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示儿改写1 在一个深秋的夜晚,一个又破又旧的茅草屋里不时传来一阵阵咳嗽声和哭泣声。 屋内,一支快要燃尽的蜡烛正发出最后微弱的光亮,就如同躺在这快要散架床上的老人陆游一样。床上的陆游已经奄奄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示儿改写3篇,供大家参考。
古诗示儿改写1
在一个深秋的夜晚,一个又破又旧的茅草屋里不时传来一阵阵咳嗽声和哭泣声。
屋内,一支快要燃尽的蜡烛正发出最后微弱的光亮,就如同躺在这快要散架床上的老人陆游一样。床上的陆游已经奄奄一息、面无血色了。他吃力的从床上坐起来,看着站在床边哭泣的妻子、儿女和孙子孙女,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他看着已经锈迹斑斑的战袍和宝剑,对儿子说道:“我不能报效国家了,我走后,你一定要忠心报国。”“好的,我一定会的。“儿子哽咽着说道。
接着,她把孙子孙女叫到身边,语重心长的说:“你们要好好读书,不要贪玩,将来才能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啊!”“爷爷,我们一定会很听话,好好读书。”
最后,陆游看着一直站在床边的妻子说:“我还有最后一个心愿没有完成。”陆游停了一下,喘了口气,接着说:“哎——,我马上要走了,可我没有看到国家统一,这是我最大遗憾。我走之后如果哪一天国家统一了,你叫儿孙们一定要告诉我,这样的话,我在九泉之下也安心了。”“好的,我们一定会告诉你的。”儿孙们同声应道,这时妻子已经泣不成声了。
陆游还怕他们忘记,还叫儿子拿来纸和笔,由他口述,叫他的儿子记下了他的`千古绝句: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古诗示儿改写2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天下着蒙蒙细雨,雨里面夹带着一些雪花,到处一片漆黑。一片寂静的村庄里,突然有两只乌鸦飞过,乌鸦的啼叫声在这个幽静的晚上显得格外的凄凉,让人不由得感到一丝害怕。
远远望去,村庄里的一栋小屋内闪着朦胧的微光,大门没有关,屋内不时传来一阵阵哭泣声。推开房门,里面只有一盏油灯,用那朦胧的微光照亮了床头。
床头躺着一位脸色苍白,满头白发的老人。走近一看,是大诗人陆游。他早已奄奄一息了,凭着最后一口气,缓缓地从床上爬起来,颤颤巍巍地走到离床不远的抽屉前,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遗书递给两个儿子。大儿子见状连忙接过信封,小儿子把陆游扶到床边。陆游催促着儿子快打开信封,儿子们连忙打开信封,里面写着四句诗词: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凭借着最后一口气说出了对儿子们的期望:“孩儿……们,我……死去后,别忘了……”可惜话还没有说完,就离去了。
孩子们伤心欲绝,他们知道父亲是想看到宋朝的军队*定中原的那一天,他们深切感受到了父亲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同时也坚定了统一祖国的信念,他们相信一定能完成父亲的遗愿。
古诗示儿改写3篇扩展阅读
古诗示儿改写3篇(扩展1)
——《示儿》古诗全文3篇
《示儿》古诗全文1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古诗全文2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示儿》古诗全文3
陆游的一生,呼吸着时代的气息,呐喊着北伐抗金的战斗呼声,表现出高度的"爱国主义热忱。《示儿》诗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在十二世纪初,*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告成,赵构竞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后来宋孝宗赵眘与金签订的“隆兴和议”及宁宗赵扩与金签订的“开禧和议”,照旧屈辱求和。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这一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古诗示儿改写3篇(扩展2)
——示儿改写成作文
示儿改写成作文1
都说人将死时,会有许多话要说。其中大多数人都是财产分配问题,但有这样一位老人,他将死时并没有说到财产半字,却慷慨的写下一首诗:死去元之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就是流传至今的《示儿》。而这位即将西去的.老人,就是宋朝的大诗人——陆游。
天已暗下来,屋里的烛光亮着,陆游躺在床上,目光空洞,心情异常沉重,呼吸十分急促。他已快要溘然长逝,到天国去了。可他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好像在思考着什么事。这时,他对着月光长叹一声:“唉——祖国未统一,我大宋还是四分五裂呀!”两颗豆大的泪珠飞快的滑过脸,世界也好像停止了转动,四周静静的。忽然一阵嘈杂的声音传来,屋子里进来很多人,他们都是陆游的亲戚朋友。
妻子为陆游梳了头,洗了脸,等着陆游说话。“纸”陆游终于开口了,却说的断断续续,有气无力。一边说,一边指着书柜。可能声音太小,没有听见。陆游把儿子叫来,贴在耳朵上说了句话后,儿子立马从书柜找出了一个竹皮的小本,陆游抽出笔,挥笔写了《示儿》,话重心长的说:“儿子,父亲死后再也不知道这个世界上的事了,再也看不到祖国统一的壮丽画卷了,你要记住,一但祖国统……一,一……定要告诉……我……”大家听了,个个为陆游游这种爱国心感动了,而陆游游却
已带着遗憾西逝。
古诗示儿改写3篇(扩展3)
——语文古诗《示儿》教案
语文古诗《示儿》教案1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古诗《示儿》
《示儿》是陆游的绝笔。《示儿》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统一国家至死不变的爱国愿望。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掌握动脑、动口、动手的读书方法,解释诗句和部分字词的意思。
3、学会本课生字。
4、由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二、教学时间:2课时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训练重点是掌握动脑、动口、动手的读书方法。这个训练从预习开始,学生要认真思考预习题的要求与内容。课堂上要启发学生自己去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要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要动手查找字典,在重点字词旁作注释,写写自己的理解、体会。更要动口回答问题,出声朗读,背诵课文等。
2、古诗四首在内容和情感上都有难点,教学时要抓住前后诗句的内在联系。应从理解内容入手,进一步体会诗人情怀,并指导朗读和背诵。
四、教学过程
初读课文
1、边读诗句,边看注释。
2、把不懂得诗句画出来。
(一)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懂字音,注意停顿。
2、老师范读,学生再练习。
3、指名读。
4、逐句讲解:学生讲解诗句的意思,老师纠正。
(二)过程
1、介绍作者、背景。
陆游:南宋爱国诗人,一生坚持抗战,从小就受到父母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立志要为国家献身。青年时期,他读兵书,学武艺,为参加收复祖国河山,抵御敌人做好了准备。中年以后,他在任职期间,曾多次向宋高宗提出很多振国的主张和建议,但从来不被采纳,反遭到迫害,最后被朝廷免职,晚年过着贫苦的生活。他回乡后,一直忧国忧民,时刻不忘收复中原,洗雪国家耻辱,挥笔写下了大量的爱国主义诗歌,对鼓舞人民抗战的斗志起着积极的作用。他临终念念不忘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祖国领土的完整。
《示儿》是陆游的绝笔。示儿:给儿子们看。诗人怀着至死不见中原统一的遗憾,借对儿子遗嘱叙述了自己一生对收复失地的坚定信心。
2、逐句讲解:
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本来就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没有亲眼看到*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②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
3、默读《示儿》,想想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①画句子。(表达诗人情感的诗句)
②体会情感:《示儿》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统一国家至死不变的爱国愿望。
4、练习背诵、
①以读激情,以读悟文。
引导学生们弄清全诗的意思,诗句之间的联系后,抓住重点词、句的理解,读议结合,以读激情,以情捂文,使学生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水到渠成的感知诗人的思想感情。
下面咱们继续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古诗示儿改写3篇(扩展4)
——《示儿》教案10篇
《示儿》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理解诗句
3.习本课生字新词。
4.背诵这两首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心情格外欢快的原因。
2.理解诗句
三、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示儿》。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代,相当于遗嘱。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示儿)
二、预习课文,提出预习要求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三、指导学习《示儿》
1.指名读课文。(重点提示:祭的读音)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学生讲错的地方互相订正,教师相机指导)
(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统一而感到悲伤。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统一的悲伤之情。)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学生讲后,教师加以归纳)
(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祭把祖宗)元,同勿;乃,你的,翁,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J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4.练读课文。(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5.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答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五、各自背诵课文
六、指导学习生字
乃的左边是一撇,注意不要写错。
七、默写这首诗。(学生互相检查)
八、预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
元知
临终所议
但悲
(生)
示儿
渴望统一
九州所盼北定
告翁
(死)
《示儿》教案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古诗《示儿》
《示儿》是陆游的绝笔。《示儿》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统一国家至死不变的爱国愿望。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掌握动脑、动口、动手的读书方法,解释诗句和部分字词的意思。
3、学会本课生字。
4、由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二、教学时间:2课时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训练重点是掌握动脑、动口、动手的读书方法。这个训练从预习开始,学生要认真思考预习题的要求与内容。课堂上要启发学生自己去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要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要动手查找字典,在重点字词旁作注释,写写自己的理解、体会。更要动口回答问题,出声朗读,背诵课文等。
2、古诗四首在内容和情感上都有难点,教学时要抓住前后诗句的内在联系。应从理解内容入手,进一步体会诗人情怀,并指导朗读和背诵。
四、教学过程
初读课文
1、边读诗句,边看注释。
2、把不懂得诗句画出来。
(一)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懂字音,注意停顿。
2、老师范读,学生再练习。
3、指名读。
4、逐句讲解:学生讲解诗句的意思,老师纠正。
(二)过程
1、介绍作者、背景。
陆游:南宋爱国诗人,一生坚持抗战,从小就受到父母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立志要为国家献身。青年时期,他读兵书,学武艺,为参加收复祖国河山,抵御敌人做好了准备。中年以后,他在任职期间,曾多次向宋高宗提出很多振国的主张和建议,但从来不被采纳,反遭到迫害,最后被朝廷免职,晚年过着贫苦的生活。他回乡后,一直忧国忧民,时刻不忘收复中原,洗雪国家耻辱,挥笔写下了大量的爱国主义诗歌,对鼓舞人民抗战的斗志起着积极的作用。他临终念念不忘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祖国领土的完整。
《示儿》是陆游的绝笔。示儿:给儿子们看。诗人怀着至死不见中原统一的遗憾,借对儿子遗嘱叙述了自己一生对收复失地的坚定信心。
2、逐句讲解:
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本来就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没有亲眼看到*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②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
3、默读《示儿》,想想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①画句子。(表达诗人情感的诗句)
②体会情感:《示儿》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统一国家至死不变的爱国愿望。
4、练习背诵、
①以读激情,以读悟文。
引导学生们弄清全诗的意思,诗句之间的联系后,抓住重点词、句的理解,读议结合,以读激情,以情捂文,使学生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水到渠成的感知诗人的思想感情。
下面咱们继续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示儿》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700多年前,85岁的诗人陆游重病在床,在即将离开人世之际,给儿子留下了一份特别的遗嘱——一首诗。这首诗千百年来感染、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它。
(二)新授
A、读题解题,了解背景
1、交流搜集的资料。
2、出示教师搜集的资料。
历史上的南宋是北宋王朝的衰亡时期 1126年,北方的金兵屡屡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汴州被金兵占领,从此山河破碎,不复统一。朝廷向南逃到临安(杭州)定居,建立了南宋*。他们苟且偷安,不思保国,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95年。生活在战乱纷纷、国破家亡之中的陆游就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
3、引导说题意。
B、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朗读《示儿》。读的时候,把字音读准确,诗句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找生读,相机评价引导)
2、对照注释理解诗意。(交流纠正,相机进行翻译古诗文方法的引导)
3、体验感情。
诗里有一个字明确地表明了诗人写诗时的情感,哪个字?作者“悲”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渴望“九州同”,那么金兵入侵前“九州同”是怎样的景象呢?(多媒体出示《清明上河图》,教师描述画面)
但是,这一切的一切,自从金兵攻破了城门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陆游在世时看到的九州是与此截然不同的景象。他看到的九州是什么样的景象呢?
