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学范文!

当前位置:爱学范文网>>工作范文>>工作计划范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15篇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15篇

标签:时间: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1

教学设计:

1.学情分析:现代诗歌较之于当代诗歌,思想内容比较容易把握。因为《再别康桥》是新诗中的名作,特别适宜朗诵,所以课堂上应少作分析,多多朗诵,进而把握诗歌的感情变化流程。

2.教材分析:对这首诗的理解有两种说法:一是作者为了躲避与陆小曼的感情纠缠,再次到英国寻找以前与林徽音的旧梦,聊作排遣,另一种是说此诗就是表达对康桥的留恋与热爱。教学中,可以根据文本写景抒情的特点,采用第二种说法。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徐志摩及本诗歌的写作背景;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的主题;了解现代派诗歌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在熟读和背诵的过程中,深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赏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母校的眷恋之情和如烟似波的离情别绪。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徐志摩的生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了解诗中的意象

2、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

教学重点:

从诵读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难点:

从诗的意象中把握徐志摩诗的艺术美。

教学方法:

以诵读为主,教师从旁点拨指导,学生反复朗诵鉴赏诗之美。

教学手段:

配乐诗朗诵,营造诗意氛围,师生共同进入意境。

一、交流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5分钟)

涉及生平经历、创作背景:

资料(1)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

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

资料2康桥=剑桥,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

(设计意图:对徐志摩的个人经历的了解是感知诗歌真情的前提。)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说说各自的初读感受。(2分钟)

(述说感受: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

2、指名朗读,交流诗歌内容。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第7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设计意图:了解诗歌内容的目的在于为下一步分析诗人抒发感情的方式、技巧,以及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感情夯实基础。)

3、自读诗歌初步感知诗人情怀。

(设计意图:初步立即基础上的再朗读可以加强学生对诗歌感情的理解。)

4、赏配乐诗朗诵。

(1)欣赏配乐诗朗诵。

(2)自由朗读

(3)读交流诵读感受。(感情变化:依恋-欢欣-陶醉-执着-激动-沉默-平静)

(设计意图:欣赏的同时学生会不自觉地与自己的朗读进行比较,从而进一步体味诗歌的感情为进一步研究诗歌的“三美”创造条件)

再读诗歌

完成练习:字词注音(青荇榆阴漫溯斑斓笙萧)

四、分析鉴赏——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

预设问题(1)读了许多遍课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

——风光如画。

(2)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寻找意象)

——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潭水,长篙,星辉

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们都已超越了它们的自然属性,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恋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意象。

教师意象:

这些景物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们本身的自然属性。这种“经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被称之为意象。

五、再次朗读

找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配乐朗诵,全班深入体会。

六、朗读诗歌

七、作业:背诵诗歌、体会诗人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能鉴赏“新月派”诗歌的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

2、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

教学重点:

从诵读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难点:

从诗的意象中把握徐志摩诗的艺术美。

教学方法:

以诵读为主,教师从旁点拨指导,学生反复朗诵鉴赏诗之美。

教学手段:诵读。

教学过程:

一、交流诵读课文技巧。

——节奏、韵脚、感情……(5分钟)

二、再读确定自己的学习主题(15分)

1、主题提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简介诗歌“三美”追求

闻一多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集诗人、学者和斗士于一身的重要诗人。他不但致力于新诗艺术美的探索,提出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歌"三美"的新格律诗理论主张,还努力进行创作实践,写出了许多精美诗篇。他的新格律诗理论被后人称为现代诗学的奠基石,影响深远。

《诗的格律》是闻一多先生系列诗论中最重要的一篇。在这篇论文中,他系统的提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这一关于新诗"三美"主张遂成为新格律诗派的理论纲领。

2、主题研究本诗歌“三美”。

建筑美: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形式)

音乐美: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语言)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绘画美:金柳新娘招摇彩虹似的梦——(意境)(分析: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三、再读课文,品味诗歌三美。12分钟

1、一读品位建筑美

2、品位音乐美

3、品位绘画美

4、自由读品位诗歌追求的“三美”。

四、背诵诗歌。8分钟

1先完成背诵任务的介绍经验。

2老师指导背诵技巧

主题背诵——根据各个小节之间的关系背诵。

差异背诵——找不同小节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想象背诵——根据本诗歌“绘画美”的特点,想象各小节所创造的美丽意境背诵。

……

五、拓展。

1比较读与李白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较本诗的艺术特色。

特点: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①一般别离的诗,告别的是人,而此诗不是,告别的是康桥,作别的是西天的云彩。

②一般别离的诗,告别时会有千言万语的嘱托与叮咛,或牵手顿足,或肝肠寸断;而此诗却从“轻轻、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个只着色不摹声的寂静环境,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③独具特色的意象选取。没有告别送行的人,以及车水马龙,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种清新感。

2谈炎你对徐志摩诗的认识,将所获写成三四百字的小文章。

六、作业:1、背诵诗歌2、搜集并欣赏徐志摩的诗歌,进一步了解徐志摩的诗歌追求。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层面:体会全诗巧妙的构思,初步掌握通过意象分析鉴赏新诗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层面:朗读、设问、启发、讲解相结合。

3.情感与价值观层面:领会诗人的惜别深情。

教学重点:全诗意象的把握和体味。

教学难点:诗人对康桥的深沉情感及新诗鉴赏方法。

教学设想:

一、回顾离别诗作,引出《再别康桥》

古来痛苦之事莫过于死别,恰如归有光的三番丧亲,林觉民的就义别妻;死的别离纵是无奈,也只得坦然接受,而生的分离更令人黯然伤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悲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此去经年,纵是良辰美景虚设,更与何人说”的凄清。

古人对于离别有着深深的体会与情思,那么现代人又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板书:再别康桥)

二、知人论世:介绍徐志摩个人资料,他与康桥的渊源。

(1)学生读一读诗歌,说说诗人的初印象。(情感细腻、对母校的不舍、爱自由有梦想)

(2)作者徐志摩,笔名云中鹤。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深受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和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形成独特的人生观:追求爱、自由和理想的美。他喜欢以浪漫主义的情思、笔调抒写自我的性灵。诗作章法整饬,讲究意境和形象,形式富有变化,代表作有《再别康桥》《沙扬娜拉》等。

他曾经这样写到:“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蜜甜的机会了。我不敢说康桥给了我多少学问或是教会了我什么。我不敢说受了康桥的洗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凡胎。我敢说的只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

三、朗读。(音乐美、建筑美)

明确:句式:四行一节(整齐)。

节奏:每节押韵、节节换韵。

语气:舒缓、轻柔、低沉(悄悄、轻轻、沉默)。

学生自由朗读;

齐读;

教师范读;

体会、找差距;

齐读,指名读。

诗歌朗诵不仅要咬准字词的读音,更重要的是融入自己的感情,读出自己的体会。

四、分析鉴赏——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

(诗人怎样表达自己惜别情怀?)

1、[问]:读了许多遍课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

——(美丽),可以说是风光如画。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

2、(1)找寻意象:这康桥以及它周边的秀丽都是通过描写景物感受的。

[问]: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潭水,长篙,星辉)(板书,图画PPT展示,绘画美)

没有告别送行的人,以及车水马龙,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种清新感。

(2)分析意象:哪些景物或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点评)【重点】

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们都已超越了它们的自然属性,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恋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意象。

3、总结意象:这些景物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们本身的自然属性,是“经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

引导学生感受全诗意象之美:全诗通过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表达了诗人在离别康桥时的那份恋恋不舍,那份依依别情,诗人对康桥由衷的喜爱。

附:意象句子分析:

(1)云彩。离别的对象与众不同。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2)金柳。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既与夕阳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里可能是金色的,给柳树披金似乎没见到过),金又是最富贵的一种颜色。这里的柳已经不是普通的柳树了,而是代表着整个康桥,作者对康桥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来加以描绘,还把柳树比作新娘,连影子都是灿烂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3)青荇。刚才讲到了柳,还是一种很美的植物,而且在中国人眼中,柳与离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西安有个地方叫灞桥,是古代送别的地方,伤心不过灞桥柳。但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表现了水草的快活与轻松。这种水草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

明确:本来很一般的景物为什么会在诗人的眼里变得如此美好?因为这些景物上寄予着作者对于康桥的无限留恋。柳草本无情,有情的是诗人,当它们变为诗人笔下的形象时,也就饱含了诗人的情感。(这时候,我们就称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为意象。如果没有负载这种情感,就只能称物象了。而这首诗是通过一组意象来表现作者情感的,那么它所烘托出的那种气氛,那种艺术境界,我们就称之为意境。)

(4)潭水。这句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实"是景物的描写,"虚"是象征手法的运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来,"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一片红光,是实写。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挡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红,有的绿,好像柔水一般,非常形象。这个"揉"写的很好,同时也是自己梦想的破灭。那么这个梦引起我们什么感觉呢?这使我想起了闻一多先生纪念它的长女夭折时写的一首诗。他用了一个比喻"像夏天里的一个梦,像梦里的一声钟",大家知道梦时美好的,钟时悠扬的,然而是短暂的,所以彩虹似的梦似美丽而短暂的。

