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浅谈幼儿分享行为培养,如何培养幼儿乐于分享行为(合集),供大家参考。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浅谈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如何培养幼儿乐于分享的行为篇一
【摘 要】大力提倡劳动最美的观念,让全社会的人都有一种劳动的意识。形成初步的公益劳动观念,让幼儿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劳动。
【关键词】劳动观念 草根教育 事件 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1672-0407.2015.04.195
劳动是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劳动改造这世界;
劳动为人们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幼儿园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注意实施的全面性,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幼儿的劳动素质教育,进行幼儿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探索,为进一步在幼儿园里实施素质教育推向全面与深入做铺垫。
一、在社会中呼吁一种草根革命、草根教育
大力提倡劳动最美的观念,让全社会的人都有一种劳动的意识。形成初步的公益劳动观念,让幼儿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劳动。
二、家庭教育是幼儿成长的关键,它将影响幼儿的一生
1.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改变家长的一些不当思想。通过学校、社会对家长进行幼儿劳动的宣传教育。让幼儿在家学会自己动手,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让孩子自己吃饭、自己穿衣穿鞋等。不要怕孩子这个不行,那个不会的,家长要懂得放手。对于孩子的请求要及时给予帮助,增加幼儿的自信心。如:幼儿有时系不好鞋带,请求家长帮忙,这时家长要及时加以指导,给予幼儿信心,不要直接说孩子笨或指责孩子。
2.创造让幼儿动手的机会。比如说幼儿吃饭最基本的劳动问题,现在家庭中几乎所有孩子都是家长喂的,这并不是幼儿不喜欢自己动手,而问题都出在了家长那里。有的家长怕孩子自己吃不饱饿着了;
有的是怕孩子动作慢,又把衣服弄脏了,还是直截了当的给孩子喂了来的省事。久而久之,这成了孩子不成文的规定。只是当孩子大了,什么事都不会做了,家长才来抱怨:孩子动手能力差了,不会照顾自己了,怎么会有这么懒的孩子了。往往没有想到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我们幼儿园开展了青草香幼儿种植农科社,主要是让幼儿动手,自己劳动,自己分享,让幼儿从农田劳动中体会食物的来之不易;
让幼儿从劳动中体会家长工作育儿的辛苦,从而懂得尊敬父母,尊敬父母的劳动成果。对于这个活动,大多家长都表示赞同,有的家长则表示:现在的孩子真的是越来越会享受了,而不懂劳动了。也是因为社会环境关系,孩子都体验了幸福的一面,而缺失了辛苦的一面,在幼儿园能让幼儿体验这个劳动过程,真的是很难得。
3.当幼儿有好的表现时,家长要适时的进行肯定。如:当孩子自己整理了玩具柜时,家长应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赞赏。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言行要一致,答应孩子的事一定要做到,要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当孩子不愿意劳动时,家长一定要采用正面教育的方法进行教育,让幼儿明白:劳动是一个人本身就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学会劳动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4.榜样的作用要发挥,孩子越小,就越喜欢模仿大人的一些事。因此,大人在家应给予幼儿正面的榜样作用。当孩子愿意动手的时候,家长要尽量提供给幼儿动手的机会与环境,使幼儿得到锻炼。
最后,家长要明白幼儿也是家庭中的一员,应该为家庭付出一定的劳动。孩子自己该做的事还是应该让孩子自己来做,顺其自然,尊重幼儿自身的发展规律。
三、在学校里,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1.在集体活动中开展教育活动。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展开教学,采用游戏、诗歌的形式,潜移默化的使幼儿认识到劳动是一种好的表现,知道是爸爸妈妈的劳动才有了我们的好生活。我园结合实际,以幼儿园特有的条件创建了青草香幼儿种植农科社。通过让幼儿看一看、想一想、画一画等方式进行。如动一动,是让幼儿种青天菜。在适宜的季节中,教师带领幼儿在自己的劳动区域中进行整理、然后把幼儿分组,通过挑种、翻土、播种、施肥、浇水等一系列的活动;
想一想,是让幼儿在劳动动手的过程中学会思考;
画一画,是让幼儿把自己想的、做的都在纸上表现出来,努力提高幼儿的想象能力。让幼儿从中得到劳动的快乐与辛苦。养成劳动的一种习惯。懂得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尊重他人劳动。
2.开展区域活动游戏时,激发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兴趣。在各个活动区域尽量多投放一些能够让幼儿动手操作的材料。如在“娃娃家”让幼儿做“爸爸、妈妈”学着给娃娃穿衣、梳头、喂饭,并给幼儿提供多种用具(如:筷子、勺子、叉子等)让幼儿能够有多种方法操作。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一些日常的自我自理能力。在生活区,摆放爸爸妈妈工作时的照片,让孩子知道父母工作的辛苦。
