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学范文!

当前位置:爱学范文网>>党团范文>>公文范文>>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标签:时间: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诗句中的重点词语,能说出古诗的大概意思;凭借诗句,想象诗人与童子对话的情景,感悟隐者高洁的性格及诗人对他的仰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10篇】,供大家参考。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诗句中的重点词语,能说出古诗的大概意思;凭借诗句,想象诗人与童子对话的情景,感悟隐者高洁的性格及诗人对他的仰慕,感受古诗的语言魅力。

二、教学过程

  (一)走近诗人知“贾岛”

  1.同学们,人们写文章时的用词造句都要反复推敲。你们知道“推敲”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吗?这里边还有个故事呢! (师讲述贾岛因斟酌“推”、“敲”而冲撞韩愈的故事,并简介贾岛生*。)

  2.唐代诗人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他的诗自然质朴、高度凝练、耐人寻味,一首《寻隐者不遇》便可见一斑。你看,唐朝大诗人韩愈是这样称赞他的——(课件出示: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风云顿觉闲。天恐文章浑断绝,再生贾岛在人间。)再看看,北宋诗人梅尧臣又是怎样评价贾岛的——(课件出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3.贾岛的诗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好呢?他是把诗当做生命的,用他自己的话说:“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他写诗以刻苦认真著称,常为得一个好字而费尽苦心。请看——(出示贾岛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4.唐朝后期,还有不少诗人成了贾岛的超级“粉丝”,把贾岛的画像和诗歌供奉起来,烧香膜拜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五言绝句。 (课件出示:笛声悠悠,宁静的高山深林中,浮现《寻隐者不遇》的诗句,动情的配乐诗朗诵在耳畔响起……)

  [故事,是学生最喜爱的。悠扬的音乐,美妙的画面,动情的朗诵,能迅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学习古诗的情境。而对诗人的了解, 可以为进一步领悟诗歌作铺垫。

  (二)走进诗句识“童于”

  1.理解诗意。师:这首诗读来琅琅上口,简单易懂,老师相信同学们自己就能读懂。请四人小组合作学习,遇到不懂的地方互相讨论讨论。

  2.观察图画。诗人贾岛前往山中寻访隐者,可惜没有遇到,于是他以这首诗记录下了与隐者的徒弟的对话。请观察插图,结合诗句想象诗人与童子是怎样一问一答的。

  3.引导推测。学情预设:“松下问童子”,是怎样问的? (师父在家吗?)你怎么知道诗人是这样问的? (根据童子答的“言师采药去”推断。)请用简练的表达还原诗人的问话。 (在何处采药?在山中何处?)小结:诗人的"写法多妙啊,寓问于答,言简而意丰。

  4 。 角色扮演。教师扮诗人间,学生扮童子答。

  5.揣摩心理。和童子对话的过程中,诗人的心理经过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出示填空题: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树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满怀 地问:“请问你师父在吗?”童子答:”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 ,又问:“去哪里采药?”童子答: “就在这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 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的什么地方呀?”童子答:“云雾弥漫,不知道在哪里。””唉!”诗人叹了口气,彻底 了。)走近诗人走进“诗”——

  6.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读诗只能让人明白诗句写了什么,仅得“象”;体会了诗中情,才得“意”。 “意”与 “象”相融合,才有意境。学古诗,既要显 “象”又要得“意”。这一教学环节,利用多种手段,意在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情,感悟诗的意境。教学时要让学生领悟到: 区区20个字,既描绘了有趣的情景,又隐含了诗人的情绪变化。这样才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古诗语言的无穷魅力。]

  (三)走出诗歌寻“隐者”

  1.吟诵演画,品诗味。

  (1)同学们,我们的古诗多美啊!它的语言美,美在简练、生动;它的节奏美,像音乐般鲜明、优美;它的意境美,让人身临其境、陶醉其中。一样好东西,你爱它,会反复地看,反复地摸;一首好诗,我们也要反复玩味。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玩赏这首诗的韵味,可以深情地朗诵,可以配上调子吟唱,可以编故事,可以找同学演一演,可以简要勾勒诗中 的画面……

  (2)学习成果展示。

  (3)小结。师:一首好诗,激活了同学们创造的智慧,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享受,诗人的才华令我们赞叹。

  [阅读欣赏是个性化的行为。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玩味古诗,可以激发创造潜能,张扬学习个性。多角度展示学习成果,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感受。]

  2.拓展延伸,赏诗文。

  (1)读贾岛的《寻人不遇》。 “闻说到扬 州,吹箫有旧游。人来多不见,莫是上迷楼。”要读出”诗人寻人,亦是赏景,景美心怡,虽不遇人,亦可品味其中乐趣”的情致。

  (2)读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恃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思考:诗中哪两句诗与《寻隐者不遇》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相对应。

  (3)读僧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教师要为学生解释最后四句诗的意思。

  [语文教学应当有情感关怀的使命,应当有价值引导的功能。在欣赏诗文的同时,学生对诗人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也会深有感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悄然达成。语文课程的价值得以有力开掘。]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2

一、概述

  《寻隐者不遇》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板块的第二课,这首诗写的是贾岛去访问隐士没有见到的情景。诗句浅显精练,第一句从“问”开头,后两句省略“问”只写了“答”,可见作者用词巧妙。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理解重点字词,进而理解诗意。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把诗的语言转化成生动形象画面,会用自己语言讲述。

  过程与方法目标:

  随文识字,鼓励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朗读、感悟、想象,进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再现画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感情变化。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虽然初步掌握了理解古诗的方法,但这首诗每句都有省略,这对学生理解诗句造成一定困难,教师要通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本班学生好奇心强,为此要创设一定的故事情境来协助教学。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首古诗诗句自然质朴,通俗明快,为此在教学中努力渲染诗境,在教师生动的故事情境描述中、在古典的乐曲演奏中,学生随同教师一起走进文本、一起探索感悟文本。由于三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为此在理解古诗时我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不仅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更能达到预期目标。为更深一步感悟古诗内容、意境、情感,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填说,再现画面、大胆吟诵,再悟情感,进而升华情感,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自制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长大后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教师针对不同的价值观进行评价)老师今天向大家介绍一种人————隐者(板书 隐者)

  2、体会隐者含义

  请学生自由谈对隐者的理解。可以结合注释,教师适时引导。(隐者一般隐居在风景优美、环境幽雅的深山中。一般是有学问有品德的人。

  3、引出诗人

  有一位大诗人要寻找一位隐者(板书 寻 )。大家知道他是谁吗?板书 贾岛。(指生介绍诗人)教师:贾岛是一个读书刻苦的人,但经过几年都没考中,他心想一定是自己在某一方面做的不好,于是要请教高人。有一天他打听到大山深处住着一位以采药为生的高隐士这位隐士很有学问,正是贾岛要找的`人,于是他打听好住址准备好干粮,上了路。

  (二)展开想象 创设诗境

  教师一边播放优美民乐及山水图片,一边叙述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三)初读古诗 明诗意

  过渡:我们随同贾岛跋山涉水终于来到隐者的家,贾岛能不能找到他呢?

  1、教师范读古诗 (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诗人遇到隐者了吗)

  2、指生回答问题 引出“不遇”(板书 不遇)

  3、引导学生质疑 (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他的心情会怎样呢?)

  (四)再读古诗 研词析句

  1、学生自由读诗

  2、动手标画不理解字词

  (1)小组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2)各小组汇报结果

  过渡:同学们通过各种办法理解了字词的意思,是否想尝试一下把古人的话变成我们现在通俗易懂的话呢?

  3、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意 (屏幕出示配图古诗文)

  (五)研读诗文特点 感悟作者心境

  过渡: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和童子的对话,在理解和解释诗意时,我们会发现诗句中少了些什么呢?

  1、感悟寓问于答之妙

  课件出示:

  松 下 问 童 子 :( )

  ( ):言 师 采 药 去。

  ( ):只 在 此 山 中,

  ( ):云 深 不 知 处。

  (1)学生在组内大胆畅想畅说

  (2)各组代表汇报

  (3)明确什么是寓问于答,感悟诗文的精妙。

  (4)再次师生吟诵古诗

  2、感悟作者心境 领悟古诗意境

  过渡:诗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找到这里,却没遇到隐者,心情又会怎样呢?

  课件出示填空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 )地问:请问你师傅在吗?童子答 :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 ),又问:去哪里采药了?童子答:就在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 )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什么地方呀?童子答:山上云雾弥漫,我也不知道在哪。唉!诗人叹口气彻底( )。

  (1)小组交流合作完成填空(培养合作意识及感悟能力)

  (2)小组汇报

  (希望——失望——一线希望——绝望)

  (3)教师评价

  3、师生共同吟诵古诗

  过渡:作者由希望 失望 一线希望 绝望,这是一种多么复而多变的心理状态呀!这真是有些让人难以承受,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复杂的情感,再一次吟诵这首诗。

  4、再创情境 以感促读 深化诗境

  教师配乐创情境:当贾岛寻隐者而不遇,只好无奈地拖着疲惫的双腿往回走,边走边不时地回头望望山谷,直到看不见了,他低头吟诵道:

  课件逐句有节奏地出示古诗

  寻隐者不遇

  松 下 问 童 子,

  言 师 采 药 去。

  只 在 此 山 中,

  云 深 不 知 处。

  (六)教师总结

  这一堂课大家表现特别好,可见大家对古诗文很感兴趣,我们*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异彩纷呈,请同学们课下再搜集几首有关“寻人”的诗文,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古诗文的意境与魅力。

  (七)板书设计

  7—2 寻 隐 者 不 遇

  (唐 )贾岛

  松 下 问 童 子, (希 望)

  言 师 采 药 去。 (失 望)

  只 在 此 山 中, (一线希望)

  云 深 不 知 处。 (绝 望)

  (寓问于答)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理解了诗意,能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了解到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苦吟”诗人。

  (3)能通过诗句体会作者的心情。

  (4)领会到了这首诗“寓问于答”的特色。

  (5)能根据诗意,发挥想像,编出一个有趣的故事。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体会作者的心情,能根据诗意,发挥想像,编出一个有趣的故事。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心情,领会“寓问于答”写作的特色。

  课前:

  投影出示课文插图,配以古琴音乐,渲染气氛。

  课中:

  一、提示课题。

  从刚才的画面中,同学们一定已经知道了今天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一首古诗,诗题是——寻隐者不遇。诗题中的“寻”是什么意思呢?“隐者”是指古代那些有才华、有志向的人,由于某些原因而隐居起来,不问世事的人。你们知道历史上有哪些人是“隐者”呢?“不遇”是什么意思?现在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了解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非常有名的诗人贾岛,谁是他的“粉丝”呢?学生交流自己对他的了解你。

  引用作者自己的诗评价。贾岛有一首诗这样写自己: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三、理解诗意。

  1 出示诗句。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首诗,结合插图想一想诗句的意思。同座的同学可以小声地讨论。

  2 指名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其他同学可随时补充。

  3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和童子在松树下的对话。在理解和解说诗意的时时候,我们会发现诗句中缺少了些什么。究竟缺少了什么呢?出示填空题: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

  4 思考: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不把问句写出来?

  所谓“寓问于答”,它并不是“不问”,而只是不把问话内容写入诗中。关键在于把问话内容寓于答话之中,使读者可从答话里体味和推导出所问的内容。如果把问和答都写进诗中,不仅没有必要,还很罗嗦。“寓问于答”,可以使诗句变得简练而耐人寻味。这正是作者的巧妙高明之处。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体会这种“寓问于答”的妙处。

  四、体悟作者的心情。

  1 诗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找到这里。心情怎样呢?出示填空题:

  读诗句,感受诗人的心情,填空: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满怀

  地问:“请问你师父在吗?” 童子答: “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 ,又问:“去哪里采药?”童子答:“就在这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 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的什么地方呀?”童子答:“云雾弥漫,不知道在哪里。” “唉!” 诗人叹了口气,彻底 了。

  2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五、两首诗对比,感悟诗人用词精准!

  出示:寻隐者不遇

  花间问童子,言师挖菜去。只在南山中,马上就回来。

  学生交流讨论,从中感悟诗人用词的精准。

  六、作业

  写《评价手册》上的相关题目。

  教学反思:这首诗*白如话,学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轻松的理解诗题、诗意,同时也能猜想出诗人与童子对话完整的过程。学生通过扮演贾岛和童子的问答,体会到你贾岛把三次问答浓缩在20个字中的魅力。在表演中也轻松感受到当时诗人一波三折的心情。在教学设计是我原来想这几个环节过后,应该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可在看了干国祥老师对于文本的解读后,我改变了策略,用他的方法进行了教学。即:出示另一首改写的诗,让学生谈谈你读了新改编的诗有什么感受?学生感触很深。有的说:我觉得用“挖菜”很粗俗,感觉像是一个农夫在田里干活。有的说:我觉得“只在此山中”感觉很有诗韵,可“马上就回来”显得太俗,太直白,没有诗的感觉。有的说:“花间”用的不太恰当。当然学生不清楚为什么不恰当?我进行相应的点拨:“历来在诗人眼中,松树代表什么呢?想想我们曾经学过的"*《青松》,可以看出松树在诗人眼中代表了高洁的人,而在古代隐者绝大多数是品质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因此在诗中写松是来衬托隐者的。可见诗人用词是很讲究的。”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可能就更深入了!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其中会写“诗、欲、寻、者、药、此”。

  2.能够熟读、背诵这两首诗。

  3.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画,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7个生字的音、形、义。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本学期我们学过哪两首古诗?谁来背背。

  2.指名背诵。

  3.齐背。

  4.这两道都是描写江南自然风光的诗。今天,再学习两首古诗。(板书课题)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指导新闻记者理解诗句。(板书:登鹤雀楼)

  1.释题:鹳(guàn)、雀(què)(拼读)是一种鸟儿,样子很像鹤。在山西省永济县有一座楼,常有鹤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题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2.范读全诗。

  3.指名读诗。

  4.出示图画,看图,理解诗歌大意,结合教学生字。

  (1)教师描述:一天傍晚时分,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象。(指图)你们看,诗人看到了什么?

  (太阳.黄河)

  (2)太阳又称为什么?(日)

  (3)快要落山的太阳称什么?诗人看到太阳怎样落下去?

  落日,诗中称为“白日”。太阳靠着山渐渐落下去。

  (4)“靠着”是诗中哪一个词?(依)

  (5)这句中的“尽”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尽”是“完的意思,在这里是说太阳完全落下山去了,完全消失了。

  (6)“白日依山尽”一句虽然只有5个字,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动态的画面,我们仿佛看到了太阳怎么样?(多媒体展示)

  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最后完全落到背后了。

  (7)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看到太阳落下山去,又看到了什么?“黄河人海流”是什么意思?

  结合进行语言训练:黄河地向大海充去。(学生口头填写)

  (滔滔地.滚滚地.汹涌澎湃地)

  (8)指导朗读第1.2两句。

  讲解: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第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

  (9)学生读第3.4句,此时诗人产生什么想象?

  想看得更远一些。教学:欲:“要”的意思。

  (10)讲解第3.4句。

  千里:形容很远很远,并不是刚七千里。穷:穷尽,尽头。更:再。这句意思是:眼睛要想看到很远很远,就要再上一层楼。

  (11)指导读第3.4句。

  指点:诗人登高远望,写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因此这两句表达了一种不断向上的精神,所以常常被人们引用。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第二课时

  一、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白目依山尽(A白天的太阳B落日)

  2.欲穷千里目(A与“富”相对B穷尽,尽头)

  二、默写《登写鹳雀楼》。

  第二课时

  课前导语:

  1.背诵第一首古诗。

  2.你们游览过大山吗?大山奇峰重叠,烟雾缭绕,气象万千,所以大家都喜欢游览名山,许多诗人定敢诗来赞美大山。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寻隐者不遇》。(板书课题,教学生字:寻经xùn.者

  zhě.遇yù。)

  一、指导释题。

  寻:寻找.寻访。隐者:旧时不愿做官而到山中或偏野居住的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雇一个小男孩帮助收拾文具,做些杂事。这个小男就是书童,也就是诗中所说的“童子”。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试读课文。

  四、了解大意。

  1.这首诗写了几个人?我们看见的是哪几个人?还有谁没有看到?

  写了三个人:诗人.童子.师傅,看得见是诗人与童子,还有隐者没看到。

  2.这首诗主要是以诗人和童子的对话形式写的。诗人是怎样问,童子又是怎样答的呢?

  五、理解诗句

  1.我们从“言师采药去”,可以推想到诗人问童子什么?这里的“言”就是“说”。那么“言师采药去”是什么意思?(说师傅采药去了。)

  教学:药yào(药品.中药.采药.西药)。

  从童子的回答你们能猜到诗人问童子什么?

  2.齐读第1.2句。

  3.读着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怎样的一幅画?又仿佛听到画中的人在说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指导。

  4.当童子告拆诗人师傅采药去了,诗人为了寻仿他,接下去一定要问童子什么?

  师傅到哪里采药去了

  5.童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1)现在来学第3.4句

  (2)指名读第3.4句

  6.释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此”就是“这”。“此山中”即“这山中”。“云深不知处”,即山高云深,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云深”即山高云雾浓重,高山上往往云雾缭绕,迷迷蒙蒙。

  7.现在谁会说,童子是怎么回答的?