(5)“长蒿”一句。徐志摩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他在康桥生活的两年,悠哉悠哉。他那时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实的,对明天怀着希望。所以,他用"一船星辉"来比喻那时的生活,带有象征的意味。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6)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回到现实仍然是哀伤,所以"悄悄是离别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句诗是情感的高潮,充分表现了徐志摩对康桥的情感,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这句诗就需要联系别的诗,包括古诗来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萧"是暗喻的手法。例如,苏轼的《前赤壁赋》中描述了萧声是低沉的哀怨的,而笛声是欢悦的,所以"萧"来比喻"悄悄"来说明诗人的心境,因此,"悄悄"的动作带有诗人的感情,接着"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歌讲究精练,为什么一再重复"沉默""悄悄""轻轻"?这不是浪费语言,而恰恰是他的重点。

(7)“轻轻的”“悄悄的”“沉默”。营造的气氛轻松。“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但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五、迁移拓展。分析徐志摩诗。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杨娜拉!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体会本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并学习这种写法。

2思想教育目标: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3能力培养目标:学会新诗的欣赏方法,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4当堂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从诗歌的意象和形式入手赏析)。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使用: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

一、导入新课(2`)课前两分钟播放音乐《回家》营造气氛教师通过对古代作品中“离别”的诗句的讲述,导入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学生逐渐沉浸于音乐声中,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学生明确:“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是诗人徐志摩的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诗题是《再别康桥》学生质疑: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和老师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讲授新课(一)、徐志摩及写作背景(投影)。(5`)教学环节通过投影,引导学生了解徐志摩及写作背景。教师板书:康桥:即“剑桥”1928年11月6日,《再别康桥》。教师活动学生明确:1、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2.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

(二)、朗读全诗(8`)抽查学生,教师正音;再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节奏读出诗中饱含的深情。

(三)、整体鉴赏《再别康桥》。(从诗歌的意象和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22`)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教学环节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提问: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2、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板书:离别的对象特别]继续启发:大家读过柳永《雨霖铃》这首词吗?“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种离别的气氛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但徐志摩的这首诗呢?大家读了有没有这种沉重之感?(板书:营造的气氛轻松)再启发: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这些物象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板书:意象的选择新颖)讲授:《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提示:1、形式: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建筑美2、语言: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音乐美3、意境:金柳新娘招摇彩虹似的梦——绘画美教师活动明确: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是重点赏析的部分。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如果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明确:沉重(就是词中所说的“多情自古伤离别”)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明确: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的是一种清新之感。明确: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的分析明确: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明确: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明确: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夕阳中的新娘","彩虹似的梦"。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三、归纳总结

教师小结:明确: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体会本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并学习这种写法。2。了解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3。学会新诗的欣赏方法,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四、布置作业。(其中课堂作业5`)板书设计:1、诵课文(继续播放音乐,学生边听边背)。(5`)2、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再别康桥徐志摩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1、离别的对象特别2、营造的气氛轻松3、意象的选择新颖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1、形式:建筑美2、语言:音乐美3、意境:绘画美(客观物象)+(主观情意)=意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的基本格式和结构,了解新闻各部分的作用。

2、通过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

3、学习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本课主要学习从报刊、电视、网络这些渠道获取信息)。

【教学重点】

1、掌握新闻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

2、学习航天精神,学习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教学难点】

掌握新闻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作用,学习写作新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家乡泉州,有一座让泉州人民引以为豪的建筑,它伫立在市区的圆盘上,上面有许多的飞天。这就是咱们泉州的城雕。城雕上的飞天,姿态各异,栩栩如生。飞天,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飞上九重天的向往。那么,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中国历史上还有什么与飞上蓝天有关的人和事呢?

讨论:时间为5分钟左右。

总结归纳:最早的当属嫦娥奔月了;牛郎织女的故事;女娲补天和夸父追日;《西游记》、《封神榜》等文学作品;敦煌有“飞天壁画”、“唐明皇游月宫”。

二、主体

教师:我国从古至今对飞天的梦总是抱有很深很浓厚的憧憬,这个梦想终于在2003年10月17日得到了实现。这一天可以说是全国上下万众瞩目的一天,也是我们的自豪感得到空前提升的一天。这一天,让我们用一些定语来给它下定义。

同学们看书,自己找词语,或者自己形容(时间为3分钟)。

教师归纳、概括、点评:中国第一位宇航员、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实现了几百年的梦想……(这些词语可以 由同学们自己找、自己说,主要的目的是让他们对这一天的意义有所了解)。

教师:在课文的开始,开头的三段,给我们介绍了本篇新闻的主要内容,这一部分叫作新闻的导语。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的精辟议论组成。

一篇新闻除了导语以外,还有其他的一些部分。同学们,回忆一下,新闻还由什么部分组成?

明确:标题、电头、导语、主体、结语。

教师: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以本文为例来看这些部分的作用。标题,告诉我们新闻的内容;电头,告诉我们时间和发布新闻的报社等情况;导语,刚才说过了,是介绍本篇新闻的主要内容。主体,围绕导语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叙述;结语,就是结束。

新闻中,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开头,次要的信息放在后面,这种结构叫作倒金字塔结构。

教师:同学们,再从整体上看看课文,课文结构的安排很有特色。前面和后面都是记述“神五”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对中国航天史的回顾(这个回顾是简要的),二者很自然地衔接在一起。这是不同于一般新闻的地方。这是一种首尾四合型结构。

同学们根据我们刚才归纳出来的文章的结构,看看文中交代的中国实现“飞天梦”的历程中,有哪几个关键的事件?

(提示:按照时间顺序。)

三、总结全文,共同完成课后练习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以及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欣赏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2、分析本诗意境之美和所体现的新律诗的“三美”主张;

3、理解徐志摩在诗中表现的特别的思想感情和心绪感受。

教学重点:

分析品味本诗所体现的“三美”艺术主张和意境之美。

教学难点:

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以及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教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到离别,江淹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所以就有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凄婉缠绵,有了“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更有“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洒脱。那么现代人是如何阐释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徐志摩的,被誉为“二十世纪最出色离别诗”的《再别康桥》。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两年,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月诗派代表人物。诗人在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他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主要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

提问:由诗题《再别康桥》,我们能读到哪些信息?(离别诗、告别的对象、第二次离别)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1921-1922在英国留学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诗人曾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康桥对于徐志摩是如此的重要,因此他写了多篇与康桥有关的作品:《康桥再会吧》《我所知道的康桥》《再别康桥》,有人甚至说,在徐志摩身上萦绕着“康桥情结”。

1928年秋,徐志摩重到英国,在回国的海上写下本诗,记下了诗人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

三、指导诵读

学生读——师生评议(款款深情、伤而不哀)——听范读——学生再读

四、指导鉴赏

1、听了刚才的朗诵,我想大家的感受应该是一致的,用一个字说就是——美,太美了。是不是?(学生一般都会说是)那么,是什么让我们感受到美呢?(大致有两个情况:1、意象;2、“三美”)

金柳、艳影

青荇、柔波

潭水、浮藻

青草、星辉

教师赏析第二小节做示范,三、四小节给学生自行赏析,五、六教师赏析

(“新月派”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美学主张,就是“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富于画面感。

介绍之后,在上面板书“绘画美”,那么本诗的音乐美和建筑美是怎么体现出的?)

2、音乐美,是对音节而言的,韵律和谐,节奏鲜明,音节优美。

(开头、结尾两节要在此补充讲解)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往复。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首尾两节在节奏上完全相同,形成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①递进(语意上都表达了一种与母校告别的依依不舍、缠绵悱恻之情,但“轻轻”改为了“悄悄”,“作别西天的云彩”变成了“不带走一片云彩”,惜别之情比之首节更进了一层)②强化(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强化了不舍之情,“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是因为作者的豁达,而是源于对康桥的挚爱,源于对康桥的依恋。“不带走”是因为无须带走,康桥已经深深烙进作者的心底,何须带走一草一木哪怕是一片云彩?)

3、建筑美,指的是诗节的匀称和句式的整齐。

全诗共七节,每节两行,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五、总结、拓展

徐志摩没有来得及为我们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1931年11月19日,他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徐志摩不幸遇难,坠落于泰山脚下,年仅35岁。正如他写的另一首诗《偶然》所言,人与人相遇的美好仅仅是偶然的美丽,这种美丽是短暂的,我们可以记得,也可以忘掉,那交互时互访的光亮与美好。下面请大家按我们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自行赏析这首《偶然》(音乐、投影)

“我是天空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以及意象的组合,体味诗歌的意象美。

2.通过品味语言,发挥想象,以感受充溢于诗歌的真情,进而拉近学生与诗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把握和分析意象。

2.感受诗歌的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提问、讲解、创设情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轻轻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教师朗读课文,并请学生谈谈初步印象。

1、(1)语速:舒缓(2)语气:低沉(3)情感:不舍

2、知人论世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1918年赴美学习银行学,1920年赴英国伦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身份进入剑桥大学,可以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躺在草坪上,或看书,或赏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其间他还邂逅了民国第一才女林徽因,两人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据他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这里也形成了他的人生观。“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诗人1928年秋重回英国,康桥的一切,早年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由于他当时要赶着去见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归国途中才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三、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等,《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

1.抒情诗。

四、既然是抒情诗,那么它是怎样抒情的呢?