3.利用环境布置,让幼儿有视觉上的感观。在教室张贴一些关于小朋友爱劳动的图片,介绍一些简单劳动的过程,让幼儿进行模仿游戏。
4.在幼儿园的日常的生活中,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教师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关注幼儿的一些表现,如玩具玩好以后让幼儿自己整理,中午让幼儿独立进食,起床自己整理。还让幼儿试着照顾比自己小的小朋友,学会帮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幼儿在平常的的生活中养成一种良好的劳动习惯。
5.教师要及时的与家长取得联系,经常交流幼儿在家和在园的一些表现,使幼儿园和家庭环境保持一致。以上是笔者在实践教学中的一些思考与拙见,为了孩子一生的发展,让我们追求草根教育:从我做起,从小做起,一步一个脚印的坚持下去。
浅谈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如何培养幼儿乐于分享的行为篇二
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李雪芹
湖北省松滋市纸厂河镇纸厂河机关幼儿园
内容提要:
分享行为是人们在积极的社会交往中经常采用的行为,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当他主动与别人分享本属于自己独有的一份东西时,当他能主动提出对双方同样有利的建议,并付诸行动时,常能赢得别人的好感,从而为进一步交往打下基础。关键词:幼儿分享 活动 强化 家园合力 科学 论文提纲:
一、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的意义
分享是一种行为,而行为受观念的支配,只有在思想上形成这一观念才能在行为上有所表现,观念的形成又来自于多种途径,既有生活经验的积累又有潜移默化的熏陶;
既有书本上的循循善诱,又有来自外界的影响;
而“以分享教育”自古以来便被作为实施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二、幼儿分享行为的途径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提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多项活动之中。” 幼儿把游戏看作生活必需,他们主动参加活动,情绪积极高涨。而且,幼儿的游戏和学习不是截然分离的,更不是相互对立的。游戏是幼儿学习的一种独特的途径和方式,是他们认识世界、发展自我的媒介。特别应当认识到,游戏能使幼儿积极主动的与周围事物、外部世界合作和分享。
三、幼儿分享行为的注意事项
对于幼儿而言,善于与人合作分享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智力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孩子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品质。幼儿教育工作者理应意识到“合作与分享”教育的重要性,在实践中不断内化幼儿的“合作与分享”品质,使之外化为行为体现。在我们的教育对象幼儿身上“与人合作与人分享”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家长的过度呵护溺爱,使孩子变得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通常表现出不会与人合作,缺乏分享精神等。因此,培养孩子与人合作、与人分享的品质就愈显得尤为重要了。而游戏是幼儿学习的来源,在游戏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才能为以后在社会中学会关心他人,与他人分享物品、情感体验、养成合作与分享的良好习惯打下基础。
一、分享行为培养的意义
分享是一种行为,而行为受观念的支配,只有在思想上形成这一观念才能在行为上有所表现,观念的形成又来自于多种途径,既有生活经验的积累又有潜移默化的熏陶;
既有书本上的循循善诱,又有来自外界的影响;
而“以分享教育”自古以来便被作为实施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道德教育又属于养成教育。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必须从娃娃抓起,这是从德育层面上理解对幼儿实施分享教育的意义所在。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越来越需要人们具备与人合作与分享的品质。善于与他人合作分享是时代的要求,是孩子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品质。《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指出:“在生活、学习、游戏中,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由此可见,培养幼儿学会与人合作与分享的品质已是当前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要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首先要让孩子懂得分享行为的有用之处,帮助孩子提高认识,分清是非。要达到这一目的,向孩子讲明道理是非常重要的,但枯燥的大道理幼儿容易产生免疫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用讲故事的形式,通过故事中主人公的遭遇,启发孩子明白道理,把正确的价值观念融合在直观和形象的方法中表述出来,这样再调皮的孩子一听讲故事也会被吸引过来的,容易使孩子产生共鸣。当孩子对分享行为有了一些认识后,设计了一些情景表演,如:“自己的玩具应该给别的小朋友玩吗?小朋友要不要互相帮助?你正在玩的玩具,如果别的小朋友想要玩,你怎么办?”通过幼儿对自己的价值判断以及老师的正确引导,使幼儿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感。
