师留给学生展示的时间稍显不足,说明教师须合理调配各部分时长。
张老师多出的第二部分为根据西街存在的乱象思考旅游业对老街的正负面影响,此设计离本语篇和本单元的话题较远,对单元内教学缺乏全盘考虑。可更多关注老街的“变化”,引导学生对“变化”的辩证思考,例如北京胡同或当地街道的变化利弊,变化对居民的影响,民众对老街的变化应持有的包容性態度。以发展、客观的眼光来看待胡同、古老的街道的发展与蜕变,帮助学生形成宽容开放的文化意识是情感目标的基本目的,也是英语学科素养的基本组成部分。此外两位老师在阅读输入环节中提到的句型和词语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不够充分,教师的引导可以更为清晰明确。
值得学习的是,两位教师此环节的设计皆立足于学生熟悉的本地文化,介绍当地古街道的任务贴近学生生活,达到在真实的情景中操练语音、提升英语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的目的。学生获得了独立思考、分享和展示的机会,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加深了对当地街道文化的认识,激发对家乡的历史和文化的热爱和保护之情。这也符合学科素养中对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培养的要求。两位老师在学生的表达过程中也有通过板书强调学生好词好句的应用,对学生表现给予反馈。
其次,在学生自我评价方面,教师可考虑制定任务完成的评价表,将标准量化到具体的表格如口语表达测评表(包含发音,流利度,语法准确性,词汇多样性等方面),或调查问卷,帮助学生监控自身英语掌握情况,引导学生学会相互监控、分享和学习,最终实现读说课的有效性。
3 结语
两堂同课异构公开课的效果,能让人感受到两位教师精心辛劳的付出和准备,尽管过程中仍有些许进步空间,但他们对英语学科知识的驾驭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值得观摩老师们学习,听评课的教师们也在整个过程中实现了彼此的成长。英语读说课的有效性需要所有老师不断的探索、实践和总结,同课异构的活动对全体教师而言都是宝贵的交流机会。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更新观念,谨记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对原则,积极探索,勤于反思,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
参考文献
[1]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课堂.教材.教法,2016.
[2]王蔷.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新挑战[J].英语教师,2015(16).
[3]刘喜如.“同课异构”的追问于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11,(3).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