1.请同学们品味第二小节的“金柳”?

“金柳”是这一节表现的对象,同学们可能感觉到奇怪,由“金柳”怎么会想到“新娘”呢?我们怎么就想不到呢?我们来推测一下,是不是“金柳”包含了什么东西在里面?是不是与作者的生活有关系?会不会与感情有关系?

1920年赴英国伦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进入剑桥大学,可以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躺在草坪上,或看书,或赏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其间他还邂逅了民国第一才女林徽因,两人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据他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哦,原来徐志摩是爱上了康桥。“金柳”是代指康桥的。由“金柳”联想到“新娘”就可以理解了。不仅本诗如此,其他很多作品,写什么,怎么写都可能与本身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经历有关系。(比如:都德的《最后一课》就借助一些具体的形象表达了韩麦尔先生对他曾经工作过的地方的难舍难分之情。“用了多年的课桌和椅子,擦光了,磨损了;院子里的胡桃树长高了;他亲手栽的紫藤,如今也绕着窗口一直爬到屋顶了。”)

2.“金柳”“新娘”就是赋予情感的形象,叫做意象。

3.接下来,写道“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艳影”是什么?荡漾是怎么样的一种情愫?

艳影——美丽的影子;“荡漾”是什么意思?要想象——就是整天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同学们有过“荡漾”的体验吗?(手机)如果你荡漾过,你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到用词之妙。

4.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小节。教师指导学生读出“荡——漾”的味道来。

五、进入第三小节,感情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是加强了还是减弱了呢?

1、请一位同学先朗读,适时引导其回答。(感情有变化,感情更强烈了)

2、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情感变得强烈了?“我甘心变成一条水草!”

3、“招摇”是什么意思?

“招摇”:常含贬义,常与“过市”连用;另有“逍遥”一义。用“逍遥”写水草,显现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

3、请同学们想象“青荇”在招摇,与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组合成一幅怎么样的画面?

“青荇”“招摇”,整天与“金柳”相伴,朝夕相处,你低头看着我,我仰头看着你,诉说彼此的心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水草是这一节着意表现的“意象”。在徐志摩的诗歌作品中,经常使用“柔波”一词,我想是有其特殊含义的,同学们读“柔波”能引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就像孩子在妈妈温暖的怀抱,就像恋人含情脉脉的秋波,就像甜美的微笑……)多美呀,真的是“甘心”呀,不用叹号不行呀!感情进一步发展了,更加强烈了。同学们感受到这种强烈的变化了么?请同学们来读一读。“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一定要大声读么?使劲喊,行么?不行。怎么办?“使劲轻读”?好,使上劲,轻轻地读。

5、请同学们朗读,指导学生读出“甘心”二字饱含的幸福感。

六、请学生朗读第四小节,为何说“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呢?

1、“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我老是觉得写得不好。怎么不是清泉呢?“那榆阴下的一潭”明明是写清泉嘛,怎么成了彩虹呢?写错了。是不是?哦,彩虹,象征美好的事物,代表了梦。

2、“彩虹似的梦”实现了吗?

“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个美好的梦怎么了?“揉碎”了,“沉淀”了,就是说,这个梦没有实现。正是因为没有实现,所以才在人的心中深埋多年,不能忘怀,时不时地“荡漾”一下。

读这样的句子,体会到了什么?似乎有一些伤感。这种写法,我们叫做“移情于物”。古人有这种句子:“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出自苏轼《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哥抽的是烟,吐出来的是寂寞”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来到英国,来到剑桥。在这里,遇到了自己诗歌创作的启蒙者,同时也是自己最倾心最仰慕的女子林徽因,并从此走上了诗歌创作的道路。他说:“我的眼睛是剑桥叫我睁开的,剑桥是我的心灵泉源,是我精神的依恋之乡。”所以,在别人眼里是清泉,在诗人眼里就是彩虹,就是梦。

3、请一位同学朗读,指导学生读出“揉碎”的伤感和“彩虹似的梦”的无奈。

七、诗人的“梦”让他重回昔日在康桥,这昔日的梦真的美好得像彩虹似的吗?进入第五节。

1、我们想象一下:长长的竹篙,轻轻地波动着水面。船上只有两个人,划呀划呀,往远处划,为什么?那儿人少呀。来到幽静的地方,心里高兴,那就唱吧:放开喉咙,尽情歌唱。你看,天上的星星闪闪发光,好像在向我们眨眼睛。这就是徐志摩所提倡的“自由与美”。诗人高兴得放声歌唱,他醉了——诗歌到这里可以说达到了高潮。联系上一节,可以说,这里所写的就是那个美好的“梦”。“荡漾”在心头的也就是这梦中的情景。

2、那么,这一小节如何朗读?谁有过“放歌”的经历,那是多么美好的时刻!同学们展开想象:可以张开双臂,仰起头,闭上眼睛,沉浸在遐想中……“放歌”二字的读法也可以变成“放——歌——”

3、请一位学生朗读,指导其读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八、分析第六节

1、诗人沉浸在梦里面,没有醒来。对吗?

不对。诗人很快就醒来了。“但我不能放歌”。想唱歌而又不能唱歌,是一种什么滋味?遗憾。

2、夏虫真的能为我沉默吗?怎么理解?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眼看诗人即将离去,受到诗人离情别绪的感染,夏虫也黯然神伤:似乎这时康桥的一切——风也不再刮,树也不再摇,一片沉默——都在“悄悄”地和诗人告别,全都沉浸在眷念惆怅的离情别绪中。这里也是移情于物,赋康桥以“性灵”,使它具备了人的思想和感情。

3、从诗歌情感的发展脉络看,这就是从高潮一下子滑落下来,形成了一个大的波折。那么,朗读的时候也要有所体现(忧伤)

九、分析第一节和第七节

1、开头和结尾两个小节中都突出“沉默”的特点。怎么理解?

开头写的是“轻轻的我走了”,结尾写的道“悄悄的我走了”。一片寂静。就这样走了。诗歌开头的“轻轻的”和结尾的“悄悄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脚尖,(教师模仿踮着脚尖走路)诗人对康桥的那份怜惜、那份依恋、那份敬仰跃然纸上。

2、那诗人为何在开头和结尾采取同样的形式呢?有何表达效果?

回环复沓使诗歌有音乐美,感情浓厚。

十、请同学们把课文完整地朗读一遍,适当示范指导。在读书声中结束。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7

一、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2、 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 当堂背诵全诗。

二、 教学重难点

1、 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

2、 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 教学设想

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四、 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语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二、 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三、 简要情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1923年3月在《时事新报》上发表了第一首记忆康桥的诗--《康桥在会吧》,但艺术上松散冗长,效果不佳;1925年7月再次访问伦敦,1926年1月写下了为人熟知的现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8月第三次来到英国,11月16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的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三、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先让学生读,再用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5分)

四、 朗读直至背诵全诗(配乐)(10分)

五、 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16分)

先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提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让他们说出这是为什么--有诗人的情感融入;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进而由教师总结出意象的含义--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配合板书……)

六、 课后小结(1分)

\"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

--(谢榛《四溟诗话》)

七、 课后作业(1分)

1、 每人写一首小诗,借景物抒发某种感情;2、 选学徐的其它诗歌。

八、 结束语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无需惊讶,更无需欢喜

转瞬间我便消失了踪影

我们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这相互交汇时的光亮

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云彩 ……

金柳 ……

青荇 ……

潭水 …… 依恋之情

长篙 ……

星辉 ……

…… ……

(客观物象) + (主观情意)= 意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三美”;

2、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以诵读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诵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把握徐志摩诗的纯艺术美。

四、教学方式:

1、声画同步,视听一体、营造诗意氛围,师生共同进入意境。

2、教师从旁点拨指导、学生反复朗诵鉴赏诗之美。

3、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一张作者的挂像,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片段,乐曲《神秘园》;印发补充资料《我所知道的康桥》中间部分;提前板书闻一多诗歌“三美”主张(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以及“现代诗”字样。

2、学生:阅读课本中现代诗的相关文章,查询徐志摩生平资料,有条件可以先看央视诗歌散文大赛展播片段,准备回答教师提问。

六、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播放电视剧片段和央视诗歌散文大赛《再别康桥》章,挂出作者头像,让学生初步了解作者,感知其代表作的风格。

(二)由学生简单复述“我所知道的徐志摩”(根据自己查询搜集)

徐志摩1921年开始诗歌创作,曾与胡适、梁实秋、闻一多等创办《新月》月刊。他热烈追求“爱”“自由”“美”,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谐”。他“活泼好动,潇洒空灵的个性与不受羁绊的才华和谐统一”形成了徐志摩特有的“飞动飘逸”的艺术风格。

