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和上海工业增长较快,但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地位均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北京和上海工业发展的趋势符合城市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是经济素质不断提高的体现。
近期上海工业的强劲反弹与其发展定位和经济职能相背离,而且也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本文对京沪工业发展状况进行评析,并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北京;上海;工业增长;趋势 北京和上海经济的健康发展不仅对所在经济区域具有重大促进作用,而且对全国也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为长期,以2022年以来的5年为近期,对北京和上海工业增长的趋势和地位变化进行研究,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工业发展的对策。
一、京沪工业增长的现状 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期内,京沪两地的工业增长明显提速,但近年来,京沪工业在本市经济中的地位经历了先上升再下降的过程,虽然目前上海工业比重仍较高,但北京工业比重下降幅度较大。2022年上海工业增加值占本市GDP比重为41.2%,此后连续三年上升,然后是一年的小幅度下降,到2022年仍保持在45.0%,明显高于2022年的比重。
2022年北京工业增加值占本市GDP比重为23.5%,此后连续两年上升,然后又连续两年大幅度下降,到2022年下降为23.1%,低于2022年的比重。 京沪工业在全国的地位也经历了先上升再下降的过程,北京工业地位上升幅度较小而下降幅度较大,但上海工业地位上升幅度较大而下降幅度较小。
2022年后,北京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的比重连续两年上升,然后又连续两年大幅度下降,到2022年,工业比重下降为2%,低于2022年2.1%的数值。上海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的比重也经历了头两年上升后两年下降的变化过程。
二、京沪工业增长的趋势
(一)工业增长速度较快,但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1978~2022年的28年中,按可比价格计算,京沪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分别达9.3%和10%。
京沪两市工业增长速度虽然较快,但均低于全国11.5%的平均水平。这说明我国其他一些省区(如广东、江苏、浙江、福建、山东等)工业增长速度更快,提升了全国工业增长速度。
但如果以1990年为界将1978~2022年分为两个时段,京沪两市1990年以来16年的工业增长速度高于1990年以前的12年,1990~2022年京沪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8%和12.6%,均分别高于其1978—1990年7.4%和6.5%的年均增长率,而且这两个时段京沪工业增长速度也都低于全国9.7%和12.8%的平均水平。
(二)工业在本市经济中的地位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按可比价格计算,从1978—2022年,京沪两市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3倍和13.4倍,2022年按现价计算的工业增加值分别达1 821.9亿元和4 670.1亿元,工业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但在工业较快增长的同时,京沪两市工业在本市经济中的地位却不断下降。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北京和上海工业增加值占其GDP的比重分别高达64.5%和76.0%,工业毫无疑问地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到1990年则分别下降到43.7%和60.1%,2022年又进一步下降到23.1%和45.0%,比1978年分别下降40个百分点和30个百分点。
(三)工业不仅在本市经济中的地位呈下降趋势,而且在全国工业中的地位也不断下降。北京工业已由具有明显优势的专业化部门转变为目前已不再具有专业化优势,上海则只维持微弱优势。
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xxx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的比重高达13%,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北京也达4.4%。此后,两市工业比重不断下降,1990年分别下降到6.8%和3.2%,到2022年该指标又分别下降到5.1%和2%。
从1978到2022年,上海工业占全国比重总共下降7.8个百分点,北京工业占全国比重总共下降2.3个百分点。
三、怎样看待京沪工业增长的趋势 京沪两市工业增长速度慢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及工业地位不断下降的趋势,符合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不是经济发展不良,相反,正是经济素质不断提高的体现。在工业化后期,工业发展减速及其地位下降的同时,服务业发展增速及其地位上升是处于这个阶段城市或区域经济发展的共同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京沪两市工业虽然在本市经济中的比重下降,但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北京和上海服务业比重分别从1978年的23.7%和18.6%上升到2022年的70.9%和50.6%,其服务业比重分别上升约3倍和2.7倍,产业结构质量和层次得到了改善和提升。京沪两市工业地位和优势程度虽然在总体上是下降的,但它们的一些专业化的优势行业如装备制造业等,不但一直保持着布局相对集中的优势地位,而且在全国的优势地位还是上升的,工业结构呈现不断优化的态势。
装备制造业包括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等六个行业。如果以工业总产值为基础指标来计算,2022年京沪两市装备制造业的区位商分别为1.6和1.4,显著地大于1,到2022年又分别上升为1.7和1.6。
我国装备制造业所包括的各行业都是高技术部门,京沪装备制造业在全国地位的上升,标志着两市工业技术层次的提高和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发展定位上,北京的战略目标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国际大都市”和“环境良好的宜居城市”,上海的战略目标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龙头”。
作为所在经济区域的中心城市,京沪两市也担负着为本经济区域提供各种经济社会服务的职责和任务。因此,京沪与其发展定位和职责相适应的产业应是现代服务业的加快发展,而不是工业的过快增长。
近年来北京和上海工业经济出现增长提速和地位上升的迹象,这很难讲是合理的。上海近年来工业强劲反弹,服务业比重反而有所下降,2022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仍高达45%以上,与其发展定位和经济职能相背离,而且也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按当年汇率计算,2022年上海户籍人均GDP约合9532美元,若以1998年世界平均收入水平与产业结构的对应关系来衡量,上海目前的第二产业比重应是35%,第三产业比重应是60%。但实际上,上海仅工业比重就达45%以上,工业份额显然是过大,还有较大的下降空间。
近年来北京工业比重虽然也有上升的经历,但下降幅度更大。目前北京工业地位与其发展定位和经济职能大体上是符合的,而且也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基本上是合适的。
四、对策 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战略定位,京沪两市工业发展的目标不应再是规模扩张,而是质量提升和工业内部结构升级,即在工业整体规模相对缩小的同时推动高新技术行业以及传统行业的技术更快发展,重点是进一步做大做强具有产业基础和集聚优势的装备制造业,关键是技术创新和信息化。
(一)加大创新和研发力度,形成产业技术环节的优势。同一产业内部的产业链条大致可分为三个环节,即研发环节、生产环节和营销环节。
相比之下,京沪的比较优势在于技术创新和研发以及消化吸收国外创新和研发的能力较强。因此,在工业领域,京沪两市应充分利用和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加大创新和研发(包括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力度,确立以创新和研发为导向的产业技术体系,形成产业技术环节的明显优势。
(二)加速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发展和结构升级。主要包括:加速信息技术、信息生产或服务的产业化;加速企业信息化,即企业在进行各项活动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网络技术和设备以及现代通信设备等手段;加速在传统产业的生产、管理和设计等环节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建立信息技术引进和创新体系。
(三)利用世界经济日益一体化的契机,从微观、中观和宏观各层面共同努力,在国际分工中,争取一些行业在全球价值链动态变化中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价值状态向高技术、高附加价值状态演变。
(四)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为工业质量和工业结构升级提供良好服务。京沪两市工业结构升级有赖于与其它地区(尤其是环渤海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形成分工来提高地方专业化程度,但分工深化会使交易成本增加,而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可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工业技术进步和提高生产效率。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