  我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只是山太高,云雾浓重,不知他在什么地方。

  8.再读第3.4句。我们仿佛看到童子和诗人的动作.神情怎么样?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指点: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他也会顺着童子手指朝高山望去,微微地点头。

  9.感悟意境。

  诗人望着这烟雾缭绕的高山,心中会想着什么?(讨论)

  想着隐者在深山采药的情景,行踪不定,在云雾之间飘飘然的隐士生活情景。

  六、背诵课文

  七、扮演角色对话:一人扮诗人,一人扮童子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5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精选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诗句中的重点词语,能说出古诗的大概意思;凭借诗句,想象诗人与童子对话的情景,感悟隐者高洁的性格及诗人对他的仰慕,感受古诗的语言魅力。

  二、教学过程

  (一)走近诗人知“贾岛”

  1.同学们,人们写文章时的用词造句都要反复推敲。你们知道“推敲”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吗?这里边还有个故事呢! (师讲述贾岛因斟酌“推”、“敲”而冲撞韩愈的故事,并简介贾岛生*。)

  2.唐代诗人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他的诗自然质朴、高度凝练、耐人寻味,一首《寻隐者不遇》便可见一斑。你看,唐朝大诗人韩愈是这样称赞他的——(课件出示: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风云顿觉闲。天恐文章浑断绝,再生贾岛在人间。)再看看,北宋诗人梅尧臣又是怎样评价贾岛的——(课件出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3.贾岛的诗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好呢?他是把诗当做生命的,用他自己的话说:“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他写诗以刻苦认真著称,常为得一个好字而费尽苦心。请看——(出示贾岛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4.唐朝后期,还有不少诗人成了贾岛的超级“粉丝”,把贾岛的画像和诗歌供奉起来,烧香膜拜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五言绝句。 (课件出示:笛声悠悠,宁静的高山深林中,浮现《寻隐者不遇》的诗句,动情的.配乐诗朗诵在耳畔响起……)

  [故事,是学生最喜爱的。悠扬的音乐,美妙的画面,动情的朗诵,能迅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学习古诗的情境。而对诗人的了解, 可以为进一步领悟诗歌作铺垫。

  (二)走进诗句识“童于”

  1.理解诗意。师:这首诗读来琅琅上口,简单易懂,老师相信同学们自己就能读懂。请四人小组合作学习,遇到不懂的地方互相讨论讨论。

  2.观察图画。诗人贾岛前往山中寻访隐者,可惜没有遇到,于是他以这首诗记录下了与隐者的徒弟的对话。请观察插图,结合诗句想象诗人与童子是怎样一问一答的。

  3.引导推测。学情预设:“松下问童子”,是怎样问的? (师父在家吗?)你怎么知道诗人是这样问的? (根据童子答的“言师采药去”推断。)请用简练的表达还原诗人的问话。 (在何处采药?在山中何处?)小结:诗人的写法多妙啊,寓问于答,言简而意丰。

  4 。 角色扮演。教师扮诗人间,学生扮童子答。

  5.揣摩心理。和童子对话的过程中,诗人的心理经过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出示填空题: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树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满怀 地问:“请问你师父在吗?”童子答:”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 ,又问:“去哪里采药?”童子答: “就在这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 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的什么地方呀?”童子答:“云雾弥漫,不知道在哪里。””唉!”诗人叹了口气,彻底 了。)走近诗人走进“诗”——

  6.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读诗只能让人明白诗句写了什么,仅得“象”;体会了诗中情,才得“意”。 “意”与 “象”相融合,才有意境。学古诗,既要显 “象”又要得“意”。这一教学环节,利用多种手段,意在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情,感悟诗的意境。教学时要让学生领悟到: 区区20个字,既描绘了有趣的情景,又隐含了诗人的情绪变化。这样才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古诗语言的无穷魅力。]

  (三)走出诗歌寻“隐者”

  1.吟诵演画,品诗味。

  (1)同学们,我们的古诗多美啊!它的语言美,美在简练、生动;它的节奏美,像音乐般鲜明、优美;它的意境美,让人身临其境、陶醉其中。一样好东西,你爱它,会反复地看,反复地摸;一首好诗,我们也要反复玩味。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玩赏这首诗的韵味,可以深情地朗诵,可以配上调子吟唱,可以编故事,可以找同学演一演,可以简要勾勒诗中 的画面……

  (2)学习成果展示。

  (3)小结。师:一首好诗,激活了同学们创造的智慧,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享受,诗人的才华令我们赞叹。

  [阅读欣赏是个性化的行为。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玩味古诗,可以激发创造潜能,张扬学习个性。多角度展示学习成果,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感受。]

  2.拓展延伸,赏诗文。

  (1)读贾岛的《寻人不遇》。 “闻说到扬 州,吹箫有旧游。人来多不见,莫是上迷楼。”要读出”诗人寻人,亦是赏景,景美心怡,虽不遇人,亦可品味其中乐趣”的情致。

  (2)读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恃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思考:诗中哪两句诗与《寻隐者不遇》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相对应。

  (3)读僧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教师要为学生解释最后四句诗的意思。

  [语文教学应当有情感关怀的使命,应当有价值引导的功能。在欣赏诗文的同时,学生对诗人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也会深有感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悄然达成。语文课程的价值得以有力开掘。]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7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学前,我使用多媒体制作出以前所学过的一些古诗的画面,让学生观图吟颂其诗句,谁背得多,谁最棒。精美的图画一下子就把学生深深地吸引住了,我适时启发学生“你是怎样学会这些古诗的?”让学生回忆,总结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学进入下一阶段。

二、读写结合,扩展思维

  读写结合是本课重点环节,我做了如下安排:

  读:范读、初读、细读、赏读、诵读。

  写:写字词意、画简笔画、默写古诗。

  (一)范读:我出示古诗插图,配着优扬的轻音乐范读古诗。

  (二)初读: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读,画出难点字,要求读准字音,再由我简介诗人及所处的时代背景,然后把难点字词写一写。

  (三)细读:学生读通每行诗句,并借助字典理解字词在诗句中的真正含义,配合画面展开想象,串说句意。

  (四)赏读:学生读通整首古诗,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串说诗意。

  (五)诵读:在优扬的轻音乐声中,学生闭上眼睛背诵整首古诗,接着想象其诗景,结合诗意,把自己所想到的情景用简笔画板书在黑板上,最后再次伴着轻音乐默写古诗。

三、剧本表演,感悟诗意

  到此环节,学生已完成了本课的学习内容,但是教师要注意提高学生继续学习,主动发展的能力,在学生吟颂、板画、默写的基础上,又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将整首诗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上台表演,这样发挥他们相互合作、协作的精神。在讨论、表演的过程中,使学生对诗意有更深一层的了解。在各小组汇报表演后注意从学生的评价中引导全班学生进一步理解诗人当时起伏的心情。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单一的知识注入无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联想与想象,分析与综合思维等活动的积极性,根据教学目的要求,设计好教学活动,使学生学得愉快,记得牢固,得到全面发展。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8

  一、概述

  《寻隐者不遇》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板块的第二课,这首诗写的是贾岛去访问隐士没有见到的情景。诗句浅显精练,第一句从“问”开头,后两句省略“问”只写了“答”,可见作者用词巧妙。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理解重点字词,进而理解诗意。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把诗的语言转化成生动形象画面,会用自己语言讲述。

  过程与方法目标:

  随文识字,鼓励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朗读、感悟、想象,进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再现画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感情变化。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虽然初步掌握了理解古诗的方法,但这首诗每句都有省略,这对学生理解诗句造成一定困难,教师要通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本班学生好奇心强,为此要创设一定的故事情境来协助教学。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首古诗诗句自然质朴,通俗明快,为此在教学中努力渲染诗境,在教师生动的故事情境描述中、在古典的乐曲演奏中,学生随同教师一起走进文本、一起探索感悟文本。由于三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为此在理解古诗时我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不仅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更能达到预期目标。为更深一步感悟古诗内容、意境、情感,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填说,再现画面、大胆吟诵,再悟情感,进而升华情感,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自制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长大后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教师针对不同的价值观进行评价)老师今天向大家介绍一种人————隐者(板书 隐者)

  2、体会隐者含义

  请学生自由谈对隐者的理解。可以结合注释,教师适时引导。(隐者一般隐居在风景优美、环境幽雅的深山中。一般是有学问有品德的人。

  3、引出诗人

  有一位大诗人要寻找一位隐者(板书 寻 )。大家知道他是谁吗?板书 贾岛。(指生介绍诗人)教师:贾岛是一个读书刻苦的人,但经过几年都没考中,他心想一定是自己在某一方面做的不好,于是要请教高人。有一天他打听到大山深处住着一位以采药为生的高隐士这位隐士很有学问,正是贾岛要找的人,于是他打听好住址准备好干粮,上了路。

  (二)展开想象 创设诗境

  教师一边播放优美民乐及山水图片,一边叙述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三)初读古诗 明诗意

  过渡:我们随同贾岛跋山涉水终于来到隐者的家,贾岛能不能找到他呢?

  1、教师范读古诗 (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诗人遇到隐者了吗)

  2、指生回答问题 引出“不遇”(板书 不遇)

  3、引导学生质疑 (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他的心情会怎样呢?)

  (四)再读古诗 研词析句

  1、学生自由读诗

  2、动手标画不理解字词

  (1)小组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2)各小组汇报结果

  过渡:同学们通过各种办法理解了字词的意思,是否想尝试一下把古人的话变成我们现在通俗易懂的话呢?

  3、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意 (屏幕出示配图古诗文)

  (五)研读诗文特点 感悟作者心境

  过渡: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和童子的对话,在理解和解释诗意时,我们会发现诗句中少了些什么呢?

  1、感悟寓问于答之妙

  课件出示:

  松 下 问 童 子 :( )

  ( ):言 师 采 药 去。

  ( ):只 在 此 山 中,

  ( ):云 深 不 知 处。

  (1)学生在组内大胆畅想畅说

  (2)各组代表汇报

  (3)明确什么是寓问于答,感悟诗文的精妙。

  (4)再次师生吟诵古诗

  2、感悟作者心境 领悟古诗意境

  过渡:诗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找到这里,却没遇到隐者,心情又会怎样呢?

  课件出示填空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 )地问:请问你师傅在吗?童子答 :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 ),又问:去哪里采药了?童子答:就在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 )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什么地方呀?童子答:山上云雾弥漫,我也不知道在哪。唉!诗人叹口气彻底( )。

  (1)小组交流合作完成填空(培养合作意识及感悟能力)

  (2)小组汇报

  (希望——失望——一线希望——绝望)

  (3)教师评价

  3、师生共同吟诵古诗

  过渡:作者由希望 失望 一线希望 绝望,这是一种多么复而多变的心理状态呀!这真是有些让人难以承受,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复杂的情感,再一次吟诵这首诗。

  4、再创情境 以感促读 深化诗境

  教师配乐创情境:当贾岛寻隐者而不遇,只好无奈地拖着疲惫的双腿往回走,边走边不时地回头望望山谷,直到看不见了,他低头吟诵道:

  课件逐句有节奏地出示古诗

  寻隐者不遇

  松 下 问 童 子,

  言 师 采 药 去。

  只 在 此 山 中,

  云 深 不 知 处。

  (六)教师总结

  这一堂课大家表现特别好,可见大家对古诗文很感兴趣,我们*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异彩纷呈,请同学们课下再搜集几首有关“寻人”的诗文,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古诗文的意境与魅力。

  (七)板书设计

  7—2 寻 隐 者 不 遇

  (唐 )贾岛

  松 下 问 童 子, (希 望)

  言 师 采 药 去。 (失 望)

  只 在 此 山 中, (一线希望)

  云 深 不 知 处。 (绝 望)

  (寓问于答)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的诗意。

  2、通过想像,拓展空间,感受诗的简炼。

  3、结合诗人的经历,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理解本诗的诗意。通过想像,拓展空间,感受诗的简炼。

  教学难点结合诗人的经历,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

  教学准备:师:课件 生:默写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古诗,(师板书诗题),生读题目。

  2、在自已本子上写下来,想想题目什么意思,提醒注意写字姿势。

  3、解题:知道什么是隐者吗?(板书隐者)隐者是哪一些人?(隐居山林的,有一定才能,但不原出去做官的人),你知道哪些比较有名的隐者。

  这些隐者,在隐居时一般不说姓名,只有雅号,如诸葛亮,人称卧龙先生,陶渊明,人称五柳先生。有些出家为僧为道的,只有法号。

  4、寻:寻找, 不遇:没遇到。

  5、完整地请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同意他的解释吗?

  6、是谁在寻找隐者呢?(板书诗人)

  知道贾岛这个人吗?你了解的贾岛是个怎么样的人?谁来介绍一下。(师相机补充,出示课件。)

  苦吟可能学生会说到,现只要结合课件随机梳理一下。

  其实,贾岛早年也算是一个隐者,知道原因吗?

  做过和尚,法号无本。后来还俗了,因为遇上了谁?韩愈,当朝的大官,韩愈看中他的才华,劝他去搏取功名,结果他在京城考了三十年,一无所成,所以只能苦吟。

  二、检查预习,初解诗义。

  导语:苦吟诗人的这首小诗大家都拜读了吗?那先考考大家的预习情况,来,拿出本子,和老师一起来默写。实在不行,看老师黑板。

  1、师板书,反馈默写情况。

  对照黑板,检查一下,有没有写错的字?全对的举手。有没有觉得写得不太美观的字?给你时间,再调整一下。格式安排是否合理,一句一行。改一改。

  2、指名学生读古诗。

  3、解疑,有不理解的地方吗?提出来。学生相互帮助,理解诗意。

  童子何人?与隐者什么关系?(待童,徒弟,是儿子吗?)

  言师,言,说,谁在说?(童子)说谁?(师父),童子在说师父什么?

  此:这,此山,这座山。

  深:云雾弥漫,浓得遮人视线。

  不知处:不知道去向。

  4、同桌练说,再指名说说诗意。

  5、练习朗读

  三、体会诗的凝炼,精妙。

  来,理解了诗意,我们来谈谈读后感,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自由讨论,好的觉得好在哪里?

  1、看出来了没有?这里面还省去了几个具体的提问。

  2、你能根据回答猜猜看,这里边诗人是怎么问的?(发言,初步了解)

  3、(出示练习题目)那你能把这一段诗人与童子的对话补充完整吗?自已说说。

  诗人问:

  童子回答:

  诗人问:

  童子回答

  诗人问:

  童子回答:

  4、同桌对练,指名表演。

  5、读诗。

  四、体会诗人的情感起伏。

  1、你看,根据童子的回答,往前推,我们可以想像出诗人的问题,那往后推呢?想想看,当诗人听到童子的不同回答后,心情如何呢?

  (出示试题,图画)

  诗人来到松下,只见( )

  诗人问:

  童子回答:

  听到童子的回答后,诗人()

  于是诗人又问:

  童子回答

  听到童子的回答后,诗人()

  于是诗人再问:

  童子回答:

  此时,看着( ),诗人( )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能背诵并能正确默写,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设计理念:

  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了解作者和诗的大意,让学生体会诗歌描绘的情景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诗歌方面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媒体运用: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

  默读第九课课文《推敲》,了解贾岛“推敲”的故事及其生*。 板书:唐〃贾岛

  小结:唐代诗人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他的诗自然质朴,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五言绝句《寻隐者不遇》。

  二、读题、释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讨论:寻?隐者?遇?

  3、想想题目的意思。

  4、引导质疑。

  三、精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反复朗读,读准音,读通句。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

  3、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

  松下?童子?只?深?不知处?

  4、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大意。提问,看谁对诗句的理解更正确。

  5、背一背。

  四、观看投影,练习对话,体会感情

  1、出示答句: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想问句,同桌练习。

  3、观看投影图片,练习对话。

  4、体会作者感情变化。

  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五、总结全诗,背诵感悟

  1、总结:这首诗采用问答体,一问一答,寓问于答。是通过寻访者(贾岛)向童子打听师傅的去向,童子作了相应的回答写的,这三次问答,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语言朴实自然,读来却令人寻味。

  2、有感情的背诵《寻隐者不遇》,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六、补充阅读

  贾岛《题诗后》

  七、作业

  1、填诗,练字

  寻( )者不遇

  ( )下问童子,

  言师采( )去。

  只在此山中,

  云( )不知处。

  2、想想诗歌描绘的情景,并画下来。

  八、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言师采药去。失望

  只在此山中,一线希望

  云深不知处。彻底失望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10篇扩展阅读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10篇(扩展1)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10篇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其中会写“诗、欲、寻、者、药、此”。

  2.能够熟读、背诵这两首诗。

  3.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画,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7个生字的音、形、义。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本学期我们学过哪两首古诗?谁来背背。

  2.指名背诵。

  3.齐背。

  4.这两道都是描写江南自然风光的诗。今天,再学习两首古诗。(板书课题)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指导新闻记者理解诗句。(板书:登鹤雀楼)

  1.释题:鹳(guàn)、雀(què)(拼读)是一种鸟儿,样子很像鹤。在山西省永济县有一座楼,常有鹤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题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2.范读全诗。

  3.指名读诗。

  4.出示图画,看图,理解诗歌大意,结合教学生字。

  (1)教师描述:一天傍晚时分,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象。(指图)你们看,诗人看到了什么?

  (太阳.黄河)

  (2)太阳又称为什么?(日)

  (3)快要落山的太阳称什么?诗人看到太阳怎样落下去?

  落日,诗中称为“白日”。太阳靠着山渐渐落下去。

  (4)“靠着”是诗中哪一个词?(依)

  (5)这句中的“尽”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尽”是“完的意思,在这里是说太阳完全落下山去了,完全消失了。

  (6)“白日依山尽”一句虽然只有5个字,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动态的画面,我们仿佛看到了太阳怎么样?(多媒体展示)

  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最后完全落到背后了。

  (7)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看到太阳落下山去,又看到了什么?“黄河人海流”是什么意思?

  结合进行语言训练:黄河地向大海充去。(学生口头填写)

  (滔滔地.滚滚地.汹涌澎湃地)

  (8)指导朗读第1.2两句。

  讲解: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第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

  (9)学生读第3.4句,此时诗人产生什么想象?

  想看得更远一些。教学:欲:“要”的意思。

  (10)讲解第3.4句。

  千里:形容很远很远,并不是刚七千里。穷:穷尽,尽头。更:再。这句意思是:眼睛要想看到很远很远,就要再上一层楼。

  (11)指导读第3.4句。

  指点:诗人登高远望,写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因此这两句表达了一种不断向上的精神,所以常常被人们引用。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第二课时

  一、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白目依山尽(A白天的太阳B落日)

  2.欲穷千里目(A与“富”相对B穷尽,尽头)

  二、默写《登写鹳雀楼》。

  第二课时

  课前导语:

  1.背诵第一首古诗。

  2.你们游览过大山吗?大山奇峰重叠,烟雾缭绕,气象万千,所以大家都喜欢游览名山,许多诗人定敢诗来赞美大山。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寻隐者不遇》。(板书课题,教学生字:寻经xùn.者

  zhě.遇yù。)

  一、指导释题。

  寻:寻找.寻访。隐者:旧时不愿做官而到山中或偏野居住的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雇一个小男孩帮助收拾文具,做些杂事。这个小男就是书童,也就是诗中所说的“童子”。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试读课文。

  四、了解大意。

  1.这首诗写了几个人?我们看见的是哪几个人?还有谁没有看到?

  写了三个人:诗人.童子.师傅,看得见是诗人与童子,还有隐者没看到。

  2.这首诗主要是以诗人和童子的对话形式写的。诗人是怎样问,童子又是怎样答的呢?

  五、理解诗句

  1.我们从“言师采药去”,可以推想到诗人问童子什么?这里的“言”就是“说”。那么“言师采药去”是什么意思?(说师傅采药去了。)

  教学:药yào(药品.中药.采药.西药)。

  从童子的回答你们能猜到诗人问童子什么?

  2.齐读第1.2句。

  3.读着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怎样的一幅画?又仿佛听到画中的人在说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指导。

  4.当童子告拆诗人师傅采药去了,诗人为了寻仿他,接下去一定要问童子什么?

  师傅到哪里采药去了

  5.童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1)现在来学第3.4句

  (2)指名读第3.4句

  6.释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此”就是“这”。“此山中”即“这山中”。“云深不知处”,即山高云深,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云深”即山高云雾浓重,高山上往往云雾缭绕,迷迷蒙蒙。

  7.现在谁会说,童子是怎么回答的?

  我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只是山太高,云雾浓重,不知他在什么地方。

  8.再读第3.4句。我们仿佛看到童子和诗人的动作.神情怎么样?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指点: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他也会顺着童子手指朝高山望去,微微地点头。

  9.感悟意境。

  诗人望着这烟雾缭绕的高山,心中会想着什么?(讨论)

  想着隐者在深山采药的情景,行踪不定,在云雾之间飘飘然的隐士生活情景。

  六、背诵课文

  七、扮演角色对话:一人扮诗人,一人扮童子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1、认生字。课题上有4个字,读一读:寻隐者遇

  2、释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寻找,寻访。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围绕寻思考。如,诗人为什么没遇上?有没有问问其他人?为什么不在那等一会儿?

