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观后感
在中国,"孔子"是个让人耳熟能详的名字,在课本里,我们学过他《论语》中的精髓;在媒体中,我们听过他诲人不倦、讲仁义、宣礼仪的故事;在生活里,我们更是会信手拈来般引用出他曾说过的话语,用来明道,用来说理……这就是孔子带给我们的生活影响力。
孔子,这位距离我们2500多年的老夫子,一直被人们尊称为"圣人",对于他的事迹和生平我总是用仰视的目光和态度去接受。可是,电影《孔子》却让这位圣人走下神坛,历史在镜头的指引下,把观众重新带回到春秋时期那个战乱纷扰的年代。在那里,我们又一次见到了孔子,而这时的他却是个平凡、质朴、仁爱、执着、坚韧的普通人。
影片从孔子仕官鲁国开始,用叙述的手法为我们演绎出孔子的生平与思想。一边看着,我一边不由在心里追问:是什么让孔子能够具有如此的魅力,名垂千史?是什么让孔子能够穿越两千年的光阴,在当今的时代他的思想依然闪烁着光芒?是什么让孔子在今天不仅为中国人所推崇,而且在国外孔子学院也能办得红红火火?透过电影中的那些故事情节,我越来越强烈的感受到了孔子的魅力所在,这种魅力不是别的,而是孔子伟大的人格。
孔子离开鲁国,在列国之间颠沛流离十四载,可是他的学生们追随左右,不离不弃。君子坦荡荡,这就是孔子的人格魅力。孔子与弟子被困,几天不曾进食,这时的孔子以琴音作伴,以琴音为食。当弟子将最后一碗马肉汤奉于孔子面前请他饮用时,看着饥肠辘辘的弟子,孔子只是象征性地喝了一口便将这救命汤与弟子们一一分享。危难之际心怀仁爱,这就是孔子的人格魅力。当学生颜回坠入冰裂的冰湖时,他不顾安危,誓死抢救散落在湖中的孔子的书卷,一捆捆的扔到岸上,宁肯为了恩师的书卷付出自己的生命。士为知己者死,这就是孔子的人格魅力。孔子怀抱着逝去学生颜回,足足四个时辰不肯松开,他只想用自己温热的体温温暖心爱的学生,唤回他的重生,爱生如子,这就是孔子的人格魅力。当孔子当年的政敌季恒子年迈老矣,生命垂危之际,心里最为牵挂的人就是孔子,想求得孔子的救赎成了他心中最大的心愿。能让自己的敌人心怀之、敬佩之,这就是孔子的人格魅力。因卫国内乱,学生子路战死沙场,临终之前依然谨记恩师教诲:"夫子有教:君子就是死,官帽也要堂堂整整"。诲人不倦,润物无声,这就是孔子的人格魅力。
在影片的最后,主题音乐响起,王菲那天籁般的声线唱出了韵味悠扬的《幽兰操》:"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众香拱之,幽幽其芳。不采而佩,于兰何伤?以日以年,我行四方。文王梦熊,渭水泱泱。采而佩之,奕奕清芳。雪霜茂茂,蕾蕾于冬,君子之守,子孙之昌。"这仿佛就是对孔子一生的写照和咏叹。幽兰其香,不为献媚,不为流俗,扬扬其香,只因由内而外的深刻涵养,深邃思想,深沉爱意,深切担当。这就是孔子,一个有着巨大人格力量的孔子!