学生想象说话。
师小结:山河破碎、城市萧条、金兵肆虐,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就是陆游看到的啊——一个被侵略者糟蹋的满目疮痍的九州!(多媒体出示资料:介绍南宋和北宋的国土面积对比及遭受战乱的惨况)
此情此景,作者怎能不“悲”呢?
用“悲”组能够体现陆游心情的词,说一句完整的话。
感情朗读 “但悲不见九州同”。
临终之际的陆游内心的情感不仅仅是一种深深的“悲”,还有一种更强烈的感情蕴涵在里面,是什么?(板书:盼)诗人盼的是什么?
同学们,你可知道陆游盼望祖国统一,盼了多长时间?
65年啊,同学们。诗人盼了65年,780个月啊,个日日夜夜啊!这是多么漫长的等待,这是多么揪心的期盼!
一个“悲”,一个“盼”。同学们,就是这种感情的《示儿》。学生感情诵读。
C、拓展
正是因了这强烈的爱国感情,陆游在20岁的时候就立下了亲临战场、杀敌报国的志向。(出示: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虽然他直到40多岁才有机会在军中做了一名军官,一生并未做过*,而且屡次受到投降派的排挤,但是他(出示:位卑未敢忘忧国),68岁时他退居家乡,在偏僻的山村,年迈的他(出示: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直到82岁,他还高唱(出示: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燕赵)。他在世时没有看到祖国统一,伤心悲愤(出示: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但他坚信着失地定能收复,祖国定能统一,临终前谆谆嘱咐着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D、互文引证,体察诗蕴
1、拓展《题临安邸》。
引读思考,从诗中你能看到什么?那些南宋的王师、权贵、皇帝,他们在干什么?
生交流。
从诗中,你能看到南宋统治者发兵征战、收复失地的决心和行动么?没有。大敌当前,那些王师权贵皇帝们只知道朝朝寻欢、夜夜作乐,他们何尝似陆游为山河的破碎而伤心?他们何尝似陆游为百姓的痛苦而忧虑?他们何尝似陆游为收复失地而着急?他们何尝悲百姓之悲,盼百姓之盼啊!他们已经葬送了一个繁华的汴州,这样下去,锦绣如画的杭州也将葬送在他们手里。
面对他们,你的心情如何?感情引读 “西湖歌舞几时休?”
2、对比体验
当这两首诗同时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看到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北方的壮丽山河沦陷了——西湖边上却是歌舞升*;北方的老百姓在金人的欺压下度日如年、渴盼统一——南宋的统治者们却在寻欢作乐、醉生梦死。是统治者的昏庸无能让陆游的一生都在为人民疾苦而忧,为国家破碎而悲,为统一国家而战。临终之际,陆游一定有很多话要说。(南宋统治者、老百姓、侵略者……)
学生想象写话。
这就是陆游——一个对侵略者满腔的恨,对祖国和人民无限爱的陆游。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诵他的绝笔诗——《示儿》来表达我们对这位伟大爱国诗人崇敬吧。
(三)作业
陆游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诗歌,其中很多都是爱国名篇,被广为传诵。像《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书愤》等等,课后同学可查阅诵读。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更加钦佩陆游,而他的爱国精神也一定会深深地植根在你们的心中!
《示儿》教案4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
3、结合学诗,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5、学会4个生字。
教学 重点: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设计特色:自主体悟 想象创新
信息资料:
1、搜集查阅陆游、的相关资料,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
2、录音范读磁带和舒缓的乐曲。
教学流程:
一、温故引新,确定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静夜思》。过渡:今天我们学习宋代诗人陆游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板题)
2、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自主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点拨。 (以旧引新自然,自主确定目标民主。)
二、提示诗题,介绍背景。
1、读题质疑。示:告知,告诉。
引发思考:谁告诉儿子?告诉了儿子什么?为什么要告诉?
2、结合搜集的材料,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试读,要求正确流利。
2、让学生结合注释,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细读体会,理解内容。
运用掌握的学诗方法:读查连疑,弄清诗句内容,体会诗句的文字美。
五、想象画面,吟诵玩味。
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充分练读;想象诗人临危时,遗憾之至,叮嘱儿子时的情景,教师 可通过放音乐,用语言描绘,启发学生闭目想象,深悟诗情。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课堂练习。
1、默写《示儿》,互相检查。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想象的画面及人物的语言。
《示儿》教案5
导课:
1、一位85岁的老人,一个除夕之夜,临终之时,他一生都在追求的国家统一的志愿没有实现,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提笔写下了遗书,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没有一字提到家事,他写的是什么呢?
2、出示《示儿》。
教学过程
一、初读全诗
感受诗意
1、先以自己的理解读读这首诗
2、理解这首诗讲的内容。
(借助资料,并讲给同桌听,并能纠正有错误的地方)
3、解释诗意并板书。(讲清楚难懂字词并翻译)
二、再读全诗
理解深意
1、自己读这首诗,谈谈自己读完后最强烈的感受。
2、知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为什么还告诉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
(体会作者至死不忘国家统一的爱国之情)
3、体会陆游这一声声的嘱咐中的感情。
(悲愤又充满希望)
4、带着体会出来的感情,朗读这首诗。
(个读,齐读)
三、拓展延伸
深化理解
1、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读这首诗,理解此诗并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异:时间,地点
同:国家统一的愿望)
3、读这首诗最让人心痛的是那个字?
(南望王师又一年中的又字)
四、摸拟场景
感同身受
1、根据诗的内容把课文改成一段病床前的对话。
(要有行动,语言,神态等描写)
2、朗读表演对话。
板书设计:
示儿
死去无知万事空,
国不统一
但悲不见九州同。
死不瞑目
王师北定中原日,
至死不变
家祭无忘告乃翁。
收复失地
《示儿》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理解诗句
3.习本课生字新词。
4.背诵这两首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心情格外欢快的原因。
2.理解诗句
三、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示儿》。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代,相当于遗嘱。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示儿)
二、预习课文,提出预习要求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三、指导学习《示儿》
1.指名读课文。(重点提示:祭的读音)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学生讲错的地方互相订正,教师相机指导)
(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统一而感到悲伤。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统一的悲伤之情。)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学生讲后,教师加以归纳)
(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祭把祖宗)元,同勿;乃,你的,翁,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J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4.练读课文。(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5.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答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五、各自背诵课文
六、指导学习生字
乃的左边是一撇,注意不要写错。
七、默写这首诗。(学生互相检查)
八、预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
元知
临终所议
但悲
(生)
示儿
渴望统一
九州所盼北定
告翁
(死)
《示儿》教案7
教材分析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诗歌开头第一句,表明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但他并不感到恐惧和痛苦。“元知”,即本来就知道,“万事空”的意思是:当人死去后,世上的万事万物对他来说都变得毫不相干,因而用不着牵挂了。这话看来*常,但在全诗中非常重要,他不但表现了诗人豁达的生死观,同时为下面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也就是说,陆游能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唯独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之心至死不渝。“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意思是:我只有一种无法排遣的悲痛,就是没能亲眼看到支离破碎的祖国重新统一。这一句是向儿子们交代他毕生的心事,下一句写对儿子们的嘱托和深切盼望。“王师”指宋朝的军队。“北定”指渡江北伐,*定金兵的进攻。“中原”泛指被金人占领的失地。寥寥数字,既包含诗人热切的盼望,坚定的信念,也寄托着把他呼号一生“北定中原”的心愿和末了的事业要下一代来继承,希望孩儿们努力奋斗,实现遗志,不要忘记你们父亲还在九泉之下等候着北定中原的胜利消息。全诗字句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第一快诗”。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兵做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息。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脸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诗歌以“剑外忽传收蓟北”为发端,直接叙写喜讯。蓟北乃是安史叛军的老巢,收复蓟北,标志安史叛军的崩溃,破碎的山河重新统一。这对于多年漂泊“剑南”急于结束流落返回故乡的诗人来说,确是天大的喜讯,诗人通过写他的泪如泉涌、洒满衣襟的样子反映他那种悲喜交集的心情。诗的第二联,诗人的那种惊喜之情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带着欣喜的热泪,回看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他们昔日的愁云早已驱散,正沉浸在欢乐之中,亲人的喜悦是对诗人最大的安慰,他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随手胡乱地收拾诗书,再也无心伏案读书。这对于一位原是读书破万卷的人来说,是一种极为反常的举动,这种反常的描写,恰当地把诗人大喜欲狂的心态逼真地表现出来。“喜欲狂”既是上面初闻惊喜的结果,又是下面由惊喜而引发展望的原因。因“喜欲狂”故而纵酒放歌,遂生青春作伴、乘舟返乡的还想,于是诗篇便有了第三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人把内心的狂喜之情,作了进一步的渲染与升华。尾联是想象中的具体还乡路线,“巴峡”是出发之地,“巫峡”是必经之处,“襄阳”和“洛阳”是诗人的原籍和故乡。这一句准确地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教学建议
1、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陆游、杜甫的资料,了解他们生活年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他爱国诗篇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
2、教学《示儿》,教师可从陆游临终遗愿导入 课题,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体会这位爱国诗人遗嘱的感人之深。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先让学生说说课前收集的资料,了解安史之乱带来的战乱之苦。在这个基础上来读课文,对杜甫的“喜欲狂”可能会有更深切的体会。
3、教学这两首诗,还是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可让学生参看注释并联系上下文先大体了解诗歌的意思,然后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讲讲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例如《示儿》,可让学生先说说,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诗句、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从“悲”字学生可能体会到诗人临终不见九州同的悲伤;从后一句中可能体会到诗人对收复失地寄予的无限希望。再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让学生说一说,杜甫高兴的原因是什么,从哪些诗句和词语中看出杜甫的高兴。
4、这两首诗明白如话,却感情饱满深厚,都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情感,这一点要引导学生体会到。陆游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真挚的爱国情感啊!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之所以那样激动、欢喜,不仅仅是自己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教学时,可在学完两首诗后,引导学生讨论“思考·练习”第三题,让他们体会悲之切和喜之狂表达了相同的爱国之情。可让学生补充朗读几首两位诗人的其他爱国诗篇,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杜甫的《归雁》和《月夜》,进一步体会他们的爱国情思。
词语注释
示儿:告诉自己的儿子。示,告知。
元知:本来就知道。“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
万事空:意思是什么都不存在。
但:只。同:统一。
九州:*的代称。古代把*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
定:*定,收复。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宗。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无忘:不要忘记。“无”通“勿”,不要。
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翁,父亲。
剑外:剑门关以外,指诗人当时所在的四川。
蓟北:指现在的河北省北部。
初闻:刚刚听到。闻,听说。
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涕泪:指因喜极而泪下。
却看:再看。
妻子:指夫人和孩子。
漫卷:胡乱卷起。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这里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即:就。
词语积累
一、近义词
初闻——忽闻 无忘——勿忘 放歌——高歌
却看——再看 即—就
二、反义词
无忘——忘掉 不见——只见 悲——喜 无——有
三、多音、多义字
难句解析
1、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这两句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死了什么都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统一而感到悲伤。
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两句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时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3、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这两句的意思是那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间在剑外传扬,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4、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这两句的意思是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5、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这两句的意思是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6、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两句的意思是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诗人身在樟州,心已回到故乡。“即从”“便下”“穿”“向”这些富于时间紧促性和行为跳跃性的词语联系起来,势如飘风。
课后题解
思考·练习2
(1)但悲:只感到悲伤;九州同:全*统一。
死去元知万事空:本来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但悲不见九州同:只是为看不见全*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2)妻子:妻子和孩子;喜欲狂:高兴得要发狂。
却看妻子愁何在:再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
漫卷诗书喜欲狂: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思考·练习3
不同。《示儿》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则表达了因祖国由战乱到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
文章结构
《示儿》是七言绝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七言律诗,其中第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讲究对仗。
全文翻译
《示儿》:人死去原知道万事皆空,只悲痛没亲见南北一统。南宋大军哪天北伐将中原*定,祭祀莫忘把喜讯告诉你父亲。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忽然听说唐朝的军队收复了蓟北,刚听到这消息时我的眼泪湿透了衣裳。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忧伤?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白日里我要喝着酒放声歌唱,春天美好的景物伴随我回家。立即就要从巴峡穿过巫峡,穿过襄阳,回到洛阳。
学习要点
1.了解两首古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4.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文章导读
这两首古诗抒发了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示儿》是南宋大诗人陆游临终时作的诗,相当于遗嘱。《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兵败自杀,诗人听到官军相继收复河南河北的胜利消息后,十分欢快,便写下了这首爱国的诗篇。
中心思想
《示儿》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热情。《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
教学设计示例
15 古诗两首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两位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朗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体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二)难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欢快的原因。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2.理顺诗句,教师在指导学生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
3.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三)解决办法
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题目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解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按预习提示初读这两首诗。
2.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自学古诗,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 新课
1.同学们,看到诗的题目《示儿》你是怎么理解的?