二、幼儿分享行为的途径
幼儿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对幼儿实施良好的教育和培养,对于其一生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习工作实践中,我细心观察到,幼儿的独 占(玩具、食物等)行为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我曾就在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了调查:在30人中,拿到玩具就自己玩,不愿给别人玩的幼儿占50%;
见到喜爱的玩具就要,若不给他就哭(或告状)的幼儿有20%;
有争抢玩具行为的幼儿有15%;
想玩但没达目的就伤害别人(踢人或抓人)的幼儿有15%。这些结果充分表明小班幼儿十分缺乏分享的意识与行为。而这些表现出强烈独占倾向的幼儿大多性格孤僻,不会与同伴相处,处处总以自我为中心,这使我意识到这一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并予以解决,要教育,帮助他们学会“与人分享”,消退自我中心心态,促进孩子社会性发展。
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呢?通过一段时间的认真学习和努力实践,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施培养:
(一)以食品为依托,迈开幼儿愿意与同伴分享的第一步 当某个幼儿有办“生日会”的需求时,我们与家长配合把“生日会”办成一个“分享会”,在“生日会”上蛋糕、饮料、糖果等成为小朋友共同分享的物品。教师还利用“生日会”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分享的机会,让大家唱完生日歌,说完祝词之后,请“小寿星”说说分享的体会,然后请“小寿星”为大家分生日蛋糕,这是小朋友共同期待的时刻,在这一时刻大家分享食物,体会着过生日者快乐的心情以及由分享带来的乐趣。
(二)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活动,教育培养幼儿的心情分享行为 分享行为,除了物质的,还包含一种精神的分享、情绪的分享,如:对快乐事情的分享,让别人也感受到你的快乐,使欢快加倍;
对悲伤的分享,让大家帮你一起排忧解难,使悲伤减半,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分享,这种分享,将有助于形成融洽友好、团结协作的人际关系,增进同伴间的友谊。
(一)通过各种活动,让幼儿学习礼貌用语,会用语言表达对别人的感谢,从内心体验分享的快乐。如:老师请幼儿帮忙做了一些小事,我们会对幼儿说“谢谢”;
我们帮幼儿穿衣服、系鞋带等,幼儿也会对我们说:“谢谢”。让幼儿知道,不管是大人、小孩,请人帮忙都要说“谢谢”,帮助别人和被人帮助都是快乐的,这种快乐是我们通过语言表述和彼此的心灵感受来进行分享的。
(二)利用偶发事件,及时表扬能关心其他小朋友的幼儿,使幼儿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知道我们要关心周围的每一位同伴,从而形成一种互相关爱的融洽友好的同伴关系。记得一次做游戏时,一位小朋友不小心摔了一跤,佳佳看见了,连忙停住脚步去扶她起来,还掏出自己的手帕帮她擦眼泪,其他的小朋友看见了,也跑去,有的帮她揉揉摔疼的地方,还有的轻抚她的脸,安慰她一会儿就不疼了,摔跤的孩子看到这么多人都来照顾她,也破涕为笑了。随即老师和幼儿进行了谈话,使幼儿知道,悲伤在大家的分享中变淡了,同时,我们变得更喜欢同伴、喜欢幼儿园了。
(三)利用集体活动,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如:看图讲述《大家一起玩》、故事《孔融让梨》、儿歌《分果果》等,都是很好的教学内容,通过边看边讲边表演,发展幼儿的移情能力,促进幼儿自觉稳定分享行为的发展。
三、用行为感染幼儿,强化分享体验
(一)树立榜样
老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老师的日常行为、言谈举止和情感态度随时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老师要做有心人,平时要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如在分发物品时,老师要有意识地将这些物品以分享的形式来进行;
当自己有了快乐体验时,要以分享的形式讲给幼儿听;
当看到幼儿正在玩玩具时,老师可有意识地走过去对幼儿说:“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或者说:“你可不可以把玩具分给我一些?”待幼儿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后,幼儿便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模仿老师做出类似的行为。因此,教师必须经常检查自身的言行,为幼儿做出良好的榜样。
同伴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老师要在同伴中树立有分享行为的好典型让其他幼儿学习,如当幼儿有某种物质分享行为时,老师要作出积极评价和鼓励,这样会激发其他幼儿去模仿和学习。
(二)正面强化
常用的正面强化有两种:口头语言强化和肢体语言强化。
