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生命论德育 六、生命论德育生命德育以对新生物学的理解为理论依据而构建,揭示了对新生物学意义上人的理解,提出了成为优质自己”的生命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关爱生命的生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生命论德育 ,供大家参考。
六、生命论德育生命德育以对新生物学的理解为理论依据而构建,揭示了对新生物学意义上"人"的理
解,提出了"成为优质自己”的生命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关爱生命"的生命道德教育
主题;"生命叙事"的生命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对生命德育
的不同理解。
有学者从生命德育的内涵出发,探讨生命德育理念,如章文丽根据学校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生命价值失落和学校道德教育效能减低的现象,提出将生命道德教育列为中学德育的新领
域,认为生命德育的内涵就是传授生命知识、优化生命关系、提升生命价值;刘惊铎主张
道德教育要回到学生个体生命之中,以关爱生命为主题,以遵循生命之道为原则,以生命
叙事为主要存在方式,以促进学生生命健康成长,进而促进社会健康发展为目的。
有学者以生命与德育的关系为视角,理解生命德育价值。如胡金木认为,若失去了对多彩
生命的尊重与关注,道德教育只能流于单调、乏味甚至陷入生命同质化的危险;顾瑾认
为,德育是对生命的再创造活动;李正涛认为,德育应始终伴随着对生命的塑造,始终处
在个体生命和类生命不断生成的道路上;张岱年认为,道德本于生命,而在一定意义上又
高于生命;梅萍认为,德育关注人,关注个体,即意味着关注个体作为生命体的存在,关
注其外显的活生生的声名展示,也关注其内隐、活泼、丰富的生命情感。
还有学者从生命德育的目的角度出发,探讨生命德育的建构。如高德胜提出,道德教育指
向人的生命,达到与人的生命的和谐是道德教育至高的境界。道德赋予生命以意义。道德
教育要走向内在的和谐,即与生命的和谐,就必须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由排斥生命走向
对生命的呵护与激发;叶飞提出学校德育应回归人的生命本真,实现学校德育与生命实践
的融合;易连云主张以“生命?实践”为目标构建新的道德教育体系,重构道德教育的生命
基础。就生命实践与道德和教育的关系来看,"生命?实践"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应注意几
个方面:第一,人的生命实践活动是一切
道德产生的源泉和基础;第二,"生命?实践"道
德教育是一个开放的教育过程;第三,"生命?实践"的道德教育是一个师生双向道德影响
与发展的过程;梅萍将幸福感的提升视为生命德育的使命,主张通过对正确幸福观和体验
幸福的生命情感的培养,过一种真正有意义的幸福生活;刘慧和朱晓蔓提出了以生命叙事
的方式促进道德教育资源由单一性到多样性,由独占性到共享性,由确定性到生成性,由
封闭性到开放性的转变。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