徐志摩的诗歌在我国现代诗歌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尽管对其人毁誉不一),但是由于“极左路线”影响使他这位把“美奉献给人类”的诗人和他的诗,被长期封存。改革开放以来,才有他的数种诗集和散文集出版。

诗人就读于剑桥时,这“世界上最秀丽的地方”曾给了他美感,给了他灵性,在这里他度过了“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康桥成了他“永久的恋情”。这首诗作于1928年的11月,写的是他再次游历欧洲重返康桥时的感受,故名曰“再别康桥”。作者另有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三)初读原文(自由读)整体感知

1、读完后,让学生说说读完全诗的“整体感知”。

“空灵”“飘逸”“潇洒”,无以名状的“舒适”和“轻松”“浅浅的惆怅”等。

2、本诗以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实践了闻一多的“三美”主张,的确值得细品:有哪些表现?(结合本诗,学生回答: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正适合朗读)

3、把握全诗感情基调: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板书)

(四)配乐朗诵,加深理解(学生鉴赏为主,教师指导为辅)

1、放《神秘园》乐曲,教师饱含感情地朗诵,充分营造读诗氛围,从而帮助学生入境;

2、展示多媒体:康桥风光片,请学生带着听乐感受再次小声读诗,注意重点字词读者与全诗意境;

3、学生放声朗读,自行品味,教师适时点拨;理解与吟诵双向并进。

(1)全班齐读第一节,提问:大家觉得哪个词语要重点强调?这又衬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提示】有三个字须重读(轻轻的),节奏整体上呈轻松微跳跃之感——理解诗眼。

(2)请一女生朗读第二节,要求给人鲜明的视觉形象,自己提问。

【提示】“金”“新娘”“艳”“心头”要重读,“荡漾”用琵音——理解意象。

(3)找到情感发展高潮段,请一名男生先读再揣摩。作者在水波星光交辉下想泛舟寻梦,放声高歌,这表明了什么心情?你有这体样的体会吗?

【提示】读时应投入,表现诗人豪情;突出个别动词,节奏加快——理解抒情法。

(4)可是诗人接下来的抒情格调陡转,请全体女生读这一节,说出自己的感受。

【提示】此节读前要有较长停顿,语言突转后再一气呵成——理解读音跌岩。

(5)结尾部分全体男生齐读,学生三言两语谈其特点。

【提示】要将“浓得化不开”的离情充分表现出来,重读“悄悄的”,“云彩”二字可采用拖音或一字一顿,以显示结句的意味深化。——理解诗的回环美。

(6)分小组读以上四节,把握诗歌意象及其抒情意味,深入体味徐志摩诗的艺术之美。

(7)中间两节与第二节结构及表意均相似,故而留白给学生多角度朗读鉴赏;

【点拨】诗中哪些字词激起你的共鸣?换一种读法会怎么样?如何理解诗歌三美,怎样通过朗读体现?

(8)师生合作,在整体鉴赏过程中,完成全诗结构提纲的板书。

(五)学生讨论的鉴赏小结,教师点拨。

【小结】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康桥如画的美景,景中又蕴涵诗人浓浓的深情,情与景的交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鉴赏这样的诗歌精品,朗读与理解互相促进,我们便仿佛步入艺术殿堂与作者做心与心的交流,难道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吗?

(六)再次播放音画。

找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配乐朗诵,全班深入体会。

(七)分层布置作业:

1、利用补发资料进行比较阅读,说说散文与古诗歌在写法和读法上的不同(层次较高的同学做)。

2、课外延伸:找徐志摩另外一首诗《偶然》进行自我朗读鉴赏(全体)。

3、仿写精彩诗句,多读好诗,有条件可试着配乐(其他学生完成)。

【教学设计思想】本节课的总体设想是: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唤起他们读诗的兴趣,教师充分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其入境;然后穿插读诗技巧以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朗读水平,以此培养其审美情趣,整个过程中,教师只起导演和引路人的作用。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9

【学习目标】

1、了解《雨巷》中及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2、在诵读、讨论、探究中感受这诗的诗情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3、理解作者孤独、苦闷和彷徨的感情。

【学习重点】

1、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

3、反复的手法及其作用。

【学习难点】

象征手法。

【学习方法】

诵读吟咏、欣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现代著名诗人,中国新诗发展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中国“左联”成员。1925年进入上海复旦大学学法文,开始接触法国象征派诗歌。建国后在国家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代表作有《雨巷》(被誉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我用残损的手》等。因《雨巷》获“雨巷诗人”称号。

2、写作背景:《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许多热心革命的青年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四一二”政变后,戴望舒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再现了处于迷惘时期的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

3、丁香:丁香的形状像结,在暮春时节开花。诗人们面对丁香花的时候,往往有一种伤春的愁绪,因此有人把丁香看成是愁品;丁香花的颜色以白色或淡紫色为主,颜色并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因此,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丁香花是美丽、高洁和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4、给下列词语注音。

彷徨()寂寥()彳亍()凄婉()颓圮()惆怅()

5、解释词语。

彷徨寂寥彳亍颓圮太息凄婉惆怅

6、朗读全诗。

7、听朗读录音,然后朗读、齐读全诗。

8、分析本诗思路。

第1节:

第2—6节:

“飘过”过程:

第7节:

第1节:“我”独自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第2—6节:想象中的丁香般的姑娘从雨巷穿过,从“我”身旁飘过。

飘过过程:默默走近、走近——远了——走尽这雨巷。

第7节:采用重叠反复的形式写“我”的希望。

【学习过程】

一、自学生疑

问题预设:

1、本诗包含着怎样的情感和情绪?从诗中找出有关词语。

2、这种情感和情绪是从哪里来的?(通过哪些意象体现出来的?)请简要分析。

3、作者用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等典型的意象,准确的传达出了“忧伤”这种情绪。那为什么作者这么忧伤呢?

4、结合诗中情节及雨巷、丁香般的姑娘、“我”三者的关系,你认为作者在本诗中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

5、《雨巷》运用了象征、重叠反复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二、探疑解惑

1、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等。词语见诗中。

2、油纸伞、雨巷、丁香、姑娘、我、篱墙等。

油纸伞:复古、怀旧、神秘、迷蒙,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

雨巷:悠长、寂寥。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和寂寞,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常对着丁香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并不轻佻,因而丁香也就成了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作者用丁香花这一美好、高洁又哀怨的意象,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作者在希望和失望之间只能是孤独、苦闷和彷徨。

篱墙:颓圮,让人有哀怨、凄凉、衰败的感觉。

姑娘:有丁香一样的芬芳、彷徨着忧愁的姑娘。

“我”:孤独、忧愁,有所希望又彷徨苦闷。

3、主要是现实的黑暗。诗人就是在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和失落中体验痛苦、无奈和煎熬的进步青年。这彷徨感、哀叹感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它分别让我们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4、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构成一种象征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又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表层上是在写对美好爱情的期待。深层上,是个人乃至一代青年人内心复杂情绪的象征,一种美好理想得而复失的苦闷与彷徨。

5、象征手法。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分别比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重叠和反复。《雨巷》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全诗七节,每节六行,每行虽然长短不一,有的一句一行,有的一句排成几行,但诗句的停顿却很有规律。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第2节“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第3节“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第4节“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而首尾两节,除“逢着”换“飘过”外,其他语句完全相同。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全诗每节第3、6行押韵,一韵到底,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从头至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

三、巩固拓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题李世南画扇①蔡肇

②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

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

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③瓮:这里指水瓮。

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参考答案】

1、(5分)画面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2分)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1分)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2分)

2、(6分)

①“水潺潺”声音的描写,

②“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

③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

④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4分)

这样写的好处是:

①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

②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2分)

《再别康桥》

【学习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初步掌握通过意象分析鉴赏新诗的方法。

2、诵读、设问、启发、讲解相结合。

3、体悟作品的内涵,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通过分析意象意象来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2、比喻手法及其作用。

【学习难点】

在形式上如何体现这“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主张?

【学习方法】

诵读吟咏、欣赏。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新月诗派的代表诗人。曾留学英国和美国。他的创作,主要有诗集《志摩的诗》(1925)、《翡冷翠的一夜》(1927)、《猛虎集》(1931)、《云游》。散文散主要有《落叶》(1926)、《巴黎的鳞爪》(1927)、《自剖》(1928)、《秋》(1931),另有小说、戏剧、日记、译著等多种结集。1948年商务印书馆排印有《志摩遗集》5集8卷。。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从南京乘机回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终年34岁。

写作背景:康桥,即剑桥,英国的学术、文化中心,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也是跟风景秀丽的地方。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1928年一个夏天晴朗的下午,徐志摩重游康桥,怀着对往事的美好回忆的激动心情,悄悄地到康桥来找英国朋友,遗憾的是由于事先没有联系,朋友不在。只有熟悉的康桥在默默地迎接他,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在他乘船离开马赛归国途中,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于是在汹涌澎湃的海涛声中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2、给加点字注音。

青荇()荡漾()浮藻()沉淀()漫溯()长篙()撑船()斑斓()笙()箫

3、听朗读录音,朗读、齐读全诗。

4、分析这首诗的思路。

第1节: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2—5节:写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情绪低落下来;

第7节:跟开头呼应,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并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

【学习过程】

一、自学生疑

问题预设:

1、康桥在诗人的眼里和心里无疑是一种“至美”,那么诗人借助了哪些意象营造出那种“至美”的意境呢?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

2、第2节,诗人为什么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

3、《再别康桥》第1节用的是“轻轻的”,为什么到第7节改用“悄悄的”呢?

