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观察超声诊断肝包虫病的临床价值。 方法 应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LOGIQ-7扇形超声诊断仪,按肝脏常规探查方法进行操作,对103例被确诊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观察并测量大小、形状、位置、数目、回声特征、后方回声、是否对邻近脏器挤压、位移等情况。结果 103例中,肝脏普遍性增大10例,局限性增大93例;病变部位:肝右叶85例占82%,左叶8例占8%,左右叶同时累积的10例占10%;大小3.6cm~14cm;形状:圆形79例,椭圆形20例,不规则形2例,钙化性2例;数目:单发62例,多发41例;回声特征:单纯囊性72例,多囊性14例,混合性13例,实性4例,后方回声增强99例,衰减4例;囊壁:双层90例,内囊分离7例,囊壁钙化2例,多子囊14例,邻近脏器挤压移位19例。结论 超声诊断对肝包虫病的分型,可为临床提供最好的治疗方案,也是临床医生选择手术切口的最佳定位手段,已被临床共认为最佳的检查方法。
关键词:超声诊断;肝包虫病;价值
包虫病又名棘球蚴病,属全球性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我国目前已确诊的有细粒棘球蚴和泡状棘球蚴绦虫两种,它们的最终宿主主要是狗和狼等,而人类常为中间宿主。在新疆地区主要以细粒棘球蚴病最为常见,泡状棘球蚴较少见[1]。棘球蚴病主要发生于肝脏、肺部、脑,尤以肝脏最多,约占70%左右[2],腹腔、盆腔病变多是由于肝脏包虫破裂或是手术不慎而种植形成,严重威胁着牧区人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本研究旨在提高超声诊断肝包虫病的诊断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0年2月~2013年12月经手术治疗确诊的肝包虫病103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66例;年龄为2~74岁,平均38岁。除1例否认与牲畜有密切接触外,其余均有与牲畜接触史。
1.2临床症状 80例早期无明显症状,囊中长大时,可出现压迫症状,有肝区胀痛8例,上腹不适10例,食欲不振5例。儿童5例,影响发育1例,营养不良3例,贫血1例。
1.3体征 肝脏体积局部增大93例,普遍增大10例,肝下缘的囊肿,常可在肋缘下触及包块19例。包块边缘整齐,界限清楚,表面光滑,随呼吸上下移动19例。触之硬韧感,扣之有震颤感,即包虫囊震颤症19例。
1.4仪器与方法 应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LOGIQ-7扇形超声诊断仪,凸阵探头,频率3.5~5MHz。患者取仰卧位、侧卧位。按肝脏常规探查方法进行操作,对发现的病灶进行观察并测量大小、形状、位置、数目、回声特征(单纯囊性、多囊性、混合性、实性)、后方回声(衰减、增强、不变),观察是否对邻近脏器有无挤压、移位情况,并详细记录、照相,留取资料与术后进行对照。
2 结果
2.1超声表现 103例中,肝脏普遍增大10例,局限性增大93例。病變部位:肝右叶85例占82%,左叶8例占8%,左右叶同时累积的10例占10%。大小:3.8cm~14cm85例,4.1cm~8.8cm8例,3.6cm~8cm10例,最大14cm,最小3.6cm,平均8.8cm。形状:圆形79例,椭圆形20例,不规则形2例,钙化性2例。数目:单发62例,多发41例。回声特征:单纯囊性72例,多囊性14例,混合性13例,实性4例。后方回声:衰减4例,增强99例。囊壁:双层90例,内囊分离7例,囊壁钙化6例,母囊子囊型:蜂窝状多房囊肿10例;花瓣样多房囊肿2例;车轮状多房囊肿2例;邻近脏器挤压、移位19例。
2.2手术表现 手术中见内囊呈乳白色粉皮状,囊液清亮72例;囊液清亮,其内见水泡状组织,为子囊回声14例;术中见包虫囊液为脓性其内还夹杂着破碎的囊壁呈粉皮状及坏死的子囊组织13例;术中见包快内无囊液而呈白灰色干酪样坏死组织2例;手术中见似结石样组织2例。
3 讨论
肝包虫病在新疆地区是多发病、常见病,几乎遍及各个乡村。肝包虫病为肝脏寄生虫病,发病缓慢,在为形成大的包快而使腹部隆起前难以被发现,易延误病情,尤其是包虫破裂以后,会造成过敏或自行种植扩散[3],超声诊断作为肝包虫病诊断方法因可靠且简便易行在基层医院得到广泛应用。
3.1基本病理和疗效诊断 超声既可对肝包虫定大小、定数目,也可提示囊内有无子囊、头节,还可以发现同时存在的并发症,又可以搜索其他部位的包虫囊腔。为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对接受治疗后的患者用超声检查的手段随访观察疗效,通过随访可以对治疗效果进行确定。
