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北京》教学反思23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北京》教学反思(通用23篇)
《北京》教学反思 篇1
这一课真的好难讲,处于小城市的孩子怎么也无法感觉到北京的现代化气息,以及大都市的美丽。再加上学生因为放假,提前的读书准备不好,所以在读起来好犯难。本来的计划是这样的,让学生看两副图并找出相关的段落来读。可是学生就是读不好,速度比平时要慢几倍,就是平时读得好的学生也是嗑嗑巴巴的,我有点生气了。
可是怎么办呢,读不好,就学不下去了,如果直接学生字,好像又不扎实。只好让学生在自己读,读给同桌听,在小组里评优秀推荐给全班,全班同学再评一下由谁来领读。最后一步是让小组成员帮助本小组一位读得较弱的同学读好课文。我觉得这本应该是课前的功夫如今全用到课上来了,所以课进行的很慢,不能按正常的进度进行。也可能正是因为反复的读,反复的读,学生要认的字掌握的非常的好。由此我想到两点,一,课前准备一定要有。让学生把课文读熟,并把已经会认的字划出来。其实这是一个小技巧,因为学生的好胜心理,他们会想办法在课前多认几个字,这样既能增强他们认字的主动性,又能让课堂轻松一些。二,只有在课文中识字或者说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学生才能更容易记得住。平日这句话只是一句理论,通过今天的读我深深的体会到了。
《北京》教学反思 篇2
1、教学目标有效整合。识字、解词、指导朗读是本课教学的主要目标,在教学中,我没有将这几个目标割裂开来,而是将它们有机地融为一体。例如,在学习理解第二段介绍天安门的内容时,我先引导孩子看照片,引出“红墙”、“黄瓦”,通过读词语加深对生字“瓦”的印象,然后引出“庄严”,告诉孩子“庄严”是庄重、严肃的感觉,让他们结合生活经历用庄严说说某一个地方、某一种场面、帮助孩子积累词语“庄严的天安门、庄严的人民法院、庄严的升旗仪式、庄严的阅兵仪式”,既帮助孩子理解了“庄严”,又在反复练说中加强了对“庄严”字形的识记。最后出示句子“天安门在北京城的中央,红墙、黄瓦,又庄严,又美丽”,请孩子们通过朗读把天安门的特点介绍给大家。这样,朗读的指导也水到渠成了!
2、词语教学是本课的一大亮点。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式随文理解,将语言学习跟思想内容的理解融洽结合。例如,第二段中,要理解的词语很多,“红墙”、“黄瓦”,我让孩子看照片理解;“庄严”,在看了“红墙”、“黄瓦”的天安门照片后,让孩子谈感觉,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庄严的某个地方”、“庄严的某个场面”,将抽象的“庄严”演绎具体,可触摸。再如,“宽阔”的理解,我将孩子们熟悉的宁波天一广场与天安门进行比较,告诉孩子要10个天一广场才抵得上一个天安门广场,让孩子们对天安门广场的“大”,产生具体印象。通过多种形式自然地进行词语教学,帮助孩子理解、积累语言。
3、句子教学有待进一步探究。本课教学十分扎实地落实了字词教学,但句子的教学却有所忽视。第三段中有几个优美的长句,没能很好地抓住句子特点,进行句子教学。例如,“立交桥的四周有绿毯似的草坪和拼成图案的花坛”这句话很长,可以一步一步引导孩子理解:(1)读句子后,问:这句话讲什么!(2)草坪和花坛在什么地方?(3)草坪和花坛是怎么样的?这样引导孩子理解句子、读透句子,促进孩子朗读时的逻辑停顿。句子教学方面出现的欠缺将在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摸索、探究。
《北京》教学反思 篇3
北京是神圣的,是令人向往的,是孩子们熟悉的,也是遥远的、陌生的。北京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它国际化、现代化的气息,是缺少生活阅历,生活在小城市的学生所难以体会的。课文的第2段介绍的是北京的古迹——天安门,而3、4段则介绍北京的交通、绿化等比较现代化的东西,在教学过程中,我便把“朗读指导”与“美景展示”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课件欣赏美丽的北京的同时,再读相关文字,做到“图文并茂”,使学生对北京的认识由抽象到直观,由表象到内化。这样就能更好的“读”,更深透的“悟”。
遵循语文教学的原则。从整体—部分—整体。在课前我先播放了一段北京的美景视频短片,让学生整体感知北京的美,然后再以旅游的形式引导学生逐步去感知天安门、柏油马路、立交桥和其他的名胜古迹的美,最后让学生回顾全文,感受北京的美,从心底发出赞叹:北京真美呀!我们爱北京!我们爱祖国的首都!就这样遵循从整体-部分-再回归整体的教学原则,也遵循了低年级学生对事物认识、了解的认知规律。同时也让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情感的深化水到渠成。
《北京》教学反思 篇4
《北京》是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采用总分总的写法主要从天安门、立交桥、柏油马路、名胜古迹、公园、高楼大厦等几个地方介绍了北京的美。表达了人们对祖国首都的热爱。
在开课时我让同学们跟唱《我爱北京天安门》这首歌,把学生的兴趣提上来,让学生意识到今天学的课文和北京有关,然后把学生带入情境,请到过北京的同学说说去过北京的哪些地方,从而揭题。
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要通过朗读感悟北京的美。我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谈感受到引入课文中的文字朗读体会,学生对这几个地方有了很深的印象,在理解的课文时适时指导理解词语“庄严”、“矗立”、“川流不息”。体会北京天安门的神圣、车辆之多。
在课外我还收集了许多北京的图片在课上给学生欣赏,目的是让学生更充分的了解北京,当图片播放的时候,学生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纷纷发出赞叹。通过欣赏图片激发了学生对北京强烈的兴趣,指导学生正确、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北京的美丽和雄伟,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
不足的是在本堂课中,我发现课堂气氛不活跃,由于学生对北京的了解还不多,因此口头表达不够完整和准确,因此在今后教学中我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将听说读写贯穿于课堂中,真正把语文的工具性体现出来。
《北京》教学反思 篇5
