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示范社区宣传册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示范社区宣传册
一、什么是流动人口社会融合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是指流动人口与流入地常住人口及接触的环境关系融合。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有利于当地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我县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今年的目标是什么?
创建北城、车站两个市级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示范社区,加强和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促进流动人口与我县居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
开展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示范社区创建的目的是什么 按照“环境优美、设施齐备、功能完善、服务均等”的要求,改造提升现有的服务阵地、服务设施,实现计划生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流动人口家庭发展能力。
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服务阵地的标准是什么?
社区计划生育服务阵地面积不小于30平方米;配备专门工作人员1-2名,建立相关制度;配备B超仪、乳透仪、检查床等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础设备;配备电脑,连接网络,建立流动人口信息平台;建立流动人口网络视频聊天室,流动人口可在此与家人进行视频对话;设置计划生育药具柜、图书角;配备急救药箱等基础应急设备。
五、示范社区应完善哪些流动人口服务设施?
社区“一站式”服务平台面向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所有人员提供公共服务,有条件的要建立文体活动中心和教育培训中心,设立影视室、多功能室、阅览室、绿色网吧、篮球场等,丰富入住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完善社区人口信息采集、更新和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确保信息准确率达到95%以上。
六、社区应为流动人口营造什么样的居住生活环境? 积极营造卫生、舒适、整洁的居住环境,确保入住的流动人口有良好的居住条件,加大日常环卫保洁力度,做到专人负责卫生整洁,户外无暴露垃圾,无乱搭乱建、无乱堆乱放、无乱牵乱挂。
七、社区应为流动人口提供哪些基本公共服务?
在子女教育、就业、卫生、社保等方面使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享有同等的公共服务机会,积极开展社会救助活动,解决流动人口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八、社区应健全什么样的流动人口社会参与机制? 建立有计划生育协会和社会融合促进会,创造条件鼓励流动人口积极参与社区事务,流动人口超过10%的,社区自治要有流动人口代表,鼓励流动人口加入或成立社区各类群众组织,建立健全流动人口利益表达机制。招募社会融合志愿者,开展结对帮扶服务、建立流动人口与户籍居民人口联谊制度,增进友谊和了解。
九、通过什么方式宣传流动人口社会融合? 要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宣传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理念,主要有:流动人口享有的各项权利和优惠政策、各种便民措施、解决实际困难问题的信息等,增强流动人口融入意识,加强地区认同,开展“如果我是新市民”等演讲活动,共同营造一个开放平等的社区环境,促进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
第2篇:对我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思考
对我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思考
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政委
冯冠筹
2022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部署的全民修身行动中,把“新老中山人融合行动”作为十大行动之一,旨在促进流动人口融合到xxx及其建设中。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这为农民工转移成市民,促进我国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当前,我国的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流动人口规模达到历史新高,总量已接近2.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7%,流动人口的流量、流向、结构和利益诉求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融入流入地社会的“市民化”意识不断增强,参与社会管理、享受政治权利、追求“市民待遇”等诉求强烈。但是,由于体制机制缺失保障、社会关系构建滞后、社会组织建设乏力、文化心理存有差异等原因,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存在一些隔阂与矛盾,甚至引发了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本文结合xxx实际就如何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构建“大同城市”,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流动人口融入社会的诉求表现
据调查,当前,“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已占劳动年龄流动人口的近一半,其中占据主体的新生代农村户籍流动
1 人口,大多数在城市成长,基本不懂农业生产,基本不愿返乡务农,对城市生活、发展的诉求强烈。如xxx,2022年常住人口312万人,其中非户籍流动人口165万人,占52.9%,在持有居住证的793196名流动人口中,1980年以后出生的有350218人。这些流动人口融入社会的诉求主要表现在“五个转变”:一是从短期滞留向落地归属转变;二是从零散外出向居家迁移转变;三是从打工谋生向追求发展转变;四是从劳力雇用向资源分享转变;五是从底层主张向维护权益转变。
