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学范文!

当前位置:爱学范文网>>党团范文>>公文范文>>产业园区如何吸引人才集聚9篇

产业园区如何吸引人才集聚9篇

标签:时间:

产业园区如何吸引人才集聚9篇产业园区如何吸引人才集聚  大型产业区建设混合社区的实践与探索  ——以宁波市杭州湾新区混合社区规划  为例  摘要:为解决杭州湾新区安置大量青年产业工人的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产业园区如何吸引人才集聚9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产业园区如何吸引人才集聚

  大型产业区建设混合社区的实践与探索

  ——以宁波市杭州湾新区混合社区规划

  为例

  摘要:为解决杭州湾新区安置大量青年产业工人的问题,规划提出在产业区内建设若干2-3万人口规模的混合社区的构想,研究产业区新型混合社区的模式、规模、业态、配套、交通、环境、时序以及建设模式等内容。以高品质生态化全新理念的混合社区吸引人才并留住人才,最终促进新区成城发展。

  关键词:混合社区;工业区;杭州湾新区

  PracticeandExplorationofBuildingMixedCommunitiesinLargeIndustrialAreas

  ——TakeMixedCommunityPlanningofHangzhouBayinNingboasanExample

  LuoWenliang

  

  越溪湖社区

  促进人才集聚---有利于吸引青年人才,作为上海、杭州、宁波三角中心的杭州湾新区,混合社区建设对吸引一线城市外溢的年轻人来新区就业定居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2)促进优企入驻---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及优质企业入驻新区,混合社区既能为企业员工提供生活的后勤保障,又能为企业就近提供良好的生产服务需求。

  3)促进新区成城---有利于重构“产、城、人”生态体系,培育杭州湾新市民,加快新城人口集聚,混合社区定位之一即为青年工人由单身就近安置到中心城区家庭生活的过渡社区,是中心城区培育永久市民的摇篮。

  4)促进安居乐业---有利于提高产业工人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促进新区产业区的稳定与发展。

  5)促进消费增长---有利于促进产业工人在下班后的青工8小时内生活消费的提升,进而促进地区消费的增长。

  4.2规划展望

  产业区配套混合社区的规划建设在杭州湾新区是首创,截止2020年年底,将有高新混合社区和智能混合社区部分地块竣工,总建筑面积约38.8万㎡,预计容纳约2.5万名产业工人。之后,将有更多的混合社区推广建设。为保障项目顺利进行,项目工程建设投资全部由国有公司自筹。从规划到建设体现了杭州湾新区与时俱进的战略眼光、坚决果断的决策能力和高效实干执行能力。投入使用后的混合社区,规划部门将对其进行实时跟踪调研,及时调整并改进混合社区的规划中的问题及未考虑到的因素,为后续混合社区经验的推广做出重要的示范。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周明长,查晓鸣.刍议混合社区规划[J].建筑设计,2015,02:104-106.

  [2]谭昕.基于混合社区模式的城市边缘区居住空间优化策略[D].安徽建筑大学,2015,6.

  [3]王梦宇.基于多元居民融合发展的混合住区模式初探[J].山西建筑,2020,05:10-11.

  [4]秦洛峰,吴超,俞淳流.基于功能混合视角下的城市活力社区设计研究——以杭州湾高新混合社区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0,7:154-155.

  [5]陆建城.再开发背景下的开发区产业配套设施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5,6.

  [6]程文,邹云.国家级新区建设与发展研究综述[J].城市建筑.2017,16.16-20.

  [7]蒋祎宁.省级开发区产城融合模式及评价体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4,5.[8]冯建喜,马汀·戴斯特等.荷兰自行车交通的历史演进及规划设计[J].国际城市规划,2013,3:29-35.[9]郑婧,陈石可.德国弗莱堡绿色交通规划与策略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4,5:109-115.

  3

篇二:产业园区如何吸引人才集聚

  某某市工业园区提质增效行动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按照“千亿园区,万亿产业”的工作目标,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的先导区,形成制造业创新集聚高地、绿色发展高地和营商服务高地,为我市打造“2+1“现代产业集群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特制定以下行动方案

  一、构建工业园区发展新格局1、聚力打造“3+7“工业园区。大力拓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空间。优化提升某某经济技术开发区、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中韩人民政府、某某开发区、仲恺高新区管委会为实施责任单位)8、促进园区主导产业集聚。各县人民政府、某某开发区、仲恺高新区管委会为实施责任单位)

  四、推动工业园区创新绿色发展11、强化园区科技创新能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某某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惠府〔20xx〕60号),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优势产业集群的创新水平。加快重大创新基础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提质增量,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和“创新型企业百强”培育计划。支持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出台在国有工业、科研用地上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进行产权分割等相关政策。(市科学技术局牵头,市教育局、发展和改革局、工业和信息化局、自然资源局、市场监督管理局配合,各县(区)

  人民政府、某某开发区、仲恺高新区管委会为实施责任单位)12、提升园区环保安全水平。积极推动工业园区开展规划环评,大力推进

  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新认定园区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必须与园区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和同步运营;现有园区应在20xx年前全部实现污水集中处理,确保污染物按要求达标排

  放。推动工业园区建设集中供热设施和固体废物收集转运中心,到20xx年全部工业园区完成循环化改造工作。积极创建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供应链,推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强化园区安全生产,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支持园区引进

  (区)将工业园区土地出让收入全部用于园区土地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反哺”园区机制,工业园区产生的收益通过一定方式“反哺”园区发展,激发园区发展内生动力。积极争取国家对地方政府专项债的支持,加快园区开发建设进度。(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市发展和改革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局配合,各县(区)人民政府、某某开发区、仲恺高新区管委会为实施责任单位)

  15、实施园区发展绩效评价。利用工业项目全生命周期跟进服务信息系统,动态掌握并解决项目落地和建设推进中存在的问题,推动项目签约、审批、落地、建设、投产各环节加速。进一步完善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着重分析企业发展质量,以评价结果为依据,研究制定产业激励政策,推动要素资源合理高效配置利用,不断提升工业用地亩均产出效益,以项目高质量发展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强化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统计分析,各县(区)须定期报送新设立千亿级园区的开发建设进展情况和项目开工投产等情况。建立工业园区发展绩效评价机制,对园区招商引资(包括利用外资)、集约用地、服务效率、经济贡献等方面予以评价,对发展质量好的园区给于用地指标、资金和人才等方面的奖励,支持工业园区争先创优。(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市发展和改革局、科学技术局、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自然资源局、商务局、统计局配合,各县(区)人民政府、某某开发区、某某高新区管委会为实施责任单位)

篇三:产业园区如何吸引人才集聚

  根据全区重点领域扫重点产业重点学科重点项目发展等踔相关行业需求向区内科研院所重点企昃业产业园区等创新创业载体征求高层次妓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蕊需求在此基础上编制高层次领军人才捧创新创业人才及专业技术人才引进目录奕并将目录报经特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枸核同意后通过网络或新闻媒体发布年度重点引才目录采取组团招聘网上洽谈副国内外人才与市内相关企业和创新创业存载体对接等方式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高狸层次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招聘活动

  开发区人才引进计划

  为进一步实施人才强区、科教兴区战略,大力引进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和人才集群,为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根据《XX省“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实施办法》、《XX市“产业人才引进计划“实施方案》和《中共XX区委员会XX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收集和发布引才需求。根据全区重点领域、重点

  产业、重点学科、重点项目发展等相关行业需求,向区内科研院所、重点企业、产业园区等创新创业载体征求高层次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需求,在此基础上,编制高层次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及专业技术人才引进目录,并将目录报经特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同意后,通过网络或新闻媒体发布年度重点引才目录,采取组团招聘、网上洽谈、国内外人才与市内相关企业和创新创业载体对接等方式,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高层次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招聘活动。加大宣传和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区内各用人单位和产业园区开展引才对接并积极引进。

