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必背文言文和意思1 【原文】 南岐在秦蜀①山谷中,其②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③,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④哉人之颈也,焦⑤而不吾类。”外方人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小学必背文言文和意思五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小学必背文言文和意思1
【原文】
南岐在秦蜀①山谷中,其②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③,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④哉人之颈也,焦⑤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之累然⑥凸出于颈者,瘿病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选自明·刘元卿《贤奕编》)
【注释】
①秦蜀:陕西、四川一带。
②其:那里的。
③病瘿(yǐng):得大脖子病。瘿:长在脖子上的一种囊状的瘤子。④异:奇怪。
⑤焦:干枯,这里形容人的脖子细。
⑥累然:形容臃肿的样子。
【参考译文】
南岐在陕西、四川一带的山谷中,那里的水很甜,但是水质不好,常年饮用这种水的人就会得大脖子病,所以南岐的居民没有不得大脖子病的。有一天,山外来了一个人,小孩妇人就一起来围观,笑话那人说:“看那个人的脖子真怪,那么细长,干巴巴的,和我们的不一样。”外地人听了,笑着说:“你们的脖子臃肿凸起,那叫大脖子病,你们不去求好药治你们病,反而认为我们的脖子细而有病呢?”南岐人说:“我们全村人都是这样的脖子,为什么要医治呢?”始终不知道是自己丑。
小学必背文言文和意思2
【原文】
高阳应将为室家①,匠②对曰:“未可也,木尚生③,加涂其上④,必将挠⑤。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⑥。”高阳应曰:“缘子之言⑦,则室不败也——木益⑧枯⑨则劲⑩,涂益干则轻,以益劲任⑾益轻则不败。”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室之始成也善,其后果⑾败。
(选自《吕氏春秋卷二十五 别类》)
【注释】
①室家:房屋,房舍。
②匠:古代专指木工。
③生:这里指木材伐下不久,水分未干。
④涂:泥。
⑤挠(náo):弯曲。
⑥败:毁坏。
⑦缘子之言:按照您的话。缘,顺着,按照。子,对人的尊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⑧益:更加,越发。
⑨枯:干。
⑩劲:坚固有力。
⑾任:担负。果——果然,果真。
【参考译文】
高阳应要建造新房子,木匠说:“不行啊!现在木料还没有干,如果把湿泥抹上去,必定会压弯的。用它来做房屋,现在即使是好的,以后一定会毁坏的。”高阳应说:“按照您的说法,那么房子不会坏——因为日子一久,木料越干就越硬,而湿泥越干就越轻。用越来越硬的木料去承受越来越轻的湿泥,房子就不会坏。”木匠无言以对,只好听从他的命令来造屋了。房子刚盖成以后是很好,但是没过多久,房屋果然坍塌了。
小学必背文言文和意思3
【原文】
目贵①明②,耳贵聪③,心贵智④。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辐辏⑤并进⑥,则明不可塞⑦。(选自《管子九守》)
【注释】
①贵:以……为贵。
②明:聪明,这里指明查(则明不可塞。)
③聪:听力好。
④智:思维敏捷。
⑤辐辏:车轮的辐条。
⑥进:这里指向中间集中。
⑦塞:受蒙蔽。
【文言知识】
释“并”:上文“辐辏并进”中的“并”,指“全都”、“一起”、“一齐”、“一同”句意为车轮的轴条一起向车轮中心的圆木集中,比喻目、耳、心一起使用。又,“万箭并发,城中如雨”,意为一万支箭一齐发射,城内如同下雨。又,“五人并行”,意为五个人一同行走。又,“德才并佳,人主任之”,意为品德与才能都好,国君就任用他。
【参考译文】
眼睛贵在明辨事物,耳朵贵在听觉灵敏,心思贵在思维敏捷。(若能)用天下人的眼睛观察事物,就能没什么看不见;用天下人的耳朵探听消息,就能没有什么事不知道;用天下人的心思思考问题,就能没有什么事情不知道。情报来源丰富,像车轮的辐条一样向中间集中,(君主)就能明察一切,而不受蒙蔽了。
小学必背文言文和意思4
【原文】
常羊学射于①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②乎?楚王田③于云梦④,使⑤虞人⑥起⑦禽而射之,禽发⑧,鹿出于王左,麋交⑨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⑩拂王旃⑾而过,翼若垂云⑿。王注矢于弓⒀,不知其所射。养叔⒁进曰:“臣之射也,置⒂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郁离子》
【注释】
①于:向。
②道:道理。
③田:同“畋”,打猎。
④云梦:古代湖泽名,泛指春秋战国时楚王的游猎区。
⑤使:让。引:拉。
⑥虞(yú)人:古代管山泽的小官吏。
⑦起:赶起。
⑧发:跑出来。
⑨交:交错。
⑩鹄(hú):天鹅。
⑾旃(zhān):赤鱼的曲柄旗。
⑿垂云:低垂下来的云。
⒀注矢于弓:把箭搭在弓上。注,附着。
⒁养叔:名养由基,楚国善射者。
⒂置:放。
【参考译文】
常羊跟屠龙子朱学射箭。屠龙子朱说:“你想听射箭道理吗?楚国国王在云梦打猎,派掌管山泽的官员去哄赶禽兽出来射杀它们,禽兽们跑出来了,鹿在国王的左边出现,麋在国王的右边出现。国王拉弓准备射,有天鹅掠过国王的赤色旗,翅膀大得犹如一片垂云。国王将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要射谁。养叔上奏说道:‘我射箭的时候,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十发箭十发中。如果放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难说了!’”