二、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中存在的主要隔阂
流动人口带来流动的社会。不同的族群、不同的习性聚合在一起,难免存在着隔阂。据调查分析,目前流动人口与当地社会融合主要存在“五种隔阂”:
(一)思想观念带来的隔阂。很多流动人口往往停留在外地人、外来客、异乡人、打工仔、暂住者等惯性思维理念,仍旧把自己定位在农村,定位在外来人口,自感低人一等,对地域歧视存有天然的敏感,对流入地社会缺失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始终保持对流入地社会一种“陌生人”的感觉。同时,一些本地人对外来人口也存在着本土的、固守的排外思想、抵制思想,或偏见,或歧视,或怕利益受损,不愿与外地人接触、交流、融合,导致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形成两条平行线,增加相互交融难度。
(二)社会生态带来的隔阂。由于流出地与流入地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上的差异,大部分流动人口社会关系
2 的内向性、乡土性突出,不会轻易被同化,基本保留了原本的生活方式、方言方语、风俗习惯、人情世故,往往习惯以血缘、地缘、业缘形成工作圈、生活圈和社交圈,社会活动面呈封闭、半封闭状态,客观上形成了自我隔离状况,加上当前社会公共设施、基层组织服务措施仍不完善,社会共融活动仍然有限,造成流动人口疏离流入地主流社会、主流文化。据xxx流管办调查报告显示,在新生代农民工的交际圈中,接触的频率为老乡50.19%、同事72.58%、朋友39.55%、亲戚15.61%,流动人口融入社会仍存在一定距离。
(三)资源红利带来的隔阂。主要表现为流动人口要求共享资源、同分红利等利益诉求与本地人的利益保护之间存在隔阂。比如我市2万多名代耕农,既不愿意把土地返还当地村民,又不愿意支付土地管理费用,而且违章占地和违章建房,甚至成立非法组织对抗政府、暴力抗法。另一方面,又要求政府解决入户、承认现居住的房屋合法化、没有住房用地的要分配土地、政府收回土地要给予征地补偿和青苗补偿,以及子女上学、就业、参军要与本地人享受同等待遇等。而本地人,在权益受到威胁、蚕食的情况下,也始终坚持“祖辈遗留下来的资源,神圣不可分割”原则,导致流动人口合法、不合法诉求交织叠加,而且与政府依法拆违、收回田地耕种权、本地人捍卫主权之间存在着难以解决的矛盾。
(四)制度设计带来的隔阂。目前,针对流动人口的制度设置往往重管理轻扶持,尚缺乏有效的制度关照。比如户籍关系与福利待遇捆绑在一起,依附在户籍关系上的社保、
3 医保、入学、就业、购房、出入境等条件剥离难;政府设置的一些门槛偏高,如积分入户的有效期只有三年,时间偏短;积分入户到家庭户的,必须提供房产产权证明原件和复印件,而大部分房产商办理房产证时间要在一年以上,影响入户;积分入户各镇区发展不够平衡,有的镇区指标不够用,有的镇区指标用不完;流动人口申请入户需提交原籍地出具的户籍证明、计生证明,而且返乡办证成本较高,等等。户籍制度以及由此形成的一系列尚不完善的制度安排,是造成流动人口难以融入流入地社会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服务管理带来的隔阂。由于流动人口管理体制不够顺畅、部门协调不够有力、管理措施仍存滞后、基层工作相对薄弱,以及一些流入地领导干部存在固有僵化思想,歧视流动人口,导致政策设计、制度建设、工作措施等缺失制衡,服务管理方式简单、方法粗暴。如2022年全市登记在册的非户籍流动人口165万人,办理居住证的仅793196人,登记率和办证率分别约为66%和48.1%;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的矛盾纠纷或摩擦性冲突时有发生,甚至引发2022年沙溪镇“6.25”群众聚集问题等。
三、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对策建议
让农民工真正转移成市民,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不仅关乎我国城镇化和现代化的未来,也是实现公平正义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高度重视,加大力度,着力推动“五个破解”、促进“五个融合”,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的
4 共建共享。
(一)破解意识形态的地域差异,促进思想观念融合。 各级党委、政府应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树立“以人为本,平等对待,共同发展,共享幸福”的理念,把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积极从制度设计、宣传发动、工作推动上占据制高点,意识形态上彻底根除外地人、外来工、打工仔、暂住人口等带有歧视性的称谓;要通过深入走访、设点咨询、问卷调查、网络问政、作客电台、访谈对话、公开电话、公布邮箱、开通微博、QQ群等形式和途径,听取民声,了解民意,吸纳民智,汇聚民力,促进管理服务措施的改进与善治;要大力加强“共建共享、共生共荣、大同城市、和睦相处”等新型城市化发展理念的宣传教育,引导市民充分认识现代城市是新老群体共同创造的结果,促进外来务工人员与城市居民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平等相待,消除两者心理上的鸿沟,实现思想观念的融合。
(二)破解基层建设的单一结构,促进社会管理融合。 当前,各地的基层政权组织基本上是本地人,基本上代表着本地人的利益。2022年9月,xxx召开了全省深化社会组织改革工作会议,印发了《关于培育发展异地务工人员服务组织的工作方案》。根据会议和方案精神,在顶层设计和工作推进中,应将流动人口管理真正纳入社区基层政权组织体系,各级政府通过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支持,促进融合。一要纳贤参政议政。要敢于打破基层政权
5 组织建设格局,主动腾笼换鸟,通过物建、海选、推荐、测评、考察等形式,吸纳部分素质较高、经验丰富、公平正义、群众信赖的流动人口加入到村居两委班子,直接参与村居管理事务;要探索流动人口参与社区选举的新途径,赋予村居选举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要搭建平台,发动流动人口加入消防志愿者、交通志愿者、城管志愿者等志愿服务队伍,引导参加社会公益事业,培养主人翁精神。二要推动依法自治。要针对流动人口中以地缘、血缘、业缘、关系缘、同学缘等集结现象突出实际,以厂企、村居、社区、小区等为单位,组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心、互帮互助小组、外来工之家,或者老乡会、同乡会、同学会、商会、协会等组织,把隐形社会组织纳入显性化管理,实行自管自治。三要建立党团组织。要在流动人口中组建党团组织,或者工会、维权委等,争取把老板、企业家、厂企领导,或者德高望重的族首、长者等发展成为党团员,或者工会、维权委成员,把流动党团员100%纳入属地党团组织服务管理,通过开展正常的党团组织活动和社团活动,增强流动人口的认同感、归属感。
