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镇建筑艺术是族群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一个族群长期的建筑艺术积累并吸纳异己建筑艺术元素融汇其中的结晶。随着古镇经济发展、外来文化冲击以及旅游开发损耗等诸多因素影响,古镇建筑亟待保护。而目前最为有效的办法是利用影视人类学加以保护,这种光与影结合的技术在田野调查、保存非物质文化方面具有文字所无法比拟的表现空间。
关键词:黄姚古镇;建筑艺术;影视人类学;保护;调查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都市人在饱受了现代都市的刺耳喧嚣之后,开始向往乡村田园的宁静与清醇,品味传统文化的厚重与绵长。因此那些素有“诗意的栖居”的古镇,逐渐成为了人们旅游休闲的家园。作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注:根据《环球游报》“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评选活动结果,2005年12月-2006年4月。]之一的黄姚古镇,同样吸引了众多的游客,所以如何保护古镇及周边生态环境、保护古镇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并使其得到赓延和阐扬,是古镇面临的严峻现实。
目前,在全球化、现代化大潮的冲击下,族群文化的生存空间日益被挤压。社会变迁中已很难保留原生态的族群文化。幸而黄姚古镇地处偏僻,比较完好地保留了小镇的聚落结构、民居建筑及人文景观等。
一、古镇建筑的保护现状
黄姚古镇地处桂东,建于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 形成于明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兴于明末清初。因居民以黄、姚两姓为最早居民,故取名黄姚,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古镇存活下来了,给我们留下了厚重的历史与文化。
笔者既致力于学理的探究,同时也希望族群传统的审美文化能够在现代文明重组和充满审美氛围的美好境界的建构中得到赓延和阐扬。但目前只是一种理想,因为受族群文化认同、时尚思想等制约,族群内部“文化持有者”暂时无人领会其建筑艺术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价值,抑或因浸润其中,“不识庐山真面目”,抑或趋同心理作用,难免会出现价值判断的盲点,而去追随“拙劣幼稚的,所谓西式楼房”[注: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2005年版,第1-3页,“代序”部分。]。所以,在族群内在传承动力未激活的情况下,古镇建筑艺术的保护令人忧虑,其中的原因固然错综复杂,但不外乎是:第一,许多居民搬出古镇,房子空闲,缺失了人气,也就没有了灵气,给人“此地空余老房子”的感慨。同时也加快了房子的霉变速度。第二,景区内添加附加设施,损害古镇自然环境的和谐。第三,周边修建风格不同建筑,破坏古镇“风水”。第四,租用为影视场景,布景时不免使用化学染料,加速建筑物的原色泽掉色变样。第五,民间建筑艺人稀少,很难手工修复。利用新工艺、新材料修缮,难以恢复原貌。第六,古镇留住居民为揽客,自行装修房子,与古镇风格极不协调。第七,古镇旅游由开发商运作,为获取高额利润,与镇内居民无法形成利益共生的合作伙伴关系,严重挫伤了居民保护旧建的积极性,甚至导致有的居民因贫困而无力检修危房。古镇内在的保护机制被破坏,自然会引发古镇生态环境的恶化。
上述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损害着古镇的建筑,如果长期保护、修缮不当,那么会使古镇的建筑面目全非——失去原有的“风貌与印痕”,自然它的艺术价值也就一文不值了。因此古镇建筑艺术的保护迫在眉睫,在现有的设备条件下,我们认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影视人类学保护,它可以提供一个“逼真的图像”留待日后研究、修复以及“我们要创造适合于自己的建筑”[注: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2005年版,第1-3页,代序部分。]之用。如梁思成所言:“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注:同上。]。因此,保护和研究黄姚古镇建筑,其实是发掘、整理族群的部分文化,是一种“文化抢险”,使其庚延,以利于后人在建筑上的创造。
二、古镇建筑的影视人类学保护
(一)影视人类学及其特点
英文为 Visual Anthropology,在西方国家中通用。因为Visual有“可视的”、“视觉的”、“看得见的”、“形象化的”等义项。所以Visual Anthropology也可译成“可视的人类学”,在国内一般译作“影视人类学”。它所关注的只是影视手段如何应用于人类学研究。因此,通俗的说影视人类学就是用影视手段获得的“视听语言”来表达、解释人类的文化现象。它所关注的重点是如何使用影视手段对人类文化现象进行记录和研究,特别是要发挥影视手段记录和保存文化本来面貌的优势,担负起抢救保护即将消失的文化元素的使命,这也正是当今许多从事文化抢救和非物文化保护工作者关注的重点。
1973年在芝加哥召开的第九届国际人类学民族学大会通过的《关于影视人类学的决议》中提出:“电影、录音带、录像带在今天已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科学资料的源泉。它们提供有关人类行为的可靠资料,……它们能将我们正在变化着的生活方式的种种特征保存下来,流传给后世。我们所处的时代不止是一个变化的时代,而且是同一性增强而文化大量消失的时代。为了纠正这一过程可能导致的人类的短视行为,按照现存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记录人类遗产就非常必要”。人类学大师玛格丽特•密德也有过类似的论断:在这文化转型期和文明急剧变化的20世纪,文化人类学者应该积极采用一切手段来进行文化抢险,尽一切可能地多保护一些文化原始材料的记录,以留待自己和后人研究[注:王海龙《人类学电影》,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33页。]。