1、口头语言强化。它是指老师用适当的语言肯定幼儿的分享行为,强化幼儿的愉快体验,从而激发幼儿再次尝试分享的愿望。例如:吃完午点,孩子们就开始互相谈论着自己带来的玩具。赵丁涛说:“我的手枪能发光的”,黄浩森说:“我带的是灯笼也会发光”,张锴之说:“我带来了小汽车要和小朋友换着玩”;
还有些小朋友说:我有“大象”;
“我带来了福娃”;
“我有拼图”……这时也有几位小朋友没有参与谈论只是静静的听着。我说:“刘金玉,你为什么不说话?”她撅着小嘴说:“我没有带玩具”。我又问:“小朋友,你们想想,没带玩具的小朋友快乐吗?”大家说:“不快乐”!我接着问:“你们有什么办法让她们也快乐呢?”陈思宇说:“和她一起玩。”陈沁柔说:“轮流玩。”我继续说:“今天我们就比比准能让他们也快乐。”孩子们说:“好”,话音刚落,孩子们就开始找朋友了,最后变成了5个小组,有的互换玩具、有的是几个人一起玩、还有的是轮流玩。张子悦没有带玩具来,她喜欢刘芷萱的积木,可是刘芷萱总挡着不让她玩,这时我走过去问:“刘芷萱,你找到快乐了吗?”刘芷萱说:“没有”,张子悦说:“我和她玩,她不让我玩”,刘芷萱说:“我先玩她后玩。”我说:“我有一个好办法你们想试试吗?”她们点点头。“我们一起玩”,于是,孩子们就开始玩玩具。这时,我继续抓住这一教育时机问刘芷萱:“和小朋友一起玩高兴吗?”并进一步强化:“有好东西应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才对,你看因为你把积木分给小伙伴玩,所以你们在一起才玩得那么高兴,你真了不起!”类似的情景发生后,如果老师都能注意及时强化,幼儿在今后就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和行为。但老师在评价时要注意语气、语调,强化时要重点针对行为本身而不是针对本人,这样幼儿才能产生积极的分享行为。
2、肢体语言强化。它是指教师运用自己的动作、表情、眼神、姿态等变化来表达对幼儿分享行为的肯定。如当发现幼儿有分享行为时,老师可采取向幼儿点头,微笑,竖起大拇指或用手轻轻抚拍其肩、头等方式,使幼儿因得到老师的肯定而带来快乐和满足,从而在今后更愿发生类似的行为。如:在游戏活动中,我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景,让幼儿去面对矛盾、解决问题。如在户外活动“玩摇椅”中,孩子要解决“摇椅不够玩怎么办";
几个小朋友都想玩摇椅,可摇椅只有四张,怎样解决;
皮球不够分,没拿到的小朋友怎么办,等等。我鼓励孩子开动脑筋,寻求解决的方法,孩子们在互相商讨的过程中,学会互相谦让,表现出相互合作的愿意。如:“你先玩一会儿,待会轮到我来玩”;
“我们一起滚皮球,好吗?”我对孩子采取的正确行为,及时地通过口头语言或肢体语言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从而强化了幼儿分享后的愉快体验。
四、家园合力,为幼儿创设良好分享行为的环境氛围
影响幼儿分享品质的养成不只是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更是幼儿重要的成长环境。它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教育的功效。家庭环境中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我们要积极地利用这一资源,打破关起门来孤军作战的局面,与家庭建立起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为幼儿吸收分享与合作提供多方的信息。
温馨的家庭生活是幼儿形成良好情感品质的摇篮。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情感的影响不容忽视。所以我们把转换家教观念,改进家教方式放在家教工作的首位。通过各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在孩子面前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家庭成员之间要互敬互爱,有了好东西不仅要与孩子分享,更要与老人分享。具体的做法有:利用幼儿园报向家长进行相关知识的介绍,如“帮助孩子学会合作”,“如何使孩子学会分享”。通过家长接送孩子的时间和家长直面交流、个别接触,使家园教育更有针对性、及时性。利用家长园地向家长宣传“幼儿合作与分享品质养成”的重要性。家长观摩幼儿园的半日活动,从中分享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技能和教育经验。家长们在家长会进行家教经验交流,使教育更具亲和力、说服力。
三、幼儿分享行为的注意事项
一、要科学分析孩子“自私”“自顾自”意识和行为的成因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奶奶在喂宝宝吃奶片时不停地问:“给奶奶一块好不好?”等到孩子真拿给她,她又不要了:“乖乖吃,奶奶不要,奶奶逗你玩呢!”或者说:“乖,奶奶牙疼,不能吃,还是宝宝吃。”
这些情景看上去看是细微,然而细微背后却影响巨大。久而久之,宝宝们与他人分享的意识在萌芽中就被扼杀了。在他们极小的心灵上形成了“别人都在假要我的东西”、“我的东西别人不会要”的思想。曾经有个经典的故事必须引起我们深思:一位家长的好友来访,家长为显示孩子的“大方”,引导孩子把巧克力送给好友,好友没有拒绝,才吃了一口,孩子却大哭了。为什么哭?孩子原以为是“做做样子的”,没有想到“叔叔真的吃了”,孩子原来的思想突然被打破了,接受不了了。
还有一种情形,我们也会时有发现:宝宝有时会把好吃的东西往家长嘴巴里塞,有时甚至是从自己的嘴巴里抠出来塞进妈妈嘴里,或者是把正在玩的玩具塞进家长手里以希望家长可以陪他一起游戏。对于这些行为,一些家长忽视了。有的因为自己在忙家务或其他事没有时间,有的因为自己没有心情。其实,我们要看到孩子的这种行为正是最初的分享行为的萌芽。这一萌芽十分可贵,家长和幼儿老师必须选择合适的方式加以鼓励和赞许:一是满含悦色的赞许;
一是尽情地和孩子共同活动。如果呵斥和漠然处之,导致的后果不可轻视。