小学必背文言文和意思5
【原文】
竭①泽而渔②,岂不获得,而明年③无鱼;焚④薮⑤而田⑥,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吕氏春秋·卷十四·义赏》)
【注释】
①竭:使…干涸。
②渔:捕鱼。
③明年:第二年。
④焚:烧毁。
⑤薮(sǒu):指野草。
⑥田:通“畋”,打猎
【文言知识】
释“竭” 上文“竭泽而渔”中的“竭”,指“干涸”,这里是使动用法,句意为使池水干涸而捕鱼。又,“地震,山崩川竭”,意为因为地震,山崩塌,河流干涸。它还指“尽”,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又,“力竭而毙”,意为精力用尽而倒下。
【参考译文】
抽干湖水来捕鱼,怎么可能捕不到? 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鱼了;烧毁树林来打猎,怎么可能打不到?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欺骗和作假的方法,即使今天侥幸有用,以后不会有第二次了,这不是长久的方法。
小学必背文言文和意思5篇扩展阅读
小学必背文言文和意思5篇(扩展1)
——初中生必背文言文5篇
初中生必背文言文1
1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至於负者歌於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4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全文翻译:
1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的优美。看上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就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路,渐渐听见潺潺的水声,从两个山峰之间流出来的,就是酿泉。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的,就是醉翁亭。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是谁呢?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称呼这亭子的。太守和宾客们在这里饮酒,喝一点点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心思不在于酒上,而在于山光水色之间。游赏山水的乐趣,是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罢了。
2当那太阳出来以后,林间的烟雾逐渐散开,到傍晚云雾凝聚,山谷就昏暗了,这明暗的变化,正是山间早晚的景象。野花盛开,幽香阵阵;林木繁盛,枝叶成荫;天高气爽,秋霜洁白;溪水低落,石出水面。这是山间四季的景象。早晨出去,傍晚回来,四季的景象各不相同,乐趣也就无穷无尽了。
3至于那些背着东西在路上边走边唱,走累了在树下休息,前面的的呼喊,后面的应答,拉着老人和孩子,来来往往不间断的,是滁州人在出游。到溪水边上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甜,酒水清;野菜野味,随意放在地上。这就是太守的酒宴。宴会欢畅尽兴,不在乎有没有音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杂乱的交错,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4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和他们一起享受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快乐,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
初中生必背文言文2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4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 :
1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2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似的。阳光直射潭底,石上有鱼的影子,静止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往来很快,好象和游人一同欢乐。
3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蛇爬行那样弯曲,忽隐忽现。溪岸的形势像犬牙般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4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不觉寒气透骨、心境凄凉,使人感到悲哀。因为这地方环境过于凄清,不可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5同游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初中生必背文言文3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 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这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无粗鄙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无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无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初中生必背文言文4
1自三峡七百里中,*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4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全文翻译:
1在三峡七百里中,*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2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要急速传达,只要早晨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可到了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上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3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和瀑布在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4在秋天,每逢初晴的时候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空旷的山谷里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的渔歌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初中生必背文言文5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全文翻译: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我所喜爱的,(如果)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具有,(只好)牺牲生命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保住生命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的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一切可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会接受;用脚踢着或者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对“万钟”优厚的俸禄却不区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我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吗?过去有人宁可死也不接受,今天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过去有人宁可死也不接受,今天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过去有人宁可死也不接受,今天(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本性。
小学必背文言文和意思5篇(扩展2)
——小学生必背文言文精粹5篇
小学生必背文言文精粹1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小学生必背文言文精粹2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鹬蚌相争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小学生必背文言文精粹3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小学生必背文言文精粹4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小学生必背文言文精粹5
庄子,名周,是战国时代宋国人,曾做过漆园这个地方的小官——漆园吏。庄子是*古代最会讲故事的人,他的语言如大海,汪洋无际;似江河,浩浩汤汤。庄子的想象力更是惊人,一会儿梦到自己变成了蝴蝶,翩翩飞舞;一会儿幻化为大鹏,背负青天,直上九万里,做逍遥游! 他写的文章结成了一本书,书名就叫《庄子》,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千百年来,许多文学家、诗人,都受到了庄子的影响。尤其是李白,最喜欢庄子笔下的大鹏,说自己是“大鹏飞兮振八裔”!
小学必背文言文和意思5篇(扩展3)
——经典必背文言文
经典必背文言文1
1、不以一眚掩大德。——出自:《左传》(译文:评价一个人时,不能因为一点过失就抹杀他的功劳。)
2、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出自:《论语》(译文: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出自:王之涣(译文:想看到更远更广阔的景物,你就要再上一层楼。想学到更多更深的知识,你就要比原来更努力。)
4、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出自:《庄子》(译文:君子之间的交往,像水一样的*淡、纯净,这样的友谊才会持久;往小人之间的交像甜酒一样的又浓又稠,但不会长久。)
5、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出自:《中庸》(译文:勤奋好学就接近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懂得了是非善恶就是勇的一种表现。)
6、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出自:明代谚语(译文:一句良善有益的话,能让听者即使在三冬严寒中也倍感温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恶毒语言,伤害别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会让人觉得寒冷。)
7、千经万典,孝悌为先。——出自:《增广贤文》(译文:千万种经典讲的道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最应该先做到的。)
8、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出自:《增广贤文》(译文:好事坏事都是自己做的,灾祸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来的。)
9、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出自:《周易》(译文: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出自:《论语》(译文:努力学习却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厌倦。)
11、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出自:《后汉书》(译文:人们都认为只有获取别人的东西才是收获,却不知道给予别人也是一种收获。)
12、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出自:[汉]司马迁(译文:人终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价值不同,为了人民正义的事业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而那些自私自利,损人利已的人之死就比鸿毛还轻。)
13、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出自:《增广贤文》(译文: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举动,小乌鸦有衔食喂母鸦的情义,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顺父母。)
14、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出自:《警世通言》(译文:尽管你是一个强者,可是一定还有比你更强的人,所以不要在别人面前骄傲自满,自己夸耀自己。)
