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邑之有观游,或者以为非政,是大不然。夫气烦则虑乱,视壅则志滞。君子必有游息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清宁平夷,恒若有余,然后理达而事成。
唐柳宗元《零陵三亭记》
近年来,我国的住宅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并向量和质同时并重的方向转化,相应的,从今注重住宅内配套设施的完善转而开始关心外部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从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逐渐推向包括生态、心理、文化在内的综合领域。
一、存在的问题
利益的冲突:现在,我国的居住区建设绝大多数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由房地产开发商主持开发,虽然住宅外部空间环境的品质与房地产开发的利益依然成正比,但是,高建筑密度的高回报以及开发商对经济回报的高额追求使得居住环境的生态设计仍处于一种弱势地位,甚至只能作为住宅卖点的时髦包装。开发商打着绿色生态健康住宅的旗号,每每说绿化率已达多少多少,而实际上,他们所作的只不过增加了一点绿地或健身设施,而对如何达到最佳生态效益,如何利用绿色能源等漠不关心,与其所宣称的生态相距万里。
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现在生态与设计结合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有关的论著也已不鲜见,这些论述从建筑节能、空间环境、人文社会等各个角度对生态的营建惊醒了或深或浅的探讨,也前几年支是空谈生态的口号而缺乏实际的研究相比,可以看到,生态设计的理论正在逐步走向成熟。但到目前为止,生态设计只是在政府部门投资管理的一些大型游憩项目或区域规划中才得以应用,而在房地产开发为主的居住建设中,生态设计还极少应用。
二、设计探析
下面,笔者就居住区的生态设计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仅是从居住区本身着眼,从人性化和生态效益出发,从建筑的节能、空间结构要素、自然绿化景观、人文环境四点对居住区的生态设计方法略作分析,不免有偏颇之处。
三、建筑的节能
现在国内外的生态设计实践,几乎均是建筑的节能角度出发,通过屋顶绿化、太阳能的利用、节水设施等等构筑建筑的生态体系。1993年世界人居奖(Word Habitat Award)的丹麦哥本哈根郊区巴莱拉普(Ballelup)科斯特帕肯住宅区,日常综合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降低了75%,除了上述的生态设施系统,设计师还提出建立能控系统(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简称EMS),该系统在各组团间建立了平衡调控模式,全面监控、调整、平衡整个住宅区的能源消耗与各系统的运作,实现居住区内的资源优化配置。1996年上海2022年住宅国际竞赛德国OBERMEYTR公司的方案获二等奖,该方案在规划中考虑了由屋顶绿化系统、窗墙保温系统、屋顶雨水收集与储存处理系统、分质供水系统、太阳能供热系统、自然降温通风系统以及人车分行的交通系统构成完整的居住社区生态化结构体系。这些系统在德国已分别在不同的住宅区内进行了实践,效果显著。国内这方面也已经开始了实践,xxx东部开发区内有一组住宅建筑便是利用了太阳能光电板来节省能耗的。
四、空间结构要素
空间结构要素分析主要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上,从人的环境体验来探讨设计方法。本文从边界、入口、基线、基面、顶面、立面六部分来稍作探讨。
1.边界:边界是居住环境的生态屏障,为了发挥其最大生态效益,应使其具有一定宽度和尽可能的连续性;而强调连续性并不是代表全方位封闭,边界作为居住区内外视线、空间交流的要素,应根据具体情况利用地形、乔灌等打开透景线,已延伸居住区视野并可丰富街景。日本景观设计师德留弥称,日本已将围墙拆去,住区与自然融为一体,安全问题可通过智能化软件解决。
2.入口:入口是住区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反映居住区风貌的窗口,在入口的设计上,应该形成一种特制的景观形象,给居住者归属感和认同感;入口是人流、车流的通道,设计上,应先满足其功能要求和安全性,做到人车分流。
