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下一步
讨论中国下一步的宏观经济政策,必须对中国目前宏观经济形势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关于宏观经济,标准的分析框架是考虑四个方面,即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现在中国的GDP增长还在7.5%之上,宏观管理部门认为这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经济增长速度。而充分就业的宏观经济目标,则一直是宏观经济监测中的 问题,因为缺乏一个科学的失业率统计指标。经常账户的顺差占GDP的1.4%,低于4%的约束指标。多年来抱怨中国经常账户顺差过高的研究很多,不可能成为出台经济调控政策的理由。
因此只有物价水平一个宏观经济指标值得进一步讨论。一种观点认为,目前通货膨胀下降,是一个比较乐观的趋势,不能成为实施经济刺激政策的理由。但我们准备提供一个不同的分析。根据历史数据,在1989年6月到1990年5月M1出现增长率低于10%的现象,这段时期众所周知是经济比较困难的时期。M1增速自1990年以来最低增长出现于1998年6月,而CPI指数除了在1998年9月最低为-0.7%之外,在1999年的4~6月为-1.6%,-1.7%,-1.8%。即M1提前10~12个月反映着物价的变化。从2022年2月起,M1增速快速下滑,到2022年10月,该指标是8.67%,是此前20年的最低增幅之一。在2022年9月到2022年1月M1也出现一段时期,增长率低于10%的现象。而几乎就在同时,金融危机波及中国,中国经济出现转折,此后M1的实际增速一直下降到2022年1月的6.68%。可以看出,M1增长率对于经济增长和物价波动有—定的先导意义。因此目前M1如此低的增长速度预示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和物价上升压力减弱,而且这个趋势会持续相当时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负增长已经持续四个月。该指数持续出现负增长也是—种通货紧缩现象,对于一个经济体完整的价格水平监测是由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和消费者价格指数共同完成的,仅仅依靠消费者价格指数来监测物价水平是不完整的。在这之前的分析中,我们已经指出了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和消费者价格指数之间的相关关系。现在我们根据更长的历史数据来刻画这两个价格指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先导关系。从1997年以来,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共经历了三次负增长,随后~Sg--例外的导致了消费者价格指数的负增长,而且消费者价格指数与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出现负增长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第二次是从2022年4月至2022年11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连续出现了20个月的负增长,最大同比下降幅度达4.2%;消费者价格指数从2022年9月至2022年12月出现14个月负增长,最大同比下降幅度为1.3%;两个价格指数出现负增长的时间间隔是五个月。历史数据所揭示的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和消费者价格指数的相关关系表明,未来消费者价格指数反弹的可能性比较低,而进入负增长的前景则是非常可能的。基于以上分析,国内政策的当务之急是防止通缩的进一步蔓延,继续放松货币政策尤为必要。放松的关键是降低实际利率,无外乎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进一步降低名义利率;第二种方法就是适当释放流动性,把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增速推上去。因此,降低利率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增加流动性的货币扩张政策都是需要的。但是通过行政手段迫使银行降低信用风险的评价标准而大规模增加信贷则是不可取的,不加选择地恢复地方融资平台的融资功能也是不可取的。
查看全文
false