“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
(二)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逝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
(三)学习这首古诗
1.结合课后的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的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2.师生交流
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元知”“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元知”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
“万事空”什么事都没有了。
“但”“只”的意思。
“九州同”“九州”指*。“同”统一。“九州同”是指全国统一。
②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③“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王师”这里指南宋军队。
“北定”“定”是*定,这里是收复的意思。“北定”指收复北方。
“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先。
“无”同“勿”,意思是不要。
“乃翁”“乃”,你的,你们的。翁,指父亲。
④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
3.现在你了解陆游逝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
(祖国何时能够统一这一件大事)
其实这也是陆游毕生的心事和希望。
4.指名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四)总结全诗
1.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背诵默写这首诗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
(二)教师简介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也是他生*第一首快诗,也就是在他最高兴的时候写下的。此诗写于763年,安史之乱的头目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他的部下纷纷投降;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安史之乱”从此结束。杜甫在四川听到这一消息后写下了这首充满欢乐之情的七言律诗。
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闻:听说。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意思是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
(三)检查朗读诗句的情况
(四)理解诗意
方法:先看看自己懂了哪些词语,再看看还有哪些词语不懂,最后集中时间讨论。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外:通常作为四川的简称。
忽传:忽然间到处传扬。
收蓟北:收复蓟北。
意思是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在剑外到处传扬。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因喜极而泪下。
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再看。
妻子:夫人和孩子。
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愁?
漫卷:胡乱卷起。
欲:将要,简直要。
狂:放怀,无拘无束,热情不加节制。
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须:须要。
纵:放任,这里尽情的意思。
在大晴天里放声歌唱,畅饮美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过那巫峡的叠蟑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五)读全诗,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找几名同学说一说。
(六)总结全诗
1.说一说杜甫兴奋的原因是什么?
(杜甫兴奋的原因决不仅仅是因为诗人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因多年战乱被*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情感。
(七)背诵这首诗
(八)齐读这两首诗
思考:《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联系诗的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
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这一点是相同的。
但《示儿》是通过“悲”来表达盼望祖国统一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听到祖国重归统一,“喜欲狂”)表达的。
附:板书设计
《示儿》教案8
一、读通顺、背诵全诗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示儿》这篇课文,我相信大家读背这首充满深切爱国之情的小诗不成问题。赛一赛。
要求字字读得响亮,做到不漏、不添、不错,不顺口的多读几遍。
指名读《示儿》,结合正音,检查学生读文情况。
停顿和重音提示。示儿优秀教学设计
2.背诵、默写。
会背的同学可在本上练习默写,也可指名到黑板前默写。
二、自学课文,质疑问难
1.给出注解,自读课文粗知诗意。
结合注释,默读《示儿》,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得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补充,可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示,使人知道。也就是指示、告示的意思。示儿可以说告诉儿子,也可以说给儿子们看的诗。祭(jì):祭祀。乃(nǎi):你,你的。乃翁:你的父亲。元:同原。九州:指代*。王师:指南宋军队。
2.学生质疑。
三、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四、感悟诗情
1.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去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陆游既然知道人死后万事皆空,为什么还叮嘱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
2.读后集体交流。
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3.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爱国热情。
五、扩写练习
1.出示遗嘱范例,引导学生以作者的口吻写一篇遗嘱。
2.根据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想象作者在弥留之际,在病榻上怎样叮嘱儿子,儿子们怎样应允,让学生创造性地把所言之事写具体。
六、阅读拓展
介绍陆游的两首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让学生课外阅读。
《示儿》教案9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古诗《示儿》
《示儿》是陆游的绝笔。《示儿》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统一国家至死不变的爱国愿望。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掌握动脑、动口、动手的读书方法,解释诗句和部分字词的意思。
3、学会本课生字。
4、由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二、教学时间:2课时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训练重点是掌握动脑、动口、动手的读书方法。这个训练从预习开始,学生要认真思考预习题的要求与内容。课堂上要启发学生自己去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要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要动手查找字典,在重点字词旁作注释,写写自己的理解、体会。更要动口回答问题,出声朗读,背诵课文等。
2、古诗四首在内容和情感上都有难点,教学时要抓住前后诗句的内在联系。应从理解内容入手,进一步体会诗人情怀,并指导朗读和背诵。
四、教学过程
初读课文
1、边读诗句,边看注释。
2、把不懂得诗句画出来。
(一)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懂字音,注意停顿。
2、老师范读,学生再练习。
3、指名读。
4、逐句讲解:学生讲解诗句的意思,老师纠正。
(二)过程
1、介绍作者、背景。
陆游:南宋爱国诗人,一生坚持抗战,从小就受到父母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立志要为国家献身。青年时期,他读兵书,学武艺,为参加收复祖国河山,抵御敌人做好了准备。中年以后,他在任职期间,曾多次向宋高宗提出很多振国的主张和建议,但从来不被采纳,反遭到迫害,最后被朝廷免职,晚年过着贫苦的生活。他回乡后,一直忧国忧民,时刻不忘收复中原,洗雪国家耻辱,挥笔写下了大量的爱国主义诗歌,对鼓舞人民抗战的斗志起着积极的作用。他临终念念不忘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祖国领土的完整。
《示儿》是陆游的绝笔。示儿:给儿子们看。诗人怀着至死不见中原统一的遗憾,借对儿子遗嘱叙述了自己一生对收复失地的坚定信心。
2、逐句讲解:
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本来就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没有亲眼看到*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②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
3、默读《示儿》,想想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①画句子。(表达诗人情感的诗句)
②体会情感:《示儿》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统一国家至死不变的爱国愿望。
4、练习背诵、
①以读激情,以读悟文。
引导学生们弄清全诗的意思,诗句之间的联系后,抓住重点词、句的理解,读议结合,以读激情,以情捂文,使学生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水到渠成的感知诗人的思想感情。
下面咱们继续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示儿》教案10
一、 教学内容:
教科版第五册 35页。
二、 教材和学情分析: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的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全诗字句发自肺腑,悲愤交集,真挚感人。三年级学生已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对于这样以叙述口吻写的诗,借助于注解基本读懂诗句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学生在以往的学习古诗中,往往至“理解诗意”而止步,因此造成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这个年段的学生学习诗歌时需要在解释诗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即感受诗歌的意象,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并真正提高古诗文阅读欣赏水*。唯如此,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实现提升。
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能较好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会默写。
过程与方法:能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掌握诗词大意,把握诗歌内涵,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本诗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感情低沉的音乐
五、教学过程:
《示儿》教学设计
课前口语训练,《满江红》导入该课。
师:
1、自由朗读《示儿》把诗读顺口。
2、借助下面的注释来理解诗句所要表达的含义,再来练读。
3、教师范读,从老师的朗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出示《示儿》视频。
5、按老师划分节奏练读。
6、找生读,齐读,(适当评价)
7、师生合作读。
师:用一个字来形容、来表达你读完《示儿》这首诗后的感受、感觉和情绪,你会选哪个字?
师:作者“悲”的是什么?“悲”从何来?
师:你怎么理解“万事空”?
师:那人死有哪些都成空了?那怎样才能把这句读好呢,我们应该抓住哪个字来读? 你从中读出什么?
师:介绍战乱是背景。指导读好“悲”和“不见”两字。
师:想象,你就是陆游,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出示《秋夜出篱门迎凉有感》
师:指导读前句,“三万里”“五千仞岳”从后两句你读懂了什么?
师:想象……如果在沦陷区,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想说的?
师:多媒体出示《题临安邸》
师:同学们轻声地读一读这首诗,林升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
师:带着不同语气指导读。(生气,伤心,愤怒)
师:诗人还是放心不下自己的祖国,哪怕只有一丝的希望。
多媒体出示三四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师: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用一个字概括是?(盼)你是从哪个感受到的?(无忘)
假如你就是陆游,你会怎样交待儿女呢?
师:他到死都盼望祖国能够统一,这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师:导读《示儿》
师:读着读着,你终于认识了一个怎样的陆游呢?
