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匠人精神例子(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匠人精神例子3篇
【篇一】匠人精神例子
一流的人才该如何炼成
——读《匠人精神》有感
作者:张彩艳(BC高中部)
拜读完秋山利辉先生的心血之作《匠人精神》,我不禁被这位传奇般的日本企业家的行业精神与育人精髓深深折服。在该书中,秋山师父结合自身在培育一流家具匠人过程中的宝贵经验,总结了发人深省的“匠人须知30条”,并以此寄语各行各业的匠人们。
仔细研读数次,我深刻地认识到,可贵的“匠人精神”其实并不仅仅局限于家具工匠人才的培养,而是对所有涉及“施教育人”与“技能传承”的领域全都大有裨益。身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是第一要务;
身为教育领域的匠人,《匠人精神》一书中对一流人才培养方式的介绍,对我们在学校教育中培养与甄别一流人才深有启发。
“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术更重要;
一流的人才,拥有一流的心性。”读完秋山师父的这句话,我不禁想起了中国古代一直强调的师者角色——“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本质上,二者确实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在强调施教育人的首要职责在于教其为人,因此“传道”位于“授业”之前,旨在强调思想品德教育应该摆在讲授知识之前。
古今中外的先贤圣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始终把情感教育放在首位,其次才是知识传授。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德艺双馨的一流人才,才能避免类似于“北大高材生虐猫事件”和“复旦研究生投毒惨剧”再次发生。
那么何为一流人才?秋山师父总结出的“匠人须知30条”强调了一流人才应该具备的情商水平——诚实厚道,懂得感恩,有责任感,并处处为他们着想,而培养一流人才的重要途径就是“集体生活”,在人与人接触的过程中,才能学会宽容与谦让,感恩与奉献。然而,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生子女家庭中,由于集体生活条件的沦丧,再加之部分父母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部分孩子变得自私、冷漠、以自我为中心,根本不知道关心别人,更不懂得付出,因而他们在学校受到集体的孤立,有些甚至可能引发精神疾病。这就意味着学校教育在培养一流人才方面将承担更重的责任,教师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班级为学生心性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集体生活”的土壤,教师在班集体中教育学生诚实守信、待人真诚、相互谦让、互帮互助和感恩师长。在一流人才养成中,百善孝为先,感恩之心不可无。教师应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教会学生感恩父母。比如,教师在平时的教育中,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让孩子认识到,生日当天,最该感谢的人是孩子的母亲,而不该以自我为中心,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自私地认为父母为自己过生日理所应当。另外,正如秋山木工在培育一流匠人方面鼓励学员采取书信沟通方式定期向父母报告自己的进步,学校也可以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通过家长会和家长委员会等方式,与教师密切配合,通过增加家长与学生的互动机会,促进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有效沟通,增强亲情感,这对培养学生优良的品性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我认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学校教育中的情商培养重于智商教育——少年时期的秋山利辉先生在学校的成长与学习经历便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因此,我们在评价人才的时候,也应该综合考虑情商与智商双重因素,尽量避免把“高分低能”的人奉为一流人才,却把真正的一流人才“打入冷宫”。这就需要学校在教育方式上应该多样化,在设计衡量学生在校表现的成绩单时,应该针对 “德”、 “智”、 “体”以及 “课外活动”等诸多方面,分别设立考核标准,并进行评估打分,鼓励知识学习,更提倡品德修养、领导力、创新力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成大事者必先成人。一流的人才的炼成过程应该是先修身养性,后学习技能。因此,学生的任务不仅是“学习”,更是“做人”。身为琢玉雕木的教育领域的匠人,教师应该认识到情感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学会以身作则,培养学生一流的心性,为社会培育一流的人才。
