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红高粱观后感
【第一篇】
《红高粱》是一个有些神话意味的传说,影片以我的叙述,拉开了一段“我爷爷”和“我奶奶”的爱情传奇。“我奶奶”在19岁的时候,受父亲之命被迫嫁给了十八里坡开烧酒作坊的李大头,按照当地的习俗,新娘子将要在轿子里以颠轿的方式被折腾一番,于是一番狂热的颠轿开始了。在颠轿这场戏中,张艺谋第一次向我们展现出他那仪式感极强的影像风格,红色的轿子在烟尘和土地的映衬下,犹如一团炽出跳动的火焰,再配以轿夫们那低沉粗犷的嗓音,使得这场颠轿变现出了一种无比奔放的力量,张艺谋就是这样凭借这自己对色彩和造型的独到理解,用镜头将一些原本看似普通的场面,表现得极为盛大,从而最大限度的将影像所表现的内在意义呈现给银幕前的观众。这场狂热的颠轿就是用一种原始的还买?让我们领略到了那张扬而又酣畅淋漓的生命力。
《红高粱》体现的就是这种人性生命最为原始的本能和张扬?就如同十八里坡那风雨剥蚀圆形拱门在夕阳的映衬下,宛如一幅古老而神秘的原始图腾,始终接受着人们仪式化的崇拜,是一切生命和激情的源头。影片中那广袤的高粱,可以说是电影里生命激情的具象代表,其实在莫言的原著小说中,红高粱并未承载着过多的精神内涵。而在电影中,张艺谋不仅特地种植了这广袤的高粱,更是用镜头将这批高粱地表现得无比舒展、盛大、坚强、热烈?从而成为张艺谋那仪式化的影像风格。重要的载体,创造了几场在中国电影史上堪称经典的段落,让观众领略到了那生命本能的激情与张扬。尤其是“我爷爷”高粱地中抢亲的这场戏,“我爷爷”用近乎狂野的方式在广袤的高粱地中踏平了一块区域,在高昂而又极具民族特色的唢呐声中,这块圆形的区域就好像一座爱情的圣坛,两个压抑已久的生命将在这爱情的圣坛上进行一次彻底的释放。耀眼的阳光下高粱叶?躁动的狂舞为这场激情的释放赋予了极为强烈的生命感,并将整体的情绪烘托到了极致,广袤的高粱地通过仪式化的处理,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奇观,让观众已经无暇顾及,其中的某些叙述逻辑是否合理,完全被这应接不暇的视觉画面所传达的生命活力所震撼。
极致的影像风格与张艺谋对色彩风格化使用密不可分,红色在影片中形成了铺天盖地之势,尤其是影片的结尾,“我奶奶”为了给大伙送饭,倒在了日军的机枪下,烧酒坊的弟兄们则与日军同归于尽。“我爷爷”如同雕塑般矗立在高粱地中,神秘的日全食染红了整个世界。张艺谋用这种大胆的方式,以红色为基调,利用色彩本身,对人的视觉作用和色彩的象征意义阐释出一种强烈的生命意志和民族气节。由此将观众带出了影片中的现实时空,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了一种内在生命的精神外化。电影的直观视觉冲击力势不可挡,对生命的赞颂响彻人心,在《红高粱》中,张艺谋通过刻画一群敢爱敢恨、大生大死、活得痛快、舒展的人,迫不及待地唱响了生命的赞歌。张艺谋认为:人首先得按人性最原始的要求那样热火朝天,有滋有味地活着,然后再谈活着的意义。此片中,反映了人性更多指的是生命的本能和欲望。
在此片里有着一个超越善恶的惊人构思,那就是“我爷爷”余占鳌可能是杀死九儿丈夫的罪犯,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甚至带有野蛮意味的生存、占有本能,但为什么这不会影响我们感受那种生命的激情呢?原因在于张艺谋对故事以及历史进行“疏离”的处理。在这部电影中,无论是抢亲还是抗日历史已经被完全架空,从而演变成一段道听途说的传奇。红高粱、高粱酒可以说事影片精神的具象代表,张艺谋赋予了酿酒,仪式化的表演过程,也赋予了高粱酒血液一般的颜色,高粱酒代表的是生命的传承、人性的喷薄,代表的是狂欢、自由、抛却束缚、回归原始的精神。
【第二篇】