4、“新月派”提倡诗歌创作要具有“三美”的主张:“绘画美”——指词语的色彩,“音乐美”——指诗歌的音节,“建筑美”——指句式。《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如何体现这“三美”主张?

二、探疑解惑

1、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抒发了对康桥的无限欣喜和眷念之情。这首诗通过描写康桥的美景,表现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2、运用比喻(暗喻)手法,形象逼真的写出了金柳的美好姿态,表现了诗人对康桥极度迷恋的感情。

3、“轻轻的”和“悄悄的”意思一样,但用在诗里表现的就不一样了,“轻轻的”表现出作者去见康河就像去见好朋友一样,想要给康河惊喜,此时的作者怀着美好的愿望和期盼。

“悄悄的”离开康河表现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是哀伤无奈之情,不忍心打搅康河,只能够静静的一个人离开。

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同中有异,请仔细揣摩其中的意味;这两节在节奏上则完全相同,形成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语意相似,都表达一种与母校告别的依依不舍、缠绵悱恻的感情。但同中有异,首节的两个“轻轻”末节改成了两个“悄悄”,首节是“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末节是挥“袖”不带走“云彩”,末节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比首节又进了一层,让人惆怅不已。这首诗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表达了诗人真挚的感情,创造了深邃意境。在一唱三叹、反复回旋中,强化了对母校恋恋不舍的感情,一种挥之不去的惆怅伤感情绪始终缭绕在心头。

4、(1)音乐美,表现为这首诗的章节统一,韵脚严整。每节偶句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节奏鲜明,旋律和谐,每行基本上由两个或三个音步构成,读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首节和末节,回环复沓,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2)建筑美,表现在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再别康桥》共七节,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八个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

(3)绘画美,表现为诗人注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如“云彩”“金柳”“艳影”“青荇”“彩虹”“斑斓”等词语充满色彩感,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看做是一幅色彩鲜明、丰富的图画。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三、巩固拓展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

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王绩,唐诗人,字无功,自号东皋子,时称“斗酒学士”,后弃官归隐而终。

1、简析颔联和颈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5分)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心情。(6分)

参考答案

1、颔联、颈联动静结合,由远而近,(1分)颔联写诗人举目远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辉中越发显得萧瑟;(2分)颈联牧人与猎马的归来,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描绘了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恬淡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2分)

2、这首诗借景抒情,先写野望中的秋日田园牧归之景,恬静闲雅,流露出诗人归隐后百无聊赖而彷徨的心情;(3分)尾联用典表明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贤人伯夷和叔齐为知音,表现了作者的孤寂和苦闷惆怅之情。(3分)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10

设计思路:

1、“三维”要求,让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以读为主线组织教学,注重学生的接受规律;原始体验、基本体验、终极体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人论世,了解除志摩生平、创作及新诗有关知识;分析感受本诗的情感与意境之美,感知本诗所体现的“三美”主张;

2、过程与方法;

导入——参读——情读——品读——比读——小结。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品味对母校的眷恋和对逝去的美好的怀念。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但大部分学生对徐志摩及他的《再别康桥》的写作背景不太了解

教学重点:

分析品味本诗所体现的意境之美和“三美”艺术主张。

教学方法:

诵读法、涵咏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放she的歌曲《再别康桥》(超链接)

导语;这首歌改编自哪位诗人的哪首诗?歌中唱的“一身中国学袍”的是谁?歌中唱到的“剑桥”也就是指?让我们知人论世走近徐志摩,走近《再别康桥》。

二、参读:(知人论世)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人。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齐、华美,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新月派的三美主张: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写作背景:(题板)——同学朗读

1921年进入剑桥大学学习,1922年学成回国。这一段的留学生活,特别是剑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为此,他在1922年8月10日启程回国前夕,写下了《康桥再会罢》一诗,表达对康桥的眷恋。1928年,徐志摩重游英国。7月的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没有人认识他,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诗人怅然若失,乘船归国途中,诗人写下了《再别康桥》。

让我们直观感受一下诗人和康桥——(题板图片)

诗人曾深情地说过(见题板)——生读

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开的,

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

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师:中国是诗人的母亲,康桥是诗人的母校,诗人因康桥而华彩,康桥因诗人而绚丽。诗人对康桥有很深的感情,而感情是诗歌的生命,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歌。郭沫若曾说“诗的本职在于抒情”,惟有诗人是生活的情人,让我们走近情人——徐志摩,情读《再别康桥》。

三、情读:

轻轻的/我走了,那/榆荫下的/一潭,悄悄地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正如我悄悄地来

我/轻轻的/招手,揉碎在/浮藻间,我挥一挥衣袖

作别/西天的/云彩。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不带走一片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寻梦?/撑一支/长蒿

是/夕阳中的/新娘;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波光里的/艳影,满载/一船/星辉,

在我的/心头/荡漾。在/星辉斑澜里/放歌

软泥上的/青荇,但/我不能/放歌,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在康河的/柔波/里,夏虫/也为我/沉默,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1、学生自由读,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诗中感情,什么感情?

明确:依依惜别、欢喜留恋。

2、说出每节诗中最主要的意象,哪些意象侧重表现对母校的依依惜别之情,哪些意象侧重表现对母校的欢喜留恋之情?并注意各意象的特征,读出相对应的感情。

明确:云彩作别;夏虫沉默;笙箫悄悄;金柳新娘;青荇招摇;潭水虹;星辉斑斓。(以上内容板书)

3、通过这一个个意象,读出诗中的欢喜、留恋和依依惜别之情,选你喜欢的一节来情读。

学生读,学生来点评,老师相机辅导。

4、老师配乐朗读。(使用超链接播放《秋日私语》伴奏音乐)

5、学生配乐情读。

四、品读:

师:有人说,诗者如酒,品诗如品酒,我们应用“品”酒的心情来品味诗歌,品出盎然的诗意,品读出诗歌的美。

1、体会“绘画美”,抓住具体意象(见题板)

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中,曾这样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它是全世界最美的一条河。”的确,康桥的美是令人向往的。诗中选取了一系列特有的意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①提问:你认为诗中什么意象,最具有绘画美,试举例赏析:

金析:柳,是古今诗文中觉的吟咏对象,丝丝柳条在千载而下的岁月中飘荡。而今在徐志摩笔下呈现一种特别的绘画美。绿的柳、碧的水与西天的夕阳交融一体。柳树化为金色,色彩对比是那么鲜明和生动,并且柳树又化为“新娘”,她那婷婷的艳影在夕阳与河水的映衬下闪射着迷人的色彩!

②想像体悟,请同学闭上眼睛按照老师说的去想像

第一步:勾勒形态--云彩、柳树、小草、潭水、星辉。第二步---给景物染上色彩。第三步让画面动起来

请同学张开眼睛看金柳和星辉的图片

2、体会“音乐美”,分析诗的音韵、节奏和结构(见题板)

本诗的韵脚分别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从韵脚看,一方面每节音韵统一,全诗逐节换韵,另一方面取韵又有开有合(开口、半开口和闭口音),有轻有重。

本诗的节奏:以前三节为例,“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一方面每句为三到四个音步,以三个为主;另一方面双多用“轻轻”、“油油“等叠音词,使得诗的节奏明快而又平稳。

本诗的结构:大家不难发现,首尾是呼应的,有同有异,富于变化,但又反复强化那特定的情绪和格调,尾是首的复沓,但又不是简单重复,是感情经过激荡而又沉淀后的再现,或是另一层面的递升。一如交响音画中的“A—B—A”式的曲式结构,是“呈现——展示——再现”的艺术体式,反复营造那“浓得化不开”的深深情味。

读着这首诗,音韵和谐而富于变化,节奏明快而显得平衡,并且曲折回环,首尾圆合,气韵浑成,如同康河的涟漪一样轻轻荡漾,令人不禁产生音乐美的感受。

3、体会“建筑美”,分析段落、句子(见题板)

美学家: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则是凝固的音乐,我们从听觉上已深深感受到了本诗的音乐美,那么我们再来欣赏诗的建筑美,分析一下它在外部形式上又有什么特点?

