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破解留守儿童难题的有益探索——七星关区田坎乡开展“童伴妈妈”工作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
破解留守儿童难题的有益探索——七星关区田坎乡开展“童伴妈妈”工作调研报告
摘要:七星关区田坎乡实施“童伴妈妈”项目,明确服务对象、服务人员、服务内容、服务场所、资金来源、管理形式,探索破解留守儿童难题的“六个二”工作模式,取得家长放心、儿童开心、政府安心的实效。
“童伴妈妈”是2017年1月起,由中国扶贫基金会投资,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学院给予技术指导,以村为单位,按照每村“一人一家”(一名“童伴妈妈”和一个“童伴之家”)的形式开展,并为每个“童伴妈妈”提供每月1800元的生活补助。
主要做法
一、关爱对象“两群体”。一是放学后的留守儿童。“童伴妈妈”活动场所开放时间为周一至周五下午16:00-17:30,双休日及寒暑假期间为9:00-11:30、14:00-16:30,重点考虑对非上学时间留守儿童的陪伴。目前,全乡共有入学留守儿童609人,每日放学后约有300人进入关怀行动。二是未入学的留守儿童。把还未到入学年龄的留守儿童、到入学年龄但因其他原因未入学的儿童纳入陪伴范围。目前,全乡共有未入学留守儿童145人,已有80人进入“童伴妈妈”关爱活动范围。
二、陪伴妈妈“两类型”。一是专职“童伴妈妈”。设定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条件后,通过笔试、上机操作、面试、体检等环节,面向社会招聘专职“童伴妈妈”。目前,7个村每村1名“童伴妈妈”均为本乡人员、大专以上文化,工作有序开展。二是兼职“童伴妈妈”。从山村幼儿园志愿者、乡村女干部、党员妇女、各校女教师、假期返乡的女大学生等女性中组织志愿者作为兼职“童伴妈妈”。目前,兼职队伍已达159人。其中,党员妇女56人、山村幼儿园志愿者23人、村妇女主任3人、乡村女干部28人、“童伴志愿者”49人。
三、服务场所“两板块”。一是共用资源。七星关区为加强留守儿童关爱工作,近年来在全区各村分别建立1个村级“春苗乐园”和n个自然村寨“心晴家园”。田坎乡“童伴妈妈”服务场所主要与“1+n”阵地和已设置的山村幼儿园整合共用。目前,已与7个“春苗乐园”和8个“山村幼儿园”共用服务场地。二是借用民房。在距离建在村委会所在地的“春苗乐园”和距离山村幼儿园较远的“童伴妈妈”场所,主要是借用民房进行简单装修使用。目前,有41个场地由群众提供民房使用。
四、资金保障“两渠道”。一是扶贫基金资助。兼职“童伴妈妈”没有工作报酬。专职“童伴妈妈”的报酬来源,主要是由中国扶贫基金会提供每人每月1800元的生活补助。其中,基础补助1200元、话费100元、车费100元、午餐费100元、绩效考核300元。具体按照其选择的试点村每村1名“童伴妈妈”的标准,经招考、培训等环节合格后,签订为期3年的专职服务合同,3年期满解除合同。目前,扶贫基金会已为试点的6个村专职“童伴妈妈”提供资助。二是乡级财政匹配。田坎乡对专职“童伴妈妈”工作报酬在扶贫基金会每人每月给予1800元的基础上,再给予每人每月1000元生活补助。同时,年终按20%评为优秀等次,给予不低于3000元奖金;考核为合格等次的,给予不低于2000元奖金。此外,田坎乡还为未纳入扶贫基金会资助的1名专职“童伴妈妈”提供等额报酬。
五、陪伴形式“两注重”。一是情感陪伴。通过走访或在“春苗乐园”等地方集中陪伴的方式,与留守儿童做游戏、聊天交流,倾听孩子诉说心声和愿望,帮助其与监护人(留守老人、父母)培养良好沟通习惯,与外出的父母视频聊天、电话交流等,满足儿童与父母心灵沟通愿望。二是成长教育。通过组织开展“孝敬长辈、学会感恩”“爱心小天使”“志愿奉献、爱心传递”等活动,教育孩子孝顺父母、关心他人、尊敬长辈、感恩奉献。同时,教授拼音、简单的汉字、数字、诗歌等知识,奠定孩子学习基础。