【篇二】匠人精神例子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为不平事。这是一把什么样的剑?是剑客花十年功夫精心磨制,剑刃雪白如霜,寒光闪烁,吹毛断发,乃上好宝剑;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是一代匠人十年如一,从不动摇本心,精心磨砺,千锤百炼,是匠人精神。
宝剑锋从磨砺出,他们文化不同年龄有别,但都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热爱本职,敬业奉献。他们技艺精湛,有人能站在牛皮纸一样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在头发丝1/50,还有人检测手感堪比x光般精准,令人叹服。他们之所以能够匠心筑梦,凭的是传承和在钻研,靠的是专注与磨砺。奇技淫巧,这也是匠人精神。工作是一种修行。将毕生岁月奉献给一门手艺、一项事业、一种信仰,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呢?如果做到需要一种什么精神支撑呢?"一旦你决定好职业,你必须全心投入工作中,你必须爱自己的工作,千万不要有怨言,你必须穷尽一生磨练技能,这就是成功的秘诀,也是让人家敬重的关键"。而这就是工匠精神最纯真的呈现。
工匠精神在欧洲,是钟表的品质,以及德国工匠的严谨与精确,工作于一毫一厘之间,却能分毫不差。工匠精神在古时,是庖丁解牛,了解牛的构造,于筋骨交错,难以下刀的地方格外小心,提高注意力,故此技术炉火纯青。工匠精神在现代是故宫文物的修复,深居宫中,淡雅宁静,工作起来听不到一丝一缕的声音,专心致志,一丝不苟……这些都是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一文也另我感受颇多,高超精湛的技艺,严谨、细致、专注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以及对职业的责任、荣誉及使命感这才称得上工匠精神,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必当要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
“工匠精神”意味深远,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对材料、工艺、造型以及背后承载的文化精神的坚守与传承,更是对作品的专注创新和精益求精。稻盛和夫先生在《干法》中提到劳动的意义不仅在于追求业绩,更在于完善人的内心。埋首工作,不知不觉中深耕于内心,陶冶人格,磨炼心性,提升灵魂。正是如此,他们不断的雕琢产品,不断改善工艺,不断地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正所谓集中一点,登峰造极,此乃工匠精神。
【篇三】匠人精神例子
匆匆桂林行——味觉漓江不温不火,是漓江留给我的味道。
煦煦阳光下,碧沉水面上,轻悠悠飘着的竹筏子。人在水面晃荡,放眼四望夹岸是青翠的山峦,山不高但是各自成趣形态万千。风拂过脸颊带着些漓江水锈味,人不自主有悠悠入梦之感。
水的两岸是山,山的那边是人家。
有乡土味十足的破旧当繁忙的车站,路上腾起的灰尘宣示这里有一方红尘。啤酒鱼的气味从一家家灯火辉煌的酒肆饭馆飘混到街上的空气中,像一根绳子,想要拴住旅人的味蕾。
当饭馆的生意告一段落,西街之夜才刚刚苏醒,拥挤的人潮,各种肤色的脸庞交织在人流之中,曼妙的声线由各色酒吧自由地流淌到街面,满目的玲珑商铺各自想着法子吸引顾客,来自四面八方的游人拍照、嬉笑、浅谈、耳语……
生活在这里改变了原来的步调,由匆匆而徜徉,或许是水柔软了人冷漠的感知,而潺潺浸入人心的莫过于那个关于刘三姐的印象——
夜是幕布,水面作舞台,灯光、竹筏、鸬鹚……迷幻、朦胧、影影绰绰的舞台表演作为漓江文化的注脚,可让你浮光掠影的了解山水之中孕育出的一地民风。而当剧终人散场,阳朔夜的生活才刚刚开始。
漓江的味道是一种纯粹的闲,它将每个自由的灵魂勾勒出来,赤裸裸的面对被生活装扮得面目全非的自己。每每于此,人都会有一种恨不得长留此地的冲动。那一刻,身体听到了心灵的唇语清晰得如静夜的虫鸣。
浮躁充斥现实生活,旅游恰是一场恣意的精神流放,在一种非常态的生活中,方能寻找生命的支点,让人的生活姿态更有格调,更高扬!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