二、把握适度建立和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和行为 家长和幼儿老师要通过主动的方式帮助孩子建立与他人分享意识,就一定要让孩子能从你的反应中,看到他分享行为的结果――你感谢他的行为给你带来的快乐。孩子建立了自我概念和物权概念后,他们开始在社交活动中学习自觉的分享。
(一)、从家居生活开始,就让孩子通过与家人分享而获得快乐。如果孩子连和最亲密的人都不能分享,他是不可能在与他人建立愉快的分享关系的。在很多家庭,孩子是上帝,孩子是轴心,一个孩子至少四个长辈关爱。由于过于重视孩子,导致“宠爱”、“溺爱”,孩子说一不二,孩子要上天,家长就得找梯子。这样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缺少了学习分享、获得分享快乐的机会,在社会交往中主动进行分享行为的机会就会较少。在家庭,孩子理应得到更多的照顾,但不意味着“孩子高人一等”,在意志品德的培养上,每一个家长都要树立“人人平等”和“时时事事皆育人”的思想。
(二)、不要认为孩子能够分享就是把自己所有心爱的东西“奉献”给人
有的家长和老师会带有强迫性的要求和引导孩子把最心爱的东西交出来,这实际上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孩子不能分辨“给了”与“没了”的区别,以为“我的东西从此就没有了”,他怎么会与人“分享”呢?“分享”有时不是“奉献”。这里,我们要培养孩子一种“借”、“还”的意识,就是“我的东西别人玩过之后还要还我”、“我的东西借给他人玩会带给他快乐”。“借”和“还”其实就是“分享”品质的基础,没有慷慨的“借”,没有用过后的“还”,是不可能建立起良好的“分享”意识的。
(三)、不要认为孩子接受分享是“天经地义”的
家长和教师在看重孩子与他人分享意识养成的同时,要培养孩子接受分享后的感谢。人与人是相互支撑的,只有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人与人的支撑才会更坚实、温暖。“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是主动分享的快乐,收人“花香”心存感激。在接受了“分享”后,家长和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孩子表示谢意。这种“谢意”不能停留在口头上,首先要让孩子感受“分享”获得的快乐,然后让孩子清楚这样的快乐是怎么得来的。这样,孩子的“谢意”才是真诚的。
总之,分享行为有利于幼儿的认知发展,有助于个体社会化的发展。而此行为受观念的支配,只有在思想上形成这一观念才能在行为上有所表现,观念的形成又来自于多种途径,既有生活经验的积累又有潜移默化的熏陶,还有来自外界的影响。分享教育自古以来便被作为实施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且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必须从小抓起,因此在幼儿期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分享和合作意识将对其一生的健康发展有着显著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敬 上海市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现状调查报告,学前教育研究,2005年第03期
2、钱珊,王伟虹,黄荣淑,重庆市幼儿教师教育现状调查报告,重庆社会科学,1999年第03期
3、李季湄、肖湘宁,《幼儿园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北京示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王振宇,《学前儿童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傅建明,《学前教育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赵宏义,《当代教师职业道德》,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2003〃12版。
7、甘剑梅,《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12〃版。
浅谈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如何培养幼儿乐于分享的行为篇三
小班幼儿谦让行为之我见
中国从古至今就享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谦让”乃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幼我们就听着像《孔融让梨》、《负荆请罪》的故事长大,“谦让”已深深植入我们的心底。而在社会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我们的传统美德“谦让”已在社会现象中荡然无存。作为一个幼儿教育者,我不得不思考现在的社会现象和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是否有关联?是我们的教育出现了问题,还是现状的全球社会影响所导致人们丢失了“谦让行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四处可见公交车上赫然贴有“老弱病残孕”的座位上,悠然自得的坐着一位年轻力壮的青年人,丝毫不固执自己的身边是否有这些“特殊人群”,即使看见也装作看不见;