带着感动与感慨,心里豁然开朗,耳边响起好多孔子的经典语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朝闻道,夕死可矣"、"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感谢《孔子》又为我上了一课,让我知道做一个有着人格魅力的人是件多么幸福、快乐而令人敬仰的事。真希望自己也能努力为之,做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
孔子观后感(2)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他和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几年。一直未曾放弃的是礼义仁和。
我带着并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这部影片。两个多小时,和场内的观众一起,很安静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说“《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但孔子带给我的,不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简单。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连同他身后的弟子一起,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但你感觉到的必定是如海涛般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
电影中孔子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于晚年返乡祖国——鲁国,他归而不隐,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
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献祭的戏,十分精彩。朝堂之上发哥舌战群儒,圆形的会场,不知道当时是不是这样的,整个场景很像古罗马元老院或者现在英国议会,呵呵,对待公山狃这种小人,最经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个话啊”,展现了孔子的从容和智慧,更大是幽默。
另外就是老子和孔子那段仙境般的对话,也可在历史上找到印证,史书中有关于孔子向老子请教学问的记载,而电影中编剧为了剧情的需要,让孔子去回忆他和老子的对话,此情节并无不妥,反而可以从他们的对话中表现了儒道两家思想的同异。
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给出了负面的评价:矫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动了,我相信颜回不顾生命,甚至都没有想到生命,反复潜入水中挽救竹简的那一刻,很多观众也落泪了,我也相信当孔子一直抱着死去的颜回不肯放手的那个场面,震撼了万千人。
给我印象较深的是孔子的弟子颜回之死,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颜回为了抢救夫子的书简,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这点让我很感动,在颜回的眼中,孔子的书简比自己的命都重要,仔细想想,正因为后来有着无数个颜回,我们现在才可以领悟到孔子的精神。当我看到孔子抱着颜回的尸体大哭,弟子们劝他:已经三个时辰了,已经缓不过来了。可是夫子依旧抱着,那个场面真的和悲惨。还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实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但是他始终记着夫子的教诲,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记着夫子说过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后,丧徒如丧子,但是夫子没有让泪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弟子虽然没有如偿所愿,但已得为仁。
我从电影《孔子》中感受到,我们应当学习孔子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成为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国家有用的人。
孔子观后感(3)
根据学校的推荐和要求,今天,我在爸爸的陪同下,再次观看了《孔子》这部电影。
电影《孔子》在前部分都是讲孔子投身政治与教育,使用“仁义礼治”来治理鲁国,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利。然而,在后部分却峰回路转,即从孔子推翻三桓失败和齐国大兵压境之后,孔子便开始里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最后到老的时候回到鲁国投身教育。孔子一辈子也没有将“仁义礼治”推行成功。
电影几乎没有涉及到孔子在学术上的成就和“仁义礼治”的思想,只是从一个很普通的视角来描述孔子的一生。片子的前半部分和孔子的面孔一样,看起来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和。然而,前半部分也为孔子的命运埋下了伏笔,即该部分实际上是危机四伏。同样的,平和的孔子,背后是其经受了一般人没有经历的痛苦以及在痛苦中体验的境界和对信念的执着。
这部电影有几个情节让我记忆尤深。
第一个情节是孔子推翻三桓失败后,孔子和鲁王的对话以及孔子和老子的对话。孔子以一腔充满“仁义”的热血誓以推翻三桓以维护“君臣之纲”。鲁王便说了,“仁义只是一个说辞,如果失败了,谁还在乎你仁义与否”,“我们应该‘无为方能无不为’”。于是,孔子便回忆起和老子的对话,老子提了一句话,如果做不到便索性放弃吧,这非常符合老子“无为”的思想。老子的“无为”,即无违,不要违反规律,也就是如果你真的做不到的话,说明条件还不成熟,无需勉强硬来。孔子眼见马上得以成功推行“仁义”,却在这一时刻失败了,要放弃以前所做的所有的努力,这真是一般人难以接受的。于是,孔子便离开鲁国,颠沛流离到周朝列国,每到一个地方便开始“仁义”的教育。
第二个情节是孔子和卫国君夫人南子的对话。南子对孔子说了一句话,“世人也许容易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的意境”。南子在电影出现的第一幕是,她拿着一卷书,趴在草上读书,从这一幕可以看出南子是一个有知识知礼节的人,当然也是一个美丽性感的女人。同样的,从她与卫君和太子等人的对话中,你也会发现,南子是一个聪慧、做事强硬果断的女强人。她对孔子充满一种“惺惺相惜”的敬仰与钦佩,他和夫子两个人在对话的那一刻都能够深深体会到对方的痛苦和境界。南子的出现,让我能够进一步理解孔子的内心和执着。