师:此时此刻,你想对诗人陆游说些什么呢?请用你的笔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师:总结。用清末梁启超对陆游的评价结束。
板书设计:
示 儿
(宋)陆游
悲 盼
不见九州同 北定中原日
爱国 不变
死
古诗示儿改写3篇(扩展5)
——《示儿》教案10篇
《示儿》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理解诗句
3.习本课生字新词。
4.背诵这两首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心情格外欢快的原因。
2.理解诗句
三、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示儿》。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代,相当于遗嘱。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示儿)
二、预习课文,提出预习要求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三、指导学习《示儿》
1.指名读课文。(重点提示:祭的读音)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学生讲错的地方互相订正,教师相机指导)
(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统一而感到悲伤。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统一的悲伤之情。)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学生讲后,教师加以归纳)
(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祭把祖宗)元,同勿;乃,你的,翁,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J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4.练读课文。(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5.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答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五、各自背诵课文
六、指导学习生字
乃的左边是一撇,注意不要写错。
七、默写这首诗。(学生互相检查)
八、预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
元知
临终所议
但悲
(生)
示儿
渴望统一
九州所盼北定
告翁
(死)
《示儿》教案2
教材分析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诗歌开头第一句,表明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但他并不感到恐惧和痛苦。“元知”,即本来就知道,“万事空”的意思是:当人死去后,世上的万事万物对他来说都变得毫不相干,因而用不着牵挂了。这话看来*常,但在全诗中非常重要,他不但表现了诗人豁达的生死观,同时为下面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也就是说,陆游能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唯独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之心至死不渝。“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意思是:我只有一种无法排遣的悲痛,就是没能亲眼看到支离破碎的祖国重新统一。这一句是向儿子们交代他毕生的心事,下一句写对儿子们的嘱托和深切盼望。“王师”指宋朝的军队。“北定”指渡江北伐,*定金兵的进攻。“中原”泛指被金人占领的失地。寥寥数字,既包含诗人热切的盼望,坚定的信念,也寄托着把他呼号一生“北定中原”的心愿和末了的事业要下一代来继承,希望孩儿们努力奋斗,实现遗志,不要忘记你们父亲还在九泉之下等候着北定中原的胜利消息。全诗字句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第一快诗”。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兵做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息。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脸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诗歌以“剑外忽传收蓟北”为发端,直接叙写喜讯。蓟北乃是安史叛军的老巢,收复蓟北,标志安史叛军的崩溃,破碎的山河重新统一。这对于多年漂泊“剑南”急于结束流落返回故乡的诗人来说,确是天大的喜讯,诗人通过写他的泪如泉涌、洒满衣襟的样子反映他那种悲喜交集的心情。诗的第二联,诗人的那种惊喜之情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带着欣喜的热泪,回看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他们昔日的愁云早已驱散,正沉浸在欢乐之中,亲人的喜悦是对诗人最大的安慰,他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随手胡乱地收拾诗书,再也无心伏案读书。这对于一位原是读书破万卷的人来说,是一种极为反常的举动,这种反常的描写,恰当地把诗人大喜欲狂的心态逼真地表现出来。“喜欲狂”既是上面初闻惊喜的结果,又是下面由惊喜而引发展望的原因。因“喜欲狂”故而纵酒放歌,遂生青春作伴、乘舟返乡的还想,于是诗篇便有了第三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人把内心的狂喜之情,作了进一步的渲染与升华。尾联是想象中的具体还乡路线,“巴峡”是出发之地,“巫峡”是必经之处,“襄阳”和“洛阳”是诗人的原籍和故乡。这一句准确地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教学建议
1、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陆游、杜甫的资料,了解他们生活年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他爱国诗篇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
2、教学《示儿》,教师可从陆游临终遗愿导入 课题,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体会这位爱国诗人遗嘱的感人之深。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先让学生说说课前收集的资料,了解安史之乱带来的战乱之苦。在这个基础上来读课文,对杜甫的“喜欲狂”可能会有更深切的体会。
3、教学这两首诗,还是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可让学生参看注释并联系上下文先大体了解诗歌的意思,然后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讲讲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例如《示儿》,可让学生先说说,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诗句、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从“悲”字学生可能体会到诗人临终不见九州同的悲伤;从后一句中可能体会到诗人对收复失地寄予的无限希望。再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让学生说一说,杜甫高兴的原因是什么,从哪些诗句和词语中看出杜甫的高兴。
4、这两首诗明白如话,却感情饱满深厚,都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情感,这一点要引导学生体会到。陆游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真挚的爱国情感啊!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之所以那样激动、欢喜,不仅仅是自己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教学时,可在学完两首诗后,引导学生讨论“思考·练习”第三题,让他们体会悲之切和喜之狂表达了相同的爱国之情。可让学生补充朗读几首两位诗人的其他爱国诗篇,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杜甫的《归雁》和《月夜》,进一步体会他们的爱国情思。
词语注释
示儿:告诉自己的儿子。示,告知。
元知:本来就知道。“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
万事空:意思是什么都不存在。
但:只。同:统一。
九州:*的代称。古代把*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
定:*定,收复。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宗。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无忘:不要忘记。“无”通“勿”,不要。
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翁,父亲。
剑外:剑门关以外,指诗人当时所在的四川。
蓟北:指现在的河北省北部。
初闻:刚刚听到。闻,听说。
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涕泪:指因喜极而泪下。
却看:再看。
妻子:指夫人和孩子。
漫卷:胡乱卷起。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这里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即:就。
词语积累
一、近义词
初闻——忽闻 无忘——勿忘 放歌——高歌
却看——再看 即—就
二、反义词
无忘——忘掉 不见——只见 悲——喜 无——有
三、多音、多义字
难句解析
1、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这两句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死了什么都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统一而感到悲伤。
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两句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时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3、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这两句的意思是那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间在剑外传扬,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4、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这两句的意思是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5、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这两句的意思是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6、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两句的意思是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诗人身在樟州,心已回到故乡。“即从”“便下”“穿”“向”这些富于时间紧促性和行为跳跃性的词语联系起来,势如飘风。
课后题解
思考·练习2
(1)但悲:只感到悲伤;九州同:全*统一。
死去元知万事空:本来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但悲不见九州同:只是为看不见全*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2)妻子:妻子和孩子;喜欲狂:高兴得要发狂。
却看妻子愁何在:再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
漫卷诗书喜欲狂: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思考·练习3
不同。《示儿》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则表达了因祖国由战乱到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
文章结构
《示儿》是七言绝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七言律诗,其中第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讲究对仗。
全文翻译
《示儿》:人死去原知道万事皆空,只悲痛没亲见南北一统。南宋大军哪天北伐将中原*定,祭祀莫忘把喜讯告诉你父亲。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忽然听说唐朝的军队收复了蓟北,刚听到这消息时我的眼泪湿透了衣裳。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忧伤?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白日里我要喝着酒放声歌唱,春天美好的`景物伴随我回家。立即就要从巴峡穿过巫峡,穿过襄阳,回到洛阳。
学习要点
1.了解两首古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4.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文章导读
这两首古诗抒发了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示儿》是南宋大诗人陆游临终时作的诗,相当于遗嘱。《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兵败自杀,诗人听到官军相继收复河南河北的胜利消息后,十分欢快,便写下了这首爱国的诗篇。
中心思想
《示儿》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热情。《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
教学设计示例
15 古诗两首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两位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朗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体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二)难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欢快的原因。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2.理顺诗句,教师在指导学生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
3.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三)解决办法
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题目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解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按预习提示初读这两首诗。
2.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自学古诗,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 新课
1.同学们,看到诗的题目《示儿》你是怎么理解的?
“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
(二)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逝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
(三)学习这首古诗
1.结合课后的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的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2.师生交流
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元知”“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元知”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
“万事空”什么事都没有了。
“但”“只”的意思。
“九州同”“九州”指*。“同”统一。“九州同”是指全国统一。
②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③“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王师”这里指南宋军队。
“北定”“定”是*定,这里是收复的意思。“北定”指收复北方。
“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先。
“无”同“勿”,意思是不要。
“乃翁”“乃”,你的,你们的。翁,指父亲。
④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
3.现在你了解陆游逝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
(祖国何时能够统一这一件大事)
其实这也是陆游毕生的心事和希望。
4.指名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四)总结全诗
1.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背诵默写这首诗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
(二)教师简介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也是他生*第一首快诗,也就是在他最高兴的时候写下的。此诗写于763年,安史之乱的头目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他的部下纷纷投降;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安史之乱”从此结束。杜甫在四川听到这一消息后写下了这首充满欢乐之情的七言律诗。
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闻:听说。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意思是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
(三)检查朗读诗句的情况
(四)理解诗意
方法:先看看自己懂了哪些词语,再看看还有哪些词语不懂,最后集中时间讨论。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外:通常作为四川的简称。
忽传:忽然间到处传扬。
收蓟北:收复蓟北。
意思是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在剑外到处传扬。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因喜极而泪下。
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再看。
妻子:夫人和孩子。
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愁?
漫卷:胡乱卷起。
欲:将要,简直要。
狂:放怀,无拘无束,热情不加节制。
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须:须要。
纵:放任,这里尽情的意思。
在大晴天里放声歌唱,畅饮美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过那巫峡的叠蟑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五)读全诗,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找几名同学说一说。
(六)总结全诗
1.说一说杜甫兴奋的原因是什么?
(杜甫兴奋的原因决不仅仅是因为诗人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因多年战乱被*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情感。
(七)背诵这首诗
(八)齐读这两首诗
思考:《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联系诗的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
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这一点是相同的。
但《示儿》是通过“悲”来表达盼望祖国统一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听到祖国重归统一,“喜欲狂”)表达的。
附:板书设计
《示儿》教案3
一、读通顺、背诵全诗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示儿》这篇课文,我相信大家读背这首充满深切爱国之情的小诗不成问题。赛一赛。
要求字字读得响亮,做到不漏、不添、不错,不顺口的多读几遍。
指名读《示儿》,结合正音,检查学生读文情况。
停顿和重音提示。示儿优秀教学设计
2.背诵、默写。
会背的同学可在本上练习默写,也可指名到黑板前默写。
二、自学课文,质疑问难
1.给出注解,自读课文粗知诗意。
结合注释,默读《示儿》,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得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补充,可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示,使人知道。也就是指示、告示的意思。示儿可以说告诉儿子,也可以说给儿子们看的诗。祭(jì):祭祀。乃(nǎi):你,你的。乃翁:你的父亲。元:同原。九州:指代*。王师:指南宋军队。
2.学生质疑。
三、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四、感悟诗情
1.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去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陆游既然知道人死后万事皆空,为什么还叮嘱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
2.读后集体交流。
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3.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爱国热情。
五、扩写练习
1.出示遗嘱范例,引导学生以作者的口吻写一篇遗嘱。
2.根据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想象作者在弥留之际,在病榻上怎样叮嘱儿子,儿子们怎样应允,让学生创造性地把所言之事写具体。
六、阅读拓展
介绍陆游的两首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让学生课外阅读。
《示儿》教案4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古诗《示儿》
《示儿》是陆游的绝笔。《示儿》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统一国家至死不变的爱国愿望。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掌握动脑、动口、动手的读书方法,解释诗句和部分字词的意思。
3、学会本课生字。
4、由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二、教学时间:2课时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训练重点是掌握动脑、动口、动手的读书方法。这个训练从预习开始,学生要认真思考预习题的要求与内容。课堂上要启发学生自己去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要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要动手查找字典,在重点字词旁作注释,写写自己的理解、体会。更要动口回答问题,出声朗读,背诵课文等。
2、古诗四首在内容和情感上都有难点,教学时要抓住前后诗句的内在联系。应从理解内容入手,进一步体会诗人情怀,并指导朗读和背诵。
四、教学过程
初读课文
1、边读诗句,边看注释。
2、把不懂得诗句画出来。
(一)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懂字音,注意停顿。
2、老师范读,学生再练习。
3、指名读。
4、逐句讲解:学生讲解诗句的意思,老师纠正。
(二)过程
1、介绍作者、背景。
陆游:南宋爱国诗人,一生坚持抗战,从小就受到父母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立志要为国家献身。青年时期,他读兵书,学武艺,为参加收复祖国河山,抵御敌人做好了准备。中年以后,他在任职期间,曾多次向宋高宗提出很多振国的主张和建议,但从来不被采纳,反遭到迫害,最后被朝廷免职,晚年过着贫苦的生活。他回乡后,一直忧国忧民,时刻不忘收复中原,洗雪国家耻辱,挥笔写下了大量的爱国主义诗歌,对鼓舞人民抗战的斗志起着积极的作用。他临终念念不忘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祖国领土的完整。
《示儿》是陆游的绝笔。示儿:给儿子们看。诗人怀着至死不见中原统一的遗憾,借对儿子遗嘱叙述了自己一生对收复失地的坚定信心。
2、逐句讲解:
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本来就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没有亲眼看到*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②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
3、默读《示儿》,想想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①画句子。(表达诗人情感的诗句)
②体会情感:《示儿》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统一国家至死不变的爱国愿望。
4、练习背诵、
①以读激情,以读悟文。
引导学生们弄清全诗的意思,诗句之间的联系后,抓住重点词、句的理解,读议结合,以读激情,以情捂文,使学生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水到渠成的感知诗人的思想感情。
下面咱们继续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示儿》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了解诗的内容和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注意收集有关资料。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有感情地诵读。
教学准备:
原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布置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陆游的资料,了解他生活年代的情况,收集他的爱国诗篇。
教学设想:注重朗读指导,读出“诗味”,读出“情味”。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交流资料。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朝诗人陆游的一首诗歌《示儿》,根据你们的预习,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呢?(板书课题)
2.师:你们说的真不错。这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看的一首诗,“示”,是告诉的意思。你们课前已经收集了诗人的有关资料,谁愿意拿出自己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呢?
