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关于年度食品安全工作情况的报告,供大家参考。
今年以来,区食品安全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四个最严”为遵循,围绕“上市食品100%安全”目标,深入开展“七项攻坚行动”,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全区食品安全状况稳定向好。年度以优异的成绩成功通过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市验收。现将2023年度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落实党政同则,形成监管合力,着力构建食品安全共治新格局治理体系
全面推动“三小一摊”整治规范提升。争取区财政保障资金万进行以奖代补;强化市、区两级“红黑榜”考核结果的运用,红榜单位优先列入年度示范餐饮店、放心消费店等评奖评优候选名单,黑榜单位列入重点整治对象。一是深化小作坊整规。编制小作坊监管“负面清单”目录,实行分级分类监管。目前,全区现有家食品小作坊的登记证书在有效期内,抽检合格率达99%。二是深化小餐饮整规。集中力量开展整规,全区小餐饮持证率达98.1%,信息公示率、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培训率、餐饮具消毒设施配备使用率均达到99%以上。三是强化小食杂店监管。加大小食品店、小超市整规力度,结合“双城同创”对环境卫生进行提升改造。四是强化小摊贩监管。强化镇街考核,建立摊贩管理档案,统一规划固定区域,取缔流动摊贩余起。
坚决扛牢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责任。成立冷链食品专仓,建立进口冷链食品企业台账53家,报备进口冷链食品5.1万吨,关停整改8家次,对“八不”行为保持高压态势,筑牢疫情防线。一是把好专仓疫情防控第一关。坚决防止松懈麻痹思想,确保检测和消毒工作质量,严格驻仓人员管理,积极稳妥做好阳性货物处置各项工作,筑牢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线。二是持续用好“山东冷链”系统。坚持周检查制度,三级联动,持续对进口冷链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查验‘三证’、实施‘三专管理’开展检查,对“八不”行为保持高压态势,织密防控网络。三是做好定期摸排检测工作。高度重视定期摸排检测在疫情防控中兜底作用,严密做好场所、食品、从业人员动态摸排检测,确保“应检尽检”。
环境污染、农兽药残留超标等风险长期存在。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正处于逐渐显现期,重金属、农兽药残留超标难以完全根除,食品安全第一道防线存有缺口,上市合格率100%难以得到保证。
(二)个别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意识不强、责任落实不到位“痼疾”难除。主体责任是食品安全的内因,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主导因素不发挥作用或作用发挥不够,就会让食品安全成为“空中楼阁”。
(三)受经济利益驱动,食品安全违法犯罪仍然顶风作案。“两超一非”、掺杂掺假、虚假宣传等食品违法行为屡查不绝。
(四)新型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增多。新业态、新产品大量涌现,非传统食品安全风险日益增加,食品安全监管跟不上治理需求。
(五)食品安全监管效能亟待提升。监管对象多与人员少、任务重与能力弱的矛盾愈发突出,智慧监管滞后,严重制约着整体监管效能。
(六)食品安全与群众满意度存有落差。食品安全水平稳步提升,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没有相应提高,赢得人民群众满意还要付出巨大努力。
下一步,我们将以“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为目标,从完善机制、强化措施、力求长效等方面入手,努力打造让人民群众满意的“食品安全城市”。
(一)突出“双安双创”,完善治理体系。以“两个创建”为工作主抓手,加大统筹协调和工作投入,完善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防控体系,督促各级党委、政府和食品安全相关部门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完善考核评价和责任追究机制,建立科学化评价体系,开展各环节食品安全监督检查。
(二)夯实基层基础,提升监管效能。进一步推动基层市场监管站所、食安办和农产品监管机构的规范化建设,确保镇街食安办规范化建设率达到100%。加强市场监管所、农产品监管机构的装备标准配备和能力培养,提升基层食品安全监管能力。
(三)强化智慧监管,提升信息化水平。推进市场监管智慧平台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加快推动电子追溯系统建设,使食品安全监管从“人海战术”向“人防+机防”转变。建立完善数据共享共用机制,加强数据整理、分析、评估和监管资源配置智能化等工作,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四)深化改革创新,促进产业提升。实施食品质量提升行动,以标准化引领产品质量提升。积极推动区域特征明显的食品加工行业转型升级。推进餐饮业质量提升三年规划、区域性小作坊食品园区创建等试点,加快食品类特色产业带、特色园区、特色小镇、特色企业发展。
(五)强化社会共治,促进全民参与。以主题活动、公益广告等形式大力开展食品安全知识、法律法规和创建工作的宣传,努力提高群众的参与度、知晓度和满意度。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形成良性互动,逐步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行业自律、公众参与、媒体监督的食品安全共治格局。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