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第二学段阅读要求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中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所谓关键词句,是指在课文中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重要作用的词句,它在课文中或准确表达文章主旨,或真切体现作者情感,是快速准确读懂课文的有效信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学会阅读,而抓住关键词句细致分析,能更好地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情感,在阅读教学中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也是有效阅读的窍门之一。
一、抓关键词句,训练朗读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式,朗读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特别是好的朗读。不仅能更好的理解课文,还能把学生吸引到文本中去。唤起与作者感情上的共鸣。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学中,运用抓关键词理解课文的方法,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验、感悟,便能更深刻地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如《风筝》一文体现了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的快乐。紧抓“憧憬”“依然”关键词语,首先引导学生去猜想孩子们有什么样的憧憬?大部分学生有过放风筝的经历,放风筝的快乐心情顿时洋溢在他们幸福的脸上,孩子们的憧憬也就变成了他们自己的憧憬。他们纷纷说着:孩子们憧憬着他们的风筝越飞越高;憧憬着他们的幸福鸟带着他们的名字。高高的飞在蓝天上,其他人都非常羡慕;憧憬着幸福鸟把幸福洒满整个村庄……带着他们的憧憬。带着他们的美好希望,朗读句子。学生们读得有滋有味。就这样反复诵读,边读边想象孩子们做风筝的情景,放风筝的神情,细细品味,深化情感。教育家叶圣陶说: “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的确。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能激发自己的情感,引发共鸣。
二、抓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内心
文章中。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是通过特别的环境、特别的行为举止、特别的谈吐体现出来的,这些,都是通过精炼的语言来表现。理解课文,只有理解这些关键词,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如《小摄影师》这篇文章,主要体现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和蔼可亲和关怀爱护,同时也体现了小男孩的聪明机智。教学中抓住“纸团”“摆弄”两个关键词,便能更好地深入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一个纸团飞进高尔基的窗口,要求给他照相。这种方式虽然是不正规的,不礼貌的,但高尔基没有因此生气、拒绝孩子的请求。说明他理解、爱护孩子。小男孩平常没有办法接触到高尔基,只好通过纸团来传递信息,说明他很聪明,遇事会动脑。“摆弄”更是反映了高尔基对孩子怀有极大的耐心,积极配合小男孩的工作。同时也反映了小男孩对工作的认真。
三、抓关键词句,读写结合
吕叔湘先生说得好:“使用语言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模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课文中有些关键词在写作方法,遣词造句方面给学生提供了模式,理解课文的同时。抓住关键词指导学生进行练笔训练,读写结合,能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写作技能,提高写作能力。如《翠鸟》这篇课文,第一段介绍翠鸟的羽毛很鲜艳。全段围绕“鲜艳”一词,分别从头部、背部、腹部进行具体描写。在让学生真正理解总分的写作方法后,可以趁热打铁,进行读写结合,要求他们尝试模仿这段话,按照这种写作方法写自己熟悉的动物、植物,或者自己熟悉的一个人等等。有学生这样描写鹦鹉:爸爸出差带回一只鹦鹉,你瞧,多么漂亮的鹦鹉呀!背上的羽毛是绿色的,硬翅上装饰着深绿色的花纹。那绿色,浅得像小草儿,深得像松针。它颈项上的羽毛是紫绿色的,形成一个美丽的风头。它肚子上,是纯一色的雪白的毛,又松又软。像妈妈的大围巾。这种读写结合的方法可以推动学生向完全独立性作文过渡。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