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方案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方案。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方案策划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地理集体备课方案篇一
【真题考向引航】感悟真题 找准考向:考什么?怎么考?
.(2007—3)图2为某地地质地貌剖面示意图。读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是
a.①处的地表形态主要是风蚀作用的结果 b.②处的地貌形态主要是由崩塌作用造成的
c.③指示的岩层分解面曾遭受过风化作用d.④指示的岩层弯曲现象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009--26 )图6为我国某地区地形图,右上方小图是图6中c地实测高程点分布图(单位:m)读图回答(1)题。
(1)指出图6中主要的陆地地形类型及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4分)
(2010—5,6)为某地地质的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岩石和地貌形态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②④① b.③①④ c.④②① d.④①③
6.该类地貌发育典型的山区
a.风蚀现象显著 b.岩石类型是花岗岩
c.土层较薄,土壤贫瘠 d.地表水丰富,地下水贫乏
(2011—(3)(4))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土地整治方式中合理的是()
①甲处平整土地,提高土地质量②乙处修建护坡堤,防止岸坡侵蚀
③丙处修建梯田,增加耕地面积④丁处修建挡土坝,拦截泥沙以淤地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4)图中ⅰ、ⅱ、ⅲ、ⅳ处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a.ⅰ、ⅱ b.ⅲ、ⅳ c.ⅰ、ⅲ d.ⅱ、ⅳ
【主干知识回顾】
1.说出花岗岩、石灰岩、大理岩,煤等岩石的类型,简述沉积岩的特点?
2.如图写出①--⑧的地质擢用名称,简述地壳物质循环的意义。
3.如图写出①--③的地质构造名称,推断该区域地壳运动地质演变过程。
4.分别写出图中甲、乙、丙三处地质构造及地形类型,简述地形类型的成因。
5.如图写出乙、丙、丁、戊四处的外力、表现形式及其地貌名称,简要分析戊、丁两者的关系?
6.读图理解内、外力的相互关系
结论: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只有内力作用;地形、地貌往往是内、外力共同作用。
【典例剖析】例1:(2011•苏北四市3月调研)读下图,完成(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c、d类岩石中含有化石②大理岩属于c类岩石③a、b类岩石为岩浆岩
④甲处是向斜,乙处是背斜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有关图中大气受热过程与各圈层间关系的说法正确是()
①煤炭资源的形成与n地质作用无关
②a处喷发出来的火山灰削弱了③作用
③①②③④大气受热过程对m地质作用有深刻影响
④岩浆活动释放出大量气体能导致④作用增强
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
【规律方法总结】
【变式训练1】1.2010年11月24日,中国地质工作者首次深入敦煌附近180千米处的无人区魔鬼城,对这一国内的雅丹地貌区域进行了全面考察。读图,回答(1)~(2)题。
(1)形成雅丹地貌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地壳上升运动 b.风力侵蚀作用 c.流水沉积作用 d.冰川侵蚀作用
(2)形成雅丹地貌的岩石类型对应图中的()
a.①b.⑤ c.③d.④
:师生互动,完成第5页活动题:比较北美洲和亚洲的位置和范围差异。
四、课堂小结:
认识区域,首先要认识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等方面加以描述。
五、作业安排:
完成地理填充图册同步练习。
高中地理集体备课方案篇五
《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
摘要:地理小专题是对相关知识的归纳、整理、贯通和应用。高考试题主要以专题知识呈现。设计专题可构建完整知识结构,实现知识间的重组与创新,拓宽思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小专题《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教学为案例作分析和推介。四个环节:
一、架设框架,构建模块,突破思维
二、理清关系,共性个性,及特异性
三、总结规律、比较异同、归纳特征
四、拓宽知识,注重迁移,培养能力
关键词:小专题、案例描述、绿色通道
地理小专题复习在高考第一轮复习中是很有必要的,对教师能力是一种考验,组织得当对学生能力提升和学习方法培养将很有成效。专题实际上就是对相关知识的归纳、整理、贯通和应用。近年来的高考命题仍然在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突出表现在高考试题主要以专题知识呈现。设计专题可以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实现自然与人文、自然与区域、人文与区域知识之间的重组与创新,拓宽思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第一轮复习中,对重难点内容采用小专题突破不失为上策。本文以小专题《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教学为案例作分析推介。
案例描述:
气候类型的判断是是历年高考重要考点,对多数学生而言,却是十分头疼的问题,学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气候类型的归因、气候特征的理解和气候分布的定位。这三个问题存在着内在联系,通过小专题———《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的复习便可以构建起提高学生认知层次和知能应用水平的平台。
以下是该小专题设计的四个环节:
一、架设框架,构建模块,突破思维
气候成因 分布规律 判断方法
太阳辐射 定带 气候模式图
空间变化 定位法
大气环流 定型 气候分布图
气候因子 变化特征
下垫面状况
气温:文字描述 定性法
人类活动 时间变化
降水:数量估计 定量法
展示上述框架,师生互动:
释疑:影响气候形成的因子有哪些?相互关系怎样?