  (二)申报与推荐。用人单位与拟引进的高层次领军人才或创新创业人才达成意向后,由各用人单位、各产业园区负责申报人才引进计划。其中,特区科技事业局受理科研院所申报工作,特区教育局受理教育系统申报工作,特区卫生食品药品监管局受理医疗卫生系统申报工作,特区农业局和扶贫局受理农业园区及农业、扶贫系统申报工作,特区经信局受理经信领域和监管企业申报工作,特区工商联受理非公企业申报工作,汇总后转特区人资社保局;中央、省属驻区单位和其他区直单位直接向特区人资社保局申报;其他用人

  单位的申报工作,统一由特区人资社保局负责。对引进的专业技术人才,由所在单位提出名单,经主管

  部门或特区人资社保部门审核后,报特区人资社保局备案。(三)项目论证,风险评估。特区科技事业局牵头,会

  同区委组织部、特区人资社保局、特区经信局等相关部门,邀请国际、国内科技及企业管理、财务投资等方面资深专家组成专家组,对申报“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人选的研发水平、管理能力进行评价;对其所实施项目的技术先进性与可行性、市场潜力、实施风险、预期经济效益进行论证评估,在此基础上提出人选初步意见。

  (四)确定人选,跟踪考核。特区人资社保局会同特区科技事业局组织人员对通过评审人选的实际到岗、工作业绩、群众反映等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形成考察意见,报特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研究。特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对初步人选进行研究审定后,将结果采取适当形式予以公示,无异议的,列为“产业人才引进计划”中相应类别人才的正式人选。建立“产业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档案,对入选者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跟踪考核。

  五、优惠政策(一)“高层次领军人才计划”发放“高层次领军人才计划”人才直通服务卡,享受以下优惠政策:

  1.优先推荐为“两院”院士候选人、国家“千人计划”和“万人计划”等专家候选人,优先推荐申报省“百人领军人才计划”、国务院特殊津贴、省核心专家及市管专家;对入选省“百人领军人才计划”的人才,除享受省规定的人才政策待遇外,特区再按省标准1:1的比例进行配套。

  2.所在单位或园区配套提供工作场所、必要仪器设备、科研启动资金、工作助手和不低于200平方米的住房。

  3.妥善解决配偶安置问题。4.子女转入区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的,按免试就近入学原则安排;转入普通高中就读的,可全区范围内选择学校;高中毕业后在区内参加高考的,按普通高校招生工作有关规定执行。5.在XX区工作期间,享受医疗照顾待遇,直接纳入特区相关部门管理,所需医疗费用通过现行医疗保障制度解决,不足部分由用人单位按照有关规定解决。6.优先推荐申报国家或省科技计划项目,优先向金融机构、风险投资公司推荐其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柔性引进到我区工作的,可与所在单位在职人员一样申报科技项目和科技奖项。7.对研发的产品进行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时,可按照有关规定申请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对符合规定的项目,由项目主管部门统筹相关专项资金,给予3年期内300万元贷款额

  度以内的贷款贴息补助。8.政府发放的一次性奖励,免缴个人所得税(先征后全

  额返回)。对从事技术成果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经省级科技部门认定,免缴增值税(先征后全额返回)。

  9.对成绩突出的领军人才,可聘为特区政府科技顾问,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显著效益、贡献特别突出的领军人才,授予相关荣誉称号,并给予奖励。

  10.引进领军人才所带领的人才团队,可优先参加区级、市级、省级创新人才团队评选,所获经费资助由领军人才掌握使用;引进领军人才的单位可优先参加区级、市级、省级人才基地评选。

篇四:产业园区如何吸引人才集聚

  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集聚效应研究

  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集聚效应研究——以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为例

  一、

  选题依据

  〔一〕选题背景

  2021年8月17日,经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批准,,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

  和社会保障部等11个部委最近联合推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方案?〔简

  称“国家特支方案〞,也称“万人方案〞〕,准备用10年时间,面向国内分批次

  遴选1万名左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杰出人才、领军人

  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给予特殊支持,加快培养造就一批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

  强支撑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回忆中央人才工作战略,从九年前的12月19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一

  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到近期的“国家特支方案〞,九年来,人才强国的观念早

  已深入人心。

  1988年8月,中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开展方案-火炬方案开始实施,创办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创业效劳中心被明确列入火炬方案的重要内

  容。在火炬方案的推动下,各地纷纷结合当地特点和条件,积极创办高新技术

  产业开发区。

  2年021日据国家科技部网站消息,经国务院批准,

  17

  021

  9月

  家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

  ,国家高新区总数

  105家。

  到达

  1

  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集聚效应研究

  2000年,国家批准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基地,建设“武汉?中国光谷〞。十多年来,武汉充分发挥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研发优势,

  建设了光谷生物城、未来科技城、光谷金融港、光谷软件园等九大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华大基因、药明康德、中国种子基地等重点工程纷纷入驻,吸引和

  2

  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集聚效应研究

  聚集了一大批国内外优秀创新资源。“武汉?中国光谷〞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世界500强企业频频落户,世界级专家学者更是频繁造访,如诺贝尔物理学奖

  得主丁肇中、“世界光纤之父〞高锟和蓝光LED创造人中村修二等。人才的集聚与武汉重视人才密不可分。近年来,武汉遵循人才集聚规律,利用各种资源,

  大力实施“黄鹤英才方案〞、东湖高新区“3551人才方案〞,设立“人才特区〞建设专项资金,对引进海内外领军人才,最高给予1亿元的经费资助,对入选人员实施期权、股权等多种鼓励,以大气魄、大力度、大投入集聚人才,形成了人才引领创新、创新推动产业、产业集聚人才的人才与产业良性互动态势。随着知识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和深化,知识和治理资源的创造、占有和运用成为经济开展越来越重要的推动力量。高新技术产业人才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最重要组成局部,是让人才强国的重要力量成为空前剧烈的全球性人才争夺战的重点。随着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的需求趋于精辟,人才流动的自由度不断增加,高新技术产业人才聚集作为人才流动的一个特殊行为,促使人才价值的实现,有利于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对组织或地区的开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人才聚集效应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在和谐环境下,相关人才按照一定的相互联系相对集中在一起所产生的超过各自独立作用的效应。高新技术人才聚集既有正效应,也有负效应。其正效应表现为正反应效应、引力场效应、群体效应和联动效应,其负效应主要表现为人才集聚过程管理难度较大和人才群内人际关系处理的复杂性。本研究所探讨的是人才集聚效应特指人才聚集正效应。本研究拟从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人才聚集效应角度切入,以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式搜集较详尽的信息建

  3

  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集聚效应研究

  立数据库,对高新技术产业人才聚集现象和效应进行实证调研,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加速人才流动,促进人才集聚现象向人才集聚效应转变,最终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又好又快开展。〔二〕文献综述国内外当前关于“人才集聚〞这一主题的研究文献非常丰富,但本研究瞄准的是“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集聚效应〞,经搜索文献,直接研究这一问题的文献尚未发现,本处对和研究主题高度相关和值得借鉴的文献进行综述。1.关于人才聚集的定义:1〕国外方面:Giannetti(2001)口认为不同的劳动力个体具有不同的技能水平,他们的合作将会大大降低生产本钱,实现规模效益,为了创造这样的效益,地区或者企业就会通过各种方式实现劳动力个体的集中和组合。simon(2002)认为人力资本聚集是各种人力资源由于在就业上存在的关联性,而在空间上比较集中的现象。2〕国内方面:与国外相比,国内学者对人才集聚的内涵作了更多的论述,可以归纳为两类:一是从人才流动的角度进行界定。例如牛冲槐(2006)等人在分析人才流动过程中聚类现象的根底上指出,人才聚集现象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随着人才的流动,大量同类型或相关人才按照一定的联系,在某一地区(物理空间)或者某一行业(虚拟空间)所形成的聚类现象。其主要特征表现为空间性、聚类性和规模性。张同全(2021)认为,人才集聚是人才流动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它是指人才由于受到某种因素影响,从各个不同的区域向特定的区域流动的过程。刘思峰(2021)嘲以科技人才为研究对象指出,科技人才集聚是科技人才流动过程中的一种独特现的地区或单位向某一特定地区或单位流动的过

