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家风家教的重要性4篇
家庭家风家教的重要性篇1
最初对灯光的记忆,来自一盏黑乎乎的煤油灯。那是我们那个年代驱除黑暗的唯一光源。一只用完墨水的瓶子,盖子上钻一小孔,孔中安插一根比筷子略细的铁皮灯芯,灯芯中贯穿一条棉花捻的捻子,一端浸于煤油里,一端微微露出。点燃了,便有一团微弱的火苗跃出。一片昏黄的灯光,便像梦一样晕染开来,梦里还能看到绽放如梅的灯花,还能听到噼啪的微响以及遥远的古言和村中的人事。这样的灯光一直伴随着我的童年和少年,也给我的童年和少年升起了一缕生命的霞光。
晚饭以后,院子里的光线渐渐暗淡了下来,待到天完全黑透了,母亲才摸索着火柴,“哧”的一声,点燃放置在窗台上的那盏煤油灯,一片橘黄色的灯光便在土屋里弥漫了开来,闪闪烁烁的,像村庄的眼睛,像亲人的港湾,更像母亲的怀抱。一家人围着灯盏,坐在炕上,沉浸在一片温温软软的光明里。这时大哥会常常借着灯光,用十指做出各种形状,映射在糊着报纸的墙上,煞是有趣。有起伏的山,有狂吠的狗,有苍茫的树木,有奔跑的兔子。这大概是我看过的最早的动画片了,给我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也点燃了一个少年五彩缤纷的"梦。冬夜漫漫,窗外飘着雪花,西北风吹得破旧的窗户纸泼剌剌的响,而老屋的热炕上却温暖如春。那时我们一边剥玉米、拣黄豆,一边讲古言、说农事,其乐融融。
我记得,很多时候,母亲是常常坐在最靠近灯盏地方,因为她要就着灯光,为一家人缝缝补补。母亲似乎永远有做不完的手工活,她就像一尊雕塑一样,长年累月地坐在煤油灯下,低着头,弓着身子,默默地捻线、编织、缝补,打麻绳、绞鞋样、纳鞋底、剪窗花,一双勤劳的手,从不歇息,苦苦支撑着那个艰难而贫穷的岁月。春夏秋冬,二十四个节气,母亲一直在纺呀、纳呀、编呀,把一世的光阴和辛劳都纳成了她额头上的皱纹,把一生对儿子的期盼和祝福都织成了她眼角边的鱼尾。常常夜半醒来,我还能看到母亲在昏黄的灯光下低头劳作的身影,孤单而凄凉。如今,母亲已去世多年,但她老人家纺线的姿势、纳鞋的动作以及辛劳的形象和花白的头发,却镌刻在我的心底,时时浮上心头,挥之不去,每每想起,泪光莹莹。
温馨的煤油灯,于我不但是一份深深的母爱,更是一盏求学路上的希望之灯。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激动着千千万万人的心,全国上下出现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壮观场面。那时家乡还没电灯,于是煤油灯大显身手,它照亮了万千学子求学路上的梦想。不知多少个春夏秋冬的夜晚,我在那盏昏黄的煤油灯下,苦读到深夜。一个晚上下来,鼻孔里会沾上一层厚厚的炭黑。我永远难忘那段清贫而快乐的岁月,更难忘那盏摇曳的煤油灯,它指引我走出了人生的第一步,让我看到了一个异彩纷呈的世界。
童年所有记忆,似乎都与煤油灯有直接的联系。在煤油灯下,我懵懵懂懂地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父母的辛苦,也品尝到了亲情的温暖。更让我懂得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人生道理,记住了耕读的家风,明白了勤俭的家教。
传承家风家教,有时,只需把心里搁置已久的那盏油灯擦一擦,点亮。心灯常亮时,心才不会害怕,人才不会迷途。
家庭家风家教的重要性篇2
什么是家风?我理解家风是每个家庭祖祖辈辈总结积淀的生存、生活经验。在农耕社会,勤俭持家、尊老爱幼、以善待人、平安是福、忍让为安等是大多数家庭的共识;在文化素养较高的家庭讲究耕读传家、好学上进;在经营商业流通的家庭把和气生财、诚信为本作为家训。这些都是积极向上、具有正能量的家风。当然,还有的家庭横行霸道、恃强凌弱、坑蒙拐骗等,这是坏家风。
在一个家族、一条血脉、一个姓氏从古至今的兴衰变化中,家风和遗传因子一样起着主导作用。我们在历史上看到,有的家庭因为战争、灾害、政治等外部因素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背井离乡,但是只要有一个人在,这条血脉还会延续、崛起,繁衍生息、以至兴旺发达。而有的家庭富可敌国,富贵一时却很快轰然倒塌,家破人亡,走向衰亡。究其原因,一个家庭的兴旺发达不在于一时的富有,不在财产的多少,而在于良好的家风。我们不可能永久代替子女做事,却能够帮助子孙后代懂得如何做人做事。使得一代更比一代强。
家风靠家教,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姓氏、一条血脉环环相扣的链条中的一环,继承先祖遗风,把自己这一环抓好,并且从幼小的孩子抓起,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把良好的家风融化在子女的心灵和血液之中,使其懂得如何做人做事,这是一代代祖宗的希望,也是使血脉永久延续的根本。
家风是变化的。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外甥看老舅,侄女看亲姑。看什么?就看他们如何做人做事。把看到的故事在家庭成员中交流、探讨,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这就是学习、观摩的过程,就是充实、调整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做人做事的体验变成准则,变成思想观念,变成自觉,左右着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即使外人不让你那么做都很难。家庭每个成员的共同自觉,就是家风。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社区、村落中的大部分家庭共同认知的家风内容,就是村风;一个社会共同认知做人做事的原则就是民风。民风也是一种文化在其人民中的共同表现。民风的水平决定着一个社会的文明水平。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就包含了无数家庭优秀的家风,先哲们经过仔细观察、深入思考、高度概括优秀家风形成的《弟子规》,把优秀家风具体化,条规化,称之为“圣人训”,作为自己家庭和全社会的行为规范。这些规范经过历史的横流不断冲击锤炼,至今仍显示出无穷的魅力。