[学生大多会收集到这份资料:陆游(1125-1210),南宋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保存下来的有9000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他的诗大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这首诗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3.师相机总结。如这时有学生愿意读收集到的诗歌,注意在“正确”“停顿”方面作些评价,不作高要求,正为下面的初读诗歌奠定基础。
二、自由朗读,自悟诗意。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结合课本上的注释,把字音读准,注意停顿。
2.指名读诗。相机评价。
3.诗歌读了好几遍,诗句意思懂了吗?我们还是采取“由易而入”的学古诗方法,先说出你认为最简单的一句诗的意思,再扩大战果,谁先抢?
4.相机指点。(大多会先说三四句,再说一二句。)
第三句的指点:同学们有说“宋朝”的,有说“南宋”的,这有区别吗?(学生汇报)你的预习真全面啊,你为大家提供了一份重要的资料,对,北宋被金兵灭亡,南宋建立后只守着半个江山,那个时候,陆游才两岁,而今,他85岁高龄,从他记事起,盼祖国统一足足有八十多年了。咱们一起随着他的心愿读读这句诗吧。
第四句的指点:诗中的“乃”字,意思是“你,你的”,这是古今字意的变化。“乃”字该怎么书写?(横折折折钩,撇)
第一句的指点:诗中的“元”同“原”字,对,是通假字,理解为“原本,本来”。
第二句的.指点:调换语序作比较:只是悲伤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只是为没能看见祖国统一而感到悲伤。语序变换都读得通顺,祖国语言的内涵是丰富的。
5.指名说出整首诗的意思。
6.带着对诗歌的理解读诗。
7.体会诗人的感情:诗人临终作诗,没有说别的家常话,这能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怀呢?
(学生交流)
小结:是啊,有了“国”这个大家,才会有我们的小家,作者忧国忧民,短短四句诗,抒发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感。所以,明代作家胡应麟称此诗是“忠愤之气,落落二十八字间。”
三、设置情境,深情读诗。
1.老师提议自己读诗。
2.引导学生设置情境:为了让老师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哪位同学愿意想象并描述陆游当时写诗的情景。算是给我提个醒为我读诗先设个引子,谁愿意来?
3.老师为学生设情境:陆放翁已高龄85岁了,他知道自己在世上的时日不多,不免回想这一生:在他才两岁时金兵掳走皇帝灭北宋,北方人民从此流离失所,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算算有83年了,祖国仍未统一,亡国之恨长在啊,而今年岁虽大,然而满腔热血犹在奔腾,于是他告诉儿子们四句话——(指名学生读诗)
4.或以陆诗激情:(课件展示)陆游在52岁时写道“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他67岁时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68岁时写的是“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诗人85岁时,他知道生命即将终止,可憾的是祖国仍未统一,于是,他写道——(学生读诗)
四、揣摩表情,沉重读诗。
1.设置悬念:我也感悟到诗人的感情基础了。接着这份情,我来读诗吧。大家对诗已很熟了,可以不看书,用心听:示——儿!陆——游——(突然停下)
2.引导揣摩表情:你们没有看书,都在看我吗?这么一看,倒让我想了起来,读这首诗应该是个怎样的表情呢……咱们一起来揣摩揣摩,你们就互相对读吧,找准表情的就示范一遍,帮帮老师,好吗?
3.学生相互读诗、交流。
4.指名读诗。相机评价。鼓励学生读出悲愤、期盼等情感,鼓励读出诗人心中强烈的爱国情感。
5.提出“四遗”,范读全诗。
①这是一份心头装着“祖国”的遗书啊,有人针对四句诗分别用四个带“遗”的词语加以概括,如果让你来概括,你用哪四个词语呢?
②老师想以这四个“遗”字词语所揭示出的诗歌情感,来读一读这首诗。(读诗)
6.总结,齐读(背)全诗。
附板书
示儿
陆游
(遗____)
死去元知万事空,
(遗____)
但悲不见九州同。
(遗____)
王师北定中原日,
(遗____)
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教案6
一、读通顺、背诵全诗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示儿》这篇课文,我相信大家读背这首充满深切爱国之情的小诗不成问题。赛一赛。
要求字字读得响亮,做到不漏、不添、不错,不顺口的多读几遍。
指名读《示儿》,结合正音,检查学生读文情况。
停顿和重音提示。示儿优秀教学设计
2.背诵、默写。
会背的同学可在本上练习默写,也可指名到黑板前默写。
二、自学课文,质疑问难
1.给出注解,自读课文粗知诗意。
结合注释,默读《示儿》,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得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补充,可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示,使人知道。也就是指示、告示的意思。示儿可以说告诉儿子,也可以说给儿子们看的诗。祭(jì):祭祀。乃(nǎi):你,你的。乃翁:你的父亲。元:同原。九州:指代*。王师:指南宋军队。
2.学生质疑。
三、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四、感悟诗情
1.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去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陆游既然知道人死后万事皆空,为什么还叮嘱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
2.读后集体交流。
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3.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爱国热情。
五、扩写练习
1.出示遗嘱范例,引导学生以作者的口吻写一篇遗嘱。
2.根据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想象作者在弥留之际,在病榻上怎样叮嘱儿子,儿子们怎样应允,让学生创造性地把所言之事写具体。
六、阅读拓展
介绍陆游的两首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让学生课外阅读。
《示儿》教案7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古诗《示儿》
《示儿》是陆游的绝笔。《示儿》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统一国家至死不变的爱国愿望。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掌握动脑、动口、动手的读书方法,解释诗句和部分字词的意思。
3、学会本课生字。
4、由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二、教学时间:2课时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训练重点是掌握动脑、动口、动手的读书方法。这个训练从预习开始,学生要认真思考预习题的要求与内容。课堂上要启发学生自己去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要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要动手查找字典,在重点字词旁作注释,写写自己的理解、体会。更要动口回答问题,出声朗读,背诵课文等。
2、古诗四首在内容和情感上都有难点,教学时要抓住前后诗句的内在联系。应从理解内容入手,进一步体会诗人情怀,并指导朗读和背诵。
四、教学过程
初读课文
1、边读诗句,边看注释。
2、把不懂得诗句画出来。
(一)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懂字音,注意停顿。
2、老师范读,学生再练习。
3、指名读。
4、逐句讲解:学生讲解诗句的意思,老师纠正。
(二)过程
1、介绍作者、背景。
陆游:南宋爱国诗人,一生坚持抗战,从小就受到父母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立志要为国家献身。青年时期,他读兵书,学武艺,为参加收复祖国河山,抵御敌人做好了准备。中年以后,他在任职期间,曾多次向宋高宗提出很多振国的主张和建议,但从来不被采纳,反遭到迫害,最后被朝廷免职,晚年过着贫苦的生活。他回乡后,一直忧国忧民,时刻不忘收复中原,洗雪国家耻辱,挥笔写下了大量的爱国主义诗歌,对鼓舞人民抗战的斗志起着积极的作用。他临终念念不忘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祖国领土的完整。
《示儿》是陆游的绝笔。示儿:给儿子们看。诗人怀着至死不见中原统一的遗憾,借对儿子遗嘱叙述了自己一生对收复失地的坚定信心。
2、逐句讲解:
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本来就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没有亲眼看到*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②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
3、默读《示儿》,想想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①画句子。(表达诗人情感的诗句)
②体会情感:《示儿》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统一国家至死不变的爱国愿望。
4、练习背诵、
①以读激情,以读悟文。
引导学生们弄清全诗的意思,诗句之间的联系后,抓住重点词、句的理解,读议结合,以读激情,以情捂文,使学生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水到渠成的感知诗人的思想感情。
下面咱们继续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示儿》教案8
一、 教学内容:
教科版第五册 35页。
二、 教材和学情分析: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的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全诗字句发自肺腑,悲愤交集,真挚感人。三年级学生已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对于这样以叙述口吻写的诗,借助于注解基本读懂诗句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学生在以往的学习古诗中,往往至“理解诗意”而止步,因此造成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这个年段的学生学习诗歌时需要在解释诗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即感受诗歌的意象,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并真正提高古诗文阅读欣赏水*。唯如此,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实现提升。
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能较好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会默写。
过程与方法:能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掌握诗词大意,把握诗歌内涵,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本诗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感情低沉的音乐
五、教学过程:
《示儿》教学设计
课前口语训练,《满江红》导入该课。
师:
1、自由朗读《示儿》把诗读顺口。
2、借助下面的注释来理解诗句所要表达的含义,再来练读。
3、教师范读,从老师的朗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出示《示儿》视频。
5、按老师划分节奏练读。
6、找生读,齐读,(适当评价)
7、师生合作读。
师:用一个字来形容、来表达你读完《示儿》这首诗后的感受、感觉和情绪,你会选哪个字?
师:作者“悲”的是什么?“悲”从何来?
师:你怎么理解“万事空”?