  4

  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集聚效应研究

  程。二是从人才集聚效应的角度阐述人才集聚的概念。例如,熊莎

  (2021)认为

  人才聚集是指符合质量指标的人才在区域范围内实现数量上的集中,并且通过彼此之间经验、能力

  的相互协调,从而实现聚集效应,为该地区的开展做出贡

  献。喻汇(2021)那么以人力资本为研究对象指出,人力资本集聚那么是指在经济、

  制度、文化、技术等要素的共同作用下,具备一定存量的专业人力资本,向某

  一区域空间和产业范围内集聚并形成一定规模经济的过程。赵娓(2021)也认为

  人力资本集聚的概念可以界定为:一群独立自主又彼此依赖、相互关联的成员集合在一起,利用各

  自的人力资本要素,促进信息与知识的流动及新思想、新

  技术的创造,发挥出整体系统大于局部之和的效应。

  2.人才聚集的影响因素方面:

  〔1〕产业聚集对人才聚集的影响:

  20世纪40年代,美国经济学JohnBatesClarktl在对产业进行分类时又

  发现,随着经济的开展,就业结构的中心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

  业转移。因此地区的产业结构是吸引人才集聚的重要原因。P.Krugmant“在解释区域产业集聚以

  至形成核心外围模型的原因时认为,与物质资本一样,人

  力资本也受到产业集聚等因素的重要影响,通过流动产生空间上的集聚。

  Taylor(1977)[I2屹人为人才集聚能够培育产业、企业家能力和有力的商业环

  境,进而进一步促进人才集聚。

  〔2〕社会环境对人才集聚的影响

  英国经济学家Hicks,JohnRichard(1932)认为,区域间的经济利益差异,

  其中主要是工资差异,是劳动力迁移流动的首要原因。Pivots和Wang(1996)提

  出了人才集聚的主要的向心力,包括知识的溢出效应、地方公共货物的供给、

  5

  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集聚效应研究

  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地方政府政策和工资水平。Richard

  Florida(1996)认为环境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和生活质量的重要资源,是新

  经济时代吸引人才的先决条件。FondaSatin(1999)1的研究说明,人才聚集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归结起来可以分为环境因素、人才政策、科技投

  入等;JohnT.Meltzer(2003)认为人才聚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是受到不同因素影响的,随着现代化

  进程以及人们自身需求的变化,导致人才受到影响的因

  素越来越多,大

  局部人才聚集受到环境、福利待遇等因素的影响。

  Franken

  P.D.(2021)

  那么认为除了福利待遇等因素以外,人力聚集还受到

  才聚集地对

  人

  科技成果的认可程度、人力投入等因素相关。

  PShapiro(2

  对1

  一

  .005)

  940

  l990年的人力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的流入关系进行分析,他认为人力资本水平

  高的地区引起随后高人力资本的流入,有60%是因为人力资本聚集产生的生产

  率的提高,其余是因为生活质量的提高。

  我国学者朱杏珍(2002)在分析人才聚集过程中的“羊群行为〞的根底上指出,宏观层面的人口政

  策、户籍制度、物价水平、财政预算等,微观层面的区

  域开展政策、人居环境的建设、企业

  用人理念、市民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等不

  对称信息都导致了人才聚集。

  查奇芬、张珍花和王瑛(2003)

  通过对江苏13个

  城市的人才引力进行了实证研究,指出地区经济实力、生存生态

  环境、人才

  开展环境和开展空间等都是吸引人才的根本条件。

  孙健(2004)I玎_研究了新兴

  工业化国家如亚洲四小龙、马来西亚

  等人才集聚的策略,其结果说明改善环境

  6

  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集聚效应研究

  是集聚人才的重要策略。李刚和牛芳

  (2005)那么认为人才交易本钱降低,信息成

  本降低,科研教育水平提高,人才集聚效应反应作用四个方面因素是导致人才

  向某地区集聚的原因。牛冲槐等

  (2006)㈣以科技型人才为研究对象,认为科技

  7

  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集聚效应研究

  型人才聚集主要受到科技人才政策,科技投入政策,科技人才开发、科技成果评价和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等五个方面的影响。吴殿廷,陈向玲(2006)以两院院士为例的实证研究说明,地方社会进步对高级科技人才空间集聚有着显着的影响。综合以上文献,虽然总体来看现有文献对“人才聚集〞这一问题的研究较多,但对处于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集聚现象向人才集聚效应转变的探索尚非常欠缺,因此本课题拟通过调查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人才聚集效应现状,发现其中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法,供政府和高新技术产业参考,同时有助于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开发。〔三〕选题意义社会意义高新技术产业人才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最重要组成局部,是让人才强国的重要力量成为空前剧烈的全球性人才争夺战的重点。随着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的需求趋于精辟,人才流动的自由度不断增加,高新技术产业人才聚集作为人才流动的一个特殊行为,促使人才价值的实现,有利于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对组织或地区的开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具体到高新技术产业人才聚集效应层面,解决好这方面问题有利于:〔1〕有利于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力助推地区新兴技术产业开展高新技术人才聚集效应在培育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发挥高新技术人才聚集效应,能极大地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展。〔2〕有利于政府和企业在高新技术人才管理制度的创新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集

  8

  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集聚效应研究

  聚效应的产生和提升受各种经济、政治、管理及文化因素的影响,其中人才管理制度是人才聚集环境的重要组成局部,它对人才聚集效应具有全面而深远的影响。对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集聚效应的实证研究,有利于创新人才引进机制、人才配置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鼓励机制等人才管理制度。3〕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人才自身的开发由于高新技术人才在人才结构中处于高位,高新技术人才集聚对区域开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集聚使得区域内各种人才优势互补,促进人才自身综合素质和人才之间融合度的不断提高,为经济社会开展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撑。对我们自身意义1〕增加专业知识积累这次我们选的课题与我们的专业有很紧密的联系,涉及了我们很多专业知识,如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经济学等。在参加这次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不断的查阅相关资料和与专业老师交流,这有利于我们专业知识的积累,为我们以后的毕业论文打根底。2〕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此次实证研究,可以切实提高我们的实践能力。一方面,我们需要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此次的课题研究中,我们需要做到学以致用;另一方面,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还将遇到很多新的知识,这需要我们自己通过上网查资料,图书馆阅览相关书籍,询问老师等方法去学习新知识,有利于我们学习能力的提高。(3〕提高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为了获得研究数据,我们将在周末到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局部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要完成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与高新技术产业里的企业管理层或员工的访谈等工作。完成这些

  9

  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集聚效应研究

  工作都需要我们具备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4〕增强团队意识和提高合作能力在我们此次调研过程中,我们的每一个环节的每一个学习是成就事业的基石的活动都需要团队的每一个成员的努力。我们强调在团队配合的前提下的分工协作,我们需要通过默契的配合来完成每一项工作,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从选题到到定题,从设计问卷到实地调研,从画图到制作表格等等,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是我们完成这次课题研究的重要保证。〔四〕研究思路