(三)破解制度设计的多元结构,促进工作生活融合。 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换位思考,站在广大流动人口的角度,积极建立完善“三种机制”,致力实现“同城人、同待遇”,促进共建共享:一是权益保障机制。要充分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监管等手段,通过建立“应急周转金制度”、“最低工资制度”、“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工资保证金制度”、“欠薪企业黑名单制度”、“外来工权益集体协商制度”等系列制度,重点
6 解决企业拖欠克扣工资、超时加班、漠视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等问题,切实维护和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要逐步完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对就业务工培训、子女义务教育、儿童免疫保健、养老医疗保险、计划生育、住房等,建立实施统一标准,让流动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二是社会帮扶机制。要制定完善流动人口享受政府廉租房试行办法,降低申请廉租房门槛,或者通过建立农民工小区、移民新村、安居工程、集体宿舍,或者完善住房公积金、住房补贴、财税支持、金融服务等,帮助流动人口改善居住环境;要制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接受非本地户籍学生就读暂行办法,进一步放宽流动人口子女就读本地学校的条件;要建立社区廉价医疗卫生机构,完善医疗救济制度,为流动人口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或绿色通道服务;要通过开设就业讲堂、社区论坛、培训班、咨询热线、宣传专栏等,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要积极组建律师法律援助志愿者队伍,深入推进法律服务、法律援助进社区、进厂企、进家庭活动,为流动人口提供法律援助;要通过实施对口帮扶、家庭共建、减免税收和工商费等,对困难家庭在就业、子女入学、学业辅导、思想引导、经济救济等方面开展困难帮扶活动。三是文化共享机制。要通过创办网站、设立专栏、编印期刊、举办论坛、赠阅党报、QQ群、微博、开展喜闻乐见的文化宣传活动等,着力推进不同价值观、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彼此接纳、相互交融,形成有机文化整体;要鼓励本地人与外地人联姻,通过“外来媳妇本地郎”或“本地媳妇
7 外来郎”建立新老人员的情感纽带;要加强流动人口集中社区、工业园区、企业等场所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资源共建、利益共享的文化共享机制,促进新老人员共同参与文化资源开发。
(四)破解户籍制度的城乡藩篱,促进身份地位融合。 户籍制度是当前区分当地人口与流动人口的“三八线”,是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分水岭”。各级各部门要敢于解放思想,善于创新发展,积极破旧立新。一要改革传统式户籍制度。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国办发〔2022〕9号)精神,结合实际,可就固定居所、稳定工作,或稳定经济收入等设定户籍登记的省标或市标,把人口统称为“居民户口”、“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按照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消费水平,制定实行全民统一或按户籍地统一的福利待遇;要剥离与户籍紧密相连的医保、社保、劳保、就业、就学、公共服务和办理港澳通行证、护照、结婚证等依附条件,条件成熟情况下,把各种福利待遇分别归属公民所在单位、街道、社区、村委,促进共建共享。二要改进积分制实施办法。我市从2022年试点、2022年出台规定并全面实施积分制以来,成效明显,但也存在上述中所谈入户资格时间受限、未取得房屋产权证明影响入户、大部分流动人口不愿放弃原籍地的耕地及计划生育政策等障碍因素。为此,要积极改进、修订完善更加人性化的积分制管理规定,科学测算、设定地域性指标,并探索把承租政府公租房、义务教育、社保、医疗、创业扶持、
8 就业援助、社会救助、办理乘车优待证等基本公共服务纳入积分制管理,将重要权益向流动人口延伸。三要拓展居住证使用功能。要把居住证作为办理就业、职业介绍、营业执照、税务登记、房屋租赁等社会事务的必要条件,兼顾实施“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以网管人”等措施,完善流动人口登记、信息录入、证件制发和服务管理;要抓好居住证配套政策的完善,使流动人口凭居住证享有劳动就业、社会保险、法律援助、计划生育、卫生保健、职称评定等权益;要推广实施凭居住证“异地办证”制度,允许非本地户籍就业人员和高校大学生异地申领出入境证照,实现赴港澳台和出国办证不用返乡;要提高居住证的“含金量”,尝试制发不同类型的居住证,视流动人口的居住年限、纳税情况、就业状况、社会贡献等提供差别化的福利待遇,逐步实现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和居住管理“一证通”目标。
(五)破解资源红利的历史壁垒,促进生产生活融合。 利益冲突特别是资源红利的共享与分配是人口迁移、人口交流的重要问题,而如何去平衡外来与本地双方的利益是政府在执行人口的流动与入户政策前必须考虑的。代耕农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产物,是党委政府一直以来积极解决但又尚未解决好的历史遗留问题。为此,建议积极采取“五个一”措施,尽快妥善解决。一是开展一次全面摸排。彻底摸清代耕农的人员结构、生产生活状况、违章建筑情况、主要诉求、存在的不稳定因素,以及本地人的思想动态、维权诉求等,为解决问题提供可靠依据。二是
