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推进,困境儿童健康成长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此次调研主要以铜山办事处17名困境儿童为调查对象,通过深入了解他们各方面状况,分析影响他们健康成长的主要因素,进而为政府决策提出一些建议和改善意见。
一、基本情况
1.家庭人口状况。在被调查的困境儿童家庭中,单亲家庭4个,孤儿6个,家庭人口不全的情况占59%,超过八成的困境儿童靠隔代抚养,甚至有部分只能由同辈的兄妹抚养,缺乏父母照顾和亲情呵护。
2.家庭收入情况。困境儿童家庭大多贫困,主要是通过在家务农、饲养牲畜维持生计,部分家庭父母在外做散工,近六成家庭须申请办、村委等相关组织的救助,家庭人均收入普遍偏低。
3.在校学习情况。困境儿童中学龄前儿童有6个,正在上学的儿童有11个,最大的14岁,最小的2岁。由于大部分困境儿童家庭父母忙于工作,与子女相处交流沟通时间较少,没时间督促和辅导子女学习,对孩子的关爱不足,困境儿童平时在家里也要帮忙做家务或部分农活,放在学习上的精力较少,表现为学习比较消极被动,学习成绩大多居于中下游。
二、主要问题和原因
1.生活贫困。我办困境儿童大多为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或孤儿,家中只有一方劳动力或完全丧失了劳动力,家庭经济条件贫困,家庭经济主要靠在家务农、社会捐助和政府补贴。家庭贫困一定程度上给困境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上带来了一些影响,而儿童时期正是身体发育的黄金时期,家庭贫困甚至影响到了困境儿童的身体健康。
2. 学习消极。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成正比。外出务工的家长忙于打工,在家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忙于操持家务,都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需求、兴趣、交往、困惑等关注极少,不能及时、充分地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导致了一些困境儿童学习成绩跟不上。而困境儿童因家庭环境常分散学习精力,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跟不上,可能产生厌学情绪。
3.亲情缺失。困境儿童的抚养监护大多是隔代监护和上代监护两种。在隔代监护中,监护人多数是祖辈,祖辈的思想、生活习惯多与当代不合拍,极易与孩子形成心理隔阂,不利于彼此间的沟通;而在上代监护中,父母为改善生活不得不外出务工,在经济收入与子女取舍中,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很少过问,使得困境儿童缺乏对外部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三、建议和对策
1.助推社会支持帮扶力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多部门衔接联动长效机制,加强对关爱困境儿童的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对困境儿童的关爱意识。推动“爱心父母”、“社会妈妈”等一对一的帮扶活动,切实在物质、学习和心理等方面给予困境儿童帮助。政府进一步完善救困帮扶政策,加大对困境儿童的扶助力度,对符合条件的贫、病、孤、残留守儿童,依照法定程序,纳入低保范围,对正在上学的困境儿童实行助学资助。支持鼓励发展关爱困境儿童公益社会组织,积极探索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延伸服务手段和服务领域的有效办法,为困境儿童提供高水平的帮扶体系。
2.构建心灵健康服务工程。成立心理辅导中心,为每个困境儿童建档立案,关注困境儿童动态,采用短信、电话关心困境儿童,不定期走入困境儿童家庭,了解困境儿童的学习状态,知晓困境儿童的生活状况,及时给困境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建立“网络连心”服务站,利用语音、视频方式,让困境儿童与在外的亲人沟通,搭起倾听心里话的桥梁,通过温馨平等的对话交流满足困境儿童对亲情的心理需求,把亲情关怀服务工作常态化、系统化。
3.搭建学习生活引导桥梁。依托芍药花巾帼志愿者协会,联合教育、民政、学校、村委会等部门,联系高校大学生、邻里、“爱心父母”、“社会妈妈”等人员,组建一支长期稳定的爱心志愿者队伍,从生活照料、心理抚慰、健康保健等方面全方位进行帮扶,在“生活上关心、学习上关注、情感上关爱”困境儿童,让他们健康成长。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儿活动,如开展公益活动为其创造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开展体谅父母的辅导活动,开展游戏、学习小组等轻松活动创造机会让困境儿童与普通儿童交流,确保所有困境儿童都能拥有一个平安、快乐、幸福的童年时光。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