生答: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和人类活动。
归纳:对地球大气而言,太阳辐射是外因,但却是形成各气候带的最基本因子,并影响大气环流。大气环流具有双重性质。下垫面状况主要是通过影响大气环流进而影响气候。人类活动间接和直接影响气候……
释疑:它们如何影响气候类型的呢?
归纳:太阳辐射 定带 (热量带及气压带或风带)
大气环流(并结合下垫面分析) 定型 (降水类型)
分析:这些因子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影响,不同成因组合形成不同水热状况,从而构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
空间上不同的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分布着不同的气候类型,根据地理事物所处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即能确定气候类型叫定位法。
应用举例:已知地球上四个小岛的地理位置分别为: a(46°n,148°e);b(36°n,14°30′e);c(6°s,134°e);d。那么,四个小岛的气候类型为: a ;b ;c ;d 。
讨论作答:分别为温带季风、地中海、热带雨林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二、理清关系,共性个性,及特异性
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变化规律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还有特异性。
分析举例:如上例中,a与d:共性是模式图,个性是分布图与模式图的差异。大气环流在影响大陆东西两岸上也存在差异:大陆西岸主要是地带性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大陆东岸主要受季风的影响。同时受不同地形、暖流和寒流等下垫面状况影响,还会形成特异性气候现象。
释疑:下垫面状况主要有哪些不同类别?
生答:地形、海陆分布(洋流、沿海、内陆)、生物和物理性质不同地面。
释疑:请举例说明下垫面状况的差异对气候类型是产生什么影响?
生答:如欧洲西部与南北美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相比,前者由于为平原地形及受强大暖流流经西岸的影响,其所跨南北纬度的范围及东西向延伸宽度均较较后者大(各有个性)。后者除受地形限制外,其中南美西侧还因为受到的是秘鲁寒流影响之故,分布和特征具有一定特异性。但因常年都能受到西风影响,它们均表现出温带海洋法气候特征(具有共性)。
释疑: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沿海及中美洲的东北部均分布热带雨林的影响因子有哪些?
生答:纬度低、信风、迎风坡、暖流的影响。
释疑:这些地区的热带雨林气候的因子是否与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吻合?
生答:显然不是。一般主要是因为处于赤道附近地区,终年炎热,气流辐合上升所致。前者具有一定分布规律,但有别于常见的热带雨林分布规律。
释疑:非洲赤道地区东部又是为何未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而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的呢?
生答:因为东非高原地势高,改变了可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应有的水热条件的缘故。其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归纳:可见个性差异是在不同的因子综合影响下形成的,在影响气候类型的因子中有主有次,共性往往是由主要因子影响下形成的,个性则往往是由次要因子的差异造成的。。上述非赤道附近地区的热带雨林气候以及赤道附近地区却为热带草原气候区的情况则可视为一种特异性现象。
三、总结规律、比较异同、归纳特征
释疑:从气候类型的时空分布规律来看,你发现了哪些知识规律?