  问卷、访高新技术开

  问题

  数据正反馈

  国家人才战

  媒体

  高新技术开发区人才集聚——以东

  高新技术开

  引群力体场效

  高新技术开

  创新对

  文献联动效

  10

篇五:产业园区如何吸引人才集聚

  借区位优势打造人才优势

  借区位优势打造人才优势——中部崛起战略中湖北人才战略构想

  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继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之后提出的统筹区域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中部地区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湖北作为中部大省,其人均GDP比中部其它省高出20%以上,是中部地区教育、科技最发达的省,工业基础也有较明显的优势。同时,湖北的省会——武汉是中部最大的城市,具有明显的科技优势、教育优势、人才优势、地理优势、产业基础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及市场空间优势等。然而,能否在中部崛起战略中尽快实现湖北的崛起,人力资本是其决定性因素,代表着湖北核心竞争能力与生产力水平,对于推动湖北经济走向发达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湖北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能源、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生产与输出基地和交通枢纽,其区位优势有三:1.政策优势

  ofrualdinkgwtesc,pbyhm

  ofrualdinkgwtesc,pbyhm

  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十七大报告更是再次明确强调了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目标,也提出了更多的具体措施。国家政策指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为湖北在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的大格局中谋篇定位指明了方向。中部崛起战略在大政策支持的背景下被提出来,具有对外开放、优先发展等政策优势,能够更多更快更好地吸引外来人才。

  2.地理优势。当前,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东部地区已初步形成了以香港、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城市群,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三大城市群正步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成熟期,有其先发优势。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推动下,形成以重庆为中心的四川盆地城市群,整个西部地区经济呈现集中、连片发展的势头,有其后发优势,从整体上形成了以京、沪、港、渝四大发展极带动全国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鉴于我国东西、南北之间存在较大的经济梯度差,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必须在四大发展极之间构建以现代化综合交通走廊为

  ofrualdinkgwtesc,pbyhm

  基础的“十”字型经济发展轴,以推动区域经济互补与互动。而湖北省,位于我国中部,长江中游,北靠河南,南接江西、湖南,东邻安徽,西依四川、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长江、汉水流贯全境,国家京九、京广、焦柳、汉昌、汉渝铁路干线和公路干线316、318、106、107、207、209国道汇交于此,特别是其省会城市武汉处于“十”字型经济发展轴的交会处,如果“十”字型发展轴建成后,“九省通衢”、维系四方的居中优势必将高度凸现,这一优势是华中地区最为突出的优势,是国内其它地区难与之相比的。

  3.人才优势湖北人才资源丰富,教育基础扎实,科技实力雄厚。湖北省科研部门、大专院校、科学技术人才比较集中,其中武汉堪称中国第三大科教中心,在全国处于比较突出的地位。如湖北省有普通高等院校85所、近年培养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数、大专及以上程度学生数、在校研究生以及博士生的数量、教职工数、科技人员数、研究生培养机构都位居全国前列,在中部各省之中居于首位,武汉东湖地区是位居北京中关村之后的中国第二大智力密集区。同时,湖北还有着深厚的

  ofrualdinkgwtesc,pbyhm

  文化底蕴,是一个融科技与教育基础优势的科教

  大省,相对于其他省市而言,湖北的人才培养环

  境是极其优秀的。

  二、人才现状:存在三大问题

  虽然湖北的硬件设施条件优良,对人才的培

  养也非常注重投人,但湖北的人才建设仍是困难

  重重。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湖北省对吸引人才、

  使用人才、留住人才方面重视不够,对如何发挥

  人才的作用搞活经济没有一个有效的措施,从而

  导致湖北的人才严重流失。归纳起来,湖北省人

  才建设上主要存在以下“三难”问题:

  1.

  缺乏凝聚力,本地人才难留

  住;总体来说,湖北的各类企业由于薪酬等激

  励机制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制约了人才积极性

  的充分发挥,难以做到“才尽其用”。从分配主

  体来看,在湖北各类企业中,知识、能力、技术

  等要素无法真正参与分配,导致科研人员和生产

  技术人员的薪酬的差距不大,薪酬模式趋同;大

  中型企业的薪酬制度单一,中小型企业的薪酬设

  计方面缺乏制度性突破,政策方面的优惠措施落

  实不足;不同的产学研主体之间及其内部构成之

  间缺乏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各自为政的现象较

  ofrualdinkgwtesc,pbyhm

  为突出,导致对经济社会影响较大的创新成果不

  多。从分配方式的激励方式来看,精神激励、知

  识激励的作用发挥不够,对敬业精神和创业精神

  提倡不够,没有把科教优势和研发成果作为激励

  人才和留住人才的重要举措。

  2.

  缺乏驱动力,现有人才难盘活。如

  今的人才关心的并不只是薪酬的高低,还有工作

  满意度、职业发展前景、晋升机会、成就感和人

  际关系等。当他们在企业无法得到满足时,就会

  寻求新的目标。而湖北省大部分中小型企业的技

  术力量,资金实力都比较弱,不具备规模经济的

  实力。企业制度随意性很大,家族式管理所占的

  比重太大,虽然有些企业有着正规的人事制度,

  但往往领导的个人意愿凌驾于制度之上,不能够

  做到唯才是举,任人唯贤,致使制度形同虚设。

  人才在这样的管理机制下得不到充分发挥才智

  的机会,知识得不到尊重,当然也就以难以产生

  强大的动力,导致生产效率低,工作积极性不高。

  3.缺乏吸引力,埠外人才难引进。湖北

  省经济实力不高,导致其薪酬与沿海相比差异较

  大。无可否认,薪酬的高低是影响人才流动的重

  要因素。它不仅保障人才的基本生理需要,同时

  ofrualdinkgwtesc,pbyhm

  也代表了社会对人才价值的认同。但由于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因此要做到高薪养才极为困难。大多数企业虽然希望通过调整薪酬招贤纳下,但是诱人的政策却常在贯彻中受到各样的压力和阻挠,企业所承诺的一切无法兑现或想方设法地设置种种条款予以拖延,使企业形象大打折扣,从而难以招到大量优秀的埠外人才。

  三、人才战略构想:打造人才优势人才战略是推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源头工程.是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动态柔性战略,是突出人才优势的竞争战略,更是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湖北已有比较坚实的人才基础,关键在于人才作用的充分发挥,使之成为推进湖北省真正成为经济强省的强大动力,这就必须要在体制创新上有所突破,以优质的人才培养保证“中部崛起”战略目标的实现。为此,湖北省可着力从人才的培养、使用、吸引等多个制度层面着手解决。1.健全人才培育机制培养人才的途径有很多,就湖北而言,应该从加大教育投入和加强继续教育入手。

  ofrualdinkgwtesc,pbyhm

  (l)促进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加快人才培养步伐。一是鼓励采用多种办学形式,大力兴办成人教育、网络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二是加强人才的能力素质教育,将教育培养目标由知识积累转向能力开发,培养人才的快速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其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三是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主动适应市场机制,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注重知识与能力相结合,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为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加快培养一批能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应用型人才,以便推动技术成果的快速转化。

  (2)加快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湖北人才众多,应依据其自身特点,制订合理的人才定期培训法规,有计划、分期分批地选拔有培养前途的党政机关干部、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中短期强化培训;建立继续教育协作网络,与省内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建立合作培训关系,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培养,构筑企校紧密结合、互动共荣的“双赢”格局,为企业的发展输送用得上、留得住的高层次人

  ofrualdinkgwtesc,pbyhm

  才。同时,应充分利用湖北众多名校,科研机构的优势,加强国际合作,有计划的选派人才出国培训、留学、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加快培养一批既熟悉世贸规则,又了解前沿技术,真正懂经营、懂管理,有创新精神,能适应国际竞争的复合型人才。