1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出自:《礼记·学记》(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有用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懂得事理。)
16、满招损,谦受益。——出自:《尚书》(译文: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7、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出自:《论语》(译文: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18、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出自:陈廷焯(译文: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
19、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出自:《省世格言》(译文:飞得慢的鸟儿提早起飞就会比别的鸟儿早飞入树林,不够聪明的人只要勤奋努力,就可以比别人早成材。)
20、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出自:《增广贤文》(译文:勤奋是登上知识高峰的一条捷径,不怕吃苦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遨游。)
21、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出自:《增广贤文》(译文:学习要不断进取,不断努力,就像逆水行驶的小船,不努力向前,就只能向后退。)
2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出自:《庄子》(译文: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知识是无限的。)
2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孟子》(译文:尊敬、爱戴别人的长辈,要像尊敬、爱戴自己长辈一样;爱护别人的儿女,也要像爱护自己的儿女一样。)
24、见侮而不斗,辱也。——出自:《公孙龙子》(译文:当正义遭到侮辱、欺凌却不挺身而出,是一种耻辱的表现。)
25、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出自:《韩非子》(译文:千里大堤,因为有蝼蚁在打洞,可能会因此而塌掉决堤;百尺高楼,可能因为烟囱的缝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灾而焚毁。)
26、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出自:《诗序》(译文:提出批评意见的人,是没有罪过的。听到别人的批评意见要仔细反省自己,有错就改正,无错就当作是别人给自己的劝告。)
27、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出自:《孔子家语》(译文:好的药物味苦但对治病有利;忠言劝诫的"话听起来不顺耳却对人的行为有利。)
28、言必信 ,行必果。——出自:《论语》(译文: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29、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出自:《论语》(译文: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3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出自:《论语》(译文: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31、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出自:《论语》(译文: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3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出自:《论语》(译文: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33、不怨天,不尤人。——出自:《论语》(译文: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34、不迁怒,不贰过。——出自:《论语》(译文: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35、小不忍,则乱大谋。——出自:《论语》(译文: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36、小人之过也必文。——出自:《论语》(译文: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37、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出自:《论语》(译文: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38、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出自:《论语》(译文:君子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产生。)
39、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出自:《论语》(译文: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40、三思而后行。——出自:《论语》(译文:每做一件事情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后才去做。)
41、多行不义必自毙。——出自:《左传》(译文: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
4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周易》(译文: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4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出自:《三国志》(译文: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44、学而不思罔,思而不学则殆。——出自:《论语》(译文: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不会感到迷茫,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疲倦而没有收获。)
4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出自:《论语》(译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应当说 不知道,不弄虚作假,这才是明智的行为。)
46、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出自:韩愈(译文:事业或学业的成功在于奋发努力,勤勉进取。太贪玩,放松要求便会一事无成;做人行事,必须谨慎思考,考虑周详才会有所成就。任性、马虎、随便只会导致失败。)
47、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出自:朱熹(译文:用心思考,用眼仔细看,有口多读,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读书。)
48、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出自:《劝学》(译文: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抓紧时间勤奋学习,到老了想读书却为时已晚。)
49、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出自:林逋《省心录》(译文:知道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学习就是聪明的人,不好问又骄傲自满的人是可耻的。)
50、学不可以已。——出自:《荀子》(译文: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小学必背文言文和意思5篇(扩展4)
——大公无私文言文翻译5篇
大公无私文言文翻译1
原文:
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
晋*公问于祁黄羊【1】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墨者有钜子腹,居秦。其子*,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对曰:“墨者之法曰:‘*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取材于《吕氏春秋·去私》)
注释:【1】祁黄羊:人名,晋国大臣。后文解狐、午、腹(tun),均为人名。
译文:
天的覆盖没有偏私,地的承载没有偏私,日月照耀四方没有偏私,四季的运行没有偏私。它们各自施行它们的恩德,所以万物才得以生长。
尧有十个儿子,但是不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却传给了舜;舜有九个儿子,但不传位给他的儿子却传给了禹:他们最公正了。
晋*公向祁黄羊问道:“南阳没有县令,谁可以担任呢?”祁黄羊回答说:“解狐可以担任。”晋*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君王问的是可以做地方官的,不是问我的仇人哪。”晋*公说:“好啊!”于是就让解狐担任,国人都很称赞。过了不久,晋*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没有管军事的官,那有谁能担任呢?”祁黄羊回答说:“祁午可以担任。”晋*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君王问的是谁可以担任管军事的官,不是问我的儿子呀。”晋*公说:“好啊。”于是又让祁午担任,国人都很称赞。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祁黄羊的说法太好了!推荐外人不回避仇人,推荐家里人不回避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公正了。
墨家有个大师腹,居在秦国。他的儿子杀了人,秦惠王说:“先生的年岁大了,也没有别的儿子,我已经命令官吏不杀他了,先生在这件事情上就听我的吧!”腹回答说:“墨家的法规规定:‘*的人要处死,伤害人的人要受刑。’这是用来禁绝*伤人的。用来禁绝*伤人的是天下的大义。君王虽然为这事加以照顾,让官吏不杀他,我不能不施行墨家的法规。”腹憞没有答应秦惠王,就杀掉了自己的儿子。儿子是人们所偏爱的,忍心割去自己所偏爱的而推行大义,腹可称得上大公无私了。
大公无私文言文翻译2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叫祁黄羊的官吏,为人十分正直,做事情从来都实事求是,从不以自己的喜好为标准。有一天,他的大王鲁*公问他说:“南阳县缺少了一个县令,你看派谁去比较好?”祁黄羊想了一会儿,说:“臣下觉得派解狐去最适合,他有能力干好这个工作。”鲁*公听了非常惊讶,便问他:“你不是跟解狐有仇吗?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去?”祁黄羊回答说:“您只问我什么人最合适,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鲁*公听了连连点头,从心底里赞赏祁黄羊做事的态度。于是,鲁*公便接受他的建议,派解狐去当南阳县的县令。解狐到任后,果然大有作为,替地方上的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当地的百姓都很称赞他。祁黄羊虽然和解狐有仇,但是当鲁*公征求祁黄羊的意见时,祁黄羊并不因为私仇而排斥解狐,而是公事公办向鲁*公推荐解狐。
大公无私文言文翻译3
祁黄羊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当时晋*公事无论巨细都同祁黄羊商讨,特别是对官吏的任免上。
一天晋*公对祁黄羊说:“南阳县缺一个县令,你看派谁去比较称职?”祁黄羊说:“解狐才干敏练,通达政务,让他去一定能够胜任。
晋*公听后感到奇怪:“你对解狐的印象很坏,*时你们从不交往,你怎么会推荐他去那么重要的县城作县令呢?”祁黄羊说:“大王问我,谁当南阳县令合适,并没有问我和谁的关系好。
于是晋*公派解狐到南阳任职。
解狐到了南阳,废除许多不合理的法规,公*处理老百姓的诉讼,兴修水利,按时节督促农民种田养蚕,鼓励农民开垦荒地。
南阳县的百姓对解狐非常爱戴。
南阳上缴的赋税也有大幅度增加,晋*公对解狐的政绩感到十分满意,更赞赏祁黄羊荐举人才得当。
当时晋国的法纪很混乱,地方官贪赃枉法,草菅人命;富人为富不仁,欺压良善,经常有人到京城告状。
朝中急需一名判官审理这些案件。
因此,晋*公征询祁黄羊意见说:“朝中缺一名判官,你看谁担任比较合适?”祁黄羊说:“祁午当判官很合适。
他公正廉洁,不徇私情,执法严明。
晋*公惊讶地说:“祁午不是你的亲生儿子吗,你推荐他当法官,不怕别人说闲话吗?”祁黄羊从容地说:“你问我谁可以当判官,我只考虑谁当判官称职,根本没想过我与被推荐人的关系,祁午是我的儿子,但我知道他更是一名称职的判官,所以推荐了他。
晋*公虽然任命祁午当了法官,总觉得有些不放心,就不断地派人了解祁午的任职情况。
他了解到,祁午克尽职守,办事公正,很得众人的好评。
从此对祁黄羊更加信任。
孔子听说这件事,评价说:“祁黄羊真是大公无私呀,荐举人才不回避仇人,也不回避亲人,完全凭才能取人。
大公无私文言文翻译4
晚饭后,儿子和父亲在客厅里坐下聊天。
父亲是一位很有名望的*,经常在电视上发言。而他只有这么一个儿子,于是对待自己的儿子可谓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当时儿子正在上中学,在好记星、诺基亚等学习工具的帮助下,学习成绩名列前茅。
儿子首先发了话:“爸,我们班上有一个同学说他长大后要去当兵,守卫边疆,保卫祖国,你认为怎样?”