优秀的家风并不是高深、玄奥,令人感到不着边际的大道理,严格的说,只是一些做人做事的基本常识。关键是要把这些常识性的东西变成每个家庭成员的自觉。
产生于四千多年前到五千五百多年前的世界四大古代文明,如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古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已经衰落,而中华文明其所以能够绵延至今,就是因为以儒释道文化为根本,并包容其他文化的精髓融入在每个家庭,世代相传的结果。这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最大软实力。
家庭家风家教的重要性篇3
有一句俗话:三岁看大,六岁看老。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同样我们家也有自己的家风。
我小时候曾经和外公生活过一段时间,外公家别的不多,书籍非常多,家里到处都是书,床头、沙发上、书柜上、厕所里,只要眼光能看到的都是书籍。外公常常说:“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在书里,世界上没有的一切也在书里,书,有时不需要只要摸一摸,便是一种享受。”
说实话,我很多时候是不喜欢看书的,我更喜欢玩手机游戏,喜欢沉迷游戏带来的乐趣。外公和妈妈从来没有批评指责我玩游戏这件事情,他们只是规定了玩手机及游戏的时间,直到有一次,我和外公在车站等车,不知道为什么要等的车一直不来,我急的在车站不断跺脚、叹气,可是外公却从背袋里拿出一本书便津津有味的读起来,就连天空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外公都没有发现。我很奇怪的问外公为什么要随身带着书,外公笑着摸着我的头说:“人和人的区别就是碎片化时间你是如何使用的。”后来我发现我的妈妈也和外公一样,她从来不会背名牌包,每次就喜欢背一个大布包,包里总要装一本书,空闲时间她也会拿出来读读。
外公的生活也非常有规律,每天五点起床锻炼,吃完早饭就是他读书时间,虽然他已经有70多岁了但是他仍然坚持每天学习两个多小时,并坚持写读书笔记。在他的影响下,我的妈妈也是每天五点起床锻炼,妈妈常常说早起让她拥有了比别人更多的时间,而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曾国藩曾经说过,人的内在气质是难以改变的,除非读书一条路。
家庭是人成长路上的第一环境,也是第一课堂,对于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外公用他的言行影响着妈妈,同样妈妈也用她的言行影响着我。
在我的家中,捧起一本书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好的家风如同一把紫砂壶,无论多么琐碎的小事装进去,倒出来总有一缕茶香,而我们家倒出来的是书香。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在我们家里,父母做孩子的榜样,我看到爸爸妈妈对工作对家庭对他人无私的奉献。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提倡:“修身、齐家、平天下。”无论有多大的理想,父母教会我都要从自己做起,从一个家庭做起。好的家风才会汇集成好的国风,我们的国家才会越来越好。
家庭家风家教的重要性篇4
说起家风家训,我可是有很多的关于它的故事。它们和现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比他们严厉得多。
在我还上幼儿园的时候,爸爸就已经为我们制定好了家训。一共分为五条:1、不许说脏话;2、要勤俭节约;3、全家人要和睦相处;4、自己的事情自己做;5、人人平等。家风是尊敬长辈。我们都严格按照这个生活。
但是,我也触犯了一些家规,我得到了严厉的惩罚。那一次,我早上起来,匆匆洗漱过后,竟然忘记了关掉水龙头,水一直流到了中午,爸爸回来后,非常愤怒,把我按在床上死揍了一顿,并且让我不能再犯。
还有一次,我将一些用不到的铅笔,扔到了火里,这一幕,被爸爸看见了。我又被揍了一顿,但我不服,和爸爸吵了起来,我又触犯了一条,直接被禁足了。过后,我非常后悔,后悔自己的冲动,不但挨了揍,还不能出门。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改触犯过家规。
直到今天,我们家还保留着这个规矩,但是,不知为什么,我总想挑战一下。在吃饭的时候,爸爸妈妈正在谈事情,我觉得机会来了,直接插嘴,还不小心说了脏话。我以为我会受到最严厉的惩罚,我的心扑通扑通地跳,但出乎无意料的是,我受到的只是言语教育,看来家规是会随着我的年龄而减轻的,不过这是要我自觉遵守,我决定,从今以后,不管我身在何处,我都要严格遵守家训。
虽然家规令我吃尽了苦头,但是我知道,这一切都是为了我好。我一定不会辜负爸爸妈妈对我的期望的。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