我们现在的家庭结构中,孩子们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家庭关注的焦点,而且幼儿期处于“自我中心”思维阶段,很容易使孩子养成“唯我独尊”的习惯。这样的孩子来到幼儿园后,发现自己需要的物品、角色、空间等受到其他孩子的抢占时,而自己却没有较好的解决办法,于是,他们就有了“战争”。而适当的谦让可以让幼儿意识到他人的需要,发挥“去中心化”的作用,使孩子养成陵好的品质和性格,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园纲要》指出:《社会》是一个综合的学习领域。社会学习往往融合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并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社会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尤其是对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学习,往往反应的不是教师直接“教”的结果。幼儿主要是通过在实际生活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的经验和体验而学习的。教师要注意通过环境影响、日常教育指导幼儿。教师和家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影响源。
通过观察发现在小班年龄段的孩子身上往往会看到小班幼儿年龄小,对事物认识基本上处于一种直观感知阶段,做事情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争抢玩具、独占玩具、动手推人、打人的现象时有发生,所以谦让行为应从小培养起来。
(一)通过各个案例了解不同的谦让行为。1.人文化谦让
年龄较大的幼儿,其心理发展水平相对成熟,他们的观点采择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都相对较强,这对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包括谦让行为的发生、发展无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在开展主题活动《手拉手做朋友》中,淳淳是个年龄较大、聪明、调皮的男孩,平时在班级里很有“大哥哥”的风范,只要听到老师的一句表扬,他会自觉的帮助老师管理小朋友。宁宁是个不太爱说话的女孩,但心里比较好强,一天,宁宁很晚才上学,她看看淳淳桌上的积木比较多就去拿,淳淳看见有一双小手伸向了他的玩具时,条件反射式的两手紧紧的围住所有的积木,生怕被别人拿去。这时,抬头一看是宁宁说:“算了,算了给你一点吧!”宁宁开心的笑了,轻轻地说了声:“谢谢”。
2.常态化谦让
幼儿的谦让可以体现幼儿的友好,相应地可以引起其他幼儿的友好。轩轩与佳佳是一对好朋友区域活动时总要看《奥特曼》书,而且看得有滋有味的。佳佳也想看可是每次去的时候书本总是被轩轩抢先拿走,佳佳也想看就问:“你看好了给我看看好吗”?轩轩说:“那就给你看看”。因为他俩之间是朋友关系,能较快的促进谦让行为的发生,反之,同伴间关系不够明朗的话,谦让行为的发生有一定的难度。而且,老师要对幼儿的谦让行为持肯定态度的。
3.自然化谦让
在日常生活中我发现女孩的谦让行为比男孩要多。如:在班级游戏中,因为女孩友善、体谅、温柔的性格会使她们谦让男孩。如彤彤是个比较听话的女孩总爱抱着“美羊羊”玩,杰杰也想玩,总是说:“你给我玩玩好不好?我把汽车给你玩”。彤彤就会把喜欢的“美羊羊”给他玩。还说:“你不要给它弄脏”。
(二)运用策略培养谦让行为。1.运用合作游戏,促进谦让行为。
许多孩子都愿意自己玩,不愿意等待,不愿意互相谦让。针对这些情况,我设计了象“趣味接龙”、“你拼完了我来接”等游戏放在语言区或益智区,首先请两名幼儿玩,这样你一个我一个就玩开了。若游戏特别好玩,三、五人都来玩了怎么办?我告诉孩子们:“谦让也是一种本领,小朋友们掌握了这个本领,那么你的好朋友就会越来越多。”我设计了孩子们在交往中学会谦让,又在相互的谦让中懂得了如何去交往。这就为他们今后更好更进一步地去交往而奠定了基础。
2.运用故事、儿歌,理解谦让行为。教师有计划、有目标的设计一些语言类的活动,让幼儿通过欣赏故事、儿歌作品,激起幼儿的情感共鸣,自愿接受并学会谦让他人。
如:《两只小羊》、《孔融让梨》等 3.运用个别开导法,增强谦让行为。
有很多幼儿的自我中心都非常的强烈,遇事都为自己考虑的多,不会谦让和合作。尽管他们现在还小,但有很多不良习惯都是在小时候形成的,因此从小对幼儿进行与人谦让和合作的教育非常有必要。
首先,教育幼儿玩具要和他人一起玩、分享。有些幼儿喜欢自己拿了很多玩具,不让别人玩;
有些幼儿不让别人玩自己带来的玩具,要教育他们玩具要一起玩,或让他们轮流交换着玩,让他们明白只有大家一起分享才最快乐。
其次,教育幼儿遇事协商。幼儿之间发生争执不可避免,但关键的是如何解决。要教育和引导幼儿用协商的方法解决。如在为某个玩具争抢时,可让幼儿采取轮流玩的形式或石头剪刀布的形式玩;
在玩沙过程中,为了工具争执时,可引导幼儿合作的完成作品。
4.运用家园合作法,发扬谦让行为。
独生子女教育的关键问题是摆正他们在家庭里的位置。在家里,他们是受教育者,不是支配者。不能让他们凌驾父母或其他成员之上,更不能把他们当作“小皇帝”,只会享受不履行义务。幼儿在家里形成的观念是“最大的”“最好的”就是我的,而在幼儿园里过集体生活,提倡互让,互相帮助;
分配物品时要求孩子拿“最小的”“最差的”,这种观念的灌输往往难以被他们接受。比如,我们的许多教师给幼儿讲“孔融让梨”“李小多分果果”后,便生硬地要求孩子们在后继的“分果”或分发其它东西中做出谦让的行为。
2011年5月
浅谈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如何培养幼儿乐于分享的行为篇四
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的研究课题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价值
说到“分享”这两个字让我不由字自主地想起来前今天发生在我们班的事情。晨间活动时,小朋友们都在自由活动,佳佳一个人在建构区开心的玩着积木。并尝试拼搭着不同形状的房子。我把他叫过来喝水,当她喝完水跑回去时,看到几位小朋友正在用积木搭桥。他显的非常生气,冲过去 把小朋友已搭好的桥给推倒,还大声嚷嚷:“这是我玩的地方,你们都走开,走开!类似这样的事情在幼儿园非常普遍。在活动室里,在游戏中我们常常看到几位小朋友为抢一本书或是一件玩具而哭闹;