  二、自学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和认识的生字,读一读。

  3、看插图想想: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三、读诗句,认生字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注意读准*、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

  2、提问:

  (1)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完整通顺地回答问题,相机识字:松、童。)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识字:师

  (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

  相机识字:言采药深

  (4)朗读课文。

  四、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椵想自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教师先放录音,同学再练习朗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五、识字、写字指导

  松:用学过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记字形。组词:松树、放松。

  童:上下结构。上面是立,下面是里。这个字横画多,但长短不一。首横最短,次横最长,最后一横又比它上面一横长些。组词训练:童话、儿童、童年。

  言:发言、说话的意思。首横最长,中间两短横。

  师:左边是一短竖和一撇右边是横下一个巾。组词:师父、老师。

  采:上面是爪字头,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树,手伸到树上表示采摘的动作。第一笔为*撇,下面的三笔间隔要匀。

  深:左右结构。右边上面不要写成穴宝盖儿。组词巩固:深山、深海、深浅。

  六、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背诵并能正确默写古诗,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初读得其韵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古诗《寻隐者不遇》。这里的“不遇”就是(没有遇到。)寻隐者不遇就是(寻访隐者没有遇到。)(板书:寻隐者不遇)今天我们就和诗人贾岛一起去寻访隐者。

  过渡: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呢?让我们先读一读再说一说。

  要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标出停顿、重音符号)注意读出五言绝句的节奏美,要读出诗的韵味。(初步体会*仄的音步)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人在寻访隐者的过程中遇到了——(童子),童子说——(师傅采药去了),诗人追问在哪里采药呢?——(就在这座山中。)在山里什么地方呢?——(山中云雾很多,我也不知道在哪里。)

  这一问一答,很有意思,谁来给大家再读一读,让我们体会体会?

  设计意图:读是为了读得字正腔圆,停顿合理,读出诗的韵脚,韵味;说是为了理解诗意,这首诗没有生字,诗意浅显易懂,通过回答问题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诗的意思。再读出自己的理解。

  再读悟其情

  师:贾岛被称为“苦吟诗人”,他的苦吟不仅体现在字斟句酌上,还体现在谋篇布局上,这首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首诗是采用问答的方式来写的,读一读相关诗句,想一想,谁问?谁答?根据人物的问答,谁来把“贾岛”“童子”“师傅”这三个词语填写到故事前的括号中,指一名学生填写,写后读一读。

  第一问,怎么问?(童子,你师父哪里去了?)

  第二问,怎么问?(童子,你师傅在哪里采药?)

  第三问,怎么问?(童子,你师父具体在山中什么地方采药?)

  小结:三问三答应该为六句话,可诗人却浓缩为四句二十个字,这种句与句之间的省略叫做跳脱,由此可见诗人语言的凝练。

  请学生上台来表演三问三答。(点评)

  问“贾岛”,当你不辞辛苦地来拜访隐者,在与童子的问答中,你的心情起了怎样的变化?

  (板书: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体会诗人的感情,试试通过朗读把诗人的这种情感变化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填人物是为了让学生认识跳脱这种特殊的句式,一问三答并不是童子饶舌,而是在来人一再询问之下才应答的,只不过囿于篇幅省略了。每一句诗都体现了诗人的感情变化,这种变化只有在潜心涵咏中方能体会。

  三读会其意

  师:这到底是一位怎样的隐者,令诗人的情感如此跌宕起伏?隐者始终没有出现,但他的神态、他的气息、他的品格我们在诗句中可以找到蛛丝马迹。

  过渡: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诗,找一找每句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松、药、山、云)

  1.松有什么特点?(郁郁葱葱、苍翠、挺拔)

  点评:“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隐者就像松树,是真君子,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

  2.山有什么特点?伟岸、巍峨、险峻

  点评:隐者就像大山,有着山一样的脊梁——伟岸,令人高山仰止。更揭示了他得其所哉的避世环境。

  3.隐者采药干什么呢?

  点评:悬壶济世、救助苍生,隐含了他行为的超凡脱俗。

  4.云有什么特点?洁白、飘飘悠悠

  点评:隐者就像白云一样有高洁的品性,如闲云野鹤,来无影,去无踪,神秘不可测。

  过渡:作者用松、药、山、云来比喻隐者的品性。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品味隐者的高洁。

  (指导朗读,重点品味松、药、山、云)

  诗人为什么要寻访隐者呢?只有走近诗人,才能更了解诗的意境。

  出示贾岛的背景介绍:

  贾岛出生于*民家庭,门第寒微,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后得韩愈赏识,但时运不济,曾数次应举,都不得志,甚为失意。贾岛作诗在炼字、炼句上苦下功夫,为“苦吟诗人”代表,与孟郊合称“郊寒岛瘦”。师:读了这个介绍,你对诗人贾岛的内心又有了哪些了解?因为诗人科场失意,正所谓“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虽然隐士生活清苦,但能如此自在悠闲,倒也乐在其中呀!所以贾岛非常仰慕。

  这才是贾岛的内心所想,读出这种仰慕。(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记住了每一句诗的意象——松、药、山、云,就记住了诗;了解了景物的意象,就理解了什么是隐士;读出了诗人对高风亮节的隐士的仰慕,就走进了诗人的内心,就能理解诗的意。

  内化与表达

  同学们,山中树木葱茏,野花绽放,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听着悦耳的清脆鸟鸣,沿着潺潺流淌的清澈溪流,作者来到了大山深处。他与童子进行了三番问答,(注意人物神态、语言、动作),当寻访不遇的时候,他面对着悠悠白云,巍巍青山,郁郁青松,会怎么想,怎么说?下面,请同学们对照书上的这幅画,练习改写。

  改写反馈交流。

  设计意图:读古诗需要想象力。反过来古诗也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重要媒介。将有画面感、有情节的古诗改写成小故事。这样,学生的想象力、表达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4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2、通过思索、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并反复吟诵、回味,理解诗人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公开课教案: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体会《寻隐者不遇》这首诗采取问答体,写出山的高大幽深和行踪不定的隐士生活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曾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谁来背背?大家想想,我们以前是怎样来学习古诗的?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古诗。

  二、学习《寻隐者不遇》

  (一)初读感知

  1、出示古诗。

  2、初读诗歌,学习生字。

  指名读,齐读,读准生字。

  3、简介作者。

  4、解题。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细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这首诗里都写了些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2、指导理解。

  (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松下问童子”告诉我们什么?

  由“言师采药去”可知道什么?还可以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2)“只在此山,云深不知处。”

  这是谁说的?由此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从童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想象到什么?(童子的语气、神态)

  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想象一下诗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动作?心里会想些什么?

  (诗人听后的动作、神态,看到山的幽深……)

  (3)指导朗读。

  3、感悟诗情。

  (1)读完全诗,你们觉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是什么?请谈谈理由。

  (2)学生自主考虑,小组交流。

  (3)讨论交流。

  隐者陶醉于山林之中,诗人对隐者充溢了敬意,也洋溢着羡慕之情。当然,由于“不遇”,多多少少有些怅然若失,但观赏了山中美景,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心中更多的是兴奋、开朗。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三、作业

  1、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2、试着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所见》,理解诗句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借助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朗读、背诵《寻隐者不遇》。

  2、同学们,假如说*悠悠五千年的文化是一串珍珠,那古诗就是其中的一颗美丽的明珠,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让有多发生无尽的想象。今天,我们用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3、解题。

  “所见”是什么意思?想知道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吗?读了这首诗就会明白了。

  二、初读感知

  1、自读古诗,读准生字,读通诗句。

  2、指名读、齐读。

  3、读了这首诗,你知道诗人所看到的是什么了吗?

  三、整体感悟

  1、自由读全诗,边读边想,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全班交流。

  2、理解一、二行诗句。

  (1)出示课文插图:这是怎样的一幅情景?(牧童骑黄牛)

  牧童高兴的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呢?

  (2)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这可真是个快乐的小牧童,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牧童此时的心情呢?

  (3)是啊,让小牧童高兴的事可多了,让我们和小牧童一起走进树林,大家边读边想,边读边看,瞧瞧小牧童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风景。

  (4)多么美的田园风光啊,让我们也骑上小黄牛,把前两行美美地读一读。

  3、理解三、四行诗句。

  (1)诗人袁牧看到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听到那悦耳的歌声,正欣赏着,突然,一个小插曲出现了:

  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此时诗人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边读边想象牧童寻蝉的样子,用自身的话说一说。

  (3)谁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4)谁能把这有趣的一幕读出来呢?

  4、指导朗读。

  四、总结

  同学们,你们能从短短二十个字想象出色彩绚丽的风景,人物可爱的表情,有趣的动作,让整首诗都活了起来。下面再让我们看看画面美美地吟诵这首诗,把这如画的诗、如诗的画留在我们的心里吧。

  五、作业

  1、朗读、背诵《所见》。

  2、填空。

  《所见》一诗是()代诗人()的作品,读完诗后,在我们脑海中形成了由()、()、()、()等景物组成的动静结合、生动有趣的画面。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的诗意。

  2、通过想像,拓展空间,感受诗的简炼。

  3、结合诗人的经历,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理解本诗的诗意。通过想像,拓展空间,感受诗的简炼。

  教学难点结合诗人的经历,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

  教学准备:师:课件 生:默写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古诗,(师板书诗题),生读题目。

  2、在自已本子上写下来,想想题目什么意思,提醒注意写字姿势。

  3、解题:知道什么是隐者吗?(板书隐者)隐者是哪一些人?(隐居山林的,有一定才能,但不原出去做官的人),你知道哪些比较有名的隐者。

  这些隐者,在隐居时一般不说姓名,只有雅号,如诸葛亮,人称卧龙先生,陶渊明,人称五柳先生。有些出家为僧为道的,只有法号。

  4、寻:寻找, 不遇:没遇到。

  5、完整地请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同意他的解释吗?

  6、是谁在寻找隐者呢?(板书诗人)

  知道贾岛这个人吗?你了解的贾岛是个怎么样的人?谁来介绍一下。(师相机补充,出示课件。)

  苦吟可能学生会说到,现只要结合课件随机梳理一下。

  其实,贾岛早年也算是一个隐者,知道原因吗?

  做过和尚,法号无本。后来还俗了,因为遇上了谁?韩愈,当朝的大官,韩愈看中他的才华,劝他去搏取功名,结果他在京城考了三十年,一无所成,所以只能苦吟。

  二、检查预习,初解诗义。

  导语:苦吟诗人的这首小诗大家都拜读了吗?那先考考大家的预习情况,来,拿出本子,和老师一起来默写。实在不行,看老师黑板。

  1、师板书,反馈默写情况。

  对照黑板,检查一下,有没有写错的字?全对的举手。有没有觉得写得不太美观的字?给你时间,再调整一下。格式安排是否合理,一句一行。改一改。

  2、指名学生读古诗。

  3、解疑,有不理解的地方吗?提出来。学生相互帮助,理解诗意。

  童子何人?与隐者什么关系?(待童,徒弟,是儿子吗?)

  言师,言,说,谁在说?(童子)说谁?(师父),童子在说师父什么?

  此:这,此山,这座山。

  深:云雾弥漫,浓得遮人视线。

  不知处:不知道去向。

  4、同桌练说,再指名说说诗意。

  5、练习朗读

  三、体会诗的凝炼,精妙。

  来,理解了诗意,我们来谈谈读后感,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自由讨论,好的觉得好在哪里?

  1、看出来了没有?这里面还省去了几个具体的提问。

  2、你能根据回答猜猜看,这里边诗人是怎么问的?(发言,初步了解)

  3、(出示练习题目)那你能把这一段诗人与童子的对话补充完整吗?自已说说。

  诗人问:

  童子回答:

  诗人问:

  童子回答

  诗人问:

  童子回答:

  4、同桌对练,指名表演。

  5、读诗。

  四、体会诗人的情感起伏。

  1、你看,根据童子的回答,往前推,我们可以想像出诗人的问题,那往后推呢?想想看,当诗人听到童子的不同回答后,心情如何呢?

  (出示试题,图画)

  诗人来到松下,只见( )

  诗人问:

  童子回答:

  听到童子的回答后,诗人()

  于是诗人又问:

  童子回答

  听到童子的回答后,诗人()

  于是诗人再问:

  童子回答:

  此时,看着(  ),诗人(  )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其中会写“诗、欲、寻、者、药、此”。

  2.能够熟读、背诵这两首诗。

  3.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画,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7个生字的音、形、义。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本学期我们学过哪两首古诗?谁来背背。

  2.指名背诵。

  3.齐背。

  4.这两道都是描写江南自然风光的诗。今天,再学习两首古诗。(板书课题)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指导新闻记者理解诗句。(板书:登鹤雀楼)

  1.释题:鹳(guàn)、雀(què)(拼读)是一种鸟儿,样子很像鹤。在山西省永济县有一座楼,常有鹤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题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2.范读全诗。

  3.指名读诗。

  4.出示图画,看图,理解诗歌大意,结合教学生字。

  (1)教师描述:一天傍晚时分,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象。(指图)你们看,诗人看到了什么?

  (太阳.黄河)

  (2)太阳又称为什么?(日)

  (3)快要落山的太阳称什么?诗人看到太阳怎样落下去?

  落日,诗中称为“白日”。太阳靠着山渐渐落下去。

  (4)“靠着”是诗中哪一个词?(依)

  (5)这句中的“尽”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尽”是“完的意思,在这里是说太阳完全落下山去了,完全消失了。

  (6)“白日依山尽”一句虽然只有5个字,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动态的画面,我们仿佛看到了太阳怎么样?(多媒体展示)

  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最后完全落到背后了。

  (7)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看到太阳落下山去,又看到了什么?“黄河人海流”是什么意思?

  结合进行语言训练:黄河地向大海充去。(学生口头填写)

  (滔滔地.滚滚地.汹涌澎湃地)

  (8)指导朗读第1.2两句。

  讲解: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第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

  (9)学生读第3.4句,此时诗人产生什么想象?

  想看得更远一些。教学:欲:“要”的意思。

  (10)讲解第3.4句。

  千里:形容很远很远,并不是刚七千里。穷:穷尽,尽头。更:再。这句意思是:眼睛要想看到很远很远,就要再上一层楼。

  (11)指导读第3.4句。

  指点:诗人登高远望,写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因此这两句表达了一种不断向上的精神,所以常常被人们引用。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第二课时

  一、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白目依山尽(A白天的太阳B落日)

  2.欲穷千里目(A与“富”相对B穷尽,尽头)

  二、默写《登写鹳雀楼》。

  第二课时

  课前导语:

  1.背诵第一首古诗。

  2.你们游览过大山吗?大山奇峰重叠,烟雾缭绕,气象万千,所以大家都喜欢游览名山,许多诗人定敢诗来赞美大山。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寻隐者不遇》。(板书课题,教学生字:寻经xùn.者

  zhě.遇yù。)

  一、指导释题。

  寻:寻找.寻访。隐者:旧时不愿做官而到山中或偏野居住的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雇一个小男孩帮助收拾文具,做些杂事。这个小男就是书童,也就是诗中所说的“童子”。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试读课文。

  四、了解大意。

  1.这首诗写了几个人?我们看见的是哪几个人?还有谁没有看到?

  写了三个人:诗人.童子.师傅,看得见是诗人与童子,还有隐者没看到。

  2.这首诗主要是以诗人和童子的对话形式写的。诗人是怎样问,童子又是怎样答的呢?

  五、理解诗句

  1.我们从“言师采药去”,可以推想到诗人问童子什么?这里的“言”就是“说”。那么“言师采药去”是什么意思?(说师傅采药去了。)

  教学:药yào(药品.中药.采药.西药)。

  从童子的回答你们能猜到诗人问童子什么?

  2.齐读第1.2句。

  3.读着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怎样的一幅画?又仿佛听到画中的人在说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指导。

  4.当童子告拆诗人师傅采药去了,诗人为了寻仿他,接下去一定要问童子什么?

  师傅到哪里采药去了

  5.童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1)现在来学第3.4句

  (2)指名读第3.4句

  6.释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此”就是“这”。“此山中”即“这山中”。“云深不知处”,即山高云深,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云深”即山高云雾浓重,高山上往往云雾缭绕,迷迷蒙蒙。

  7.现在谁会说,童子是怎么回答的?

  我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只是山太高,云雾浓重,不知他在什么地方。

  8.再读第3.4句。我们仿佛看到童子和诗人的动作.神情怎么样?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指点: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他也会顺着童子手指朝高山望去,微微地点头。

  9.感悟意境。

  诗人望着这烟雾缭绕的高山,心中会想着什么?(讨论)

  想着隐者在深山采药的情景,行踪不定,在云雾之间飘飘然的隐士生活情景。

  六、背诵课文

  七、扮演角色对话:一人扮诗人,一人扮童子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学习体会《寻隐者不遇》这首诗采取问答体,写出山的高大幽深和行踪不定的隐士生活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2、通过思索、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1、我们曾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谁来背背?大家想想,我们以前是怎样来学习古诗的?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古诗。

  二、感知体验

  (一)初读感知

  1、出示古诗。

  2、初读诗歌,学习生字。

  指名读,齐读,读准生字。

  3、简介作者。

  4、解题。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三、对话互动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这首诗里都写了些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2、指导理解。

  (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松下问童子”告诉我们什么?

  由“言师采药去”可知道什么?还可以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2)“只在此山,云深不知处。”

  这是谁说的?由此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从童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想象到什么?(童子的语气、神态)

  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想象一下诗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动作?心里会想些什么?

  (诗人听后的动作、神态,看到山的幽深??)

  (3)指导朗读。

  3、感悟诗情。

  (1)读完全诗,你们觉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是什么?请谈谈理由。

  (2)学生自主思考,小组交流。

  (3)讨论交流。

  隐者沉醉于山林之中,诗人对隐者充满了敬意,也洋溢着羡慕之情。当然,由于“不遇”,多多少少有些怅然若失,但观赏了山中美景,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心中更多的是兴奋、开朗。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四、建构生成

  1、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2、试着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教学反思:课后,我发现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没读出这首诗的感情和韵律来。问题在哪里?我发现自己在学科整合的认识上存在片面性。新课程改革改变了过去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增强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学科间加强整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但并不是说可以无目的,随意地整合。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是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在诵读古诗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和韵律。古诗教学必须重视朗读指导下,在教学中,我却本末倒置,倒置教学效果不好。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的诗意。

  2、通过想像,拓展空间,感受诗的简炼。

  3、结合诗人的经历,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理解本诗的诗意。通过想像,拓展空间,感受诗的简炼。

教学难点结合诗人的经历,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

教学准备:师:课件 生:默写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古诗,(师板书诗题),生读题目。

  2、在自已本子上写下来,想想题目什么意思,提醒注意写字姿势。

  3、解题:知道什么是隐者吗?(板书隐者)隐者是哪一些人?(隐居山林的,有一定才能,但不原出去做官的人),你知道哪些比较有名的隐者。

  这些隐者,在隐居时一般不说姓名,只有雅号,如诸葛亮,人称卧龙先生,陶渊明,人称五柳先生。有些出家为僧为道的,只有法号。

  4、寻:寻找, 不遇:没遇到。

  5、完整地请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同意他的解释吗?

  6、是谁在寻找隐者呢?(板书诗人)

  知道贾岛这个人吗?你了解的贾岛是个怎么样的人?谁来介绍一下。(师相机补充,出示课件。)

  苦吟可能学生会说到,现只要结合课件随机梳理一下。

  其实,贾岛早年也算是一个隐者,知道原因吗?