9 成立一个协调机构。由党委、政府牵头,国土、城建、农业、城管、环保、综治、公安、司法等部门组成联合协调机构,甚至可邀请代耕农代表参与,专司研究解决代耕农问题。三是制定一套工作方案。切实加强代耕农问题的调查研究,从生产安排、转移就业、移民安居、子女就读、耕种补偿、依法拆违、退建返耕等,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四是完善一套法律法规。建议省人大和政策制定部门,把妥善解决代耕农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紧研究出台有关法规和政策,着力从法律法规上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保障。五是跟进一套安民措施。切实解决代耕农及其家属的入户、居住、就业、社保、子女就读等实际问题,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有机统一,促进代耕农在当地社会的生产生活融合。
10
第3篇:流动人口和社会融合问题的探研
流动人口和社会融合问题的探研
关键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分析
引言
自2022年以来,xxx流动人口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递增,已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二位。截至2022年6月,全省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口达1670余万人,与常住人口的比例为1:
3。杭州2022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全市登记在册流动人口达275万人,这一数字约占常住人口的42%,其流动人口数居xxx第三位。2022年,流入xxx居住1个月以上至1年内的流动人口达到2216万人,占该市流动人口全年总人数的88.88%。
一、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度较抵的主要表现
由于流出地与流入地在经济、社会、文化、风俗、生活方式等因素上的差异,特别是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大规模流动人口都停留在流而不迁的状态,无法成为流入地的永久居民,成为候鸟式的“迁徙人”。
1认同感和归属感缺乏
流动人口中有相当部分是长期工作生活在流入地,并成为流入地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成为整个社会主要的劳动力组成部分,他们的活动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在很多流动人口看来,流入地社会依然是“外在的”和“他们的”,而并不认为是“我们的”。据调查,有些在杭州工作生活了5年以上、部分甚至在10年以上的流动人口,当问及他们对流入地社会的看法时,相当多的人承认自己与当地人交往甚少、很少参与当地社区的组织和活动,他们认为自己并不是当地社会的真正成员,只不过是暂时寄居而已。可以说,在流动人口中这种漂泊的感受和心态是十分普遍,而这种漂泊感和心态正是缺乏社会认同和归属感的表现。
2二元社区现象普遍
所谓二元社区,即指在同一社区流动人口与本地户籍人口在分配、就业、地位、居住上形成不同的体系,以至心理上形成互不认同,构成所谓“二元”。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形成相对隔离的两个社区,这种二元分割不仅是空间和地理上的,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在杭州很多社区,大量集聚的流动人口虽然与本地户籍人口同居一地,有相当部分的流动人口还租住本地户籍人口的房子住,但他们相互之间在生活方式上截然不同,相互之间社会互动也甚少,工作职业、社会地位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使两个群体之间的社会隔离十分明显。3社会冲突和矛盾加剧
主要表现为:(1)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的摩擦性冲突和矛盾屡见不鲜。例如本地居民对流动人口的歧视、刁难等经常引发双方的争吵、甚至打架斗殴;本地居民与流动人口因日常生活中、买卖交易中的琐事或小的纠纷而发生的矛盾;另外,还有些流动人口因为受到种种挫折或“相对剥夺感”而产生的对流入地居民的不满而引发的矛盾。(2)劳资关系紧张。据调查,xxx有42%的外来务工人员没能按劳动法与单位签订合法的用工合同,有23%的人不能按时或足额拿到工资,41%的人月收入低于xxx最低工资标准,67%的人没有接受过单位提供的职业技术培训,17%的人加班没有补贴, 13%的人没有双休日,38%的妇女没有产假、产期工资,30%的人没有工伤补偿、工伤保险,更不要说享受住房以及住房补贴、住房公积金和带薪休假了。当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通过正常渠道难以保护时,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就会采取以“不合法对付不合法”,以对抗方式讨回公道的非正常方式,导致许多社会矛盾趋于激化,成为社会的不和谐、不稳定因素。xxx劳动争议案
件从1999年的764件上升到了2022年的1921件,6年间上升了251%。仅2022年上半年,xxx劳动部门共受理劳动争议案件1013件,涉及劳动者2641人,同比分别增长39% 和71%。2022年12月10日,xxx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共出动监察人员327人次,检查用人单位3657家,涉及职工人数9万人。其中,处理拖欠工资案件197件,涉及职工4788人,清欠工资26万余元。(3)流动人口犯罪问题突出。来自xxx有关部门的调研分析指出:近年来,xxx流动人口违法犯罪居高不下,流动人口作案已占全部刑事作案人员的60%以上,有的地方高达90%以上,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的一个重要因素。应该说,流动人口犯罪是流动人口没有成功融入流入地社会的一种反映。
二、制约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主要障碍
1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体制
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顽固存在使得改变了生活场所和职业的流动人口仍然游离于城镇体制之外,造成他们生活地域边界、工作职业边界与社会网络边界的背离,使得他们游离于城市体系与农村体系、体制内与体制外、正规市场与非正规市场、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之间,处于边际人的地位,从而与流入地社会处于一种非整合状态。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社会排斥不仅在空间地域上,而且在社会认同中建构了一道边界,直接构成了流动人口融入流入地社会的障碍,使得他们成为城墙内的城外人,或都市中的“边缘群体”,这种状况使得他们融入流入地社会相当艰难。
2流入地政府的本位主义