从段落上看,每节四句,各句又错开,整齐而又划一;从句上看,每句字数6——7字,大致相等。句的整饬和节的匀称,使诗具有了一种建筑美,读着本诗,一种流动的建筑美和凝固的音乐美,令你心旌摇摇,美不胜受。

打开超链接放令一首歌曲《再别康桥》进一步体会新月派的三美主张

五、比读:

35岁的诗人因飞机失事英年早逝,拥抱了云彩。我们应感谢诗人,不但为我们留下这美丽的《再别康桥》,而且还有其他精美的诗篇。让我们透过他的另一首诗《莎扬娜拉》来缅怀这位生活的情人——徐志摩。

试和诗人的这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阅读,赏析其三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这一声珍重,/这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莎扬娜拉

小组合作品味诗中所体现的“三美“(任选其一)讨论交流后推举代表作简要发言。

六、课堂小结:

诗歌鉴赏方法:(见题板)

参读,知人论世参照读;情读,意象情感动情读;

品读,诗中妙处须品读;比读,延伸拓展比较读。

七、布置作业:

1、诵读课文。

2、赏析《再别康桥>>

八、后记

1、本节课中,小组讨论以及师生互动较多,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较容易的问题,通过师生互动解决较复杂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既使学生主动学习,又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足够深刻。

2、采用多媒体让学生拥有感性认识,丰富视觉,提高大家对诗歌的兴趣,使课堂生动有趣。

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

惜别留恋

——————————————

云笙夏金青清星

彩萧虫柳荇潭辉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11

一.导入:看到题目《再别康桥》,我们知道这是一首离别诗,之前我们也学过很多离别类的诗歌,我们学过:“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我们也学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我们还学过:“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ye、)”,这些诗歌都是以人为离别对象,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歌《再别康桥》,它离别对象却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地方,康桥、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熟悉的“英国的剑桥”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反复品读,把握诗歌抒情线索;

2.在品读中,欣赏诗歌意象;

3.体会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板块一:诵读诗歌,品味音乐美

(一)由学生介绍作者,并交代背景,老师加以补充:(《再别康桥》一诗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1920年,徐志摩来到英国留学,1922年学成回国,他在8月10日启程回国前夕,写下了《康桥再会吧》一诗,表达对康桥的眷恋,1928年。徐志摩重游英国,7月的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前来寻梦的诗人怅然若失。乘船归国途中,唯有康桥美景可以排解枯燥、寂寞的海上航行生活,于是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

(二)理出诗歌中7节的结构关系:第1节为一部分;2、3、4节一部分;5、6一部分;最后一节为一部分

小节:作者作别云彩后,开始描写三个意象或景物:金柳、青荇、清泉,之后感情达到高潮,最后照应开头,悄悄离别康桥。

(三)通过诵读,感知作品的音乐美

首先,教师配乐范读,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标出韵脚,同时老师进行指导,比如注意停顿、重音、前后句音量的变化等,之后让学生自由朗读两遍,并男、女分别推出一名高手朗读,其他学生评价,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大意:诗人在黄昏时分独自一人怀着喜悦而安静的心情欣赏康桥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不忍离去的感情。

(四)品味首尾音乐美,连用三个“轻轻的”和“悄悄的”有什么特殊的效果?品味叠音词的艺术效果,换成“缓慢的”和“安静的”可不可以?

“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轻缓、徐舒,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最后诗人“悄悄”的走了,从第一节“轻轻的”变为第七节的“悄悄的”,在原来轻柔的感情中,又抹上了一层淡淡哀愁的色彩。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又显得比“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洒脱,轻柔的叹息般的韵律与依依别离情绪完美地统一地在一起。

板块二:品读诗歌,赏析意象

(一)2、3、4节是诗歌的第二部分,其中描写了三个意象,请同学分组讨论,找出最喜欢的一节,并根据自己理解,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这三节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语调来读呢?

2.柳为什么是金色的,并引出“折柳送别”这一意象和古代有关柳的送别诗。

3.分析“青荇”这个意象,在古代有一个固定的意思,是爱情的象征,在《诗经》中说到“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体现作者对往事的一种追念。

4.分析“清泉”这一意象,老师加以补充:其中这里的“清泉”是指“拜伦潭”,拜伦是指英国19世纪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风格对诗人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这里表达了诗人对拜伦的无限仰慕与追怀。然后集体朗读这三节

(二)在对各节的内容有所感知之后,请大家思考这三节可不可以互换顺序,为什么?

不可以,理由:1.按照视觉欣赏顺序,就是应该先看到河岸的柳树,再看到河中的水草,之后看到榆荫下的清泉;2.按照情感变化的顺序,可以从各节所使用的动词中看出来,首先是艳影在心头荡漾、之后作者感情更进一步,深切的投入其中,甘心化作康河的一条水草,在下一节中感情更加深入,使用“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中“揉碎、沉淀”两个词可以充分体现出来。

分析完之后,再让学生朗诵,同时老师加以小节

板块三:品读章节,体会感情

第5、6以感情为切入点,感受意象中蕴含的感情

1.体会这两节在情感上有何变化

2.指出第六节是诗歌感情的高潮,体会作者当时的感情

3.进入探究性环节,指出对于这首诗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主要表达了一种离愁别绪,而有的学者却认为这是一种甜蜜的告别,对此同学们怎么看?这个探究活动,通过辩论会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同学们加以辩论,发挥各自的观点

学生朗诵,教师小结

结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首诗歌写于11月份,也就是深秋时节,当时呀诗人在7月份告别了自己的母校, 4个月后作者才写出这首诗,可见佳作是需要时间的沉淀和情感的酝酿,此时此刻让我们化身为作者徐志摩,一起朗诵这首诗歌。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12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意象”在诗中的作用。

3、了解诗歌的一些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意象的含义、作用。

2、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讲解与背诵相结合,辅以电教手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通过自我介绍的方式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集》等。

1918年赴美国留学;1920年赴英国留学,读博士;1928年秋重到英国,写下此诗;1931年因飞机失事去世。

徐志摩的诗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三、充分熟悉教学材料,获得感性认识

1、学生阅读课文,解决生字生词。

2、指定学生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正音正字,投影:

河畔(pàn) 青荇(xìng) 长蒿(gāo) 漫溯(sù) 笙箫(xiāo) 载:zǎi(一年半载 ) zài(载歌载舞 装载 登载) 斑斓(澜、阑)

3、教师范读。

4、学生齐读。

四、解释“意象”

诗歌离不开“意象”,那么什么叫“意象”呢?(以粉笔、板擦等为例)。

意象=物+情(写入作品中的物与情的结合而形成意境)

1、作品中的“物”都是带有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清·王国维)

2、我们鉴赏诗歌,就可以从诗中的“景”、“物”入手,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即“旨”。物→情→旨。

五、分析作品的思想感情及写作方法

1、轻轻的(走)(来)(招手):不想惊动别人,更不想惊动这里的美景。忧愁。

2、“西天的云彩”换成“东方的朝阳”如何?

傍晚适合表达依依惜别之情,正如“秋”“雨”中写离别能泻染出这特定的意境一样,同时作者是别西(方)而东去,因此别“西天的云彩”准确。

3、(金)柳→新娘→荡漾:喜爱这美景。(比喻)“柳”不是一般的意象,古代的离别诗中经常出现“柳”这一意象,因“柳”与“留”谐音,来表达惜别之情。可见,“柳”为意象,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

举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4、青荇→招摇,做水草:感情深化,不想走了。留恋。(拟人)

5、清泉→虹→梦:再深化,回答了为什么“留恋”这个问题,景美,更重要的是这里曾有自己的梦想。

6、因此:寻梦,引起美好的回忆。撇开美景,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之中。(陶醉)

7、沉默──回到现实(别离),获得了短暂的陶醉之后,不得不面对现实。伤感。

8、照应开头,“不带走一片云彩”,飘逸、洒脱。

小结:

1、这首诗每小节的感情不同且具有一个美丽的圆形结构:

美景(意象)

轻轻的(忧愁)

回忆(想象)

悄悄的(洒脱)

现实(伤感)

2、徐志摩的艺术风格:

投影:

字句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个性。

六、学生反复朗读、仔细体会

七、知识迁移

投影: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仔细的观察,抓住最有代表的一瞬。)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新奇而准确的比喻。)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直抒胸臆。)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复杂的情感。)

沙扬娜拉!(照应题目,无奈分别,珍重,珍重。)

注:括号内容为评说。

八、作业

有表情地朗读,以至背诵这首诗。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13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讲读篇目。这首诗语言华丽轻盈、章法、音韵柔美和谐,在诗意美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平,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康桥大学美丽的风光影片,以轻柔的具有欧洲田园风情的乐曲相伴,以使学生能够在诗意的氛围中充分感受意境。

对这首诗的理解有两种说法:一是作者为了躲避与陆小曼的感情纠缠,再次到英国寻找以前与林徽音的旧梦,聊作排遣,另一种是说此诗就是表达对康桥的留恋与热爱。教学中,可以根据文本写景抒情的特点,采用第二种说法。