伴着低沉的男声,一段独属于这块的土地的悲歌缓缓升起。十八里坡上,满是高粱,象征着勃勃生机,也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威武不屈。在夕阳的斜照射下,大战后的十八坡伴着一抹血色残阳。但也是这抹残阳,染红了整个坡,高粱在成了红色海洋的一者。它们预示着,生命的崛起,爆发的抗击仍将继续。
《红高粱》中,由迎亲引出了奶奶,为了换一头骡子,曾外祖父把她嫁给一个麻风病人。迎亲路上窜出一个劫道的,轿夫结果了劫道人。后来,他成了爷爷。日本鬼子来了。他们为了修路,用刀逼迫乡亲们,残害义士,高梁地里发出怒吼声,终于,爷爷和众伙计冲向日本军车,日本军车炸飞了,奶奶死了,伙计们也死了。只留下爷爷和爹,整部影片有爷爷奶奶,相遇、相爱、相互扶持的情感过程构成。通过他们对世俗的抵抗,最终相守,再到最终奋起反抗日本侵略。表达了作者对这片荒凉的土地上,这段不畏世俗可歌可泣的爱情的歌颂,对那种独属于这片土地无拘无束的野性的赞颂,更表达对中华儿女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品质的称颂。全片其实就是作者对原始生命力,无可名状的崇拜。
奶奶和爷爷是整部影片的灵魂人物,是与高粱一样,充满生机、敢于反抗的代表。奶奶被贪财的外曾祖父卖给了麻风病人,她是个不屈服的女人,但作为女儿,她顺从了父亲的压制。而在轿子中,她偷偷藏了把剪刀,为的是不让麻风病人沾她的身子,在结婚的第一天晚上,她就拿起剪刀向病怏怏的丈夫丢去。她也是个希望追求到属于自己幸福的女人,在轿子里她偷偷地看轿夫,爷爷威武的身躯吸引了她的目光。这其实是一种性的暗示,是符合大自然最原始的优胜劣汰的法则,也为高粱地里的野合提供铺垫。但最重要的,是奶奶的明大义。当看到罗汉大哥的凄惨情形后,她带着孩子与伙计们祭拜他,激励爷爷与伙计们为他报仇。这不仅仅是个人恩怨,更是对日本侵略的一种反抗。这是当时农村女性有较大区别的形象,她的大义凛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爷爷是个充满责任感的人,劫匪强劫奶奶时,他是第一个冲过去解救她的,是作为轿夫保护新娘应尽的责任。从那,奶奶不禁被他的身躯、外表吸引,也深深地被他的内心所打动。他是一个勇猛的人,知道心爱的女人别土匪抢走,他勇闯虎穴,巧妙地接近土匪头子,在突然给他个措手不及。为了他的女人,他似乎可以把性命置之度外,不顾及后果。最终连土匪头子也被他的汉子性格所震撼。真正让奶奶深陷情网,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是爷爷独有的野性。从土匪那回来后,他大闹酿酒厂,先是撒尿,再是将蒸炉里的高粱用力地全挑出来。这都展现了他男性的阳刚,繁衍所必备的健壮。最终,奶奶被他征服,但他再去抱她时,她没有反抗,也不顾伙计的看法,一心随了他。这一次,是超越欲望的灵魂上的结合。当大战日本人后,看到奶奶的离世,爷爷一动不动,夕阳将他映照在红色只下,从他的眼中,能读出悲凉与仇恨,但更多的是对奶奶深沉的爱。
影片中最令我影像深刻的戏,说来好笑,但确实是那场,爷爷奶奶在高粱地里第一次野合的戏。奶奶看清蒙面人是爷爷,就不动了,她似乎从爷爷镇定的眼神中看到了什么,或者说她在此时就已经屈服了。她在那时,就已经鼓足勇气将年轻的身体给予爷爷,无论有没哟结果,她都希望将自己奉献给喜爱的男人,即使这中野合为世俗所不容。爷爷焦急地把高粱扯去,铺在地上。这象征着最原始的繁殖即将开始。接着奶奶痴迷地后倾倒在地,同时还流下了多种感情交织而成的泪水。爷爷跪在那伏倒的高粱空地上,奶奶呈红色“大”字状展开,这仿佛是一种肃穆的交配仪式!太阳下红高粱影影绰绰,在丽日和风中摇曳,影片对原始生命力的崇拜在此时达到了艺术美的至高点。这已不是简单的交欢场面,而是导演通过委婉的衬托,将人性中至真至纯的一面,用华彩乐章达到神圣化的境地!表达作者对根植每个人心中的野性的呼唤。