师:那人死有哪些都成空了?那怎样才能把这句读好呢,我们应该抓住哪个字来读? 你从中读出什么?
师:介绍战乱是背景。指导读好“悲”和“不见”两字。
师:想象,你就是陆游,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出示《秋夜出篱门迎凉有感》
师:指导读前句,“三万里”“五千仞岳”从后两句你读懂了什么?
师:想象……如果在沦陷区,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想说的?
师:多媒体出示《题临安邸》
师:同学们轻声地读一读这首诗,林升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
师:带着不同语气指导读。(生气,伤心,愤怒)
师:诗人还是放心不下自己的祖国,哪怕只有一丝的希望。
多媒体出示三四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师: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用一个字概括是?(盼)你是从哪个感受到的?(无忘)
假如你就是陆游,你会怎样交待儿女呢?
师:他到死都盼望祖国能够统一,这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师:导读《示儿》
师:读着读着,你终于认识了一个怎样的陆游呢?
师:此时此刻,你想对诗人陆游说些什么呢?请用你的笔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师:总结。用清末梁启超对陆游的评价结束。
板书设计:
示 儿
(宋)陆游
悲 盼
不见九州同 北定中原日
爱国 不变
死
《示儿》教案9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祭”1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2、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古诗的表现手法,入情入境。
3、培养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的精神。
【重点难点】
背诵并默写课文,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
课件、面具或者头饰
【教学过程】
一、谈话设情,导入新课。
1、一位85岁的老人,一个除夕之夜,临终之时,他一生都在追求的国家统一的志愿没有实现,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提笔写下了遗书,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没有一字提到家事,他写的是什么呢?
2、出示《示儿》。
二、初读全诗,感受诗意。
1、先以自己的理解读读这首诗
2、理解这首诗讲的内容。(借助资料,并讲给同桌听,并能纠正有错误的地方)
3、解释诗意并板书。(讲清楚难懂字词并翻译)
三、再读全诗,理解深意。
1、自己读这首诗,谈谈自己读完后最强烈的感受。
2、知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为什么还告诉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体会作者至死不忘国家统一的爱国之情)
3、体会陆游这一声声的嘱咐中的感情。(悲愤又充满希望)
4、带着体会出来的感情,朗读这首诗。(个别读,齐读)
四、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1、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读这首诗,理解此诗并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异:时间,地点、同:国家统一的愿望)
3、读这首诗最让人心痛的是哪个字?
(“南望王师又一年”中的“又”字)
五、现场模拟,感同身受。
1、根据诗的内容把课文改成一段病床前的对话。
(要有行动,语言,神态等描写)
2、朗读表演对话。(两人表演)
陆游:(痛苦、有气无力、无奈地)对于一个快要死的人来说,也没有什么可牵挂的了。但是,唯一令我万般心痛的是,我们的祖国迟迟得不到统一。俗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的祖国正在受难,我却行将就木、无能为力。唉!
儿子:父亲,您别难过,您虽然无法驰骋疆场,但是您以笔代刀,以诗为剑,唤醒了多少麻木的心灵,激励了多少将士奋勇杀敌。
陆游:(忧愤、哀伤地)我是空有满腔热血却报国无门,我的心痛啊!我无法安心地闭上我的双眼,儿子呀,你现在正是身强体壮的好年华,一定要为祖国的统一努力拼搏。
儿子:(低沉缓慢地)拥有您这样的父亲是我最大的幸福。我从小受您的教育,爱国的种子早已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我会像您一样热爱自己的祖国,投身到抗金的队伍中去,为国家的统一而贡献自己的一切。
陆游:(饱含爱国热情)儿子呀!临死之前,只有一件事让我死不瞑目,那就是没有看到我们的军队收复失地,没有看到我们的祖国统一,如果那一天来临的时候,别忘了,千万别忘了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你九泉之下的父亲啊!
3、表演完后,师生共同点评。
4、学生发言,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板书设计: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国不统一)
但悲不见九州同。(死不瞑目)
王师北定中原日,(至死不变)
家祭无忘告乃翁。(收复失地)
《示儿》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700多年前,85岁的诗人陆游重病在床,在即将离开人世之际,给儿子留下了一份特别的遗嘱——一首诗。这首诗千百年来感染、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它。
(二)新授
A、读题解题,了解背景
1、交流搜集的资料。
2、出示教师搜集的资料。
历史上的南宋是北宋王朝的衰亡时期 1126年,北方的金兵屡屡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汴州被金兵占领,从此山河破碎,不复统一。朝廷向南逃到临安(杭州)定居,建立了南宋*。他们苟且偷安,不思保国,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95年。生活在战乱纷纷、国破家亡之中的陆游就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
3、引导说题意。
B、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朗读《示儿》。读的时候,把字音读准确,诗句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找生读,相机评价引导)
2、对照注释理解诗意。(交流纠正,相机进行翻译古诗文方法的引导)
3、体验感情。
诗里有一个字明确地表明了诗人写诗时的情感,哪个字?作者“悲”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渴望“九州同”,那么金兵入侵前“九州同”是怎样的景象呢?(多媒体出示《清明上河图》,教师描述画面)
但是,这一切的一切,自从金兵攻破了城门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陆游在世时看到的九州是与此截然不同的景象。他看到的九州是什么样的景象呢?
学生想象说话。
师小结:山河破碎、城市萧条、金兵肆虐,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就是陆游看到的啊——一个被侵略者糟蹋的满目疮痍的九州!(多媒体出示资料:介绍南宋和北宋的国土面积对比及遭受战乱的惨况)
此情此景,作者怎能不“悲”呢?
用“悲”组能够体现陆游心情的词,说一句完整的话。
感情朗读 “但悲不见九州同”。
临终之际的陆游内心的情感不仅仅是一种深深的“悲”,还有一种更强烈的感情蕴涵在里面,是什么?(板书:盼)诗人盼的是什么?
同学们,你可知道陆游盼望祖国统一,盼了多长时间?
65年啊,同学们。诗人盼了65年,780个月啊,个日日夜夜啊!这是多么漫长的等待,这是多么揪心的期盼!
一个“悲”,一个“盼”。同学们,就是这种感情的《示儿》。学生感情诵读。
C、拓展
正是因了这强烈的爱国感情,陆游在20岁的时候就立下了亲临战场、杀敌报国的志向。(出示: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虽然他直到40多岁才有机会在军中做了一名军官,一生并未做过*,而且屡次受到投降派的排挤,但是他(出示:位卑未敢忘忧国),68岁时他退居家乡,在偏僻的山村,年迈的他(出示: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直到82岁,他还高唱(出示: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燕赵)。他在世时没有看到祖国统一,伤心悲愤(出示: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但他坚信着失地定能收复,祖国定能统一,临终前谆谆嘱咐着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D、互文引证,体察诗蕴
1、拓展《题临安邸》。
引读思考,从诗中你能看到什么?那些南宋的王师、权贵、皇帝,他们在干什么?
生交流。
从诗中,你能看到南宋统治者发兵征战、收复失地的决心和行动么?没有。大敌当前,那些王师权贵皇帝们只知道朝朝寻欢、夜夜作乐,他们何尝似陆游为山河的破碎而伤心?他们何尝似陆游为百姓的痛苦而忧虑?他们何尝似陆游为收复失地而着急?他们何尝悲百姓之悲,盼百姓之盼啊!他们已经葬送了一个繁华的汴州,这样下去,锦绣如画的杭州也将葬送在他们手里。
面对他们,你的心情如何?感情引读 “西湖歌舞几时休?”
2、对比体验
当这两首诗同时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看到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北方的壮丽山河沦陷了——西湖边上却是歌舞升*;北方的老百姓在金人的欺压下度日如年、渴盼统一——南宋的统治者们却在寻欢作乐、醉生梦死。是统治者的昏庸无能让陆游的一生都在为人民疾苦而忧,为国家破碎而悲,为统一国家而战。临终之际,陆游一定有很多话要说。(南宋统治者、老百姓、侵略者……)
学生想象写话。
这就是陆游——一个对侵略者满腔的恨,对祖国和人民无限爱的陆游。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诵他的绝笔诗——《示儿》来表达我们对这位伟大爱国诗人崇敬吧。
(三)作业
陆游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诗歌,其中很多都是爱国名篇,被广为传诵。像《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书愤》等等,课后同学可查阅诵读。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更加钦佩陆游,而他的爱国精神也一定会深深地植根在你们的心中!
古诗示儿改写3篇(扩展6)
——《示儿》的改写作文3篇
《示儿》的改写作文1
南宋的一天,天灰蒙蒙的,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树叶在秋风中瑟瑟发抖。在一座低小的茅屋里躺着一位老人,他就是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
老人勉强地坐了起来,把自己的儿女叫到身边,要来纸笔费力地写了一首诗??《示儿》。写完了之后,他眼角闪着晶莹的泪花,对自己的大儿子说:“儿呀,我知道人死了以后,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大儿子阻止道:“父亲,您不要这么说!您会好起来的”陆游拉着儿子的手说:“我一生都盼望能亲眼看见*定后的中原。而现在,北方的遗民还在胡人统治下,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唉!……”儿子忙安慰说:“父亲,您放心,南朝的军队不会忘记北方的人们。”父亲长出了一口气说:“如果有那么一天,你在祭奠我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告诉我,我在天之灵也会心安的。”说完紧接着一阵剧烈的咳嗽,最后喷出一口鲜血,他停止了呼吸。
雨下得越来越大了,风也更狂了,一位伟大的诗人就这样带着一生的遗憾离我们而去。
《示儿》的改写作文2
陆游躺在床上,奄奄一息。儿子坐在父亲床旁默默无言。
儿子紧握着父亲的手,悲痛的泪水溢满眼眶,他的头微微低下,泪无情地流到了陆游手上,陆游无力地抬起另一只手,抚摸儿子的脸颊,轻轻擦去脸上的泪水:“男子汉流血不流泪,如果人人都像你一样,那我们的祖国该如何统一啊?”陆游虽虚弱,可似乎提高了些嗓门,“别哭了,现在不是哭的时候,你现在应该去想想该怎么去收复祖国,让百姓过着*安幸福的日子。”
儿子强忍着泪水。
“想想我们祖国以前是多么繁荣昌盛,衣食无忧,百姓脸上也看不到愁容,可现在国家变成了什么样……”儿子听了父亲的话眉头紧锁,不觉瞪大了眼睛,显得悲愤交加,不知何时已捏紧了自己的拳头,似乎也想出自己的一份力来帮助军队统一祖国。
此时此刻,陆游再也忍不住了,他饱经风霜的脸上两行泪水又徐徐落下。
他微闭双眼“我死前唯一遗憾而放心不下的"就是我们的国家,何时才能统一啊!”说完,又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儿子望瞭望即将与世长辞的父亲,湿润的眼睛布满了血丝,变得通红,憔悴的脸上都是对父亲的担忧:“父亲,我一定会让祖国统一,百姓幸福生活的!”
陆游满脸苍白,他知道自己将要离开儿子:“等到宋朝的军队收复中原的那一天,你们在祭祀祖先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把这个消息告诉我啊!”