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出现这种对影视人类学和人类多样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高度关注的情况决非偶然,它与影视人类学重要的表现手段是分不开的,即借助现代先进的影视设备与技术获得“视听语言”,并对人类文化现象作出表述和阐释。与传统的文字表述相比,更具场景的真实性、表现的全方位性、形象的直观性等特点,因此,引起欧美学界的极大关注。特别是近20年来,人类学电影以显赫的学术成就和艺术直观性轰动整个西方。而在我国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拍摄了许多优秀的边缘纪录片,如《神鹿》、《最后的山神》等,这些片子对边缘性的、即将消失的文化和人群作了最真实的记录,价值是不言而寓的。这些影视人类学片给我们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成功的方法与经验。
因此,运用影视人类学方法对黄姚古镇建筑加以保护是最现实的。在文化交流与整合日益加快的全球化背景下,随着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方式的侵入,民族或族群的文化生存发展空间日益被压缩、被同化或被遗忘,很多族群文化的内涵在日渐消失。那些极富“地域性知识”和“族群标识”的文化,也被逐渐摧毁或遗忘,区域文化加速趋同化。与此同时,底层族群文化的深层内涵在文化变迁中所体现出来的认知方式的现代价值,在强势文化语境中一直被忽略。而致力于具体区域和族群文化的调查研究是文化人类学的一贯传统,立足于边缘古镇建筑艺术的保护与研究,有助于我们审视自身的文化价值,也有助于挖掘其建筑艺术的特质元素、审美文化的传承机制以及艺术元素的文化蕴涵,以利于重构和谐有序、文明共生的当代族群建筑群落。
(二)古镇建筑元素的影视人类学表述
1、黄姚古镇建筑的艺术分析
古镇真实的“生活场景”体现了移民群体具体的生态、艺术、人居等观念,从而为我们评价自己的生活提供多视角的、多层面的比较客观公正的参照,进而可以使我们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平心静气地去计量工业文明的进步所付出的沉重代价。比如说,它为我们庚延了曾经存在的、为人们所眷恋的、现在还在寻觅的精神家园,我们从它的边缘文化和边缘族群中却可以发现人与自然之间的某种和谐的关系。
黄姚古镇是“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理念和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它构建了中国人理想的、文明的、富足的、诗意的、和谐的人居环境,在中国古镇和建筑艺术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价值。
古镇的建筑艺术,即民居选址、房屋结构、建筑风格、屋内装饰、街道走向、亭台楼阁以及环境的艺术布局等,无一不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与生态观。从古镇考察,古镇背靠真武山,山势相对高大形成北部的遮挡作用,村之左右均有山岭相护,南面视野开阔,远处又有酒壶山重叠。姚溪从北向南蜿蜒流过古镇,姚溪虽处于村之东侧而不在村之正中,但在喀什特地貌地区已经是很难得的了,因此古镇可算是中国风水式的典型的枕山、环水、面屏的“原生态”景观模式。
古镇的山水岩洞、亭台楼阁、寺观庙祠、楹联匾额和古树,构成了古镇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八条用黑色石板镶嵌的主街道和300多座古建筑呈九宫八卦阵式布局,为典型的岭南风格建筑。被收入中华名匾的“且唑喫茶”等匾额及许多贤哲留下的楹联、碑刻、诗文等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丽画卷,可以说是自然与人文和谐统一的民居建筑艺术的典范,被游人称之为“梦幻家园”。
古镇的建筑艺术,是黄姚居民先祖建筑艺术精华的物化体现,具有很高的艺术与学术价值。它是本族群建筑艺术的积累,并包容、吸纳他族群建筑艺术元素的结晶,深入研究其建筑艺术,可以解读其建筑艺术的渊源、变异、与周边族群的文化亲疏关系及自身建筑艺术元素的文化意蕴等诸多问题,更重要的是诠释其族群建筑艺术的审美的心路历程,激起其族群内在的传承原动力,使其族群将建筑艺术元素结合到现实生活中去,创造出具有显著“族群标识”的人居建筑群落,以期延续其族群建筑艺术的生命力——活态地保护其族群建筑艺术。
2、古镇建筑元素的影视人类学表述
运用影视人类学的“视听语言”表述黄姚古镇的建筑艺术,首先要分析其建筑艺术构成的元素。
我们要在古镇旧建筑中提炼出它所包含的族群特质,需增加对旧建筑结构系统及平面部署的认识。屋宇构架的纵横承托或联络,常是有机的组织,附带着才是轮廓的钝锐,雕饰彩画,及门窗细项的分配诸点,这些工程及美术的措施常表现着特定族群的智慧及美感。因此只有对古镇建筑的平面、梁架、屋顶等细部与“三雕”装饰艺术手法及装饰图案作深入的分析,才能真实地展示古镇建筑的形式美与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此,要把地域文化现象与建筑实体、建筑空间、生态环境及人文景观等要素紧密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审视,才能勾勒出富有立体感的古镇建筑的美丽画卷。
在黄姚古镇如诗如画的自然环境中,多姿多彩的水空间造就了古镇的轻柔之美和亦俗亦雅的艺术创作灵感,使古镇成为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艺术殿堂,寓于黄姚古镇特有的建筑文化、诗联文化、牌匾文化及生态意识。因此,在摄制过程中要充分表达出黄姚古镇建筑的构成元素,利用影视技术特有的表现手段全方位的、真实的、细致的加以表现。由此我们认为,应侧重把握以下元素:
参考文献:
[1]沃尔特•歌德施莱特.民族志电影:定义和解释[A].[美国]保罗•霍金斯.影视人类学原理——伊利伊诺大学保罗•霍金斯教授论文集[C],1975.
[2]朱其现.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哲学思考——以黄姚古镇文化内涵为例[A].经济与社会发展[C].2005年9月第3卷第9期.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