影片对细节的拿捏很到位,很好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也结合了主题。罗汉大哥离去时,突然改口,从前叫奶奶为“掌柜的”,但在那一刻却叫“九儿”,这点明了罗汉大哥对奶奶独特的喜爱。也表明罗汉将真正地离开奶奶,投身于另一件事情。为下文,罗汉加入红军积极抗日,最终被敌人捉获,凄惨而死做了铺垫。当罗汉被施以剥皮时,整个场面肃静起来,奶奶捂住了爹的眼睛。细微的一个动作,表现了母亲独有的敏感,但奶奶的眼睛却仍然盯着罗汉大哥,她要看清日本鬼子丑恶的面貌,唤起自身属于高粱地的血液,激起对日本卑劣行径的反抗,又为后来奶奶祭拜罗汉大哥,呼吁男人们去炸日本人的车,做了很好的铺垫。通过这一个个细节,整部电影如珍珠般串联起来,突显了高粱地上,人们不屈的精神。
作者在创作整部影片时,还是保留了较强的个人风格和主观意识。多用固定镜头,表现任务变化的过程。促使观众沉下心来观看。影片在表现奶奶时,多处运用近景,当爹在酿酒缸里窜来窜去时,不停地喊“娘”,奶奶露出了幸福、温馨的微笑,随即她看到远处的一个身影,侧光打在他身上,勾勒出罗汉大哥瘦弱的身形,在金黄的光边,环绕在他身边,却预示着狂风暴雨的到来。奶奶赶忙去追,爷爷满脸的怅然疑惑,逆光从他背后射来,将他显得更加忧愁,他好象看到了些什么,似乎危机正在逼近,就如同光一样压在他身上。继而引出日本人摧毁的到来。
陕北的民歌、歌谣,始终贯穿在影片中,成了不可缺少的情节推进器。当伙计们第一次在奶奶面前酿酒时,唱起了《酒神曲》:九月九酿新酒好酒出在咱的手好酒,喝了咱的酒上下通气不咳嗽,喝了咱的酒滋阴壮阳嘴不臭,喝了咱的酒一人敢走青刹口,喝了咱的酒见了皇帝不磕头,一四七三六九,九九归一跟我走,好酒好酒好酒。曲调高昂,充满激情,有一种张扬,显现了高粱酒的醇烈。而当第二次唱起这支曲时,是在祭罗汉大哥的时候,此时的歌曲就变得凄哀悲凉,又透出一种反抗、执着,表明男人们将要为他报仇而放手一搏。爷爷也有两次唱“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第一次是在交合之后,还带有一丝男人征服女人后所含有的胜利的喜悦,一种肆无忌惮。而第二次是在奶奶被打死后,爷爷面无表情的歌唱,仿佛是在送爱妻魂归西天。是一种情到深处的肝肠寸断。
影片的故事情节设置巧妙,环环相扣,但是在前面爷爷奶奶相遇的叙述上过多,导致后来日本侵略的情节加入时,显得有些突然,头重脚轻,爱国的情感就无法充分的表现出来,也不能通过层层铺垫,渲染出高粱地上乃至全中国人民,所共有的坚韧执着、坚强不屈的精神。如果能多做些铺垫,将能有效地卒章显志。
在血色残阳下,整片高粱地都成了血红色,那是日食所代表的悲哀,那是被鲜血映红的高粱,那是爷爷、爹痛失爱妻、母亲的伤痛,是作者对高粱地上人民最崇高的礼赞。高粱被践踏了,但还有许多高粱在疯长着,那是华夏民族旺盛的生命力,生生不息的文明,是爷爷身上带有的狂野。爷爷的狂野是原始的、野兽般的狂放,不仅是男人生命中最真最核心的特点,还是中华儿女,能抵住侵略,奋起发抗的基础。作者通过这部影片,呼唤人类天然的本性,刺激人们对勃勃生机的追求。
电视剧红高粱观后感
【第一篇】
《红高粱》—一部描绘中国二、三十年代一伙农民古朴、野性的生活和他们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过程, 影片的剧情构成极具戏剧性,通过人物塑造赞美生命的自由。爱就真爱,恨就真恨;大爱大恨,大生大死。
而我认为,通过对剧中女主角九儿—一位险些沦为旧中国封建势力牺牲品的女性的成功塑造,我们看到了旧中国女性非凡的人格魅力。她有这样的经历:曾屈从于世俗的家庭包办婚姻,对自己悲惨命运也曾绝望过….但是最后她却抓住了唯一的救命草—血气方刚的“我爷爷”,从而改变了她的命运,成就了一段被世人传诵的佳话!
