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书心得(1)
几日前在得到订阅了李笑来的课,于是认识了这本书。
买来翻了几页,顿时觉得很感兴趣。书的话题是我一直关心的,光是书名就深深的吸引了我。既然如此,索性就当作教科书学习一番吧,并沿途写点读书心得。
因为是随读随写,我先简要介绍一下本书(第三版,电子工业出版社)的章节。全书一共九章,从第0章到第八章。它们的名字依次是:困境、醒悟、现实、管理、学习、思考、交流、应用、积累。
当一个人和一本适宜的书相遇,一定会碰撞出火花来,我想写的东西,多数属于这些火花的范畴。所以题目没有叫读书笔记,而叫读书心得。当然,欣赏的原句我也会摘录到这里的。
言归正传。
(一)我们的问题不是没有时间,而是不会用时间。
时间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你的,我的,他的,一样多。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整块整块的时间可以支配,之所以总是觉得不够用,从表面上看是由于分神,“神”很容易分到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上,之后就随着这些小事情扩散流失了。到头来又告诉自己:“我没时间了”。
“没时间了”这个结果所造成的压力比想象中大得多,它往往令我们忘记初衷,却投身到浪费时间的不良境遇中.........
“生活中明显有另外一些人----尽管数量上并不占优----在用另外一种状态生活。他们从容,他们优雅,他们善于化解各种压力,安静地去做他们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并总能有所成就。他们甚至可以达到常人无法想象的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原文摘抄,第0章《困境》)
(二)大脑是个好用的物件。我们是大脑的主人,并不是大脑本身。
无论是通过挣扎,不被大脑中的幻觉所控制的数学家约翰.纳什,还是闻名遐迩、在纳粹集中营里受尽残酷对待的维克多.弗兰克。他们最终选择了控制自己的大脑,而不是被自己的大脑所左右。一个人,即便他所拥有的一切一切都被剥夺,但只要一息尚存,他都能够拥有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心态的自由。
所以,即便在最最艰苦的外在环境里,一个人都能够选择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做他能做的,想做的,从而走出禁锢,重获身心的自由。
换言之,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而意识到自己思想的局限性,才可能做出心的选择。我们是大脑的主人,我们可以决定心的选择。
(三)心智的成熟是很重要的事。
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某件事情,(别管出于什么原因,哪怕是意外、偶尔的)当你以违背自己一贯的方式去做的时候,意外的发生了转变。做事情的过程令你觉得挑战,结果令你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而促使这件事情发生的思考方法和思考模式却是你之前欠缺不足的,通过这一次的经历,你把它完整的补充了。
那么,恭喜你,你的心智已经完成了一次开启.........心智一旦开启,它将“上不封顶,下无保底”.........之后,你的学习能力将会大幅增长,心智因此可能得到疯狂的发展,甚至重建。这完全取决于你的意愿和选择。
在你面前将是一个崭新的世界。
“需要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心智是他的知识和经验的总和,也包括他的思考方法和思考模式。因为无论是吸收知识还是总结经验,都需要经过思考才能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他的思考方法和思考模式都会多多少少产生变化,根据新的知识和经验,或巩固、或调整、或否定、或重建.........
.........看穿这一切,摆脱自己的局限,需要心智的力量。”
(原文摘抄,第一章《醒悟》)
(四)现实就是那么的现实,没有什么可描述的。
比如说,速成绝无可能。
做什么都需要时间,没有一蹴而就的事。
比如说,你想要什么,偏偏就没有什么。
对于生活,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有什么就先用好什么,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去换能换的东西,出者存,困者亡。
比如说,完美永不存在。
太追求完美的人容易脆弱,因为根本不现实。
比如说,未知永远存在。
每个人都不必太钻牛角尖,反倒应该多学习“在未知中不断前行。”
再比如说,现状无法马上摆脱。
务实比天分更重要。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上面认真、努力,你的能力就会不停的积累。快乐是一种本事,热爱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同时,付出自己的努力,做事情就能够专注而心无旁骛,那么你每时每刻都在进步。
(五)与时间做朋友。
接受现实,脚踏实地,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珍惜自己拥有的“不够多”的资源,既不清心寡欲,也不沉迷幻想。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
这个时候,无需管理,你是时间的朋友,时间也是你的朋友。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书心得(2)
第三章《管理》读的过程比较慢,也深入思考了一些。
这一章节讲述的不是管理时间,而是管理(面对任务的)自己。只有了解自己,了解时间,精确的感知时间,才可能使自己的行为与时间合拍。更好的做事情。
(一)估算时间
为了能够更准确的估算任务完成的时间,有一件事情不容忽略,就是在估算前,要先判断一下这个任务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
对于熟悉的任务,估算起来比较容易,也会比较准确。而对于陌生的任务,就要知道执行过程中必然遭遇意外,肯定是要耽误时间的。这样,就要根据客观现状合理的估算时间。
在这里,有一个类似墨菲定律的侯世达法则经常奏效:完成一个任务实际花费的时间总会超过计划花费的时间,就算制定计划的时候考虑到本法则,也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二)及时行动
估算好任务完成的时间,下面要做的事情是:马上行动。
我们都曾经有过本来想的挺好,却迟迟没有完成的事,有没有想过,原因是什么呢?