许多小朋友在玩大型玩具中你推我挤,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幼儿园的孩子年龄较小,又时时处处受到家庭成员的宠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及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反属于自己的东西都不愿意与他人分享,所以,当他们进入幼儿园这个集体环境以后出现的矛盾特别多。反思当前幼儿普遍存在的分享困难,其原因主要是现代经济生活和社会观念的变化,当今国人的育儿方式和观念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尤其是独生子女政策的实行,使得人们的育儿方式在全新的社会条件下越来越畸形。营造一个温馨的环境,感受分享的快乐。
教师要做有心人,努力在班级中建立起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让幼儿感受到在班集体这个大家庭中大家都是彼此关心、彼此互爱的。当幼儿把东西发给同伴吃时,请幼儿学会用语言表达对别人的感谢,从内心体验分享的快乐。当老师请幼儿帮忙做了一件小事,我们会对幼儿说“谢谢”。如果我们帮幼儿穿衣服、系鞋带等,幼儿也会对我们说“谢谢”。让幼儿知道,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请别人帮忙都要说“谢谢”,帮助别人和被人帮助都是快乐的,这种快乐是我们通过语言表达和彼此的心灵感受来进行分享的。经常利用偶发事件,及时表扬能关心其他小朋友的幼儿,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关心周围的每一位同伴,从而形成一种互相关爱、融洽友好的同伴关系。记得刚开学时,佳仪常想家人,有时还默默的流泪。一次,佳仪又流泪了,妞妞看见了,连忙走到佳仪身边安慰起来:“别哭,妈妈下班就会来接你的。”还拿来餐巾纸帮她擦眼泪。其他的小朋友看见了,也跑过去安慰她,还像个小大人似的说些小朋友为什么要上幼儿园的道理给她听,佳仪看到这么多人都来安慰她,擦干眼泪不哭了。随即我和幼儿进行了谈话,使幼儿知道,当同伴伤心时我们要给予安慰,这样伤心就在大家的分享中变淡了,人的心情就会好转。记得一首歌中唱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给幼儿营造一个分享、关爱的愉悦环境,体验人与人之间温暖的爱,才能让幼儿充分体验给予及被给予带来的快乐和满足。
(三)树立榜样,激励幼儿分享行为的学习。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班幼儿常常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在幼儿园,教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所以,教师要做有心人,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如有意识地将自己的物品让幼儿分享。当看到幼儿一人独自在看书、玩玩具时有意地走过去说:“我和你一起看好吗?”“我和你一起玩吧。”待幼儿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后,幼儿便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模仿老师的行为。
同伴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老师要有意识的在同伴中树立好典型.让其他幼儿学习。当幼儿能较好地与同伴一起分享玩具或食物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如“xx和xx小朋友两个人一起玩汽车,轮流着玩的可好了,你们开心吗?”“开心。”两个幼儿相视而笑。“你能把好吃的带来与小朋友一起分享,真大方!”教师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微笑的面容,以及轻抚孩子的肩膀、翘起大拇指等赞许的言行,给予幼儿极大的鼓励,情感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进一步强化分享合作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分享行为。同时也激励其他的幼儿去模仿和学习。
(四)教会幼儿一些必要的分享交往技能,促进分享行为的产生。
有很多幼儿不太会分享或缺乏分享意识,教师要给予适时的引导,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建议。在建构区,小山看到丁丁手中搭好的飞机,他就伸手去拿,急的丁丁大叫“是我的,我的。”把手中的飞机举的老高,小山却也不肯放手,眼看两人就要动起手来了,我忙说:“小山你应该跟丁丁商量,‘你的飞机给我玩玩好吗?’”看到我介入,两人都停下了手。小山学着我的话:“给我玩玩好吗?”丁丁说:“这是我搭起来的。”还不乐意呢,怎么办呢?小山拿眼神看着我求救,我说:“丁丁今天你当老师,教小山搭飞机好吗?”听到当老师,丁丁乐意了,肯教小山搭飞机。一会,小山看到飞机搭出来了高兴极了,我在一旁提醒:“小山快谢谢丁丁。”丁丁也高兴的说:“不用谢。”两人的心里都美滋滋的。于是,我就提议全班幼儿,把自己学会的本领教给同伴,让大家彼此分享,体验快乐。皮亚杰指出:“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体的同伴冲突是儿童发展视角转换能力的必要条件,是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前提。”