3.基线:基线指建筑基础和建筑环境的交接带,在景观生态学上来讲,对于居住区的整体环境,基线只能算作小的斑块的概念但其所起作用却不可或缺:①边缘效应:边缘带应具有更灵活的能流、物流,生态群落最丰富,生态效益最高;基线是一个非常好的潜在生态边缘带,应予以尊重保护,通过地形处理、栽植等创造活跃的边缘效应。②距离隔离效应:通过基线的生态设计,使户外行人与室内拉开一定的视觉距离,避免近距离对视或窥视的尴尬。③过度效应:基线是建筑的几何形体与自然环境的交汇处,两种景观语言的融会对话产生丰富的景观,过渡得的方法有以建筑语言过渡、以自然环境语言过渡、将自然元素引入建筑空间等④丰富景观:因其处于住宅与室外环境的交界处,人们朝夕可见,基线的边缘效应所带来的景观效益十分可观, 丰富的景观层次和景观质地,使室内外的居民都能得到美好的视觉享受。
4.立面:里面在空间三个面中是视觉最敏感部分,对于空间分隔和组织景观都具有很重要作用,空间的围合、收放都是通过立面来控制的。居住空间中,建筑立面所占比例最大,还有建筑、植物等围合的空间也不在少数,立面的围合可以创造个总各样的空间环境,佳则收之,俗则屏之。
五、自然环境要素
从自然环境生态群落来看,若在某个局部的景观设计中应用生态原则略显牵强,比如俞孔坚博士近作的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方案,在几十公顷基地里重建一个湿地生态环境谈何容易,博士的最后解释是对这种生态场景的模拟而非重建。作为居住区本身,其环境生态效应应置于城市整个生态系统的大环境中分析,在整个城市生态系统中,居住区绿地相当于一个镶嵌体,其在系统中的功能作用笔者不敢妄谈,下面仅就其内部的生态功能作用稍作浅析。
绿地的防护功能应该与其景观功能相结合,不但为居民带来生态的效益,而且还能带来精神的愉悦。所以在绿地的设计上,应该二者并重,否则不免失却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从生态群落的角度看,根据生境的自然特点和功能,采用适宜的群落类型,在树种选择上,科学地确定其引导和稳定生态平衡的优势种,并且保护物种多样性;在植物之间的相互搭配上,其核心是生态位的配置,掌握植物共生、循环、和竞争的原理,利用不同物种生态位的分异,采用耐荫性、个体大小、叶型、根系深浅、养分需求和物候期等方面差异较大的植物,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互惠共生,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良性生态系统;在资源利用上,保留原有树木植被,若原有河湖水体,用作为湿地资源予以保留,改变已往搬套陆地的绿化方式,建造带自然边缘的水体和湿地系统,构建水生和湿生群落,发挥近自然绿地群落的独特效益。
居住区的绿化还应注重植物的养生保健功能,许多植物茎叶中所含的物质成分可以杀菌或对某种病原体起到抑制作用,因此,树枝各种植物的保健功效,并自居住区绿化中合理配置,可以为居民创造出清新、健康、积极的绿色空间。
六、人文生态
居住区良好的生态效益不仅体现在硬质或软质的景观环境方面,而且还表现在居民之间的友好共荣的邻里关系方面。如今的一些居住区内,人情关系淡漠,邻里间闻其声而不知其名,对面宛若不相闻;中国传统的民居聚落的保护从某种意义上即是保护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笔者曾走访xxx小王府街的几户居民,他们相互之间融洽邻里关系正是现在居住区中所缺少的。
日本东京附近的绢之台住宅区,其中有一个非常受欢迎的贴身公园樱花公园,小公园除了其人性化的景观设计之外,还建立了儿童活动室,可以为放学后无人照顾的小学生提供写作业、手工劳动、阅读图书、展开体育活动的场所之外,还定期举办各种学习班,有社区内的老人或义工担任辅导员,由于为工作繁忙的家长解决了后顾之忧,所以深受居民的欢迎。
七、结束语
居住区的生态环境建设要建筑、空间、绿化和人文精神等多方面的有机结合,在进行居住区设计时,无论从哪一方面入手,都需要兼之考虑其他几方面,达到这几个方面的完美结合,才能为居民创造出优美、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环境。而这几方面的结合也并非简单的罗列,而是纵观全局,统筹考虑,这需要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园林设计、乃至开发商或甲方的积极配合、共同努力。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