害怕做错,做不好?而其实,一个再清晰不过的事实是,无论什么事,只要去做,就一定会出问题。不用想得太多,接受这个现实,才可能心平气和的做事。
害怕不如别人?这需要承认另一个客观事实:任何一个领域,总是有一些人会比另一些人表现更好,费力更少。那么既然如此,努力去做就是了,你积极的心态加上勤能补拙,说不定超过别人也没准儿。关键是,马上去做。
担心别人的评价?要知道,那些真正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事情做对、做好的人,他自己亲身经历过,并深知做事情的不容易,他不但不会贬低和讥讽别人,反而会真诚的鼓励那些努力做事的人。而那些对别人总是报以负面评价的人,他热衷的也不会是正经做事。想明白了之后,让别人去说吧,做自己的事。
如果还有其他可能的原因,那么相信你也一定能够打垮它,之后,接受现状,面对问题,马上行动!
(三)直面困难
想起来我高中时候有一段时间学习效率低下,成绩也总是提不上来。那时候看上去我貌似也很努力,花了不少的精力和时间。后来回想,找到了原因:我总是喜欢把自己熟悉的知识反复复习弄到完美,精益求精,而自己的薄弱环节却迟迟不愿意去攻破它。每次这样复习之后,熟的更熟,不会的还是不会,而余下的时间和精力却已经不够。
这就是明显的逃避困难。如果头脑清晰,目标明确,简单的知识一带而过,把更多的功夫花在薄弱环节的提高上,进步一定是很快的。好在后来我意识到了,迅速调整过来,马上就见到了成效。伴随着成长的经历,几次受挫之后,我默默的养成了一个习惯:怕什么,就去做什么。
直面困难,必须是解决问题最快的方式。
踏实、专心地攻克难关,把该做的事做好,这应该是做事情的基本素质之一吧。
(四)关注步骤
具体到做事情了,反倒要三思而后行。所谓的三思,指需要考虑三个方面:内容(what),原因(why),方法(how)。一般内容和原因是比较清楚的,最关键的是方法(how)。
具体怎么做,用什么方法实现,制定可行计划,最终高效完成。需要每个人做好自己的项目主管。
“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通过关注“方法”去反复拆分任务,最终确认每个子任务都是可完成的,这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功课。这样的习惯,会使一个人变得现实、踏实。这既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后天习得的技能。这种技能无比重要,却常常被忽视,因为掌握这种技能的人总是默默地应用它,而忽视这种技能的人从未看到过它的具体实施过程和巨大好处。”
(原文摘抄,第三章《管理》)
(五)并行串行
我喜欢在运动(比如说户外健走)的时候听课。当然前提必须是环境安全舒适,噪音少。这样,运动和学习就可以同步进行,即所谓的并行。
而正式读书的时候,我是连音乐都不能有的(这也是因人而异的习惯吧)。必须要在安静的环境下一心一意的学。理解、记忆、思考、笔记等等。读书与别的事情之间只能串行,无法同时进行。
总之,合理分配可以并行和串行的任务,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六)感知时间
时间是朋友。感知时间,就是了解朋友。
这一部分,作者提到20岁的时候学习李敖,做每天的“事件日志”,即把每天做过的事件本身记录下来。后来,作者受到了另一个人(柳比歇夫,《奇特的一生》的主人公)的影响,基于过程做记录。即把每天发生的事件所用的时间记录下来。这样做的一个巨大的好处是:它会使你对时间的感觉越来越精确。
下面是作者摘录《奇特的一生》中的一段话:
“柳比歇夫肯定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时间感。在我们机体深处嘀嗒嘀嗒走着的生物表,在他身上已成为一种感觉兼知觉器官。我作出这样推断的根据是:我同他见过两次面,在他日记中都有记载,时间记得十分准确------“一小时三十五分”、“一小时五十分”;然而当时他自然没有看表。我同他一起散步,不慌不忙,我陪着他;他借助于一种内在的注意力,感觉得到时针在表面上移动------对他来说,时间的急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他仿佛置身于这一急流之中,觉得出来光阴在冷冰冰地流逝。”
做时间的朋友,就是要在真正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尽可能精确的感知时间,而后使自己及自己的行为与时间“合拍”。
与时间亲密无间,不是一件很容易,但却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情。
接下来,总结一些具体的感知时间/实现目标的方法。