  (3)加大培养经费投入。要加大继续教育力度。政府要有一定的投入和积极的政策支持,应设立专门的培训基金。同时,可以采取多种优惠政策措施为培训、师资、场地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鼓励企业开展相关培训。企业应根据人才的需求和现有的人员实际实际情况,采取在岗培训、举办技术培训班、开办职工业余学校、参加学术讲座和研讨会或选送到高校进修等方式来提高人员的素质。

  2.盘活和用好现有人才用好现有人才,会起到良性示范作用,既可以提高人才创业的积极性,又可以吸引大量的外来人才。湖北省虽人才众多,但并没有充分的发挥作用,人才利用水准较低,有限的人才并未得到有效的利用。因此,湖北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应从盘活和用好现有人才开始,通过多种方式,

  ofrualdinkgwtesc,pbyhm

  培养一批用得上、留得住,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就湖北的实际而言,留住人才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人才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优势并不意味着经济的增长。因此,要合理调整人才资源结构,要以调整人才资源结构为主线,建立人才资源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相协调的动态机制,使人才资源在产业、区域、规模、分布、比例等方面趋于合理,不断改变人才队伍结构同新形势要求不相适应的状况。要根据湖北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实行非均衡、有重点的人才资源开发战略,构筑吸引人才的磁场,“先筑巢”后“引凤”。要积极调整经济结构,逐步形成自我培育的、比较完善的经济增长体系,以经济发展促进人才的大量需求和合理的开发,使人才需求逐步呈现总量增加、结构优化的态势,以实现湖北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的互动。

  (2)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应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推进市场准入制度、人事代理制度、争议仲裁制度等项改革,为各类人才提供平等的发

  ofrualdinkgwtesc,pbyhm

  展机会。设立统一的、合理的、科学的绩效测评体系,使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设立奖励基金,对产生显著的科研价值、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成果予以重奖。实行向优秀人才倾斜的激励机制,科研人员的工资收入应和其工作业绩直接挂钩;鼓励科研人员技术入股,提高技术入股的比例,以此来鼓励科技人才更多的关注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实行对有突出贡献的经营管理者和科研人员奖励红股、期股等多元分配方式,以此留住人才并充分调动广大优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推动人才的合理流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经济建设的主体,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因此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充分发挥政府在经济建设中的推动作用和服务作用,推动各类人才自由、合理流动,建立既充满生机与活力、有利于各类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又能够促进人才有序流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事人才管理新体制。政府应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大力推进人才市场的建设,帮助企业与国内外市场接轨,完善人才市场的信息沟通机制,加强人才市场信息化建设,建立全省的人才信息库,积

  ofrualdinkgwtesc,pbyhm

  极促进人才市场的专业化,并利用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络及时沟通人才的供需信息。只有政府树立正确的职能观念,才能帮助企业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激发企业自身动力,提高人才使用效率,使人才在流动中找到最佳的结合点。

  3.引进急需专业的人才应实施优势人才聚集战略,积极吸引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要把优秀人才集聚到湖北省的部分区域、部分产业和部分单位,形成局部人才高地。这是一种比较现实的、可行的选择。在引才重点上应当拿出适当资金,对急需的高层次拔尖人才予以较强的倾斜,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在优秀人才引进上寻求重点突破。在引才策略上,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配合,尤其要摆正用人单位与人事部门的位置,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和积极性。(1)围绕武汉城市圈和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项目引才引智。积极推进武汉城市圈人才一体化建设,根据支柱产业、重大工程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需要,采取兼职、咨询、合作开发、技术入股、技术承包、投资创办等多种形式,采取各种灵活的措施和办法引进急需的高层

  ofrualdinkgwtesc,pbyhm

  次人才。从区域来看,应把重点放在开发区、工业园区;从产业来看,着重考虑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产业;从单位来看,应主要关注优势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不仅保证国家重点工程、重要项目的人才需求,而且要采取措施,确保各类人才安全,确保人才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

  (2)重视外地专家和留学人员的引才引智工作。政府应建立外地专家人才信息库,注意收集高层次人才信息资源,采取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与外地专家和留学人员建立密切的联系,制定符合省情的引才引智优惠政策,在工作条件、工资、津贴补助、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比外省更优惠的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湖北工作。不断改善优秀人才的工作与生活条件,使各类人才在湖北干事有舞台、创业有机会、发展有空间,设立专项扶助基金,资助高科技人员的研究工作,积极兴建“湖北省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园”,为企业吸纳人才、引进智力创造条件。

  (3)为引才引智创造有利条件。大力推进企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狠抓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力打造有

  ofrualdinkgwtesc,pbyhm

  利于施展才华的人才创业环境。加快一体化、网络化的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大力推行人才柔性流动,建立了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各级领导要深刻认识到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新理念,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从政治上、精神上、生活上、事业发展上关心人才,建立畅通的对话渠道,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尽可能让他们参与决策,使人才感到受尊重、被重视,产生加入其中创业的激情和愿望。加大科技投入,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壮大高新技术产业的整体实力,加大对人才的容载量。积极引进有潜力的项目,用优质的项目吸引人才。

  ofrualdinkgwtesc,pbyhm

篇六:产业园区如何吸引人才集聚

  我市要保持对软件研发企业和人才的吸引力引进更多的企业研发总部有必要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低成本优势一方面持续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落实好降低实体经济78条中的若干政策在政府采购支持首台套建立软件企业投融资渠道等方面加快探索降低企业财务成本融资成本物流成本等运营成本的举措

  关于我市软件产业人才需求问题的几点建议

  当前,制造业竞争加剧和个性化需求增长对软件行业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软件产业作为体现产品差异化的关键,成为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本文针对我市软件产业人才供求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对策建议如下。

  一、我市软件产业人才供求问题及原因2013年以来,在国家和省产业扶持政策的推动下,我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进入快速扩张阶段。2013到2017年间,我市软件产业累计实现业务收入5233亿元,有6家企业进入“中国软件百强企业”,5家企业入选“国家重点规划布局内软件企业”,新培育24家创业板及新三板上市软件企业。2017年我市国家软件园获“中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最具品牌影响力的产业园区”和“2017年中国最具活力软件园”殊荣,并入选“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随着软件产业成为我市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软件行业在人才供求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突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软件人才供需存在数量和结构上的双重缺口。我市大型软件企业数量不多,特别是本地自生自长的如东软、新松等大型软件企业数量屈指可数。高层次领军人才“一将难求”,从事基础性研究和开发的技术人员也严重不足。软件

  1

  人才结构基本上呈现两头尖的“橄榄形”而不是较为理想的“金字塔形”结构,“软件金领”和“软件蓝领”都非常短缺。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多数人才被北上广深等经济发达城市和地区“挖角”,本地人才流动性不足;另一方面受北上广深集聚效应、软件巨头公司的“预定式”招聘、应届毕业生选择升学多于就业等因素影响,应届毕业生供给也严重不足。

  二是普适性政策吸引力不足,细分领域人才政策缺失。在日趋白热化的“抢人大战”中,我市推出了《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若干政策》(以下简称“24条”人才新政)及配套文件,我市人才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比较优势并不明显。“24条”人才新政是全市普适性优惠政策,对于软件行业而言,亟需“量身定制”本领域产业人才发展政策,并确保政策“最后一公里”落地。

  三是校企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职业教育培训不多。一方面软件人才主要依靠的还是学历教育,人才供应渠道较为单一,多数软件人才来源于东三省高校计算机、电子、自动化、软件工程专业,东北地区外的异地招聘较少。另一方面软件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与企业需求“脱节”,绝大多数应届毕业生招聘成功后,企业还需要培训半年左右才能参与企业研发工作,造成企业用工成本增加。