不管是面对劫匪时的镇定自若还是面对日寇时的大义凛然;不管是与情人的激情野和还是对烈士的无限缅怀,都充分体现了女性们难得的魅力,刻画出爱恨分明,在大是大非面前毫不含糊的女性形象,这样一位女性由不得我们不佩服!归纳起来,九儿身上体现了如下人格魅力特征:
自尊自爱—当被父亲以一头骡子为代价嫁给患有麻风病的酒厂老板李大头时,这位坚强的女人为了保住贞操,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试图通过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悲惨的命运,敢于自杀何尝不是一种勇气?
对封建制度以及世俗的反抗—当自私的老父亲唠叨着催促她回家时,她对父亲说出了“大逆不道”的话—你跟你的骡子过去吧!我再也不回来了~当遇到心仪的男人时,大胆打破世俗的偏见,追求幸福的决心可见一般。
强烈的民族精神—当遭受日寇侵略时,毅然发动人们进行无畏的斗争,从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险些搭上丈夫和儿子。
超强的工厂管理能力—把一个濒临破产的酒厂快速地发展起来,甚至酿造出著名的“十八里红”,这点足显女性们“另类”的魅力。
【第二篇】
没有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亦没有硝烟弥漫的战场,有的,只是一个个细微的眼神,一串串平淡无奇的动作。也许,爱情就是这样。来了,挡也挡不住;而若注定没有,更是无法强求。
影片中,新娘看着轿夫稳健的步伐,久久深情的注视,哪怕只是一双被尘土飞扬覆盖的脚。就在那一刻,便绯红了少女的脸蛋,电流全身。爱情就这样来了,毫无先觉,亦不知是否有后文。
被歹徒劫走的那一瞬,又是那样充满希望、略带几分挑逗的眼神,便早已将两人的心紧紧牵在一起,那样真,那样深……从此,两人的命运开始一次又一次的交集、重叠,一直到最后的紧紧相连……
爱情,来得如此匆忙,却也来得如此浪漫,如此戏剧。新娘出嫁,但新郎不是他,他只是一个轿夫,注定将心爱的女人抬向遥远的与幸福无关的深渊。我不知道,新娘的那一位病秧年长的麻风新郎是否成为了爱情的祭品,但我只相信,爱情是美好的,当然,他的力量也是无穷的!
在那一片密密的高粱地,清风吹拂下的大片高粱,窸窣作响,像是在吹响一曲爱情的壮歌。一波又一波的高粱,凄凄抖动,似是在互诉衷肠,共同许下长相守的的诺言。此情、此景、当然少不了那赤膊的汉子和那位一袭红袄的美人。从此,升腾出一波又一波火红的激情与故事……
任何美好的爱情注定摆脱不了那残酷的历史现实。在血与火的战争里,注定爱情无法完美到底。在日本军队的侵袭下,大片大片的高粱倒了下去。当那一袭单薄的身躯倒在代表现代文明的机枪之下,当那火红的高粱酒洒落一地,当那熊熊的大火燃烧了日本军车,我读懂了生命的意义,我似乎看到了喷薄而出的对自由的向往和希望。
血红血红的高粱酒、满天红色的火焰、短暂日全食过后火红的太阳、还有那一朵朵鲜血染出的生命之花,将那一刻的世界染成了永恒的红色。就这样,那一片火红永远定格在了男主人公的心中,从此,他的眼中一片鲜红!