  做过和尚,法号无本。后来还俗了,因为遇上了谁?韩愈,当朝的大官,韩愈看中他的才华,劝他去搏取功名,结果他在京城考了三十年,一无所成,所以只能苦吟。

  二、检查预习,初解诗义。

  导语:苦吟诗人的这首小诗大家都拜读了吗?那先考考大家的预习情况,来,拿出本子,和老师一起来默写。实在不行,看老师黑板。

  1、师板书,反馈默写情况。

  对照黑板,检查一下,有没有写错的字?全对的举手。有没有觉得写得不太美观的字?给你时间,再调整一下。格式安排是否合理,一句一行。改一改。

  2、指名学生读古诗。

  3、解疑,有不理解的地方吗?提出来。学生相互帮助,理解诗意。

  童子何人?与隐者什么关系?(待童,徒弟,是儿子吗?)

  言师,言,说,谁在说?(童子)说谁?(师父),童子在说师父什么?

  此:这,此山,这座山。

  深:云雾弥漫,浓得遮人视线。

  不知处:不知道去向。

  4、同桌练说,再指名说说诗意。

  5、练习朗读

  三、体会诗的凝炼,精妙。

  来,理解了诗意,我们来谈谈读后感,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自由讨论,好的觉得好在哪里?

  1、看出来了没有?这里面还省去了几个具体的提问。

  2、你能根据回答猜猜看,这里边诗人是怎么问的?(发言,初步了解)

  3、(出示练习题目)那你能把这一段诗人与童子的对话补充完整吗?自已说说。

  诗人问:

  童子回答:

  诗人问:

  童子回答

  诗人问:

  童子回答:

  4、同桌对练,指名表演。

  5、读诗。

  四、体会诗人的情感起伏。

  1、你看,根据童子的回答,往前推,我们可以想像出诗人的问题,那往后推呢?想想看,当诗人听到童子的不同回答后,心情如何呢?

  (出示试题,图画)

  诗人来到松下,只见( )

  诗人问:

  童子回答:

  听到童子的回答后,诗人()

  于是诗人又问:

  童子回答

  听到童子的回答后,诗人()

  于是诗人再问:

  童子回答:

  此时,看着( ),诗人( )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的诗意。

  2、通过想像,拓展空间,感受诗的简炼。

  3、结合诗人的经历,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理解本诗的诗意。通过想像,拓展空间,感受诗的简炼。

  教学难点结合诗人的经历,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

  教学准备:师:课件 生:默写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古诗,(师板书诗题),生读题目。

  2、在自已本子上写下来,想想题目什么意思,提醒注意写字姿势。

  3、解题:知道什么是隐者吗?(板书隐者)隐者是哪一些人?(隐居山林的,有一定才能,但不原出去做官的人),你知道哪些比较有名的隐者。

  这些隐者,在隐居时一般不说姓名,只有雅号,如诸葛亮,人称卧龙先生,陶渊明,人称五柳先生。有些出家为僧为道的,只有法号。

  4、寻:寻找, 不遇:没遇到。

  5、完整地请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同意他的解释吗?

  6、是谁在寻找隐者呢?(板书诗人)

  知道贾岛这个人吗?你了解的贾岛是个怎么样的人?谁来介绍一下。(师相机补充,出示课件。)

  苦吟可能学生会说到,现只要结合课件随机梳理一下。

  其实,贾岛早年也算是一个隐者,知道原因吗?

  做过和尚,法号无本。后来还俗了,因为遇上了谁?韩愈,当朝的大官,韩愈看中他的才华,劝他去搏取功名,结果他在京城考了三十年,一无所成,所以只能苦吟。

  二、检查预习,初解诗义。

  导语:苦吟诗人的这首小诗大家都拜读了吗?那先考考大家的预习情况,来,拿出本子,和老师一起来默写。实在不行,看老师黑板。

  1、师板书,反馈默写情况。

  对照黑板,检查一下,有没有写错的字?全对的举手。有没有觉得写得不太美观的字?给你时间,再调整一下。格式安排是否合理,一句一行。改一改。

  2、指名学生读古诗。

  3、解疑,有不理解的地方吗?提出来。学生相互帮助,理解诗意。

  童子何人?与隐者什么关系?(待童,徒弟,是儿子吗?)

  言师,言,说,谁在说?(童子)说谁?(师父),童子在说师父什么?

  此:这,此山,这座山。

  深:云雾弥漫,浓得遮人视线。

  不知处:不知道去向。

  4、同桌练说,再指名说说诗意。

  5、练习朗读

  三、体会诗的凝炼,精妙。

  来,理解了诗意,我们来谈谈读后感,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自由讨论,好的觉得好在哪里?

  1、看出来了没有?这里面还省去了几个具体的提问。

  2、你能根据回答猜猜看,这里边诗人是怎么问的?(发言,初步了解)

  3、(出示练习题目)那你能把这一段诗人与童子的对话补充完整吗?自已说说。

  诗人问:

  童子回答:

  诗人问:

  童子回答

  诗人问:

  童子回答:

  4、同桌对练,指名表演。

  5、读诗。

  四、体会诗人的情感起伏。

  1、你看,根据童子的回答,往前推,我们可以想像出诗人的问题,那往后推呢?想想看,当诗人听到童子的不同回答后,心情如何呢?

  (出示试题,图画)

  诗人来到松下,只见( )

  诗人问:

  童子回答:

  听到童子的回答后,诗人()

  于是诗人又问:

  童子回答

  听到童子的回答后,诗人()

  于是诗人再问:

  童子回答:

  此时,看着( ),诗人( )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10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学前,我使用多媒体制作出以前所学过的一些古诗的画面,让学生观图吟颂其诗句,谁背得多,谁最棒。精美的图画一下子就把学生深深地吸引住了,我适时启发学生“你是怎样学会这些古诗的?”让学生回忆,总结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学进入下一阶段。

  二、读写结合,扩展思维

  读写结合是本课重点环节,我做了如下安排:

  读:范读、初读、细读、赏读、诵读。

  写:写字词意、画简笔画、默写古诗。

  (一)范读:我出示古诗插图,配着优扬的轻音乐范读古诗。

  (二)初读: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读,画出难点字,要求读准字音,再由我简介诗人及所处的时代背景,然后把难点字词写一写。

  (三)细读:学生读通每行诗句,并借助字典理解字词在诗句中的真正含义,配合画面展开想象,串说句意。

  (四)赏读:学生读通整首古诗,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串说诗意。

  (五)诵读:在优扬的轻音乐声中,学生闭上眼睛背诵整首古诗,接着想象其诗景,结合诗意,把自己所想到的情景用简笔画板书在黑板上,最后再次伴着轻音乐默写古诗。

  三、剧本表演,感悟诗意

  到此环节,学生已完成了本课的学习内容,但是教师要注意提高学生继续学习,主动发展的能力,在学生吟颂、板画、默写的基础上,又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将整首诗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上台表演,这样发挥他们相互合作、协作的精神。在讨论、表演的过程中,使学生对诗意有更深一层的了解。在各小组汇报表演后注意从学生的评价中引导全班学生进一步理解诗人当时起伏的心情。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单一的知识注入无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联想与想象,分析与综合思维等活动的积极性,根据教学目的要求,设计好教学活动,使学生学得愉快,记得牢固,得到全面发展。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10篇(扩展2)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10篇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1

  苏教国标版第九册第3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著名诗人贾岛的作品。这首诗写得自然质朴,通俗明快,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篇。此诗描述了寻访者拜访隐者不遇,却与童子互问答。全诗仅四句,20个字,笔墨虽不多,但曲折有致,各具神韵。

一、以读促悟,注重整体感悟。

  本诗字词教学不是难点,关键是要结合作者贾岛的为人、个性,学习本诗、理解本诗。学习作者为什么要到深山寻找隐者,他找隐者干什么?其实结合当时作者所处的环境,作者的性格,作为“苦吟”诗人,他有着怎样的追求?这些需要学生抓住本诗背景、作者当时的心境,理解古诗。在本课上,王罗涛的课前预习比较全面,他查到了贾岛做和尚的时候写诗发牢骚后来被韩愈发现了,后来还俗入世,可不如愿的是他并没有成大器。后来有避世欲隐世之意。这首诗是他入世碰壁后来寻隐者之过程。结合古诗的背景理解会更加深刻。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要学生去找找古诗作诗背景,从而真正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意境。

  这首诗从表面上看,浅近易晓,貌似*常,仔细品味,却曲折多姿、波澜迭起地道出了寻访“隐者”、或“遇”或“不遇”的三种情况。“言师采药去”——无法得遇;“只在此山中”——可以得遇;“云深不知处”——难以相遇。简短的三行诗,写出了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三次转折,让寻访者的心情一波三折,先是满怀希望,后是失望,又有了一丝希望,最后彻底失望。关于本诗的字词理解,我是先让学生看着这些诗句整体理解意思,然后根据整体的理解分析字词的意思。如:言:说;处:具*置等。

二、非“云深”乃隐者的神秘之“深”

  这首诗,作者没有写寻访者不遇的失望心情,而是通过童子的答话,用极其朴素、自然的文字,从侧面描绘了隐者隐居的山林之幽深、壮美。这山林的形象同隐者的形象,在作者的笔下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教学时,在弄懂句意的同时,教者要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中表达的意境,想象诗人描绘的情景。“松下”可见松树的高大,隐者住处环境的"壮美与幽静;“采药”道出了山中草木繁茂,遍藏奇珍异宝;“云深”,既写出了云雾的浓重厚密,又写出了山林的高大幽深。这些词语朴实无华、不加雕琢,而有机地连缀在《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中,个个都显示了不凡的光彩,成为壮美山林的传神之笔。

三、作者寻隐者不遇是一种必然

  在教学的过程中,当我提到童子作为隐者的弟子,他真的不知道隐者师傅的具*置吗?当我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多学生一片茫然,因为从小他们一直教育着要做诚实的孩子,也非常相信文中童子的话,没有结合文章当时境况来思考问题。在停顿了一段时间之后,班级的小“思想家”简春明举手回答:“既然是隐者,那么他肯定是不会告诉别人自己的具体地点的。在他离开居所的时候肯定交代自己的徒弟不要告诉别人自己的行踪的。所以,我认为,童子他是在说谎。”这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跳跃的想法,很多学生没有这么想。听了简春明的回答,其他学生都恍然大悟。的确是这样的,作者虽然说自己没有找到隐者,但是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隐者不想别人打扰他。为了不让别人干扰师父,童子宁愿撒谎。

  学习完《寻隐者不遇》一诗后,我发现,学习古诗一定要结合作者的境遇、写诗当时的背景来学。这样才能走进古诗,“触摸”得到意境。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2

  《寻隐者不遇》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课本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语言*实,通俗易懂。对于五年级的同学来说,理解古诗的大意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正确、流利的朗读故事、背诵古诗;理解古诗大意是学习本诗的基本目标。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是教学本诗的一个难点。因此在备这一节课时,我把对诗意理解的环节进行了压缩,尽可能地精简,以求不做无用功。那么剩下的`时间干什么呢?就用来进行更深层次的教学——和学生一起赏析这首精致的小诗。

  在教学本诗前,我先让学生预习了这首诗。在课堂上,我带领学生通过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去理解古诗的大意。接下来,我引导学生发现这首诗是以问答的形式来写的,通过想象作者寻找隐者时与童子的对话,体会作者心情的一波三折,并用自己的语气读出来,在读中感悟作者的感情。为了让学生更能体会当时的情景,我又设计了结合插图读课文、配乐读课文的环节。从叙事的角度讲,也给了学生许多的启示:短短二十字,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有人物对话,环境描写,心理变化

  本课的教学目标已基本达成。但在某些环节上,还存在些许问题,比如:在对“云深”一词的理解上,没有将插图运用到位。另外,最后对“隐者”的认识,应该将话语权交与学生,而不应该由教师小结。拓展的环节还不够。

  今后,我将更加深入地挖掘教学内容,拓展同类同题诗歌,让教学内容更丰富。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3

  执教这节课时,我按照看--读--议--说--演的教学思路完成教学任务。

  首先我让学生结合插图试着理解古诗意境。然后通过结合插图和读一读的方法,进一步感知古诗的内容。由于这篇古诗读起来比较简单,学生能初步理解古诗意思。接着,我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抓住“隐”展开热烈的讨论“古诗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我的引导,学生各抒己见,但是基本上都能体会到隐者的高尚之处,最后通过演一演的方式,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感悟古诗的意境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4

  《寻隐者不遇》是《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小诗,全诗是:“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整首诗的语言*淡质朴,通俗易懂。学生只要多读几遍,古诗的意思就完全能够理解。我的教学就止步于此吗?不是的,结合书后习题:体会《寻隐者不遇》一诗描绘的情景,再写下来。我把本诗的最主要的教学目标确定为:能体会古诗意境,展开自己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将本诗改写成文。

一、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教学时,我采用自读,有节奏读,范读,男女生读的方式读这

  首诗。几遍下来,我帮助学生扫清“言”、“云深”、“不知处”词语的意思后,基本上学生都能读懂这首诗,说出诗意。

二、再读古诗,体会心情

  这首诗虽然短小,但是所含的内容却很丰富。表面上看只是诗人和童子的一问一答,其实包含了三问三答。“你师傅呢?”“采药去了。”“哪里?”“此山中。”“具体去往何处?”“云深不知处”。我先让学生同桌练习问答,再进行表演。学生对所含的更多信息有了了解。接着,我就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会作者起伏的心情。松下问童子”:满怀期待;“言师采药去”:顿感失望;“只在此山中”:一丝希望;“云深不知处”:彻底失望。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体会,结合朗读的指导,学生也很快把握了诗人这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三、三读古诗,体会意境

  通过前两个环节,学生把握了情节,读懂了情感,于是教学往更深一层递进——体会意境。这首诗的`意境体会的是贾岛苦苦寻找的那位隐者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松”可见隐者品格高洁。“药”可见隐者心系老百信,治病救人。“云”可见隐者生活得自由自在。

四、指导写作,改写成文

  在布置学生改写古诗时,我提了三方面的要求:

  1、必须是完整的故事,除了对话这一主要情节外,要有适当的开头和结尾。

  2、在整个故事的叙述中,必须写出诗人的心情变化过程。

  3、要有两处景物描写。一是在开头,对隐者所居住的山林的描写,二是对作者所见“云深“的情景的描绘。

  此外,我还重点指导了学生根据心情如何将童子和作者的说话时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写好。

  因而,学生将这首质朴的小诗改编成一个曲折的小故事自然得心应手,水到渠成。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5

  教学《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时,我在布置学生熟读整首诗疏通字词后,引导学生所这首诗改编独幕剧。时间、地点、人物、对话、场景,好解决的是时间、地点、人物,关键是对话与场景。

  我引导学生自读诗,与同桌商量对话内容,集体交流:你师父去哪儿了?采药了。他在哪里采药?山里。具体在山的什么地方?山太大了,我也不知道。然后逐步加上人物还可能说什么?在对话时的表情和动作,心情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亲切随和、轻松、自然,诗人心里满怀希望——失望——一丝希望——彻底失望——释怀的心情及童子的天真可爱,活泼淘气,对答如流.

  在场景描写时,让学生结合插图,体会青松郁郁,白云悠悠的山中优美景色。学生很感兴趣,我也体会到了教学的轻松与成功。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6

  《寻隐者不遇》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课本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语言*实,通俗易懂。对于五年级的同学来说,理解古诗的大意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正确、流利的朗读故事、背诵古诗;理解古诗大意是学习本诗的基本目标。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是教学本诗的一个难点。因此在备这一节课时,我把对诗意理解的环节进行了压缩,尽可能地精简,以求不做无用功。那么剩下的时间干什么呢?就用来进行更深层次的教学——和学生一起赏析这首精致的小诗。

  在教学本诗前,我先让学生预习了这首诗。在课堂上,我带领学生通过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去理解古诗的大意。接下来,我引导学生发现这首诗是以问答的形式来写的,通过想象作者寻找隐者时与童子的对话,体会作者心情的一波三折,并用自己的语气读出来,在读中感悟作者的感情。为了让学生更能体会当时的情景,我又设计了结合插图读课文、配乐读课文的环节。从叙事的角度讲,也给了学生许多的启示:短短二十字,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有人物对话,环境描写,心理变化

  本课的教学目标已基本达成。但在某些环节上,还存在些许问题,比如:在对“云深”一词的理解上,没有将插图运用到位。另外,最后对“隐者”的认识,应该将话语权交与学生,而不应该由教师小结。拓展的环节还不够。

  今后,我将更加深入地挖掘教学内容,拓展同类同题诗歌,让教学内容更丰富。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7

  古诗《寻隐者不遇》是唐代的诗人贾岛所作,贾岛又被称为“苦吟诗人”,他的诗语言简洁,文字精练,诗句蕴含着丰富的感情。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何处的问题。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种寓问于答的写作方式,我先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诗句体会人物情感,然后结合《补充习题》中的第三题:“想象诗歌中诗人问了哪些问题,童子又是怎么回答的”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体会诗人的心情变化,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彻底失望,生出无可奈何之感。理解诗句中蕴含的感情色彩后,我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诗歌,与文本对话。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意境,进行改写诗歌,并适当地指导学生要交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描绘周围的景物。想像对话时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适时写出诗人的心情。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8

  《寻隐者不遇》主要写了贾岛去山中寻找隐者却没有找到的一件事。让学生感受隐者的形象是教学的难点。而且古诗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多读多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摇头晃脑的多读多体会,并指名说说诗中出现的景物及人物,这些景和人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并在脑海中形成景象。并通过小组朗读,男生女生读,个人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朗读,来加深印象,感悟体会。

  理解古诗最重要的就是解决字词,这对于学生是个难点,所以我事先让学生做好预习,上课再相机点拨理解,带着这些理解了的字词走入古诗的情景,再来理解诗意就简单很多了。

  本首古诗是个问答体的古诗,省略了诗人的提问,在教学中,最主要的就是引导学生通过体会通过想象自己能猜出省略的问句是什么,并且在诗人与童子的对话当中,体会诗人心情的一波三折。这个过程同学们相对来说都能说出来,看来掌握的还可以,然后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能够有所体会。然后再让学会说呢过进行背诵。

  但整堂课我觉得备课时想法太多、太杂,也没有进行梳理,导致结果呈现在课堂上就显得繁琐,有点乱糟糟的感觉,学生掌握起来也并不容易。特别是细节方面把握的并不好,过渡语也不尽人意,终上所述,以后还需不断的打磨进步。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9

  一、有空白的语言才是美的

  诗,语言简洁,文字精练,诗句蕴含着丰富的感情,很多人都觉得是语言表达的最高峰。

  《寻隐者不遇》主要的特点是寓问于答。但奇怪的是,只有答却没有问,“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三句都是答,问是空白的。而正是这样的缺失,读起来才有了诗味。三句是跳跃式的向前发展的,本身三句诗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只有读者去读了,才有了关系。因此,诗的空白是由读者去填的`,读者在填白的过程中,自己就融进了诗,不知不觉,却真真切切。