从利益群体的角度来看,流动人口与流入地本地户籍人口实质上是两个不同的利益群体,而流动人口则由于其分散性和组织化程度低,加之自身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低下,缺乏代表自身利益的组织,其利益要求往往得不到流入地政府的重视。因此,地方政府在制定各种政策法规时往往倾向于优先考虑或保护本地户籍人口的利益,而对于流动人口的权益保护问题,很多地方政府则做得很不好,有些甚至严重缺位。很多流动人口往往陷入一种政府服务的真空之中,在许多情况下,实际上过的是一种没有政府的生活。这种状况极大地影响了流动人口对流入地社会的认同和融入。
3流入地户籍人口的偏见和歧视
长期以来,在政策优势和先行一步的改革开放优势条件下,本地户籍人口在社会资源和竞争方面占据着优势,并由此而形成“一等公民”的身份优势意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有偏见与歧视的本地户籍人口可能并没有意识到对待流动人口的偏见与歧视,他们理所当然地把流动人口当作“外群体”看待,在认识上对其表现出偏见,在行为上对其表现出歧视。正是由于这些偏见和歧视的存在,使得流动人口与本地户籍人口虽然同处一个社会空间工作居住和生活,但他们在社会交往上、在心理意识上都相当疏远,造成了流动人口融入流入地社会的困难。
4流动人口自身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不足
流动人口自身素质相对较差。在一次对800名在杭外来务工人员做的随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历普遍较低,初中学历的最多,占55.7%,其次是高中、小学,大专及以上的学历仅占8.5%。
社会适应能力是影响流动人口融入流入地社会的又一个重要因素。绝大部分流动人口是来自经济社会落后的农村地区,在他们进入城镇化等经济社会发展相对发达地区务工经商后,面临着职业、生活方式、社会交往关系等一系列的转变和适应。他们要适应从农村田园式的悠闲自在的生活工作方式向现代化、节奏紧张的现代都市生活方式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面临着工作竞争等生存压力的挑战,还面临着社会交往关系的挑战。许多调查表明,进入城镇化地区工作生活的流动人口,其人际交往关系大多还是停留在传统的亲缘和地缘关系方面,交往的人群主要是老乡、亲戚等。流动人口的社会关系的内向性、乡土性突
出,社会生活圈子相对较为封闭,他们不愿主动突破这一封闭状态,客观上形成了自我隔离状况,与流入地主流社会、主流文化相疏离。更为主要的是,很多流动人口中存在“打工心态”、“过客心态”等。在很多流动人口中,他们觉得自己的“根”始终还是在农村的家乡。这种“打工心态”和“过客心态”使得大多数流动人口将自己的未来定位在农村,对流入地社会没有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始终保持对流入地社会一种“陌生人”的感觉。
关于外来人口管理与服务的几点设想
一是集中管理,加大投入设立 “外来人员一站式服务中心”,服务于全区外来人员,集中调配处理各地派出所记录的外来人员的有关个人档案信息,以及卫生防疫等各种管理与服务项目,改变分散管理、多头管理局面,同时使一些丧失管理服务功能的证件退出历史舞台;建立外来人员窗口网站,公布与之相关的各类法规、政策,并为其提供就业信息、集宿住房信息、子女教育信息等等。在集中管理措施跟上的同时,更应加大资金与人力的投入力度,使之逐步与外来群体的庞大数量及其所创造的GDP相匹配。
二是“以夷制夷”,重心下移。外来人员更了解他们同类的疾苦和需求。让一些外来人员骨干参与外来人口管理,深入外来人员群众,融入本地社会事业,提高他们的参与感与归属感,将更加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留住外来人员中的优秀分子。选拔一些兼职、专职“联络员”,经有关部门认定后,由其专门为外来人员与“一站式服务中心”双向联络,办理各类事务。
三是素质控制,中介先行。鼓励民间劳动力中介组织快速发展,丰富就业信息,减少找不到工作的外来人员的逗留时间,使低素质人员和不符合要求人员知难而退。加强对各类持有职业中介许可证和资格证的劳动力中介组织的扶持与培育,积极倡导投资者投向这一领域;同时着力打击黑中介,努力维护市场公开公平公正。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事业。通过加强思想教育、典型示范等方法,引导、激励流动人口从以下三方面积极融入城市。(1) 在经济层面力求生存。流动人口进城就业因现实环境与自身素质的制约存在着一定的先天不足,要积极引导和激励流动人口重视知识学习和经验积累,努力提高综合素质特别是职业技能,熟悉和遵守城市规则,以适xxx生产、生活的要求。(2) 在社会层面主动扩大交往。鼓励流动人口主动和善意地扩大社会交往,尤其要积极参加社区、工会的各种活动,从而在城市中建立比较丰富和融洽的人际关系,利用较多的社会资源实现自己在城市的发展。(3) 在心理层面自觉强化认同感。流动人口对即将进入或已经进入的城市,要通过各种媒体和社会交往增加了解,重视从心理方面去努力适应。二是掌握和运用心理适应的渠道与技巧。如加强城市规则、文化等方面的学习,深入地了解城市;与家人保持联系以获得支持;尝试用城市主流文化的视角去分析和认识所遇到的人和事等。三是培育乐观向上的心理。扬弃在农村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思想观念和心理,发扬吃苦耐劳、勤俭朴实等精神,克服乡土文化中封闭、内向、散漫等消极思想和心理的影响,以宽容接纳的心态对待城市主流文化和市民,自觉增强对市民群体的归属感,增强城市“主人”意识,从而尽快实现由流动人口到新“市民”的转变。
第4篇:打字复印行业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调查问卷
打字复印行业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调查问卷
本调查仅为了学习上的需要,您的信息完全保密,请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在相应的选项上打√或者在_____上填写数字或文字内容。
A 基本情况
1、您的性别:①男 ②女
2、您的年龄:_____周岁
3、你目前所在的城市是
4、你目前从事的是:①给人打工 ②经营复印店 ③经营办公设备厂
5、您接受教育的年限为 年
6、您的婚姻状况:①未婚 ②已婚 ③离婚 ④丧偶
(选择未婚的请回答)您希望您未来的对象从事:①打字复印业 ②其他行业 ③无所谓
7、您是否拥有本地户口:①有 ②没有
(选择没有的请回答)您希望拥有当地户籍吗? ①希望 ②无所谓 ③不希望
8、您从事打字复印行业_____年了,您在目前所在地_____年了。
9、您有小孩在目前所在城市上学吗?①有 ②没有
(选择有的请回答)您的小孩在哪种学校上学? ①公立学校 ②私立学校
B经济融合
1、您现在的住房类型为:①租房
②买房
住房面积大概为_____平方米。 (选择租房的人请回答)您愿意在城市买房吗?
①愿意
②无所谓
③不愿意 (选择不愿意的人请回答)为什么不愿意在城市买房?