每天制订时间预算(一天活动之前,用10分钟制订今日时间计划,并选择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做)
每天记录时间开销(用时10分钟,清楚自己每天做了那些事,尽可能准确的记录用时)
根据目标制定短期计划:如十天、一个月、三个月、半年、一年。在目标现实可行,方向确定的情况下,辅以计划,才能成功。
有些重要的事情没有必要做计划,只要坚持去做就是了。这个很好理解,比如对于一些人,锻炼身体和保持体形,就是不需要计划的。每日例行,形式各异,但必须达成。
不要以为制订计划和每日小结是负担(在没有看到本书之前我已经开始每日记录事件了,看到本书后会调整方法,但肯定会坚持)。当你认真的去做,并且形成习惯后,这个过程不仅能够带来成就感,而且你逐渐的也知道,哪些事是对自己真正重要、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坚持下来真正发生改变的是:你对时间拥有了很精确的感知。
久而久之,你便拥有了一种能力,即根据需求和目标,让自己聚焦在重要的事情上,并且使它比较完美的实现。(高效率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生活中也有很多有趣,但可能对你当前的目标暂时“无用”的事情。那么,在你的任务完成之余去享受它们吧,陶冶情操,可以令人心情愉悦。这也是人生更大的目标。
(七)预演
《管理》一章基本学完了,最后介绍一个有利于任务完美实现的特别有效的方法:预演。
我们每个人都有登上讲台讲课(或演讲)的经验吧,哪怕比较短的时间。
我也有过,不长也不短整整4年。那个阶段,我无意中养成了一个习惯。每讲一节课之前,都要把自己登上讲台的情景在脑海里先演练一遍,我管这个过程叫“情景备课”。情景备课,就是本书所说的------预演。过脑海的不仅是我要讲的内容,这节课的时间安排,组织结构。还有课堂中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的预想和解决方案。我会做足充分的准备,把我能想到的、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预演出来,之后在大脑中进行真实情景的模拟解决,好像它们真的发生了一样。
神奇的是,这种预演进行的越熟练,清晰,细致。自己在真实的课堂发挥得就越游刃有余,课堂效果就越好。自己对于时间的把握也特别准确。
得到好处之后,就更加喜欢用,以至于形成了习惯。做起来非常简便,就是在正式备课以后,脱离教案,选择闭目养神时,临睡前,等等的静处时间,都可以进行。
关于预演,书中举了一个实例。我觉得很好,摘到这里分享。
“书中提到,年科同志有一次被一群美国特工追杀,手中的左轮手枪里已经没有子弹,只能靠奔跑摆脱厄运。在这个过程中,他冲下了一段长长的大理石台阶,跑着跑着,突然做出了一个常人无法想象的动作------停步蹲了下来。在这段时间里,追赶他的那些特工因为高度和视角的关系,无法用枪射中他,同时,他因此赢得了宝贵的七八秒,得以从口袋里拿出子弹装进左轮手枪,打得追赶他的那些特工慌忙寻找掩体自保,而他最终成功逃脱。
年科同志后来回忆,当时他之所以能做出一个那么令人震惊的动作,是因为在他脑子里这个动作已经提前演练过无数次,而他也设想过不知道多少种逃跑时可能发生的状况------他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早晚有一天会遇到那样的追杀。他说,所有高级特工都明白一个简单的原理:任何动作演练到一定次数,就能准确完成------甚至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他只不过是把这个原理应用到了极致而已。”
(摘自第三章《管理》)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书心得(3):学习
第四章,作者从新的角度阐述了学习。
“如果说,车是人类腿脚的延伸------使人们走得更远,望远镜是人类眼睛的延伸------使人们看得更清,计算机是人类大脑的延伸------使人们算得更快.........那么,学习就是人类所有能力的延伸------使人们拥有更多能力,并且往往主要取决于你花费的时间与精力。需要注意的是,这只不过是成本而已,尚未考虑收益。事实上,学习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为。”
(摘自第四章《学习》)
产生效率的本质,是学习。
换言之,学习产生改变。
无论是学习一种技能,一门学问,还是学习别人的思想、观念等。学习本身具有这样的特点:从你学会的那一刻起,一切就发生了改变,它们是不可逆的。你和以前的你就不一样了,眼前的世界因学习而打开。
(一)学习的基本途径
通过“亲身体验”,可以学习。看到,听到,闻到,尝到,摸到......