父亲点燃了一根烟,慢吞吞地吸了一口,然后从嘴里吐出烟雾,说:“好啊!这个同学热爱祖国,有着把爱奉献给祖国的精神,值得肯定和表扬。”
儿子又试探性地问一句:“真的?”
父亲翘起了二郎腿,说:“嗯!”
儿子突然高兴地对父亲说:“爸,实话告诉你吧,那个同学就是我。看来你是允许我当兵了。”
父亲的脸色一下子变得很难看。他猛地吸了一口烟,然后严肃地对儿子说:“这件事我绝对不会同意!儿子啊,你想想,当兵多苦!整天要接受艰苦的训练,有时甚至面临着死亡的危险!况且,我已决定让你长大后在银行机构当经理了。当经理后,一天里人就那么往办公室一搁,钱就滚滚而来,这样的生活可是许多人都求之不得的呢!这事没得商量!”父亲说完,猛地把烟头掐灭,然后把开电视机,自顾自地看起了电视。
儿子生气地说:“爸,你刚才不是还说想当兵的人值得肯定和表扬吗?”
“我有说过吗?好像没有啊!”父亲耸着脑袋,倚着沙发,一本正经地辩解。
听了这句话,儿子也没有再说什么,只是生气地把头转了回来,不满地看着电视。这时,电视上正在播放着新闻:“某某*大公无私,被国家行政机关评为优秀干部……”而那个*,刚好就是父亲。
大公无私文言文翻译5
春秋时,晋*公有一次问祁黄羊说:“南阳县缺个,你看,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
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叫解狐去,最合适了。他一定能够胜任的!”
*公惊奇地又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
祁黄羊说:“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于是,*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
过了一些日子,*公又问祁黄羊说:“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
祁黄羊说:“祁午能够胜任的。”
*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
祁黄羊说:“你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所以我推荐了他;你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
*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当上了法官,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
孔子听到这两件事,十分称赞祁黄羊。孔子说:“祁黄羊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便不推荐。像祁黄羊这样的人,才够得上说“大公无私”啦!”
【拼 音】 dà gōng wú sī
【解 释】完全为人民利益着想,毫无私心。
【英文】Selfless
【归类】词语,成语。
【造句】 *员要襟怀坦白,大公无私。
【近义词】 舍己为公、铁面无私、黑白分明、两袖清风。
【反义词】 假公济私、自私自利、利欲熏心,谋私。
【原文】
晋*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公问:“解狐非子之仇耶?”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 (军事长官),其谁而为之?”对曰:“午可。”*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相关人物介绍:
祁奚(前620(壬申年)--前545),姬姓,祁氏,名奚,字黄羊,春秋时晋国人(今山西祁县人),因食邑于祁(今祁县),遂为祁氏。周简王十四年(前572年),晋悼公即位,祁奚被任为中军尉。祁奚本晋公族献侯之后,父为高梁伯。"下宫之难"后,晋景公曾以赵氏之田"与祁奚"。悼公继位,"始命百官",立祁奚为中军尉。*公时,复起为公族大夫,去剧职,就闲官,基本不过问政事。祁奚在位约六十年,为四朝元老。他忠公体国,急公好义,誉满朝野,深受人们爱戴。盂县、祁县均设有祁大夫庙。他曾推荐自己的杀父仇人解狐替代自己的职位。
由于时代所限,祁奚在政治上并无卓越的业绩可称。晋景、厉、悼、*四世,秦、楚、齐、晋争霸正酣;晋内忧迭起,是政治家施展抱负的大好机会。况景公继位(前599年)至厉公末年(前574年),正是祁奚20到40多岁期间,年富力强,理应有充足的精力参与国家事务。但这数十年间,却是祁奚政治生涯的空白时期,颇令人费解;究其原因,恐是晋公室宗族势力较弱所致。历史上,晋宗法血缘关系比较松弛,经过多次晋宗族相残事件后,异姓和异支的卿大夫贵族逐渐把持了朝政。至景公、厉公以后,晋同姓大夫仅剩栾氏、郤氏、羊舌氏、祁氏四家了。景公和厉公采取的是重用异姓卿族,压制同姓宗族的政策,厉公杀三郤(即郤锜、郤犨、郤至),亡郤氏;*公时灭栾氏;到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祁奚孙、叔向子,相恶于君",六卿"遂以法尽灭其族……分其邑为十县",晋公室益弱。可见,景公、厉公以后,同姓大夫正在逐步退出晋国政治舞台而让位于"六卿",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上述问题了。
《诗小雅》赞:"言惟有德之人,能举似已者也。"相传解狐为祁县东冀里人,为人正直廉洁,做官时也曾举自己的仇人刑伯柳为上党守。柳往谢解狐,解狐说:"举子,公也;怨子,私也,子往矣怨子如初也。"其耿直倔强的性格同祁奚何其相似。祁午也是晋国当时著名的贤才。他"好学而不戏,守业而不淫,柔惠小物而镇定大事,有质直而无流心",任中军尉后,"军无秕政"。袁启疆称祁午"为诸侯之选"。左氏和孔子由此慨叹,"祁奚于是能举善矣。称其仇,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给祁奚以极高的评价。
君子认为祁奚为这种情况下能够推举有德行的人。称道他的仇人而不是谄媚,安排他的儿子而不是勾结,推举他的副手而不是结党。《商书》说:"不偏私不结党,君王之道浩浩荡荡",这说的就是祁奚啊。解狐能被推举,祁午能被安排,羊舌赤能有官位,建立一个官位而成就三件事,这是由于能够推举好人的缘故啊。唯其有德行,才能推举类似他的人。《诗》说:"正因为具有美德,推举的人才能和他相似。"祁奚就是这样做的。
小学必背文言文和意思5篇
——晋书文言文原文及翻译5篇
晋书文言文原文及翻译1
晋书
