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企业诊断”是社会咨询服务机构与企业在一定条件下构成的一个矛盾对立统一体的运动、变化与发展过程。本文从“企业诊断”主体构成和“企业诊断”基本成分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企业诊断; 主体构成; 基本成分; 分析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1 . 14. 064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 0194(2011)14- 0111- 02
1引言
“企业诊断”是社会咨询服务机构与企业在一定条件下构成的一个矛盾对立统一体的运动、变化与发展过程。可见,这个矛盾对立统一体是由社会咨询服务机构(企业诊断机构)和受诊企业两个基本成分构成。这两个基本成分之所以能够构成一个矛盾对立统一体,是由于它们满足了一定的条件。广义地说,这个条件就是两个基本成分之间必须存在着信息。通俗地说,这个条件就是经过一系列的手续,使企业诊断人员与受诊企业发生关系。所以,诊断人员与受诊企业之间的信息是必须存在的,没有“信息”就不能使社会咨询机构派出的诊断人员与受诊企业构成一个矛盾对立的统一整体。所以,“信息”是“企业诊断”主体构成的必要条件,也是企业诊断的基本组成成分之一。据此,便可得到如图1所示的“企业诊斯”的基本科学结构。
2“企业诊断”主体构成分析
企业需要诊断时,必须事先办理好企业诊断手续,然后诊断人员才能进驻企业,使“企业诊断”开始。办理企业诊断手续,是进行诊断的第一步。办理诊断手续的程序是:① 受诊企业提出申请书;② 诊断人员接受委托;③ 由受诊企业与诊断人员双方签订《企业诊断合同书》。完成上述手续后,诊断人员与受诊企业便构成了“企业诊断”的主体。
诊断申请书的内容应包括:企业名称,所在地点,企业形态,行业种类,资本金,所属单位或团体,主要产品名称,从业人员数,占地面积,最近一年按预计定货和承包的生产品种,最近一年的销售额、加工额,经营者经营上的长处、短处和问题所在,希望诊断事项等。
诊断申请书提交诊断机构后,诊断机构(咨询团体)是否接受申请,主要根据诊断申请书提出的诊断内容,诊断人员解决这类问题的能力,诊断的要求是否违反社会公德、政治、法律规范,以及受诊企业支付报酬的条件如何等而定。一般说来,诊断申请的内容及要求,只要不违背社会公德和政治、法律规范,诊断机构也有能力接受,就不会遭到拒绝。
3“企业诊断”基本成分分析
3.1诊断人员
为防止和避免“庸医杀人不用刀”的情况出现,对于企业诊断人员必须有严格的要求。我国的企业诊断人员,在企业诊断过程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决不能以眼前利益牺牲长远利益,以局部利益牺牲整体利益。一定要坚持党的领导,发扬集体主义的精神,不容许以邻为壑、损公肥私,不容许以个人主义的方式和方法去刺激生产,取得暂时的利益而损害长远的利益,背离根本的方向。要严格遵守政府的政策、法令和财经纪律。笔者认为,在我国引入管理咨询后,根据我国国情,要求企业诊断人员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1) 知识渊博。除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知识和管理科学知识外,还要具备广博的社会知识,懂得国际、国内的政治、法律、贸易、市场、财政、税制等知识,具备本企业内的生产技术知识,如生产、销售、情报、人事组织、研究开发、计算机等。
(2) 有实际经营管理工作的经验。最好是在企业管理部门工作10年以上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家。
(3) 优良的品质,系统思考的头脑和广泛的社交联络才能。具有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才高识广,有魄力和创造性,有广泛的联络和灵活机动的组织才能。品德正派,能妥善处理人事关系。身体健康、精力充沛、事业心强。诚实守信,能保守机密,不利用别人弱点骗取报酬。
除上述要求外,对于企业诊断人员,还应该规定其职业道德规范: ① 判定是否受托; ② 接受委托的能力限制; ③ 禁止给同行业相互竞争的双方同时进行诊断; ④ 确保自主; ⑤ 作风廉洁正派; ⑥ 禁止助长违法行径; ⑦ 必须保守企业机密; ⑧ 禁止利用受诊企业图谋私利; ⑨ 不索取过高报酬; ⑩ 认真提出建议;
3.2受诊企业
受诊企业是一个以生产和经营为目标的“人”、“机”联合的矛盾对立统一体。这个矛盾对立统一体必然处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之中,并与外界环境发生必然的联系。
也就是说,这个矛盾对立统一体要和周围的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人—机”系统是一个开放型的有机整体——通常称为开放系统。
“人—机”系统的边界是该系统内信息和外信息的分界点。所谓内信息,就是企业内部可控可调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流,也就是由“人”与“机”构成的有机整体所决定的企业具备的内部功能,它是企业运动、变化、发展的内因。它是由企业的人员系统、机械设备系统,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决定的。这就是说,企业的内涵不但取决于它的组成——“人”与“机”,而且取决于人与人、人与机、机与机之问的结构关系。所以,要想改变企业的内因,就要考虑人的因素,机的因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机之间的关系,机与机之间的关系,而其中人的因素是首要的。