首先,在这节课中,我积极倡导了新课程理念。采取了自主、合作、探究三个环节为重点的教学策略,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参与,突出了自主探究,以学为中心,尊重学生自主化、个性化地学习。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在现代化教育技术环境下的“学与教”的教学四种因素(即教师、学生、教材、媒体)之间的关系。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了多种教学情境,创设多次参与机会,让学生自由探索、自主探究,相互协作完成了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其次我把阅读教学的朗读感悟落到了实处。通过看图读,抓住重点词语读、分句子读、个别读、比赛读、自主读、示范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形式的导读练习,使学生能有感情的进行朗读,并在读中体会到了美,感受到了朗读的快乐,喜欢朗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同时也在语言环境中完成了课后词语积累的任务。
还有,在这节课中,我使用多媒体优化了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北京》这一课,在朗读时,要带着对北京的热爱和向往之情,读出北京的美丽、可爱。朗读和感悟本文的关键是使学生对北京的名胜古迹和现代化建设成就有真切的感受,从而对北京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上课前我了解到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去过北京,少数几个去过,但对“北京”的认知也是模糊的。所以我就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大量的直观图片,拉近了学生与北京的距离,激发学生对北京的兴趣,感受到北京的美丽、可爱,并且在课的最后让学生谈北京的变化时,播放了一组北京奥运体育馆的图片,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首都北京会越变越美丽,再次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热爱首都的情感,使学生由衷地发出北京真美呀,我们爱北京,我们爱祖国首都的赞叹。
当然教学中也有着许多遗憾。有时没有及时捕捉大批学生传递的信息,没有更好地发挥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北京》教学反思 篇6
在本次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遵循语文教学的原则。从整体—部分—整体。如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一边读书一边看课文插图,快速浏览全文,然后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来描述自己眼中的“北京”。当学生初知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后,我再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边读边找文中写到了北京的哪些地方美丽?当学生找出北京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美丽地方后,我再引导学生学习文中是怎样来把这些美丽的地方写具体的。最后让学生回顾全文,感受北京的美,从心底发出赞叹:北京真美呀!我们爱北京!我们爱祖国的首都!就这样遵循从整体-部分-再回归整体的教学原则,也遵循了低年级学生对事物认识、了解的认知规律。同时也让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情感的深化水到渠成。
2、能抓住文中重点词句进行感悟理解文本。我在执教本课时,重点引导安门广场是北京的标志,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有恢弘的气魄。它是中华民族一路成长的见证。集历史氛围与现代气息于一身。孩子们都知道北京天安门的升旗仪式非常的庄严肃穆,但其场面到底是怎样的?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很宽阔,可是它到底有多大?北京还有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纪念碑”,可是这纪念碑的作用等都不清楚。我想对于这些光凭老师的解说和学生的读悟是很难让学生真切感受其内涵的。我便充分利用信息资源,通过播放万众瞩目下的天安门升旗仪式让学生了解天安门的“庄严”;把天安门广场与我们的学校作比较,让学生感受其大;展示雄伟高大的“纪念碑”并让学生知道其作用。让学生对其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后,再让学生去读文,这样自然用情于文中。不需要生硬的指导,学生就会饱含深情地读出对北京的赞美与热爱。在此后的景点学习中,我采用了放手让学生读悟去理解课文。这样不拘一格,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教学确实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绝对的完美。当然对于我来说,遗憾就会更多。首先是教学中的时间安排不是很合理。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我还设计了一个“畅想未来北京”的环节,因为时间关系,不能进行;其次是作为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把说写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亲身感悟的同时,由说到写,哪怕只写一句话,让孩子在听、说、读、写中培养多方面的语文能力。
总之,我认为这节课是一节真实、平实的课,虽然不尽完美,但一定能让学生学有所获。
《北京》教学反思 篇7
北京虽然常挂在我们的嘴边,其实它离我们还是很远的,它到底是怎样的一座城市对于孩子们来说更是模糊的。而本组课文又要求通过学习,让学生能更直接地感受到祖国的美。所以在上课之前我为孩子们找了视频——魅力北京。从各方面让孩子对北京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课前我也让学生搜集北京到底有哪些“美丽”的地方;最后我按课文内容有的放矢地布置学生收集“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柏油马路”“立交桥”、“名胜古迹”、“优美公园”“高楼大厦”等,让学生把对“北京”的认识从整体到部分进行“聚焦”,抓住重点对北京的美通过“窥一斑见全豹”的形式呈现出来。结果学生兴趣昂然,每个孩子都通过电脑、摘抄、剪贴等多种途径认识、了解了北京。