通过不同要求的朗读,逐步深入地引领学生进入诗歌的氛围,理解诗人所传递出来的情感。初读,只要求读准字音,要求很低,一步就可以到位,再读,也只要求读出节奏,对于高一的学生,这也不是难事;三读,要求读出情感,就提高了一大步,这时,再把诗人和康桥的关系介绍出来,为学生降低难度。那么,这一步也并非高不可攀。在这个基础之上,赏析诗歌的“三美”,也就水到渠成。诗歌的意象分析,是对诗歌进行深入理解的钥匙,没有意象,也就无所谓诗歌。

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三美”;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来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诗歌融情入景的写法。

2、学习诗歌意象的选择和运用对于表达情感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熟悉诗歌,逐步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诗人的深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的情感,生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要点

重点:朗读,体味诗歌的感情

难点:意象的运用和选择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一学生对现代诗歌接触不多,着重通过朗诵手段,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把握诗歌情感,培养其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采用的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预习内容设计:

1、走近诗人。

学生自行上网查询徐志摩生平资料,有条件可以先看央视诗歌散文大赛展播片段。查找些写离别的诗作。

2、创设情景。

播放电视剧片段和央视诗歌散文大赛《再别康桥》章,展示作者头像,让学生陈述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感知其代表作的风格。

四、教学过程

教学板块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教学板块二:诵读入境(初读原文,整体感知)。

教学板块三:想景悟情,分析意象(播放音乐,充分发挥学生联想与想象,理解与吟诵双向并进)。

教学板块四:赏文品美,感受“三美”(进一步通过诵读感受“新月派”诗歌的“三美”主张)。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

一、教学板块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离别时是痛苦的。待到花落云散,冬雷震震夏雨雪之时,才惊觉昨天的生活已是今天的美梦,所爱的终究像手中的沙一般飘扬而去,午夜梦回之际,这“爱别离”的滋味,怎一个“苦”字了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离别的诗歌。看他对别离是一种怎样的描写,和一般的离别诗有什么区别。这就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

再别康桥

预设学生活动

学生主要任务是认真倾听老师的导入内容,并通过自己提前了解的作者资料和老师的讲解内容进行有机的联系,在脑中形成初步印象。

设计意图

初步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慢慢走进课文。尤其是校园图片的直观展示和徐志摩的话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对康桥的那一份痴情、眷恋和不舍。

二、教学板块二:诵读入境(初读原文,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1、教师范读。播放背景音乐,教师饱含感情地朗诵,充分营造欣赏氛围,从而帮助学生入境。

2、学生自由朗诵。初步指导学生读出停顿、节奏、重音。

3、把握全诗感情基调: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预设学生活动

1、学生认真听老师朗诵,初步感受文本,并在课本上标注字音。

2、在听完老师朗读后,自己尝试朗读,注意节奏和重音,把握作者情感。

设计意图

听读和自己朗读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先听后读,并且要不断尝试,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住作者对康桥的那份深情。

三、想景悟情,分析意象(播放音乐,充分发挥学生联想与想象,理解与吟诵双向并进)。

教师活动

1、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在表情达意时,往往要选择典型的景物用以表达特定的情感,你能从文中找到相关依据吗?

2、连用三个“轻轻的”,有什么好处?

明确:透露了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哀而不伤抒情的基调。

3、“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句中“油油的”“招摇”两个词有什么好处?

预设学生活动

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明确:云彩、金柳、青荇、清泉、星辉等自然景物。

指导学生进行炼字训练。可以对比练习,让学生换成其他词语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

关于意象,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涉及过,所以这个问题难度不大,学生可以独立完成。

意在引导学生和高考考点进行对接,锤炼、推敲词语,鉴赏诗歌。

四、赏文品美,感受“三美”(进一步通过诵读感受“新月派”诗歌的“三美”主张)。

教师活动

1、找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配乐朗诵,全班深入体会。

2、通过以上的朗读、想景悟情,同学们认识到了作者独具的艺术匠心。请同学们欣赏诗歌之美。生讨论,师点评。

其一美在形式,即建筑美: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

其二美在语言,即音乐美: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

其三美在意境,即绘画美:云彩、金柳、青荇、清泉、星辉等。

预设学生活动

1、学生展开诵读小赛,

在诵读中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感情。

2、通过徐志摩进而了解新月诗派和改派的特点。

设计意图

1、激发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兴趣和积极性,喜欢诗歌,从而尝试鉴赏诗歌。

2、意在让学生从内容到形式两者融合在一起,了解新月诗派。

六、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讲读课文,是现代诗歌中的经典篇目,所以诵读是本课的教学方法和训练重点,通过诵读和把握意象来进一步把握作者的情感。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也是以诵读和意象作为学习的重点,以学生为核心,老师作为辅导,让学生走近康桥,走进作者徐志摩的内心世界,深深的感受作者对康桥的那一份痴情和眷恋、不舍。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14

一、请同学们认真读一遍,并谈一谈初步印象。

学生对诗歌的原始阅读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学的起点和依据。在这个环节中介绍诗人:(略)

二、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

抒情诗。这个问题很简单,但很重要。它是一个“切入点”。阅读教学非常那个重要的一点就是寻找恰当的“切入点”,也有人叫做“导入”,但我以为二者有区别。“切入点”是对课文而言的,是为了把学生引入课文情景而寻找的突破口,属于阅读教学内部的有机组成部分;“导入”是对课堂而言,是为了把学生从课前的无序状态引入课内的有序状态而设计的教学环节,属于阅读教学外部组成部分。提出“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这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出下面的核心问题。

三、既然是抒情诗,那么它是怎样抒情的呢?

这是一个核心问题,关系到本课的教学目标——诗歌意象的问题。高一的学生可能不会顺利的回答出“通过意象来抒发感情”,这不要紧。教师引导学生读诗歌的第二小节,抓住“金柳”这个词,让学生充分品味。“金柳”是这一小节表现的对象,诗人为何如此表现它?我们来推测一下,是不是“ 金柳”包含了什么东西在里面?是的。诗人写“金柳”是“新娘”。作为同学们,可能感觉到奇怪,由“金柳”怎么会想到“新娘”呢?是不是与诗人的生活有关系?会不会与诗人的感情有关系?有可能。谁能说说诗人与剑桥大学有什么关系?简要介绍诗人的生活历史。由此学生明白了,原来由“金柳”联想到“新娘”是有原因的。不仅这个如此,其他很多作品,诗人写什么,怎么写都可能与诗人本身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经历有关系。下面可以总结一下什么是“意象”了:意象就是诗人写入作品的包含了诗人感情因素的形象。理解“意象”必然伴随着联想与想象。只有通过联想和想象,读者才能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之中。接下来,诗人写道“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艳影”是什么?要想——美丽的影子;“荡漾”是什么意思?要想象——就是整天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所为联想,就适合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比如——同学们“荡漾”过吗?如果你荡漾过,你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到诗人用词之妙。哪位同学荡漾过?不妨说说。好了,下面请一位同学完整的朗诵这一小节。

四、进入第三小节诗人的感情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是加强了,还是减弱了呢?

这个问题更深入了,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深入理解诗歌,进入到诗人精神世界,进入到诗人的情感世界。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灵活及时地把握学生的感觉,相机引导在此非常重要。先朗读,后回答。诗人的感情有变化,是进一步了,感情更强烈了,从“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可以看出这种变化。“青荇”“招摇”,整天与金柳相伴,早夕相处,你低头看着我,我仰头看着你,说着别人永远听不懂的话,诉说彼此之间的心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水草这一节着意表现“意象”。是在“柔波”里呀!在徐志摩的诗歌作品中,经常使用“柔波”一词,我想是有其特殊含义的,同学们读“柔波”能引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请同学们说一说,就像孩子在妈妈温暖的怀抱,就像恋人含情脉脉的秋波,就像老是甜美的微笑……多美呀,真的是“甘心”呀,不用叹号不行呀!感情进一步发展了,更加强烈了。同学们感受到这种强烈的变化了么?感受到了,那就好,请同学们来读一读。“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一定要大声读么?使劲喊,行么?不行。怎么办?“使劲轻读”?好,使上劲,换得轻轻地读。

五、请一位同学朗读第四小节

读得不错。不过老师有一个问题:“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老是觉得写得不好。怎么不是清泉呢?“那榆阴下的一潭”明明是写清泉嘛,怎么成了彩虹呢?诗人写错了。是不是?这个地方很多老师容易疏忽,这么一问,就问出趣味来了。彩虹,象征美好的事物,代表了诗人的梦。“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噢,明白了,原来彩虹就是诗人的梦呀!这个美好的梦怎么了?“揉碎”了,“沉淀”了,就是说,这个梦没有变成现实。正是因为没有变成现实,所以才在人的心中深埋多年,不能忘怀,时不时地“荡漾”一下。读这样的句子,体会到了诗人的什么?似乎有一些伤感。这种写法,我们叫做“移情”。景随情迁,以情入景,以我观物,则物皆我之所色。古人有这种句子:“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出自苏轼《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诗人唯恐读者把那一泉清泉只是当做普通的泉水,看不出它的特殊之处,所以才用这样的写法来提醒读者。在诗人眼里,这的确不是一般的泉水,那里有诗人的“梦”。诗人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来到英国,来到剑桥。在这里,诗人遇到了自己诗歌创作的启蒙者,同时也是自己最倾心追慕的女子林微音,并从此走上了诗歌创作的道路。他说:“我的眼睛是剑桥叫我睁开的,剑桥是我的心灵泉源,是我精神的依恋之乡。”所以,在别人眼里的清泉,在诗人眼里就是彩虹,就是梦。

六、一提到梦,人们常常回忆起往昔的生活,特别是那些铭刻心头的往事。

诗人也是这样,提到“梦”,他就好像回到了那个美好的时刻,让他难以自持。于是他就去寻找那昔日的梦。昔日的梦究竟是怎样的美好呢?诗人告诉我们了么?

