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市,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成为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工。农民工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客观上他们却处于城市的底层,是都市中的“边缘人”,社会保障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问题以待解决。近年来国家对农民工问题重视程度不断加大,但仅仅依靠宏观、显性层面的行政和法律手段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对其进行微观、以人的实际心理需求为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本文力图从政府、用人单位、社区、农民工自身出发,全方位地对农民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使其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作为贡献。
关键词: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关注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有序有效的引导农民工受教育,帮助他们充分有效就业,直接关乎经济繁荣和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到当前经济结构调整背景下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目标的实现。
一、农民工概念以及特殊性
1、农民工的基本概念
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范畴,主要是指户籍仍在农村,有承包土地,但不从事农业生产,依靠进城务工和在当地或异地从事非农产业的收入维持生活的劳动者。农民工与工人和农民的区别表现在生活方式上大多与家人两地分居、缺少文化生活,组织行为上以小团体行为为主,有着自己的组织潜规则,在利益诉求上诉求工资待遇的提高、工作环境的改善,诉求基本的国民待遇。所谓“农民工”既是一个职业概念,同时也是一个身份概念。
2、农民工特殊的社会身份
农民工的社会身份是农民。城乡分割二元户籍制度使农民工在城市享受不到同等的待遇,这样他们的家庭、最终归宿、心理寄托于感情牵挂都在农村。此外,农民工及其家庭成员的生活依靠还有相当的一部分来自农村与农业。农民工虽然在城市工作,为城市建设做出了贡献,但无论工作条件还是生活条件,他们都不能与城市市民相比。
3、农民工特殊的工作性质
农民工的职业具有流动性、临时性、季节性等特点。他们是一个介乎于产业工人以传统农民之间的双向交叉的社会群体,惊颤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流动、颠簸。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尚处在一种双向流动过程中,在城市找到工作就向城市流动,找不到工作就往家乡流动。他们一般都没有固定的目标,没有固定的城市和地点,没有固定的单位和工种,有很大的流动性。
4、农民工特殊的生活方式
城市文明在科学技术、文化素养、法律意识、婚育观念等方面总体上比农民发展更快。农民工由于工作性质长期在城市居住,有的接受了城市的新的观念与新事物。他们在工作、学习、娱乐和生活中受到城市文明的熏陶,许多陈旧的、不合时宜的观念和习俗在城市生活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消解。但同时也有一部分的农民工保留着农村的传统的观念。
5、农民工特殊的社会地位
农民工大多是青壮年,与农村其他人口群体相比,农民工接受能力较强,知识文化水平较高,观念较为新颖,这使得他们回到农村时属于“强势群体”。然而,与城市常住居民相比,农民工在居住条件、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居于弱势,是城市中的弱势群体。他们虽然在城市,但是无法获得城市市民的身份,不能取得城市户口,不能和城市职工同工同酬,不能享受同等的待遇。他们生活的城市里,但不是城市人;他们是农村人,却没有生活在农村。他们是城市和农村的“边缘人”。
二、农民工群体的社会处境的现状、原因
1、农民工思想与行为困境的社会表现
一方面,农民工对工作生活地域选择的矛盾心理。农民工具有的双重身份:即学会了城市人的生活和工作,具有“准市民”的资格;又保留着“农民属性”和“农村重心”,只是客居城市的农村打工者。经过在城市中多年的摸爬滚打,农民工在生活方式和观念上较之于农村的农民领先,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自信心。但面对城乡鲜明的差异时,他们往往又感到自卑,于是选择留在农村还是继续走出去,成为他们思想上的头等大事。另一方面,农民工面对诸多行为上的社会困境:一是体制真空致使行为“失范”和利益行为表达的弱势性。脱离了农村体制的管理,同时缺乏城市相关制度的有效制约,农民工的行为难以约束,同时在受到权益受到侵害时,农民工常常只能通过间接的渠道来表达,缺乏完善的制度保证。二是职业行为的边缘性。农民工提供的劳务大多是 “脏累差”的边缘性工作,整体而言,当前农民工地位低下,仍然是一个“自在的阶层”,而不是一个“自为的阶层”。三是开放与封闭并存的行为方式困境。
2、当前农民工社会困境的成因
从根本上来说,传统思想与城市化进程中新观念的冲突导致了农民工思想与行为上的困境。农民工长期受农村传统社会观念的影响,而他们流向城市后,城乡巨大的差异对他们传统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我国长期实行的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二元分割制度,并由这一制度衍生的维护成格局的子制度,是导致产生农民工思想与行为困境的关键因素。我国现实的户籍制度未能改变“城市人”和“农村人”的划分,使得农民工在心理上无法消除其“过客心理”和自卑感。同时城市中广泛存在对农民工的不平等歧视,更进一步加剧了农民工的心理和行为困境。
从解决途径上来说,当前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一是教育主体不明确,没有一个专门的行政部门全权负责。很少有机构过问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即使做也是流于形式,走过场而已。二是教育手段单一,重训导轻人文关怀,重业务和贡献轻精神需求,重表面文章轻实际效果。三是对教育客体的研究不到位。既不重视对农民工的群体划分进行细分研究,也不重视对农民工的需要进行研究。四是缺乏有效的教育评估机制,对农民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何,缺乏客观、科学的评估体系和反馈机制。
三、如何加强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提高思想认识构建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新体系
在教育目标定位上,应以促进农民工自身素质的极大提高,最终实现农民工自身全面、和谐自由发展为教育目标。
在教育内容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服务于目标。第一,要使农民工能自由地发展,就必须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第二,技能培训与潜能开发和方法论教育相结合,使农民工学会技能的同时学会自我提高。第三,基于农民工从农村到城市的现实,城市化适应教育必不可少。第四,法制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第五,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三德”教育必须包含在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在教育手段、方法选择中应注意坚持以人为本原则,避免高高在上、目中无人的说教。各级政府在高度重视农民工培训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要贯穿整个培训过程。另一方面基于农民工自尊、模仿、从众心理特点,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广泛宣传农民工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对农民工进行引导教育。
2、优化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一是要继续优化农民工的经济环境。继续改变不合理的用工劳动制度和“同工不同酬”的不平等现象,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要逐步做好农民工各项社会保障工作,让农民工真正享受到市民待遇。二是要优化农民工的政治环境。要设立有效的激励和参与机制让农民工能积极地参与政治,让他们像一个真正的公民一样行使自己的权利。三是要下大力气来改造农民工的文化环境。一方面引导并增进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建立市民与农民工的良好互动机制,让农民工能够顺利的融入城市文明的文化生活中来
3、发挥大众媒体的积极引导作用
通过大众传媒的正确宣传导向作用,想农民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城市的文明香味规范,帮助农民工学习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维护其合法权益,反映其心声,关注其工作和生活;同时也要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加大对农民工正面形象和事迹的报道力度。要加强城市居民的教育,引导其客观公正地评价农民工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消除对农民工的偏见和歧视,化解两者之间的对立情绪,从而为农民工营造一个友善、平等的社会环境。
四、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农民工群体这样一直活跃在中国改革开放大地上的新型生力军,对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极为重要,而农民工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它的落实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