当学生初知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后,我再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边读边找文中写到了北京的哪些地方美丽?当学生找出北京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美丽地方后,我再引导学生学习文中是怎样来把这些美丽的地方写具体的。最后让学生回顾全文,感受北京的美,从心底发出赞叹:北京真美呀!我们爱北京!我们爱祖国的首都!就这样遵循从整体-部分-再回归整体的教学原则,也遵循了低年级学生对事物认识、了解的认知规律。同时也让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情感的深化水到渠成。
《北京》教学反思 篇8
《北京》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里面的一篇课文。这组课文共由《识字二》《欢庆》《北京》《我们成功了》《看雪》这几篇课文组成。全组课文都是围绕“爱祖国”来进行选材编排的。其内容突出了歌颂祖国的悠久历史、大好河山、灿烂文化和民族精神,其目的是培植学生爱祖国、爱首都、爱中华民族的情感。《教参》要求在本组课文的教学中要多让学生进行朗读,在读中感悟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同时要求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祖国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赞美、热爱之情。
《北京》是我们祖国的首都,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我想作为每个中华儿女都应该知道。但作为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对北京略知一二,但北京到底有哪些美丽的地方?“美”在哪里?如果没有去过北京的孩子或没有父母帮助认识北京的孩子可能都不是很清楚吧!但让这些孩子能更直观地认识北京,让其心走进北京,热爱北京。我想这是一个语文老师教会孩子学会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灿烂悠久的历史的第一步吧!所以我决定选下这篇课文,在 “教学开放周”活动中,让我自己和学生一起去更多地感受、了解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
选定课文后,我就在想,北京虽然常挂在我们的嘴边,其实它离我们还是很远的,它到底是怎样的一座城市对于孩子们来说更是模糊的。而本组课文又要求通过学习,让学生能更直接地感受到祖国的美。
于是我在执教之前安排了自己和学生收集与“北京”有关的资料“三步曲”。我首先要学生搜集北京的历史资料,对“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有大致了解;接着我要学生搜集北京到底有哪些 “美丽”的地方;最后我按课文内容有的放矢地布置学生收集“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柏油马路”“立交桥”、“名胜古迹”、“优美公园”“高楼大厦”等,让学生把对“北京”的认识从整体到部分进行“聚焦”,抓住重点对北京的美通过“窥一斑见全豹”的形式呈现出来。结果学生兴趣昂然,每个孩子都通过电脑、摘抄、剪贴等多种途径认识、了解了北京。
经过课前搜集资料,学生对北京已有了许多认识和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便把“朗读指导”与“美景展示”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课件欣赏美丽的北京的同时,再读相关文字,边读边想书上所描写的是否和课件展示的一样,做到“图文并茂”,使学生对北京的认识由抽象到直观,由表象到内化。这样就能更好的“读”,更深透的“悟”。
在本次教学中,我认为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遵循语文教学的原则。从整体—部分—整体。如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一边读书一边看课文插图,快速浏览全文,然后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来描述自己眼中的“北京”。当学生初知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后,我再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边读边找文中写到了北京的哪些地方美丽?当学生找出北京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美丽地方后,我再引导学生学习文中是怎样来把这些美丽的地方写具体的。最后让学生回顾全文,感受北京的美,从心底发出赞叹:北京真美呀!我们爱北京!我们爱祖国的首都!就这样遵循从整体-部分-再回归整体的教学原则,也遵循了低年级学生对事物认识、了解的认知规律。同时也让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情感的深化水到渠成。
2、能抓住文中重点词句进行感悟理解文本。我在执教本课时,重点引导安门广场是北京的标志,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有恢弘的气魄。它是中华民族一路成长的见证。集历史氛围与现代气息于一身。孩子们都知道北京天安门的升旗仪式非常的庄严肃穆,但其场面到底是怎样的?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很宽阔,可是它到底有多大?北京还有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纪念碑”,可是这纪念碑的作用等都不清楚。我想对于这些光凭老师的解说和学生的读悟是很难让学生真切感受其内涵的。我便充分利用信息资源,通过播放万众瞩目下的天安门升旗仪式让学生了解天安门的“庄严”;把天安门广场与我们的学校作比较,让学生感受其大;展示雄伟高大的“纪念碑”并让学生知道其作用。让学生对其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后,再让学生去读文,这样自然用情于文中。不需要生硬的指导,学生就会饱含深情地读出对北京的赞美与热爱。在此后的景点学习中,我采用了放手让学生读悟去理解课文。这样不拘一格,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教学确实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绝对的完美。当然对于我来说,遗憾就会更多。首先是教学中的时间安排不是很合理。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我还设计了一个“畅想未来北京”的环节,因为时间关系,不能进行;其次是作为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篇很好的背诵积累佳作,课中应给学生充分的背诵积累时间;这样把读写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亲身感悟的同时,由读到说,由说到写,哪怕只写一句话,让孩子在听、说、读、写中培养多方面的语文能力。
