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菲利普斯曲线的中国经济滞涨风险分析
0 引言1 基本菲利普斯曲线及其变换
1958年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在研究了1861至1957年的英国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后,发现名义工资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稳定的反向关系:失业率越高,名义工资增长率就越低:失业率越低,名义工资增长率就越高。这就是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线关系。1960年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和罗伯特·索洛在菲利普斯研究的基础上,用通货膨胀率代替了菲利普斯曲线中的名义工资增长率,并用美国的数据验证了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类似的负相关关系。1967年和1968年米尔顿·弗里德曼和爱德蒙·费尔普斯相继提出了自然失业率理论,使得菲利普斯曲线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该理论认为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不稳定的,会由于宏观政策的作用会发生移动。长期而言,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是不能通过提高通货膨胀率来降低失业率,否定了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存在长期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应该是垂直的。显然自然失业率理论与菲利普斯曲线结论相背,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米尔顿·弗里德曼和爱德蒙·费尔普斯引入了预期通货膨胀概念。短期通胀预期是既定的,政策制定者面临向下倾斜的菲利普斯曲线:长期来看通胀预期会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导致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发生位移。加入自然失业率和通胀预期后,就有了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它使政策制定者认识到,低失业的后果并不是高通货膨胀,而是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1972年至1973年,以卢卡斯和萨金特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进一步提出菲利普斯益线无论短期还是长期都是一条垂直线,宏观经济政策始终是无效的。2 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菲利普斯曲线平,实际通货膨胀低于通货膨胀预期。政府的紧缩性政策使得居民下调通货膨胀预期,这又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回到原来的位置,经济又回到了原来的均衡点A(路径④)。显然,治理通货膨胀需要忍受短期的失业率上升和产出下降,产出下降和通胀率下降的比率被称为“牺牲率”。如图3所示,起初中国经济的初始均衡状态在A点,2022年美国的次债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采取扩张性的政策,这使得均衡点沿着短期菲利普斯曲线1上移移动到B点(路径①)。居民通货膨胀预期的调整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发生位移,经济移动到C点(路径②)。此时失业率并未回到自然率水平,扩张政策得到了更高的通货膨胀的同时降低了失业率。高涨的通货膨胀使得政府不得不采取紧缩性政策,2022年1月至2022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连续12次上调存款金率,4次上调基准利率。政府采取的这些紧缩性政策使得均衡点沿着菲利普斯曲线2由C点移动到D点(路径③)。随着政府紧缩性政策效应的逐渐显现居民慢慢下调了通货膨胀预期,这又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回到原来的位置,经济又回到了原来的均衡点A(路径④)。3 中国滞涨风险分析3.2本轮通胀主要是因为需求拉动,全球总供给并未出现大的问题近期虽然中东北非动荡不安,使得短期内石油供给有所减少,但是从全球看,粮食生产、石油供应基本正常,全球粮价油价的上升主要是需求面因素带动的,这和危机后全球经济复苏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的强劲增长有很大关系。
3.3中国经济出现滞的概率较小2022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使得中国经济从2022年13%的高速增长回落到10%以内,但是中国经济仍保持了9%以上的增长率,仍在合理的潜在增长区间内。3.4通胀预期的下调减少了中国经济出现滞涨的概率在上世纪70年代面对石油危机带来的油价飙升,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的货币当局未能正确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住通胀从而导致了各种商品价格的轮番上涨,通胀的蔓延导致居民的通胀预期不断提升,从而使得经济出现滞涨现象。
如图5中所示,如果当局在出现通货膨胀后并未正确采取有效措施从而导致居民预期通胀率会继续增长,菲利普斯曲线并未在曲线2处停止右移而是继续移动至曲线3的位置,C点也移动至C’点。此时政府在提高通货膨胀率的同时并未降低失业率,所以经济陷入滞涨。中国政府在经济出现通胀的趋势后及时采取政策,一系列的紧缩政策及时降低了民众的通胀预期,经济并未移动至C’点而是沿着曲线2移动至D点,通胀预期的下调减少了中国经济出现滞涨的概率。4 宏观调控的政策建议4.1短期治涨为主,防滞为辅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在于有效控制通货膨胀同时又要防范紧缩性政策的过度使用导致经济下滑速度过快。①把控制通货膨胀、保持币值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②加强流动性管理并正确引导流动性进入实体经济。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必须有效抑制货币信贷的快速增长,切实管理好流动性和货币信贷总量。③加强供需管理。从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两方面“双管齐下”,实现保障市场有效供给与抑制不合理需求的同步推进,维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④加强市场监管,严密防范市场投机炒作行为的发生。政府应采用各种方法加强市场监管,特别是对基础农产品和生活必需品价格的管理,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炒作行为,稳定市场物价,防范突发事件对民众通胀预期的冲击。4.2中长期经济增速下滑与通胀压力并存,抓住机遇加快经济结构调整08年的经济危机也暴露了中国经济结构中的一些缺陷,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敲响警钟。投资、消费和出口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并未齐头并进,中国高投资的经济增长方式并具有不可持续性,切实降低投资率并提高国内消费率是当前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政府应主动淘汰落后高耗能产业和抑制盲目发展过剩的一些新兴行业,引导资源流向,逐步完成经济转型。参考文献:[2]张晓晶.滞胀成因的重新审视与中国的滞胀风险[J]经济学动态,2022,(7)[3]骆波,沈志宏,常虹当前我国通货膨胀问题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22,(2):58-61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