归纳:1.同的纬度和大陆东西两岸分布着相应的气候类型;
2.热带的气候最低月均温在15℃以上,亚热带在0℃以上,温带一般在0℃以下。不同的气候带降水总量和季节变化也有差异。
分析:太阳辐射决定了气温的变化进而定带;大气环流和地面状况决定了降水的变化进而定型。它们共同的变化特点形成了不同特点的的特征类型。研究全球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图,通过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等方面的归纳与综合,容易归纳得出以下结论:
1.只分布在北半球的气候类型(或南半球缺失的气候类型)共四种: 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苔原气候。
2.只分布在大陆东岸,西岸没有的气候类型有三种: 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 亚热带季风气候。
3.只分布在大陆西岸,东岸没有的气候类型有三种: 热带沙漠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4.气候类型分布最多的大洲: 北美洲(11种),其次是亚洲(10种)。
5.除了南极洲外,在各大洲都有分布的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
6.受单一气压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有: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冰原气候(常年受极地高压控制)。
7.受单一风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有: 温带海洋气候(常年受西风带控制)。
8.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有 :热带草原气候(湿季主要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干季受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冬夏季分别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9.各大洲中分布面积较大的气候类型及缺少的气候类型:(见下表)
七大洲 | 面积较大的气候类型 | 缺少的气候类型 |
亚洲 | 三种气候类型 温带大陆性气候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高山气候 | 热带草原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冰原气候 |
非洲 |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 三种季风气候、 亚寒带、寒带 所有气候类型、温带所有气候类型 |
欧洲 | 温带海洋性气候 地中海气候 | 热带的所有气候类型、 三种季风气候、 冰原气候 |
北美洲 | 温带大陆性气候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 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
南美洲 |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 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极地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 |
大洋洲 |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 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极地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 |
南极洲 | 冰原气候 | 除冰原气候外的所有气候类型 |
四、拓宽知识,注重迁移,培养能力
在小专题设计中还应适当注重专题知识在学科内的联系和迁移,同时还要注意与热点、焦点问题和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如气候可联系科内相关知识点有动植物、水文、地貌、土壤、气候资源与气象灾害、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等等。科际综合如气象经济、黄河文明、楼兰古国等。
应用举例:读“某地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气候类型是 ,成因是 ,主要分布地区是 。 (2)影响该气候区的不利的灾害性天气有、 (举两例即可)。 (3)该气候的特点是 ,有利于农作物的成熟。该气候区主要粮食作物是 ,该作物在世界上产量的国家是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依托知识:气候类型的基本特征、分布规律和主要成因,以及区域自然地理知识等。本题易犯错误多因抓不住图中有效信息,对该气候类型的气温与降水特点未把握住,也可能对该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不熟悉;还可能对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点不够熟悉造成。
解题方法与技巧:根据图中气温最冷月1月份介于0°~10℃且降水少;而7月为最热月温度在20°~30°且降水多,根据定性法与定量法容易确定该气候类型为北半球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冬季盛行从大陆吹向海洋的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盛行从海洋吹向大陆的偏南风,高温多雨。依据定位法,可大致认定其分布主要在我国的秦岭-淮河以南地区,我国江淮地区常见的气象灾害当为伏旱、梅雨等;该气候特点中,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对水稻等农作物生长非常有利。
答案:(1)亚热带季风 由于海洋与陆地的热力性质的差异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2)梅雨 伏旱 (3)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稻 中国
综上分析,在进行第一轮复习备考时,尝试用小专题的办法来突破重难点内容实为一条提高复习备考效率的绿色通道。
教学反思:第一轮复习便不能不重视学生能力的提升,但应得法。既不应只是局限于教材的顺序和知识结构;也不能抛开基础知识,置知识体系和网络构建于不顾,舍本逐末一味追求能力的提升。那么采用小专题来突破重难点和关键内容的教学法应该就是上上之选。本案例即有一定说服力:气候的判断穿插于平时的训练和考试中,在第一轮复习之前,学生一般积累了一定的认知,第一轮复习到此,对有关问题如不引导学生进行类似的总结,那么学生可能仍然不得要领。实际上在进行上述教学过程中,本人发现学生普遍兴致勃勃的探究问题,教学也基本收到预期的成效,从而也为今后的二轮复习垫定了坚实基础。总之,只要教师做有心人精心组织好各个章节中的相关小专题,便好比开通了提升学生能力的绿色通道。