总之,我认为这节课是一节真实、平实的课,虽然不尽完美,但一定能让学生学有所获。
《北京》教学反思 篇9
老师充满激情地上课,很能感染学生,让学生的情绪高涨,融入到课文所创设的氛围中去。教师的示范朗读对学生的课文朗读至关重要,当学生读不好时,教师饱含深情的朗读就能起到榜样作用,让学生模仿。不仅老师的示范读很重要,其实老师在课堂上讲的每一句话都不可忽视,要抑扬顿挫,就像朗读一样动听,并配上适当的肢体语言,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像一根绳子时刻拉住孩子的视觉神经和听觉神经。除了要有老师深情并茂的讲解,也离不开现代教学技术,漂亮的图案、精彩的视频、舒缓的背景音乐,在平时的课堂中巧妙地运用这些技术能给课堂锦上添花。
还有很多很多课堂细节,比如要及时抓住学生精彩的回答,让孩子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这就是对年轻老师课堂机动性的考验了;当一个孩子读得不好时,给予机会再读,这对孩子帮助是深远的。。。。。。总之,经过这段时间的磨炼,我有了蜕变。今后,我要把所学的这些方方面面都运用到平时的家常课中,以后的每一堂课都是我的练兵场,继续磨炼自我。
《北京》教学反思 篇10
本周我进行了《巴塘连北京》这首歌的教学。这是一首藏族歌曲,同学们对藏族比较熟悉,我首先让学生说说他们所了解的藏族的生活以及藏族的风土人情,同时播放歌曲作为背景,这样就不知不觉地对本课的歌曲旋律有了一次认识。
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我让学生唱唱自己会唱的藏族歌曲,比如《北京的金山上》、《青藏高原》等,在学习当中找找并体会藏族歌曲的音调风格。同时播放了一段藏族舞蹈,还让学生跟着音乐跳跳藏族舞蹈,从而加深印象。
在聆听歌曲的范唱、歌曲学习、歌曲处理、歌曲演唱、以及后面的歌曲表演音乐实践活动时,我都时时贯穿着音乐。使学生在本节课中始终在音乐的氛围中歌唱、舞蹈、欣赏以及表演,不让每一个环节脱离音乐。
不足之处:五年级的学生在表演和表现方面有些害羞心理,不像低年级的学生那样敢于表现自己,因此在组织学生表演时效果不是很理想,以后要采取更好的办法激发学生的表现能力和欲望。
《北京》教学反思 篇11
二年级语文上册《北京》一课叙述了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是一座很大很美的城市,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课文从天安门广场的四周和中央的建筑,北京的大街和立交桥的特点以及主要名胜古迹和公园介绍了这座文明中外的古老而又充满现代气息的城市,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课文选取了三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事物:—是北京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这是北京的象征;二是街道和立交桥,这是北京的市容,反映了北京近年来的建设成就;三是北京的名胜古迹和公园。通过以上三处景物的描写,突出反映了首都北京的风貌。
本课的第二自然段就是按方位顺序具体介绍了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建筑。由于文字的描述是抽象的,加之二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要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明确建筑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是有一定难度的。由此,可以确定本课的难点为:明确建筑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并能按方位顺序具体介绍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物。
《北京》教学反思 篇12
二年级语文上册《北京》一课叙述了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是一座很大很美的城市,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课文从天安门广场的四周和中央的建筑,北京的大街和立交桥的特点以及主要名胜古迹和公园介绍了这座文明中外的古老而又充满现代气息的城市,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课文选取了三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事物:—是北京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这是北京的象征;二是街道和立交桥,这是北京的市容,反映了北京近年来的建设成就;三是北京的名胜古迹和公园。通过以上三处景物的描写,突出反映了首都北京的风貌。
本课的第二自然段就是按方位顺序具体介绍了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建筑。由于文字的描述是抽象的,加之二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要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明确建筑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是有一定难度的。由此,可以确定本课的难点为:明确建筑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并能按方位顺序具体介绍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物。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学习这一段时我先让学生通读,使学生对本段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直观的感知。接着我把第二自然段中描写了北面天安门城楼的一段话出示。请学生找出这段话中表示方位的词语,通过这些词语让学生初步明确城楼、小河、石桥、华表四者之间的位置关系,然后用学生制作的图片请学生在黑板上动手放放;放城楼、石桥、小河、华表的位置,并要求一边放,一边按方位的顺序来介绍天安门城楼北面的景物。