①买不起
②没有城市户口,所以不买
③以后还是要回家乡的,所以不买
2、您对目前的住房满意度为:①满意
②一般
③不满意
3、您有轿车吗? ①有
②没有,但准备买
③没有,不想买
4、您经营的店铺去年毛收入大概为_____万。
5、您家去年在城市的支出大致为:
店面费_____,伙食消费_____,穿着打扮消费_____,娱乐休闲旅游消费_____。
C社区融合
1、您购买了哪些保险? ①养老保险
② 医疗保险
③失业保险
④都没有
2、您对社区服务的了解及享受情况如何?①了解并享受过
②了解但没享受过
③不了解
3、您参加过当地的哪些活动(可多选):
①选举
②社交活动
③文体娱乐活动
④治安巡逻
⑤志愿者活动
⑥募捐活动
⑦其他(请注明)_____
⑧都没有参加
4、您希望参加当地的哪些活动(可多选):
①选举
②社交活动
③文体娱乐活动
④治安巡逻
⑤志愿者活动
⑥募捐活动
⑦其他(请注明)_____
⑧都不想参加
5、您在办理所需要的证件时自觉性:①很自觉
②不得不办理时会办理 ③总是不办理
6、您愿意参加流动人口自我管理组织吗?①不愿意
②无所谓
③愿意
D社会关系融合
1、您平时交往最多的人是:
①在同一城市从事打字复印行业的亲戚、老乡
②在同一城市从事其他行业的亲戚、老乡 ③从事打字复印行业的城里人
④从事其他行业的城里人
2、在您交往的人中间,有多少个在同一城市从事其他行业的亲戚、老乡? ①没有
②10个以内
③10-30个
④30—50个
⑤50个以上
3、在您交往的人中间有多少个本地人?①没有
②10个以内
③10-30个
④30个以上
4、您平时有困难时,主要求助于:
①在同一城市从事打字复印行业的亲戚、老乡
②在同一城市从事其他行业的亲戚、老乡 ③从事打字复印行业的城里人
④从事其他行业的城里人
⑤当地政府
E心理和文化融合
1、您对本地方言的掌握情况为:
①基本会
②会一点
③完全不会
2、您对本地风俗习惯的了解情况:①基本了解
②了解一点
③完全不了解
3、您对本地人的思想观念接受程度为:①基本能接受
②部分能接受
③几乎不能接受
4、您平时主要的休闲方式为(可选两项):
①上网
②去隔壁老乡店里闲逛
③逛街、唱歌等
④学习与打字复印相关的技术
⑤很少有空闲时间
⑥其他(请注明)_____
5、学校放寒暑假时,你是怎么度过的?
①回老家
②外出旅游
③继续经营店铺,有更多时间去市区玩
④守在店里
6、您感觉自己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 ①本地人
②不明显
③外地人
F社会认知与评价
1、您觉得自己像不像个城里人? ①很像
②有些像
③不像
(选择不像的人请回答)您认为自己不像城里人的原因是(可选三项):
①没有城市户口
②买不起房
③城市里的朋友太少
④生活方式不像城里人
⑤自身素质低
⑥没有养老、医疗保障
⑦其他(请注明)_____
2、您觉得本地人歧视外地人的情况如何? ①很少歧视
②偶尔歧视
③经常歧视
3、你觉得自己更像是农民工还是老板?
①老板
②农民工
③都不是
④都有一点
4、您对所在城市的总体评价为:①好
②一般
③差
5、您对本地人的评价为:①好
②一般
③差
6、总体来说,您对目前从事打字复印这一行业满意吗?
①满意
②一般
③不满意
7、您对大学生的评价如何?
①大学生各方面都比较好,读大学是非常必要的
②大学生跟其他学历的人没多大区别 ③现在大学生出来找工作很难,还不如不读大学
G未来打算
1、您对未来的信心是怎样的? ①很有信心
②一般般
③毫无信心
2、您希望您的子女将来:
①从事打字复印行业
②在城里从事其他行业
③回老家农村
④其他(请注明)_____
3、以下愿望中,您最希望能实现的是哪个?