内因是变化的基础,外因是变化的条件。要想完全把握企业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还必须全面把握企业的外界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即外信息。所谓企业的外信息,指的是企业自身不可控制和调节的外部环境条件。企业的决策者可以改变企业内部的组成(人、机)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人员构成、厂房改建等),但却不能要求市场对该企业的产品一定要购买多少,不能要求市场对该企业需多少原材料、能源就供多少。企业的领导者只能根据外界环境变化的规律,把握这种规律,调节企业内部的功能,使之适应变化了的外界条件。也就是说,根据外信息决定企业的发展目标,确定企业的经营方向。由于外信息变化多端,规律比较难以把握,所以,经营者确定企业的经营目标是一项非常困难的任务,这一目标正确与否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全面准确地把握企业的外延,是更为高超的管理技能。
根据对企业内涵和外延的分析可知,企业的决策者处在中间的环节,也就是说,是企业的最高决策者沟通了内、外信息,使企业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所以,企业的决策者在企业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中,处在至关紧要的位置。企业决策者应能统观全局,对企业所处的环境条件了如指掌。但由于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决策者(或决策机构)受到知识范围和信息(特别是外信息)难于收集与加工的限制,上述要求一般是很难做到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就要面临很大风险,其根源在于企业的功能不能适应外界不断变化着的条件。如同人的机体一样,对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不能及时反应和调节适应时,人体和周围环境的统一就要遭到破坏而发生疾病。在这种情况下,就要请医诊病,开方吃药,调节内部功能,以使机体适应变化了的外界环境条件。对企业来说,就要请来企业诊断人员,对企业进行诊断,从而使企业诊断人员和受诊企业构成一个矛盾对立的统一体。
3.3信息
接受诊断的手续完成以后,诊断人员进驻企业,就开始了企业诊断的过程。诊断人员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是“企业诊断”主体(矛盾对立统一体)构成的充分必要条件。这就是说,存在于诊断人员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是企业诊断主体构成的条件,而企业诊断主体构成之后,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信息联系。
企业诊断人员为企业带来了大量的外界环境信息、科学技术知识信息,以及现代化生产经营管理信息。这些信息与企业人员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收集来的企业内部信息以及企业与外界环境关系的信息(如企业与市场的关系)相结合,立即产生新的信息,如经营决策目标的提案、生产过程改变提案、组织结构提案等。这些新信息用于企业,不但可以改善企业的内涵,而且还可以改善企业与外界环境的关系,提高企业的素质,使企业与外界环境形成一个良好的统一整体,从而改变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使企业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3.4诊断
根据企业内涵和外延的结构成分及其在企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在诊断目标确定以后,首先应诊断企业的经营者。根据前面的分析,企业经营者处在决策指挥的地位,即处在确定企业目标和组织全部企业“人”、“机”关系的地位,是企业的领路人和组织者。一个企业,如果目标方向错了,失败就是必然的;有了正确的目标而没有组织路线的保证,也是失败之道。正如古人所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一将无能,累死千军”。所以,企业诊断首先是对经营者的诊断。第二是组织诊断。第三,因为财务状况反映企业经济的现实状态,是反映企业全局的指标,所以,财务诊断是仅次于经营者诊断和组织诊断的重要方面。第四是部门诊断,如生产、市场调查与销售、采购与物资、经营资金、人事劳务、技术开发诊断等。以上这些诊断的内容均包含于企业的内涵之中,所以,它们是可控可调的。也就是说,通过企业诊断,企业经营者对这些方面是可以通过“决策指令”加以改变的。
企业的外延是指企业所处的环境条件,包括上级的指令、法律、行政、社会、业界形势、原材料市场及能源市场形势、金融形势、消费心理、地域开发、流通手段、技术革新等方面。这些环境条件是企业自身无法控制的,只能通过诊断调查把握其状况和变化规律,分析其变化对企业的影响。企业的外延是企业制定经营目标的重要条件。
通过内诊和外诊,把握了企业运动、变化、发展的内因,以及企业运动、变化、发展的客观条件,使两者结合并因势利导,便可制定出正确的企业经营目标,改进企业的内涵,选择达到目标的方针、原则、方法和手段,使企业迅速发展。
经过诊断调查内涵和外延,至作出经营目标战略决策和达到目标的方针、原则、方法、手段的战术决策,对企业诊断过程来说,既是完成了但又没有完成。这是因为诊断人员制定的战略与战术决策,要想为经营者和企业全体人员深刻理解和掌握运用,还需要通过一个实践的训练过程,所以,诊断人员有必要在制定了战略和战术决策以后,协助指导实践。同时,战略战术决策是理论,而理论完全能与实践相符是极为罕见的。因此在实践中还要不断地完善这些理论。在这个意义上说,诊断人员又应暂留下来,观察实践的结果,并把实践与理论的偏差通过信息反馈加以综合分析,进一步完善理论进而更好地指导实践。通过几次反馈,确实保证了目标的达到,诊断人员的任务才算最终完成,直至此时,企业诊断的过程才告结束。
主要参考文献
[1] 赵勇. 中国工贸总公司管理诊断报告及整改方案[D].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
[2] 乔保东. 北京核仪器厂经营管理诊断报告[D].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