在介绍完“北面天安门城楼”的建筑后,我进一步拓展,进一步深入,让学生结合广场南面、西面、东面及中央的建筑物画一画,并让同桌之间看着画的图片介绍介绍,在同桌交流的基础上,指名到黑板上用图片代表建筑,把建筑放到合适的位置,再向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把这些和北面的建筑放在一起,这样就构成了整个第二自然段的景物)
这样让学生通过看看、画画、说说、放放把抽象变为直观,并调动了学生的手、脑、眼、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加深了印象,突破了难点。
最后,我指导学生正确、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北京的美丽和雄伟,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
《北京》教学反思 篇13
1、在字词得教学中,节奏不够紧凑,花的时间过多。生字组词朗读的时候,可以学生先组词,学生不能组词的,教师再补充,这样更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组词应该将词语板书,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看着生字读词语,有一定的难度。
2、课前准备没有做好,孩子们在读的时候并不是很顺畅,速度比平时要慢几倍,就是平时读得好的孩子也是嗑嗑巴巴的,本应该是课前的功夫全用到课上来了,所以课进行的很慢,不能按正常的进度进行。
我想,在常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还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改进,让孩子们能更加轻松愉悦地上好每一堂课,学好每一个知识点。
《北京》教学反思 篇14
这首歌曲旋律不长,但是由于具有浓厚的藏族民歌的风格,所以在学习中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学唱初期用慢速视唱,可以更好的把握旋律的准确性。对切分音的掌握是旋律的难点,所以必须单独练习。唱好连线,是表现藏族歌曲风格的重要手段。
在歌曲处理的过程中,我采用了和学生一起分析歌曲,让学生自己找出适合本课歌曲的演唱方法及演唱情绪。这样学生在进行演唱时就会增强演唱的兴趣。也可以在学生出现错误时使学生印象深刻,便于加强学生的音乐感。同时以学生为主体是让学生更好的走进音乐课、走进音乐的一个有效手段。
由于旋律有一定的难度,学习时花了不少的功夫,虽然藏族歌曲的风格大家不是很陌生,但是这首歌曲唱起来却有些拗口。无论表演形式如何,演唱是基本,也是必须掌握的,所以即使再难,也要先解决演唱的问题。
《北京》教学反思 篇15
1、遵循语文教学的原则。从整体—部分—整体。如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一边读书一边看课文插图,快速浏览全文,然后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来描述自己眼中的“北京”。当学生初知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后,我再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边读边找文中写到了北京的哪些地方美丽?当学生找出北京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美丽地方后,我再引导学生学习文中是怎样来把这些美丽的地方写具体的。最后让学生回顾全文,感受北京的美,从心底发出赞叹:北京真美呀!我们爱北京!我们爱祖国的首都!就这样遵循从整体-部分-再回归整体的教学原则,也遵循了低年级学生对事物认识、了解的认知规律。同时也让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情感的深化水到渠成。
2、能抓住文中重点词句进行感悟理解文本。我在执教本课时,重点引导安门广场是北京的标志,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有恢弘的气魄。它是中华民族一路成长的见证。集历史氛围与现代气息于一身。孩子们都知道北京天安门的升旗仪式非常的庄严肃穆,但其场面到底是怎样的?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很宽阔,可是它到底有多大?北京还有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纪念碑”,可是这纪念碑的作用等都不清楚。我想对于这些光凭老师的解说和学生的读悟是很难让学生真切感受其内涵的。我便充分利用信息资源,通过播放万众瞩目下的天安门升旗仪式让学生了解天安门的“庄严”;把天安门广场与我们的学校作比较,让学生感受其大;展示雄伟高大的“纪念碑”并让学生知道其作用。让学生对其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后,再让学生去读文,这样自然用情于文中。不需要生硬的指导,学生就会饱含深情地读出对北京的赞美与热爱。在此后的景点学习中,我采用了放手让学生读悟去理解课文。这样不拘一格,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北京》教学反思 篇16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学习这一段时我先让学生通读,使学生对本段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直观的感知。接着我把第二自然段中描写了北面天安门城楼的一段话出示。请学生找出这段话中表示方位的词语,通过这些词语让学生初步明确城楼、小河、石桥、华表四者之间的位置关系,然后用学生制作的图片请学生在黑板上动手放放;放城楼、石桥、小河、华表的位置,并要求一边放,一边按方位的顺序来介绍天安门城楼北面的景物。
在介绍完“北面天安门城楼”的建筑后,我进一步拓展,进一步深入,让学生结合广场南面、西面、东面及中央的建筑物画一画,并让同桌之间看着画的图片介绍介绍,在同桌交流的基础上,指名到黑板上用图片代表建筑,把建筑放到合适的位置,再向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把这些和北面的建筑放在一起,这样就构成了整个第二自然段的景物)
