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B
内容摘要:近年来我国会展经济飞速发展,这使学界越来越多地关注会展业。本文采用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分析方法,以厦门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为例,探讨会展中企业的交易成本,以期为各地会展业提高竞争实力、打造品牌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试图阐述会展的集聚性特征有利于减少企业的交易成本,特别是信息成本和契约实施成本,会展市场交易主体共赢的基石正是交易成本的节约,会展行业整体水平提高有赖于会展市场交易主体的共赢。
关键词:会展 交易成本 信息成本 契约实施成本
国内会展与会展研究回顾
会展是会议和展览(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的简称,会议是一种集体性交流活动,是被政府、企业或组织广泛采用的一种沟通方式,以达到交流思想、发布信息和启迪智慧的目的。展览也称为展览会,1928年11月22日在巴黎签署的《国际展览会公约》对展览会的定义是:“展览会是一种展示,无论名称如何,其宗旨均在于教育大众,它可以展示人类所掌握的满足文明需要的手段,展示人类在某一个或多个领域经过奋斗所取得的进步,或展望发展前景。”现今会展的概念已经从会议和展览扩展到一些有计划、有组织的大型活动或节庆活动,如奥运会、世博会、民间艺术节、国际合唱节等,同时具有交流和展示的性质。因此会展应看成是会议、展览及各种大型节事活动的总称。按照国家统计局最新修订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我国会议和展览业被划分从属于商业服务业大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会展业蓬勃兴起,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会展业被认为是国内具有高附加值的最具竞争力的新兴行业之一,据估计,国际上会展业的产业带动系数约为1:10,即展览场馆的收入如果是1,相关的社会收入为10,因此许多城市都把会展业当作城市经济的一块炙手可热的面包。2005年1月,中国贸促会在首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上发布了《2004年中国会展经济年度报告》,该报告指出,截至2003年底,全国各地已建成展览场馆212个,展览面积251万平方米,其中注册并具有举办经济技术展览会条件的展览馆118个,目前全国主营展览业务的专业展览企业已经有3千多家,2004年正式办展的展览馆总量为90个,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成都、西安、昆明等成为著名的会展中心城市,这些城市对我国区域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以这些城市为中心,基本形成了环渤海会展经济带、长三角会展经济带、珠三角会展经济带、东北会展经济带以及中西部会展城市经济带。
伴随着我国各地会展业的成长,对会展业进行深层次、多角度的研究也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的会展业研究已经成为一个专题引起了学界的关注,研究的主题最初集中在国内和区域会展业发展战略上,学者们主要探讨会展业在全国和各地区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但这类研究在内容、方法和观点上趋同,缺乏新意,对现象的描述多于理论的分析,对宏观的概括多于具体问题的解剖。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出现了一些颇有新意研究成果,它们主要涉及会展场馆的选址、会展的经济效益、会展与旅游的关系等。如同济大学的石忆邵研究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选址,王皓波、陈迅分析了以往世博会的主要收入来源,预测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收入种类和数量,上海师范大学的王云龙分析了北京、上海和广州的会展场馆的分布状况,认为会展经济具有从城市中心向城市外围运动的趋势,北京大学的李文亮探讨了城市作为交易中心和信息中心与会展的产业群之间的关系,中山大学的罗秋菊、李晓莉以广交会为例,分析了会展与酒店的配置关系,提出酒店的效益随着它与会展场馆空间距离的递增而递减。会展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比较成熟,国外学者的研究涉及到行业发展的多个领域,如会展的经济效应、会展的管理和服务、会展机构或企业的职能和决策行为、会展的选址和场馆建设等多个方面,而在研究的方法上则更多地倾向于个案的定量考察,如Mistilis & Dwyer (1999)以澳大利亚为例,提出了中心城市及外围区域会展经济评估框架,Kim,Chon & Chung (2003)则以韩国为例,运用投入产出法,评估了会展业对产出、就业、收入、进口和增加值(value-added)的影响。总的说来,国内对会展业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研究的领域需要进一步拓宽,特别是在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上需要创新。
厦门凭着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成为我国新兴的会展城市,自1997年起,每年的9月8日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投资促进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投资事务促进局共同举办了投资者后续服务表明,即便是北京、上海这样的会展中心城市,其展馆的利用率也不能令人满意,会展市场交易主体无疑会因此共同蒙受利益损失,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交易成本不经济造成的。
交易成本节约是会展市场交易主体共赢的基石,这不仅是一个具有操作性的实践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认识问题,只有认识到位了,行动才能到位。从会展市场供求双方看,以展商和参展商为代表,展商应该提供参展商所需要的会展产品和服务,只有这样展商才能获得利益回报,而参展商参展的主要动机就是要通过参展实现更多的交易,同时获得最新行业技术和市场信息,换言之,就是要以最小的信息成本和契约实施成本获得最大的信息量和交易量,如果展商不能满足参展商这样的需求,参展商就不会参展,没有足够的参展商,会展的规模、人数、项目数、交易量等随之下降,会展也就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信息中心和交易中心,在这种情况下,展商非但难以实现盈利,甚至常常遭致亏损,参展商也因此而得不偿失。因此,会展市场交易主体实际上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他们共赢的基础就是交易成本节约。换言之,一个成功的会展必然要在节约交易成本上做文章,必须能够充分体现会展的集聚性,真正实现时空集聚、人员集聚、信息集聚、交易集聚,让参展商以最小的交易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参展商和观众,会展的规模、人数、项目数和交易量等随之增加,参展商的利益也就得到了保障。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02
2.刘松萍,李佳莎.会展营销[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3.石忆邵.2010年上海世博会选址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
4.王皓波,陈迅.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要收入分析与预测[J].上海管理科学,2005
5.王云龙.关于会展经济空间运动形式的分析—以北京、上海与广州三地为例[J].人文地理,2005
6.李文亮.交易中心功能于城市会展业发展机制初探[J].改革与战略,2005
7.罗秋菊,李晓莉.会展与酒店效益及配置关系研究—以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为例[J].旅游科学,2005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