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类创造的众多文明璀璨生辉,应运而生的博物馆,荟萃古物之精华、见证璀璨之艺术、集文明之结晶,走过上千年的漫长历史。尤其是在现代得到飞速发展的博物馆,其规模和质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现代文明发展的主要标志。
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博物馆一条街、博物馆群落、博物馆城……中国的博物馆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随着民间收藏的潮涌,民营博物馆在国内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影响不断扩大。正是基于这种理解与认识,天海集团开始大胆实践,以私人财力,在公共消费空间建立博物馆,以满足人们智性休闲和文化休闲的需求。在这场敢为人之先的探索中,既表达了天海集团对这个时代的认识,对社会所肩负的使命感以及对文化建设的独特理解,也锻造了企业独特的文化修养和内涵。
被列为浙江省重点项目工程的“它山石雕艺术博物馆”,正是天海集团在这场实践中所建立起来的民营博物馆的一个范例。
在以鄞江为中心的浙东地区,石,除了是人类的生产工具之外,更成为生产资料为当地人所用,因此也形成了这个地区独特的社会生活特点。从唐代甚至更早的时候开始,鄞江人民便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材资源,进行社会创造。几百年岁月的流逝,劳动人民用智慧为我们留下了规模宏大的采石宕遗址。在遗址上我们可以看到:石塘内,石柱林立,纵横交叉,迂回曲折。洞口与洞口相连,深达百余米,积水成潭,深可行舟。从石质石色及残存于洞内的条石分析,它山堰以及洪水湾塘,官池塘等配套工程,甚至唐代明州府、各种碑文墓石和当地石质艺术珍品所用石料均出于此地。它山之石,在宁波的社会发展上留下了重彩之笔。
在它山建立石雕艺术博物馆,利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对它山丰富的石刻历史与文化进行记录与展示,不仅为挖掘、保护、传承和研究它山的历史文化遗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有着十分重要的见证文明、记忆城市、浓缩历史的意义。
它山石雕艺术博物馆的建筑设计,是由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助川刚先生完成。助川刚先生多次参与设计了多个建筑项目,深圳市音乐厅就是他其中的一个作品。
在全国的博物馆建设热潮中,深入了解博物馆建筑创作理念,准确地把握中国博物馆建筑的民族特色和地区文化本质,会对我国的博物馆建设有所启示和帮助。这便是《焦点》进行本次采访的目的。
焦点:助川刚先生您好,您何时成为一名建筑师的?您的建筑主张核心内容是什么?
助川刚:我父亲从事的工作是与建筑相关的,自然而然地我也就认为将来的工作也应该是与建筑比较相近的行业。我是在一所艺术院校读的大学,在众多专业中最终选择了建筑学。一是因为自己对此比较有兴趣,二是由于周围的同学们都对建筑方面很感兴趣,并为此努力着,所以也可以说环境促使了自己的成长。读书期间,不仅仅是建筑工学方面,对于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也吸收了很多知识。研究生的时候,看到矶崎新老师的作品,认为他是一位能把建筑、艺术、文化等完美结合在一起的了不起的建筑设计师,所以决定为了学习而进入矶崎新老师的工作室。这就是我作为建筑师的开始。
我认为,建筑不只是简单的外观上所体现的内容。建筑与艺术是相关联的,在做设计的时候必须把这种关联考虑到。我们不只是在建造建筑物,还要把文化、历史、人文等因素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这就是我创作设计的核心。
焦点:据我所知,日本著名杂志一直在追踪报道您在中国参与建筑设计的情况。您能否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贵公司进入中国开展建筑项目的情况?
助川刚:最初在中国工作,是作为矶崎新工作室的一员,担负深圳文化中心的设计任务而来。中国的建筑行业有自己的特点,来中国后和很多的建筑专家进行了交流,比较清晰地知道了其中的特点。2006年,我在日本东京建立了一个工作室。与其说是自己的事务所,不如说是一个建筑师的集聚地,大家彼此关系很好。很多人都不是全职在此工作,有的只是在业务繁忙的时候过来帮忙,所以感觉上都各自有自己的工作一样。有时朋友在中国承接了中国的建筑设计任务,也邀请我过来帮忙。由于比较熟悉中国,无论是工作方式还是运作流程,这也就促使我一直留在了这边。
为了工作,去过中国的很多地方,感觉上就象一种旅行。这些年自己设计以及参与朋友主导的项目有很多。由于实在称不上是得意之作,所以也从未想过要在杂志等媒体上刊登自己的作品。不过最近日本方面一个比较有名的杂志社对我的设计比较感兴趣,所以可能会在这本杂志出现一些自己的作品。
焦点:您是什么时候加入这个项目的?您当时是出于何种考虑加入这次竟标?都具体做了哪些必要的准备?您是如何与集团沟通的?请展开讲一下您当时的第一感受和经过。
助川刚:去年夏天第一次与集团相关人员见面。当时对方向我介绍说在宁波它山准备建造一个博物馆。当时被问及是否有兴趣时,我确实还未决定加入这个项目。在一个城乡连接处,空旷的场地上建造一个博物馆,对于本人来讲真的没有多大兴趣。原因是:博物馆都是在一个充满文化底蕴的环境背景下,承载着浓厚历史、文化等因素孕育而生的。如果只是一个孤零零的博物馆,我是很难理解,也很难创作的。但此后集团董事长给我做了详细的介绍:不单纯是一个博物馆,在周围地域要建造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文化群落。我很佩服董事长的远大抱负,认为他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而且对一个地域做整体的改造是一个令人很兴奋也很有意义的工作。至此才决定加入这个项目。
焦点:请您详细地说明一下:原创设计是如何把中国佛教艺术文化和博物馆的建筑融合到一起的?