吾彦,字士则,吴郡吴人也。出自寒微,有文武才干。身长八尺,手格猛兽,旅力绝群。仕吴为通江吏。时将军薛珝杖节南征,军容甚盛,彦观之,慨然而叹。有善相者刘札谓之曰:“以君之相,后当至此,不足慕也。”初为小将,给吴大司马陆抗。抗奇其勇略,将拔用之,患众情不允,乃会诸将,密使人阳狂拔刀跳跃而来,坐上诸将皆惧而走,唯彦不动,举几御之,众服其勇,乃擢用焉。
稍迁建*太守。时王濬将伐吴,造船于蜀,彦觉之,请增兵为备,皓不从彦乃辄为铁锁横断江路及师临境缘江诸城皆望风降附或见攻而拔唯彦坚守大众攻之不能克乃退舍礼之。
武帝吴亡,彦始归降,武帝以为金城太守。帝尝从容问:“孙皓所以亡国者何也?”曰:“吴主英俊,宰辅贤明。”帝笑曰:“君明臣贤,何为亡国?”彦曰:“天禄永终,历数有属,所以为陛下擒。此盖天时,岂人事也!”张华时在坐,谓彦曰:“君为吴将,积有岁年,蔑尔无闻,窃所惑矣。”彦厉声曰:“陛下知我,而卿不闻乎?”帝甚嘉之。
迁雁门太守,时顺阳王畅骄纵,前后内史皆诬之以罪。乃彦为顺阳内史,彦清身率下,威刑严肃,众皆畏惧。畅不能诬,乃更荐之,冀其去职。迁员外散骑常侍。帝尝问彦:“陆喜、陆抗二人谁多也?”彦对曰:“道德名望,抗不及喜;立功立事,喜不及抗。”
中都会交州刺史陶璜卒,以彦为南中都督、交州刺史。重饷陆机兄弟,机将受之,云曰:“彦本微贱,为先公所拔,而答诏不善,安可受之!”机乃止。因此每毁之。长沙孝廉尹虞谓机等曰:“自古由贱而兴者,乃有帝王,何但公卿。若何元干、侯孝明、唐儒宗、张义允等,并起自寒役,皆内侍外镇,人无讥者。卿以士则答诏小有不善,毁之无已,吾恐南人皆将去卿,卿便独坐也。”于是机等意始解,毁言渐息矣。
初,陶璜之死也,九真戍兵作乱,逐其太守,九真贼帅赵祉围郡城,彦悉讨*之。在镇二十余年,威恩宣著,南州宁靖。自表求代,征为大长秋。卒于官。
翻译
吾彦,字士则,是吴郡吴县人。出身贫寒家庭,兼有文武之才。身高八尺,徒手能杀死凶猛的野兽,体力无人能比。出仕吴国担任通江吏。当时将军薛珝执持旄节南征,军队队伍非常壮观,吾彦看了之后感慨而叹。有个擅长看相的人刘札对他说:“凭你的相貌,以后应当到达这个官职,不足以羡慕他。”开始时只做了一个小的头目,受吴国大司马陆抗差遣。陆抗对他勇敢和谋略感到惊奇,准备提拔重用他,又担心大家不赞同,于是召集各位将领,暗中派人假装疯狂拿着刀跳窜过来,在座的各位将领都害怕得逃走了,只有吾彦坐着不动,举起几案来抵挡刺客。大家都佩服吾彦的勇敢,于是陆抗提拔重用了他。
不久吾彦升迁做了建*郡的太守。当时王濬准备攻打吴国,在蜀地建造战船,吾彦觉察到了这件事,请求增派兵力加强防备,孙皓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吾彦于是铸造铁链阻断江面。等到王濬的军队逼近边境时,沿江的许多城镇都纷纷投降归顺,或都被攻占沦陷,只有吾彦仍坚守建*。王濬的大军攻不下建*,只好后退三十里,以礼相待。
吴国灭亡后,吾彦才归降。晋武帝让他做金城太守。武帝曾经随意问:“孙皓亡国的原因是什么?”吾彦回答说:“吴主孙皓英明雄俊,才能杰出,宰相大臣们才德出众,明达事理。”武帝笑着说:“如果国君明达,大臣贤德,为什么会亡国呢?”吾彦说:“上天赐给吴主的禄位总有终了的时候,吴国的命运也有期限,所以吴主被陛下您所擒获。这大概是天命吧,怎能是人为之事呢!”张华当时也在坐,对吾彦说:“你做吴国大将,加起来的时间也有几年了,人们蔑视你的无闻,这是我感到迷惑的地方。”吾彦大声而严厉地说:“陛下了解我,你没有听说吗?”武帝很赞许他。
调到雁门担任太守,顺阳王孙畅骄横放纵,以前的内史皆被他诬陷因而获罪。到了吾彦担任顺阳内史时,清廉自律,充当属下的榜样,依法办事,严厉肃穆,大家都很敬畏恐惧。孙畅不能够诬陷他,就改变推荐他,希望吾彦除去顺阳内史的官职。后来吾彦升为员外散骑常侍。武帝曾经问吾彦说:“陆喜、陆抗两个人哪一个更优秀?”吾彦回答说:“道德名望方面,陆抗比不上陆喜;建立功勋做事方面,陆喜比不上陆抗。”
恰逢交州刺史陶璜死了,武帝委派吾彦担任南中都督、交州刺史,吾彦赠送陆机兄弟很多财物,陆机准备接受,陆云说:“吾彦本来贫寒,受我们父亲的提拔,可是回答皇上问话时有贬毁我们的父亲之意,怎么能接受他的东西呢!”陆机于是没有接受。因为这个原因陆氏兄弟经常诋毁吾彦。长沙孝廉尹虞对陆机兄弟说:“从古到今由卑贱而发达的人尚且有帝王,何况是公卿?像何元干、侯孝明、唐儒宗、张义允等人,都出身贫寒,被人役使的人,但都担任内侍外镇的官职,没人讥讽他们。你们因为吾彦回答皇帝的问话稍有点不妥,就不停地诋毁他。我担心南方的士人都将会远离你们,那时你们便孤单了。”于是陆机兄弟对吾彦的.恨意才稍减一点,造谣的话逐渐停息。
当初,陶璜死的时候,戍守九真的士兵作乱,把当地的太守驱逐走了,九真贼帅赵祉围攻郡城,吾彦全力*息了这次叛乱。在九真二十多年,恩惠威严显著,南方州县*静。他亲自上表请求委派别人接替自己的职务,但朝廷征召他为大长秋。最终死于官职上。
晋书文言文原文及翻译2
原文:
王彪之字叔武。年二十,须鬓皓白。从伯导谓曰:“选官欲以汝为尚书郎,汝幸可作诸王佐邪!”彪之曰:“位之多少既不足计,自当任之于时,至于超迁,是所不愿。”遂为郎。累迁尚书左丞、廷尉。时永嘉太守谢毅。赦后杀郡人周矫,矫从兄球诣州诉冤。扬州刺史殷浩遣从事疏收毅,付廷尉。彪之以球为狱主,身无王爵,非廷尉所料,不肯受。穆帝发诏令受之。彪之又上疏执据。时当南郊,简文帝为抚军,访彪之应有赦不。答曰:“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黎庶不达其意,将谓效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转吏部尚书。简文有命用秣陵令曲安远补句容令,殿中侍御史奚郎补湘东郡。彪之执不从,曰:“殿下昔用安远,谈者纷然。句容近畿,岂可处卜术之人无才用者邪。湘东虽复远小,所用未有朗比,谈者谓颇兼卜术得进。殿下若超用寒悴,当充人才可拔。朗等凡器,实未足充此选。”既而长安人雷弱儿等诈云杀苻健,请兵应接。时殷浩镇寿阳,便进据洛。属彪之疾归,上简文帝笺,陈弱儿等容有诈伪,浩未应轻进。寻而弱儿果诈,浩大败。简文笑谓彪之曰:“果如君言,君谋无遗策,张、陈何以过之。”后以彪之为会稽内史。居郡八年,豪右敛迹,亡户归者三万余口。桓温①下镇姑孰,威势震主,四方修敬,皆遣上佐、纲纪②。彪之独曰:“大司马诚为富贵,朝廷既有宰相,动静之宜自当谘禀。修敬若遣纲纪,致贡天子复何以过之!”竟不遣。温以山阴县折布米不时毕郡不弹纠上免彪之彪之去郡郡见罪谪未上州台者皆原散之会赦左降谪为尚书以年老,上疏乞骸骨,诏不许。太元二年卒,年七十三。(节选自《晋书·王彪之传》)【注】①恒温,东晋权臣,曾独揽朝政十余年,有意夺取帝位。②纲纪:文中指公府及州郡的主簿。
译文:
