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秩序》读后感
时间是什么?
也许有人会说是钟表上时针与分针的运动的轨迹,也许有人会回答是昨天与今天的界限,甚至有人会认为它是生命存在尺度,也亦或许是一种回忆。在我们的直觉世界里,时间是全宇宙统一的,稳定地从过去流向未来,是可以被度量的,是可被感知的,是消失一去不复还的……然而卡洛·罗韦利用他热忱的物理学与哲学相结合的方式向我们描述一个奇妙的、颠覆性的时间概念,彻底打破了我对时间的习惯性认知,也粉碎了过去、现在、未来的连续性及无间断性的认识。
[意]卡洛·罗韦利著
杨光译
出版日期:2022年6月
《时间的秩序》这本书向我们讲述了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我们认知时间的崩塌;总结现代物理已经理解的关于时间的内容,指出在时间的结构并不像它看起来那样,均匀统一的流动;第二部分,描绘时间崩塌之后我们还剩下什么,一片大风刮过的空白,几乎失去了时间的所有痕迹一个被剥离至本质的世界,闪耀着荒芜与恼人的美;第三部分,在一个没有时间的世界,肯定有什么东西导致了我们熟悉的时间的产生,以及它的秩序,让未来不同于过去,让它平滑流动。我们的时间肯定会以某种方式出现在我们周围,至少是因为我们而生,也依循我们的尺度。
第一部分:时间的崩塌
这一部分卡洛·罗韦利从五个角度讲述我们认知的简单、基础、均匀流逝的时间是怎样崩塌的。通常我们认为在时间的进程中,宇宙中的时间是以有序的方式次第发生,即过去、现在、未来。过去是既定的,未来是开放的,然而这一切都被卡洛·罗韦利证明是错的。
1、统一性的消失
①时间在山上要比在平原流失的更快,用来做事的时间更多。(例子:高原地区的人比平原地区的人衰老的更快)
②不停运动的人,时间流逝的更慢,用来思考的时间更少。(例子:经常运动的人比不爱运动的人显得年轻)
2、方向性的消失
①过去与未来有别,原因先于结果。过去我们无法改变,它具有稳定性,而未来是不确定、开放的空间,具有可塑性。时间不是一条双向的线,而是有着不同两端的箭头。如下图所示
②过去与未来有别的物理定律来自于“热力学第二定律”,也就是“熵”,用字母S表示,是个可测量可计算的量在孤立系统中会增加或保持不变,但永远不会减少。其公式为:ΔS≥0,核心在于热量只能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而非反过来。在世界的基本方程中,仅仅在有热量低地方,时间之矢才会出现。因此时间与热量低联系是根本性的:每当过去与未来的差异显现,都会有热量参与其中。例如:在一段影片中如果有一只球在滚动,我无法分辨影片是正常放映还是在倒放。但是如果球停了下来,我就知道是正着播放的,倒放的话,是不可能发生的事,球不可能自己动起来的。球减速到最终静止下来,是由于摩擦,摩擦生热。只有在有热量的地方,才会有过去与未来的差别。再例如念头,从过去延展至未来,而非反之——实际上,思考也会在我们的大脑中产生热量。
3、当下的终结
①由此可见,一个共同的当下并不存在:时空的时间结构并不是像图A这样的分层,而是像图B完全由光锥组成的结构,所以现在即空无。
②卡洛·罗韦利比邻星b的例子对我们讲述了当下,使我们明白时间会被速度延缓。从宇宙的概念来说,现在并不存在。同时又从人类对时间敏感度的角度为我们讲述在地球上的当下的概念,涉及与我们邻近的事物,而非远处。我们的当下不会延伸到整个宇宙,它就像我们周围的一个气泡。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当下就现在所看到的一切。
4、独立性的消失
①亚里士多德认为时间不过是对变化的量度,而牛顿认为即使没有变化,也有时间在流逝,我个人比较倾向于牛顿的看法,时间只不过是与我们个体和事物一样可以用接近模糊的视角来被形容,置身事外的一种东西,只要有相对物,时间便在流逝,事实上空的空间也是一种存在。
②35岁的爱因斯坦意识到,时间流逝的速度在不同的地方是不一致的,因此时空并没有勾勒出有序的状态,而是被扭曲的样子,甚至当引力波经过时,小光锥是会从右向左一起振动,像被风吹过的麦穗。
③以这种方式,朝向未来的连续轨迹返回最初的事件,也就是起点。也就是说如果“封闭时间线”我们是可以从未来回到过去。
④爱因斯坦则对亚里士多德及牛顿对观点进行了整合,认为时空是引力场。时间失去了相对于世界其余部分对独立性。
5、时间量子
①在剔除时间前面提到的4个特性之外,作为物理学家的卡洛·罗韦利开始从量子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分立性、不确定性、与物理的关联性是构成了量子力学的三个基本特征。
②量子即为基本微粒,是量子力学得名的原因。根据这一现象时间也会存在最小的尺寸,普朗克时间便是时间最小的尺度。