儿子的手与陆游的手十指相扣,郑重肯定地回答:“父亲,你安心去吧,祖国一定会统一,我必将替你完成未实现的心愿!”
陆游望瞭望远处,想到自己当年穿着盔甲,骑着战马,冲锋陷阵,而如今连走路,甚至起床都……心中充满了愧疚,他握紧儿子的手:“都交给你了,国家统一,我就死而无憾了!”
夜,万籁俱寂,深林中只有陆游家传来嘤嘤的哭泣声。
古诗示儿改写3篇(扩展7)
——《示儿》的优秀教学设计3篇
《示儿》的优秀教学设计1
一、谈话导入,理解遗嘱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遗嘱吗?
遗嘱一般都会写些什么内容?
2、我搜集了一些名人的遗嘱,同学们来读一读。
出示鲁迅、孙中山、*的遗嘱,让学生读读
二、读题解题,了解背景
1、教师:同学们,在1210年,有一位85岁的老人,即将离开人世,他也给自己的子女留下了一份特别的遗嘱,是一首诗——《示儿》(板书):
2、读题
3、引导说说题意。
○“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4、这位老人是谁?对陆游你知道些什么?
○资料出示:
【陆游身世】
1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出身簪缨世家,少有才名。
2孝宗即位,特赐进士出身。
3、乾道二年(1166),因主张抗金而免职。
4、四十六岁入蜀,先*王炎、范成大幕府,襄助军务。
5、六十六岁后遭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5、过渡:85岁高龄的诗人就要走完坎坷多难的人生旅途,他什么事都丢开了,惟独为一件事而死不瞑目,忧愤至极的他伤心地留下这首诗篇,与世长辞。
到底是哪件事让陆游牵肠挂肚、临死之前还要叮嘱儿子呢?请大家读两遍诗后,告诉我。
三、体会诗意,理解情感
1、学生读诗后,全班交流。
2、这首诗说了些什么?
“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理顺这句话时需增补诗句中原来省掉的“我”,还需按我们今天的语言习惯调换诗句中词语的顺序。“但悲不见九州同”,“但”只。“九州同”指全国统一。“王师北定中原日”,“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定,收复。“中原”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无忘告乃翁”,“家祭”祭祀祖宗。“无”不要。“乃翁”你们的父亲。
□让学生充分说说诗意。
□相机进行古诗知识点的教学
(1)通假字元,通原;无,通勿。
(2)古今字义不同但,只是。
3、请你大声地再读一读这份遗嘱,你能体会到诗人此时此刻是怀着怎样一份感情写下这首诗的吗?
4、学生读诗,体会作者的感情。
5、全班交流。(悲、悲痛、悲愤、悲悯……)
(1、对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体之下,不能收复的悲痛。
2、壮志未酬,未能再披戎装,亲自杀敌的悲伤。
3、对南宋*偏安一隅,不思收复中原故土的悲愤。
4、对于中原遗民沦为亡国奴,苟且偷生的悲悯。)
出示材料:
【当时社会现实】
1126年,北方的金兵屡屡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汴京(开封)都被金兵占领,从此山河破碎,不复统一。南宋的朝廷向南逃到临安(杭州)定居,他们苟且偷安,不思保国,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95年。
建炎三年(1129)金兵攻入扬州,以扬州作临时都城的宋高宗赵构匆忙逃窜。
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金兵再次南侵,扬州沦陷,再次遭劫掠。
6、感受陆游的爱国精神.
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材料要点:
○“爱国主义精神,是陆游诗思想内容的核心”。
○陆游作为时代的歌手,理所当然要把抗敌复国作为最重要的主题。
○陆游的爱国情怀终生不渝,他一生中时刻盼望着有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机会,直到临终前仍作绝笔诗《示儿》中谆谆嘱咐儿孙。
陆游从小就生活在战乱纷纷,国破家亡之中。在他年仅三岁的时候,汴京就被金兵占领了,他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长大后他亲自上战场参加抗金战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陆游一生渴望的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始终没有实现。他只有用他的诗歌来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忧虑。
出示下列材料:
20岁时,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直到四十多岁时,他才有机会在军中做一名军官,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
1、“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他写出了沦陷区人民对故国之师的期待.
2、“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空无人!”
(《金错刀行》)
他写出了南宋军民不甘屈服的气概.
3、“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他老病僵卧之时在梦中亲临前线,斩将夺关,尽复汉唐故地。
4、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关山月》)
他写出了对朝庭不想收复失地的深哀巨痛。
5、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书愤》)
他写了更多的是自抒报国壮志的忧国深思的作品。
7、读了这些诗句,你的心情如何?再次感情朗读读全诗《示儿》
8、小结:陆游一直渴望南师北定以统一祖国,九州大同是诗人终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他等啊,盼啊,所以有诗句“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一年又一年的企盼,一年又一年的南望,一直盼了、望了60年。他都八十五岁了,北方还没有传来好消息,矢志不渝的诗人又一次发出了内心的伤悲,当他“最后一次把将断的气息又来说未完的心事和无穷的希望”时,心情是何等悲痛、何等悲愤。为国耻未雪而死不瞑目,一切爱国之士读到这样的诗句,怎能不潸然泪下?
9、感情读诗。
四、读写结合,体验情感
1、同学们,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700多年前这位伟大诗人的病榻前,如果你是陆游的儿子,此刻你看到了你的父亲,他虽然久病缠身,不久于人世,但心里更痛的是中原不能收复,祖国不能统一,他面容枯瘦,眼神里却满含期待和信念,他用缓慢而深沉的语调表达人死之后万事皆了无牵挂的旷达和淡定,但又希望你能在家祭的时候,要告诉他中原收复的消息。
面对这样的父亲,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
2、全班交流,评价。
3、老师小结:是的,陆游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又是何等的悲愤!
4、同学们,让我们通过读来表达对这位爱国诗人的崇敬吧!
(回到文本,把积累的感情通过朗读再次释放。)
五、拓展延伸,情感内化
1、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的希望离开了,他的遗愿到底有没有实现呢?
2、生讨论回答。
2、出示材料:
○陆游死后24年,宋和蒙古会师灭金。
“不及生前见虜亡,放翁易箦愤堂堂;
遥知小陆羞时荐,定告王师入洛阳。”
(刘克庄《后村大全集》卷十一《端嘉杂诗》之四)
○陆游死后66年,元师灭宋。
“青山一发愁濛濛,干戈况满天南东;
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林景熙《霁山先生集》卷三《书陆放翁书卷后》
○陆游死后79年,元兵败宋于厓山,宋亡。
陆游孙子元廷闻厓山之变,忧愤而卒。
陆游曾孙传义闻厓山之变,不食而卒。
陆游玄孙天骐于厓山抗元战役中蹈海死。
……
这些都不负陆游爱国之诗教育的结果。
4、师述:面对强敌的入侵,面对沦陷的家园,面对人民的悲泣,一位位爱国志士站出来了,陆游就是其中一个;一个个民族英雄诞生了,岳飞就是南宋历一位最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一同流芳百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5、结课:
○设问:在今天,我们学习《示儿》这首诗有什么意义?
○出示: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过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光大道……
○只有象梁启超先生所说的一样,我们的国家才有前途,陆游的悲剧才不会发生,同学们,让我们怀着陆游那满腔的爱国之心,把我们少年的心声说出来吧!
附网友评:
我谈谈我的看法,不一定合适,仅供参考:
1.古代诗歌教学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是读读背背,即读熟了,背会了,我们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很大一部分了,因为我们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靠什么呢,靠的是诵读,要做到熟读称诵,但是从你的设计来看你让学生读得不够充分。
2.关于作者等相关资料可以提前布置给学生,让他们查资料,课内汇报即可,这样效果更好。
3.你的拓展延伸到第三条即可,后面的我觉得就不必了。因为遗嘱是给家人的,和岳飞等恐怕没有什么直接关联。你要反映的是家人遵照遗嘱奋起抗金就可以了。
总之,你要把重点放在通过熟读理解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上,读得一定要充分,必须做到熟读称诵。
——新疆胡杨林
我觉得你让学生读得太少,因为这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诗,其它的内容只是为了帮助学懂这首诗的,所以,不能把主次颠倒了。
昨天,外甥到我家来,说学了三首古诗,我让他读读,可是《游园不值》连作者一共才三十几个字,他就读错了三个字,说明老师在上课时根本就没有让他们多读,那讲了那么多又有什么用呢?
我们要使学生明白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可以通过读来实现,当学生能满含悲愤地读出诗句时,你能说他们不懂吗?
你的设计,背景材料介绍得太多了。当然,背景的介绍利于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有利于情境的设置,但这不是无限制的,教学的重点还是应该以诗句为主。
一家之言,姑妄听之。
《示儿》的优秀教学设计2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示儿》的生字新词。
2、理解《示儿》,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对于这样以叙述口吻写的诗,借助于注解基本读懂诗句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学生在以往的学习古诗中,往往至“理解诗意”而止步,因此造成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这个年段的学生学习诗歌时需要在解释诗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即感受诗歌的意象,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并真正提高古诗文阅读欣赏水*。唯如此,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实现提升。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教学过程
第一循环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孩子们,700多年前,85岁的诗人陆游重病在床,在即将离开人世之际,给儿子留下了一份特别的遗嘱——一首诗《示儿》。(板书课题)
现在你知道题目“示儿”是什么意思吗?《示儿》这首诗堪称陆游诗中掷地有声的压轴之作。
2、简介陆游: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也是诗史上最多产的诗人,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
3、了解背景:(出示资料)。历史上的南宋是北宋王朝的衰亡时期,1126年,北方的金兵屡屡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汴州被金兵占领,从此山河破碎,不复统一。朝廷向南逃到临安(杭州)定居,建立了南宋*。他们苟且偷安,不思保国,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95年。生活在战乱频仍、国破家亡之中的陆游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这么好的诗,同学们想自己读一读吗?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出示自学指导一:
自由地读诗句,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
(3分钟后比比谁读得最准确)
1、自学质疑:自由读古诗。
2、合作释疑:小组内互读,正音。
3、展示评价:指名读诗句,正音,相机评价引导。
4、巩固深化:齐读诗句。
第二循环
过渡:我们知道,学习古诗只把诗句的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是不够的,那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古诗呢?(回忆学法。说说我们以往学习古诗的要求。)
出示自学自导二:
(1)借助书后的注释或自己的工具书,自读诗句,了解诗意,体会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先在书上批注,圈划,并认真思考,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2)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与同学分享你的学习收获,说说诗句的意思,也可以恳请同学帮助你解决刚才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5分钟后我展示)
1、自学质疑:生读诗,思考。
2、合作释疑:小组内合作交流,解决疑难,说诗意。
3、展示评价:
(1)指名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鼓励、并小结每句诗的意思。
(2)结合学生体会的感情指导朗读。
(指名朗读,点拨读诗方法,注意指导读出一、二句的“悲”,三、四句的“激昂”。)
(3)体验感情。
诗里有一个字明确地表明了诗人写诗时的情感,哪个字?(板书:悲)
作者“悲”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渴望“九州同”,那么金兵入侵前“九州同”是怎样的景象呢?(教师描述画面。)
但是,这一切的一切,自从金兵攻破了城门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陆游在世时看到的九州是与此截然不同的景象。他看到的九州是什么样的景象呢?学生想象说话。
小结:山河破碎、城市萧条、金兵肆虐,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就是陆游看到的——一个被侵略者糟蹋的满目疮痍的九州啊!(多媒体出示资料:介绍南宋和北宋的国土面积对比及遭受战乱的惨况。)
陆游一直渴望南师北定以统一祖国,九州大同是诗人终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他等啊,盼啊,所以有诗句“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一年又一年的企盼,一年又一年的南望,一直盼了、望了60年。他都八十五岁了,北方还没有传来好消息,矢志不渝的诗人又一次发出了内心的呼喊,当他“最后一次把将断的气息又来说未完的心事和无穷的希望”时,心情是何等悲痛、何等悲愤。为国耻未雪而死不瞑目,一切爱国之士读到这样的诗句,怎能不潸然泪下?有感情地朗读一、二句。临终之际的陆游内心的情感不仅仅是一种深深的“悲”,还有一种更强烈的感情蕴含在里面,是什么?(板书:盼)
诗人盼的是什么?同学们,你可知道陆游盼望祖国统一,盼了多长时间?65年啊,同学们。诗人盼了65年,780个月啊,个日日夜夜啊!这是多么漫长的等待,这是多么揪心的期盼!多么强烈的期盼啊!