这样让学生通过看看、画画、说说、放放把抽象变为直观,并调动了学生的手、脑、眼、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加深了印象,突破了难点。
最后,我指导学生正确、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北京的美丽和雄伟,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
《北京》教学反思 篇17
教学确实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绝对的完美。当然对于我来说,遗憾就会更多。首先是教学中的时间安排不是很合理。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我还设计了一个“畅想未来北京”的环节,因为时间关系,不能进行;其次是作为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篇很好的背诵积累佳作,课中应给学生充分的背诵积累时间;这样把读写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亲身感悟的同时,由读到说,由说到写,哪怕只写一句话,让孩子在听、说、读、写中培养多方面的语文能力。
总之,我认为这节课是一节真实、平实的课,虽然不尽完美,但一定能让学生学有所获。
《北京》教学反思 篇18
一、抓中心句,从整体入手,紧扣中心词“美丽”展开教学。
课文开头结尾都赞美了北京的美丽,她到底是怎样的美呢?这是我这一节课围绕的中心。每欣赏一个段落,我都会让他们到文字中去寻找,哪些词语可以让你感受到天安门的美,道路的美,全城的美。而找到这些词语之后,我会让他们再一次直观地从图片中感悟到,这些词语所描述的景象,如:鲜花盛开,绿树成荫、川流不息等等,这样既能真切地感受到语言文字描述的美丽场景,还能理解词语表达的意思,一举两得。
二、采取各种方式理解词语,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庄严”一次从字面上解释就是庄重严肃。但是这样解释,孩子们还是不理解呀。所以,我让他们回顾升旗仪式、入队仪式时他们的表现,理解“庄严”的意境。“矗立”一词的理解,我是引导他们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形状,明白高高地立着,就是“矗立”。还有不少的四字词语,也是通过观看图片,理解词语表达的意境。
三、扩充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
课文的第四小节介绍了北京的全称风貌,可是都只是点到为止,并没有详细阐述。所以,我准备了一些图片,让他们对北京的名胜古迹、公园、高楼大厦有了些许了解,学生看后都发出阵阵惊叹,从内心觉得北京太美了,所以,在朗读的时候也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可是,这节课还是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说话练习,老师还需要对学生的说话做具体的指导,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学生的说话练习才会更有成效。
《北京》教学反思 篇19
《北京》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中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为读者介绍了首都北京的美景。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在开课时我让孩子演唱了《我爱北京天安门》,并聆听了《北京欢迎你》这首歌,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提上来,让孩子意识到今天学的课文和北京有关,然后把孩子带入情境,请对北京有一定了解的孩子说说北京有哪些景观,从而揭题。学生还停留在刚才美妙的歌声中,兴趣盎然。
然而首都北京对于我班的学生来说,几乎都没去过。绝大部分学生缺少对北京的直接感知,这就对课文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尤其是理解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感受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激发学生热爱首都,热爱北京的感情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课文对所提到的名胜古迹、公园、新建的高楼大厦未做详细介绍,因此,要全面地了解北京,对于孩子们来说有难度。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在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的同时,我采取的相应对策是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络,让学生更直观、更准确地感受祖国首都北京的美,激发学生对北京的热爱之情。当北京风景以及风俗民情真实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时,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真实、生动、形象地感受北京的伟大、美丽,同时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中重点词语。
在课外我还收集了许多北京的图片在课上给学生欣赏,目的是让学生更充分的了解北京,当图片播放的时候,学生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纷纷发出赞叹,与此同时,图片中的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景物被学生纷纷猜疑起来,如果在这里我再向学生作一下介绍就更好了。
《北京》教学反思 篇20
听同事讲《再见了,北京!》一课,在听课的过程中有了自己的思路和设想,后来在自己的课堂中去验证,有感而发,就有了这篇反思。
一、整体输入,拎出一条情感主线
课的开始,老师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师:同学们,我们没能在20__年的夏天去北京观看那场奥运会,但神奇的文字和想象会把我们带到那种场景中去。自己读课文,看看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人们什么样的情感?