③时间变成分不连续的特定取值,粒子的运动具有不确定性,物理学家用“叠加”来对它们出现的位置进行描述。拉伸时间久如同不同时空的叠加;光锥的结构会在所有区分过去、现在、未来的点涨落,甚至过去、现在、未来的区别都可以涨落,变得不确定。如下图所示:
④当量子与其他事物相互作用时,不确定性就会消失。也就是说当有第三者物体作用时,它便有规律了,比如在装有阴极射线管的老式电视机中,当有外加电压作用时,电子在屏幕的某点出现,构成电视机图像的亮点。电子与屏幕相互作用,同时有第三个物体作用,特定的状态就出现了。
总结:不存在单一的时间,每个轨迹都有自己的持续时间;根据位置与速度,时间会以不同节奏流逝;它是没有方向的:在世界的基本方程中,过去与未来的区别并不存在;方向性只在我们进行观察并忽略细节时偶然出现。在这种模糊的视角下,宇宙的过去处于一种奇特的“特定”状态,且没有“当下”概念。
第二部分:没有时间的世界
当时间失去统一性、方向性、当下、独立性、连续性时,时间便消失了,“时间”的消失并不意味着世界会静止不动,恰恰相反,所有的变化普遍存在,并不会被时间所控制。
1、世界由事件而非物体构成
①物体与事件的区别在于,物体在时间中持续存在,而事件的持续时间是有限的。
②思考世界的最佳方式在于变化,而非不变。不是存在,而生生成。建议我们把世界看作事件、过程的集合,可以更有效的让我们理解世界。这是与相对论兼容的唯一方式。世界并不是物体的集合,而是事件的集合。
③“物体” 在归于尘土之前,本身仅仅是暂时没有变化的事件,最终一切都需复归尘土。因此,时间的缺失并不意味着一切都停滞不变。它只能说明,让世界感到疲倦的不间断的事件并不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无法被一个巨大的钟表测量。我们所说的“时间”只表示“发生”,那么一切皆时间。时间之内别无他物。
2、语法的力不从心
①既然世界是事件的集合,那么“真实”“存在”又是什么?
②哲学家的“现在主义”是实在会从一个当下演化到下一个当下。“永恒主义”认为流动与变化都是虚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都同等真实,同样存在。前者认为事实上客观存在的“当下”是不存在的,后者表示过去、未来与现在都可以看成同一个当下,显然也不能成立。维特根斯坦说:如果我们不把永恒性理解为时间的无限延续,而是理解为无时间性,那么此刻活着的人,也就永恒地活着。人生之为无穷,正如视域之为无限。
③那么真实到底是什么样的,事件之间的时间关系又该怎样建立?或许这只是我们现有语法的局限性。语法的发展来自于我们有限的经验,在我们理解世界的丰富结构之后,才发现它的不精准。
3、以关联为动力
①要描述世界并不需要时间变量,需要的是真正描述世界的各种变量:我们可以感知、观察并最终测量的数字。世界的基本理论必须这样来建构,并不需要把时间当成一个变量,只需要告诉我们事物相对于彼此变化的方式,也就是告诉我们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也就是说我们没有真实的时间,但可以根据相同的规律,把这些规律称之为“时间”。
②量子引力的基本方程就是这样构建的,其中不包含时间变量,而是通过指出变量之间的可能关系来描述世界。
③本书中,我个人认为最矫情的地方是这两句话:没有情感,没有爱,失去也就不会带来痛苦。生而为人,我们依靠情感与思想而活。
④罗韦利作为意大利理论物理学家 ,同时也是“圈理论”的开创者之一。他运用了基本量子事件与自旋网络来描述世界的关联是由点的集合。基础粒子、光子、引力子或其他“空间量子”是场以分立的形式显现。这些基础粒子并不存在于空间之内,而是形成空间,世界的恐惧由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网络组成。他们并不居于时间之中,而是彼此间不间断相互作用,以此存在。我们称这种相互作用是世界的现象,是时间最微小的基础形式,无方向,也非线性。
⑤空间邻近的关联把这些空间微粒联结成网,我们称之为“自旋网络”,“自旋”一词来源于描述空间微粒的数学。自旋网络中的一个环称为“圈”,“圈理论”就因这些圈而得名。这些网络进而会通过不连续的跳跃彼此转化,成为在理论中被描述为“自旋泡沫”的结构。时间与空间不再是容器或世界的一般形式。它们只不过是量子动力的近似,其中既不包含时间,也不包含空间,只有事件与关联。
总结:被一片大风刮过的空白,几乎失去了时间的所有痕迹。一个奇怪、陌生的世界,仍然是我们栖居的这个世界。
第三部分:时间的来源
在继续时间坍塌和没有时间的世界之后,时间来源这部分是最困难的,但也是最重要的,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在一个没有时间的世界,肯定有什么东西导致了我们熟悉的时间的产生,以及它的秩序,让未来不同于过去,让它平滑流动。我们的时间肯定会以某种方式出现在我们周围,至少是因为我们而生,也依循我们的尺度。
1、时间即无知