  二、会想象的学生才是智慧的

  课堂上,真正去填白的是学生。很多时候,来时会让学生把每一问写进去,然后连起来读。是的,这样一来,大部分人都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但是,这不是在读诗,而是在做作业。只有不写才能打开学生的思维。例如,这里贾岛问了几问呢?如果写,就必然只有三问,如果不是三问,语句就不通顺了。但是放在脑子里,就未必一定是三问。贾岛先问,你师傅在吗?童子说不在,采药去了;贾岛再问去哪采药了?性急、好客的童子可能就会说“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甚至还能想象童子的表情、动作等。那么这个故事才能有趣。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10

  苏教国标版第九册第3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著名诗人贾岛的作品。这首诗写得自然质朴,通俗明快,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篇。此诗描述了寻访者拜访隐者不遇,却与童子互问答。全诗仅四句,20个字,笔墨虽不多,但曲折有致,各具神韵。

一、*淡中出新奇。

  这首诗从表面上看,浅近易晓,貌似*常,仔细品味,却曲折多姿、波澜迭起地道出了寻访“隐者”、或“遇”或“不遇”的三种情况。“言师采药去”——无法得遇;“只在此山中”——可以得遇;“云深不知处”——难以相遇。简短的三行诗,写出了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三次转折,让寻访者的心情一波三折,先是满怀希望,后是失望,又有了一丝希望,最后彻底失望。

  从写作笔法上看,“松下问童子”这是写问,问了什么话,诗中并没有说。但可以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中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回答把问句隐含其中。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是童子补充回答。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说不定。这三番问答,通常至少需六句才能表达完整,诗人贾岛采用以答代问的手法,仅以二十字表达完美,这不难想象是作者推敲字句之功力。所以在施教中,不能离开这首诗的写作特点,不能囫囵吞枣,只有细心捉摸,才能体味到诗的妙处所在。

二、朴实中显壮美。

  这首诗,作者没有写寻访者不遇的失望心情,而是通过童子的答话,用极其朴素、自然的文字,从侧面描绘了隐者隐居的山林之幽深、壮美。这山林的形象同隐者的形象,在作者的笔下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教学时,在弄懂句意的同时,教者要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中表达的意境,想象诗人描绘的情景。“松下”可见松树的高大,隐者住处环境的壮美与幽静;“采药”道出了山中草木繁茂,遍藏奇珍异宝;“云深”,既写出了云雾的浓重厚密,又写出了山林的高大幽深。这些词语朴实无华、不加雕琢,而有机地连缀在《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中,个个都显示了不凡的光彩,成为壮美山林的传神之笔。

三、交流中生亮点。

  学习过程中,有学生提出:这位隐者是谁?是神仙吗?针对这一疑难,同学的回答各式各样:诗人、僧人、道士、采药人、医生……同学们各抒己见,有说:从“采药” 一词可猜想隐者是懂医术的人,他采了药为人治病,是一位救人的良医。有说:“云深不知处”说明隐者的采药是在云雾缭绕的高山上,他不辞辛劳、不怕艰险,隐居在深山,采药行医,是个大好人。有说:“松下问童子”的“松”也有意思,是不是也象征隐士的品格像松树一样坚强,精神像松树一样长青。他是一位品德高尚的的老人。……正是有了学生的交流,课堂才会生成亮点,课堂上学生才会意趣横生,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学习完《寻隐者不遇》一诗后,个人觉得在课堂学习中,我们组织他们去自主学习、合作探讨,集体力量再强大,学生仍旧会遇到懵懂不开的困难。这时的老师不能见死不救,一味强调让他们自己再想想,应该组织他们整理思维,引导他们的思维走向正确,适当地及时参与,或提醒,或总结,整合学生混杂的语言、思路,做一位及时的引导者,积极的参与者。 当然,也只有深思熟虑后,方可见真知。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10篇(扩展3)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5篇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了诗意,能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了解到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苦吟”诗人。

  (3)能通过诗句体会作者的心情。

  (4)领会到了这首诗“寓问于答”的特色。

  (5)能根据诗意,发挥想像,编出一个有趣的故事。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体会作者的心情,能根据诗意,发挥想像,编出一个有趣的故事。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心情,领会“寓问于答”写作的特色。

  课前:

  投影出示课文插图,配以古琴音乐,渲染气氛。

  课中:

  一、提示课题。

  从刚才的画面中,同学们一定已经知道了今天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一首古诗,诗题是——寻隐者不遇。诗题中的“寻”是什么意思呢?“隐者”是指古代那些有才华、有志向的人,由于某些原因而隐居起来,不问世事的人。你们知道历史上有哪些人是“隐者”呢?“不遇”是什么意思?现在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了解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非常有名的诗人贾岛,谁是他的“粉丝”呢?学生交流自己对他的了解你。

  引用作者自己的诗评价。贾岛有一首诗这样写自己: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三、理解诗意。

  1 出示诗句。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首诗,结合插图想一想诗句的意思。同座的同学可以小声地讨论。

  2 指名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其他同学可随时补充。

  3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和童子在松树下的对话。在理解和解说诗意的时时候,我们会发现诗句中缺少了些什么。究竟缺少了什么呢?出示填空题: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

  4 思考: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不把问句写出来?

  所谓“寓问于答”,它并不是“不问”,而只是不把问话内容写入诗中。关键在于把问话内容寓于答话之中,使读者可从答话里体味和推导出所问的内容。如果把问和答都写进诗中,不仅没有必要,还很罗嗦。“寓问于答”,可以使诗句变得简练而耐人寻味。这正是作者的巧妙高明之处。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体会这种“寓问于答”的妙处。

  四、体悟作者的心情。

  1 诗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找到这里。心情怎样呢?出示填空题:

  读诗句,感受诗人的心情,填空: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满怀

  地问:“请问你师父在吗?” 童子答: “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 ,又问:“去哪里采药?”童子答:“就在这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 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的什么地方呀?”童子答:“云雾弥漫,不知道在哪里。” “唉!” 诗人叹了口气,彻底 了。

  2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五、两首诗对比,感悟诗人用词精准!

  出示:寻隐者不遇

  花间问童子,言师挖菜去。只在南山中,马上就回来。

  学生交流讨论,从中感悟诗人用词的精准。

  六、作业

  写《评价手册》上的相关题目。

  教学反思:这首诗*白如话,学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轻松的理解诗题、诗意,同时也能猜想出诗人与童子对话完整的过程。学生通过扮演贾岛和童子的问答,体会到你贾岛把三次问答浓缩在20个字中的魅力。在表演中也轻松感受到当时诗人一波三折的心情。在教学设计是我原来想这几个环节过后,应该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可在看了干国祥老师对于文本的解读后,我改变了策略,用他的方法进行了教学。即:出示另一首改写的诗,让学生谈谈你读了新改编的诗有什么感受?学生感触很深。有的说:我觉得用“挖菜”很粗俗,感觉像是一个农夫在田里干活。有的说:我觉得“只在此山中”感觉很有诗韵,可“马上就回来”显得太俗,太直白,没有诗的感觉。有的说:“花间”用的不太恰当。当然学生不清楚为什么不恰当?我进行相应的点拨:“历来在诗人眼中,松树代表什么呢?想想我们曾经学过的*《青松》,可以看出松树在诗人眼中代表了高洁的人,而在古代隐者绝大多数是品质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因此在诗中写松是来衬托隐者的。可见诗人用词是很讲究的。”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可能就更深入了!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诗句中的重点词语,能说出古诗的大概意思;凭借诗句,想象诗人与童子对话的情景,感悟隐者高洁的性格及诗人对他的仰慕,感受古诗的语言魅力。

二、教学过程

  (一)走近诗人知“贾岛”

  1.同学们,人们写文章时的用词造句都要反复推敲。你们知道“推敲”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吗?这里边还有个故事呢! (师讲述贾岛因斟酌“推”、“敲”而冲撞韩愈的故事,并简介贾岛生*。)

  2.唐代诗人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他的诗自然质朴、高度凝练、耐人寻味,一首《寻隐者不遇》便可见一斑。你看,唐朝大诗人韩愈是这样称赞他的——(课件出示: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风云顿觉闲。天恐文章浑断绝,再生贾岛在人间。)再看看,北宋诗人梅尧臣又是怎样评价贾岛的——(课件出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3.贾岛的诗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好呢?他是把诗当做生命的,用他自己的话说:“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他写诗以刻苦认真著称,常为得一个好字而费尽苦心。请看——(出示贾岛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4.唐朝后期,还有不少诗人成了贾岛的超级“粉丝”,把贾岛的画像和诗歌供奉起来,烧香膜拜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五言绝句。 (课件出示:笛声悠悠,宁静的高山深林中,浮现《寻隐者不遇》的诗句,动情的配乐诗朗诵在耳畔响起……)

  [故事,是学生最喜爱的。悠扬的音乐,美妙的画面,动情的朗诵,能迅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学习古诗的情境。而对诗人的了解, 可以为进一步领悟诗歌作铺垫。

  (二)走进诗句识“童于”

  1.理解诗意。师:这首诗读来琅琅上口,简单易懂,老师相信同学们自己就能读懂。请四人小组合作学习,遇到不懂的地方互相讨论讨论。

  2.观察图画。诗人贾岛前往山中寻访隐者,可惜没有遇到,于是他以这首诗记录下了与隐者的徒弟的对话。请观察插图,结合诗句想象诗人与童子是怎样一问一答的。

  3.引导推测。学情预设:“松下问童子”,是怎样问的? (师父在家吗?)你怎么知道诗人是这样问的? (根据童子答的“言师采药去”推断。)请用简练的表达还原诗人的问话。 (在何处采药?在山中何处?)小结:诗人的写法多妙啊,寓问于答,言简而意丰。

  4 。 角色扮演。教师扮诗人间,学生扮童子答。

  5.揣摩心理。和童子对话的过程中,诗人的心理经过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出示填空题: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树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满怀 地问:“请问你师父在吗?”童子答:”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 ,又问:“去哪里采药?”童子答: “就在这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 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的什么地方呀?”童子答:“云雾弥漫,不知道在哪里。””唉!”诗人叹了口气,彻底 了。)走近诗人走进“诗”——

  6.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读诗只能让人明白诗句写了什么,仅得“象”;体会了诗中情,才得“意”。 “意”与 “象”相融合,才有意境。学古诗,既要显 “象”又要得“意”。这一教学环节,利用多种手段,意在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情,感悟诗的意境。教学时要让学生领悟到: 区区20个字,既描绘了有趣的情景,又隐含了诗人的`情绪变化。这样才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古诗语言的无穷魅力。]

  (三)走出诗歌寻“隐者”

  1.吟诵演画,品诗味。

  (1)同学们,我们的古诗多美啊!它的语言美,美在简练、生动;它的节奏美,像音乐般鲜明、优美;它的意境美,让人身临其境、陶醉其中。一样好东西,你爱它,会反复地看,反复地摸;一首好诗,我们也要反复玩味。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玩赏这首诗的韵味,可以深情地朗诵,可以配上调子吟唱,可以编故事,可以找同学演一演,可以简要勾勒诗中 的画面……

  (2)学习成果展示。

  (3)小结。师:一首好诗,激活了同学们创造的智慧,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享受,诗人的才华令我们赞叹。

  [阅读欣赏是个性化的行为。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玩味古诗,可以激发创造潜能,张扬学习个性。多角度展示学习成果,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感受。]

  2.拓展延伸,赏诗文。

  (1)读贾岛的《寻人不遇》。 “闻说到扬 州,吹箫有旧游。人来多不见,莫是上迷楼。”要读出”诗人寻人,亦是赏景,景美心怡,虽不遇人,亦可品味其中乐趣”的情致。

  (2)读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恃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思考:诗中哪两句诗与《寻隐者不遇》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相对应。

  (3)读僧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教师要为学生解释最后四句诗的意思。

  [语文教学应当有情感关怀的使命,应当有价值引导的功能。在欣赏诗文的同时,学生对诗人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也会深有感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悄然达成。语文课程的价值得以有力开掘。]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寻、隐、者、遇、药”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材分析:

  这首诗是本单元的最后一首,作者是贾岛。全诗共4行,以问答的形式叙述了他去寻访隐士没有见到的情景。诗句的大意是:我在松树下面询问童子,童子说他的师父采药去了。师父就在这座山里,可是山高云深,不知道他到底在什么地方。

  文章虽然是以问答形式来写,但语言选择十分精妙。诗中省略了寻访者“我”的三次询问:“你师父干什么去了?”“在哪里采药?”“你能找到他么?”但读起来并不难理解。而且诗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变化:“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情绪低落;“只在此山中”――希望又生;“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有无可奈何之感。

  教学的重点是:

  掌握生字,朗读、背诵课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法建议:

  1.理解这首诗可以通过“看――说――读――演”四个步骤来进行。“看”就是引导学生看图,想象寻访的过程;“说”就是把想好的说给全班同学听;“读”就是边想象边朗读,边朗读,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演”就是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诗文背诵下来,然后边背诵,边把自己对诗文的理解用动作表演出来。

  2.学习生字,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识记,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把生字的音、形、义贯穿于朗读诗句之中。在读中理解,在读中记忆。

  5.寻隐者不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寻、隐、者、遇、药”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释题质疑。

  1.直接揭题。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唐代四位大诗人:白居易,李白,孟浩然,王之涣。今天,我们随着第五首古诗的学习,再认识一位唐代大诗人,他的名字叫贾岛。

  2.释题。

  寻:寻找、寻访。

  隐者:隐居山林的人。

  不遇:没有遇到。

  题目的意思就是:(作者)寻访一位隐居山林中的人却没有遇到。

  3.质疑。

  怎么找的?为什么没有找到?

  二、初读课文。

  1.自读古诗。

  2.指名读,教师随机出示生字卡片,指导生字读音。

  三、借助画面,理解诗意。

  1.仔细看图。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我知道了作者在向隐者的弟子询问隐者的去向;童子在摆手说不知道在哪里;隐者在山高林密的深山中。)

  2.结合图谈一谈诗句中词语的意思。童子:小徒弟。师:老师。此山:这群山。

  3.师重点指导。

  言:说。

  云深:山高林密,山顶之云雾缭绕。

  只:就

  4.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省略的询问。

  (l)你师父干什么去了?

  (2)在哪儿采药?

  (3)你能找到他吗?

  5.体会人物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

  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

  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语气,体会语感,读出语气。

  6.扮演诗人“我”和“童子”,表演一下对话。

  四、想象诗意,熟读成诵。

  1.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节奏。指读、同桌互读。

  2.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4

  《寻隐者不遇》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六单元第一首古诗,我在教学本课时,做了如下公开课教案: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学前,我使用多媒体制作出以前所学过的一些古诗的画面,让同学观图吟颂其诗句,谁背得多,谁最棒。精美的图画一下子就把同学深深地吸引住了,我适时启发同学“你是怎样学会这些古诗的?”让同学回忆,总结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学进入下一阶段。

  二、读写结合,扩展思维

  读写结合是本课重点环节,我做了如下布置:

  读:范读、初读、细读、赏读、诵读。

  写:写字词意、画简笔画、默写古诗。

  (一)范读:我出示古诗插图,配着优扬的轻音乐范读古诗。

  (二)初读:同学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读,画出难点字,要求读准字音,再由我简介诗人和所处的时代背景,然后把难点字词写一写。

  (三)细读:同学读通每行诗句,并借助字典理解字词在诗句中的真正含义,配合画面展开想象,串说句意。

  (四)赏读:同学读通整首古诗,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串说诗意。

  (五)诵读:在优扬的轻音乐声中,同学闭上眼睛背诵整首古诗,接着想象其诗景,结合诗意,把自身所想到的情景用简笔画板书在黑板上,最后再次伴着轻音乐默写古诗。

  三、剧本扮演,感悟诗意

  到此环节,同学已完成了本课的学习内容,但是教师要注意提高同学继续学习,主动发展的能力,在同学吟颂、板画、默写的基础上,又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将整首诗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上台扮演,这样发挥他们相互合作、协作的精神。在讨论、扮演的过程中,使同学对诗意有更深一层的了解。在各小组汇报扮演后注意从同学的评价中引导全班同学进一步理解诗人当时起伏的心情。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单一的知识注入无法激起同学学习兴趣,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同学联想与想象,分析与综合思维等活动的积极性,根据教学目的要求,设计好教学活动,使同学学得愉快,记得牢固,得到全面发展。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双基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不知处”和“意欲”的意思及诗句的含义。

  3、 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诗中意境,感受人物鲜活形象。

  思维发展目标:

  以《寻隐者不遇》为例,学习并运用读懂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再将“画”变成“文”。

  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古诗二首》第一首是《寻隐者不遇》,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诗中叙述了他去访问隐士没有见到的事情。《所见》。

  文章主题:《寻隐者不遇》通过一问三答的形式,将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所见》刻画了一个机灵活泼,天真可爱的牧童形象。

  写作特点:《寻隐者不遇》采用问答体,通过寻访者与童子的问答形式写出,诗句自然质朴、通俗明快。《所见》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了牧童歌唱和捕蝉时不同的样子。

  本文知识点梳理:

  1、 字词:“隐、振、蝉”注意是前鼻音。联系上下文体会“不知处”“意欲”的含义。

  2、 理解并背诵两首诗。

  3、 学习将古诗改写成文。

  教学设计: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教学《寻隐者不遇》。

  第二课时:教学《所见》。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中意境是重点。

  将古诗改写成现代文是难点。

  教学准备:幻灯,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意境,背诵《寻隐者不遇》。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它短小精悍、节奏分明、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传诵不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齐读课题。

  二、交流资料,检查预习:

  1、 课前同学们都对课文进行过预习了,找到了哪些相关资料呢?

  (指名交流,重点放在诗人贾岛的介绍上,板书“推敲”)

  2、 检查诗文朗读情况,相机正音。

  3、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这首诗的题目,你能否知道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寻找隐者没有遇到)

  4、 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三、朗读诗文,理解诗句:

  1、 自读诗文,想想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

  2、 集体交流。(引导学生说出全诗大意,对于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稍做点拨。)

  3、 从刚才同学们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在“童子”的介绍中得知有关信息的。那么,这四句诗那些是诗人说得,那些是童子说的呢?

  ( )松下问童子,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

  4、 “松下问童子”,可全诗并没有出现诗人的问题?你能将他的问题补充完整吗?

  ( )松下问童子,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

  5、 连起来说说诗人寻访的过程。

  四、品读诗文,想象意境:

  1、 引导想象:

  l 古时候交通不便,诗人千里迢迢前来拜访,当得知童子的师傅采药去了,他能否遇到了?此时他会怎么想?

  l 隐者在山中采药,如果进山寻找,有没有可能遇到?此时他会怎么想?

  l 可是山中云雾浓厚,山林高大幽深,想找隐者容易吗?此时他会怎么想?

  2、 简短的三行诗,写出了不遇、可遇、难遇这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而诗人将这一系列的`问答和心情的变化,浓缩成短短20个字,其间必定经历了许多的思考。这反复的思考、揣摩,就是“推敲”。

  五、诵读诗文,化诗为画:

  1、朗读诗文。

  2、背诵诗文,脑中想象画面。

  3、拓展:隐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能根据诗句做出一些推测吗?