等值线专题复习 一、等高线地形图小专题
1.坡度问题:一看等高线疏密,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稀疏的地方坡度缓;二计算,坡度的正切=垂直相对高度/水平实地距离
2.通视问题:通过作地形剖面图来解决,如果过已知两点作的地形剖面图无山地或山脊阻挡,则两地可互相通视;注意凸坡(等高线上疏下密)不可见,凹坡(等高线上密下疏)可见;注意题中要求,分析图中景观图是仰视或俯视可见。
3.引水线路:注意让其从高处向低处引水,以实现自流,且线路要尽可能短,这样经济投入才会较少。
4.交通线路选择: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既要考虑距离长短,又要考虑路线平稳(间距、坡度等),一般是在两条等高线间绕行,沿等高线走向(延伸方向)分布,以减少坡度,只有必要时才可穿过一、两条等高线;尽可能少地通过河流,少建桥梁等,以减少施工难度和投资;避免通过断崖、沼泽地、沙漠等地段。
5.水库建设:要考虑库址、坝址及修建水库后是否需要移民等。①.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即“口袋形”的地区,“口小”利于建坝,“袋大”腹地宽阔,库容量大。因为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②.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③.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④还要注意修建水库时,水源要较充足。
6.河流流向:由海拔高处向低处流,发育于河谷(等高线凸向高值),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7.水系特征:山地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成为水系分水岭。
8.水文特征: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水能丰富;河流流量除与气候特别是降水量有关外,还与流域面积大小有关。
9.农业规划: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来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缓急、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林牧渔业合理布局的方案;如平原地区发展耕作业,山地、丘陵地区发展林业、畜牧业。 东北地区
【课标解读】 我国义务教育对“认识区域”部分的课程标准是这样的 1.位置与分布 运用地图说出某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说出某区域的气温、降水分布概况,并归纳出气候特征。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阐述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以某区域一地理事物的分布为例,绘制略图,并阐述该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 2.联系与差异 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举例说出影响区域产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根据有关资料,说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根据资料,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归纳区域内主要地理差异。 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说明本单元通过选学我国部分区域,旨在认识所学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主要特征,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学习内容应体现区域地理的地域性、综合性特点,要注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有机结合,而具体的学习内容则要从所选区域的实际出发,不求面面俱到。 【高考考试说明解读】 在北方地区的学习中主要考察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重工业基地和能源工业基地;主要城市。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够根据所给的地图判断东北地区的位置范围; 2.学生能够根据校本课程的自主学习,复习回顾东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人文地理环境特征; 3、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所给的文字材料,筛选有用的信息条件,总结区域发展的条件、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对策。 方法与过程目标 1.学生通过彼此交流,掌握关于东北地区的基础知识; 2.学生能够根据地理图标说出东北地区的地形和气候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也能根据东北地区资源的分布说出东北地区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3.学生能够辨证地发展地认识问题,并能能够思考解决问题的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地理观; 2.通过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豪感。 【学习重点】 1.总结归纳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 2.理解东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学习难点】 1.用区域分析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解读信息能力的培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考辩论 【学习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直入主题,开门见山。 教师提前板图东北地区轮廓图。 多媒体循环播放东北图片,并播放歌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教师导入 孩子们,一曲“松花江上”,让我们难忘“九·一八”,难忘日本对我国东北地区“宁舍本土,也不舍满洲”的觊觎之情、贪婪之心;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壮丽的生产情景,让我们感受东北地区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复习我国的东北地区。 教师板书课题。 学生感受东北的美丽富饶和雄厚的工业基础,同时难忘国耻“9.18”,在情感教育的基础上进入学习状态。 直入主题,开门见山。
