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牧结合系统不仅能实现食物(粮食及畜禽产品)的可持续集约生产,而且有助于国民经济软着陆,仍可能是未来农业的主导生产模式之一。笔者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综述农牧结合的重要意义,并详述其主要内容及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农牧结合的演变过程实质是农牧结合系统集约化、专业化与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饲喂动物所需的作物和食品产业的副产品在过去1个世纪快速增加,目前全球大约有30%的耕地用来生产动物饲料,投入了大概同比例的肥料。此外,畜禽生产产生的动物粪便总氮含量超过全球化学氮肥的总氮含量。因此,强化农牧结合系统内的氮磷循环非常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強农牧结合研究与推广对于中国农业绿色发展仍然具有巨大的潜力。
关键词:农牧结合;驱动因子;养分循环;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F326.3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cjas8
0引言
农牧结合是传统亚洲小农最主要的生产方式之一,其重要特点是将种植业和畜牧业2个相互独立的生产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在有限的耕地资源和资金投入前提下获得更大的收益[1],同时还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2]、控制病虫草害[3]、改善土壤结构并提高系统生产力[4],对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影响。畜牧业和种植业系统间的资源互动与养分循环也是中国保持“五千年而地力不衰”的重要途径之一[5]。
近代以来,育种、机械及化学合成等科技进步使农业生产成倍增长,并使农业生产由多样化走向专业化、规模化及高度机械化[6]。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后者从时间和空间上对系统的能量平衡和养分循环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如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水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及生物多样性降低等[7-9],最终影响农业系统的稳定性和缓冲能力。当前,世界农业面临诸多挑战,生态与社会问题互相交织,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提上日程。农牧结合系统不仅能实现食物(粮食及畜禽产品)的可持续集约生产,而且有助于国民经济软着陆[10],仍可能是未来人口密集地区的主导生产模式,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已有研究表明,农牧结合能缓解人口密集地区养分循环、食品安全、粮食安全等方面的压力[11]。针对人均耕地较多的专业化农业地区产生的动物福利差、环境退化、多样性降低等问题,Hilimire[12]指出,农场尺度的农牧结合生产系统可以有效替代专业化农业生产系统,提高土壤肥力及土地利用效率,增加产量。虽然农牧结合生产系统可以提高农业的集约可持续性,但很多国家农牧结合农场数量仍然在不断减少[13]。在中国,不同地区之间气候差异较大、发展阶段不同,上述问题兼而有之。因此,本研究通过概括农牧结合的重要意义,梳理其发展历程,以期在当前人口、资源、环境条件下重新审视农牧结合的发展潜力,预测其在未来农业发展中的贡献。
1发展农牧结合的重要意义
1.1农牧结合系统仍是当前农畜产品生产的主要模式之一
在农业生产高度专业化的今天,从牲畜数量、农产品产量及服务人口等方面进行比较发现,农牧结合农作系统提供了全世界50%的谷物产品,60%的肉类产品和75%的奶类产品[14]。尤其在雨养地区,不同国家农牧结合系统饲养了70%-95%的反刍动物[15]。在亚洲及非洲人口密集区,农牧结合系统在粮食安全方面意义更为重大[16-18]。在中国,除了传统的牧区省份外,农牧结合仍然是当前中国农区小农户普遍采用的一种生产方式。全国猪肉产量的91%、牛肉产量的85%、羊肉产量的65%、禽肉产量的82%、禽蛋产量的94%、牛奶产量的70%、绵羊毛产量的30%都由农牧结合系统提供[19]。在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能源、耕地资源短缺及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等背景下,人口增长、消费模式转变、城镇化及收入分配变化等都迫使农业走集约可持续农牧结合发展道路[20-21]。
1.2世界范围内,农牧结合农作系统仍然是小农生计的重要来源
农牧结合系统是全球贫困农民的生计来源之一。在南亚地区,农业占整个GDP的25%-43%,其中畜牧业贡献了10%-45%[17],以印度为例,小农l5%-40%收入由农牧系统中的畜牧业提供[2]。在东南亚地区,包括柬埔寨、印尼、老挝、缅甸、菲律宾、泰国和越南等,农牧结合系统中畜牧业产值占整个GDP的20%,而上述国家43%-88%的农民仍然依靠农业谋生[2]。另外,农牧结合生产系统是促进该地区由粗放农业向集约农业转变的重要举措。农牧结合系统中,小家畜可以成为小农缓冲现金贮备,而大家畜则可以为农户提供财产积累,增强农户应对作物季节性减产及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肉制品与奶产品加工企业还可以为数以万计的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家庭收入[16-17]。
1.3农牧结合是保证农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
由于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发展,世界上很多地区都广泛采用连作或者少数种类的作物进行短期轮作,尽管该种生产方式在经济上取得了很大成功,但对环境却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尤其是农田生物多样性丧失。已有研究表明,相对于连续草场和耕地,农牧结合系统,结合免耕及禾本科/豆科饲草栽培,能明显改善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22],原因之一是农牧结合生产方式可以明显降低杂草数量,从而减轻对除草剂的依赖,进而达到保护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目的[23]。与单一作物系统相比,农牧结合系统本身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同时引入大量饲草作物与区域主体种植作物进行间套轮作,增加了农田生物多样性,减少了各种外源投入,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4-25]。
1.4农牧结合可以增加农田系统碳汇能力,缓解温室效应
在农牧结合农作系统中,引进牧草于现有种植系统中,还可以增强碳汇能力。如Causarano等[26]在美国东南部将美国雀稗一家畜农牧结合系统引入到原有的花生一棉花种植系统中,构建以牧草为主导的种植模式。如果能将该模式进行广泛推广,每年碳汇可达120-270Tg,相当于全美碳汇潜力的13%-29%,且类似种植制度还可以减少40%-60%的养分流失。已有研究表明,增施有机肥提高了农田土壤CO2排放[27],同时也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增长幅度随有机肥用量增加而增加。总体来看,通过长期施用有机肥来增加土壤碳汇是可行的[28]。另外,农牧结合系统能综合提高食物(粮食及畜禽产品)产量,进而降低系统单位产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2]。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