  4、课堂练习:将诗文改写成现代文。

  △附板书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问

  言师采药去。 不遇 推敲

  只在此山中, 能遇

  云深不知处。 难遇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10篇(扩展4)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10篇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1

  古诗《寻隐者不遇》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这位隐者是谁?是神仙吗?针对这一疑难,同学的回答各式各样:诗人、僧人、道士、采药人、医生……都为自己的看法争得面红耳赤,这时我说:“老师想给你们提个建议?我们能不能再仔细地读读诗,边读边想,从诗中的一些词语里,把这位隐者‘画’出来好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趣大增,讨论十分热烈。有的说:“我从‘采药’这个词里想象隐者是懂医术的人,他采了药为人治病,是一位救人的良医。”有的说:“‘云深不知处’说明隐者的采药是在云雾缭绕的高山上,他不辞辛劳、不怕艰险,隐居在深山,采药行医,是个大好人。”有的还说:“‘松下问童子’的‘松’也有意思,是不是也象征隐士的品格像松树一样坚强,精神像松树一样长青。他是一位品德高尚的的老人。”

  正是有了及时的点拨,课堂上学生才会意趣横生,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我觉得,在课堂学习中,我们组织他们去自主学习、合作探讨,集体力量再强大,学生仍旧会遇到懵懂不开的困难。这时的老师不能见死不救,一味强调让他们自己再想想,应该组织他们整理思维,引导他们的思维走向正确,适当地及时参与,或提醒,或总结,整合学生混杂的语言、思路,做一位及时的引导者,积极的参与者。

  在如今的课程改革浪潮里,师生的话语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老师所追求的不仅是一种对话交流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这种*等、合谐的氛围,能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能够形成师生互动的学习环境,能够使我们的课堂走向精彩。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2

  《寻隐者不遇》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课本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语言*实,通俗易懂。对于五年级的同学来说,理解古诗的大意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正确、流利的朗读故事、背诵古诗;理解古诗大意是学习本诗的基本目标。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是教学本诗的一个难点。因此在备这一节课时,我把对诗意理解的环节进行了压缩,尽可能地精简,以求不做无用功。那么剩下的`时间干什么呢?就用来进行更深层次的教学——和学生一起赏析这首精致的小诗。

  在教学本诗前,我先让学生预习了这首诗。在课堂上,我带领学生通过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去理解古诗的大意。接下来,我引导学生发现这首诗是以问答的形式来写的,通过想象作者寻找隐者时与童子的对话,体会作者心情的一波三折,并用自己的语气读出来,在读中感悟作者的感情。为了让学生更能体会当时的情景,我又设计了结合插图读课文、配乐读课文的环节。从叙事的角度讲,也给了学生许多的启示:短短二十字,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有人物对话,环境描写,心理变化

  本课的教学目标已基本达成。但在某些环节上,还存在些许问题,比如:在对“云深”一词的理解上,没有将插图运用到位。另外,最后对“隐者”的认识,应该将话语权交与学生,而不应该由教师小结。拓展的环节还不够。

  今后,我将更加深入地挖掘教学内容,拓展同类同题诗歌,让教学内容更丰富。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3

  教学《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时,我在布置学生熟读整首诗疏通字词后,引导学生所这首诗改编独幕剧。时间、地点、人物、对话、场景,好解决的是时间、地点、人物,关键是对话与场景。

  我引导学生自读诗,与同桌商量对话内容,集体交流:你师父去哪儿了?采药了。他在哪里采药?山里。具体在山的什么地方?山太大了,我也不知道。然后逐步加上人物还可能说什么?在对话时的表情和动作,心情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亲切随和、轻松、自然,诗人心里满怀希望——失望——一丝希望——彻底失望——释怀的心情及童子的天真可爱,活泼淘气,对答如流.

  在场景描写时,让学生结合插图,体会青松郁郁,白云悠悠的山中优美景色。学生很感兴趣,我也体会到了教学的轻松与成功。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4

  《寻隐者不遇》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课本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语言*实,通俗易懂。对于五年级的同学来说,理解古诗的大意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正确、流利的朗读故事、背诵古诗;理解古诗大意是学习本诗的基本目标。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是教学本诗的一个难点。因此在备这一节课时,我把对诗意理解的环节进行了压缩,尽可能地精简,以求不做无用功。那么剩下的时间干什么呢?就用来进行更深层次的教学——和学生一起赏析这首精致的小诗。

  在教学本诗前,我先让学生预习了这首诗。在课堂上,我带领学生通过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去理解古诗的大意。接下来,我引导学生发现这首诗是以问答的形式来写的,通过想象作者寻找隐者时与童子的对话,体会作者心情的一波三折,并用自己的语气读出来,在读中感悟作者的感情。为了让学生更能体会当时的情景,我又设计了结合插图读课文、配乐读课文的环节。从叙事的角度讲,也给了学生许多的启示:短短二十字,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有人物对话,环境描写,心理变化

  本课的教学目标已基本达成。但在某些环节上,还存在些许问题,比如:在对“云深”一词的理解上,没有将插图运用到位。另外,最后对“隐者”的认识,应该将话语权交与学生,而不应该由教师小结。拓展的环节还不够。

  今后,我将更加深入地挖掘教学内容,拓展同类同题诗歌,让教学内容更丰富。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5

  古诗《寻隐者不遇》是唐代的诗人贾岛所作,贾岛又被称为“苦吟诗人”,他的诗语言简洁,文字精练,诗句蕴含着丰富的感情。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何处的问题。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种寓问于答的写作方式,我先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诗句体会人物情感,然后结合《补充习题》中的第三题:“想象诗歌中诗人问了哪些问题,童子又是怎么回答的”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体会诗人的心情变化,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彻底失望,生出无可奈何之感。理解诗句中蕴含的感情色彩后,我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诗歌,与文本对话。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意境,进行改写诗歌,并适当地指导学生要交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描绘周围的景物。想像对话时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适时写出诗人的心情。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6

  《寻隐者不遇》主要写了贾岛去山中寻找隐者却没有找到的一件事。让学生感受隐者的形象是教学的难点。而且古诗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多读多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摇头晃脑的多读多体会,并指名说说诗中出现的景物及人物,这些景和人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并在脑海中形成景象。并通过小组朗读,男生女生读,个人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朗读,来加深印象,感悟体会。

  理解古诗最重要的就是解决字词,这对于学生是个难点,所以我事先让学生做好预习,上课再相机点拨理解,带着这些理解了的字词走入古诗的情景,再来理解诗意就简单很多了。

  本首古诗是个问答体的古诗,省略了诗人的提问,在教学中,最主要的就是引导学生通过体会通过想象自己能猜出省略的问句是什么,并且在诗人与童子的对话当中,体会诗人心情的一波三折。这个过程同学们相对来说都能说出来,看来掌握的还可以,然后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能够有所体会。然后再让学会说呢过进行背诵。

  但整堂课我觉得备课时想法太多、太杂,也没有进行梳理,导致结果呈现在课堂上就显得繁琐,有点乱糟糟的感觉,学生掌握起来也并不容易。特别是细节方面把握的并不好,过渡语也不尽人意,终上所述,以后还需不断的打磨进步。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7

  我们教学古诗时,在引导学生把握内容、体会意境的同时,很重要的一个目标是”体会诗人的情感“,换言之,就是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如何引导学生感悟古诗所抒发的情感,可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在教学《寻隐者不遇》,我们从题目到内容,提出相关问题,再结合文字读悟,推想;作者是谁?从哪些地方看得出思乡?作者为什么思乡?心情怎样?理由是什么、这些问题,有的可以直接从诗中找到答案,有的可联系相关语句去解读,有的要联系生活经验去体会,有的则应该依据关键字词去推想。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8

  教学前,觉得两首古诗没什么好教的,本打算一课时教完。等到走进课堂,才发现一首诗可以教的内容很多,于是就整整花了一课时教《寻隐者不遇》。

  这首诗的意思不难理解,昨天,我布置预习作业:查阅《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理解诗句的意思。课上一检测,学生十分准确地说出了“言”“深”“不知处”等词的意思,每句诗的意思也说得很清楚。

  在此基础上,我重点站在“鉴赏”的角度,引领学生深入学习:课前诵读贾岛的《题诗后》,从“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理解贾岛严谨的创作态度。

  1、课上,让学生讲讲诗中的故事,逐步完善故事内容(完成补充习题三),从而明确“一问一答,藏问于答”的独特形式。

  2、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主要写谁?通过比较“诗人、童子、隐者”,学生明确了歌咏的对象是隐者。原来书写的对象竟然隐藏在看似*淡的一问一答之中,体现出构思的精妙。

  3、进一步思考:隐者有什么特点?从字里行间推敲推敲。学生抓住“云深不知处”“言师采药去”概括出“学问高深、神秘莫测、飘忽不定”的特点。教师接着从“隐者”这个社会现象谈起(联系学生熟悉的“姜子牙”“诸葛亮”“陶渊明”等人物故事),了解隐者的性格特征。在古诗里,诗人也通过一个字隐隐地赞誉了隐者的高贵品格,是哪一个字呢?(松)“松竹梅岁寒三友”自古以来被文人墨客称颂,贾岛在诗中用“松”描写了隐者居住的环境,隐藏着对隐者高洁品格的赞美。

  4、从课题入手,思考:诗人为什么要“寻隐者”?从而领悟诗人对隐者的崇敬、仰慕之情。“寻隐者不遇”有一丝遗憾,但更多的是对隐者的赞誉,通过“不遇”之行,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更深了。练习朗读、背诵。

  5、拓展阅读《补充习题》四中宋朝诗人魏野的《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与书上的诗互为补充,可以帮助学生想象贾岛一路上的所见,为课后编写这个故事服务。

  总结这堂课的经验教训:深入挖掘教学内容,拓展同类同题诗歌,让教学内容更丰富。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9

  苏教国标版第九册第3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著名诗人贾岛的作品。这首诗写得自然质朴,通俗明快,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篇。此诗描述了寻访者拜访隐者不遇,却与童子互问答。全诗仅四句,20个字,笔墨虽不多,但曲折有致,各具神韵。

一、以读促悟,注重整体感悟。

  本诗字词教学不是难点,关键是要结合作者贾岛的为人、个性,学习本诗、理解本诗。学习作者为什么要到深山寻找隐者,他找隐者干什么?其实结合当时作者所处的环境,作者的性格,作为“苦吟”诗人,他有着怎样的追求?这些需要学生抓住本诗背景、作者当时的心境,理解古诗。在本课上,王罗涛的课前预习比较全面,他查到了贾岛做和尚的时候写诗发牢骚后来被韩愈发现了,后来还俗入世,可不如愿的是他并没有成大器。后来有避世欲隐世之意。这首诗是他入世碰壁后来寻隐者之过程。结合古诗的背景理解会更加深刻。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要学生去找找古诗作诗背景,从而真正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意境。

  这首诗从表面上看,浅近易晓,貌似*常,仔细品味,却曲折多姿、波澜迭起地道出了寻访“隐者”、或“遇”或“不遇”的三种情况。“言师采药去”——无法得遇;“只在此山中”——可以得遇;“云深不知处”——难以相遇。简短的三行诗,写出了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三次转折,让寻访者的心情一波三折,先是满怀希望,后是失望,又有了一丝希望,最后彻底失望。关于本诗的字词理解,我是先让学生看着这些诗句整体理解意思,然后根据整体的理解分析字词的意思。如:言:说;处:具*置等。

二、非“云深”乃隐者的神秘之“深”

  这首诗,作者没有写寻访者不遇的失望心情,而是通过童子的答话,用极其朴素、自然的文字,从侧面描绘了隐者隐居的山林之幽深、壮美。这山林的形象同隐者的形象,在作者的笔下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教学时,在弄懂句意的同时,教者要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中表达的意境,想象诗人描绘的情景。“松下”可见松树的高大,隐者住处环境的壮美与幽静;“采药”道出了山中草木繁茂,遍藏奇珍异宝;“云深”,既写出了云雾的浓重厚密,又写出了山林的高大幽深。这些词语朴实无华、不加雕琢,而有机地连缀在《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中,个个都显示了不凡的光彩,成为壮美山林的传神之笔。

三、作者寻隐者不遇是一种必然

  在教学的过程中,当我提到童子作为隐者的弟子,他真的不知道隐者师傅的具*置吗?当我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多学生一片茫然,因为从小他们一直教育着要做诚实的孩子,也非常相信文中童子的话,没有结合文章当时境况来思考问题。在停顿了一段时间之后,班级的小“思想家”简春明举手回答:“既然是隐者,那么他肯定是不会告诉别人自己的具体地点的。在他离开居所的时候肯定交代自己的徒弟不要告诉别人自己的行踪的。所以,我认为,童子他是在说谎。”这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跳跃的想法,很多学生没有这么想。听了简春明的回答,其他学生都恍然大悟。的确是这样的,作者虽然说自己没有找到隐者,但是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隐者不想别人打扰他。为了不让别人干扰师父,童子宁愿撒谎。

  学习完《寻隐者不遇》一诗后,我发现,学习古诗一定要结合作者的境遇、写诗当时的背景来学。这样才能走进古诗,“触摸”得到意境。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10

  这首诗的意思不难理解,昨天,我布置预习作业:查阅《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理解诗句的意思。课上一检测,学生十分准确地说出了“言”“深”“不知处”等词的意思,每句诗的意思也说得很清楚。

  在此基础上,我重点站在“鉴赏”的角度,引领学生深入学习:

  1。课前诵读贾岛的《题诗后》,从“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理解贾岛严谨的创作态度。课上,让学生讲讲诗中的故事,逐步完善故事内容(完成补充习题三),从而明确“一问一答,藏问于答”的独特形式。

  2。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主要写谁?通过比较“诗人、童子、隐者”,学生明确了歌咏的对象是隐者。原来书写的对象竟然隐藏在看似*淡的一问一答之中,体现出构思的精妙。

  3。进一步思考:隐者有什么特点?从字里行间推敲推敲。学生抓住“云深不知处”“言师采药去”概括出“学问高深、神秘莫测、飘忽不定”的特点。教师接着从“隐者”这个社会现象谈起(联系学生熟悉的“姜子牙”“诸葛亮”“陶渊明”等人物故事),了解隐者的性格特征。在古诗里,诗人也通过一个字隐隐地赞誉了隐者的高贵品格,是哪一个字呢?(松)“松竹梅岁寒三友”自古以来被文人墨客称颂,贾岛在诗中用“松”描写了隐者居住的环境,隐藏着对隐者高洁品格的赞美。

  4。从课题入手,思考:诗人为什么要“寻隐者”?从而领悟诗人对隐者的崇敬、仰慕之情。“寻隐者不遇”有一丝遗憾,但更多的是对隐者的赞誉,通过“不遇”之行,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更深了。练习朗读、背诵。

  5。拓展阅读《补充习题》四中宋朝诗人魏野的《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与书上的诗互为补充,可以帮助学生想象贾岛一路上的所见,为课后编写这个故事服务。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10篇(扩展5)

——寻隐者不遇改写作文10篇

寻隐者不遇改写作文1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昨夜的一场蒙蒙春雨,给大山洗了一个澡。在雨水的滋润下显得更加清丽脱俗。绿油油的麦苗、金黄色的油菜花、粉红色的桃花、雪白的梨花、翠绿的柳叶……点缀在绿色的山林中。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整座大山,好像给整个森林披上了白茫茫的纱巾,就像传说中的灵山一样云雾缠绕。一个个笋芽儿破土而出,好奇地张望着四周。他——贾岛,迈着轻松地步伐,踏着石头铺成的山间小道,兴致勃勃地去拜访它那位隐居在山林里,多年不见的至交。

  快到中午的时候,贾岛终于看见了至交的家——一间茅草屋,草屋四周有一圈长长的竹篱笆,旁边还有一棵挺拔高大的松树,在松树下面有一个童子,他正在清扫院落。贾岛看见了激动地走到松树下面,拱着手,彬彬有礼地问:“请问小师傅,你的师傅在家吗?”童子好奇的打量了贾岛一番以后才回答,“您来得真不巧,我的师傅不在。”贾岛着急地问:“那你的师傅到那里去了呢?”“我的师傅到山上采药去了。”童子回答说。贾岛紧追着问:“你知道在山上的哪个地方吗?”童子指着那座山说到:“巍峨的大山,云雾缠绕,我也不知道我的师傅在哪里。”贾岛听了唉声叹气,遗憾地说到:“我们两人好朋友已经有十多年不见了,这次,我千里迢迢地赶过来,特地来看望他老人家,可是他偏偏上山采药去了。小师傅,那你的师傅要什么时候回来呢?”“先生,我的师傅起码晚上天黑了才回来。”贾岛听了以后跟童子说:“晚上我等不了了,那先我走了,等你师傅回来时请你代我向他老人家问好,就说贾岛来看望过他了,再见了小师傅。”

  贾岛远道而来没遇到至交,满怀遗憾地离开了草屋下了山。只有草屋旁的那棵苍天大树——松树目送了贾岛,好像在替他的主人送别贾岛……

寻隐者不遇改写作文2

  清晨,诗人贾岛趁着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悠闲自在的走着,打算去隐居山林的老朋友家拜访。

  走在林荫小道上,一排排树儿古木参天,郁郁葱葱,叶子把太阳遮住了,叶子与叶子的缝隙中透露着太阳的影子。地上长着茂密的,参差不齐的"杂草,上面还点缀着一些知名与不知名的小野花,红的似火,白的似雪,黄的似金,蓝的似海. . . . . .这迷人的花香,引来了一只只蝴蝶与小蜜蜂,七星瓢虫趴在树叶上,蝉在树上鸣叫,远处还能听到潺潺的小溪流声。这儿真是一个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

  贾岛走到一棵高大的松树下,看见一位童子穿着绿衣裳,梳了两个发髻,拿了一根小树枝,不知在地上目不转睛地画什么。贾岛赶忙向他打听一下,童子这才抬起他那天真的小脸蛋。

  贾岛上前寻问道:“打扰一下童子,请问这儿有一个隐居山林的人吗?”

  童子站起来,有礼地答道:“哦,你说的是我师傅呀!你是谁呢,找我的师傅有什么事吗?”

  “我是你师傅的老朋友贾岛,今天特地来拜访你师傅的。”贾岛摸了摸胡子说道。

  “噢,你就是著名诗人贾岛呀!”童子高兴极了,又接着说:“师傅经常在我面前提起你,可是师傅不在家。”

  “那他到哪去了呢?什么时候回来呀?”贾岛有些失望,问道。

  童子挠挠脑袋说:“师傅上山采药了,恐怕要长一点时间,要不到屋里坐会吧!”

  贾岛心想:我大老远跑过来就为了拜访老朋友。他不甘心追问:“不用了,谢谢你的好意,你师傅具体到哪儿去采药了呢?”

  “在,”童子想了半天,这才回过神说:“你看,这山这么高,云这么深,我也不清楚师傅到底在哪个位置!”