第三个情节是颜回之死。这个情节是让我最无法忘记的情节。我对颜回的体会是,他在片子是一个非常帅气、有才和忠诚的人。在这一个情节,一方面是颜回为了挽救孔子流离各国谱写的书籍而一次又一次的深潜到冰冷的水里,捞起一卷又一卷的竹简;另一方面是夫子恸哭的说道“回,你给我回来”,夫子只想颜回安全的爬出水面,而不是要他去捞那些花费了无数心血编写的书籍。颜回对夫子和夫子对颜回间的这种感情,真是让人无法言表。
第四个情节是孔子回到鲁国。他和弟子们经历了诸国战火,颠沛流离的回来后,在城墙底下哭着喊,我回来了。
看完这部电影,孔子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世人也许能够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的境界”。孔子内心的痛苦和对信念的执着让我无法忘记。这是一部非常有内涵的国产片。该片弘扬传统文化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能把这样的题材拍成如此优秀的电影,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孔子观后感(4)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他和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几年。一直未曾放弃的是礼义仁和。
电影中孔子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于晚年返乡祖国——鲁国,他归而不隐,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献祭的戏,十分精彩。朝堂之上发哥舌战群儒,圆形的会场,不知道当时是不是这样的,整个场景很像古罗马元老院或者现在英国议会,呵呵,对待公山狃这种小人,最经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个话啊”,展现了孔子的从容和智慧,更大是幽默。
鲁国大相国季恒子。季恒子虽然跋扈不仁,但是他识时务懂谋略。季恒子,既是阻止孔子在鲁国改革的主要对手,又是迫使孔子周游列国的推动人,最后还是让孔子还归故里的邀请人。造化弄人,季恒子的所作所为成就了孔子在德仁礼义方面的全面发展,而且季恒子还是最了解孔子心思的人之一,致死不忘迎孔子回国。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他睿智,聪慧,他是最理解夫子的人,也是能宽慰夫子的人,并是一个誓死不离夫子身边的弟子。剧情中,一是鲁君与齐君会面之时;二是夫子被冷落至不得不离开之时;三是给断粮几天的夫子送马肉汤时;四是冰裂舍身救书卷至死时。一次一次加深了我对其的印象,他面带正义,心向乐观。孔子是人心中的圣人,但他同样是一个普通人。在他失意之时,也是需要有人安慰。而颜回正是安慰孔子之人。在夫子与弟子们断粮那一情景中,我更可看出,颜回的与众不同。子路饿晕,断不喝夫子递来的汤,夫子一口,子路也只喝一口,命众弟子每人一口,众弟子竟抢似地争夺这一口。而回一口未喝。颜回死时,夫子抱之良久不松手。夫子不仅失去了一个他最欣赏的弟子,更失去了一个理解他的知己呀。
还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的死,让人心痛。鲁莽而急躁的他为实现老师理想而出战,为保护国君之子而死,死之前不忘老师训言。“夫子说过,君子就是死,也要正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后,丧徒如丧子,但是夫子没有让泪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弟子虽然没有如偿所愿,但已得为仁。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子见南子一段,尽管篇幅不长,但却是本片画龙点睛之笔,周迅也很符合卫国夫人南子的角色,当妩媚的南子试图挑逗孔子时,孔子却表现出谦谦君子坐怀不乱的气概。南子说:“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所体会的痛苦,但未必能领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到的境界。”是呀,孔子一生始终怀抱理想礼教众人。直至沦为丧家犬又如何。南子对其的评价难怪让夫子神情大变,颤栗不止呢!孔子心里也很感激南子的知遇之恩,遂说出:“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正如胡玫所说“《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但孔子带给我的,不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简单。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连同他身后的弟子一起,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但你感觉到的必定是如海涛般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
电影片尾,孔子说:“后人理解我,因为这部书;误解我,也是因为这部书。”是呀,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而记录他言行思想的《论语》也只能任人解读了„
孔子观后感(5)
孔子已经上映很久了,不过我没有看过,大概是因为国产电影今年来的“累累战果”让我对此丧失了信心。但是我还是在思修课上静静的看完了这两个小时。
“这是一个伟大的孔子,也是一个失败的的伟大的孔子。”导演胡玫如是说。与其他诸如此类的电影与书籍不同,这部电影给观众的是一个平凡的学者,而不是一名呼风唤雨无所不能的圣人。孔子会笑,会哭,有权势的巅峰,也有人生的低谷。这部电影中有着不少谬误和不足,但是我认为,这是一部有诚意的电影,因为他给我们塑造了孔子的另一种形象。
这是一个失败的孔子。在鲁国,孔子满心抱负,认为可以用自己的努力,用礼乐教化百姓,从而创造一个天下大同的世界。鲁君是赏识孔子的,所以他才可以一路高升一直做到代国相的地位。片中表现孔子的另一方面就是堕三都,在我看来,孔子的目标不是推倒高高的城墙,而是粉碎羁押在民众身上思想的枷锁。思想自由了,生活才能自由。然而孔子又是不幸的,他太过于信任不能将国家权力掌握在手中的鲁君,所以才会被季恒子赶出鲁国。孔子问颜回,我错在了那里,颜回说,你错就错在将全部的理想放在了鲁君的身上。其实在描述孔子在鲁国的生活这一段中,我最喜欢的还是齐鲁会盟时孔子站在高台上引弓射箭,然后对齐君怒目而视的场景,真是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势啊!