王彪之,字叔武。二十岁时,胡须鬓角都白了。堂伯王导对他说:“选官要任命你为尚书郎,你有幸可以担任诸王公的辅官朝官了!”王彪之说:“职位的高低本来就不值得计较,只要是在合宜的时世任职。至于超格提拔,这并不是我的愿望。”于是为郎。多次升迁后任尚书左丞、廷尉。当时永嘉太守谢毅,在皇帝大赦后杀郡人周矫,周矫的堂兄周球到州郡中诉冤情。扬州刺史殷浩派从事上奏皇帝后拘捕谢毅,交付给廷尉审理。王彪之认为周球是讼案的当事人,他身无王爵,不归廷尉审理,不肯受理此案。穆帝下诏令王彪之受理此案。王彪之又上疏据理力争。这是恰逢皇帝要在南郊祭天,简文帝当时任抚军,向王彪之询问是否应该大赦。王彪之回答说:“郊祀按惯例有大赦,我认为不合宜。老百姓不明白郊祀时大赦天下的意义,还会认为每逢郊祀必有大赦,到这个时候,凶恶愚蠢之辈又要产生侥幸心理了。”就听从了王彪之的意见。王彪之转任吏部尚书。简文帝下令用秣陵令曲安远补任句容令,殿中侍御史奚朗补任湘东郡守。王彪之坚持个人意见不听从,说:“殿下当初任用曲安远,议论的人已经议论纷纷。句容靠近京城,怎么能用没有才能的卜术之人呢!湘东郡虽然偏远狭小,以前所任用的也没有奚朗这样的人,议论者认为他是全靠卜术才得以进用。殿下如果破格任用寒微之人,应当让有才得的人得到选拔。奚朗等人是*庸之人,确实不足以充任这样的职务。”不久长安人雷弱儿等诈称杀苻健,请晋朝派兵接应。当时殷浩镇守寿阳,就进军占据洛阳。正赶上王彪之因病回家,上书简文帝,陈述雷弱儿等可能有诈,殷浩不应轻举冒进。不久雷弱儿果然有诈,殷浩大败。简文帝笑着对王彪之说:“果然如您所言。您的谋划没有无误,就是张良、陈*又怎么能超过您、”后来任王彪之为会稽内史。在郡八年,豪门大族行为有所收敛,逃亡又返回的有三万多人。桓温镇守姑孰,威势使天子畏忌,四方官员表示敬意,都派遣上佐、主簿前去(拜访)。王彪之却说:“大司马的确富贵,朝廷既然有宰相,举动是否得宜应当向宰相询问禀报。表示敬意如果派遣主簿,那么向天子进贡又用什么呢?”最终也没有派主簿(前往)。桓温以会稽郡山阴县的折布米没有按时办好,郡中不弹劾纠正为名,上表请求免去王彪之的职务。王彪之离郡,郡里被贬谪的罪人未送州台的,全部赦免遣散。正好碰上大赦,降为尚书。因年老,上疏请求退休,下诏不同意。太元二年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晋书文言文原文及翻译3
原文: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
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晋书·王羲之传》)
译文: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堂侄。祖父王正,官至尚书郎;父亲王旷,做过淮南(今安缴当涂、芜湖一带)太守。王栽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超人之处。长大后,他很善于辩论,并且以性情经宣而著称。他员擅长书法,为古今之冠。人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伯父王敦、王导都很看重他。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人阮裕在当时享有盛警,而阮裕也看重王整之,把他和王悦、王承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有一次,太尉都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选位女婿。王导让来人到东边厢房里去追究王家子弟。门生回去后,对都鉴说:“王家子弟个个不错,可是一听到有使名邻,都显得拘递不自然,只有一个人坐在东床上,坦腹而食,若无其事。”都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一打听,原来是王赣之。郡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羲之很喜欢服药颐养性情,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会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名士荟萃。谢安未做官时就住在这里。还有孙绰、李充、许询、支循等人,皆以文章盖世,他们都在这里建有住宅,与王朝之情投意合。王惹之曾和一样好友在会稻山阴的兰亭宣集,并亲自作序。以申明其志。
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有一位孤老太太养了只鹅,叫声很好听,他想买而未能得,于是就带着亲友去观看。谁知老太太听说他要来,竞把鹅烹煮了,准备招待他,他为此难过了一整天。当时,山阴有位道士,养了一群鹅,王盏之去观看时非常高兴,多次恳求道士要买他的鹅。道士对他说:“你若替我抄一迫《道德经》,这群鹅就全部送给你啦”王羲之欣然命笔,写好后笼鹅而归,一路上乐不可支。他的性格就是如此坦率。还有一次,他到学生家去,看见人家的校(佃匪)木矮桌洁净光滑,就在上面写起宁来,一半楷书,一半草体。后来那位学生的父亲无意中把这些字:给刮去了,他的学生懊悔了好几天。他的书法注当时就很被世人看重,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王整之常自称;“我的书法和钟瑶相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也如同大雁排行。”又曾经写信给人说:“东汉张芝临池学写字,池水都变成黑色,如果天下人象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 膘骑将军王述少有声誉,与王赣之齐名,但王蓖之却看不起他,因此二人不和。王述先做了会稽内史,因为母亲去世,就辞职守丧,王羞之来接替他的职务,只到王述家去吊唁一次,就再也不登门。王述每次听到外面有号角声,总以为王获之来看望自己,暖忙洒扫以待,这样过了一年,而王羡之竟然不顾,王述深以为遗憾。”
晋书文言文原文及翻译4
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人也。家世儒学。父雍,起小吏,以能擢授殿中侍御史。思少学钟、胡①书及鼓琴,并不成。雍谓友人曰:“思所晓解,不及我少时。”思遂感激勤学,兼善阴阳之术。貌寝,口讷,而辞藻壮丽。不好交游,惟以闲居为事。