  另外,还存在着软件企业赴外地招聘成本高,产业园区配套服务不完善,交通等基础公共服务设施还需进一步完善等问题。

  2

  二、促进我市软件产业人才集聚的几点建议1.强化软件产业人才政策供给。一方面,对我市现有人才政策进行系统梳理,将适用于软件企业的进行筛选,确保“存量”政策效应尽快释放和显现。另一方面,尽快出台我市软件产业专项人才“新政”,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引进人才,特别是着重引进高层次的软件技术和管理人才,力争实现“引进一个人才、兴起一个项目、壮大一个企业”。在做优“存量”政策和做好“增量”政策的同时,建立政策发布专栏,做好政策宣传解读,确保企业能够随时随地了解政策更新情况,并在政策执行方面随时得到解读和指导。2.探索与人才价值相关的改革创新。进一步突出人才与产业的匹配度、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衔接性,紧扣软件产业特点,重点在知识产权保护、职务发明专利等方面开展路径探索和体制机制创新。重点探索扶持与软件产业关联密切的金融服务行业,全面激活软件企业轻资产的存量价值,使软件企业的职务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甚至系统集成资质都成为企业获得贷款的质押标的物,使人才价值与企业价值“捆绑”。3.持续降低软件企业经营成本。尽管我市大多数软件企业存在人才招聘难题,但由于我市用工成本相对较低,近年来北京、广州、贵州等地多家软件公司先后将企业研发总部设在我市,这对我市软件企业产生集聚效应和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我市要保持对软件研发企业和人才的吸引力,引进更多的企业研发总部,有必要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低成本优

  3

  势,一方面持续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落实好降低实体经济78条中的若干政策,在政府采购支持(首台套)、建立软件企业投融资渠道等方面加快探索降低企业财务成本、融资成本、物流成本等运营成本的举措;另一方面探索人才个税征收优惠政策、变招聘补贴用工单位为补贴个人,通过多种途径使人才收入提升。

  4.创新软件企业人才使用激励机制和培养模式。支持软件企业建立适应产业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确立劳动、资金、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选拔任用机制。鼓励企业核心人才参股、用技术成果作价入股参与收益分配,打造公司“合伙人”,破解高层次人才流失问题。聚焦破解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的供需错配的结构性矛盾,鼓励有条件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有需求意向的企业开展战略合作,探索学历教育、软件学院、认证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新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支持软件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文化,用地缘优势留人、用人文情怀留人。

  5.不断完善重点园区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明确各软件园区功能定位,避免恶性竞争,实现错位发展。完善省重点产业园区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园区场馆、道路、交通等方面的承载能力,在有条件的园区集中开设工商、税务、社保、公积金等窗口,减少企业行政成本。

  4

篇七:产业园区如何吸引人才集聚

  “文商融合研究”导读:在产业园的开发建设及运用中,“聚合、融合、整合、联合”是产业园运营成功的法宝。只有扎实“聚合”的根基,坚持“融合”的理念,运用“整合”的手段,发挥“联合”的作用,就能获得成功。下面,分别就“聚合、融合、整合、联合”做一个系统的阐释。

  一:聚合是根基1:产业聚合。产业园的核心问题是产业,所以其运营开发的首要目标是实现产业的聚合,必须坚持以产业链为纽带,聚合产业集群。在园区开发之初,运营商务必做好园区的规划和定位,到底要聚合什么样的产业?这类产业是否适合集群规模化发展?其整合的广度和深度到底怎样?把这些问题分析清楚后,你才能确定你的产业园性质,产业园规模,最终实现产业园定位。

  2:人气聚合。有了产业的聚合,自然就形成了人气,实现人气的聚合。不同的产业,对人气聚合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譬如: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轻纺产业,对人气的聚集要求就非常高,需要大量熟练的技术工人。有了产业,没有人的聚合,入园企业因无工人而不能生产,哪也是致命的。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在园区开发运营中,人的聚合也成为影响项目成功的关键。甚至丰富的产业工人,直接就促进了招商运营的成功。因此,我们在开发运营轻纺产业园区时,就一定要注重选址,既要关注当地的产业基础,更要关注当地的劳动力资源,并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实现人气的聚合。

  3:资金聚合。从资金运作角度来看,产业地产资金运作时间更久,资金回

  收较慢。前期,在招大引强或企业抱团成势入驻的过程中,其利润是很微薄的,而且招商周期长。因此,运营商在产业园区开发运营之初,就要清晰自己的盈利模式、创利模式及开发时序和开发周期;从而确定自己的资金聚合手段和方式。通过多种投融资方式和平台,实现资金的聚合,既要解决园区自身建设开发运营的资金需求,又要解决入园企业的资金需求。

  二:融合是理念1:产城融合。现在的产业园已进入“第四代产业综合体”时期,所谓的“产业综合体”就是产城一体化。现代产业园运营开发必须坚持“产城融合”的理念。形成以产业集群为基础,以产业链为核心,以产业配套为支撑,以生活配套为保障,通过产业聚集,产业发展,致富一方百姓,打造一座城市。

  2: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以产业为支撑,牢牢把握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合理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完善园区服务功能。

  3:企业发展与园区发展融合。产业园在开发运营中,要树立产业园与园区企业融合发展的理念。切忌只管招商,不管服务,只管运营商赚钱,不管企业发展。园区务必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和搭建完善的帮扶平台,切实解决入园企业的难题,甚至要破解整个产业的发展瓶颈和难题。只有这样担负起产业振兴的大任,才能实现产业的高效整合,从而快速推进招商进程和园区的运营开发。

  三:整合是手段1:链条整合。要保证一个产业园能够成功地进行开发建设,科学配置产业链条是基础。在选择了合适的产业后,再选择目标引入产业涉及的产业环节。既要因地制宜,结合自身发展能力,选择自身适合发展的产业,同时要有目的及计划的对整个产业园区的功能进行划分,以满足目标客户的需求。让园区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通过完整产业链条的打造,让企业节省成本,资源共享,互补发展,抱团发展,集群发展.

  以轻纺产业园为例,整个产业链条包含了纺纱、织造、制衣、洗水、印染、整理等多个环节。要进行整个产业链的整合,对生产要素保障、环境容量等提出了较高要求,所以在链条整合过程中又得因地制宜,进行有效整合,既要招企业,更要解决落地问题。

  2:资源整合。产业地产运营商需要对各类资源进行整合,争取通过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构建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其整合的范围包括行业协会、政府、金融、科研院校、建筑设计、规划机构及园区周边资源等,充分高效整合各类资源,为我所用,共赢发展。

  3:升级整合。企业进入园区不能任停留在原有的粗放发展阶段,进入园区也是企业转型升级的一次绝佳机会。园区在选择招商企业时,要拟定入园标准,淘汰那些落后设备和产能,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园的可持续发展。产业升级必须依靠技术进步。园区在开发运营及建设中,就要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

  设备,并积极整合所有的升级资源,引导企业转型升级,提升效率。

  四:联合是支撑1:政企联合。从参与产业园区建设的各方来看,地方政府对于吸引企业、吸引人才、提高税收及城市形象有很高的诉求;对投资商来说,经济诉求是首要的,但是同时也会兼顾可持续性以及社会效应;运营商对于产业园的价值提升和园区品牌的打造至关重要。虽然上述各方之间有不同的诉求,但大体上不会完全相悖的,只不过在不同阶段有所侧重,重要的是大家建立同样的价值体系和目标。总体来说,政企合作是近几年产业园区的主流开发模式,这将更好地发挥政府和企业的优势,也是今后的发展趋势。目前,绝大多数产业园对政府的依赖程度都很高,涉及到建设规划、土地指标、政策导向、税收政策、产权办理、金融支持、舆论导向等各个方面。离开政企的联合,要想成功运营一个产业园,其难度可想而知。所以,在产业园开发运营中,与政府各机构保持良好的沟通互动,保持畅通的交流渠道是园区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