3.2根据声像图的特征分型 肝包虫病可分为五型:I型为单纯囊性(可为单发或多发),在病变区见一个或多个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暗区,包膜清、壁厚而光滑,可见内外囊呈双层壁回声,内部透声好,包块后方回声增强,有的包块内可见节状强回声,为包虫头节。包块与肝组织有明显分界,本组有72例。II型为多子囊型,在肝区可见蜂窝状回声区。声像图的特征是在肝区是一个大的囊腔,在囊腔内见多个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暗区,互不相通,有的形似车轮样分布,中央为中强回声的是由母囊坏死组织,本组有14例。III型为混合型(也称感染型),当包虫破裂感染时,可见内囊塌陷,在包膜完整的囊腔内见有迂曲的较强的带状回声,内外囊分离,囊壁回声增粗增强,囊液透声差,内见斑点状回声及一些子囊回声,本组有13例,占12.62%。IV型为实质型(泡型),实际上是由无数小囊肿集合而成,因囊壁回声强而密集,周围有较多间质,所以声象图更接近于实质性回声团块,有的部位有结缔组织增生或肝组织退行性变,使肝质地变硬,肝组织凹凸不平,造成声像图上出现伪实质性改变,其表现为在肝内见光点密集,大小不等的结节状或斑片状较强回声光团,形态不规则,与肝组织界限不清,后方伴声衰减,形态酷似结节型肝癌,本组有2例,占1.94%。V型(钙化型),包虫感染坏死后,囊液被吸收极化,形成钙化的斑块状回声,声像图特点为在病变区见不成型的光团或蛋壳状强回声,后方伴浓密而清晰的声影,类似于结石的声像图特点,此型是肝包虫病演变的最后阶段,声像图比较典型,易确诊,此型可不做手术。本组有2例,占1.94%。I、II型是最多见的肝包虫病,在本组病例中共86例,占病例总数的83.5%,多见于青少年。
3.3分型鉴别诊断 肝包虫病中I、II型在声像图上与肝囊肿很相似,需以鉴别。典型肝包虫,在囊腔内可见子囊、孙囊及头节回声,囊壁厚而呈双层结构,即内囊外囊。但有的也不典型,囊壁薄而清晰,囊液透声性好,与肝囊肿不易鉴别[4],这就要应用超声诊断結合临床病史、流行病学、牲畜接触史,用卡松尼试验、血清学等检查手段确诊,以制定临床治疗方案。III型在声像上与肝脓肿相似,但是肝包虫病程长,动态观察变化小,而肝脓肿临床症状重,病程短、来势猛、变化快,此型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宜及早手术治疗。IV型与肝癌非常相似,但根据声像图的特征、病史、病程,临床病状及体征,以及动态观察、论断不难。V型声像图比较典型,确诊不难。
3.4肝包虫囊肿与类似肝脏病变鉴别诊断 ①单囊型与肝囊肿:单囊型大多超过3cm,有明显张力感,囊壁回声增强增厚,一般3~5mm,典型者具有包虫囊肿的特征性声像表现,与囊壁薄而光滑的囊肿不难鉴别;②多发型囊肿与多囊性肝病:多发型囊肿表现囊壁结构和囊内回声不尽一致,差异明显。多囊性肝病于肝内显示多个大小不等的无回声区,彼此间可有正常肝实质,常伴有肾或其他脏器如脾、肺等多囊症,其中约半数多囊性肝病同时伴有多囊肾,而原发性肝包虫囊肿同时受累并不多见;③巨大先天性胆总管囊肿:临床上有70%~90%的病例有间歇性发作性黄疸,扫查时认真辨认胆囊、胆总管、门脉三者的解剖关系。如在胆囊后方,门脉前方观察到与胆道相连续的无回声区[5],具有重要鉴别意义;④右肾上腺、右肾上极巨大囊肿:右肾巨大肾积水与肝右后叶包虫囊肿,应多体位、多切面观察囊肿与肝肾、肾上腺的关系,以及囊壁结构和回声、囊内声像征不难鉴别;⑤囊肿实变型与肝癌:囊肿实变者内部回声杂乱,囊壁增厚,而多普勒检查,病灶内及周边观察不到彩色血流信号,结合流行病学、临床表现、Casoni试验、AFP等检查,不难鉴别。以上利用声像图表现做鉴别诊断需依据患者是否来自感染区及有明确牛、羊、犬接触史,结合临床症状、局部体征、生物学试验以进行。
超声诊断对肝包虫病的诊断可靠,分型准确,有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也是临床医生选择手术切口的最佳定位手段。超声诊断肝包虫病具有经济、简便、无损伤、可重复的优点,已被临床公认为是最佳的检查手段。
参考文献:
[1]金茂强,尼加提 ,古丽娜,等 .小脑原发性泡状棘球蚴病猝死1例[J].法医学杂志,2001,1:56.
[2]米玛 ,达瓦次仁 ,仁青,等. 肝脏及肺部泡状棘球蚴病CT表现[J].中国CT和MRI杂志2008,6(5):31-32.
[3]程相钦,王敬源.肝囊性包虫病86例诊治分析[J]. 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2013,2:18-19.
[4]吴乃森.腹部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M].天津:科技出版社出版,2009,148-151.
[5]降措.肝包虫病112例诊治体会[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9,29(4):352.
编辑/哈涛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