造《齐都赋》,一年乃成。复欲赋三都,会妹芬入宫,移家京师,乃诣著作郎张载,访岷邛之事。遂构思十年,门庭籓溷②皆著笔纸,遇得一句,即便疏之。自以所见不博,求为秘书郎。及赋成,时人未之重。思自以其作不谢班、张,恐以人废言。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张载为注《魏都》,刘逵注《吴》《蜀》而序之曰:“观中古以来为赋者多矣,相如《子虚》擅名于前,班固《两都》理胜其辞,张衡《二京》文过其意。至若此赋,拟议数家,傅辞会义,抑多精致,非夫研核者不能练其旨,非夫博物者不能统其异。世咸贵远而贱近,莫肯用心于明物。”陈留卫权又为思赋作《略解》…… 自是之后,盛重于时,文多不载。司空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初,陆机入洛,欲为此赋,闻思作之,抚掌而笑,与弟云书曰:“此间有伧父③,欲作《三都赋》,须其成,当以覆酒瓮耳。”及思赋出,机绝叹伏,以为不能加也,遂辍笔焉。秘书监贾谧请讲《汉书》,谧诛,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及张方纵暴都邑,举家适冀州。数岁,以疾终。(选自《晋书·左思传》,有删改)
【参考译文】
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人。他家世代传承儒学。父亲左雍起于小吏,凭借才能被提拔为殿中侍御史。左思小时候学习钟繇、胡昭的书法,并学鼓琴,都没学成。左雍对朋友说:“左思通晓、理解的东西,比不上我小时候。”左思于是受到感发和激励,勤奋向学,并且擅长阴阳之术。他相貌丑陋,口齿笨拙,诗文辞采却壮美华丽。不喜欢与人交游,只以闲居为事。
作《齐都赋》,用了一年时间才完成。又想作《三都赋》,赶上妹妹左芬(被晋武帝征召)入宫,把家搬到京师,于是拜访著作郎张载,访求四川成都一带的事情。于是用十年时间构思,门旁庭前,篱边厕所,都放着笔和纸,偶得一句,立即记录下来。自己认为见闻不够广博,请求(到秘书省)担任(掌管图书典籍的)秘书郎之职。等到赋写成之后,当时人并未给予重视。左思自认为他的赋作比之班固、张衡之作毫不逊色,担心人们因为看不起他这个人而废弃他的作品。安定人皇甫谧有很高的声望,左思前去拜访他,把自己的作品给他看。皇甫谧大为称道,并且替他的赋写了序文。张载为其中的《魏都赋》作了注释,刘逵为其中的《吴都赋》《蜀都赋》作了注释,并为之作序说:“观战国以来,作赋的人太多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在前代享有盛名,班固的《两都赋》道理胜过文辞,张衡的《二京赋》文采超过立意。至于这篇赋作,比拟诸家,或运用辞藻表现思想,或运用事实阐发意蕴,也颇有情致,不精研细审的人不能详知这篇赋作中蕴含的深意远旨,不通晓众物的人不能统摄这篇赋作中涉及的殊物异闻。世人都崇尚古代的作品,看不起当世之人的创作,没有人肯花心思了解作品实质。”陈留人卫权又为左思此赋作了《略解》……从此以后,《三都赋》被时人称誉推崇,文章太多,不一一记载。司空张华见到此赋,感叹说:“左思是班固、张衡之流的人物,(此赋)能使诵读的人感觉文已尽而意有余,历时越久,越有新意。”于是豪门贵族之家争相传阅抄写,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价格大涨。起初,陆机从南方来到洛阳,打算创作《三都赋》,听说左思正写此赋,拍手而笑,给弟弟陆云写信说:“这里有个粗俗鄙陋的北人,想作《三都赋》,等他写成了,也只好用那些纸盖酒坛子罢了。”等到左思的赋作传出,陆机赞叹佩服至极,认为不能超越(他),于是停笔不写了。秘书*官贾谧请他主讲《汉书》,贾谧(在“八王之乱”中)被诛杀后,左思退居宜春里,一门儿心思扑在典籍上。等到张方肆意暴虐,祸害京都洛阳,左思将全家人搬到冀州。几年后,因病而死。
晋书文言文原文及翻译5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③。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宫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二子:赐、兴。
(节选自《晋书李密传》)
【注】①醮:jiào,改嫁。②烝烝:zhēng,热切的样子。③游夏:孔子学生子游、子夏。
【参考译文】
李密,字令伯,是犍为武阳人( 今四川彭山)。他的另一个名字叫虔。他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改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感恋双亲,思念至深,以至忧思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因孝顺和恭敬而闻名。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在祖母身边,夜里不脱衣睡觉。为祖母端饭菜、喂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饮食或服用。有空闲的时间他就讲学,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优秀学生子游、子夏。他年轻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汉*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征召他担任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迈,无人奉养,就没有接受任命。于是上奏章说:
……(《陈情表》译文省略)
晋武帝读了李密的《陈情表》后,说:“李密这个名士,不是徒有虚名。”于是收回对他的任命。后来祖母刘氏去世,李密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后,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司空张华问李密:“安乐公这人怎样?”李密说:“可以说仅次于齐桓公。”张华问其中的缘故,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而称霸诸侯,任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流出户外。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与魏国抗衡,任用黄皓却丧了国,由此可知他俩的成败原因是一样的。”张华接着问:“孔明的教诲为什么那么具体琐碎?”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这些水*高的人)相互之间说话,所以言辞简洁优雅;《大诰》中与普通人说话,适宜琐碎具体。和孔明说话的人没有人能和孔明水*相当的,因此孔明的言论教诲就要具体琐碎。”张华认为他说得好。