  2:行业联合。产业园运营开发,行业的资源和力量不可少。一般在园区建设初期,就要充分高效梳理和整合行业资源,实现行业联合。诸如与行业协会(商会)、产业联盟、科研院校、物流企业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作为园区开发运营建设的有效支撑,在行业内塑造影响,从而影响我们的目标客群。

  3:跨界联合。随着社会的发展,行业与行业的相互渗透相互融会,已经很难对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品牌清楚地界定它的“属性”,跨界现在已经成为国际最

  潮流的字眼。在园区规划中,园区与城市对话,园区建设运营与艺术创作、文化交融、时尚潮流、旅游休闲完全可以结合,并进行跨界联合。园区建设只是赋予了硬件,主题产业园的开发和运营价值在于提供承载发展的空间平台。而产业园与艺术和创意产业跨界融合的交集在于:通过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度,形成产业集群价值,提升项目品位,从而构建以创意为核心的上下游产业链。譬如,轻纺产业园的运营开发,完全可以与文化创意、时尚、工业旅游进行跨界联合。轻纺产业园,它既可以是产业的中心,同时也可以成为时尚的中心、创意的中心乃至工业休闲旅游目的地。

篇八:产业园区如何吸引人才集聚

  创业人才引进存在问题建议

  人才是科技创新最具活力的因子,创新驱动的本质其实是人才驱动。几年来,我们在创新人才的招引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从近三年的产学研合作就可以看出,累计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672个,引进成果转化项目92个,支付合作经费近4亿元。

  通过招引创新人才,实施产学研合作,极大地巩固和提升了*的主导产业。*能在经济新常态下仍然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与我们招引创新人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是分不开的。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自己的短板,就是招引的创业人才和团队比较少。在每年招引的高层次人才中,创业人才不到20%。究其原因:

  一是资源稀缺。高层次创业人才项目,由于人才层次高、科技含量高、投入产出高、发展潜力大,已成为各地竞相争夺的宝贵资源,因此,招引起来难度比较大。

  二是方法陈旧。对于创业人才的招引,我们还是沿用过去招引创新人才老办法,跑高校院所,找专家教授,而这样招引过来的专家教授,很少能够把创业作为主业,加之缺少经营管理经验,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很少。

  三是条件所限。相较于上海、*、深圳等大城市而言,县级层面:一无高水平的科研院所、二无大的载体平台、三无风投创投机构,对创业人才的吸引力和吸附力不强。在大城市,各家创业载体和平台都是坐等人才找上门来,而我们只有主动出击才能有所收获。

  四是激励不够。对照省市人才新政,对照周边和先进地区人才政策,我县还有很大差距。在如何对初创期、生存期、扩展期等不同阶段人才创业项目进行扶持、如何鼓励发展人才金融、如何运用市场化手段引进人才、如何为人才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等方面,还有提升空间。

  五是力量不足。我们在全市率先实现“双招双引”,但实际工作中,大多数“双招双引”人员还是“单招单引”。今年我们对区镇招才引智专职人员进行了统计,上报名单69人,实际了解,多数仍以兼职为主。

  立足长三角,放眼国内国外,要打造*人才集聚高地,做到凡是上海高端人才要到周边地区创新创业,首选*;国内高端人才要到华东地区创新创业,首选*;国际高端人才要到上海都市圈周围创新创业,首选*。建议如下:

  一是充实引才力量。区镇招才引智专职人员要配备到位,开发区、高新区不少于8人,其他区镇不少于4人。对专职引才人员要分解落实任务,加强业务培训,提升引才水平。

  重点区镇要设立驻外招才引智工作站,安排人员全职负责人才招引。做到象招引项目一样开展招才引智。区镇分管领导建议由分管工业经济的负责人担任,从而实现“以项目引进人才,以人才推进项目”的相互促进。

  二是整合引才资源。主要是用好三支力量:第一支是科技镇长团和创新创业指导员,不少高校、科研院所都建立了自己的科创园或产业研究院,我们要利用他们的力量,获取人才项目信息。

  第二支是*籍在外人才,聘请他们担任“引才大使”,打好“乡情牌”。第三支是专业引才机构力量,大城市的加速器、风投、创投及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手中,掌握着大量的人才信息,我们采取市场化合作的方式,获取产业化人才项目。

  三是创新引才方式。围绕我县“4+4+N”产业体系、上湖创新区和科创园区发展方向,在对接大城市的风投、创投机构;对接大城市的加速器和高校科创园;对接大城市的专业引才机构的基础上,鼓励区镇:一是与大城孵化器、加速器共建产业化基地,建立“加速在大城市,产业化在*”的创业人才引进模式;二是探索实施有偿引进,根据引进人才项目的规模、质量、效益、发展速度等,分阶段支付费用给中介机构,或者采取税收分成奖励等方法,奖励引进对象。三是与信誉好、规模大、绩效好的风投创投机构共建创投基金,在大城市寻找项目进行投入,然后到*实施产业化;

  四是优化引才环境。建议县委、县zf制定出台具有比较优势的人才新政,重点突出三个方面:突出创业扶持,处于初创期的人才创业项目,建议参照常州、

  昆山等地做法,建立人才创新创业引导基金,通过项目股权投资方式支持人才创业,解决人才创业初创期资金不足难题;突出市场化引才奖励,区镇与大城市创投机构共建的创投基金、与加速器共建的产业化基地,所支出的费用,建议由县财政给予30%至50%的补贴。

  突出生活保障,建议在现有的人才公寓中拿出独立的一幢,统一装修,真正实现人才拎包入住问题。同时,借鉴武汉、*和周边县市做法,建议对人才首购住房进行补贴,尤其是对“双一流高校”全日制本科生以及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分别给予5-15万元补贴,吸引青年人才,把高校毕业生“喊回家”。

  五是实施引才计划。要在政策引导、宣传推介、资金兑现、人才集聚度上下功夫,打响人才工作品牌,让外界提到人才招引,就想到*的“海纳英才”计划。要通过实施“海纳英才”计划,每年引进10名国家级顶尖产业人才,250名创新创业高层次产业人才,实现每个产业链都有2-3名领军人才,50名左右高端人才。简化支助程序,本着真干真支持、大干大支持的原则,对来*创业的高层次人才及时给予政策兑现。

篇九:产业园区如何吸引人才集聚

  实现产业集聚的手段

  产业集聚是做大做强产业的有效途径,它体现一种在竞争中融合的思维,即:不仅是单个企业“做精做强”与相互竞争,更是众多企业相互依存、相互唇齿的“抱团打天下”,最终咬合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聚是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措施。笔者认为,要以引导、带动、促进、服务为手段,实现产业集聚。

  科学制定规划,引导产业集聚。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合理分工协作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在准确把握区域现有资源优势和产业布局的基础上,着手做好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并制订相应的产业政策,使区域规划、产业规划、项目规划逐步走向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确定区域产业发展的目标和重点,指导产业选择、调整和发展,防止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实现产业布局的合理化。对现有产业进行梳理与整合,在明确本地区哪些产业链环节缺失需要补充,怎样加强产业链条的薄弱环节和如何整合现有的产业链的同时,因势利导引进一批能与现有产业

  和企业对接、带动性强、尖联度高的项目,吸引上F游企业跟进,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通