当然,片子的灵魂所在,还有那低沉转合、婉转悠畅的中华古曲和那一首热情奔放充满激情与男性魅力的敬酒歌。在那一曲曲摄人心魄的《颠轿曲》中,心灵不断与那跃动的音符共同起舞、跳跃、震颤,升华出一曲爱情的壮歌。那恢弘洒脱充满野性的敬酒歌更是直击心灵,引起对野性的呼唤、对力量的渴望和对自由的向往。
久久难以忘怀那一片火红!记忆中,早已复制了那一抹火红的印记!
舞剧红高粱观后感
【第一篇】
红高粱因为成熟而美。国家大剧院2022新春演出季的开篇舞剧《红高粱》,因为有莫言的小说、张艺谋的电影两种形态的艺术创造在先,所以从一开始就显出了素材养料的丰厚和创作酝酿的充分,流露出成熟的气息。
也是因为有小说和电影的广泛传播,舞剧《红高粱》可以卸下剧情叙事的负担,通过颠轿、野合、祭酒、丰收、屠杀、出殡六大章节串起了一条更为明晰也更为凝炼的线索,剔除旁枝末节,对“我爷爷”和“我奶奶”的故事进行典型化处理,让人物成为故事的前景,让舞蹈成为故事的出口。“颠轿”所暗示的命运无常的摆布,“野合”时两情相悦的缠绵与圆满,“祭酒”处敬天、畏神、立人的豪迈之气,“丰收”时熙熙攘攘的欢腾相庆,“屠杀”一章危机四伏的恐慌,“出殡”时肃穆之下孕育着的巨大愤怒,这些情节脉络上的“节点”,成为以舞蹈的方式推人物、亮精神的重点。
作为舞剧,《红高粱》回避了小说中时空交错、穿插往复的叙事方式,也回避了电影里频繁出现的无序疯长的高粱、焦灼荒芜的土地、晃眼焦灼的阳光等意象,而是扬长避短,独独放大了人物浓烈的情感、炽烈的生与死,进一步张扬了那涌动在北方大地深处的如同地火一样的生命力量,“生如高粱,死如烈酒”,这恰恰是最适合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地方。昂扬,优美,壮烈,挣扎,恐惧,悲愤,这些情感的层次、方向、动与静的对比贯注在演员每一个动作的变换里,通过舞蹈的节奏、韵律和力道表现出来,形成了抓人眼球的戏剧性。“舞剧不是把舞蹈和戏剧分开来做,而是舞蹈里包含着戏剧关系”,编导王舸、许锐的这种把握,或许正是舞剧《红高粱》让人觉得流畅且自足的原因。在这里,舞蹈与戏剧不是两张皮,相反,戏剧找到了舞蹈化的路径,舞蹈内在地生成了戏剧性。
这一舞蹈化的过程有不少是通过群舞的形式完成的。青岛歌舞剧院的演员们有一种家乡人排家乡戏的热忱,抖擞的精神劲儿非常入戏,成全了不少气势逼人的群舞场面。这气势让人震动的同时也让人担心,担心对群舞的依赖会成为一种取巧,为整饬而整饬,为气势而气势,情感煽动性强而余韵少,甚至是过于板滞和说教。好在《红高粱》有潇洒、出挑、举重若轻的地方,群舞中不乏乱中有致的说笑和嬉闹,俏皮时来一段男扮女装的戏中戏,再加上不断跳脱出来的双人舞、单人舞,让整部剧有松弛和调剂的空间,在蓄势的过程中,有愉悦的、机智的成分旁逸出来。欣赏《红高粱》的过程,很好地说明了,戏剧性不仅是从头至尾绷着的那根弦,还是那根弦在越绷越紧的同时,不断被拨动出的舒缓纤细的乐音,它让被情节推着走的观众也时不时地停下来,做情感上的短暂徘徊。