李密由京官外调做温令,却憎恨一个担任从事的下属,他曾在写给别人的信中说:“*不死去,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里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李密很有才能,常希望能调回京城任职,可是他在朝中没有靠山,于是被调任汉中太守,自认为失去了很重要的机会,心怀怨恨。等到在东堂赐宴饯别时,皇上下诏命令李密赋诗,李密在诗的末章说:“人们也都说过这样的话,有因才会有缘。(当官的人)皇宫中如果没有权势的朝臣做靠山,不如回家种田。圣明的君主在上,这话怎么能这么说呢!”武帝对此很生气,都官从事等(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了李密的官职。后来李密死在家中。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叫李赐、一个叫李兴。
小学必背文言文和意思5篇(扩展7)
——初中的语文必背文言文3篇
初中的语文必背文言文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
初中的语文必背文言文2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动;?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初中的语文必背文言文3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以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小学必背文言文和意思5篇(扩展8)
——智囊全集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菁选2篇)
智囊全集文言文原文和翻译1
原文:
子昂初入京,不为人知。有卖胡琴者,价百万,豪贵传视,无辨者。子昂突出,顾左右曰:“辇①千缗②市之!”众惊问,答曰:“余善此乐。”皆曰:“可得闻乎?”曰:“明日可集宣阳里。”如期偕往,则酒肴毕具,置胡琴于前。食毕,捧琴语曰:“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驰走京毂③,碌碌尘土,不为人知!此乐贱工之役,岂宜留心!”举而碎之,以其文轴遍赠会者。一日之内,声华④溢都。
(选自<《智囊全集》)
[注释]
①辇(niǎn):载运。②緡(mín):成串的铜钱。古代一千文为一緡。③京毂(gǔ):通往京城的大道。④声华:声名。
译文:
唐朝时陈子昂刚到京城时,人们都不认识他.一天,有个卖胡琴的老头喊价百万要卖手中的胡琴,一些豪门富商传看那胡琴,没人看得出这琴是不是真的价值百万.陈子昂突然说:“我出一千缗钱买了.”大家听了,惊异得不得了,陈子昂说:“我擅长弹奏胡琴,这是把好琴.”众人要求子昂弹奏一曲,陈子昂说:“如各位不嫌弃,明天请到宜阳里来.”第二天众人果然依约前往,陈子昂准备了酒菜,将胡琴放在桌上,用过酒菜后,陈子昂捧着琴说:“我是四川陈子昂,写过上百篇的文章,到京城来也已有一段时日了,但是始终得不到任何赏识.至于胡琴嘛,是低贱的乐工所弹奏的,哪值得花时间心力去钻研.”于是举起胡琴摔在地下,将自己所写的"文章分赠在场的宾客.一天之内,陈子昂的名声就轰动整个长安城。
智囊全集文言文原文和翻译2
原文:
子昂初入京,不为人知。有卖胡琴者,价百万,豪贵传视,无辨者。子昂突出,顾左右曰:“辇①千缗②市之!”众惊问,答曰:“余善此乐。”皆曰:“可得闻乎?”曰:“明日可集宣阳里。”如期偕往,则酒肴毕具,置胡琴于前。食毕,捧琴语曰:“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驰走京毂③,碌碌尘土,不为人知!此乐贱工之役,岂宜留心!”举而碎之,以其文轴遍赠会者。一日之内,声华④溢都。
(选自<《智囊全集》)
[注释]
①辇(niǎn):载运。②緡(mín):成串的铜钱。古代一千文为一緡。③京毂(gǔ):通往京城的大道。④声华:声名。
译文:
唐朝时陈子昂刚到京城时,人们都不认识他.一天,有个卖胡琴的老头喊价百万要卖手中的胡琴,一些豪门富商传看那胡琴,没人看得出这琴是不是真的价值百万.陈子昂突然说:“我出一千缗钱买了.”大家听了,惊异得不得了,陈子昂说:“我擅长弹奏胡琴,这是把好琴.”众人要求子昂弹奏一曲,陈子昂说:“如各位不嫌弃,明天请到宜阳里来.”第二天众人果然依约前往,陈子昂准备了酒菜,将胡琴放在桌上,用过酒菜后,陈子昂捧着琴说:“我是四川陈子昂,写过上百篇的文章,到京城来也已有一段时日了,但是始终得不到任何赏识.至于胡琴嘛,是低贱的乐工所弹奏的,哪值得花时间心力去钻研.”于是举起胡琴摔在地下,将自己所写的.文章分赠在场的宾客.一天之内,陈子昂的名声就轰动整个长安城。
小学必背文言文和意思5篇(扩展9)
——小学生文言文吴起守信
小学生文言文吴起守信1
1 暮:傍晚
2 令:派、使、让
3 方:才
4 之:代词,代“老友”
5 俟(sì):等待
6 恐:恐怕,担心
7可:行
8信:信用
9 故:旧的,原来的
10 食:吃
11 信:诚信
12 止:留住
13昔:以前
14求:寻找
15服:使------信服(使动用)
16 非信不可也信:守信,讲信用
17.吴起: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
18.欤:语气词,吧
19.其:他,指吴起
20.宜:应该
21.为:坚守
小学必背文言文和意思5篇(扩展10)
——文言文疑问代词和指示代词的用法
文言文疑问代词和指示代词的用法1
常用的疑问代词有三类:问人,问事物,问处所。
1, 问人的疑问代词:谁,孰。
“孰”字的用法:
A, 与“谁”相同,如:
孰为夫子?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B, 表示“哪一个”,常用在选择问句中。如:
吾与徐公孰美?
天下之害孰为大?
C, 孰常与介词“与”连用,构成固定组合“孰与”,表示比较,疑问。
吾孰与徐公美?
我孰与皇帝贤?
“孰与”有时不表示比较,而是表示反问,如: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
2、问事物的疑问代词,常用的有“何、胡、曷、奚”,一般不问人。可以释成“什么”,也可以用作状语,表示“为什么”。
3、问处所的疑问代词,有“安、恶、焉”等,表示“在哪里”。
且焉置土石?
王攻楚将恶出兵?
也可以表示反问:
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