六、组织管理“两配合”。一是留守办负责指导。“童伴妈妈”工作的开展主要由田坎乡关爱留守办公室负责指导,重点选配专兼职“童伴妈妈”,负责联络协调到岗之前的上岗培训、每月由幼儿教师提供的专业知识培训、以及每年定期邀请专家开展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等工作。二是村委会负责管理。按照分级负责制,由各村村民委员会负责对“童伴妈妈”工作的日常管理。“童伴妈妈”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参加并接受村级干部考勤管理,根据村委会考勤管理情况及工作业绩考核,确定年终考核等次。
基本成效
一、家长放心。“童伴妈妈”是对留守儿童关爱方式的创新,能够让留守儿童每天都处于有人陪伴的“视线”之中,能够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留守儿童存在的疾病风险或突发事件,让家长们能放心外出务工,挣钱养家、脱贫致富。青杠村留守儿童罗磊,患有癫痫病,父母离异并外出,由爷爷奶奶照看,今年6月,孩子病发频繁,但由于家庭困难,未能及时就医。“童伴妈妈”走访发现后,迅速反映情况,帮助孩子向乡民政部门申请了临时救助资金3000元,并联系上孩子父亲,及时将孩子送到贵阳治疗,现病情已稳定。孩子父亲表示,像这样的紧急事件都能得到“童伴妈妈”帮助处置,真的放心了。
二、儿童开心。“童伴妈妈”活动的一项宗旨,破解留守儿童亲情缺失、性格叛逆、不爱学习、管理空档、安全隐患等问题,让孩子开心快乐,健康成长。实践证明,通过陪伴、娱乐、教育引导等关爱工作的开展,教会了孩子们热爱生活,开心生活,安静的孩子变活泼了,内向的孩子变开朗了。青杠村潘振东、潘鑫宇兄弟,长期跟爷爷奶奶生活,父母外出打工,一年回家一次,因为缺乏父母的照顾,兄弟俩特别内向,通过“童伴妈妈”常去家里看望,每次让孩子和父母视频聊天,并耐心沟通,两个孩子变得开朗了,已能时常主动找人交谈交流,学习也有了进步。
三、政府安心。决战贫困、同步小康是当前乡镇工作的重中之重。田坎乡一半多人口外出务工,劳务经济是脱贫致富的支撑。在没有“乡村产业”引导外出务工村民返乡就业的情况下,通过开展“童伴妈妈”活动,既解决外出务工家长对留守儿童的后顾之忧,全身心劳动致富,更是让政府在留守儿童管理上得到“降压”,能够安心决战贫困、推动发展。
几点启示
一是“政府主引”是前提。积极推动政府主办的“保姆式”办园格局转变,引导、鼓励自然村寨村民无偿提供空房设置活动点,政府在桌椅、图书、玩具购置等方面予以支持,对志愿承担“陪伴”任务的兼职人员给予一定补助。
二是“村级主办”是关键。按照“村民自治、共建共享”的原则,由各村民委员会、各组村民自治组织牵头,通过村民大会、村规民约等形式,对关爱场地的设置、家庭关爱责任的承担、相关经费的筹措使用等方面做出安排。
三是“群团主扶”是保障。借助群团改革的力量,探索建立各级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参与“童伴妈妈”帮扶的长效机制,把“轮值制度”“突击队引领制度”等群团助推发展的模式,移植到“童伴妈妈”关爱工作中。
四是“家庭主投”是核心。针对有条件的地方,着力探索以家庭投入为主、有偿陪伴的关爱方式,建立以日计算、按月结算的陪伴关爱收费机制,即让将留守儿童送入关爱场地的家庭,按照每送入一日支付一日费用的形式,按月支付“同伴妈妈”陪伴费用。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