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机械制图的学习应是看—想—画的过程,重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及绘图、读图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将头脑中储存的表象和组成新形象的规律及运用图示的相关规定应用到实践中去。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应不断探索传授教学内容合适的切入点,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完成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高职;机械制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具备细致、全面的观察能力,通过对物体的观察及空间想象读懂图样,形成识读图样的能力。(2)通过投影知识的学习,具备绘制相关要求的图样的实际技能,达到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目的。读图与画图是制图课必须培养的两个能力,工程图样是工程制造界的语言,要求学生既能阅读理解图样,还能进行图示表达。企业需要既有专业操作技能,又能动手解决产品、设备的技术问题的人才,即读图与画图能力都具备的应用型人才。尽管专业类型对学生培养要求各有不同,但从培养的途径和方法而言,阅读和绘制表达两种能力是相辅相成、共同提高的,培养读图能力往往要从绘图着手。
一般而言,绘图能力强的学生其读图能力也强,但读图能力强的学生不一定绘图能力也强。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投影基础后,主要应进行绘图实操训练。前期的绘图练习可穿插在“看”、“想”的过程中,在绘制视图的训练中,提供适当的实物和CAD模型,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物体各个不同侧面,进而转化为二维视图,有利于更快地掌握绘图能力。比如,对照简单形体(平面、曲面立体)、简单组合体、复杂组合体及组合体剖视的实物模型画视图,并布置一定数量的“给出两个视图或是不完整的三视图,画出或补出完整的三视图”的作业,以检查学生的看图和绘图能力,使看—想—画的知识内容贯穿起来,构成学习机械制图的完整过程。
在后期的绘图训练中,教学的重点内容是零部件的测绘。为了促进学生绘图能力的发展和提高,主要依靠教师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授机件的各种表达方法和零件图的要求后,着手贯彻绘制零件图的要求及零部件的测绘方法。此环节可按典型零件形状的不同分类进行测绘训练,还可以针对装配部件中的零件进行测绘,在讲解装配图的内容和表达方法后学生就可以画装配图了。但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没有相应图样对照的感性认识,没有模仿的条件。此时,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图样实例,遵循由模仿到创造的规律。学生的绘图能力与心理因素是分不开的,这个过程是感知、观察、想象等心理过程的综合,绘图能力的养成是由许多心理因素的结合决定的。教师要耐心进行指导,启发学生自己观察、分析、比较,使学生通过心智活动获得必要的知识。
对于绘图速度,在手工绘图阶段不宜强调太快,应以严格执行“国标”规范绘图为主,逐渐提高绘图速度。绘图速度与正确的绘图方法、操作步骤、技巧运用等有关,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提高学生绘图速度要在教学方法上动脑筋,训练学生思维缜密、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严格执行“国标”,减少丢三落四、反复修改的现象,从而熟能生巧,巧能生快,努力达到绘图的最佳状态。学生在绘图过程中,从布图、打底稿、注尺寸到检查加深图线的全过程,思想状态的张和驰,在速度上能表现出很大差异。在训练的最后阶段,使用AutoCAD软件绘图时也存在方法、技巧、心理状态等影响因素,有的是操作方法步骤的问题,有的是手脑并用、动觉与视觉协调的问题,有的是一心多用、思想不集中的问题等等。实质上这不仅是速度问题,而是培养严肃的工作作风和处理问题能力的问题,是否干脆利索,有头有绪,都会在绘图速度上表现出来,而达到这些要求就是完成了机械制图教学“应用于实践”的过程。
机械制图课教学改革对
教师的能力、素质要求
制图课教师应具备改革教学方法的能力教学要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情况,以学生为本,尤其是理工科教学,应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围绕着教学质量和效率选择、设计、组织最能体现教学规律,符合学生认知心理和学习特征,又能达到学以致用、学以适用教学目的的教学模式。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要不断探索传授教学内容合适的切入点,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可接受程度,灵活变换教学方法和模式,使教学内容与本专业的相关知识或后续课程有机地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能够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习,为将来就业、择业及事业发展奠定基础。在选择、设计、组织最能体现教学规律的教学模式方面,教师要具备能够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的能力,具备制作、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能力,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从而达到深化课程改革的目的。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及活动影像等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的形象化教学,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法在直观感、立体感等方面的不足,可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制图课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制图课教师除了应有较强的理论素养外,在板书及手工绘图方面也要做认真执行“国标”的模范,一招一势要显现出扎实的制图功底。要把制图课讲得生动形象,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直观,除了有很好的口才和表达能力外,还必须熟悉和具备机械专业的相关知识,如金属工艺学、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零件与机械原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制图中的零件结构、表面质量、加工方法、材料选择、技术要求、连接装配关系等方面都要用到。只有具备了这些知识,才能应用自如地举出生产实际中的典型例子,使机械制图与生产实际相结合。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绘图已经取代了传统的手工绘图,制图课教师还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和应用计算机绘图软件的能力,以便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绘图的训练和指导,培养学生的绘图技能和绘图技巧。此外,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机械制图专业课教师还应具备加工、装配和测量、CAD/CAM技能等方面的实际操作技能。
制图课教师应具备良好的知识储备能力和知识修养当今的教师不但要有广博的知识作基础,还要不断地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补充一些知识,以解决教学上的需要,适时选择当代最先进的知识和技能装备自己,不断调整不适应社会需要的落后的知识结构。首先是综合性知识的积累、储备,在学科相互交叉和高度综合的时代,作为一名机械制图课教师仅仅掌握机械方面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如电、光、液、气、仪、算、材料、生物学、生命科学、原子物理、化学、管理科学、金融、商务、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心理学和美学等方面的知识都要有所了解。《机械制图》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与《机械原理》、《机械设计》、《金属工艺》、《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联系密切。教师除了要掌握自身专业领域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外,对于非自身专业制图课程的教学,也要结合各自专业特点加以掌握。要针对不同专业工程机械零件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实体模型和测绘对象,引入有明显专业特点的零件实体,绘制或读解其视图。在讲解零件图专题时,可以将涉及的常见零件分为轴类、盘盖类、支架类及箱体类等,将各种典型类型零件的知识应用到不同专业的教学中,进行零件的作用、工作原理、表达方案的分析、讲解,因此,教师要具备应对不同专业知识的能力和机械制造界的综合性知识结构。其次,要针对学科前沿的发展储备知识并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知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教师要密切注视科技知识进展的动态,对新知识进行及时更新和补充,不断调整、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应在授课时将新的知识结构引入教学内容中,弥补教材建设滞后的缺点,使学生及时了解到知识的最新进展和发展前景,使学校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
教改的主导是教师,教师应立足于制图课程的教学目标,在教改之中培养自身的全面素质,从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培养良好知识修养三个方面做好准备,从而实现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姚建国,等.培养机械制图的空间想象力[J].机械管理开发,2010,10(5).
[2]谭夏梅,黎莉梅,莫春柳,李冰.提高“工程图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实践[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S1).
[3]于海艳.工程图学MCAI课件的研究与开发[D].天津:天津科技大学,2002.7
作者简介:
杨宏(1957—),女,河北遵化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高职部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