这炽烈和舒缓的矛盾结合,是舞剧的优长,也是舞剧《红高粱》区别于小说和电影的意义所在。剧中不时响起的唢呐声细长凄怆,似有百转愁肠,但它直直地长鸣入天,硬是让人从愁肠中听出义气和勇武来,这是最解乡土力道的声音。同样解得乡土力道的还有舞蹈,如咏叹调一样的动作舒展开来,在空气中传递能量,牵动着你的目光,进而牵动着你的心,让你从柔软中识出生命力,从肢体的抒情中识出思想和感受。恰恰是在表面的形式里,蕴藏着最拨动人的深度。
【第二篇】
《红高粱家族》是莫言先生早期的一部作品,当年由于张艺谋将其搬上电影荧幕,使这部作品风靡一时,这部作品也成为张艺谋导演荧幕的一部经典之作。去年由于莫言先生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使他的很多作品又重新回归到人的视野之中,甚至一时变得炙手可热,当然也包括他的这部《红高粱家族》。关于《红高粱家族》,这本原著还没有真正去的阅读过,但是对于其的改编,之前看过两个版本,一是张艺谋的电影,电影的改编可以说是目前最为成功的,虽然看的时间已很久远,但是电影中所刻画的大漠高原的雄浑厚重、成片高粱地的挺拔直立与西北人民的粗犷豪情交相辉映,这样的场景给人的印象是触及心灵的;另一个是舞台版本,前两年由xxx豫剧团将其改编为豫剧,搬上戏曲舞台,这个版本的改编不太成功,因为主创者并没有抓住莫言先生想通过这部作品想要表达什么精神内核,而只是将其中重要和核心情节铺陈了一番,作品少了灵魂只剩下空洞的外壳,编剧那种直白的唱词也让人看的索然无味,不过其中有几处与戏曲的巧妙结合,也算是舞台版本少有的闪光之处。
昨晚去国家大剧院看了xxx歌舞剧院新排的舞剧《红高粱》,这部作品曾获得去年第十届艺术节文华大奖,在这部戏参演之前,就看过媒体报道莫言家乡的剧团要将他们家乡名人的作品搬上舞台,当时想象着这部作品还是挺适合舞剧来排演的,因为舞剧比较善于通过舞蹈来展现人的内心情感,原著中颠轿、祭酒等这些情节与舞蹈相结合再合适不过了。但是昨晚看过以后,没有感到任何惊喜反而多了些遗憾之处。窃以为关于这部作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展现高粱地人民的粗犷豪情,其中有“我奶奶”对传统封建的怒视与不屑,“我爷爷”敢爱敢恨的英雄豪情等;第二个阶段是表现高粱地人民面对敌人的凌然无畏之气,家乡人民不允许亲人受到任何伤害,这也是原著中要着重凸显的在抗争中去张扬中国大众有血有肉的人性之美,但是舞剧版本似乎只抓住了“沉重”这一感情色调,在前半场主要展现了“我奶奶”的不幸遭遇,在后半场又展现了家乡人民惨遭鬼子的蹂躏,何其之悲?虽然最后一场有刻画家乡人民奋勇反抗的场面,但是这样的色调似乎并没有将此剧升华许多。所以观完此剧禁不住要问,通过这部剧导演究竟想表现什么?