助川刚:原创作是整体规划上把这一片地域作为一个文化建筑群来设计讨论的,博物馆就是其中心。值得注意的是把一个个建筑有机结合起来,又要清晰表现每一个建筑物个性,最终选择了用一种简单明了的建筑风格来定位这个建筑群。一个个简明的建筑物组成的整体才具有极强的表现力。这就是作为前提而考虑设计方案的。同时,考虑到将来展示的石刻佛像,怎样才能让人们看到它最神圣、最美丽的一面,是另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佛像原本是在寺庙供奉的。为了营造一种展示佛像的氛围,所以要参考这种形式。寺庙是一个内部光线比较暗的建筑。当这些须自然光线落下时,人们会根据参观的时间、天气气候等自然环境不同,看到不同的景象。
焦点:这样的设计灵感是从何而来的呢?
助川刚:首先把自己当作一个参观者,当作一个博物馆工作人员,当作一个每天都能看到博物馆周围的居民,当作一尊佛像,这可能是一种超理念的想法。像是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人一样,从各种各样的角度来考虑,一个个想法就应运而生,总结并结合多种因素和想法来进行设计的。
焦点:对您来说,这个博物馆是它山的象征吗?您想通过它的外形造型向人们传递一个什么样的信息呢?
助川刚听良久以来它山就和石雕、石刻很有渊源。现在还保留着开山采石的石塘遗址。原来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非常
热闹的地方。现在却是很宁静,多少有一种寂寞感。所以,博物馆作为它山文化的一种延续,用一种简单的风格向人们传达的信息就是,当人们看到这一建筑,有一种宛如时间静止的感觉。
焦点: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建筑之间,您是如何建立一种有机联系的?是否是“以人为本”的思想,而更为关注今天的城市使用者?
助川刚:我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因为这有可能给我的设计带来不好的影响。就象我刚才说的,设计师必须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进行设计。如果不是这样也称不上是一个合格的建筑师。所以我很赞成“以人为本”的思想。
焦点:从技术角度讲、这个博物馆的建筑工程哪个部分最具有挑战性? 助川刚:要构建一个现代建筑,肯定是具有挑战性的。对于建筑师来讲,挑战性是最重要的。所谓挑战性不是拿出一个任何人都知道的答案,而是检讨众多人们所不知的答案,然后在其中选择一个最好的方案。因此,无论在构造、选材还是设备等等方面,挑战是不会停止的。最终在所有可能性的讨论中,选择一个所有相关人员都能接受的方案,应该说是相对于比较难的。
焦点:您能否谈一下在建筑方案评审委员会上的陈述过程?此过程导致了一座新博物馆的诞生。当时评委会的专家们向您提出了什么问题?您是如何回答的?
助川刚:本人设计的方案,是由一些尺寸相对于比较大的简明的建筑物所组成,因此从外观上让人感觉我设计的博物馆有一定的标志性,而其他设计师的方案给人以比较小而零散的感觉。在会上,有几位专家希望我要考虑到与自然的共生性。我回答说,我一定会考虑到周边的自然环境问题,努力做成一个既不破坏自然景观,又要与自然相融合的建筑。
焦点:您设计的它山石雕艺术博物馆,是浙江省重点工程项目,是宁波城市功能的重要的文化设施。您是如何理解这座博物馆的?我们可以把它定义成为一座城市的客厅吗?
助川刚:我当然希望如此定义。但在山中比较空旷的地域,做一个博物馆可能意义不大。集团也是如此考虑,周围要做出一片与文化相关的建筑群。如何向人们展示浓厚的它山文化是重点。因此,如果只单纯谈博物馆的话,是很难实现的。整个建筑群,是人们进行文化交流等活动的集聚地。也是带动整个地域发展的关键。博物馆作为这一片文化地带的中心才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焦点:您的设计的主导思想是什么?您认为当地市民会为您的作品感到骄傲吗?
助川刚:“以人为本”就是我的主导思想,而且希望以后每一个来这里的人们都觉得很有价值,很有满足感。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