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乌申斯基也说过:“习惯是教育力量的基础,是教育活动的杠杆。”学生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减轻不必要的学习负担。 小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应该养成哪些习惯?
一、认真书写的习惯
郭沫若说过“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人人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范,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教师要求学生一笔一画地写,认认真真地写,力求做到笔画清晰,间架合适,行款整齐。写字是语文教师长期要抓的工作,从小学、初中、高中都不能松懈。把写字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部分。
二、自觉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工具书是无言的老师,它能及时帮助学生释疑解难,增加知识储备。学生要有《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问题就可以向它们请教。但不少学生却不能自觉地有意识地去使用它们。作为老师要积极引导,如在课堂上有意思地让学生运用工具书对一些生字词进行注释;运用工具书预习新课文等方式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三、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
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于一篇新课文,学生先结合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去预习。有的语文老师对于新课文常布置学生朗读课文二至三遍,划出文中的生字词,运用工具书对文中没有注音的生字注音,找出文中精彩的语句等。学生预习可从课题、提示(导读)、课文、练习(学习建议)等方面入手,了解作者概况、写作背景、写作特色、学习方法及要求,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如果把课文预习好了,老师在上课时就只要和学生讨论他们还没有理解的问题,这样课堂学习效果就会好得多。
四、认真听课习惯
上课专心听讲,是学生掌握学习内容的关键。因为听课是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主要途径。教师要教给学生听课的方法,要眼看、耳听、手记、大脑想。要想提高听课效率,必须集中精力,全神贯注。上课要紧紧抓住老师的思路,必须盯着老师听,跟着老师想,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参与学习。在课上要认真思考每一个问题,积极回答问题可以促进思考,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心理素质。
五、良好的记笔记的习惯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指导学生做好学习笔记是教师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听讲或课外学习过程中,都应养成随时圈点、批注的习惯。有的教师要求学生把内容记到书上,在课文内容旁边批注,这样学生复习时,就会一目了然。刚开始记读书笔记时,学生的速度可能很慢,跟不上老师讲课的速度,这时老师在讲重要内容时要讲的慢一些,或者适当的重复一遍,让所有学生都记下来,时间长了,他们就会记得比较好,养成记笔记习惯。
六、课外阅读的习惯
如今学生课余的主要生活方式就是上网打游戏、QQ聊天。古今中外的文化经典很少有同学问津。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诵读优秀诗文,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可见,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优秀课外书的习惯。语文教师要有的放矢布置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书籍要求学生阅读,如湘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5课《童年读<水浒传>》,26课《三借芭蕉扇》,老师在讲授课文前,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少儿版的《水浒传》和《西游记》,了解文中出现的人物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并要求每一个同学都能讲一个故事。同学们阅读后,老师在讲授课文时,同学们就很容易理解。语文教师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喜欢读书的好习惯。语文老师要保证学生每天至少阅读三十分钟,鼓励学生摘抄名言佳句,精彩片段,写读书心得。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活动,使书成为学生最好的学习伙伴,让读书成为学生们最好的学习习惯。
七、培养学生写作的习惯
写作习惯的培养,对于一个初学写作的同学是很重要的。不仅会影响到他一生的写作,更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和写作才能的发挥。语文老师培养学生写作能力,要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学会积累的习惯。发现真、善、美,识别假、恶、丑。这样在写作时就会“有米下锅”。培养学生写作能力要培养学生审题、拟写作提纲的习惯。这样就会中心明确,结构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培养学生写作能力要培养学生在写作时选材表达新颖求异的习惯。从立意、选材、结构、语言等方面去努力创新,使文章达到最佳境界。培养学生写作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养成文面整洁的习惯。教师要对行款、文字、标点等都要严格要求,文面的好坏对于评判一篇文章有一定的影响。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