有感情地朗读三、四句。一个“悲”,一个“盼”,组成了这首感人的诗《示儿》。
(4)巩固深化:
①学生感情诵读全诗。
②小结:是啊!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胜利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啊!此时此刻,有谁不被感动呢?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背一背这首诗吧!(配乐背诵。)
第三循环
拓展延伸
1、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离开了,陆游南宋统一的愿望实现了吗?(生讨论。)
老师这里查到了相关资料,看到了《示儿》“续篇”:宋末林景熙《题陆放翁诗卷后》一诗的后几句:“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从诗中你能看出南宋统一了吗?
2、为什么朝廷会灭亡,国家会衰败呢?请看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出示: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知道这首诗的含义吗?请你找出国家衰败的根源是什么!
3、那么,如何才能国富民强呢?*近代改良主义者梁启超的《少年*说》中有这样一个片断:出示: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光大道……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于天不老,壮哉我*少年,与国无疆。是的,只有像梁启超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的国家才有前途,陆游的悲剧才不会发生,同学们,让我们怀着陆游那满腔的爱国之心,有感情地朗诵这段话,把我们少年的心声说出来吧!
4、总结:
(1)师:同学们,国富民强,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像诗人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报效祖国。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诵他的绝笔诗——《示儿》,来表达我们对这位伟大爱国诗人的崇敬吧。(再次朗读。)
(2)课堂小结:全诗字句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加,真挚感人。
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2、和同学交流课后搜集到的边塞诗。
板书设计
示 儿
陆游
不见统一 悲
示儿 爱国之情
渴望统一 盼
古诗示儿改写3篇(扩展8)
——古诗《示儿》教学设计3篇
古诗《示儿》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理解诗句
3.习本课生字新词。
4.背诵这两首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心情格外欢快的原因。
2.理解诗句
三、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示儿》。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代,相当于遗嘱。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示儿)
二、预习课文,提出预习要求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三、指导学习《示儿》
1.指名读课文。(重点提示:“祭”的读音)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学生讲错的地方互相订正,教师相机指导)
(“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统一而感到悲伤。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统一的悲伤之情。)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学生讲后,教师加以归纳)
(“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祭把祖宗)“元”,同勿;“乃”,你的,“翁”,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J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4.练读课文。(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5.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答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四、各自背诵课文
五、指导学习生字
“乃”的左边是一撇,注意不要写错。
六、默写这首诗。(学生互相检查)
七、预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
元知
临终所议 但悲 (生)
示儿 渴望统一
九州所盼北定 告翁 (死)
古诗示儿改写3篇(扩展9)
——示儿原文翻译及赏析 (精选3篇)
示儿原文翻译及赏析1
示儿
朝代:宋代
作者:陆游
原文: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翻译:
死去元知万事空:我快死了才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但悲不见九州同: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王师北定中原日:当宋朝的军队收复祖国领土的那一天,家祭无忘告乃翁:在祭祀祖先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我在天之灵。
注释
示儿:告诉儿子。元:通原,本来。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但:只是。九州:古代*分为九个州:冀州、兖(yǎn)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幽州、雍州,这里代指的是*。同:统一。王师:指南宋的军队。北定:将北方*定。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家中祭祀祖先的仪式。无:通“勿”,意思是不要。乃:你;你的。无忘:不要忘记。翁:父亲,爸爸。
赏析:
这首诗应该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是一个通假字;“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示儿原文翻译及赏析2
示儿 陆游 南宋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
①元:同“原”。
②但:只。
③悲:悲伤
④九州:古代*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
⑤同:统一
⑥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⑦乃翁:老人自称,指陆游自己。
⑧北定:收复。
【译文】: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赏析】: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望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示儿原文翻译及赏析3
示儿 宋朝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译文
原本知道死去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感到悲伤,没能见到国家统一。
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时,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
《示儿》注释
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本来。在苏教版等大部分教材中本诗第一句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在老的人教版等教材中为“死去原知万事空”,因为是通假字,所以并不影响本诗的意境,尚有争议。人教版等教材多为“元”,不常用通假字。
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但:只是。
悲:悲伤。
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古代*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
同:统一。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北定:将北方*定。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无忘:不要忘记。
乃翁:你们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示儿》赏析
此上是陆游爱国上中的又原首名篇。陆游原生致力于抗金斗争,原直希国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从上中可以领会到上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上人毕生的心事,上人始终如原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在短短的篇幅中,上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人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是原个通假字;“万事空”,是说人人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从上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州要的原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常,但就全上来说非常州要。它不但表现了上人生人所恋,人无所畏的生人观,更州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元”、“空”二字更加强劲有力,反衬出上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人不瞑目的心情。
“但悲不见九州同”描写上人的悲怆心境。此句上意是上人向儿子们交代他至人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原而深深感到遗憾。这原句中的“悲”字是句眼,上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人,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原。表明自己心有不甘,因为“不见九州同”。“悲”引擢文盟字深刻反映了上人内心的悲哀、遗憾之情。
“王师北定中原日”,上人以热切期国的语气表达了渴国收复失地的信念。表明上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国。上人坚信总有原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原句,上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原转,无奈自己已经看不到祖国统原的那原天,只好把希国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你的父亲。表达的上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
这首上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上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上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上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上更美,更感人。
《示儿》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1210年(宁宗嘉定三年),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此诗为陆游的绝笔,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古诗示儿改写3篇(扩展10)
——陆游《示儿》教学设计 (精选3篇)
陆游《示儿》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理解诗句
3.习本课生字新词。
4.背诵这两首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心情格外欢快的原因。
2.理解诗句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示儿》。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代,相当于遗嘱。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示儿)
二、预习课文,提出预习要求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三、指导学习《示儿》
1.指名读课文。(重点提示:“祭”的读音)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学生讲错的地方互相订正,教师相机指导)
(“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统一而感到悲伤。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统一的悲伤之情。)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学生讲后,教师加以归纳)
(“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祭把祖宗)“元”,同勿;“乃”,你的,“翁”,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j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4.练读课文。(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5.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答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五、各自背诵课文
六、指导学习生字
“乃”的左边是一撇,注意不要写错。
七、默写这首诗。
(学生互相检查)
八、预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
遗恨 不见九州同
示儿
遗愿王师北定
陆游《示儿》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理解诗句
3.习本课生字新词。
4.背诵这两首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心情格外欢快的原因。
2.理解诗句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示儿》。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代,相当于遗嘱。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示儿)
二、预习课文,提出预习要求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三、指导学习《示儿》
1.指名读课文。(重点提示:“祭”的读音)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学生讲错的地方互相订正,教师相机指导)
(“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国统一的悲伤之情。)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学生讲后,教师加以归纳)
(“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祭把祖宗)“元”,同勿;“乃”,你的,“翁”,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j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4.练读课文。(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5.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答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五、各自背诵课文
六、指导学习生字
“乃”的左边是一撇,注意不要写错。
七、默写这首诗。
(学生互相检查)
八、预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
遗恨 不见九州同
示儿
遗愿王师北定
陆游《示儿》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祭”1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2、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古诗的表现手法,入情入境。
3、培养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的精神。
【重点难点】
背诵并默写课文,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
课件、面具或者头饰
【教学过程】
一、谈话设情,导入新课。
1、一位85岁的老人,一个除夕之夜,临终之时,他一生都在追求的国家统一的志愿没有实现,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提笔写下了遗书,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没有一字提到家事,他写的是什么呢?
2、出示《示儿》。
二、初读全诗,感受诗意。
1、先以自己的`理解读读这首诗
2、理解这首诗讲的内容。(借助资料,并讲给同桌听,并能纠正有错误的地方)
3、解释诗意并板书。(讲清楚难懂字词并翻译)
三、再读全诗,理解深意。
1、自己读这首诗,谈谈自己读完后最强烈的感受。
2、知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为什么还告诉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体会作者至死不忘国家统一的爱国之情)
3、体会陆游这一声声的嘱咐中的感情。(悲愤又充满希望)
4、带着体会出来的感情,朗读这首诗。(个别读,齐读)
四、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1、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读这首诗,理解此诗并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异:时间,地点、同:国家统一的愿望)
3、读这首诗最让人心痛的是哪个字?
(“南望王师又一年”中的“又”字)
五、现场模拟,感同身受。
1、根据诗的内容把课文改成一段病床前的对话。
(要有行动,语言,神态等描写)
2、朗读表演对话。(两人表演)
陆游:(痛苦、有气无力、无奈地)对于一个快要死的人来说,也没有什么可牵挂的了。但是,唯一令我万般心痛的是,我们的祖国迟迟得不到统一。俗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的祖国正在受难,我却行将就木、无能为力。唉!
儿子:父亲,您别难过,您虽然无法驰骋疆场,但是您以笔代刀,以诗为剑,唤醒了多少麻木的心灵,激励了多少将士奋勇杀敌。
陆游:(忧愤、哀伤地)我是空有满腔热血却报国无门,我的心痛啊!我无法安心地闭上我的双眼,儿子呀,你现在正是身强体壮的好年华,一定要为祖国的统一努力拼搏。
儿子:(低沉缓慢地)拥有您这样的父亲是我最大的幸福。我从小受您的教育,爱国的种子早已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我会像您一样热爱自己的祖国,投身到抗金的队伍中去,为国家的统一而贡献自己的一切。
陆游:(饱含爱国热情)儿子呀!临死之前,只有一件事让我死不瞑目,那就是没有看到我们的军队收复失地,没有看到我们的祖国统一,如果那一天来临的时候,别忘了,千万别忘了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你九泉之下的父亲啊!
3、表演完后,师生共同点评。
4、学生发言,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板书设计: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国不统一)
但悲不见九州同。(死不瞑目)
王师北定中原日,(至死不变)
家祭无忘告乃翁。(收复失地)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