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更应尽量多为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鼓励个别幼儿参与集体活动,启发他们相互交流、磋商、协调,引导他们把自己的书和玩具拿出来与小朋友一起玩一起看,在看看、玩玩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培养孩子进行合作,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与人交往的乐趣。在主题活动“轱辘轱辘”时,为让幼儿了解轮子的滚动,我发动幼儿把家中的玩具汽车带来,放在区域中玩。郭羽桐刚想伸手拿一部黄色的小汽车,泓宇忙一把拿起,护在胸前说:“这是我的。”一副不给的样子。“昨天你不是玩小朋友的车了吗?如果这样小气,下次,小朋友也不愿意给你玩了。再说,如果你想玩玩具小朋友不给你玩,你心里难过吗?”听了我的话,他仔细思考了一下,还是把手中的汽车给了郭羽桐。当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首先要求他们应该在他人的位置上想想,使他们学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形成换位意识,从而克服自我中心,形成与人合作、共享的品质。
平时,我们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开展一起讨论,如:玩具少人多怎么玩?小朋友带来的玩具怎么玩才更有意思?你想玩别人的玩具应该怎么做?等等问题来引导幼儿怎么去学会与别人分享:玩具少大家可以轮流着玩,小朋友的玩具可以交换着玩。想玩别人的玩具要征求别人的同意,他(她)答应了才能玩„„。有时幼儿表现的很固执,可以让他们体验一下独占带来的直接后果。一次,可儿从家带了巧克力在吃,别的小朋友见了都上来向她要,可是,她一颗也不给,小朋友都没趣的走了。过了一会,嘉仪从书包里拿出了糖来,分给小朋友。可儿见了也去要,结果嘉仪说:“不给你,你糖都不给小朋友吃。”说的可儿底下了头,最后想想还是用自己的巧克力去换了嘉仪的糖。有了这样的经历,幼儿遇到同样的事时就会考虑,自己“小气”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幼儿学会关注同伴出现的良好行为,从观察比较中学会自我调整与辨别,教会幼儿进行恰如其分的自我表扬。在教师积极的鼓励和适宜的引导下,幼儿的分享行为与分享技能会逐步而有效地得到提高。
(五)让幼儿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获得快乐。
幼儿不愿意与他人分享,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认为分享就是失去,我好吃的东西没有了,我好玩的玩具给别人玩了,我暂时没有的玩了。所以必须要让幼儿真正认识“分享”的意义。告诉幼儿好的东西大家一起分享才最快乐,让幼儿明白“我的东西分给你,你快乐我也快乐”的道理。小胡从井岗山旅游回来,带来了井岗山的特产——酸枣,分给小朋友吃,还把自己在井岗山穿着红军衣服拍的照片拿出来给小朋友看,激动的不得了。我问:“小朋友,小胡到很远的地方去旅游还想着我们呢,还带东西给大家分享,你们高兴吗?”“你们怎么说啊?”“谢谢小胡!”小胡高兴的笑了。我又说:“小胡,你把东西分给大家吃,我们都很高兴,你高兴吗?”小胡笑着说 “高兴!下次,我带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去井岗山玩。”哈哈,大家都高兴的拍起手来了。这样的分享行为不是很快乐吗?相信孩子下次一定还会与他人一起分享自己的快乐的。
文学作品中适当的正面形象最有利于幼儿分享认知的培养。通过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幼儿理解大家为什么表扬孔融,使幼儿懂得分享和谦让是一种优良的品质,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孔融学习。利用情景表演《做客》、歌曲《分果果》教育幼儿分享是一种美德。同时,开展亲子活动“我和爸爸妈妈共分享”,家长和孩子共同游戏,共同制作水果拼盘,大家一起品尝。让幼儿从感情上认识什么是分享,怎样与别人分享,初步了解只有与大家共同游戏,共同分享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三、研究结果
幼儿的分享行为水平还很底,呈现出不同的层次。他们的分享行为经历了被动分享——诱发分享——自发分享这样一个过程。开始幼儿在分享行为表现过程中都体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道德认识,而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幼儿开始注意别人的需要和情感,注重行为的结果和意义。
在研究前期,幼儿所陈述的分享原因,主要是自利、自我情绪的认识。例如:分给别人玩具是因为“我可以玩别人的玩具”、“他的玩具好玩”;
分给别人糖吃是因为“我觉得这糖不好吃”、“这糖吃多了会烂牙齿的”“给他东西吃,老师会表扬我”等。而在研究的后期,有部分幼儿在分享时就有了有利他人的动机和认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自己行为的结果和别人在情境中的感受。例如:把物品给别人是“要跟别人一起快乐”、“他没有会很难受”、“大家要一起分享快乐”等等。
经过我们有意识的培养,大多幼儿能够大方的把自己的食物和玩具与同伴分享,出现了自发分享的行为。但是,幼儿的分享行为还是不稳定的,易受外界刺激的干扰。幼儿的分享行为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期引导和教育。将分享活动贯穿于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以生动活泼的方式让幼儿对人对事产生积极的态度和情感体验。在主观上产生分享的内在动机与愿望,使幼儿的分享行为逐步由被动分享、诱发分享上升到自发分享,最终自觉产生分享行为,为其一生良好品德的培养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