①拥有城市户口,尽快成为城市人
②子女有更好的发展前途
③挣更多的钱
④赢得社会和亲友的尊重
⑤其他(请注明)_____
4、今后5至10年内,您的打算是:
①继续从事打字复印行业
②留在城市从事其他行业
③回老家农村
第5篇:推进我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是一个大政策
推进我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是一个大政策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26日 09:56
来源:《红旗文稿》期号:2022/20作者:张春生 杨菊华
过去30年中,中国人口总量增长了0.3倍,而流动人口却增长了30多倍,在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没有根本性改变的前提下,流动人口的数量还将持续大幅度增长。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过程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表明,社会的融合往往传递着成功的经验,而社会的断裂常常引发失败的教训。因此,融合问题既是稳定的问题,也是发展的问题。实现巨量流动人口的有效融入,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有序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成为综合影响我国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整体及区域发展、产业布局、生态建设、创新政府社会管理与服务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我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现状
流动人口的融合问题已引起了我国相关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强调,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统筹研究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后城乡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2022年4月2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就“世界人口发展和全面做好新形势下中国人口工作”的集体学习时进一步强调,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既要从宏观战略的高度,为人口流动迁移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也要从微观政策的角度,关怀流动人口及其家庭的福利。然而,由于城乡有别和地区各异的社会福利和资源配置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多数流动人口(尤其是乡-城流动人口)仍被排斥在流入地社会的制度建构之外,在经济、政治、公共服务和社会关系等多方面得不到流入地社会的接纳和包容。就职业分布、收入状况和居住条件而言,流动人口具有明显的职业声望差、劳动时间长、收入水平低、居住隔离强等特点。在公共服务领域,他们不能享受与本地市民同样的权利和福利,具有作为外来人和农村人的双重弱势。在政治上,绝大部分流动人口实际上已经从户籍地的政治系统中脱离出去,但在流入地社会又没有正式户口和市民身份,既不会在流出地行使政治权利,也不能参与流入地的政治生活。在社会交往方面,他们在流入地的社会关系、社会网络和人际交往主要围绕血缘、地缘等同质
关系构成,从而使其获得的社会支持十分有限。作为城市的过客和农村的临客,他们在城乡之间游走,在城市之间漂泊,从而遭遇巨大的社会焦虑和心理压力,出现相对经济贫困和精神贫困。
已有的经验表明,长期不能融入流入地的人口可能产生对整个社会的疏离感和责任匮乏心态,甚至形成对抗社会的心理,从而造成或激化社会矛盾。这将不利于社会的整合与稳定,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问题也是当前和未来20年我国政府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而推进流动人口融入将是创新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推进民生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推进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1.推进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在流动人口规模持续高涨的初期,出现盲目无序状态甚至冲突在所难免。但是,若大量的流动人口长期不能稳定就业、始终处于边缘状况、劳资关系紧张、对抗性事件不断,势必导致流动人口与本地市民之间缺乏信任,流动人口和城市体系之间发生断裂,社会分裂加剧,不仅阻碍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可能引发社会不安和动荡。从国际经验看,2022年法国巴黎骚乱和2022年挪威枪击事件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我国某些地区流动人口与本地市民的冲突也凸显出融合缺失的教训。此外,流动人口犯罪率的居高不下或上升态势已成为流入地社会治安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在某些城市,70%左右的刑事案件都与流动人口有关。预防和减少流动人口犯罪不仅是司法机关的工作,而且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如果不能有效提高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度,必然会引发更多的社会矛盾和社会群体间的对立、冲突,威胁到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阻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只有不同群体之间有较高的融合度,才能有效化解基层矛盾和不稳定因素,消除群体之间的对立与冲突,推进社会公平和正义,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2.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要求流动人口有较高的社会融合度。人口流动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地域流动把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到城市里,这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要举措,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需求。劳动力由乡村流向城市、从不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是全球化和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必然规律,也解决了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短缺问题,是促进
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资源保障。在未来城市化进程中,外来劳动力规模还将持续增长。
但是,由于流动人口的劳动就业往往缺乏稳定性,居无定所,流动性大,多处于漂泊之中,不少流动人口身在外地,根在故乡,家分两地,长期奔波,劳动力转移极不彻底。流动人口不能在某个流入地长期定居,致使企业不能形成劳动经验不断积累、劳动技能不断提高的稳定的产业大军,从而对企业的人力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造成不利影响,将会使流动带来的人口红利难以实现,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为使流动人口更好地服务于流入地社会,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推进他们的融入过程。
3.把握流动人口的融合情况有助于创新社会管理、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从现实情况看,它有助于政府了解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生存发展状况,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实现流动人口与流入地居民的融洽相处。从政策上看,它有助于政府对流入地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作为评估地方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水平的参考依据,找到融合的突破口,出台更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改善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工作的公共政策,加快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步伐,简化融合过程,扩大融合途径,并对户籍制度的改革、城市化过程中的建设规划、服务规划等相关问题提供参考借鉴。
4.促进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既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更是中国一道独特的社会风景线。在世界各地都存在大量的跨地区、跨国界和国内移民。为此,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相应措施推进移民融入到流入国家。户籍制度使中国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具有特殊性,巨量的流动人口是城乡分割、地域分割、制度分割的产物,这种现象不应演变成一种长期的制度。必须顺应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制定、推行主动接纳流动人口融入流入地社会的方针和政策。另外,近年来,广东、东北地区和一些大城市接纳了越来越多的国际移民,使中国成为一个更为国际化、更包容的社会。虽然不同地区流动人口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并不完全一样,不管是国内流动还是跨国流动,流动人口都会面临新的环境适应问题,但一个包容的社会首先应当尽力使自己的人民实现社会融合,树立中国开放包容的国际形象。