  贾岛失望极了,告别童子,走在小路上,虽然没有见到老朋友,但却触景生情,诗兴大发,不由自主吟诵起来: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改写作文3

  一日,诗人贾岛因事业不顺,想起了隐居在松林的隐者,便千里迢迢去找隐者求教。

  清晨,贾岛早早地起身,前去隐者居住的小屋。阳光透过树林散落斑驳的静影,明澈的泉水在岩石上叮咚流淌。雨后的春笋从泥土里钻出了小脑袋,景色甚美。贾岛凭据地图上显示出的那弯弯曲曲的.小路,步行上了山,找到了隐者居住的小屋。

  “汪汪汪”,贾岛刚到小屋,就听见了小狗的叫声。紧接着,出现了一向毛茸茸的黄色的小狗,这可把贾岛吓了一跳。童子也听见了小狗的叫声,连忙赶来,发明是一位陌生男子,便细细视察起来。只见贾岛面目秀气,文质彬彬,像一个学识广博的书生,可能是由于被小狗惊吓的缘故,秀气的脸上多了一分恐惧。童子见了,连忙说道:“对不起,先生,把您吓着了!”贾岛一见童子,便上下打量了一番,只见童子无邪无邪,细细的眉毛,樱桃小嘴,脸蛋白里透红。贾岛捋了捋胡子,说道:“没关系。”童子见贾岛没事了,便问道:“请问您到这儿来找谁呢?”贾岛答道:“我姓贾名岛,字阆仙,到这儿是来找隐者的。”“哦,我师傅他去采药了。”“那末他是去何处采药了?”“喏,就是那座山。”童子指了指前面的那座山说道。“究竟何处?是山脚、山腰、照样山顶?”“这……我也不太清楚,因为云太深了,我找不到师傅的具*置。”“哦,那劳烦童子了,我照样改天再来吧!”

  见贾岛一脸失望的表情,童子也束手无策,只能由贾岛渐渐离去。离别时分,贾岛吟诗一首:“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改写作文4

  一天,由于我多次考进士落榜,心中烦闷。于是,我决定去拜访一位隐居山林的高人,希望能为自己指点迷津。

  我随着一条曲折的石子小路来到了这位隐士的居所。呵,好一片圣地!一棵棵松柏枝干苍劲有力,弯弯曲曲,蜿蜒曲折,犹如一位位坚贞不屈的士兵,经历百年风雨雷电,即使沧桑却依然那么翠绿。回首一看,只见刚刚走过的小路早已消失在落叶的尽头。天上洁白的云雾时隐时现,时虚时实,有时如同一缕轻烟,消停了一会儿就无影无踪;有时如同一泻瀑布,那“哗哗”的水声只有心灵纯洁的人才能倾听。而青山则在云雾的"衬托下增添了几分神秘感。而隐士的茅舍就坐落在这个僻静、幽闲的地方。这位高人才是一位真正与世无争的隐者呀!我在心里感叹道。不禁沉醉在这如诗如画的风景中了。

  这时,“汪汪”的狗吠声吧我从遐想中拉回现实。我一回头,原来是高人的徒弟正在树下逗小花狗玩呢!我见了,喜上心头,快步走上前去,恭恭敬敬地行了一个礼,问童子:“你可知你师父到哪儿去了?”童子头也不抬地说:“我师父采药去了。”而后又一边拿着树枝逗小花狗一边补充道:“他呀,要过好大一会儿才能回来呢!”我听了,皱了一下眉头,低声问道:“那他在哪里采药呢?”童子指了指前面那座山,又摆摆手说:“不远不远,就在这山里头。”“真乃天助我也!”我一下来了劲,迫不及待地连话也说不清楚了:“那……那在什么地方呢?不对不对,我的意思是说你能带我去找你的师傅吗?”童子笑了,不好意思地摇摇头,为难地说:“这里云雾弥漫,就连我这个当徒弟的也不知道他在什么地方呢!”这下,我被泼了一头冷水似的呆呆地站在那里,好不容易才缓过神来,只得悻悻而归。

  踏在回家的路上,回想这一切,我不禁有感而发,写下了《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改写作文5

  大作家贾岛无意间听人说道:“在咱们附近的这座山上有一位隐者。”然后他就准备去山上找这位隐者!

  第二天一早,贾岛背着包袱上了山,他到了山上的时候看见这里林深叶茂,天上有云雾在缭绕,远方还有被云雾遮挡的若隐若现的青山。他又继续向前走,找到了隐者的家,上去敲门,可是房里并没有人,他失望极了。然后贾岛就往回走,突然看到了一个在松树下玩耍的童子,便上前问道:“请问这座山上有没有叫×××的隐者!”童子一听,背起手来咳嗽了一声,自豪的说:“哦!你说的那位隐者就是我的师傅!”贾岛一听欣喜若狂,心想:碰到隐者的徒弟,想找到隐者还不容易!之后贾岛问:“那你的"师傅到哪儿去了?”童子答到:“我的师傅去采药了。”贾岛的情绪瞬时下降。但之后童子又告诉他:“但我只知道我的师傅是在这座山中采药。”童子话音刚落,贾岛的情绪又瞬时间的上升起来,说道:“那他在哪呢?”童子补充道:“但是云雾缭绕,我不知道他在哪个位置!”贾岛很失落,然后就回家了。

  就这样贾岛本想见隐者的,只是他来的不是时候,所以,并没有遇上隐者!

寻隐者不遇改写作文6

  昨天的蒙蒙细雨给大山洗了个澡。金灿灿的油菜花;粉红色的桃花;雪白的梨花;绿油油的小麦……点缀在大地上,把大地装点得格外美丽。

  瞧,他——贾岛,他拿着文房四宝去拜访居住在黑松林里的老朋友,贾岛迈着轻快的步伐,哼着动听的小曲向黑松林走去,心里高兴极了,应为他马上就要见到他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了,他可以和朋友共举杯,共论天下,共写诗,他岂能不高兴呢?黑松林里小鸟鸣叫着;小花发出迷人的香味;小草挺直了身子。

  这时贾岛看见一幢小房子心想:该到了。他急走几步。一个童子正在打扫庭院。贾岛彬彬有礼的问:“小师傅请问你师父在家吗?”

  童子好奇地打量了贾岛一番说:“我师父上山采药去了。”

  贾岛有些失望,童子又说:“就在这座山中。”

  贾岛要去找,童子拦住了他说:“看着巍峨的高山,云雾缭绕,你能找到他吗?”

  “那你师傅什么时候回来?”

  童子说:“起码也要到明天。”

  “明天我等不了,我先走了,记得帮我向你师父问好,就说他的朋友贾岛来看过他老人家了。”

  一路上贾岛有感而发,写出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改写作文7

  诗人非常仰慕隐者的大名,很想去拜访他一下。于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清晨,就上路了。 诗人怀着愉快和期盼的`心情,边走边看着身边的景色。只见路旁各种鲜花争相开放,清香怡人。绿草在晨光中还沾着许多露水。高大茂盛的树木,上面还有小松鼠跳来跳去,都看不过来了!

  不一会,诗人来到两条小路的路口中,诗人蒙了,不知去路。这时他看见前面的松树下有一个小童子,他忽然想到该问问童子,就问童子说:“请问,隐者在哪儿呀?”童子说:“你问我师傅呀,他一早上山采药去了,您有何事呀?我是他的徒弟,您和我说吧。”

  诗人问:“那你知道他在山的哪处吗?”童子说:“就在这座大山里,我也不知道他具体在哪。” 童子又说:“你有急事吗?如果有急事等上一等,不急就改天再来吧!”诗人说:“我不急,改天再来吧。” 诗人听着童子的话,望着远处云雾弥漫的山林,心生感慨:隐者远离尘世,以深山为家,与松林为伴,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真是令人羡慕呀!

寻隐者不遇改写作文8

  这天,阳光明媚,万里无云,我背上包袱,风尘仆仆地去拜访我那隐居深山中的朋友。

  来到山林中!哇!郁郁青松,悠悠白云,巍巍青山,点点鲜花,片片草丛,好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于是,我登上了卧龙般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我一边走一边欣赏着路边美丽的风景。几朵白云悠悠地飘荡在山林之中,仿佛一缕缕丝带在山林中飘飞。路边的松林疏疏朗朗,每棵松树都青翠挺拔,郁郁葱葱,还千姿百态。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俯或卧。再放眼远眺,远方那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山上的泉水流下来,发出“叮咚,叮咚”的声音,好像在唱歌呢!“怪不得他会隐居在这里。”我沉醉于山林美景之中,不由自主地说着。

  不知不觉中,我来到了一棵枝繁叶茂,高大挺拔的巨松下。松树下有一个小娃娃,正聚精会神地忙碌着。我三步并作两步地走上前去,迫不及待地问道:“小娃娃,你认识清逸道长吗?我是他朋友,来这里看望他!”

  童子上下打量着我,调皮地一笑,说“当然认识了,他是我师傅!”

  “哦,原来你就是清逸道长的小徒弟啊!”我恍然大悟,“你师傅还经常和我提起过你呢!”

  “是吗?那你来找我师傅干嘛呢?”

  “没什么,我就是来看看他,他在吗?”一想到马上就能见到很久未见的老朋友,我心中不免有些激动。童子指着那座山的山顶说“师傅走之前告诉我说他上山采药了,就在这座山中。”

  “那你师傅去那里采药了!”我仿佛又看到了一丝希望。“你能带我去吗?”

  “你看,山顶云雾缭绕,我也不知道他在哪里呀!”

  听了童子的话,我大失所望。不过,我转念一想:清逸道长喜欢和花草树木为伴,我不该打扰他才是啊!

  我抬头向山上望去,云雾丝丝缕缕地缠绕在山腰间,高耸入云的山顶也被掩盖的若隐若现。这才一会,我就有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了!我心想:要是我也能过上这与世无争的.生活就好了!

寻隐者不遇改写作文9

  这天,母亲的病又加重了,我实在看得心急如焚,于是决定去找个神医治治母亲那断断续续,时而犯,时而不犯的气喘病。

  第二天清晨,我安顿好母亲,托邻居照顾,后再当面酬谢。于是便上路了。

  我来到一座高山上,就被那迷人的风景所陶醉,远远望去,整个山都笼罩在迷雾深云当中。一棵棵松树、红桦像擎天柱般威武挺立。忽然,我发现了好友的童仆,“小丸子”,我如在迷雾中发现了导航灯,惊喜极了!我跑过去,弯下腰,问道:“丸子,你的师傅呢?”小丸子放下手中的活,转过头一看,他认出我是师傅的好朋友,便对我说:“哦,师傅采药去了。就在那座山上。”说着,指了指眼前的这座山,我随着他的手指的方向望去,一片密云深雾,他到底在哪儿呢?我在心里默默地想着,“但是,我不知道师傅在山上的哪个地方!”小丸子笑笑说,随后,在路边拔了一根野草咬在嘴里,晃动着小脑袋,再加上头上那扎着的小小冲天辫随着他的`头微微晃动,吟诗的念头便在我的脑海里浮现,我略一沉思,道: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改写作文10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贾岛跋山涉水、不辞辛苦,来到了一座山林中,拜访隐居的隐者。一路上,鸟语花香,经过一段时间,他在一间被山雾笼罩的草屋前见到了正在于小狗嬉戏的隐者徒弟。贾岛不慌不忙的走到了一棵高大的松树前,徒弟一看,便走过去接待他。贾岛一看这个童子像是隐者徒弟,便和气地问:“你的师父到哪里去啦?”徒弟微笑着说:“我的师傅去采药去啦!”贾岛一听,向四周张望,不见人影,所以有点失望。可是一点希望又油然而生,他又问:“你的师傅去哪儿采药去啦?”徒弟连忙回答:“对不起,因为这山中云雾太浓,很难看清人影,而且还很容易迷路,所以我不知他在哪儿。”贾岛一听,很是沮丧,这句话把贾岛的一线希望彻底打破了。可是贾岛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虽然他未见到隐者,却写下了这鸿诗巨制。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10篇(扩展6)

——寻隐者不遇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

寻隐者不遇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韵译】: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注解】:

  1·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2·不遇:没有见到。3· 言:回答说。

  4·云深:指山深云雾浓。

  【评析】: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然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

  【名句赏析】——“云深不知处。”

  贾岛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明明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走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二问三问,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想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捉摸无从,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寻隐者不遇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译文

  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

  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韵译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注释

  寻:寻访。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言:回答,说。

  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处:行踪,所在。

  赏析:

  *传统文化中,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士大夫们往往以此表明其安贫乐道,不与世俗、清洁孤傲之志。首句“松下问童子”,从表层上说交待了作者寻访隐者未得,于是向隐者的徒弟问寻的这一连串的过程;而深层上则暗示隐者傍松结茅,以松为友,渲染出隐者高逸的生活情致。下面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包含着诗人的层层追问,意思层层递进,言约意赅,令人回味无穷。

  第一答:“言师采药去”,从全诗的结构看,从环境氛围的渲染,进入到行动的白描,从抽象进入到具体。我国古代有追求长生不老的思想,秦皇汉武,就是一种典型,乃至秦汉方士盛行,欺诈成风。与此不同,高蹈世外的隐者注重的是自身修炼。在隐逸生活中,悟道、养生与服药(保健养生之药)构成主要的内容。魏晋以还尤其如此。因之,对隐者说来,采药是一项有重要的活动,其效用或还不仅在于服药能养生,更在于为采药而攀峰登岭,就是极好的体育锻炼。于是,对于真正的隐者,善悟道,擅养生,能采药也就是三位一体的事了。道行高深就表现在鹤发童颜,往来如天马行空。童子言师采药去,正是把隐者这一典型特征揭示出来,同时添了诗人伤其不遇的惆怅。

  第二答,是针对诗人何处采药的问话而来。

  这一答很明确肯定,似乎给了诗人若干追寻的期待,不过紧接着第三答一转,好像是猜到了诗人的这种期待,最后给了一个没有结果的回答:“云深不知处。”

  这时,山峦之高峻,云霞之深杳,隐者之神逸,蓦然跃进读者的想象中。

  围绕这几句答话,实际有两种表现结构在交织演进。一是隐者的行为表现结构,它由虚而实(不在此地而在此山),由实而虚(云深不知处),虚虚实实,宛若云中游龙,若隐若现,给人一种扑朔迷离,恍惚迷离之感,充分呈现了隐者的风神。一是诗人自己的感情表现结构,它由惆怅而期冀(不遇到知在此山中),由期冀转而更深一层的惆怅,流露出终不可及的慨喟。诗人本来是僧,后还俗,但仕途并不得意,因此始终倾羡高洁超俗的世外生活。“但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实际不独是诗人对隐者的描绘,也正是诗人自己所追求向往的人生境界。

  世谓贾岛的诗过分陷于字句的“推敲”,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往往有佳句而无佳篇;此诗却刚好相反,在谋篇构思方面煞费苦心,无佳句而有佳篇。

  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寻隐者不遇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

  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

  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注释

  ①寻:寻访。

  ②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③不遇:没有见到。

  ④童子:小孩。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⑤言:回答,说。

  ⑥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

  ⑦处:地方。

  赏析

  *传统文化中,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士大夫们往往以此表明其安贫乐道,不与世俗、清洁孤傲之志。首句“松下问童子”,从表层上说交待了作者寻访隐者未得,于是向隐者的徒弟问寻的这一连串的过程;而深层上则暗示隐者傍松结茅,以松为友,渲染出隐者高逸的生活情致。下面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包含着诗人的层层追问,意思层层递进,言约意赅,令人回味无穷。

  第一答:“言师采药去”,从全诗的结构看,从环境氛围的渲染,进入到行动的白描,从抽象进入到具体。我国古代有追求长生不老的思想,秦皇汉武,就是一种典型,乃至秦汉方士盛行,欺诈成风。与此不同,高蹈世外的隐者注重的是自身修炼。在隐逸生活中,悟道、养生与服药(保健养生之药)构成主要的内容。魏晋以还尤其如此。因之,对隐者说来,采药是一项有重要的活动,其效用或还不仅在于服药能养生,更在于为采药而攀峰登岭,就是极好的体育锻炼。于是,对于真正的隐者,善悟道,擅养生,能采药也就是三位一体的事了。道行高深就表现在鹤发童颜,往来如天马行空。童子言师采药去,正是把隐者这一典型特征揭示出来,同时添了诗人伤其不遇的惆怅。

  第二答,是针对诗人何处采药的问话而来。

  这一答很明确肯定,似乎给了诗人若干追寻的期待,不过紧接着第三答一转,好像是猜到了诗人的这种期待,最后给了一个没有结果的回答:“云深不知处。”

  这时,山峦之高峻,云霞之深杳,隐者之神逸,蓦然跃进读者的想象中。

  围绕这几句答话,实际有两种表现结构在交织演进。一是隐者的行为表现结构,它由虚而实(不在此地而在此山),由实而虚(云深不知处),虚虚实实,宛若云中游龙,若隐若现,给人一种扑朔迷离,恍惚迷离之感,充分呈现了隐者的风神。一是诗人自己的感情表现结构,它由惆怅而期冀(不遇到知在此山中),由期冀转而更深一层的惆怅,流露出终不可及的慨喟。诗人本来是僧,后还俗,但仕途并不得意,因此始终倾羡高洁超俗的世外生活。“但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实际不独是诗人对隐者的描绘,也正是诗人自己所追求向往的人生境界。

  世谓贾岛的诗过分陷于字句的“推敲”,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往往有佳句而无佳篇;此诗却刚好相反,在谋篇构思方面煞费苦心,无佳句而有佳篇。

  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寻隐者不遇原文、翻译及赏析4

  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

  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遍地无人扫。

  翻译

  寻仙问道,没成想却来到了蓬莱仙岛,这里到处香气弥漫,松花自落。

  仙人到底去了哪里呢?怎么到至今还不回来,这满地的白云幸好没人打扫。

  注释

  隐者:隐士,脱离尘世回归自然的人,这里指所谓的仙人。

  真:即仙人,道家称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为真人。

  蓬莱:又称“蓬壶”。神话中渤海里仙人居住的三座神山之一。

  松花:松树的花。

  老:衰老,引申为花的衰老,即下落的意思。

  采芝:摘采芝草。古以芝草为神草,服之长生,故常以“采芝”指求仙或隐居,此处代指作者所要寻找的仙人。

  遍:一作“满”。

  赏析

  唐诗中寻访隐者不遇为题材的小诗有好几首。而似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最为后人激赏。魏野这首七绝的意境很像贾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诗题中的“隐者”为谁,人们已不得而知,魏野本人即是宋初有名的隐士,他与不少隐逸者有交往,这里反映的就是诗人生活的这一方面,写的是隐者相寻,终未得遇。与贾岛诗相比,诗题虽同,内中含义却昭然有别。贾岛诗中,隐者在“云深不知处”,但毕竟“只在此山中”,还是有目标可见的,而此诗中的隐者,行迹更加漂泊不定,难以捉摸。

  “寻真误入蓬莱岛”,首句点出寻访的地点,这位隐士看来是个道士,诗人称之为得道成仙的“真人”,足见敬仰之情。“误”二字,既说明诗人是不知不觉中来到此地的,也表现了他对此幽寂之景的惊异之情、“香风不动松花老”具休写所见之景。香风不动,松花自落,隐者居处之清幽可见。

  第三句“采芝何处未归来”为一转折。贾岛诗中虽略去问句,却还有一回答的童子出现,魏野则将发问的对象也略去了。他自问自答道:满地白云,杳无行迹,隐者想必采灵芝去了。灵芝,历来被认为是长生不老之药,长在深山峭壁,来取不易,隐者这一去,何时归来就难么肯定了。诗人虽未能见到隐者,内心却向往之,他伫立于此,极目远眺,隐隐透出惘然若失的感情,诗篇已终,余音未了。