生:人们不想离开
生:舍不得离去。
师:课文的哪些句子最能体现出人们的这种感情呢?
学生会找出表示“五环旗缓缓降下”、“圣火渐渐熄灭”、“人们迟迟不愿离去”这样的三个句子。
二、细读词语,体会情感
教师把这几个句子出示出来,其中“缓缓、渐渐、迟迟”用红色字体显示,
师:读这三个词,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都表示很慢的意思。
师:课文一连用了三个这样的叠词,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人们舍不得离开。
师:是啊,这三个词从书本上走下来向我们说话了,告诉我们人们不想离开北京。不光人舍不得离开,就连五环旗和奥运圣火也不愿离去呢!把这几个词放到句子里读一读,把句子放到课文中读一读。
师:人们这种舍不得离开的感觉就叫“留恋”。
三、教给方法,指导背诵
师:如果说课文是一棵大树,那么文中几个最重要的句子就是这棵树最粗壮的枝干,(简笔画画出大树的枝干,并写出“五环旗缓缓降下” “圣火渐渐熄灭”、“人们迟迟不愿离去”)你还能找到哪些重要的词语?请你来为这棵树再添上一些枝叶。
生找到并板书“深情回望”“以微笑告别北京”等词语。
学生逐句练习朗读背诵。习得背诵方法。
《北京》教学反思 篇21
《再见了,北京》是根据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的有关材料改写的。课文选取了圣火熄灭和人们狂欢的这两个特写镜头来表现精彩绝伦的北京奥运会。唤醒留在我们心中的“北京记忆”。课文简短优美,画面感强,情感充盈。从全文看留念与不舍贯穿其中,“卓越、友谊和尊重的奥运精神”蕴含其中。总而言之,这篇课文对二年级学生来说很难理解。
课文中生字新词较多,如“帷幕、舷梯、深情回望、卓越、感染”等,许多句子也很难读通。第一课时并不是很顺利地上下来,生字新词学完了,但是课文却没有读多少,以致学生读破句的很多,读错字的也比较多。其实刚开始在备这篇课文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小孩子的自学能力。用几节早读课的时间去引导孩子先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样就能高效地完成课时的朗读任务了!
我觉得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应扣紧语言文字,结合图片资料、音像资料,来还原北京奥运会闭幕式时的情景,训练学生的语感。第二课时一开始,我就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引领学生:这里是第29届奥林匹克主办城市中国北京,这里是见证了16天拼搏奇迹的荣耀之城,奥运北京。从奥运的圣火在北京的夜空绽放的那一刻起,16天里我们享受了奥林匹克运动带来的无数奇迹与无尽的惊喜。当神圣的奥林匹克会旗与鲜艳的五星红旗一同高高飘扬,13亿中国人用真诚与热情为奥林匹克运动点燃了灿烂的中国红。今晚奥运的北京将再次为奥林匹克运动书写崭新的历史、书写快乐的回忆、书写最美的祝福。让我们携手并肩,一起走完这段珍贵的时间,让我们再次用最美的笑容和热烈的掌声为北京的奥运故事划上完美的句点。然后准备了些课件:鸟巢、水立方、五环旗、火花四起的北京、熊熊燃烧的奥运圣火、激动人心的领奖台、手拉手视频。还从生活实际出发,理解深情回望、无尽的留恋与不舍……那时候学生上课很有激情,读起书来也特别起劲。通过读、品、再读,让全班同学基本意会,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无法顾及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学生应该还在半知半解中吧。我觉得以后还要多提升他们的阅读感悟!