“撑一直长篙”。你知道什么是长篙么?噢,在《社戏》里学过,多美好呀!你们撑过船么?撑过,感觉如何?美极了。我们想象一下:长长的船篙,轻轻地波动着水面。船上只有两个人,划呀划呀,往远处划,为什么?那儿人少呀。来到幽静的地方,心里高兴,那就唱吧:放开喉咙,尽情歌唱。你看,天上的星星闪闪发光,好像在想我们眨眼睛。美不美?太美了。诗人高兴得放声歌唱,他醉了——诗歌到这里可以说达到了高潮。联系上一节,我们可以说,这里所写的就是诗人那个美好的“梦”。荡漾在诗人心头的也就是这梦中的情和景。那么,这一小节如何朗读?请同学们展示一下。谁有过“放歌”的经历,那是多么美好的时刻!让同学们展开想象:可以张开双臂,仰起头,沉浸在遐想中……“放歌”二字的读法也可以变成“放——歌——”

七、诗人沉浸在里面,没有醒来。对吗?

不对。诗人很快就醒来了。“但我不能放歌”。想唱歌而又不能唱歌,是一种什么滋味?遗憾。既然不能放歌,只好怎么办?“悄悄”地离开。“悄悄”就是我的“笙箫”,憋在心里,此时无声胜有声。夏虫了解我的心,也不叫了。我“沉默”,整个康桥都“沉默”。我的那份感情呀,还是藏在心底吧,就让我一个人知道。从诗歌情感的发展脉络看,这就是从高潮一下子滑落下来,形成了一个大的波折。那么,朗读的时候也要有所体现

八、为了突出“沉默”的特点,诗人在开头和结尾两个小节中都写到了。怎么写的?

开头写的是“轻轻的我走了”,结尾写的道“悄悄的我走了”。一片寂静。诗人就这样走了,我们仿佛看到一个轻手轻脚走来,又轻手轻脚离开的身影。在他的内心深处,藏着无限的留恋。

九、最后,请同学们把课文完整地朗读一遍。

十、拓展。

徐志摩是中国现在诗歌史上的重要代表。以他为代表的“新月派”诗歌,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建立了功劳。他赞同闻一多先生的“三美”诗歌理论,认为诗歌要有韵律美、绘画美和建筑美。他的诗集有《志摩的诗》《冷翡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他的诗广为流传,人们张口就可以朗诵,据说,1928年11月,也就是诗人再别康桥后,就去了印度,拜见了他朝思暮想的大文豪泰戈尔。泰戈尔当众朗诵了徐志摩的《沙扬娜拉》“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着甜蜜的忧愁。”写的多好啊!同学们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找徐志摩的诗选来读一读。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1928.11.6 中国海上

《再别康桥》教案设计

(本教案根据特级教师程翔老师的教学思路整理而成。)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以及意象的组合,体味诗歌的意象美。

2.通过品味语言,发挥想象,以感受充溢于诗歌的真情,进而拉近学生与诗的联系,鼓励学生在喜欢的基础上多写写新诗。

【教学重难点】

1. 把握和分析意象。

2. 感受诗歌的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提问、讲解、创设情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请同学们认真读一遍,并谈一谈初步印象。

1.设计理由:学生对诗歌的原始阅读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学的起点和依据。

2.在这个环节中,适当介绍诗人。徐志摩,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二、 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等,《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

1.抒情诗。

2.目的是从这个问题切入到下一个问题。

三、 既然是抒情诗,那么它是怎样抒情的呢?

1.请同学们品味第二小节的“金柳”,“金柳”怎么会是“新娘”呢?为何我们联想不到?这是不是与诗人的情感有关系?

2.“金柳”“新娘”就是赋予诗人情感的形象,我们叫做意象。

3.理解“意象”要发挥想象,我们才能走入作品的情境中去。接下来,诗人写道“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艳影”是什么?请同学们想象美丽的影子,荡漾是怎么样的一种情愫?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体验这种萦绕在心头的情感。

4.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小节。教师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荡——漾”的味道来。

四、 进入第三小节,诗人的感情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是加强了还是减弱了呢?

1、请一位同学先朗读,适时引导其回答。

2、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情感变得强烈了?“我甘心变成一条水草!”

3、请同学们想象“青荇”在招摇,“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与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组合成一幅怎么样的画面?这样的写作叫做“绘画美”。

4、请同学们朗读,指导学生读出“甘心”二字饱含的幸福感。

五、通过指导朗读进入第四小节,诗人为何说“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而是“天上虹”呢?

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语言的跳跃,这里的“虹”原来是“彩虹似的梦”。

2、诗人的“彩虹似的梦”实现了吗?没有,被“揉碎”了。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践,自己的梦被揉碎了,情感怎么样?引导学生体验诗人此时的伤感。

3、请一位同学朗读,指导学生读出“揉碎”的伤感和“彩虹似的梦”的无奈。

六、诗人的“梦”让他重回昔日在康桥读书的梦,这昔日的梦真的美好得像彩虹似的吗?进入第五小节。

1、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撑着长篙的感觉,向前,向更深处漫溯,忘记了时间,撑到星辉斑斓的时候,于是在那里放歌。多么自由自在啊!多么美好啊!这就是徐志摩所提倡的“自由与美”。

2、请一位学生朗读,指导其读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七、朗读第七小节,诗人的情感变化了吗?为什么?诗人写了什么意象?这些意象前面的修饰词是什么?这些意象让你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1、诗人不能停留在昔日的梦,因为要离别了。诗人写了“笙箫”,修饰词是“别离的”,诗人此时是忧愁的。

2、诗人写了“夏虫”,修饰词是“沉默”,为何诗人要沉默?

首先,夏虫也不堪离别的愁绪,故“沉默”了,不再“欢叫”了。其次,诗人希望离别的方式是静悄悄的,恰如诗人在开头和结尾两个小节中都写到了的。

3、那诗人为何在开头和结尾采取同样的形式呢?有何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特殊形式,回环往复会使诗歌有音乐美,感情浓厚。

八、请同学们把课文完整地朗读一遍,适当师范指导。在读书声中结束。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15

教学目的:

一、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二、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1、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2、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一、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二、《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

一、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二、媒体设计:

1、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2、播放动画《再别康桥》。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动画《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分小组讨论。(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一)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二)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学生讨论:选择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三)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点拨: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师总结。)

六、小结本文。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推荐阅读:

    想了解更多工作范文的资讯,请访问:工作计划范文
    下载文档

    看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15篇》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延伸阅读

    实习辞职信范文尊敬的李主任:    您好!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阅读我的辞职信。    十分感谢,李主任给了我一个如此难得的实习机会,在实习期间,xx的领导、指导老师及同事对我的帮助

    【爱学范文网 - 管理个人工作总结】XX年就要过去了,总结一年的工作,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误的愧疚。过去的一年,是我们部门全体员工奋力开拓的一年,更是每个仓储成员接受挑战,逐步成长的一年。为从教训中得

    意识形态,哲学范畴词汇,是指一种观念的集合。也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理解、认知,它是一种对事物的感观思想,它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意识形态工作方案范文(通用7篇),

    党员代表大会代表由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担任,在学院党支部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党员代表选举大会流程的文章3篇,欢迎品鉴!【篇一】党员代表选举大会流程召开党代表大会进行选举,一般程序是

    会议是汉语词汇,拼音是胡伊格拉夫y&igrave它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地点,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的有组织、有领导性和有目的的讨论活动。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2

    人生可能腐朽,也可能燃烧,我们不愿腐朽,让我们燃烧起来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本站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供大家参考选择。价值观为主题的五分钟演讲稿标题1大家早上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生命的

    [1号邀请函]尊敬的贵公司领导:我公司是全腐蚀引入管和防雷接头的专业制造商。现在,由于工作项目的需要,我们真诚邀请您的领导和相关专业人员在8月份访问我们公司,以促进双方的合作。希望陈先生和贵公司领导能

    机会挑战演讲稿三分钟(通用26篇)机会挑战演讲稿三分钟篇1在人生的过程中,任何时刻或是在任何地点,都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挑战等待着我们去迎接它。可能是学习时在课业上的挑战,或是和朋友至游乐园时对于惊险刺激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安保工

    摘要: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发展的不同步,造成了当代大学生表现出团体意识淡薄、个性鲜明、人与人之间隔膜加深等问题。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