提出问题,导出目标。 提出问题 孩子们我们要认识一个区域,需要从哪些方面着眼呢? 对,我们分析一个区域,需要三个步骤,在认识地理位置的基础上分析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然后能够综合分析一个区域的发展条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等,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出自己的观念(展示多媒体)。 因此,咱们本节课共有三个目标(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用三个环节来完成 一、东北地区的位置与范围; 二、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 三、东北地区的综合分析。 学生回答 位置范围、气候、地形、土壤、水文、植被、矿产资源等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人口、城市、交通、农业、工业等人文地理环境特征。 整体把握本节课的学习思路,让学生树立整体的观念,无论是在学习知识上,还是在区域分析上。 利用板图,师生互动。 首先,咱们来共同完成第一个环节, 教师板书一、位置、范围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大约位于北纬……,东经……,主要包括的省区有…… 因此,咱们既可以利用经纬网定位,也可以利用特殊的地理信息定位,如轮廓、省会位置等,当然还有……(展示多媒体,分界线) 学生回答 “北纬40°至54°之间” “东经120°至130°之间” “黑、吉、辽及内蒙古的东部” 师生互动,掌握空间定位的技巧。 同桌交流,基础回归。 现在由同学们来完成第二个环节,从整体上来汇总一下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即它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人文地理环境特征。 教师板书二、地理环境特征 这一部分由同学们和你自己最亲密的学习伙伴也就是你的同桌来完成,要求如下(利用多媒体展示学习要求) 教师指导,发现问题并处理问题。 同桌之间相互交流,在学案的引导下完成对东北地区的整体认识。 1、通过相互交流,活跃学生思维。 2、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东北地区的基础知识。 区位分析,把握条件; 注意规范,切中要点。 孩子们,这些地理环境特征是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现在咱们就通过区位分析来认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通过问题探究来思考东北地区工业发展的方向。 教师板书三、区域分析 1、区位分析 农业的区位分析需要从……(展示多媒体) 工业的区位分析需要从……(展示多媒体) 注意在分析时尤其是社会经济因素有所侧重,在工业区位分析时,要从工业的特点出发。 现在请同学们用区位分析的方法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要求如下(利用多媒体展示学习要求) 学生完成后,找出学生的一份学案,投影展示,让学生进行修正和补充,教师略作点评。 过渡嗯,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是热量不足,但又为绿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现在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今年高考新课标ⅱ的第37题的(2)、(3)小题。 教师提问。 现在1、3组为正方,认为热量不足对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是不利的;2、4组为反方,认为热量不足对东北地区的发展是有利的。请每个小组为自己的立场辩论,看本次对抗赛哪一方获胜? 教师展示参考答案。
1、学生通过回答,回顾影响工农业的区位因素
2、学生思考并讨论东北地区商品谷物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 2、学生独立完成高考点击部分。 3、双方学生各抒己见。 1、学生能够用区位分析的方法解决问题; 学生能够辩证地认识问题。 问题探究,对症下药。 点击高考,体会成效。 过渡 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问题,现在咱们以东北地区的工业发展为例,来分析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对应的对策。 教师板书2、问题与对策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以及德国鲁尔区发展的经验,探究我国东北地区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整治的措施。 要求如下(利用多媒体展示学习要求) 学生完成后,提问学生作答。展示答案,学生做以修正。 学生根据材料思考然后讨论我国东北地区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探求其相应的措施。 用简练规范的语言概括。 培养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启迪人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咱们复习了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总结了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并能够从区域的角度分析东北地区工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乡音的对策。请同学们看高考点击2,你就会发现东北的重工业基地通过改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其中第(2)小题,有点挑战性,孩子们有没有信心试一试? 由此可见,有问题我们才会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要敢于面对问题,我们就会有所提升,希望同学们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敢于面对问题,不断提升自我。(展示多媒体) 请同学们核对答案,然后同桌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高考点击2。
综合提升 教学任务完成后,对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情况做以检测。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