其实这部剧可以明显看到两个问题:第一是导演面对剧本不知如何取舍,究竟哪些情节需要在舞台上表现,哪些情节不需要在舞台上表现,对情节安排的含糊不定造成此剧的败笔之一就是有些情节需要浓墨重彩的表现但是在剧中却轻描淡写,甚至不露痕迹;而有些情节不需要展现却成了此剧的旁枝杂叶,最为明显的就是在此剧的前半场。我认为前半场整个呈现都很弱,层次感也极差,故事也很含糊,首先此剧并没有点名“我爷爷”、“我奶奶”和罗汉大爷之间的关系,观众只是根据舞台呈现,能隐约感受到两个男人可能都喜欢“我奶奶”,但是具体是怎样的感情纠葛不知如何;其次,罗汉大爷一直以为是“我奶奶”杀了老地主,悄藏剪刀而隐言不发,但是通过此剧,观众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老地主究竟是如何而死也不知根源,只知乡邻指责谩骂;关于屠夫屠杀罗汉大爷,此剧对屠夫的刻画极不鲜明,观众弄不清楚为何屠夫会将罗汉大爷杀死,前因后果并没有做任何交待,甚至认不出那个屠杀罗汉大爷的人是屠夫。这部剧给人一个很鲜明的感觉,就是看这部戏的前提是要把原著弄明白,否则如果单纯看剧是不会看懂的,只能靠自己去猜想。还有一点,前半场需要重笔表现“我奶奶”对封建传统的不满与不屑,冲破藩篱,敢爱敢恨,但是此剧似乎只交代了她与“我爷爷”的暗结连理,并没有能够突出他的性格特点,祭酒那场她也是一闪而过,前半场的“魂”基本可以说已经丢了,当然最后她面对敌人的抗争也没有表现出来。这样的呈现其实本质上没有处理好原著中特有的矛盾冲突,一方是封建守旧势力的代表,一方是敢于抗争的底下民众,而这二者如何能够在对比较量中凸显出来,在剧中渲染的显然不够,但矛盾冲突却是“舞剧”之为“剧”的核心。还有一个细节,个人认为可以删掉,就是我奶奶的父亲,颠轿那场出现即可,后面没必要再次次出现,因为观众不明白他每次出来的意义是什么。
本剧的第二个问题是,导演不知如何将故事与舞蹈相结合,在这部戏中明显感觉到导演在这两者之间手忙脚乱,最后导致故事情节和舞蹈表现都没有照顾的很好。舞剧虽然是用舞蹈来演故事,但是并不是为了故事而将舞蹈降为其次。本剧的舞蹈表现力很弱,导演为了想把故事说清楚,很多舞蹈都如流水账般轻描淡写,单人舞、双人舞、三人舞核心段落很少,演员的实力也没有呈现出来,此剧最后完全演变成了用舞蹈来点缀故事。同时,舞蹈设计在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和内心情感方面也不是太强,群舞设计没有亮点,比如颠轿一折和祭酒一折,颠轿一折设计过于平常,祭酒一折群舞力道还有所欠缺。个人认为祭酒一场最是表现男性力量的时候,但是可能由于群舞演员还没有那么强大功力,表现出来虽然也很精彩但总觉得还稍有欠缺。还有在罗汉大爷被杀的时候,这时候的舞蹈很弱,大部分是靠肢体动作和表情来展现的,而舞蹈元素借用的很少。
所以这就造成本剧的人物性格极其不鲜明,我奶奶的敢爱敢恨的性格、我爷爷不拘小节的英雄气概与罗汉大爷平衡其中的好人形象都没有出来,这也导致了最后主旨的不明晰,莫言先生那种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作品风格在此剧中丝毫没有体现。
本剧的另外一个败笔是舞美设计,剧名为红高粱,由此可知红高粱应是本剧最为关键的舞台意象。红高粱不仅是家乡人民的象征,也是家乡人民挺拔无畏性格的象征,看过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版本,给人印象最为深刻就应该是那片一望无垠的高粱地,原著中莫言先生的描写也是“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何其雄阔。但是此剧将高粱只设计为固定的几棵高粱模型,丝毫没有凸显出这一重要的舞台形象,也没有赋予这片高粱地任何精神内涵。整个舞美给人的感觉都是死沉沉的,那种通过舞美而展现的雄厚粗犷场景丝毫没有出来,个人感觉豫剧版本的舞美设计要好于舞剧版。当然服装设计也没什么特点,尤其是后半场我奶奶的服装和普通群众一样,站在人群之中,几乎分辨不出我奶奶的存在。音乐设计应该是本剧的亮点之一,整个音乐背景都很雄厚,并且将唢呐、二胡融入其中,浓郁的乡土气息铺面而来,不过个人感觉音乐在设计上应该再多变些,比如祭酒一场只用鼓即可,这样力量就会很强烈的表现出来,当然这跟舞蹈设计本身也是有关系的。
不过舞剧相比于其它戏剧形式,本身是极富有感官冲击的,以上只是以挑剔的眼光,以非专业的视角谈了个人认为的不足之处,且是一家之言,优点没再多说,整体来看此剧可看性还是极强的,再加打磨必成为精品之作。向所有为这部舞剧创作的主创人员和演员致敬!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