  过相尖产业的横向拓展继而扩展成尖联度高的产业集聚。

  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聚。积极培育和引进尖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发挥其辐射、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的产业龙头作用,引导社会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扩大产业集聚规模,增强产业竞争优势。鼓励龙头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加大科技创新、创品夺牌力度,提高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产业集聚的支点。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对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重组改造,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带动效应,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尖企业集聚,通过企业之间的集聚效应降低综合成本,增强竞争优势。

  打造发展平台,促进产业集聚。园区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之一,加强园区建设,有利于提高产业集聚效应。坚持按照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的原则,根据产业集聚发展规划,整合、提升、优化现有开发区、工业园,与开发区、工业园发展规划有机衔接,加快园区建设步伐,强化园区的项目承载能力和配套服务功能,吸引同行业企业向开发区、工业园集中,形成集聚效应和带动作用。

  优化发展环境,服务产业集聚。着力完善产业集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对整个行业、整个

  产业和企业的指导、协调和服务,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机尖效能、完善基础设施等来营造产业集群发展的软硬环境。加强社会网络和中间组织建设。支持和鼓励产业集群内的信息服务组织和网络的建设,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减少企业由于独自搜集信息造成的成本浪费和信息的不完全性。同时,要加强有利于生产者和市场互动的公共机构和交流手段的建设,鼓励企业和大学或者科研院所的合作,支持建立为生产者提供技术培训、技术支持和市场信息的本地公共机构。积极引导企业加快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持产业集群发展急需解决的重点共性技术幵发,鼓励采用国际标准和先进标准,引进开发市场前景广、技术含量高、产品效益好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不断增强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强化对产业集聚发展的政策支持和协调服务,营造支持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氛围。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创业辅导服务、投资融资服务、技术支持服务、人才培训服务、管理咨询服务、信息咨询服务、市场开拓服务等服务体系,形成以综合服务为中心、专业服务一条龙的社会化、网络化服务体系,为促进产业集聚提供更好的服务。

  发挥工业主导作用促进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近年来,我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牢固树立“工

  业立县、工业强县、工业兴县”的思想,把大办工业、大上项目做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工业经济运行质

  量和效益全面提升,新型工业化步伐明显加快,工业主导地位日益突出,为全县经济社会实现跨跃式发展做出了

  新的贡献。

  ——主导地位日益突出。工业增加值占全县GDP勺比重逐年增加。“十五”初期,工业

  增加值占全县GDP勺比重为44.6%;“十五”末,所占比重达到57.6%;2006年占到60.3%,与“十五”初期相

  比,提高了15.7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实交稅金占财政收入的比重由“十五”初的

  29.9%

  上升到50.6%,上升了20.7个百分点。随着工业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分量日渐加重,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显而易

  见。2006年,县域工业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47.17%。,位居全市第3。

  ——规模工业贡献扩大。入统工业总量飞速增长,对县域经济拉动作用显著提高。入统工

  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1.6亿元上升到2006年的22.3亿元,增长了13倍。实现利润由2000年的0.28亿元上升到2006年的8.55亿元,增长了29.5倍,年均增速76%自2004年以来,规模工业实现利润增速均在150%八上,高居全市榜首。

  ——重点项目强力支撑。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为县域经济发展增添了新鲜血液,经济发

  展后劲进一步增强。2006年,全县实施投资百万元以上项目

  83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7个,完成

  投资12.6亿元。特别是宏凌无缝钢管、纵横综合技改、裕泰煤化工、中德实业迁扩建、奥德汽车特种玻璃5个投

  资超亿元工业项目的同时竣工投产,标志着我县项目建设力度加大,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5个超亿元项

  目同时投产后,新增产值18亿元,新增利税6.2亿元,为工业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今年,纵横活性石灰窑、无缝钢管159型特种钢管项目进展顺利,中国重汽邯

  郸路神专用汽

  车一期工程等战略支撑项目建设成效显著,省市备案项目在全市排名第一。

  ——冶金产业成为支柱。我县从自身资源和产业优势出发,依据产业基础,加快培育地方

  特色和“龙头”企业,打造战略特色产业。目前,冶金产业已成为我县的支柱产业。

  2006年,全县

  冶金企业中仅10家入统企业就完成总产值8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32.6%提高

  到92%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90%以上,上缴稅金2.23亿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比重

  达到37%

  ——“超亿逾千”取得进展。工业企业规模明显扩大,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十五”初期,

  年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有10家,超亿元的仅有雪驰1家;2006年总产值过千万元的达到

  11家,超

  亿元的达到8家。2000年实交税金超100万元的企业仅有4家,没有超500万元的企业;2006年,我县工业企

  业实缴稅金100-500万元的9家,500-1000万元的2家,2000万元以上的3家,超亿元的1家。其中规模最大

  的纵横公司,

  2006年生产中宽带钢245万吨,完成工业总产值67亿元,利

  税9.7亿元,实现利润7.9亿元,上缴稅金1.8亿元,工业总产值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

  75%

  实现利润占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的92%成为我县工业经济的“龙头”老大。

  虽然我县工业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工业经济综合竞

  争力与其他县和有矢县直部门的考核内容,重点考核各级各部门政策落实情况、重点项目建设情况、职能服务情况等,作为政绩评定、兑现奖罚、干部任免的重要依据,充分调动各级抓好工业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全面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发展进程。

推荐阅读:

    想了解更多党团范文的资讯,请访问:公文范文
    下载文档

    看过《产业园区如何吸引人才集聚9篇》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延伸阅读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2022字《平凡的世界》,一个伟大时代崛起时懵懂的纪实点缀,一个令人觉醒年代奋斗痴狂的朴实录像,催发的是我们内心不竭的前进动

    【个人工作计划大全】学生寒假学习计划样本 关键词:样本,寒假,学习计划,学生学生寒假学习计划样本 介绍:在寒假,我们应该怎么样确保有纪律的学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学生寒假学习计划样本,欢迎大家

    【管理制度】篇一:细节决定成败精妙语句 《细节决定成败》精妙语句选 1、中国决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决不缺少各类规章、管理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制度不折不扣的执行。 2、对于

    健康的饮食离不开一日三餐,食谱的好坏直接影响脾胃功能的消化及营养的吸收。本站精心为大家整理一日三餐健康食谱一周,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日三餐健康食谱一周  食谱一早餐:牛奶250ml、面包(面粉200

    20xx年上半年工作可以提炼出三个关键词即探索、忙碌与遗憾。我们一直在学习,在摸索。在寻找符合酒店自身条件的营销模式。一、营销部主要完成工作1、会议接待方面20xx年上半年主要接待了,陕西

    实验人员个人工作总结的进行能使实验人员注重工作质量,促进实验工作质量的提升。以下是找总结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实验人员个人工作总结,欢迎大家阅读。第一篇:实验人员个人工作总结自参加工作以来,遵

    写会议通知格式范文第1篇公司各科室:为确保我司20xx年道路春运安全工作顺利进行,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思想理念,减少和杜绝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经公司安委会研究决定,召开一月份安全例会

    回收协议书合同模板范文三篇篇一:回收协议书回收协议书甲方:乙方:第一条协议内容1、本协议为办公废弃物回收协议,双方应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完成本协议,并且严格按照协议内容执行。2、甲方自协议生效起将办公废

    世上只有妈妈好作文小作者:盘铮(三年级)我的妈妈是两所幼儿园的园长。她长得有点胖,不过我觉得胖总比瘦的好,表明我妈妈爱生活、开心能吃。妈妈有一头乌黑的长发,就像美丽的瀑布,妈妈圆圆的脸蛋上镶嵌着一双水

    自然人股东间—股权转让协议书范本1转让人:(以下称甲方)身份证号: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受让人:(以下称乙方)身份证号:通讯地址:联系电话:鉴于:1、XX公司(下称______公司)是经______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