《北京》教学反思 篇22
《巴塘连北京》是一首流行于四川巴塘一带藏族聚居地区的民歌。歌曲结构十分简练,曲调短小而又优美,节奏富于舞蹈的律动感,它又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歌舞形式,由领舞者用牛角胡或二胡在対前领舞伴奏,男女分成两个圈,自右向左载歌载舞,故又称“巴塘弦子”。
此曲大部分为一字多音的歌词,民族风格突出,歌曲旋律也跌宕起伏,学生学唱不容易上口。为了使学生能够唱准歌曲,让学生在多听歌曲范唱的基础上,我觉得有必要逐小节领着学生听唱曲谱,这样对学生唱准歌曲有一定的帮助。我在范唱的这一环节中,着意将歌曲演唱的速度放缓,让学生注意听清哪些字是唱一字两音的,哪些字是唱一字三音的,学生通过此环节可以在心中明确旋律的走向,这对唱准歌曲也很有帮助。
《北京》教学反思 篇23
《北京》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里面的一篇课文。这组课文共由《识字二》《欢庆》《北京》《我们成功了》《看雪》这几篇课文组成。全组课文都是围绕“爱祖国”来进行选材编排的。其内容突出了歌颂祖国的悠久历史、大好河山、灿烂文化和民族精神,其目的是培植学生爱祖国、爱首都、爱中华民族的情感。《教参》要求在本组课文的教学中要多让学生进行朗读,在读中感悟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同时要求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祖国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赞美、热爱之情。
《北京》是我们祖国的首都,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我想作为每个中华儿女都应该知道。但作为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对北京略知一二,但北京到底有哪些美丽的地方?“美”在哪里?如果没有去过北京的孩子或没有父母帮助认识北京的孩子可能都不是很清楚吧!但让这些孩子能更直观地认识北京,让其心走进北京,热爱北京。我想这是一个语文老师教会孩子学会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灿烂悠久的历史的第一步吧!所以我决定选下这篇课文,在 “教学开放周”活动中,让我自己和学生一起去更多地感受、了解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
选定课文后,我就在想,北京虽然常挂在我们的嘴边,其实它离我们还是很远的,它到底是怎样的一座城市对于孩子们来说更是模糊的。而本组课文又要求通过学习,让学生能更直接地感受到祖国的美。
于是我在执教之前安排了自己和学生收集与“北京”有关的资料“三步曲”。我首先要学生搜集北京的历史资料,对“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有大致了解;接着我要学生搜集北京到底有哪些 “美丽”的地方;最后我按课文内容有的放矢地布置学生收集“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柏油马路”“立交桥”、“名胜古迹”、“优美公园”“高楼大厦”等,让学生把对“北京”的认识从整体到部分进行“聚焦”,抓住重点对北京的美通过“窥一斑见全豹”的形式呈现出来。结果学生兴趣昂然,每个孩子都通过电脑、摘抄、剪贴等多种途径认识、了解了北京。
经过课前搜集资料,学生对北京已有了许多认识和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便把“朗读指导”与“美景展示”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课件欣赏美丽的北京的同时,再读相关文字,边读边想书上所描写的是否和课件展示的一样,做到“图文并茂”,使学生对北京的认识由抽象到直观,由表象到内化。这样就能更好的“读”,更深透的“悟”。
在本次教学中,我认为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遵循语文教学的原则。从整体—部分—整体。如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一边读书一边看课文插图,快速浏览全文,然后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来描述自己眼中的“北京”。当学生初知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后,我再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边读边找文中写到了北京的哪些地方美丽?当学生找出北京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美丽地方后,我再引导学生学习文中是怎样来把这些美丽的地方写具体的。最后让学生回顾全文,感受北京的美,从心底发出赞叹:北京真美呀!我们爱北京!我们爱祖国的首都!就这样遵循从整体-部分-再回归整体的教学原则,也遵循了低年级学生对事物认识、了解的认知规律。同时也让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情感的深化水到渠成。
2、能抓住文中重点词句进行感悟理解文本。我在执教本课时,重点引导安门广场是北京的标志,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有恢弘的气魄。它是中华民族一路成长的见证。集历史氛围与现代气息于一身。孩子们都知道北京天安门的升旗仪式非常的庄严肃穆,但其场面到底是怎样的?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很宽阔,可是它到底有多大?北京还有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纪念碑”,可是这纪念碑的作用等都不清楚。我想对于这些光凭老师的解说和学生的读悟是很难让学生真切感受其内涵的。我便充分利用信息资源,通过播放万众瞩目下的天安门升旗仪式让学生了解天安门的“庄严”;把天安门广场与我们的学校作比较,让学生感受其大;展示雄伟高大的“纪念碑”并让学生知道其作用。让学生对其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后,再让学生去读文,这样自然用情于文中。不需要生硬的指导,学生就会饱含深情地读出对北京的赞美与热爱。在此后的景点学习中,我采用了放手让学生读悟去理解课文。这样不拘一格,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教学确实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绝对的完美。当然对于我来说,遗憾就会更多。首先是教学中的时间安排不是很合理。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我还设计了一个“畅想未来北京”的环节,因为时间关系,不能进行;其次是作为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篇很好的背诵积累佳作,课中应给学生充分的背诵积累时间;这样把读写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亲身感悟的同时,由读到说,由说到写,哪怕只写一句话,让孩子在听、说、读、写中培养多方面的语文能力。
总之,我认为这节课是一节真实、平实的课,虽然不尽完美,但一定能让学生学有所获。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