  在宋初诗人中,魏野的风格是近于唐人的。《宋史》本传云:“野为诗精苦,有唐人风格,多警策句”。写访隐者不遇的诗,除贾岛一首外,唐人如高骈“落花流水认天台,半醉闲吟独自来。惆怅仙翁何处去,满庭红杏碧挑开”,李商隐“城廓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沧江白石樵渔路,日暮归来雪满衣”,韦应物“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等等,在唐诗中都属上乘之作。“意味闲雅”(蔡正孙语)是这些诗总的风格。魏野一生没有出仕,居处是“清泉环绕,旁对云山,景趣幽绝”(《宋史》本传),真宗遣使召之,他“闭户逾垣而遁”(《宋诗纪事》卷一),是个真隐士,他写的《寻隐者不遇》诗,于“闲雅”之外,就更有隐逸之风。前人称他诗风“*朴而常不事虚语”(《玉壶野史》),这首诗纯用白描手法,青松郁郁,白云悠悠,构成鲜明的艺术形象。将香风引入诗句,更使整个画面增辉。而这些都显示了隐者的高洁,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

寻隐者不遇原文、翻译及赏析5

  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

  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遍地无人扫。

翻译

  寻仙问道,没成想却来到了蓬莱仙岛,这里到处香气弥漫,松花自落。

  仙人到底去了哪里呢?怎么到至今还不回来,这满地的白云幸好没人打扫。

注释

  隐者:隐士,脱离尘世回归自然的人,这里指所谓的仙人。

  真:即仙人,道家称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为真人。

  蓬莱:又称“蓬壶”。神话中渤海里仙人居住的三座神山之一。

  松花:松树的花。

  老:衰老,引申为花的衰老,即下落的意思。

  采芝:摘采芝草。古以芝草为神草,服之长生,故常以“采芝”指求仙或隐居,此处代指作者所要寻找的仙人。

  遍:一作“满”。

赏析

  唐诗中寻访隐者不遇为题材的小诗有好几首。而似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最为后人激赏。魏野这首七绝的意境很像贾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诗题中的“隐者”为谁,人们已不得而知,魏野本人即是宋初有名的隐士,他与不少隐逸者有交往,这里反映的就是诗人生活的这一方面,写的是隐者相寻,终未得遇。与贾岛诗相比,诗题虽同,内中含义却昭然有别。贾岛诗中,隐者在“云深不知处”,但毕竟“只在此山中”,还是有目标可见的,而此诗中的隐者,行迹更加漂泊不定,难以捉摸。

  “寻真误入蓬莱岛”,首句点出寻访的地点,这位隐士看来是个道士,诗人称之为得道成仙的“真人”,足见敬仰之情。“误”二字,既说明诗人是不知不觉中来到此地的,也表现了他对此幽寂之景的惊异之情、“香风不动松花老”具休写所见之景。香风不动,松花自落,隐者居处之清幽可见。

  第三句“采芝何处未归来”为一转折。贾岛诗中虽略去问句,却还有一回答的童子出现,魏野则将发问的对象也略去了。他自问自答道:满地白云,杳无行迹,隐者想必采灵芝去了。灵芝,历来被认为是长生不老之药,长在深山峭壁,来取不易,隐者这一去,何时归来就难么肯定了。诗人虽未能见到隐者,内心却向往之,他伫立于此,极目远眺,隐隐透出惘然若失的感情,诗篇已终,余音未了。

  在宋初诗人中,魏野的风格是近于唐人的。《宋史》本传云:“野为诗精苦,有唐人风格,多警策句”。写访隐者不遇的诗,除贾岛一首外,唐人如高骈“落花流水认天台,半醉闲吟独自来。惆怅仙翁何处去,满庭红杏碧挑开”,李商隐“城廓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沧江白石樵渔路,日暮归来雪满衣”,韦应物“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等等,在唐诗中都属上乘之作。“意味闲雅”(蔡正孙语)是这些诗总的风格。魏野一生没有出仕,居处是“清泉环绕,旁对云山,景趣幽绝”(《宋史》本传),真宗遣使召之,他“闭户逾垣而遁”(《宋诗纪事》卷一),是个真隐士,他写的《寻隐者不遇》诗,于“闲雅”之外,就更有隐逸之风。前人称他诗风“*朴而常不事虚语”(《玉壶野史》),这首诗纯用白描手法,青松郁郁,白云悠悠,构成鲜明的艺术形象。将香风引入诗句,更使整个画面增辉。而这些都显示了隐者的高洁,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10篇(扩展7)

——《寻隐者不遇》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

《寻隐者不遇》原文及翻译赏析1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唐代·贾岛《寻隐者不遇 / 孙革访羊尊师诗》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

  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注释

  寻:寻访。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言:回答,说。

  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处:行踪,所在。

  鉴赏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师苦吟诗人。一般认不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师“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师。中首诗就是一个例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中首小诗师前两句是说,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师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中首诗师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中里把问话省去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中四个字而可相见当时松下所问师是“师往何处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小诗师后两句是说,他还对我说:就在中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师行踪。在中里又把“采药在何处”中一问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师童子答词,把问句隐括在内。然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师问题。

  在中首诗中,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师,贾岛采取了以答句包含问句师手法,精简不二十字。中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中首诗师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师妙处。诗贵善于抒情。中首诗师抒情特色是在*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中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希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中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不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然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而诗师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中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师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中青与白,中松与云,它师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师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师浮想。从造型师递变,色调师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师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不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师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另外,作者作不一个封建社会师知识分子,离开繁华师都市,跑到中超尘绝俗师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师。

《寻隐者不遇》原文及翻译赏析2

诗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唐代:贾岛

译文

  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

  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注释

  寻:寻访。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言:回答,说。

  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处:行踪,所在。

赏析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这首诗就是一个例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去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相见当时松下所问的是“师往何处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在这里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词,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

  在这首诗中,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取了以答句包含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另外,作者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

《寻隐者不遇》原文及翻译赏析3

【原文】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韵译】: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注解】:

  1·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2·不遇:没有见到。3· 言:回答说。

  4·云深:指山深云雾浓。

【评析】: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然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

【名句赏析】——“云深不知处。”

  贾岛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明明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走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二问三问,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想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捉摸无从,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10篇(扩展8)

——《寻隐者不遇》古诗改写作文3篇

《寻隐者不遇》古诗改写作文1

  这一天我写了一首诗,突然想起了一个隐居在山林里的老朋友,于是准备去拜访他。

  那天我正好没有什么事做,就来到了他隐居的山里,我环视了一下四周,只见一棵棵松树苍翠挺拔,一丛丛鲜花争奇斗艳,一道道瀑布蔚为壮观,一朵朵白云环绕群山。令我深深陶醉,我感觉我来到了人间仙境。我走在曲径通幽的山路上,发现竟然有几只野兔在吃草,远处隐隐约约有一只小鹿在吃树叶,不时的到处看看,我不禁羡慕起好友住在这诗情画意的地方。

  到了好友的家门口,发现有一位5-6岁童子在和一只小花狗玩游戏,我慢慢走过去,怕惊扰了他,轻轻的问:"小朋友,你师傅在家吗?"男童抬起头,停顿了一下告诉我师傅不在家,进山采药去了。这时他旁边的小狗"汪汪汪"的叫了起来,好像在怪我打扰了它*静地生活。我接着问童子知道师傅去哪里采药吗?童子说:"师傅就在这座山里采药,但是山里云雾弥漫,而且山路曲折,我也不知道他具体在什么位置。"我只能在那里等待,等了很久朋友都没有回来,我只好回家了。

  回来之后我有感而发,作了这首诗《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10篇(扩展9)

——改写《寻隐者不遇》 (精选5篇)

改写《寻隐者不遇》1

  一年中,最美的春天又来了,可贾岛却很郁闷,今年他刚做了一个七品芝麻官,再朝廷中,他经常受到一些大官欺压和羞辱。突然有一天,一位官人突然死了,皇上就招官,贾岛看了皇榜,心想:如果我将我的朋友举荐做了官,那我就不孤单了,于是他立即揭了皇榜去找皇上。贾岛一口气将他的朋友吴康的优点全说了,终于征得皇上的同意。贾岛心中大喜,马上背着干粮骑着马上路了。

  贾岛一路飞奔到了飞龙山脚下,原来贾岛的这位朋友是隐者,他多年隐居在这飞龙山,贾岛一抬头,啊!这飞龙山直冲云霄,高耸入云。贾岛一进山,百鸟齐鸣,好像去欢呼贾岛的到来。贾岛突然来到了一片树林,只见这片竹子高高的,青翠欲滴,如同许许多多的士兵。过了竹林,贾岛又经过了一条小溪,“叮叮咚咚!”小溪的流水声,好像一首动听的乐曲,小溪清澈见底,小鱼小虾正在欢快的戏耍着。啊!没想到,小溪后面,竟是花的天地,各种花儿,争奇斗艳,红的似火,粉的似霞,黄的似金,白的似雪……芬芳的牡丹,绚丽的玫瑰,还有一些小野花,都展现自己最美的一面。终于,经过了长途跋涉,他终于看到了一间小茅屋,在一颗饱经风霜的苍松底下,有一个小孩正在逗狗,贾岛立刻下了马,上前施礼,问道:“小朋友,请问这是吴康的家吗?”“是”“他在家吗?”“不在”。听到了这话,贾岛十分沮丧,突然,小孩又说:“他采药去了,就在这座山中。”贾岛的心中又出现了希望。“只可惜山上云雾弥漫,我也不知道他在哪。”小孩的话顿时浇灭了贾岛心中的希望。他的心情十分低落,随口吟诵了脍炙人口的诗: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改写《寻隐者不遇》2

  公务繁忙的贾岛显得异常的繁燥,他便想起了自已多年隐居在山中的挚友,于是贾岛便上山去寻找他的挚友。

  山上云雾缭绕,好像给森林披上一条白茫茫的丝巾,就像传说中的灵山一样云雾缠绕。贾岛走在用小石头铺成的林间小道上,只见路边上的小花竞相开放,美不胜收,蝴蝶在花丛中飞舞。一条条潺潺流动的小溪,清澈见底。几只小鸟在树上“叽叽喳喳”的叫着,好像在欢迎贾岛呢。

  不一会儿,贾岛就到了山顶,只见山顶上有一间小茅屋,那间小茅屋是在一片疏疏朗朗的松林中。有一位童子正在松树下打扫庭院。贾岛作了揖,彬彬有礼地问道:“小师傅,你知道居住在这个茅屋里的隐者吗?”童子好奇地打量了一下贾岛,笑了笑说;“当然知道了,他就是我的师傅呀!”贾岛激动的说:“你师傅在吗?”童子遗憾地说:“您来的真不是时候呀,我师傅刚刚上山采药去了。”“那你带我去找他吧”贾岛说。童子为难地说:“我师傅他在这座山中,但巍峨大山被云遮雾挡,我也不知道他具*置。”贾望了望山,只见大山被云雾笼罩着,那云雾变化万千,明明是一只温顺的小绵羊,又变成了张牙舞爪的大老虎,还没有等你看清楚,又变成了一匹奔跑的俊马,真是变幻莫测呀。贾岛心想:我那闲云野鹤般的挚友,不到天黑怎么会回来呢?我还是先回去吧。童子说:“先生,您如果不嫌弃的话,可以在这儿借宿一晚。”贾岛失望地说:“算了算了,我还有公务要处理,下次吧,你只要代我问候一下你师傅就行了。”贾岛又说:“今日虽然没有见到挚友,但能够看见这么美不胜收的风景也不枉此行,什么时候我才能过这种清静,与世无争的日子呀!”说完便慢慢地悄失在云雾这中……

改写《寻隐者不遇》3

  有一天,他背着一个包袱,手拿一把雨伞去山中拜访一位隐者。他一路走去,看见了一棵棵拔地而起的松树长得郁郁葱葱。一片片五彩缤纷是野花、野草,有红的、黄的、紫的、粉的、蓝的……

  不知不觉,他已经来到了隐者居住的地方。只见,一个童子正在专心致志地读书,还时不时的摇头。他眼睛一亮,心里想到:这小孩一定是隐者的徒弟,徒弟在家想必师傅也会在家。于是便满怀希望地问童子:“请问你师傅在家吗?”

  不在,他上山采药去了”童子回答道。此时此刻,他的一半希望落空了。

  童子又说道:“我师傅就在这座山上。”这时,他仿佛觉得又有了一丁点希望。心想到隐者就在这座山上出去找找,或者在这里等一会说不定会遇到。

  “但是山上大片大片的云雾想必师傅一时半会是回不来的!”。此时贾岛就好像从天空中掉到了谷底。

  “我还是次日再来拜访吧!请你代我向你师傅问好,回见。”说完,贾岛便背着包袱,拿着雨伞闷闷不乐的下山了。

改写《寻隐者不遇》4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当人们还在睡梦中时,诗人贾岛已经穿着蓝白的新衣,背着一把桔色的雨伞,头上绾着一个绿色的发髻,兴高采烈地启程了。这么早他要到那里去呀?原来他听说不远的山林里住着一位才华横溢的一位隐者,今天他决定去向他请教一番。

  贾岛一路急行,不一会来到了隐者居住的山林。他环顾了一下四周,只见林间潺潺溪流清澈见底,微微湿润的空气的中散发着百花的芳香。一棵棵苍翠挺拔的松树,好似一个个严肃认真的将军把守着边关。远处,幽幽的白云缠绕着大山,好似给系上了一条白腰带。幽静的山林里,阵阵鸟语不时从远处传来。在这优美的风景里,贾岛禁不住想:住在这里的隐者,一定是一位情趣高雅、才华横溢的人,我一定要找到他!于是他便兴致勃勃地找了起来。可是找了半天,仍是一无所获。

  就在他感到有些泄气的时候,他看到不远处有一间茅舍。茅舍前有一棵大松树,树下站立着一个小孩。或许他知道隐者的行踪,于是贾岛急忙走过去,兴冲冲的问:“孩子,你认识这里的隐者吗?”“当然认识,他就是我的师傅.”小孩肯定地回答。贾岛一听,心中别提多高兴了,激动地问:“你师傅现在在那里?我很想见见他。”小孩回答道:“我师傅出门采药去了。”贾岛听了,感觉有些失望。小孩见了,忙说:“我知道他在哪里.”贾岛听了,心中又升起了希望,忙问:“他在哪里?快告诉我。”“就在那座山上!”小孩指着那高耸入云的上说。贾岛看了看,心想:这座山这么高,我怎么爬得上呢?便又问:“你知道在山上什么地方吗?”小孩回答:“由于山上雾太浓,我也看不见他在什么地方。”贾岛听了,顿时满怀惆怅,只好恋恋不舍的离开了。真是乘兴而来,扫兴而归。

  回家途中,贾岛已按捺不住他失望的心情,即兴吟诵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寻隐者不遇》

改写《寻隐者不遇》5

  清晨,诗人贾岛趁着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悠闲自在的走着,打算去隐居山林的老朋友家拜访。

  走在林荫小道上,一排排树儿古木参天,郁郁葱葱,叶子把太阳遮住了,叶子与叶子的缝隙中透露着太阳的影子。地上长着茂密的,参差不齐的杂草,上面还点缀着一些知名与不知名的小野花,红的似火,白的似雪,黄的.似金,蓝的似海. . . . . .这迷人的花香,引来了一只只蝴蝶与小蜜蜂,七星瓢虫趴在树叶上,蝉在树上鸣叫,远处还能听到潺潺的小溪流声。这儿真是一个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

  贾岛走到一棵高大的松树下,看见一位童子穿着绿衣裳,梳了两个发髻,拿了一根小树枝,不知在地上目不转睛地画什么。贾岛赶忙向他打听一下,童子这才抬起他那天真的小脸蛋。

  贾岛上前寻问道:“打扰一下童子,请问这儿有一个隐居山林的人吗?”

  童子站起来,有礼地答道:“哦,你说的是我师傅呀!你是谁呢,找我的师傅有什么事吗?”

  “我是你师傅的老朋友贾岛,今天特地来拜访你师傅的。”贾岛摸了摸胡子说道。

  “噢,你就是著名诗人贾岛呀!”童子高兴极了,又接着说:“师傅经常在我面前提起你,可是师傅不在家。”

  “那他到哪去了呢?什么时候回来呀?”贾岛有些失望,问道。

  童子挠挠脑袋说:“师傅上山采药了,恐怕要长一点时间,要不到屋里坐会吧!”

  贾岛心想:我大老远跑过来就为了拜访老朋友。他不甘心追问:“不用了,谢谢你的好意,你师傅具体到哪儿去采药了呢?”

  “在,”童子想了半天,这才回过神说:“你看,这山这么高,云这么深,我也不清楚师傅到底在哪个位置!”

  贾岛失望极了,告别童子,走在小路上,虽然没有见到老朋友,但却触景生情,诗兴大发,不由自主吟诵起来: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10篇(扩展10)

——寻隐者不遇古诗赏析 (精选3篇)

寻隐者不遇古诗赏析1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古诗赏析2

  1.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2.不遇:没有见到。

  3.童子:小孩。

  4.言:回答说。

  5.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

寻隐者不遇古诗赏析3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推荐阅读:

    想了解更多党团范文的资讯,请访问:公文范文
    下载文档

    看过《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延伸阅读

    小学年终工作总结篇1  时间过得真快,在平淡与忙碌中,一学期的工作就过了近一半了,半年来,综合教研组在学校的准确领导、全体教师的大力协作下,顺利完成了学期初的预定目标,取得了较为令人满意的成绩。现将本

    道歉做为一种礼貌性的言语行为,主要用来弥补冒犯别人带来的后果,维护或顾全交际双方的积极面子。下面小编整理了有关于简单的英语道歉信,希望大家喜欢!有关于简单的英语道歉信范本1  Dear my husb

    企业个人工作总结篇1  时光飞逝,转眼间已到了鸡年岁末,到公司工作已经十个月了,感受颇多,收获颇多。从其他行业转入建筑行业,新环境、新领导、新同事、新岗位,对我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也是一个很好的

    疫情是指疫情的发生和发展。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甲型H1N1流感H1N1和2023年冠状病毒性疾病新冠肺炎

    营销部是企业营销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包括产品营销部、市场开发部、营销宣传部和销售支持部。它在企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企业的营销组织一般由营销部和销售部组

    (一)电脑操作系统是电脑的核心,我们平时如何维护电脑操作系统下面是小编分享是电脑系统维护基础知识,一起来看一下吧。1、经常进行磁盘清理和磁盘碎片整理当硬盘用久了,无数次的新增、更改和删除程序和文件后,

    物品材料员述职报告总结出做好物资管理工作要做到“四勤”勤管理、勤检查、勤维护、勤核对账目,物品材料员述职报告。通过实际工作经验,在处长的大力支持严格要求下,自20XX年到三处做物资管理以来,物资管理中严格

    【摘要】我国体育教育领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要求本科院校的体育课程教学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进而真正符合科教兴国的国家要求,本文将从国内外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期间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综合情况出发,对论文

    教师道德承诺七篇爱学范文网汇编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承诺书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承诺书是单方意思表示,没有合同效力。如何写承诺书避免踩雷?以下是小编编撰的7条师德师风承诺,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教师的道德承诺

    有关小学教师个人思想政治工作总结(精选3篇)有关小学教师个人思想政治工作总结篇1这学期本人承担了三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工作,现对一学期来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在这一学期中,在教育教学任务中,本人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