接下来就是孔子的流亡生涯。很让我感动的是孔子的弟子们驾车追上孔子,一众人在漫天风沙中徐徐前进,长长的车队并没有让我有流亡的无力感,而是让我感觉到这是一群“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士仁人。一个老师,可以有那么多为了追随他的脚步而离妻别子,背井离乡的学生,这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在卫国时导演加入了一些暧昧的色彩。子见南子。南子在话语中处处充满了对孔子的挑逗,孔子尴尬的表情让我忍俊不堪。但是南子说: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心头却很是沉重。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多么讽刺啊,世人误我、厌我、骂我,而知己者,却只是一个当时社会地位卑下的女人。这是孔子的悲哀,还是整个社会的悲哀?
孔子厄于陈蔡,这里有个师徒共食一碗马肉汤的场面,虽然说这是导演为搏取观众感动而加入的狗血桥段,但是看到师徒在寒风中高歌起舞时,我想到了一句话:“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也。”有着高远志向的人即使在困窘中也可以自得其乐,也许这就是思想的力量吧。
孔子有弟子三千,能者七十有二。在我看来最为出色的弟子就是颜回。也确是如此,孔子看待颜回比看待自己的儿子还要重要。颜回是理解孔子思想的,是可以将孔子的道传下去的人。在真正有理想有抱负的人看来,传道远重于传代吧。正因为颜回懂孔子的道,所以才会一次次深入冰冷的河水中收取简书,直到消失在河水中。可能很多人不能理解颜回爱孔子的大道胜于爱自己的生命,其实我们可以将自己代入思考一下,对于文人来说,文化的传承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也可以理解颜回死后,对于这个事实已经非常明白的孔子为什么抱住他的尸体四个时辰还不放开,这是对于自己最爱的弟子死亡的痛苦以及对于文化传承的迷茫。还有在流亡过程中,子路也死了。他是在履行对于卫君的承诺时死的。“君子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人。”在子路倒下时,还不忘孔子的教诲戴好帽子。“执政者,外正衣冠礼仪,内正品德心灵。”这才是一个君子的品行啊。我不由的想到后世一个也是为里理想而受尽苦难得人说的一句话: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子路的死让我感到沉甸甸的。
电影的最后,孔子吩咐弟子将整理好的《春秋》呈送鲁公,便面向着夕阳,溘然长逝。在他死前,他留下了这样一句话:“世人理解我,是因为这部书;误解我,也是因为这部书。”
孔子号称“述而不作”,但是《诗》《书》《礼》《乐》中饱含了他的智慧,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春秋》一书,孟子赞曰:“乱臣贼子惧”。一言以示之。自己的道自己的理想能在逝去之前得到实现,对于孔子来说,应该是幸福的吧。“一个人如果不能改变世界,就去改变自己的内心。”孔子做到了,他用自己饱满的内心给了世人答案。
整部影片细腻的描写了一个平凡的孔子,失败的孔子,伟大的孔子。说他平凡,是因为他也有和常人一样的小瑕疵,小爱好,爱喝酒好武术,对于别人的认可过于看重;说他失败,是因为“有家小而不能享其乐,惜弟子而不能全其身,爱国家而不能报其君,恋故土而不能立其足,怀理想而不能偿其志”,从哪方面看都无比失败;说他伟大,是因为尽管失败,饱经风霜苦难、尝尽世间冷暖中周游列国十四年,也不曾放弃自己的理想,奠定了领跑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文化传统。
看完之后,我在想,这部电影是不是应该带给我们一些思考?在如今很现实的现实中,我们在面临梦想与生存的冲突时,到底该如何抉择?我还不够成熟,也没有经历过这样的选择,所以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是我想,这应该引起每个观影者的思考。
《孔子》不是一部很完美的电影,但是可以带给我们触动的,可以为我们塑造一个不一样的圣人的,可以带给我们思考的,那些不足的地方都可以被忽略,只余下只属于自己不同的收获,不是吗?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