①通常解释时间与平衡态之间关联的方式,是把时间看作绝对的、客观的;能量会掌管系统的时间演化;平衡态系统是所有相同能量状态的混合。因此,解释这个关系的传统逻辑是:时间→能量→宏观态
②观察到一个宏观态,也就是世界的模糊形象,那可以被解释为具有一定能量的混合,这又会产生时间。也就是:宏观态→能量→时间
③由①②可得出时间被确定下来,仅仅是“模糊”的结果。文中举例:一杯水中,有无数我们无法看到的微观现象,能够被看到的只是它的熵。但还有些东西是真的,模糊本身决定了一个特殊的变量:时间。因此在基础相对论物理学中,没有变量扮演着像时间那样先验的角色,我们可以把宏观状态与时间演化之间的关系反转:并不是时间的演化决定了状态,而是状态——模糊——决定了时间。
④像这样由宏观状态确定的时间被称为“热学时间”。热学时间的表现方式最接近我们通常所说的“时间”因为它与宏观态的关系就是完美从热力学的制度无异样。
⑤“量子时间”:位置与速度的顺序变化是量子变量理论的“非对易”因素,非对易确定了顺序,在确定两个物理量的同时也带来了时间的起源。确定一个物理量并不是独立的行为,它需要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的效果取决于顺序,这一顺序正是时间顺序的最初形式。这些相互作用的效果取决于发生时的顺序,也许这才是世界时间顺序的源头。
⑥模糊的起源来自于量子的不确定性,以及物理系统由无数分子组成这一事实,都是时间的核心。时间与模糊密切相关。模糊是由于我们不知道世界的微观细节。物理学的时间,从根本上讲,是我们对世界无知的体现。时间即无知。
2、视角
①罗韦利在书中指出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全部差别在于“熵”,过去是熵要低一些。但是我们又该怎样去定义过去的熵是低的呢,我们置身于宇宙之中,从内部去观察这个世界。或许我们应该换个视角,变化的不是世界,而是我们在自己角落的独特视角。
②一个系统的熵与模糊直接相关。它取决于我没有记录下什么,因为它取决于不可分辨状态的数量。同一微观状态,相对于一种模糊的状态熵也许很高,而相对于另一种状态也许熵就会很低。
③世界的熵并非只取决于世界的状态,也取决于我们模糊世界的方式,而这又取决于我们与哪些变量相互作用,即我们这部分世界与变量的相互作用。
3、特殊之处会出现什么
①推动世界的不是能量,而是熵。没有低熵,能量会被稀释成相同的热量,世界会在热平衡中睡去,过去和未来将不再有别,一切都不会发生。
②存在的是过去的痕迹,而非未来的痕迹,仅仅是因为过去的熵较低。不可能有其他原因,因为过去与未来之间区别的唯一来源就是过去的低熵。
③大量过去痕迹的存在产生了那种熟悉的感觉,认为过去是确定的。而不存在任何与之相似的未来痕迹让我们产生了一种感觉:未来是开放的。痕迹的存在让我们的大脑可以创造大量过去的地图,未来却没有与此相似的东西。这一事实是我们能够在世界上自由活动这种感觉的根源:在不同的未来之间做出选择,虽然我们无法对过去做些什么。
④因果关系,记忆,痕迹,世界以及发生的历史,都只是一种视角的结果,就像天空的旋转只是我们奇怪的视角的结果一样。因此研究时间还是应该回到我们自己。
4、玛德琳蛋糕的香味
①当我们把注意力转向我们自己,作为人类,我们到底是什么?实体吗?但世界不是由实体构成的,而是由彼此联系的事件组成。那么,“我”到底是什么?我们是过程、事件、复合物,并且受限于时空。但如果我们不是一个单独的实体,那么是什么建立了我们的身份和统一性呢?是什么造就了这一切?
②本书围绕不同的因素结合起来有三点。第一个是,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种视角。通过对我们生存必不可少的广泛关联,世界在每个人那里得到映现。第二个是,在反映世界的过程中,我们把它组织为实体。我们会在一个大致均匀稳定的连续过程中,尽我们所能地通过聚合与分割来构想世界,与世界更好地相互作用。第三个是:记忆,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我们并不是连续时刻中的独立过程的集合。我们存在的每个时刻都通过记忆,由奇怪的三条线索与我们最近的和最久远的过去相连。我们的现在充斥着过去的痕迹。我们是自己的历史。我是我自己讲述的故事。
5、时间的来源
在许多我们可以谈论的时间里,最终只能谈论一个——我们经验的时间:均匀、统一、有序。这是作为人类从我们的特殊视角对世界做出的近似、近似再近似的描述,我们人类依赖于熵的增加,被固定于时间之流。通过《时间的秩序》每一部分的描述,大家也许明白了时间的来源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只有我们的存在才可以侵入时间中,去完成不可言喻的美好!
总结:也许吾心即是宇宙。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