通过“试错”,可以学习。试过之后,发现有的可以,有的不可以......
通过“观察”,可以学习。从别人的经历中,增长自己的见识,吸取经验教训......
比以上的途径更近一步的,是“阅读”。通过阅读(当然,这更加需要伴随正确的思考与鉴别,运用心智的能力),可以学到我们无法亲身体验,不容易观察到,更难以亲身试错的经历、经验和知识总结。
从古至今。文字的出现使得阅读成为可能,而互联网又使得一切的传播更加的快速和便捷。我们生活在一个全新高效的时代,迅速获取资源的能力,高效阅读的能力,正确思考的能力,都是学习新知识所需必备的基础能力。
(二)开启心智,正确思考
思考、求知的过程,某种意义上就是探求因果关系的过程。而探究真理,尊重科学,才可能摆脱“个体感知”的局限,正确的思考。
开启心智,正确思考。是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必经之路。
这里,作者阐述了自己的宗教观:宗教和科学不一定是对立的。
“与科学一样,宗教也是人们用来“思考”、“解释”这个世界的工具,只不过,在解释物理世界方面(如生命起源的根由、天体运转的机理),现代科学已经逐步代替了宗教。当今宗教的重心已经转移到另外一个更需要它的方面------人文领域。”
“我们知道,每个人内心都充满了恐惧,而所有的恐惧其实都源于我们害怕未知。这样看来,恐惧是永恒的,因为我们不可能无所不知。对此,托马斯.叟的类比特别精巧:“在茫茫而又无限的未知空间里,我们的“知识”只不过像其中的星球一样,而星球与星球之间的空隙比那些星球本身不知道要大出多少倍。”所以,我们需要“信仰”、“希望”、“爱”、“奇迹”,甚至“怪力乱神”等被学者们称为“必要之幻觉”的东西去填补这些空隙才能心安。”
(摘自第四章《学习》)
(三)经验的局限
通过学习应该使认知升级,但学习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就是经验主义。
我们个体的经验有限,绝大多数人无法突破自我经验的局限去理解别人。而群体经验也受人类寿命的限制,无法得以更大程度的亲身经历。所以,永远不要妄自去诋毁别人的生活,因为你不在别人的经验里,无法真正了解别人的感受。
事实是,在我们的一生中,需要用相当长的时间,通过枯燥的学习和反复的实践来获得文字运用能力,通过阅读汲取知识,培养清晰的逻辑思维,以科学的方法思考问题,才可能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同时也需牢记:这个世界上,存在“与现有经验相悖的知识”,把这句话变成经验,可以用它去类比未知。
(四)自学
自学能力是每一个人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作为一个人,终究是要自我成长的,而自学能力,伴随其自我成长的历程,在适当的时机养成,受益终生。
自学能力的基础是阅读理解能力。说来简单,做起来其实很难。这个过程需要大脑的识别,记忆,分辨,存档、等系列步骤,直至融会贯通。
而突破了阅读障碍的人,随着自身知识的不断积累(不停地阅读、观察、理解、交流、沉淀、筛选),终究会发现图书馆的好处,和互联网搜索引擎的终极价值,为自己的自学之路配上一把锋锐的宝剑。
在自学的能力中,“写作”占有一席之地。以下一段摘录作者关于写作的文字(第四章《学习》),希望给我们都能带来帮助。
“这里提到的“写作能力”,不是写小说的能力,不是写诗歌的能力,不是写剧本的能力,也不是写散文的能力,只是写作能力中最基本的一种------写出简洁、有效、准确、朴素、具体的说明性和说理性文章的能力。”
“我只想说:从人类的整体发展情况来看,除了“文学”,文字还有更多其他的责任,如传递信息、积累经验、共享知识等,而且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后者可能更为重要。”
学以致用,自学能力才能转化为价值。
转变心态,正视学习的进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也是一种螺旋形的上升,貌似后退的时候,也许正是你厚积薄发的最关键时刻。
坚持下来,稳稳走好自己的路,你就能够有所收获,体会到努力进取的乐趣所在。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