三、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特征促进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
1.提高思想认识。政府、学界和社会需要提高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问题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一些人认为,从我国现有的社会发展阶段来看,谈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这个议题还为时尚早,只要关注其劳动就业等问题就够了。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仅仅关注流动人口的经济行为和结果远远不能满足当代流动人口对除了经济领域以外其他许多方面的需求。富士康的员工拥有较高的收入水平,但为什么会出现“14连跳”的恶性事件?虽然这只是个案,但应当引起政府和社会对流动人口除经济以外的其他方面的关心和关爱。
2.加快制度建设。社会融合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实现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是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之一。各种制度限制严重阻碍了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意愿和结果。以户籍制度为依托的流动人口管理体系以及一系列与户口紧密相关的社会福利制度将许多流动人口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因此,促进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首先必须解决制度障碍,剥离由于户籍性质和户籍地而人为造成的不同身份人群在公共资源和社会福利享有方面的不公。鉴于我国的国情,目前在全国范围内一步到位地废除户籍制度尚不现实,但可从劳动就业制度、公共福利和社会保障体制、劳动力市场的管理体系等方面着手进行改革,改变城市体系对流动人口制度安排的薄弱状况,加快将流动人口制度化地纳入城市管理体系,从而为流动人口的发展打造公平的环境,保证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从而促进经济与社会共同发展。
3.注重管理创新。在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之时,相关部门致力推动流动人口管理模式由防范型方式向主动服务方式的转型,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流动人口管理机制。针对传统管理模式存在的管理漏洞和盲点,需要加快推进管理创新,让流动人口进入管理的服务视野,围绕他们的需求,设计合适的管理模式。既要注重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控制,也要为其提供无差别化的服务,维护其合法的权益。动态监测、全面把握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意愿、过程、结果能在很大程度上推进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创新。利用监测调查的研究结果指导管理、服务工作,从而使其更好地切合流动人口的实际需求,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思路,也是工作模式的革新。
4.加强理论建设。借助国外理论,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完善符合国情的社会融合理论和指标体系,作为推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理论依据。推动
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首先要清楚什么是社会融合,怎样简明、科学、合理地测量社会融合,阻碍社会融合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等等。社会融合不是一个新概念,但人们对其认识随着时代的推移而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我国的情况既与他国有相似之处,也有自己的特点。我们既要借鉴国际经验,又要构建基于国情的创新性社会融合理论,以此作为今后相关政府部门工作的目标导向和推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依据。
5.分步推进融合。从流动人口进入流入地伊始,其融合问题就应该引起政府关注和重视。不过,促进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需要注意阶段性和复杂性,不能指望社会融合一步到位,也不能指望不同素质流动人口都能以同样的步伐实现融合。社会融合的进程纷繁复杂,涉及的维度很广,相关人群的成分差别也很大。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人群之间的角色转型一方面具有市场机制作用下自主选择的自由,另一方面还受到计划体制的某些制度约束和影响,这就决定了我国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将是一个更为复杂和更加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必须结合实际,坚持由易到难的原则,从最根本的问题做起,积极、稳妥、有序地按步骤、分阶段推进:稳步推进流动人口的劳动就业,加快改善社会保障水平,建立住房保障体系,鼓励他们参与社区生活,关注他们的心理适应。最终目的是,帮助他们工作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安居乐业,协同发展。
(作者:张春生: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主任;杨菊华: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第6篇:流动人口工作
2022年流动人口工作总结
2022年,我社区领导高度重视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把其做为维护社会稳定,创建“平安社区”的重要内容来抓,按照“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狠抓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管理,基本完成了前半年安排的各项工作目标。
1.社区专门成立了流动人口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书记任站长,社区民警任副站长,其它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流动人口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每月按时对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用工单位进行清理,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录入、审核和维护。
2.建立了强有力的流动人口管理网络体系,根据我社区的行政区域划分,划分了5个网格区域,设置了流动人口专管员和流动人口协管员,保证了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3、找准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的关键,明确管理主体和责任主体。我们把管理的重点放在明确职责和接收用人这两个环节上,建立起“谁接收谁管理,谁用人谁负责,谁租房谁有责”的有效管理机制。 广泛开展出租房屋登记清查工作,对出租房屋签订治安责任书同时排查是否存在违法生产、经营等。对采集的房屋信息进行房牌号一一对应,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并录入、审核、维护。
4、摸清底数是搞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前提。对出租房屋签订治安责任书同时排查是否存在违法生产、经营等。对采集的房屋信息进行房牌号一一对应,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并录入、审核、维护。
5、每月上报流动人口报表。对流入本辖区外来人口和出租房屋清理和适时登记。
6、每月上报境外人员表,对本辖区的境外人员有大致的了解与登记。
7、对街办(或区上)一月一次检查工作,认真配合,查漏补缺。
8、截至11月1日共录入房屋2923间,流动人口1880人左右。用工单位71个。
下步工作计划:
1、认真梳理上半年年的工作,查漏补缺,总结经验,在下半年的工作中认真完善、完成工作。
2、加强与各物管小区的联系,一一完成各小区的房屋信息登记、录入、审核、维护。以及小区中出租房屋、流动人口的服务于管理。
3、与社区民警配合,及时完成更新各街道、用工单位、在建工地的登记。
因为流动人口流动性大,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尽管困难大,但是通过今年的工作经验会在以后的工作中越做越好!
2022年11月
第7篇:流动人口工作总结
清溪场镇流动人口基本情况
一、我镇流动人口目前的现状
(一)、截止2022年9月30日,我镇跨省流入人口1157人,其中男617人,女540人;省内流入人口613人,其中男309人,女304人;流出人口18060人,其中男10750人,女7310人;跨省流入人口本地出生3人,其中男孩2人,女孩1人。 (二)、流出、流入多,统计录入少。
(三)、流出育龄妇女办证率低,流入人口持证率低,查证验证工作近似没有开展。
(四) 流出流入地址不清、相关信息不准,流动人口信息无法提交反馈。
(五) 流动人口违法生育有,但流动人口征收社会抚养费为0。
二、当年工作安排及打算
(一)完善乡镇流动人员录入。县上把PIC系统中各乡镇录入的流入人员导出到电子表格并下发到各乡镇,各乡镇根据名册完善本乡流出人员情况。如果县内流动人员有生育行为,当地计生办必须要通知户籍所在地的乡镇计生办。
(二)凡是有县外流入育龄妇女,必须通过PIC向对方提交信息反馈,以便于告诉户籍地你地有人流入到我
地。
(三)合理利用春节期间,务工人员返乡时期,要求育龄妇女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要求育龄妇女签订合同、查问流出人员的详细地址。进行全员流动人口清理,这也是开年工作的重点,同时修改完善本乡镇流动人口的录入问题。把错项、漏项、信息不全的进行完善。 (四)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对留守儿童家庭进行慰问关怀。
(五)改变考核,对流动人口管理要和常住人口一样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对流动人口考核实行月督查季考核。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